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節是干什麼的急求答案。
中文名稱:文化節 英文名稱:cultural festival 定義:定期和不定期的展覽、會議、文藝表演活動的節日。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旅遊資源學(二級學科) 文化節,全球性節日,時間:11月3日;在1954年以前是為紀念日本明治天皇誕辰而設立的節日。1964年11月3日日本公布新憲法,因此,將這一天改為文化節,以提倡熱愛自由平等,促進文化事業的社會原則。
❷ 銀飾的發展歷程
自古以來,黃金白銀在中國就是富貴的象徵,白銀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黃金白銀在古時不但是做為貨幣流通,而且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的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一切能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均是以黃金白銀為主的材料打造的。
封建社會和解放前中國的尋常百姓家,由於生活困苦,黃金在百姓中難以擁有,但對美的追求是人不變本性,因此有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白銀自然就成為了百姓製作首飾的主要材料,從而使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金首飾已不再是大眾難以擁有的奢侈品,並且自從比黃金更稀有的鉑金、鑽石從歐美流行到國內,黃金、鉑金、鑽石首飾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首飾品,人們購買幾套不同的貴重首飾已不是困難的事。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而傳統的銀首飾,除了一些老人和兒童的銀飾,失去了讓人擁有的意義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輕人青睞。 20世紀90年代後期及進入21世紀,中國已向世界發達國家靠近,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對美的追求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而改變。
這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人們在穿著打扮方面處處要體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品味,每天都要通過改變裝扮,而展現自己不同的心情,日常佩帶貴重首飾用來展示富貴和地位已不再是現代人的需求,而被視為俗氣的表現,貴重首飾更多地表達了收藏和紀念的意義。
物以稀為貴,隨著原料價格的不斷上漲,金飾鑽飾價格居高不下,而款式的千篇一律,也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彰顯個性和對飛速變化的時尚的需求。就在此時,現代時尚銀飾應需而生,成為了對首飾行業一個巨大的補充。現代時尚銀飾在原料方面有著相對較低的製作成本,在材料上擁有中性不俗的質感,在款式上更注重休閑個性,在設計上更加大膽誇張,更適合日常佩帶打扮自己,大中城市的時尚達人一族每個季節都購買數套時尚銀飾,用來搭配不同的服裝和表達不同的心情,銀飾終於打破傳統,有了存在的意義。 隨著銀飾行業的發展,很多國內外高端銀飾品牌進入中國搶占國內市場,像TIFFNAY,FOLLIFOLLIE,Oxette,goldfore silver,奧黛麗銀飾等,而中國的銀飾消費也從一開始的低端消費向中高端、高品味的銀飾品過渡,消費者的眼光和品味更加時尚,中高收入的消費群體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高端銀飾品的發展,所消費的銀飾也越來越貼近國際流行趨勢。一些模仿金飾款式,沒有銀飾特色,豈圖以價格優勢替補金飾消費的低端銀飾的市場空間也越來越小,逐漸沒有了生存空間,這對國內銀飾行業提出了挑戰,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國內中高端銀飾品牌,例如被行業媒體評選出的十大銀飾品牌中,就有多個國內銀飾品牌名列其中。
高端銀飾品已不在是廉價品的象徵,很多高檔銀飾品的價格都超過了黃白金飾品的價格。
