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寫洞庭湖的優美散文
憂傷洞庭湖(散文)
去君山島之前本來是打算在那裡住上一夜的,以便好好看看那個著名的島,
好好感受一下洞庭湖煙波浩淼的風光。
君山島位於岳陽西南15公里的東洞庭湖中,盡管只有0。96平方公里,卻是
整個洞庭湖中最大的島嶼。歷代文人墨客多有吟詠,島上還有二妃墓和柳毅井等,
可以說是一個文化與傳說之島。
在寫君山的詩里,最傳神的要算是劉禹錫《望洞庭》了:「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在岳陽,買了一張岳陽旅遊圖。圖上有一張君山島的照片,漂亮極了:一大
片波光鱗鱗的湖水中,青翠的君山島輪廓清晰,真像是一片飄在水上的綠色的樹葉。
那張照片更讓人佩服劉禹錫的文思。
正是黃昏時分,車子過了岳陽不久,從一條大道往東拐向了去君山島的小路,
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一人多高的茂密的水草,莽莽蒼蒼,幾乎望不到邊。
一片樹木茂盛的高地漸漸來到我們的面前,一個鐵門算是高地的入口。一個
工作人員攔住我們讓買門票,這才知道,原來這片高地就是君山島了。
小島雖然不大,還是很鬱郁蔥蔥的,亭台錯落,草深路轉,修整得小巧玲瓏。
只是轉到了島的另一邊,放眼望去,仍然是一望無際的水草,像是一片草原出現在
面前,水草之間,間或有一些泥地點綴其間。
天色已經向晚,除了我們兩三個人之外,島上一個遊客也沒有,顯得多少有些
冷清。退伍軍人出身的年輕的守門人解釋說:天晚了,白天遊客還不少呢。又問他
島上有沒有遊客留住,小夥子支支吾吾,有點不大好意思,只說山莊的條件還算不
錯。看著他的表情,再看看島上的情形,我們基本上也就放棄了在島上住下的想法。
趕快抓緊時間去看柳毅井和二妃墓。沒有看見小龍女,只有柳毅的塑像。塑像
的下方是一口井,那應該就是傳說中通向龍宮的柳毅井了。和別的井不同的是,沿
著伸向地下的台階,可以一直走到井水的跟前。井水上有幾片落葉和一些漂浮物,
看樣子是死水了。
二妃墓離柳毅井不遠,比起柳毅井的落寞來,一大叢雪白的綉球花給這里平添了
幾分生機。在別的地方曾經看到過這種碩大的白色花種,但是在這里看到它,才突
然覺得它更適得其所。一大片幾米高的綉球花枝條從墓的兩旁伸過來,彎彎地垂到
墓前,大朵大朵的綉球花成片的盛開著,從遠一點的地方看上去,就像是花圈上肅
穆的白色的紙花。
我彷彿一下子明白了,花圈上那種花的原型很可能就是來自這種綉球花。
匆匆忙忙看完了二妃墓和柳毅井後,天已經開始暗了下來。就要離開君山島了
,因為沒有看到水,總覺得很遺憾,就問那個年輕的看門人:
「怎麼看不到水呢?」
「現在是淡季。」
「什麼時候是旺季呢?」
「到七八月份吧。」
我又指著遠處那大片大片的水草和泥地問道:
「往年也這樣嗎?」
「不是。」
小夥子頓了頓,又說:「第一次這樣。」
震驚和失望之餘,我還是不甘心,就拿出了在岳陽買的那張旅遊圖,指著上
面的「青螺」似的君山島,問:
「水大的時候,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嗎?」
小夥子訕笑了一下,回答道:
「那是清朝末年拍的照片。」
我們頓時無語。
回到岳陽城時,天已經全黑了,我們就住在了南湖賓館。
那天夜裡,突然間狂風大作,幾次把我從夢里驚醒,印象里很少遇到過如
此強勁的風。賓館的窗戶關得嚴嚴的,窗玻璃仍然被吹得乎乎作響。忽然想起范
仲淹《岳陽樓記》中久違的句子:「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
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也許,在這個「陰風怒號」的夜晚,一望無際的洞庭湖一定也會「濁浪排
空」的。
第二天,我們也就只好雨中游岳陽樓了。
岳陽樓最初是三國名將魯肅所建,以後歷經整修,卻只有藤子京的修繕最
為著名,因為他想起了讓范仲淹來題寫樓記。沒想到這一約竟然成就了千古名篇,
也成就了一個歷史名樓。真是樓以文名,人依樓傳,樓湖相映,聲名遠播,正所
謂「洞庭天下波,岳陽天下樓」。
建於巴陵山上的岳陽樓之雄偉就不必說了,雨中的古樓遊人不多,西邊的
洞庭湖面開闊遼遠,灰濛蒙的水面上點綴著幾只停泊的機動船隻。
站在岳陽樓三樓最高處,憑欄向西望去,頭一天看到的君山島清晰可見。
因為離得遠,看上去宛在水中。
因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君山島,漂亮的岳陽導游小姐說:
「能看到君山島,你們算是很幸運的。」
聽了此話,我們感到有些納悶,天是陰天,還下著不小的雨,視線怎麼可
能比平時看得更遠呢?
