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句詩出自哪裡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七言絕句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15106頁,最後一行。
追溯前緣:
《封神演義》第十九回,「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乃妲己因愛伯邑考,為所拒絕,故發此言。「照」一作「滿」。
元.高明《琵琶記》:
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
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
卷三十六 東廊僧怠招魔 黑衣盜奸生殺
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簡單的說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就是本來我一心向明月的,但是呢明月沒有照我卻照滿溝渠。喻自己很喜歡/很想做的事沒有得/做到,更無奈的是自己喜歡/想做到的人/事物卻做的更不好,
比如我本來很喜歡一個女孩子,無奈他喜歡的不是我而是比我更差的一個,
本來我想做個好人的,但結果呢,我不用做什麼就比別人好,因為別人太差了。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這句詩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原意為: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黍離》全詩如下: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1)黍:俗稱小米;離離:茂盛的樣子;稷:高梁。
(2)行邁:遠行;靡靡:遲遲,行走緩慢;搖搖:憂苦不安。
(3)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謂我何求:認為我久留不去,有什麼要求。
(4)「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的意思是:渺茫的蒼天啊,造成這個後果的到底是誰呢?
(5)噎:食物塞住咽喉,這里指壓抑不能喘息
⑵ 黍離之悲的淵源是什麼
《黍離》節自《詩經王風》,其原文如下: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是一首慨嘆西周王朝盛衰興廢的詩。郭沫若說過:「《黍離》是周室遭了犬戎的蹂躪,平王東遷以後的豐鎬的情形。相傳周室東遷以後,所有舊時的宗廟宮室盡為黍稷。周的舊臣行役過舊都,便不禁心中悲愴,連連呼天不止。」(《沫若文集》第十四卷,第一九○頁)三章詩意思相同,每章開頭是滿目凄涼,結尾含蓄無窮,悲傷欲絕。 後世即用「黍離之悲」來表示亡國之痛。「黍離麥秀」一詞即源於此。
黍:俗稱「小米」。離離:茂盛的樣子。 稷:高梁。
⑶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黍離之悲」
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嘆。也指國破家亡之痛。出自於《詩經》「王風」,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詩經》「王風」,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說的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周大夫行役路過鎬京,看到埋沒在荒草中的舊時宗廟遺址,有感於周室的被顛復,悲傷而作【黍離】。南宋詞人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見《白石道人歌曲》。《思舊賦》「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語文知識。
⑷ 簡述黍離麥秀的典故的由來及含義
黍離麥秀,相傳西周滅亡後,周大夫長途跋涉來到西周都城,看到過去的宗廟宮室都成了長滿禾黍的田地,觸景傷懷,無限感慨,就作《黍離》詩一首。後來微子朝見周王時,路過殷墟,看到宮室毀壞,長滿禾黍,非常哀傷,就作一首《麥秀歌》。由此得來「黍離麥秀」之說。 原文 〔商朝〕箕子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史記·宋微子世家》版本) 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
作者
箕子,名胥余,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爵為子,故稱箕子。
