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醉不許歸,中國的勸酒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飯桌上如有要喝酒,就一定有個勸酒的人,很多時候喝的多就是喝的好,經常是不醉不歸。這樣的勸酒文化似乎在全國盛行,那麼這樣的勸酒文化是從何而起的,它的運行邏輯是什麼呢?
先說一下古代人們是如何喝酒的,古人喝酒講究閑來小酌,你情我願,文人騷客之間更是如此,或是因為闊別重逢,或是因為一時興起,常常是兩人聊得開心了就喝上幾杯白酒。
勸酒在古時往往等同於敬酒,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敬酒之間得到深入和升華。主人往往會勸客人喝酒來表現自己的地主之誼,而客人喝的酒越多,主人越高興,因為這代表著客人看得起自己。
但是勸酒文化發展到今天,其內涵似乎有了很大的變化,喝酒往往成為一種社交表現,也是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一個流程。
人們勸酒不再是希望得到客人的認可,有時候只是一種對對方的測試,雖說檢測對方是否看得起自己的意味還存在,但是其間的誠意和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
客人接受勸酒的原因也逐漸有了改變,現在往往是因為我和你不熟,因為我迫於情面所以才接受你的勸酒,真朋友之前反而不太喜歡勸酒,幾個人感情好,有空時坐一塊兒小酌幾口勁酒倒是不錯,大家勸來勸去就為了多灌對方幾杯那大多是有其他目的。
勸酒文化的歷史根源
我們從建國,到80年代,大部分地區都是短缺經濟。短缺經濟說白了就是東西不夠,什麼物資都稀缺,甚至有錢也買不到。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家裡有好吃的好喝的,攢著請客用。吃飯的時候緊著客人先吃,一瓶酒一定要緊著客人喝好了。我敢說那個時候這絕對不是裝腔作勢,不存在什麼官場商場潛規則,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最難拋下的「好面子」問題。
那時候,人家到你家來做客,不讓人吃飽喝足,你這面子算是拾不起來了。所以,物資再短缺,不讓自家孩子吃,也得留給客人。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你來我家做客,給你招待好了,讓你明白,我過得還不錯,不寒磣。
於是乎,這種做法,逐漸就成了中國待客的標准,即便現在大家都好吃好喝了,也放不下這一點,因為,作為主人,你永遠都覺得客人在跟你客氣,不勸不行啊,不勸的話人家出門就說你摳門。
勸酒文化的運行邏輯
這種情況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淪為了一些歪風邪氣的載體,中國政商界的勸酒文化就不僅僅只是個禮儀性的了,有時候會隱含一些實際功能的,具體而言勸酒的人是要實現兩個目的:
1. 服從性測試,指的是勸酒的人希望通過觀察你能否服從他讓你繼續喝酒的指令,能不能撐起「場面」,來判斷你對他的服從程度。很多情況下,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權力彰顯方式。
尤其在掌權者感覺自己的權力並不穩固的時候,他會需要周圍的人反復以各種「確權」的儀式讓他確信自己權力在握,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讓掌權者有一種切實的掌控感。
勸酒的人為了實現這個目會用各種方法,有時候喜歡把利誘包裝成威脅,「你不喝可不夠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勸酒者也會把威脅包裝成利誘,「這杯幹了,這個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關於服從性這個說法,歷史上有一個典故「指鹿為馬」就是典型的服從性測試:上級把鹿說成馬,下級知道這不是馬,上級知道下級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上級知道自己知道這不是馬,但是你還得說這是馬。雙方心知肚明,就是要確定下級是否對上級服從。
同樣,在酒桌上,勸酒的人也知道你喝下去會難受,知道你第二天頭疼痛苦。但他就是要知道你是否為了服從他而可以承受這些痛苦。
在政界,這種測試是往往是一場宣誓效忠的儀式,提醒你上下關系要怎麼擺;在商界,這種測試是給大家明確「到底是誰有求於誰」,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其實也不是平等的。
2. 誠意測試,指的是勸酒者很在意喝酒的人是否能夠他面前放下心防和體面,向勸酒者及旁觀者展現丑態。在雙方還沒有足夠相互信任的時候,醉酒在某種意義上可增強信任度。
所謂「喝到位」就是在說這個。如果一頓筵席散了,你離開的時候仍然表達清晰,步履穩健,會被勸酒的人認為「今天xx沒喝到位」,言下之意你仍然將你自己的體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對你的信任更重要。
很多時候需要喝的瘋言胡語,甚至脫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出了洋相,勸酒的人才覺得你有誠意。這期間起鬨者和圍觀者實質上都是你誠意的見證人。