小姑娘接著解釋道:
「在過去,一年中,能看到君山島的機會真的沒幾天呢!」
「為什麼呢?」
導游又說:
「水小的緣故呀!」
她接著說道:
「水大的時候,湖面上總是霧氣蒙蒙的,即使是在晴天也很難看得很遠。」
我們好像明白了什麼,禁不住又問:
「和原來比,湖水能有多小呢?」
導游小姐的回答不僅讓我們吃了一驚:
「大概是30年來最低的水位。」
從岳陽樓下來,我在城牆的雉堞前站了一小會兒。看著雨中的依然遼闊的
洞庭湖,我想,如果不是水位太低,洞庭湖一定要比現在壯觀許多。
和岳陽樓相比,傳說呂洞賓醉酒的三醉亭和周瑜夫人小喬的墓,在雨中顯得
更多一些落寞的感覺。
雨一直沒有停,一直伴著我們告別岳陽樓和洞庭湖,一直把我們送回到了長
沙。
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回味著這次的洞庭湖之行。我也
無心去探究洞庭湖水位劇烈下降的原因和後果,我只能是遠遠的為它感到某種失
落。
我只知道,我曾經滿懷希望和景仰去過一次洞庭湖,但是我沒有看到在我心
目中那個「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也沒有看到那個「上下天光,一碧
萬頃」的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多年前高中語文課本中的那個波光鱗鱗「浮光躍金
」的夢。
恰恰相反,從那裡歸來,我卻平添了一份杞人憂天似的惆悵。
更讓人不敢望深處想的是,君山島如今已不再是島了,洞庭湖的波濤會
不會也漸漸地離岳陽樓而去呢。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很不錯
⑵ 歷史上的首陽山權威的認為在哪裡
千古之謎:伯夷叔齊與首陽山
一座僅有數百米之高的山,既不在三山五嶽之列,也沒有多麼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觀,卻聞名遐邇,這正應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位於甘肅省渭源縣境內的首陽山,因伯夷、叔齊長眠於此地而聞名全國。 千古之謎:伯夷叔齊與首陽山 公元前11世紀末期,兩位衣衫襤褸、風塵僕僕的王子從位於今天河北省廬龍縣一帶的孤竹國逃離,沿著古老的渭河而上,隱居首陽山採薇直至而死。後來,二人被尊為「仁」、「聖」,首陽山也從此名揚天下。兩位王子就是商末周初的孤竹國二子伯夷和叔齊。伯夷和叔齊為什麼逃離孤竹國,又是什麼原因來到了渭源首陽山的?他們的死因是又什麼哩?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起解開這一千古謎團。 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的故事 據《史記·伯夷列傳》載:公元前11世紀末期,地處今河北省廬龍縣一帶的孤竹國,是殷商王朝的一個諸侯國。他們雖然是遠離朝歌的邊陲王國,但也受到了當時戰亂的壓抑和不安。孤竹國的國君墨胎初看到戰亂將至、殷商快亡,自己也年邁體衰,難以應付這動盪的局面,便對君位的繼承作了安排:他有三個兒子,長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齊,他立詔傳位叔齊。墨胎初駕崩後,眾臣民要按先君遺詔立叔齊為君。可是叔齊卻說:「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國為君呢?」伯夷堅辭不受,也說尊父命應立叔齊為君。二人互讓不就,眾臣左右為難。於是伯夷偷偷離開了京地。叔齊也逃離了孤竹。二人同時離開孤竹國京城,眾臣無奈,只得擁立二子公望為君主。 伯夷、叔齊逃離孤竹國後,向西而行。聽說西伯周文王姬昌養賢納士,堪為明主,於是二人決定投奔。經過千里跋涉,終於到達西岐。二人見到周文王已死,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振軍備械東行伐紂。見此情景,二人便攔住武王的馬頭叩諫說: 「你的父親死了,不好好地讓他入土為安,卻要興兵打仗,這能說是孝子的行為嗎?另外,你作為臣子,現在要去弒殺天下的共主,這能說是仁者的行為嗎?」武王聽了伯夷叔齊的這番話,非常生氣,下令手下人殺掉這兩個不速之客。這時,武王身邊的姜子牙急忙勸阻說:「大王息怒,這兄弟二人雖說出這番話來,但他們是孤竹國君的兒子,也是互讓君位的賢義之人,不可殺害,就隨他去吧!」武王接受姜子牙勸阻,放了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一番苦心勸阻武王,差點送了性命,就感嘆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於是便離開周地,沿渭河西上,到首陽山隱居起來。幾年過去後,周武王的大軍消滅了殷紂王朝,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諸侯紛紛響應,歸順周朝。伯夷叔齊獲悉這些情況,心裡非常矛盾,為武王的不義所憤,於是立志連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也不吃了。 他二人便上山采折薇菜充飢。雖然首陽山薇菜色白味美,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但它畢竟是山珍野菜,很難供給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兩人的身體日漸消瘦,面呈菜色,且出現浮腫。三國時期《古史考》一書又增其波瀾,說,一天,一個村婦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齊,村婦對他們說:「二位先生有氣節,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聽後就再也不吃野菜了。《列士傳》將「婦人」改為「王摩子」。最終,兄弟倆疲勞不堪地歌吟道:「登上那西山啊,採摘那裡的薇菜。以暴臣換暴君啊,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唉呀,只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留下著名的《採薇歌》,餓死於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說:二人「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至賢至忠的氣節被孔孟推崇,首陽山遂成天下名山。真是山因人而名。 其實,目前我國境內的首陽山大致有六處之多。一說遼西,原名陽山;二說河南偃師,原名首山;三說山西和順,原名陽區山;四說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名雷首山或首山;五說陝西歧山之西,原名不詳;六說隴西首陽山(即今甘肅渭源縣境內的首陽山)。孰對孰錯,歷來爭論頗多。為什麼全國首陽山有六處之多呢? 真實首陽山到底在哪裡? 