箕子與紂同姓,是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後紂愈奢靡,旦夕酒作樂而不理政。箕子屢諫紂不聽。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於是箕子便披發佯狂為奴,隨隱而鼓琴以自悲。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而囚禁之。武王滅商建周後,命召公釋放箕子,向箕子詢治國之道,箕子不願作周的順民,帶領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從今膠州灣東渡到朝鮮,創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
後來,箕子過殷(朝歌),見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這里「狡童」系指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今朝鮮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遺跡。唐朝時,在朝歌南關建箕子廟,文學家柳宗元為其寫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間,在南門內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遺址尚存。
注釋
題註:箕子東渡朝鮮後,朝周時,見故都朝歌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乃作《麥秀歌》,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田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漸漸:jiānjiān,(麥芒)漸漸長。《古樂府》卷九作「蔪蔪」。
狡童:此系指紂王。《詩經·鄭風》有《狡童》篇,與此無涉。
⑸ 「黍離」是什麼意思
【成語】: 麥秀黍離
【拼音】: mài xiù shǔ lí
【解釋】: 哀傷亡國之辭。
【出處】: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舉例造句】: 詩多殘山剩水之思,麥秀黍離之感。
⑹ 誰知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里的故事
出自《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①詩序曰:「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②毛傳:「彼,彼宗廟宮室。邁,行也。靡靡,猶遲遲也。搖搖,憂無所想。」錢澄之曰:「毛雲靡靡猶遲遲也,蓋意懶而足不前之貌。」李塨曰:「離離,散垂之貌。稷即今之小米也。黍秀,即散垂,稷則苗穗挺直,實乃垂而不散,故黍但見其離離,而稷則見其苗、其穗、其實也。」焦琳曰:「搖搖者,神魂之無主也;如醉者,意緒之俱迷也;如噎者,憤氣之填滿胸臆也。」沈青崖曰:「述其所見,既非托物,因所見而行為之靡靡,心為之搖搖,亦是實寫其憂,而非由於黍稷引起,直是賦體,不兼有興。」鄧翔日:「章首二句詠物,後六句寫情,惟三、四句自肖形神,覺此時此身茫無著落處,深心國事,尚有斯人。」
關於《黍離》,似乎不必再說太多的話,停留在詩人心弦上的哀傷早已作為一個象徵而成為永恆的悲愴。牛運震曰:「此詩純以意勝,其沉痛處不當於文詞求之。後人詩如『山川滿目淚霑衣,六朝如夢鳥空啼』之類,徒傷代謝而已,固無此懷古深情也。『謂我何求』四字,說盡人世淺薄,一『求』字誤人,直到君國之義漠不相關,可懼哉。謝疊山先生雲:文武成康之宗廟盡為禾黍,而能為憫周之詩者一行役大夫外無人也。吾讀《書》至《文侯之命》,觀所以訓誡文侯者,惟自保其邦而已。王室之盛衰,故都之興廢,悉置不言,吾於《黍離》之詩,重有感也夫。按此數語委婉盡致,而出自疊山先生,尤足發此詩幽情。」所引謝氏語,出自謝枋得所著《詩傳註疏》。論《黍離》一節原很長,引者乃撮述其要。謝氏於宋亡之後,以死拒絕元朝的徵聘,可算全了名節的忠烈之士,其讀《黍離》,自當別有懷抱,不僅僅為詩而發也。如牛氏所論,後世的懷古詩,多半指點江山,月旦古人,作局外人言,雖然不乏興廢存亡之慨,卻很少有切膚的傷痛。《黍離》之悲,則是把整個兒的自己放在一葉痛史里邊,故戴君恩曰:「反復重說,不是詠嘆,須會無限深情。」以一個孤獨的個人來哀悼沉重的歷史,他不能為這個歷史負責任,他本來也不在「佛時仔肩」之列,而卻明明把喪亡的哀慟全部來擔負。「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與其說是以天下為己憂者的悲哀,不如說,更是「不知」者的悲哀。
關於黍稷,范處義曰:「稷之苗、稷之穗、稷之實,非必謂前後所見,蓋其憂思既亂於中,謂我所見宗周故都盡為禾黍,豈真黍邪,抑稷之苗、稷之穗、稷之實邪。既不能辨其為黍為稷,豈復計其成之蚤晚,為苗、為穗、為實哉。」但也有另一種意見,李樗曰:「箕子閔商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既曰麥秀,又曰禾黍,則亦與此同意。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以見盡為禾黍之意。」兩說各有理據,不妨並存。