美國大學的兄弟會也是這樣,入會的時候需要經歷羞辱性的儀式,比如骷髏會據說需要當眾手淫,其道理是一致的:一個時刻體面的人一定是抱著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賴。只有抵押物給的「到位了」,咱們的合作關系和信賴程度才可能再上一個台階。
這種酒桌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世界上嗜酒如命的國家有的是,比中國人貪杯的民族多了去了,但人家大多都是自己喝自己的,絕不會管到別人杯子里去。自己躲著不喝卻想盡辦法讓別人多喝的,也只有中國了。
隨著我們國家對酒駕的查處力度加強,我們在酒桌上也開始考慮酒後人身安全,喝酒勸酒也沒之前嚴重了。當然我們這些80、90後成長起來的一代,除了酒之外還會有其他飲料替代,而且現在信息發達,個人信用數據可查,相信未來酒桌上勸酒的現象會少一些。
Ⅱ 什麼是「酒桌文化」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討厭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餐飲禮儀的一種,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酒桌文化也從一開始的待客之道變成了如今有著各種特殊意義的「酒局」。
越來越多的人討厭酒桌文化是因為酒局上總有人特別熱衷於勸酒,看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是一些人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勸酒者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可謂出盡八寶。
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利誘包裝成威脅,「你不喝可不夠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威脅包裝成利誘,「這杯幹了,這個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淵源
酒文化在中國的歷史幾乎與人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漢字成熟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很多典籍中都有關於酒和飲酒文化的記載,酒文化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影響深遠。
《詩經》中有20多處提到酒,酒被賦予了禮儀、社交、休閑等含義,體現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倫關系。還有很多典籍專門講酒,如西周的《酒誥》,西漢的《酒賦》《酒箴》,東晉的《酒誡》和初唐的《酒經》《酒譜》等等。可見,酒很早就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Ⅲ 中國酒桌文化變質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酒桌文化變質的原因有面子心理,打腫臉充胖子;強權思想,敬酒不成便罰酒;看客心態,看戲不怕台高;從眾心態,無拒絕能力;僥幸心理,出事的未必是我。
1、面子心理,打腫臉充胖子
飲酒要適度,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很多人端起酒杯就停不下來,目前的酒桌文化推崇「能喝」就是好漢,酒量好意味著爽快,酒量差意味著認慫。中國人又特好面子,在酒桌上,很多人都會選擇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掙回「臉面」。
2、強權思想,敬酒不成便罰酒
骨子裡老想著去統治別人,也是一種封建思想的殘留。有這種心態的人,常常認為媳婦兒必須得聽丈夫的,兒子必須得聽父親的,在酒桌上表現為敬了酒你就得喝。
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常加到別人頭上,一旦遭到拒絕,就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於是敬酒便成了勸酒,甚至演變成逼酒。
3、看客心態,看戲不怕台高
當酒桌上有人醉酒,當事人可能意識不清楚,但同桌的賓客卻一定看得出,此時如果有人上前阻止事態的繼續惡化,或許能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但是,往往是看熱鬧的多,仗義執言的少,甚至很多人愛以拿朋友醉酒失態的行為取樂。
4、從眾心態,無拒絕能力
每個人的身體對酒精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樣,有些人千杯不倒,有些人一沾就醉。但在大眾場合,只要大家舉杯,一定是所有人硬著頭皮一起上,集體行為成了個人行為的引導標准,很多人都是害怕一旦自己不服從,就成了被集體拋棄的對象。
5、僥幸心理,出事的未必是我
在中國人心中,總認為命運會對自己網開一面。闖紅燈的人那麼多,被撞的未必就是我;動物園那麼多人逃票,被老虎吃掉的未必就是我;喝酒的人那麼多,未必下一個垮掉的就是我。