拔開迷霧重見天(「天下六首陽,唯有渭源真」)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范三畏教授認為,伯夷叔齊採薇餓死之地就是甘肅渭源首陽山,主要論據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渭源首陽山自古就有其名說。據《渭源縣志》記載:周秦時期,渭源為戎族領地,秦獻公元年(前384年)到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渭源一直由貔道管轄;漢高祖二年,由貔道分置首陽縣,因伯夷、叔齊葬於境內首陽山,縣因山得名。其城設址在首陽山出口10多公里處的渭河北岸乩陽口附近。這個名稱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l年)始更名為渭源縣,因其境內有渭水,縣因水而名。 二是從地理位置說。《史記》中所錄伯夷、叔齊《採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據史料記載周族的先民們在很早就居住在西北涇、渭水一帶,周文王逐漸消滅了西北小國,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都城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商朝又以關中平原為基地逐漸強大。因此,根據地理方位推斷,唯渭源首陽山在鎬京以西的地方,它才有資格稱得上「西山」。《定西史略》講,二人「越過隴山進人甘肅,溯渭河西進,經今清水、秦安、通渭、隴西、渭源」。莊子言「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此處「北至」之地,即為渭源首陽山。 三是採薇說。《史記·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採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採薇歌》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首有作者署名的抒情詩。薇被當地人叫做「蕨菜」。蕨菜,是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龍頭菜」、「貓爪子」菜,又譽為「吉祥菜」,據史料記載:「蕨,出生時,捲曲狀如兒拳,長則寬展如雉尾,高三、四尺,莖嫩時無葉,采來加以熱湯,去其涎滑,曬干做蔬,味甘滑,肉煮甚美。姜醋拌食亦佳。從唐朝開始,人們就喜歡食用蕨菜,現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古代的一些著名詩人贊它:「山童新采蕨芽肥」、「石暄蕨芽紫」 ......清朝時,蕨菜也被列為貢品,每年選擇「莖色青紫,肥潤」的蕨菜,曬後,貢奉朝廷。 渭源縣首陽山一帶雨量充足,氣侯陰濕寒冷,良好的土壤益於「薇」之生長。該縣南部土石山地盛產薇,據乾隆《甘肅通志》載:「蕨可作蔬,根可禱粉,首陽白蕨最有名。」首陽白蕨色白、質嫩、味美,明清以來就被客商運往沿海各省,近年遠銷海內外。關於白蕨菜,據當地的老人們說那是神仙菜,一般人見不到,普通蕨菜4月份才有。俗話說:「首陽山的白蕨菜,早上出來晚上敗!」可見民間對聖賢的無限尊崇,已上升為神話。蕨菜喜陰濕,高山善長,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帶。渭源首陽山主峰海拔2412米,比高321米,這樣的地方遠離周都,又居高山秀林,更適合隱居吧。別處的首陽山既無「薇」,焉能「採薇」? 四是文獻說。現存大量的碑文、詩詞、註解、考辨文字等都證實了甘肅渭源縣首陽山的真實性。今天留存的渭源首陽山石碑達十幾塊,各類文字達十多萬字。其中考證最認真的非明代楊恩的《首陽山辯碑》莫屬,後人多以此為藍本。古代釋家中也有兩位權威人士的說法為渭源首陽山的真實性添寫了濃重的一筆。一個是班昭的《幽通賦注》,另一個是南宋祝穆的《方輿勝覽》。西北師大文學院范三畏教授著書《曠古逸史·夷齊首陽採薇蕨》一文也認定首陽山在渭源。渭源縣旅遊局第一任局長徐化民先生編著的《蓮峰山風土錄》收錄的關於此山的詩詞、散文、金石碑文等達64首(篇),其中《首陽山小考》一文在《隴苗》發表後,引用者甚眾。 五是首陽縣舊址說。離首陽山不遠有一現屬隴西縣名曰首陽鎮南門村大小堡子社的地方,人稱「熟羊城」。其實就是古代的首陽縣城。「熟羊」和「首陽」只是方言的訛傳而已。這兒的群眾都說這兒以前叫「熟羊城」。雖然城垣已毀,但遺跡可辨。從現存的遺址看,這兒曾經是很大的一個城池。之所以叫做大小堡子,是因為中間曾經是一個城堡,後來又在這個城堡外圍加築了一道城牆,是為大堡子,也叫穿甲(意為給曾經的小堡子穿了一層盔甲)。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我們也可以查到,西漢時的確有首陽縣,從其標注來看,應是現在的首陽鎮大小堡子村位置。 范三畏教授說,其他地方不管怎麼爭論,從歷史資料來看,其地名要麼有「首」沒有「陽」,要麼有「陽」沒有「首」。而只有甘肅從漢代開始就有「首陽縣」縣治,縣名的來源一定與當地的山、河,或者某個著名的特徵有關,現在可以想像,肯定是因為有首陽山而名,所以叫首陽縣。回到蘭州後記者從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查到,西漢時的確有首陽縣,從其標注來看,應是現在的首陽鎮大小堡子村位置。 伯夷、叔齊因守志而餓死於首陽,首陽山也就因賢聖而彰顯其名了。 首陽山就在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處 渭源縣委宣傳部一負責人說,應該明確的是古代的渭源首陽山包括俗稱「蓮峰山」(馬鹿山)和夷齊古冢(今天埋葬伯夷叔齊的墓地)兩地。為了官員祭祀方便, 明朝末年,將蓮峰山五台灣夷齊廟遷於山外陽坡里,後毀於兵火。從此, 首陽山與夷齊古冢分開成為兩個地方,也成為兩個名字了。大約在清初,始將夷齊廟遷修到現在的享堂溝,並更名為「清聖祠」。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蓮峰鎮縣城東南34公里處,因九峰環峙、狀如蓮花而名「蓮峰山」。又因馬鹿成群出沒於山林間,故俗稱「馬鹿山」。這是古絲綢之路的一處佛教勝地。景區內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後五台、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獨立山峰,其懸崖峭壁,形態各異。山腰古松參天,叢林密布,山頂清泉涌波。爽氣宜人,設身其間,大有坐蓮攬翠之感。在首陽山五台的密林中,矗立著一通高大的石碑,即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09年)隴西進士楊恩撰寫而立的《首陽山辨》。楊恩《首陽山辨》指出:「隴西首陽山其名最古。自孔子稱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其名雖與五嶽爭高。」楊恩對隴西首陽最真列舉了五條鐵板證據。馬武掛鞭樹旁邊有一平台,據說伯夷叔齊在此處吟誦《採薇歌》,故稱為「吟詩台」。 首陽山一老道士告訴記者,自漢代以來,山上就有石窟寺廟,至宋、元、明時期達到鼎盛。建國初期,這里有古建築群落34處200餘間,雕塑彩繪.