「悠悠蒼天」,毛傳:「悠悠,遠意。蒼天以體言之,尊而君之則稱皇天,元氣廣大則稱吳天,仁覆閔下則稱曼天,自上降鑒則稱上天,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說本《爾雅》。初看似是贅文,細繹則不然。且讀《周頌·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是天去人也近。而《黍離》之天,則不同於皇天,吳天,曼天,上天,是再沒有《敬之》時代的監臨與護佑,而悠悠也,蒼蒼也,去人也遠。可知與「悠悠蒼天」對應的乃國之敗亡,卻並不僅僅是「遠而無可告訴」的迷惘,下接「此何人哉」,揭出人天兩造,既是無所歸咎,又是有所歸咎,所謂「通篇不指一實事實地實人,而故國淪廢之況,觸目傷心之感與夫敗國基禍之恨,一一於言表托出」(王心敬),是也。
⑺ 黍離麥秀的象徵意蘊是什麼
商朝滅亡,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在去朝見周王時,路過殷商舊墟,看到宮室毀壞,長滿禾黍,非常哀傷,作詩一首,是為《麥秀歌》。
而後,相傳西周滅亡後,一位周朝士大夫路過舊都,見昔日宮殿所在,皆成為長滿禾黍的田地,觸景傷懷,無限感慨,就作《黍離》詩一首。由此得來「黍離麥秀」之說。
⑻ 唐宋詩詞中的文化現象有哪些
宋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階段,具有不同唐詩的獨特風貌,形成可與唐詩抗衡的獨立壁壘,對後代詩史發生了廣泛的影響。有宋三百一十九年,產生了眾多詩人和大量詩篇。如果將流傳至今的宋詩全部收集起來,在數量上要遠遠超過《全唐詩》其中名篇佳構多不勝數,流派之多,亦為前代所少有。
對於宋詩這樣一宗包羅宏富的文化遺產,究竟如何評價,自南宋時起,即產生了毀譽皆然不同的議論。明清以來,詩壇上便形成尊宋貶宋兩派之爭。前人對唐宋詩的比較:
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
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風骨,故瘦勁。
唐詩如芍葯海棠,穠華繁彩/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
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
唐詩善攄情,以韻味勝/宋詩工言理,以意趣勝。唐詩較渾厚,宋詩工委曲。唐人豪邁者,宋人慾變之以幽峭。
-------------------------------------------------------------------------------------
宋詩的四個時期,八個階段。
(一)北宋前期,即從開國到英宗末。
第一階段是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詩壇主要承襲唐風,以王禹偁為代表的一派學白居易,以九僧為代表的一派學賈島,西昆則學李商隱。
第二階段為仁宗,英宗兩朝,主要以蘇,梅,歐為代表,他們反對西昆,致力於詩風改革。
(二)北宋後期,神宗初到北宋末。
第一階段是神宗,哲宗時期,以王安石,蘇軾為代表形成了「荊公體」東坡體「詩歌創造出現高潮。
第二階段是哲宗,徽宗,欽宗時期,出現」山谷體「和江西詩派,成為宋代影響最大的詩派。
(三)南宋前期,即從南宋初到寧宗開禧末。
第一階段是高宗朝,詩壇風氣是宗法江西而又想補救江西流弊,重要詩人有呂本中,陳與義,曾鞏等。
第二階段是孝宗光宗時期,以尤,楊,范,陸四大家為代表,出現了詩歌創作的繁榮局面。
(四)南宋後期,即從寧宗嘉定初到南宋么
第一階段為寧宗,理宗時期,詩壇風氣是以仿效晚唐的賈島,姚合,來矯江西詩派之弊代表者是」江西四靈「和繼之而起的江湖詩派,劉克庄是其中聲望較高者。
第二階段是從度宗宋亡前後,代表作家為文天祥,謝翱,林景熙,鄭思肖,汪元量等,他們從四靈江湖詩人的寫個人瑣細感受,變而為寫斗爭經歷和麥秀黍離之思,為宋末詩壇增添了光彩。
---------------------------------------------------------------------------------------------------
詞
詞興起於晚唐,發展於五代,繁榮於北宋,派生於南宋。
自唐五代到北宋有一個歷史現象:詞的風格很相像,個人的作品相像到可以互」亂楮葉「(語出《韓非子喻老》比喻模仿逼真),一個人的詞掉在別人的集子里,簡直不能分辨出來。他們可以統統歸到花間派里。
改變從蘇軾開始,但遠沒有達到改變詞壇風氣的狀況。只能說寫了【少許】與別的詞人不同的作品。可以說,在北宋詞的寶庫中,蘇東坡貢獻了一些與眾不同的作品,至於」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則是信口開河了,東坡樂府三百四十多首中,專寫女性美的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宋送別朋友。應酬官場的近百首小令幾乎每一首都要稱贊女舞伎,所以在東坡全部詞作中不洗」綺羅香澤「的超過一半以上。蘇軾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增加了前人只用以寫詩的文人情感那是對的。
題外話:豪放」婉約「在北宋詞壇的當時並沒有這些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