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如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發布時間:2022-08-10 08:33:44

①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② 更好的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建議高中政治

1、尊重文化多樣性,堅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2、立足於社會實踐;
3、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
4、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體現世界性;
5、創新對外傳播模式.

③ (初二政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急!!!)

要發揮民族、宗教文化在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積極作用,關鍵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准確把握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有關問題,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堅持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堅定走中國文化發展道路,要發揮政協組織和民族宗教界人士優勢,為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一、以文化自覺為指向,努力體現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徵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提出來的,意思是指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文化自覺反映了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創建,體現了在文化構建過程中的價值取向。今天,中華文化能否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實現文化自覺,切實關繫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覺對於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傳統和現代的統一、封閉和開放的統一、民族和世界的統一、內涵和實踐的統一具有普遍的指導性意義。

按照文化自覺的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民族性特徵。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是本民族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本質的特徵。保持和維護好文化的民族性,是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其所蘊涵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精神信仰、生存方式等各個方面,貫穿於中華民族的始終,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體來說,比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德性思想、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維、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崇尚和諧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傳統,等等,這都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和優秀傳統,是中華文化的民族性特徵的主要體現。因此,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必須要以保持其內在的民族性為根本,這樣才不會割裂傳統,才能從本質上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主線。

二是要推動中華文化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時代性內涵。中華文化就其本質和結構來說,基本屬於傳統社會的思想文化范疇;就其主要內容而言,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就其價值形態而言,既有先進性的一面,也有落後的東西。因此,在當代弘揚傳統文化,必須要對其歷史形態、思想內涵、發展邏輯、主要結構、理論特性等各方面要有一個相對清晰和全面的把握,從而在主體結構和主流面貌上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當代實踐相對接,從根本上符合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這種轉型不是盲目和被動的,必須要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基礎之上,根據實踐的發展和人民的選擇而作出自覺的調整與變化。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要注意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今天,我們面臨著比傳統社會更加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給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沖突趨勢更加活躍。只有積極推進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不斷汲取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才能適應當前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大趨勢,真正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魅力。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兩大主題。從國際上來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處於強勢地位,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並不能掩蓋西方文化否認世界文化多樣性、企圖建立文化霸權主義的單極化思維。從國內來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成分、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與此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文化及價值觀源源不斷地滲透到當代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極其復雜的社會影響。

面對這種新的情況,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屋建瓴,審時度勢,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論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反映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決定著社會主義價值和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因此,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華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確保祖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進行改造和調整,使中華文化整體納入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一歷史進程之中,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文化資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而且建基於當代社會實踐之上的文化理想形態。它從歷史和實踐的高度回應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當代訴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框架下人民大眾的文化價值選擇,代表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我們所致力建設的先進文化,應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結晶,是經過革命和建設錘煉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先進文化。中華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資源最基礎最豐富的組成部分,既包含反映民族特性的思想內核、價值理念和文化傳統,又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延續下來的各種風俗習慣、道德禮儀以及各種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態,這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豐富資源,必須要得到合理的保護與使用。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為弘揚而弘揚,而是要突出其內在的優秀文化傳統及理念,使這些優秀文化傳統能夠有機地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生活實踐,讓傳統文化精華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新的闡釋和新的發展,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價值印記。這既是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互動要求,也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光大發展的價值前提。

三、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目標,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

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之根,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脈之中,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和心靈歸宿的體現。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那樣,經歷如此多的血雨腥風而屹立不倒、枝繁葉茂;世界上也沒有哪個民族文化能像中華文化那樣,歷經五千年滄海桑田而綿延不絕、一脈相傳。最根本的,就在於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和整合力。這種凝聚力並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式微,也沒有因為文化多元和矛盾沖突而衰弱,而是深刻地跟植於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無論是在和平發展時期還是在戰爭動盪時期的共同紐帶和民族信仰,支撐著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不斷發展壯大。今天,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目標。這是新時期中華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建設的終極歸宿,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這就需要我們緊密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需要,堅持更加開放與和諧的文化建設思維,採取更加富有成效的文化發展策略,對中華文化進行接續與創新,使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進一步激發全民族的文化認同與精神歸屬,以實現中華文化的提升和飛躍。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我們要發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鼓舞我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命題,不僅僅是簡單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問題,而是要構建適應整個中華民族生存發展需要的,體現民族性、時代性和包容性的大文化系統,這個文化體系的指向,核心就是要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促進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發展。