消費觀念和經濟是息息相關的,國內各個地區經濟發展還不均衡,因此金飾,鑽飾,銀飾在各個地區消費的比例也不一樣,首飾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如今,首飾的細分化讓國人消費有了更多的選擇,金飾,鑽飾,銀飾也各領風騷,整個首飾行業展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黔東南境內的苗族銀匠可分為定點型和遊走型兩類。多數為定點型,他們在家承接加工銀飾,服務於相對封閉而形成區域格局的一寨或數寨,客戶毫無例外來自本系,所以,也可稱之為支系內部的銀匠。定點型銀匠的分布和數量,依據區域環境及市場需求自然調節,以施洞、排羊、西江、灣水、王家牌等地較為典型。遊走型銀匠同樣以家庭為作坊,農閑季節則挑擔外出,招攬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專門路線。他們並不局限只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對沿途數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銀飾款式都瞭然在腑,加工起來亦輕車熟路,得心應手,所以也可稱之為地域性銀匠。據調查,黔東南銀匠遊走足跡遍歷全省,並延及廣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東南境內不僅苗族銀匠多,而且出現了以霄山大溝鄉的控拜、麻料、馬高為代表的銀匠村。銀匠村中數百戶人家,80%以上以銀飾加工為副業。農閑時節,村寨之中叮當之聲不絕於耳,炭火爐煙盪然於戶,一派繁忙景象。遊走型銀匠皆出於銀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銀匠村的一部分人選擇外出經營的方式。銀匠村是貴州境內的一個奇特現象,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比起苗族銀飾的歷史,苗族銀匠的歷史要短得多。據對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銀匠的調查顯示,苗族銀匠大約出現於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歷史。最初的苗族銀匠大多挾鐵匠之技藝改行拜師,向漢族工匠學習打制銀飾。龍里雲霧山一帶的打鐵寨,是當地唯一有苗族銀匠的村寨,包攬了方圓數十里的銀飾加工製作。至今,仍不難由這一地名證實我們的觀點。苗族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復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非個中高手很難完成。
貴州非白銀產區,歷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復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准。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內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20世紀50年代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
❸ 苗族的服飾節是農歷初幾舉行
苗族的服飾節,沒有固定的日期由政府舉辦。而湘西鳳凰的銀飾服飾節,是每年的六月初六。
2015年的苗族服飾文化節,是12月1日,為第五屆。在湖南湘西鳳凰舉行。
從2006年首屆開始至今,2009、2011先後成功舉辦了三屆苗族銀飾服飾文化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
2013中國鳳凰第四屆苗族銀飾服飾文化節,是10月13至14日在鳳凰古城舉行的。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方便做工打獵。
❹ 苗族的銀飾可以堪稱是世界上的什麼(加以形容詞)
苗族銀飾
苗族銀飾是藝苑中的一枝奇葩
要在中國古代藝苑中尋覓一個完全脫離了現實主義框架的造型藝術品種,是比較困難的。因受兩千年儒教文化的影響,歷史上漢族的思維很難跳出寫實的模式、封建等級的模式。誰要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必定被視為異端另類而失去生存空間。苗族的巫文化則正好突破了儒教的羈絆,使得苗族銀飾中充滿了神性的張揚和想像力的自由馳騁。西班牙畫家達利是當代超現實流派中最引起爭論、也是學院派的技巧最熟練、模仿者最多的超現實主義畫家。而在苗族古老的服飾、銀飾圖樣造型中,便能尋到這樣的扣人心弦的超現實的藝術脈絡。苗族銀飾具有以下特點:
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銀飾的精神內涵。在各種銀飾圖案中,寓含著巫術、信仰的圖像占據裝飾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銀衣有一個「宗廟」的圖像造型,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圖樣,其巫術的意義厚重,它具有統管全身銀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銀衣都少不了這個「宗廟」圖樣,且大體穩定,不能隨意創造、變形。還有銀花頭圍上的騎馬武士和小孩銀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系的幾種圖像。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即妹榜妹略),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由鵲宇鳥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這樣,與苗族始祖有關的有四種圖騰。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銀角是牛角的圖樣造型。水牛是稻作農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犧牲。傳說苗族的先祖蚩