栩栩如生,是一座藝術寶庫。又因東漢楊虛侯馬武征西羌曾屯兵此山,山腰有一棵數人合圍的千年古松,相傳為馬武掛鞭樹,此山又被稱為「馬武山」。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首陽山傳統廟會之日,四方遊人,興會而至,人山人海,花開滿山,春潮彌漫,山歌四起,白蕨滴露,成為渭源縣一大文化景觀。今年渭源縣在此舉辦了伯夷叔齊公祭典禮。 在渭源縣城蓮峰鎮首陽村的首陽山記者看到,「夷齊古冢」在那裡靜靜地「躺著」,兩個墓相偎著,大小相同,高約2米,直徑丈余,周圍全是蒼松翠柏。其山勢巍峨高峻,蜿蜒東去,主峰像一位盤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齊的墓冢在山灣的正中,猶如一對酣睡在母親懷中的嬰兒。兩個墓堆就像兩座小山頭,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下,幽靜肅穆。墓前有清陝甘總督左宗棠楷書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齊之墓」,篆額「百世之師」。兩邊對聯是「滿山白薇,味壓珍饈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橫額「高山仰止」。墓後是供奉伯夷、叔齊像的清聖祠,初建於唐貞觀年間,祠內有著名雕塑家何鄂根據唐代著名畫家李唐《採薇圖》以優質玻璃鋼雕塑的伯夷、叔齊像。 三千多年來,墳頭的萋萋芳草綠了一次又一次,生生不息,一如伯夷、叔齊的故事世代相傳,千古以來膾炙人口,讓人們永遠地記住了兩個商代逸民、兩個多年來讓人們給予高度評價的名字——伯夷、叔齊。首陽山是豐富而博大的,它的明山秀水不僅熔鑄了詩人高古的才情,賢者悲憤的歌吟,也留駐過徵人的馬蹄和出世者的破缽芒鞋。 然而,有許多人認為伯夷叔齊二人迂腐可笑,連毛澤東也說他們是不負責任的「逃跑主義者」。那麼,究竟任何評價他們二人功與過?他們又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了什麼哩? 伯夷叔齊身上體現著一種精神 范教授認為,在伯夷叔齊的身上體現著一種精神。不知是伯夷叔齊的「仁」、「孝」行為啟迪了孔孟的思想的形成,還是孔孟發揚光大了伯夷叔齊的道德風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不說伯夷叔齊與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仁義道德有很大淵源,也率先垂範了忠於職守、不朝秦暮楚、不見異思遷的做人准則,恐怕,左宗棠所題寫的「百世之師」未嘗不是這種意願吧!是首陽山接納了兩位疲憊而高潔的偉大心靈,用滿山白薇滋養了他們飢餓的身心,賜予了他們構建中國文化精神高地的舞台。 渭源縣委宣傳部一負責人說,盡管夷、齊二人的行為在後人看來頗有盡愚忠之嫌,後世雖給予眾多的評價也褒貶不一、莫衷一是,特別是在思想領域大解放的今天,有人對此頗有微辭。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講道德、講氣節的民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現象不勝枚舉。伯夷、叔齊之後近千年,有「不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的廉者、志士,再過千餘年,零丁洋上又有一位「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受元人奉祿的南宋名臣文天祥,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又有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麵粉的文學家朱自清。三千年來,帝王將相,文人才子,視氣節、道義為生命甚至高於生命者比比皆是,惟其如此,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才得以在繼承中發揚,發揚中光大。姑且不論夷、齊二人的行為是否符合了歷史進步的規律,僅僅是其重道義之舉,也當之無愧於後人的各種稱頌的。清聖殿門口有一幅筆墨拙樸的對聯:「幾根瘦骨頭支撐天下,兩張餓肚皮包羅古今」。可謂意蘊深長!有道是「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然而,伯夷、叔齊這殷商的兩片落葉,無可奈何地歸根於首陽山這片遠離大周廟堂的地方。本該屬於他們的孤竹國已是周之天下,他們以死,守住了這殷商的最後一片土地。 西北師大文學院的范三畏教授告訴記者,光緒時岳軍統領范秉誠游首陽山後也留下了「奉檄迢遙戍隴疆,翩翩戎駟共騰驤。洗兵正喜臨渭水,下馬先宜拜首陽」的詩篇。在首陽山的山水勝跡面前,強悍的武人也斂盡了金戈鐵馬的騰騰殺氣,而在精神上皈依於反對「以暴易暴」的夷齊二賢。可見,「下馬先宜拜首陽」,是首陽山強大的文化魅力對武人的征服,更是人類和平精神對武力的勝利。伯夷叔齊二人以實際行動告訴後人珍視和平,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傷亡。不論從放棄王位到馬頭勸諫再到不食周粟而亡,還是從臨終遺詩《採薇歌》中都可以看出他們對「暴政」的厭惡。 以暴易暴,固然是暴力的延續。但是,如果周武王不用暴力,任其自然,紂王的為君之道會有所改變嗎?如果武王恪守君臣之道,不以下犯上,推翻昏庸無道的殷商王朝,紂王的肉池酒林還會讓多少他的臣民們死於非命呢?如果周武王不以暴力來實現改朝換代,周朝初年農業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昇平景象何時才能實現?這些,都是伯夷、叔齊所未曾想到的。他們沒有想到自以為忠心耿耿卻招來殷鑒不遠、助紂為虐的話柄,沒有料到當一個荒淫無度的君王已成為眾矢之的時,竭力為這個暴君維系江山已有不得人心之嫌,作為封建貴族,他們不明白人心向背決定著政權更替的規律。他們的可悲之處也正是解不開這深奧的歷史命題。因為,占據他們全部腦海的忠孝之道不允許他們再想其他的事,他們只有以臣子身份守臣子之道,最終餓死,他們方能問心無愧,方能守住心靈的一方凈土,方能以物質生命的消亡換取精神生命的永恆。在君臣之道的窠臼里,拘泥於固有倫理的伯夷叔齊沒有更深遠、更廣闊的思想空間,留下了千古遺憾。 從放棄王位到馬頭勸諫再到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齊誠可謂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難怪孔、孟等儒家先賢都要給他們以高度評價和贊揚了。當然他們是兩位歷史人物,我們不能片面的以現代的眼光「打量」和評價他們,更不能肆意拔高。