當前,我們要圍繞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總目標,首先要注意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整合、創新,要注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網路信息技術宣傳和弘揚中華文化,從系統和整體性的角度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總結與發展,使中華文化不斷走向民族心靈深處,走向世界。注意從民族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高度弘揚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從根本性上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始終與時代和人民共進步、同發展。其次,要積極推動跨文化交往,積極參與世界文明體系的共建。通過跨文化交流,努力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在內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吸收利用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代表人類發展進步方向的基本價值、觀念,主動融入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流。再次,要轉變思維觀念,提倡更富有建設性的文化建設思維,著力從整體性、統一性和系統性上闡釋中華文化的整體價值和系統精神,而不宜過多地進行簡單的劃分、肢解乃至習慣性地批判。同時還要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反對文化復古,反對全盤西化等錯誤傾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促進中華文化的自覺。我們相信,實現高度自覺的中華文化,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④ 怎樣提高文化軟實力,讓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結合十七屆六中全會

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本身必須具有相應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底氣,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價值要求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在中國在世界上和平崛起的時代,正在成為現實,正在成為發展中華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趨勢。而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則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本身必須具有相應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底氣。
要有自己嚴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價值系統,這個價值系統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在全球化時代,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有自己的嚴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價值系統。這個價值系統,不是往古的迴音,不是異國的投影,而是立足當代而又批判繼承歷史傳統、紮根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所衷心認同並自覺實踐的充滿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的新型文化價值系統。在當代中國,這個價值系統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在全社會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光大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要求。自覺堅持這些價值准則,以這些價值准則引領社會思潮,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就會失去精神支撐,就會迷失進一步發展的方向。但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有吸引力和親和力,如何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共同理想的有機構成,則是我們在文化建設實踐中應當認真研究並努力完善的重大課題。
必須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沒有根基的文化是不能與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對話的文化
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在價值內涵和發展視野中必須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向世界彰顯本民族的獨特的優秀文化傳統。人們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認真發掘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給以批判性的總結,創造性的轉化,使其活潑的生命力「日新又日新」,成為我們當代文化的有機構成,成為世界文明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文化建設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向世界展示我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覺,昭示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不斷自強。一個沒有深厚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支撐的文化,是沒有根基的文化;而沒有根基的文化是不能與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對話的文化,是缺少底氣的文化。因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文化基本精神,以民為本的傳統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協調精神,彰往察來的歷史精神,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應當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引領下,得到創造性地生發,成為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典型而又生動的表現,進而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價值底蘊。
必須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便於創建外國人了解、接受中華文化的有效平台
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應當具備良好的形象。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如何,直接影響著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從而也影響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必須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以便創建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接受中華文化的有效平台。長辮子、抽大煙、娶小妾,這些「傳統」的中國人、中國文化的形象,應當逐漸用文化的方式予以消解,要讓外國人真切地看到當代中國人生氣勃勃的精神面貌,看到當代中國改革創新精神的價值所在。同時,還要讓外國人看到當代中國人是奮發有為、遵紀守法、和平友好、真誠互助、舉止優雅的現代文明人士,而不是相反。要達到這些目標,當務之急是要大幅度提升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在國外,中國公民更應嚴於律己,尊重他國的法律道德風俗民情,謙虛豁達,行為優雅,避免出現語言粗俗、行為卑污的現象,避免給人暴發戶的惡俗感覺。在國內,不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體現出高度文明,而且在網路上表達意見的時候,注意分寸,遵法守紀,既堅持愛國主義的立場,又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反對盲目排外、莫名自卑或盲目自大。
要有融入並引領世界文明的能力
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要有融入並引領世界文明的能力。近代以來屈辱的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已經實現了徹底的民族獨立,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強的信念和能力,空前增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跨越式發展使得中國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從而為中國加入全球化進程、融進世界文明體系奠定了基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特別是國際文化事務,為中國樹立新的世界形象創造了條件。國際上過去在被誤導的情況下形成的不正確的中國文化形象和能力,逐漸得到矯正。中國在全球范圍開辦孔子學院,為外國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開辟了便捷而又正當的途徑。但是,孔子學院往往只是給外國人講漢語,從語言文字到建築藝術,從四合院到黃包車,停留於表象描述的層面。質言之,就是只講術,不講道,缺乏精神氣質的闡釋,缺少中華文化先進價值理念的引領。而中華文化中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類的思想,是已經被西方有眼光的思想家和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所肯定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這類中華優秀文化,值得我們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給以創造性的闡釋,並與當代世界文明發展潮流相結合,用中華智慧與外國文化進行對話,化解「文明沖突」的偏執。我們要通過生活化、人文化、民族化的方式,自然而又平和地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提升我們的宣傳技巧和凝聚能力。如果能夠這樣,則我們就能真正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潮,在學習外國特別是學習西方的同時,挺立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價值自我,在文化領域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它必須是在對以往文化成果批判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推進文化創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為此,我們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發展。因為,正如全會所指出的:「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而文化的創新發展,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路徑就是「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不僅是文化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還有其他特殊要求
文化作為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築,就其本源來說,來之於社會存在特別是社會經濟基礎。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的根本路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然而,文化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它不僅能夠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實踐,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經濟基礎,而且它還有自己相對獨立發展的規律,這就是:它必須是在對以往文化成果的批判繼承基礎上創新發展。因而,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發展,不僅要批判繼承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還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不僅是文化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還有其他特殊要求。這種特殊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之所以「優秀」,就在於它是「真理」,我們積極吸收借鑒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助於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有助於我們進行文化創新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第二,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仍然是「現代化」,而西方發達國家作為先發國家,在其先行過程中產生和積累了一系列適應現代化要求的優秀文化成果,作為後發國家的中國,積極吸收借鑒西方優秀文化成果,不僅可以走「跨越型」的後發之路,更快更好地建設現代化,而且可以站在西方優秀文化成果的肩膀上,更好地推進我們的文化創新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第三,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之所以「優秀」,不僅包括其內容上的優秀,而且還包括其形式上的優秀。我們對這些優秀形式的積極吸收借鑒,也有助於推進我們的文化創新。
要做好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這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必須注意科學的方法。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科學,是真理,是先進文化,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科學理性的結晶,反映了宇宙運動、社會發展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而且也是價值理性的結晶,反映了人類解放、文明進步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從而反映了世界發展的根本潮流。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才能保證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同時,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正確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的方法論,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才能保證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發展不僅有正確的價值立場,還有科學的方法。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