尤就是頭有角的。據《述異記》記載:「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認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動物。雷山苗族常常會把牛稱為「牛媽牛爹」,逢年過節也不會忘了款待牛,要給牛吃酒肉和糯米飯。他們從銀匠那裡取回新打制的銀角時,除了付給工錢外,還要送糯米飯等,以示感謝銀匠給自家製成了吉祥物。在把銀角拿回家裡時要說:「把門敞開,拉牛來了!」並備酒肉慶賀。苗族認為,除天地外,楓樹是祖先之祖。楓樹也當然地在銀飾上有所表現。銀飾上的吊花,多為三角形的楓葉紋,它也作為連結其他圖樣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當中提到了十餘種鳥類,而幫助蝴蝶媽媽孵化十二個蛋的鵲宇鳥,有說是燕子的一種。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楓樹梢變來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為圖騰來崇拜的。因而,銀燕雀是苗族銀飾中一種極為重要的圖樣造型。雷山丹江的主體由銀雀組成的銀簪中,有四隻銀雀,中間的一隻被做得很逼真,神態活靈活現,連一片一片的羽毛紋理也清晰可見,小雀則抽象簡略。都勻王司的銀雀發簪主體就是一隻神態逼真的寫實的鳥,它展翅欲飛,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張,嘴裡還銜著一個銀籠。蝴蝶的紋樣造型在銀圍帕、發簪、銀梳、耳環、衣帽飾、項圈、壓領、銀衣片、背帶、腰鏈、吊飾、手鐲、—戒指、煙盒、圍腰銀牌等幾乎所有的銀飾上都能看到,因為蝴蝶媽媽是傳說中苗族的母親。上述幾種圖騰的紋樣造型都是苗族銀飾不可或缺的。而期於的各種動物、花草圖案造型則可以靈活搭配,給銀匠留下了廣闊的想像和創造空間。
2.苗族銀飾中的龍不同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這樣寫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相傳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龍卻是蚩尤的對手。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個蛋》當中,「水龍」只是其中的一個蛋,並沒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苗族的歷史文化中,有的地區有招龍、接龍的習俗,把龍視為至尊。但也有好些地區並沒有特殊的龍崇拜。
施洞龍船節的傳說很能代表苗族與龍的關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著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帶著孫子九保下河打魚,老人先上岸。老人離開了一會兒之後,突然烏雲翻卷,不見了孫子。這時,老人不顧風狂浪急,潛下水去找孫子。老人在水下見到一個老洞,他悄悄進去一看,龍正枕著孫子的屍體在睡覺。老人憤怒至極,但他沒有驚動龍,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鐮、火草扎豬尿泡里,又潛回龍洞,放火把龍洞燒了。但是燒龍洞的煙霧卻彌漫著整個清水江的上空。一連七天七夜不見陽光,四下里漆黑一片。鳥不出窩,雞不打鳴,牛不犁田,人也沒法做活路。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穀桿劃著玩。嘴裡無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聲。這時,天竟然慢慢發亮,大家都興奮極了。不久,江面上飄起了一條四丈長、水桶一般粗、花花綠綠的龍屍。在施秉縣的勝秉寨,龍屍被撈了起來。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龍肉,後來各寨子的人都去搶著吃龍肉。不多久,就把整條龍都搶完了。勝秉寨分得龍頭,平寨分得龍頸,塘龍寨分得龍身,榕山寨分得龍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點,分得龍尾,楊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點龍腸子。當人們把龍肉分走後,夜裡,龍的魂靈便給大家托夢說:「我害了老人的孫子,自已也賠了命,你們如果用杉樹做成我的身子模樣,在清水江里劃上幾天,讓我又活起來,我就會保佑你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施洞一帶便興起了劃龍船的習俗。