2.甘肅省渭源縣首陽山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因商末周初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後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阻。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採薇而食,後餓死於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首陽山巍峨高峻,其主峰像一位盤腿端坐慈母,山灣正中為伯夷、督齊的墓冢。墳堆高2米,直徑3米,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下,幽靜肅穆。墓前石碑上有左宗棠篆書的「百世之師」和「商逸民伯夷督齊之墓」的碑文。碑坊門磚上刻有隴西書法家王霖後書的對聯:「滿山白薇味壓珍饈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橫額為「高山仰止」。現存碑坊系1934年重修。墓後有清聖祠(夷齊廟),初建於唐貞觀年間,現尚存正在大殿五間,殿前碑石林立,系清光緒年間所立。 首陽山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岩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後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里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在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地俗稱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里開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起碼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渭源是古絲綢之路在今甘肅境內的必經之地。在渭源縣城東南約30公里的蓮峰鄉,坐落著一座小山,即首陽山。 在商代末年,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的國君有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國王很鍾愛叔齊,想把王位讓給他,伯夷知道了父親的心意,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願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贍養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國,並在那裡定 叔齊與伯夷
居下來。後來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繼位。武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進軍討伐商紂。伯夷、叔齊聽說這件事後,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馬韁繩,勸諫道:「父死未葬,就大動干戈,攻伐別人,這能說是孝嗎?作為臣子,卻去攻伐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將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說:「這是講道德的人。」吩咐將士不要為難他們。等到打敗了殷紂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為天子時,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們互相攙扶著離開了周朝的統治區,在首陽山隱居下來,靠採薇菜充飢。快要餓死時,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罷,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明萬曆二十三年戶部主事楊恩就此事撰文進行論證,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縣蓮峰鄉蓮峰山五台下。此碑高7尺,寬3,5尺,文1184字。碑文認為全國雖有五處首陽山,而以渭源首陽山為真。作者引經據典,多方論證。刻石字跡清晰,書法剛勁有力,堪為明代碑碣書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鞏昌知府曹司牧撰寫的《改建首陽山夷齊詞記》,文中介紹了伯夷、叔齊的生平及歷代奉祀概況,並說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經過。由於此碑論據確鑿,資料翔實,引起了許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重視。明代朱燮遠、清代左宗棠還以此碑文為藍本,撰寫了夷齊廟碑文。 在墓後面百餘步,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而修建的清聖祠。此詞最早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後因兵亂而毀。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們集資重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院內有正殿五間,殿前左右牆壁上嵌著墨綠色的大理石,上刻清代湖南范紹儒撰寫的《首陽山懷古詩(並序)》以及隴西汪凌撰寫的《重修清聖享堂碑記》。院內還有一塊《首陽山新建清聖廟碑》,碑文是左宗棠撰寫的。
⑶ 城市形成條件
城市形成的條件
城市是村落或田園聚落的對稱。城市在狹小的地域上集中了大量非第一產業人口,居民以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為主;城市是其周圍地區從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活動的中心。拉采爾在《人類地理學》中曾指出:「城市是人類及其居住地永續的密集地區,而且位於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集聚的一個社會經濟實體。它的產生和發展決定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間范圍。但是它又是一個地域的實體,成立於一定的地域上,為地域的一個點,或中心,所以地域的自然條件對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一) 社會經濟條件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1.社會發展對城市形成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城市是由於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發展(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以及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在奴隸社會開始形成的(當然也有些地區到封建社會才有城市的出現)。因此,城市不是產生於一切社會階段而是產生於一定的社會階段中。只是由於生產發展了,生產者生產的東西自食而有餘,可以供給別人食用,因此有了剝削者的出現,使剝削者有可能不勞動而群集於城市中;同時由於手工業和農業分離的結果,手工業者可以脫離廣大土地而集中於城市生產,而生產者也有多餘的物品需要互相交換時,才有城市形成的必要物質基礎。