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二為」方向。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決定了我們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守「二為」方向。然而,在「淡化意識形態」、「去意識形態化」等口號下,一些文化單位和文化人,公然或偷偷地拋棄「二為」方向,使文化為一己私利服務,為金錢服務,為富豪服務,為官員服務,從而使相當一批精神文化產品庸俗化、下流化、空殼化、粗陋化、無聊化,造成了思想道德的混亂和下滑,對道德滑坡與社會風氣的不良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雙百方針」反映了文化發展的規律,只有順應這一客觀規律,才能推進文化創新發展,才能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發展。「雙百方針」與「二為」方向必須相結合,只有在堅持「二為」方向下的「雙百方針」,才能真正做到百花滿園,才能真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以推進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今中國,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多元化已是不爭之事實,然而,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必定有其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它反映著該社會制度的本質要求,反映著該社會發展的時代精神。它對於整合與引領整個社會力量的有序健康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堅持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唯此,才能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也只有在此基礎上的文化創新發展,才能真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順利健康科學發展。
嶺南文化濃郁的創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點曾使廣東引領現代中國的精神氣質,嶺南文化特色的拓展與提升必將繼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新鮮經驗
弘揚嶺南文化激發中華文化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先導和旗幟。沒有文化的引領和民族精神力量的激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今天,站在民族復興征程的起點,更加應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挖掘、弘揚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潛力,進一步激發民族文化的活力。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並以其獨有的創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點,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佔有無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具有鮮明特色的嶺南文化氣質為民族復興奠立了精神基礎
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東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歷程,塑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嶺南文化氣質,深刻地、長遠地影響了廣東人乃至國人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
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廣東人最早睜眼看世界,廣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提供了一方大舞台。無論是太平天國、戊戌維新、辛亥革命、大革命均在此醞釀或啟動。廣東迅速實現了與近代西方的接軌,肩負起中華民族啟蒙的歷史重任。中國近代化大劇也在嶺南大地拉開了序幕,並由此蹣跚起步走向遠方。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不斷的歷史巨變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嶺南人在不盲目排外的理性的愛國精神支配下,既不甘落後挨打,又勤於思考、善於學習,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植入了西方現代人文的成分,培育了挑戰傳統、敢為人先、率先創新的現代氣質。
近代廣東人「放眼向洋」和融合中西的氣質不僅給危難重重的近代中國增加了鮮活的血液與強勁的動力,而且也為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奠立了精神基礎。
嶺南文化特色的拓展與提升繼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新鮮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以嶺南文化為底蘊,不僅吹響了廣東起步的號角,而且吹響了民族騰飛的號角。嶺南文化濃郁的創新性、包容性、世界性特點曾經使改革開放初期的廣東引領了現代中國的發展狀態與精神氣質。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嶺南文化敢為人先的特質再次被激發。在改革開放中,廣東「先行一步」啟動了中國人的現代思維,引領了整個民族的現代走向;通過廣東這個窗口,嶺南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性特點再次發揮作用:嶺南人通過吸收外來的觀念和技術,結合我們的母體文化,使廣東較快實現了與世界現代文化的接軌,迅速躋身於中國經濟發展排頭兵行列。正是以這種融海洋性與開放性於一體的引領時代的先導文化為底蘊,使廣東形成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引擎,並引領全國進一步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偉業。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繼承、維護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促進各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已成人類進步的題中之義。嶺南文化特色的拓展與提升,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的要求。在「繼續解放思想,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實踐中,嶺南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性、創新性特點之於廣東進一步改革開放,繼續勇立潮頭,激發廣東人乃至全國人民放眼世界的胸懷與氣度,繼續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新鮮有效的經驗,意義深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就必須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充分發揮廣東獨特的地緣優勢和弘揚嶺南文化包容性、世界性的特點。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在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廣泛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文化發展成果及經驗,促進引領民族文化為主體、同時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的形成,不斷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就需要大力弘揚嶺南文化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的創新性特點:進一步解放思想,沖破束縛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舊思想、舊框框,以觀念更新推動文化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加強民族文化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同時要善於和外來文化搶占文化市場,尤其是要在青少年中加強民族文化的教育,使民族文化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發揮獨特的更大的作用。
文化強省離不開道德誠信建構
如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和道德責任感,克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手段化、片面化、角色化、抽象化、冷漠化,這是中國現代化以至幸福廣東建設和文化強省建設中的重大難題。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道德責任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精神空虛、價值觀念混亂的表現。但是,道德誠信和責任感問題只有放到一個更為長久、更為廣闊的歷史空間,從整個民族經歷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事件中去思考,才可能得出全面的認識,找到治療病症的根本途徑。
反思五四以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吸收其處理人際關系的思想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人們在「打倒孔家店」這一觀念的支配下,對中國傳統文化採取了一種全盤否定的態度,以致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人傳統道德的文化基礎,其結果導致民族虛無主義泛濫,成為當今人與人關系冷漠的重要因由。《決定》指出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如何形成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的和諧關系,這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儒家要求人們返省內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目的在於強調互相為對方承擔責任和義務。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愛人若己」,「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法家主張通過法律抑制人們的私心。道家反對人與人之間的爭斗,作為統治者一定要「少私寡慾」,為百姓著想,「以百姓心為心」。就是因為這些思想,中國成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文明古國,為世界各國所欽慕。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吸收其處理人際關系的思想觀念,對於增進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的情感,建設幸福溫暖的家庭,形成和諧和睦的社會風尚,必然是有益的。
反思新中國成立以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回到馬克思,發展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然而,長期以來,受蘇聯哲學教科書體系及蘇聯模式的影響,在人們的思想中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簡單化理解,將馬克思主義詮釋為「斗爭哲學」,社會形態演進中的單線論和直線論,革命實踐中你死我活的專政策略。受這種理解方式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直處於斗爭狀態,其結果導致政治極權主義泛濫,見風使舵、陽奉陰違、得過且過、明哲保身成為很多人的人生哲學,「老實人吃虧」成為人們深刻的思想觀念,嚴重損害了馬克思主義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理論界正本清源,提出了「回到馬克思,發展馬克思」的口號,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及原生態馬克思主義與次生態、再生態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了認真清理,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就。《決定》強調,要引導黨員、幹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對於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培養人們的高尚情操,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疑具有主導性的意義。
反思改革開放以來關於市場經濟的觀念,建設社會主義良好道德風尚,必須端正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市場經濟是西方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建國以後的很長時間里,我們對市場經濟一直採取了抵制的態度,以為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水火不能相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重新認識並確立了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然而,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於狹隘的認識視野,一些人簡單地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爾虞我詐、「一切向錢看」的經濟,以致極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盛行。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實踐告訴我們,成熟的市場經濟不但強調經濟效率,更強調社會公平和正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幫助和愛護,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爾虞我詐、惟利是圖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建設社會主義良好的道德風尚,必須端正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同時把道德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結合起來,通過廣泛的輿論監督,為社會普遍的「誠實」和「信任」提供一個廣闊的環境。