基於這樣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飾刺綉中,龍就是隨處可見的、有善有惡的、善惡互換的、可以與各種動物「嫁接」的一個符號。但銀飾比刺綉更多地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苗族銀飾中龍的圖樣,最多地是見於頭飾。特別是女性戴的銀角,大多為雙龍戲珠等吉祥圖樣。項圈上,龍紋圖案比較普遍,而且與別的花樣、動物搭配特別豐富,在這里,龍只是動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它可以和各種動植物平等共處於一個項圈之上。如貴州黃平、凱里一帶流行的:「龍鳳搶寶單層響鈴銀項圈」,它單面浮雕雙龍、雙鳳搶寶紋飾,中間是浮雕的龍紋圓盒,下部圈沿墜了貓、鹿、魚和龍紋響鈴吊飾。又如貴州施秉一帶流行的一種響鈴銀項鏈,它的鏈身吊墜鳳凰、蝙蝠、老虎、蟾蜍、雞、馬、魚、人及一串響鈴,項鏈正中墜一個圓盒,一面飾浮雕牛頭紋,一面飾葵花紋,盒下墜刀、劍、挖耳勺等吊飾,就是在實用的短劍上,也鏨有很簡單的龍紋。這龍紋,是在最下層最不起眼的地方。它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龍在苗族心目中的尋常地位。苗族的龍有各種各樣的,諸如牛龍、蛇龍、魚龍、鳥龍、豬龍、羊龍、馬龍、蠶龍、蜈蚣龍、蚯蚓龍、螺螄龍、蝦身龍、雞頭龍、雙頭龍、饕餮龍、狃龍、麒麟龍、穿山甲龍等等。不過,施洞地區龍的這種「尋常性」也是有條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銀帽飾,就有菩薩、仙童以及獅、虎、麒麟珍稀猛獸,沒有龍的圖樣,這似乎又體現了龍的不尋常性。因為孩子年幼,還承受不起這尊貴的龍。
3.苗族銀飾中獨特的遷徙文化。苗族的銀飾雖然出現較晚,但由於苗族口傳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漫長的遷徙和征戰的歷程在已經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滅的烙印,他們依然銘記著祖先遷徙和征戰的千難萬險,回憶著遷徙途中的風物,崇拜著祖先的勇敢頑強。所以,他們銀飾上對苗族長期的征戰、遷徙歷程、遷徙文化多有反映。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和的銀花頭圍上,都有武士執刀棍騎馬賓士的造型。施洞婦女佩戴的一種製作精細的銀馬圍帕,中間是珠寶嵌鏡面,左右兩邊各7名剽悍的男子頭挽高髻手執兵器立於馬背之上,相向而馳,造型生動。這都是先祖們馳騁疆場不斷西遷的征戰場面,表現了施洞人對先祖的緬懷紀念。施洞苗族婦女的衣背飾物 - 銀衣片上,也有男子騎馬的紋樣。盧山還有一種兵器銀吊飾,將各種刀、劍、挖耳勺等掛在婦女的腰間,這都是當年征戰遷徙的印痕。另外,獅子這種猛獸和牡丹花卉在貴州苗族地區從未有過,但台江、施洞一代的婦女胸飾掛牌、鏤刻有獅子和牡丹花的銀衣片,刻有牡丹獅紋的銀手鐲、小孩銀帽,花溪一帶未婚女子佩戴的銀鎖胸飾,黎平的雙龍雙獅銀飾吊牌……都離不了獅子,銀飾中也常有牡丹花紋,這可以看作是苗族先民在中原地區生活,並吸納了漢文化因子的寫照。魚是苗族東方江邊、海邊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食品。魚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義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來要吃魚……魚兒多著呢!穿枋般大的鯉魚。在這兒得魚給她吃,榜略好歡喜。」苗族遷徙到西部山區以後,不僅在水田裡養魚延續了在東方吃魚的習慣,而且在銀飾上有充分的反映,魚是苗族從頭到腳各種銀飾少不了的紋樣和造型。苗族銀飾中還有一種獨特的飾物是響鈴,不論是項圈還是掛牌、吊牌、圍腰吊飾,都常常佩有響鈴,這也是一種遷徙的遺風。在響鈴聲中,人們走過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應,永不失散。
4.苗族銀飾中可以透視出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最為缺乏的平等觀念。苗族銀飾產生於明代以後的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明、清時代人們的衣著首飾都是有一定等級規則的。這從明朝末年的重要畫家陳洪綬的《夔龍補袞圖》中可以看出。畫面共三個仕女,前面一個年事稍大的是穿著華麗的貴婦,另外兩上年齡幼小,為宮女身份。貴婦的發髻之上還插有簪釵頭飾,宮女的據打扮則一眼可見出差別。至了清朝,宮廷中上至皇太後,下至貴婦的正式官樣服裝的具體規定和配套的各種珠寶飾物,在《大清會典》圖卷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任何人不得逾越。但同樣生活在明、清時代的苗族,在銀飾的佩戴上卻與服飾一樣,無等級區分的。不論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頭及其家屬還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個社區生活,人人都可穿著佩戴一樣的銀飾。比如前文提到的黃平苗族姑娘出嫁時的盛裝頭飾,極其雍容華貴,但它卻並非貴婦人的專有,那一帶的苗家姑娘出嫁時都可佩戴。