城市是生產發展的產物。它隨著生產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生產的變化而變化。每個時代的生產方式決定著該時代城市形成和發展的特點。所以我們對「城市」的含義必須根據各個時代生產方式的特點,即生產的特點來理解。由於每個時代和社會的生產方式不同,每個時代和社會的城市也就有著不同的特點、性質和作用。不同社會不僅城市形成的條件不同。城市的規模、內部結構、城市布局也都不同。這是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技術發展、運輸狀況以及社會需要決定的。
古代的城市發生於世界古代的文明發祥地區。最早的城市雛型可以說是耕地城市,在城垣之內,耕地牧場並存,而它們往往超過宅地和家屋的面積。如我國發掘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殷代城市遺跡,埃及發現的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都卡芬遺跡,均有簡單的圍壁,內部為簡略宅地及大片耕地。
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有可能建造大城市,於是城市的規模和布局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國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周王朝,就有計劃地建設了都城,城市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在《周禮》《考工記》中有「匠人營國……面朝後市」的記載。所謂「國」便是都城,「面朝」就是前面為宮殿,「後市」則後面為市場。這是我國有計劃地建設都城的開端。後來發展到洛陽、長安等古代聞名於世的,規模巨大、規劃井然的大城市。
從歐洲看,到15世紀末,許多城市尚不具備大城市的規模,城市仍帶有半農、半牧的性質。當時德國的法蘭克福、萊比錫等城市內尚住有大量牧民,晚間將牲畜趕入城內以至室內。
產業革命以後,由於工業的飛速發展,生產力空前提高,使世界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的規模擴大,城市內部也產生了明顯的地區差異,現代城市規劃也隨著發展起來。在世界上才有可能形成象倫敦、巴黎、紐約、波士頓、芝加哥、東京、莫斯科等等的大城市。
從美國城市的發展可以更好地看出社會經濟發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狀況。美國從1625~1850年只有24個2500人以上的中小城市,沒有一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當時運輸方式是馬車與水運。這24個城市絕大多數分布在沿海、沿河、沿湖地帶,都是一些商業城市。只是1800年以後由於沿瀑布線地帶的城市利用瀑布作動力才發展起具有工業性質的城市。由於1830年後鐵路的敷設,工業的發展使美國經濟逐漸向內地發展。到1850年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發展到236個,而且出現6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但城市多為港口或者鐵路樞紐。1880年以後,隨著煤、鐵礦的開采,歐洲、亞洲移民的大量移入,以及鐵路網的逐漸形成(1890年總長度達26.3萬千米),在東北部地區形成了大量工業城市,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發展到939個,10萬人以上城市達20個,紐約人口已超過100萬,芝加哥、費城也向百萬城市發展。
1910年以後(尤其是1920年開始利用汽車以後),美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處於暴漲的時代,2500人以上的城市2262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50個,已有3個百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洛杉磯、底特律也都向百萬城市發展。同時還形成了大城市地域和大量衛星城市。到1940年,由於飛機的利用和直升飛機的普及,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達3464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9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已有5個。
2.政治因素對城市形成的影響 一些政治事件對某些城市形成、發展影響極大,甚至對某些城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例如,巴西1889年成立共和國時憲法規定要在戈亞斯州建首都。1956年才開工在荒無人煙之地建立首都巴西利亞。1957年時巴西利亞人口僅1.2萬人,1960年國家機關正式遷入,使人口增到14萬,1980年人口躍增到41萬。
我國海南省的通什鎮,解放前還是一片高山密林、荊棘叢生、野獸出沒、人煙稀少的山谷。解放初該地也僅有幾間茅草房。1953年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決定遷此後,人口開始迅速增加。現在城區人口已達3.4萬人;加郊區人口已達4.3萬人。
3.交通條件對城市形成的影響 交通是地區聯系和物資交流的重要手段。重要城市皆為交通樞紐,並以交通網使它與腹地聯系起來。
交通建設可促使其些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例如二連浩特,原為一荒村,建國後由於北京至烏蘭巴托鐵路的建設,使它成為中蒙邊界的重鎮,並設市制,現在人口已達7萬人。
再如,美國得克薩斯州南部與墨西哥接境處有一條90號公路,未建公路前只有鐵路,從公路建設後鐵路運輸的作用日益衰退。格朗特里18世紀末曾是鐵路上的一個運輸基地,人口曾經達到3000人。隨著公路建設,鐵路運輸受到嚴重打擊,1950年人口降至400人,1980年僅有40人了。
4.文化因素對城市形成的影響 人類的文化活動,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宗教活動,使世界形成許多宗教城市,如耶路撒冷、麥加、麥地那、梵蒂岡、拉薩、成田(日本)、伊斯坦布爾、布達加雅(印度)等等。