⑤ 試論述在全球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文化全球化從根本的意義上說,應該是在尊重和保
持文化個性基礎L對人類文化共性的發揚和推廣,是在
保持差異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樣性和
統一性的雙向互動。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
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這種特有的文化已經成
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傳統民
族文化的同時接納現代性,吸收全人類所創造的優秀文
化成果,形成一種既適應現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
化,是我們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亟待解決之難題。
「一個民族要認識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牆,從外
面看。一個民族要認識別個民族,就要走進別人的牆,
從裡面看。其實,認識自己和認識別人是同時的。」口1文
化的民族性並不是封閉的、保守的,而是開放的、發展
的動態概念,它在自己的歷史行程中總要吸納外民族文
化的精髓,融於自己的血肉之中。中華文化的走向遠不
只是一個繼承並發揚傳統的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本
全球化背靠下中國傳統文化境遇
理論研討
身是建築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基礎之上的,近來,隨著國
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經濟和從前的經濟結構以及經
濟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國民眾也正一步步邁向一
個現代化的社會巾去。眼下,進入公眾視野的文化產品
和文化門類眾多,能夠沖擊人的感官並且改變人的觀念
的東西也很多。網路、傳統媒體甚至公共場所部可以對
人的行為和觀念產生影響。在這種前提下,仍然要求今
天的人們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為方式來生活,是不明智
的,也是不現實的。正像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的: 「全
球化並不是我們今天生活的附屬物,它是我們生活環境
的轉變,它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國傳
統文化唯有積極地進行文化整合,捨去消極的不合理的
因素,讓健康的、符合今天民眾行為習慣和理念的因素
積極加入進來,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繼承和發
揚, 「保衛傳統文化」的呼聲也才能平息下來。
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相比,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和
軟環境,文化行為和文化生態的大規模變化在短時期內
是不會產生巨變的,但是長遠的看,唯其不容易徹底改
變,其改變之後的慣性爿『會更深遠。韓國的「江漢奇
跡」,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的
另一種結果。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並不矛盾,把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與現代化變革中的
需求結合起來,應是一個民族實現現代化的最好選擇。
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演進以
至變革的過程,永無止境,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發展的
歷史經驗都說明,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是文化
更新發展的重要契機,文化封閉則只能導致僵化、停滯
和落後。
總之,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中的一種客
觀趨勢,文化全球化不等同於「文化殖民化」或「文化
霸權上義」。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無論任何民族只有
積極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創造
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
共同構建全球文化新體系。

