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現代中國如何傳承中秋節文化

現代中國如何傳承中秋節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10 02:24:09

A. 在現代社會中,怎樣傳承中國的傳統節日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上,應注重對傳統節日所有權的保護。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被定為法定節假日,促進了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傳統節慶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產品的結合也備受遊客歡迎。春節期間,各式各樣的廟會吸引人們走出家門觀賞演出、購買年貨、祈福祭拜,表達對新年的希冀。

中秋佳節的詩會、賞月、放燈等活動,表達對闔家團圓的美好希望;清明節人們除了祭祀先人外,也會踏青插柳,體驗鄉野之樂。在節慶活動中,祭祀儀式、巡遊、餐飲、祈禱字元、慶典爆竹、戲劇舞蹈、雕刻繪畫等形式,都可以轉化為供遊客參與體驗的文化旅遊項目。

讓遊客在參與節日娛樂活動過程中提升旅遊體驗,近距離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自然遺產的了解與認同。專家指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遊客對旅遊項目體驗性、文化內涵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

節慶活動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契合了遊客對文化旅遊產品的需求。在旅遊產業提質升級、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更應挖掘好節慶文化的「寶藏」,為旅遊產品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

在不少地方,傳統節慶文化與當地的非遺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讓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動地展現出來。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除了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祭屈原、賽龍舟、吃粽子等傳統活動,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著踏柳吟詩、射箭、打馬球等當地流傳的節日活動。

體現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鮮明特色。中秋節,除了多數地方的祭月、賞月、拜月活動,有的地方掛燈籠、猜燈謎、舞草龍,在北京傳統里,拜兔兒爺是最有特色的中秋習俗,部分地方還有「走橋」的習俗。

在我國廣闊的地域上,多樣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賦予了民族節慶更豐富多彩的內容,成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在雲南,彝族有火把節、插花節、賽裝節,白族有三月街節、開海節、繞三靈,傣族有潑水節、送龍節,多元民族的特點讓雲南的節慶文化格外異彩紛呈。

隨著當地旅遊發展和節慶文化宣傳,這些活動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百年的傳承中,這些節日成為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加強挖掘、整理、普及和傳承。



讓民俗文創產品走進現代生活

當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創面臨著形式單一、同質化等問題,旅遊市場的熱度讓商家重消費、輕文化,包裝豪華的月餅、粽子或景區售賣的低端、相似的紀念品遮蓋了應有的文化價值。人們的審美需求、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對民俗文創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為民俗文創產品的深度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節日等民俗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俗節日飲食、節慶儀式、節慶物品的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人們的生活方式已與古代農耕時期大不相同,傳統節日的文化語境發生改變。

要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就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的結合點,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將節慶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這也更需要通過靈活新穎的表現形式,創造更多人們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文創產品,努力打造我國的民俗文創產品品牌。


B. 中秋節是怎樣傳承的(作業啊,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坊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葯,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唐明皇游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一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里看到了一隻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里,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贊同1| 評論

C. 怎樣才能以中秋節為契機弘揚中國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秋文化內涵不受商業影響

親友間饋贈月餅是中秋佳節的習俗,以表達「餅之圓兆人之團圓」的祝福。然而,據說如今的月餅饋贈卻有些變味,從注重情感「異化」為注重形式,禮品功能被不斷放大,甚至成為送禮的「道具」,中秋節成了送月餅的時間符號。中秋節正慢慢喪失其文化內涵和魅力,變得越來越商業化。

現在也怪,每到一個傳統節日,總有專家說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魅力正在喪失。然而,人們總是有滋有味、熱熱鬧鬧地過著傳統節日。社會也總是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進步。

傳統節日送禮,不獨中秋節有,其他傳統節日也有。並且絲毫不遜於中秋節。這種節日送節令食品並非始於今日,而是一種傳統。「禮尚往來」就是確證。我就不明白,難道過去親朋好友之間在中秋佳節時饋贈月餅注重的就是情感,現在中秋節親朋好友之間饋贈月餅就只是形式?難道在中秋節給父母、老師、叔叔、伯伯等親人送份月餅就不該嗎?而且送高檔一點的月餅就沒有了感情的成分?就只是禮品的功能?當然,現在饋贈月餅確有異化的,但那隻是「公關」式的送月餅,借送月餅之名行謀不當利益之實。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斷定饋贈月餅的含義異化了,月餅成了送禮的「道具」,丟失了中秋節和月餅的「本真面目」。

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商人利用傳統節日營造出傳統節日經濟,這是非常正常的。商人言商是沒有錯的。商人不言商言什麼呢?傳統節日商業化與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傳統文化並非水火不容。如果說像中秋節成了月餅節,賞月的習俗漸漸地在丟棄,那也不是商業化的罪過。京劇、皮影戲等傳統文化,商人並沒有將它們作為賺錢的工具,並沒有商業化它們,但是它們為什麼漸漸地在衰落和消亡呢?