教育科技也可以促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例如,英國的劍橋、牛津,美國的普林斯頓,比利時的盧旺等均為著名的大學城。日本的築波,蘇聯的普希諾,美國的矽谷,法國的南法蘭西島科學城等均為世界著名的科技城。
歷史古跡,旅遊勝地等等都可以促使城市形成和發展。
(二) 自然條件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社會經濟條件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先決條件,而自然條件則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基礎。社會需要而發展城市,而城址又往往選於自然條件優越、符合社會需要的地點。
1.地質條件與城市的形成 地質條件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固體基礎。岩石裸露處不便於城市的建設,岩石風化形成的砂、礫、粘土層便於人類活動和城市的發展。
一般城市的發展,建築結構等都受地質務件的制約。例如建築物層數,一層地基承壓力要求為 7.5~10噸/米2,四層以上者要求25噸/米2以上。不同基礎地質地基的承壓力差別很大,如沿海地區淤泥僅4~10噸/米2,細砂(濕、中、密)為12~16噸/米2,碎石(中密)40~70噸/米2,粘土(固態)為25~50噸/米2等等。因此,地質基礎好對城市建設有利。當然,地質基礎不好的地區,也可以根據需要建設超過地質承壓力的建築物,但需要投入大量打地基的經費。
地質條件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影響較大。例如,日本建設平安京(現京都)時,當時建有左、右對立的二京,然而,左京很快就衰落荒廢。這與其地基由腐殖粘土組成,水質惡化,排水困難等因素有一定的關系(當時受生產力水平限制,無力改良水質和排水)。所以後來京都發展主要向由花崗岩風化的沙土地的東北部擴展。
2.地形與城市的形成 從地形上看,平原最適宜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地勢平坦便利市域擴大,利於各種交通的發展,也有利於發展農業。所以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布於平原區。如我國的上海、北京、廣州、漢口等。世界上的大城市,如紐約、倫敦,柏林、巴黎、東京、芝加哥、莫斯科、加爾各答等也皆位於平原區。據沈汝生1937年統計,當時中國有193個5萬人以上城市,其中90個分布於平原區,83個分布於丘陵地區(二者佔全國城市的90%)。
但是,熱帶國平原地區潮濕,氣溫高,不適於人類居住,人口和城市則主要分布於高原或高山地區。如厄爪多爾的人口3/4以上居住在平均高度2500米以上的山間盆地。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墨西哥城1979年達1475萬人,就位於2356米的高地上;人口432萬(1980年)的波哥大城位於2640米的山間盆地中。
在兩種地形的接合點上,也有利於城市的形成。因為平地與山地之間,便利交通,而且不同地區產品的差異,易形成貿易中心。日本的東京、大版、名古屋都位於台地與平原的接合點上。另外,谷口或者溪口地帶也利於城市的興起。張家口位於華北平原與內蒙高原的交接點上,很早就形成貨物集散中心。
3.氣候與城市形成 從世界來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多位於適於人類生活的溫帶地區。氣候條件往往影響城市性質。日本的大阪,英國的蘭開廈成為世界早期著名的紡織工業城市,與當地氣候條件(溫暖,多雨,空氣濕度大等)有一定的關系。
城市的小氣候對於城市發展也有重大影響。例如西歐的城市多受西風影響,大城市擴展時多向西方發展,處於「上風帶」不易受工業煙塵和污染物影響。以倫敦為例,市區西部多為上流住宅,市區東部多貧民區。
4.水與城市形成 城市形成與發展和水的關系頗深。河畔、湖濱及海岸帶都是利於城市形成的地區。河流歷來就是重要的運輸通道,而且又是工業用水和飲用水的最好源地,為城市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條件。
河口處往往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有利於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我國的上海、廣州、天津,印度的加爾各答,美國的新奧爾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日本的東京、名古屋、大阪等都位於三角洲上。
河流渡口和要津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我國的天津、武漢、南京等,英國的劍橋,德國的法蘭克福皆形成於渡口處。早期由於英國經濟重心在東南部的太晤士河兩岸,商品貿易多渡此河,河口面海呈喇叭口形,恰好倫敦附近狹窄,成為最好的渡口,使交易薈萃,商務漸盛,終於使倫敦形成一個重要城市。
大湖泊也利運輸業的發展,湖濱又是水陸運輸重要的交接點,有利於城市發展。如美國的芝加哥(密執安湖)、德盧斯(蘇必利爾湖),日本的大津(琵琶湖)、我國的岳陽(洞庭湖)、九江(鄱陽湖)、無錫(太湖)等等皆受湖泊之利。
在海岸帶(尤其岩石海岸具有優良港灣的地區)以及在大河入海口的沿岸地區都利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我國的上海、大連、青島、泉州、福州、汕頭、廣州,美國的紐約、費城、巴爾的摩,日本的東京、大阪、橫須賀、佐世保等海港城市都屬此類城市。
在海峽和運河的兩端也有利於城市的興起,例如直布羅陀和丹吉爾(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與塞得港(蘇伊士運河),巴拿馬與科隆(巴拿馬運河)等城市皆屬此類。
總之,水對城市發展關系密切,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5.礦產與城市 產業革命以後,某些大的礦物產地迅速發展成為新建的工業城市。
在礦產資源中,最早大量利用的是煤炭。我國的大同、鶴崗、雞西、撫順、開灤、陽泉、淮南、淄博等都是重要煤炭工業城市。英國的五大工業中心區,除倫敦地區外,其餘四個均是由煤炭基地發展起來的:第一,中部的黑鄉,以伯明翰、曼徹斯特為代表;第二,北部以哥拉斯哥、愛丁堡為代表的蘇格蘭低地;第三,英格蘭東北部的紐卡斯爾;第四,威爾士東南部的加的夫地帶。其他國家以煤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也很多,如原蘇聯的庫茲巴斯、頓巴斯等。