⑥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要進行有效的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研究跨國受眾,傳播我們的文化。我們應該研究跨國受眾,用別人易於接受的傳播方式和語言,進行國際化的傳播。美國的卡通片《花木蘭》用中國的人物和故事元素加上美國的價值觀念傳播全球,應該引起我們思考。

借船出海,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合作,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應選取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與有影響力的國外媒體合作,打造有影響力的紀錄片,進行國際化營銷,並在國外的主流媒體播出,向世界說明中國。中央電視台曾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合作,製作播出了《美麗的中國》《敦煌》等紀錄片,對傳播中國文化起到了作用。

與有影響力的國外的營銷渠道聯合,進行商業化運作,傳播中國文化。依靠國外成熟的營銷渠道和傳播渠道,並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商業化運作,能夠使中國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化。

此外,還要拓寬資金渠道,引入民間資本;通過新媒體拓寬傳播渠道;促成跨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聯盟;通過留學生以及國際化的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

總之,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是個系統工程,關繫到中國的國家利益,每一個人都應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使者。

⑦ 請用「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的相關知識分析如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這樣才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③通過商業活動、教育活動等多種文化傳播途徑,藉助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傳媒進行文化傳播。

(7)如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擴展閱讀:

做法:

態度

尊重文化多樣性,加強文化交流。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