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時必須佩戴銀角,如果家裡沒有,可以去向親朋借用,人們都樂於相借。這也體現了古代苗族社會傳承下來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5.苗族銀飾具有一種展示性。漢族的首飾只是一種點綴,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愈更簡化。大多數婦女在現代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佩戴首飾,更少佩戴銀飾。而苗族在過節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時刻,都要把銀飾佩戴起來盛裝相配,而且是以多為美。苗族民諺說:「無銀無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兒年幼的時候就開始為她逐年打造銀飾,一年積一點,存放在專門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兒長到十多歲了,在盛大節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會裝扮起來,向同胞們展示。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銀飾備齊之後,才能製作銀角,而在節日期間有無銀角展示,則能折射出姑娘的社會地位,沒有佩戴銀角的姑娘,跳蘆笙舞時只能排在佩戴銀角者的後面。雷山丹江的苗族銀花頭圍,要使佩戴者的整個額頭都有銀花環繞。施洞姑娘的一種藤形銀飾圈常常戴得把嘴都遮掩了,耳環也掛三四隻的,最重的一隻就有4兩。一件鏤空的銀衣由44枚銀片縫綴在衣裳的前身後背。黃平的一副銀鳳冠重達2公斤多。從江西山的一副13件銀排圈將近2公斤重。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裝銀飾加起來有二三百兩重。這是一種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財富的展示。這種展示導致了銀飾藝術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藝術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從而促進銀飾藝術的不斷繁榮。
6.苗族銀飾特別注重與服飾的搭配。節日里和人生重大喜慶日子裡著盛裝服飾,並搭配全套盛裝銀飾,有一種珠聯璧合的效果,更顯得雍容華貴,烘託了歡快熱烈的節日喜慶氣氛。日常生活中著便裝服飾搭配便裝銀飾,這樣方便、簡潔、大方,便於日常勞作。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裝,頭飾只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銀珠的銀簪,既作裝飾也作固定發髻用。只要梳苗族發髻的以上兩地女子,都必用這種銀髻。還有圍腰牌和圍腰鏈,都不僅有裝飾作用,還用於固定圍腰。耳柱過去也配便裝,但現在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輕女子比較少。在農業生產相對發達的施洞地區還有次盛裝,於一些禮儀場合穿著,並搭配相應的銀飾,這樣既莊重得體,又方便行動。另外,在銀飾自身的圖案搭配上,一般講究對稱。例如背部銀衣的銀片,各種動物圖樣都是一邊一隻,小孩銀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對稱的。但在發簪上,也常常有不對稱的造型出現,這種不對稱使銀飾顯得更加靈動、更加呈現出生命的自然狀態。
❺ 頭上戴可多銀飾的是什麼民族
頭上戴可多銀飾的是苗族,苗族盛裝頭飾是我國少數民族頭飾中最奇異、最精緻也最漂亮的頭飾。苗族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逐漸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苗族銀飾的加工,都是由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
(5)銀飾文化節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明代以後的數百年裡,苗族銀飾經歷了一個為服從民族審美定勢需要的過程:
1、所有的銀飾原有品種在苗族審美標準的取捨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納,有的引入後即被淘汰,有的屢經改造l]而面目全非,當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徵。
2、苗族銀飾的民族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毋庸置疑,人類的需要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源泉,群體的審美觀念是藝術創造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