只要人們還記得農歷8月15日吃月餅,只要人們在這一日給親人好友送份月餅,就不會忘記中秋節,就不會忘記借月餅表達「餅之圓兆人之團圓」的祝福。中秋文化在哪裡?就在這里。一個中秋節有多深多大的文化!容我說句淺薄的話,當時人們在農歷8月15日吃月餅只不過是為了祭月罷了,哪裡賦予了它什麼文化。難道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想嫦娥奔月、月是故鄉明(其實這與中秋節根本不搭界)的故事,那就體現了中秋節的文化,那吃月餅就有了傳統文化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傳統文化在中秋節誕生的那天起就丟掉了。當時的人們除了讀書人、除了官宦人家,普通的老百姓哪有這份閑情雅緻!我始終認為,中秋節吃月餅賞月,弄得很文化,那隻能是在知識階層。所以不要動不動就將如今的中秋節 (還有其它傳統節日)扯上什麼傳統文化的悲哀。不要一談到傳統節日的文化,就搞得神神秘秘,搞得深不可測。好像傳統節日承載著汪洋大海般的文化。

商業化的中秋節,化不掉中秋節蘊含的傳統文化;中秋節吃月餅、送月餅,是吃不掉、送不走中秋節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倘若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真的化掉了、吃掉了、送走了,那麼這節的傳統文化太弱不禁風了。因此,專家們確沒有必要為現在的中秋節而痛心疾首,而大聲疾呼「收復」什麼的。

D.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E. 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使之與現代生活對接

1、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以何種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的討論,自近代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與之相伴,面目各異的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從來就沒有銷聲匿跡過。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而是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

2、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有根本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固有根本,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3、處理好尊重傳統與反省傳統的關系。

傳統涵義十分復雜,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總是糾纏在一起。即便是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土壤中生長出來,必然是瑕瑜錯陳,很難說有絕對純粹的精華。在堅定不移地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需警惕文化復古主義的沉渣泛起。

4、讓節日回歸本義。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每個節日都有其特定內涵。世界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與其糾結於中西節日孰優孰劣,不如讓節日回歸本來意義,發掘節日的文化內涵。

5、守住傳統的儀式感。

在快節奏的生活面前,傳統節日的這種儀式,確實顯得繁瑣,但它代表著一種敬畏,一種寄託。真正參與其中,便會知道,很多節日除了吃喝玩樂,還有更深刻的內涵。

(5)現代中國如何傳承中秋節文化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他還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如何正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傳統節日如何對接現代中國

F. 我們應如何將中秋節發揚光大

弘揚和傳承傳統節日,首先得明確這些節日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本質。中秋文化在我看來,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間傳說稱中秋源於嫦娥奔月,還是民俗專家考證認為周朝先民對月亮的崇拜,演繹的都是一個「和」字。

無論怎樣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恆不變的滋味。中秋的月餅化不開濃濃的鄉愁。中秋,為奔忙於事業的人編織了一個借口:再怎麼忙,也該回家團聚,家和才能萬事興;中秋,也讓遊子鄉里愁緒飄飛得莫名心痛,「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故鄉親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峽兩岸無數個家庭的不眠之夜,隔著一灣淺淺的海水,訴說祖國和平統一的夢想;中秋,也是遊走異國的海外赤子們遙望祖國的時刻……

G. 中秋習俗我們該如何傳承和保護

中秋節的習俗有: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等。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H. 傳統節日文化該如何傳承與創新

傳承中國的節日文化,我們應該要樹立正確的節日觀念。節日是團聚、喜慶、祥和和敬老愛幼,我們應該將其從家族文化傳統中引向社會,從而促進鄰里關系和諧,培植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對吃的習俗,需要優化,不要把節日僅僅當作吃喝豪飲的日子,節日應該是在於增進親情友好,滿足人的感情需要,把文化方面的豐富底蘊和內涵充分發揮出來。要繼承和拓展節日的多項功能,特別在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功能。通過傳統節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使自我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弘揚中國的節日文化,應當注重形式的創新,必須對原有的傳統進行加工和改造,提取它的精華部分,增添新的時代元素。一方面要強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如提倡誠信正直,尊老愛幼,重視血緣關系和親情凝聚;另一方面則要隨著時代的節奏,與時俱進,吸收和融合外來節日中的熱鬧、諧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關愛。傳統節日的某些習俗也應當有所改變,除了春節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樣的簡單形式之外,具有新意的文化活動應當成為節日的主潮,比如我局近期開展的包粽子比賽,春節我們也可以舉辦毛筆手寫春聯比賽,中秋節可以舉辦「月圓人圓兩團圓」攝影展等等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在節日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維護社會公德,增強民族凝聚力。

I. 如何發揮中秋節的文化價值

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重要程度僅次於春節。中秋節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它包括許多民俗文化活動,例如,中秋節祭祀月亮,合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等等。

J. 從民俗角度談談如何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節日

1、將傳統節日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

在傳統節日與現代政治性節日比重大大失諧的情況下,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

2、加強對下一代傳統文化的教育:

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對本國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於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

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有三點:

1、傳統節日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進人際和諧,傳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

在歷史上,傳統節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演化,整合著的。

閱讀全文

與現代中國如何傳承中秋節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