以鐵礦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如巴西的見奧里藏特;我國的鞍山、包頭、攀枝花等。另外,南非的金伯利以產金剛石聞名於世,約翰內斯堡以產金著稱;伊朗的哈爾克以盛產石油而興起;我國大慶原為「北大荒」的一個小居民點,開採石油後,現已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此類例證之多,不勝枚舉。但是在礦產地發展起來的城鎮,一旦礦產耗竭,城鎮有可能逐漸衰落下去,澳大利亞西部的金礦城市,就是如此。
⑷ 三個高地指的是什麼
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打造「三個高地」是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的主要目標之一。
「三個高地」就是,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
在科技創新方面:2016年12月,《河南省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出台,明確建設一個載體,強化兩個支撐,突出三個重點。「一個載體」指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創新發展的重大核心載體,「兩個支撐」指強化科技投入要素和科技人才要素,「三個重點」指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構築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和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圍繞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河南著力建設「空中絲綢之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加快建設,鄭州—盧森堡航空物流雙樞紐建設成效明顯;著力建設「陸上絲綢之路」,中歐班列(鄭州)實現每周「去八回六」常態化均衡開行;著力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推進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不斷提升開放平台,河南成為全國功能性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省份;全面啟動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在打造文化高地方面,2016年10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方案》。
文化發展重點推進「六大體系」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藝產品生產與傳播體系,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對外文化交流合作體系。
⑸ 我國著名的三大名樓是哪三座樓與之相關的名句嗎
中國著名的三大名樓是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
1.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
與黃鶴樓有關的名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李白《江夏送友人》)
(5)岳陽文化高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三大名樓簡介:
1.滕王閣
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贛江之濱 ,是中國古代皇家樓閣,建築藝術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的傑出代表。
2.黃鶴樓
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盪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黃鶴樓在歷史上就是文人墨客匯聚的場所,並留下很多不朽名篇。
3.岳陽樓
現存岳陽樓重建於清光緒五年,在岳陽西城牆上,坐東向西,面臨洞庭湖,遙見君山。
建成後,滕子京請當時的名臣、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中外廣為傳誦,亘古不衰,岳陽樓也與范仲淹的這篇《岳陽樓記》一起聲名遠播, 故有湖南嶽陽樓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網路--黃鶴樓
網路--岳陽樓
網路--滕王閣
網路--江南三大名樓
⑹ 飲酒作詩的詩人豈會放過三大名樓,你知道分別是哪三大,有哪些與之相關的名句
1、我國的三大名樓是:江西滕王閣、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
關於黃鶴樓的名句: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登黃鶴樓》
3、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李白《送儲邕之武昌》
關於滕王閣的名句:
1、滕王南北築歌台,燕舞鶯歌紫氣開。
2、愁來徑上滕王閣, 覆取文公一片碑.
3、虹銷雨霽,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關於岳陽樓的名句:
1、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2、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6)岳陽文化高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三大名樓的建成時間:
1、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贛江之濱,是中國古代皇家樓閣,建築藝術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的傑出代表。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後,歷經磨難。
2、黃鶴樓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
3、位於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陽樓,它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台,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參考資料:網路.江南三大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