當代勸酒文化是傳統社會酒文化的變體,是強制性的政治行為內化到普通大眾心中的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這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或是一種政治。只要酒的「政治液體」身份還在,酒桌的「權力場」還未消除,敬酒勸酒的習俗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Ⅳ 中國酒桌上的勸酒文化,為何不喝就是說不給面子
從古至今,酒宴、酒局都是官場和商場上必不可少的社交場合。哪怕是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逢年過節或者遇到什麼大喜事的時候,都會擺上滿滿一桌酒席,宴請賓客,力求賓客們酒足飯飽。漸漸地,酒桌上的文化便也開始形成了。而酒桌之上最為常見的就是這個勸酒的禮儀,如果遇到他人勸酒的時候,推拒不喝就是不給他人面子,而不知道回敬他人也要被人詬病不懂人情世故。
三、勸酒演變從敬酒到勸酒,其實這種酒桌上的文化是一直在傳承和發展的。就像開頭講到的,拋卻政治因素和利益因素不講,普通人的生活也是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酒宴的。因為勸酒一開始就帶著強制性的色彩和不好拒絕的色彩,因此它演變至今,依然更多被人們當作社交的工具,色彩也自然延續了下來。不過含義有所不同,現在更多是作為人情世故的一種表現,遇到他人勸酒,不能駁了他人面子,不然就是不懂世故不懂社交。
Ⅳ 酒桌上互相勸酒是為什麼
中國酒文化可能博大精深,但我現在只想知道酒桌上互相勸酒是為什麼?明明有些人覺酒是一種非常難喝的飲料,為什麼還要互相灌呢?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有很多深刻的觀點,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
1
本質是等級秩序。
敬酒與勸酒文化都是在不斷地確定自己的身份與位置,上級勸酒下級,既是施展權威。
下級不喝就是對權威的挑戰,這種不服從會讓高位者覺得失去了掌控感,覺得"沒面子"。
下級向上級敬酒則是確認自己的從屬地位,一般要多喝兩杯才能體現對方地位比自己高,而上級則可回敬可不回敬。行為並不是平等的。
逼酒從來都只有長輩逼晚輩,上級逼下級,甲方逼乙方,飲下的酒精越多,權勢越小,地位越低。
既存等級秩序的崩潰。也正因此我們才需要這么多的活動不斷地鞏固自身的身份認同。這本身反映了人對於等級秩序的渴望。
革命帶來的平等主義風氣和重建等級秩序的需要之間產生了矛盾,最終在混沌之中孕育出了當代的酒桌文化。
2
中國社會長期是層級社會,是沒有個人主義傳統的,個人必須社區化或者官僚科層化生存。對於底層人來說,他們需要某種身體上的受損付出以獲得信任,而對於高層來說,他們顧忌的是面子,但願意用自己的「出醜」來獲得信任。那麼酒桌的酒精文化則完美地滿足了這兩點,酒精既可以傷害人的軀體,同時醉酒也容易出醜,酒精是一個完美的「統籌物」。在當下中國,軍隊是最嚴格的等級化組織,而商場官場則是科層化社會,乙方有求於甲方,下級獻媚於下級。而在酒桌文化之後,中國人是厭惡喝酒的,他們大部分不願意將酒精延續到家庭餐桌。
酒文化的本質是地位確認,權高者合理傷害下屬。
你見過科員逼著局長喝酒的嗎?
3
朋友親戚之間虐和自虐
業務關系不夠,只好用酒聯系
上下級管理,溝通不好,只好用酒溝通
是一種比較低級的文化
4
控制。
連一件能讓你興奮、讓你迷糊、讓你嘔吐、讓你失去意識最終會讓你失去健康的事,都能通過一些「道德、情理、感情、做人、社會」等等堂而皇之甚至聽著言之有理的屁話,來控製得你不得不做,做多做少做到什麼份上都由對方的嘴說了算
然後如果你沒本事反過去這樣對別人,你就是無能,就不能保護自己以及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是沒有真正社交參與社會,就是不理解或不能融入社會,就得不到所謂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某些機會等等??
如此而已。
我不知道外國是什麼樣,但感覺得到世上有兩種酒文化,一種叫酒文化(或者叫社交),另一種叫中國酒文化(或者叫以社交或情感為名,實際上是對本應是純個人行為的控制活動)。
只要這種中國酒文化還存在,中國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所謂平等交流或交往,至少從個人層面是如此。
只要這種所謂文化或所謂社交還存在,什麼自由什麼平等,屁。
5
中國的酒文化就是自虐和虐待的文化,通過虐待別人,獲得成就感和主動感,通過自我虐待以視臣服,這都是人性最惡劣的一面。而且一個地方越喜歡拼酒,一定是經濟不發達,人也比較懶,人也是不講道理的地方。。
6
中國人喝酒自古有俠義精神,不幹不敬,像梁山好漢都是大碗大碗的飲。而西方人更注重高雅,慢條斯理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歸根結底,這應該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吧。
7
國內的飲酒文化,從何時起變成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我們不清楚。然而究其本質,就是一種好勇鬥狠、自戕以顯誠勇的行為,猶如上樑山必須要交投名狀,敢喝才真誠,喝到自己偷偷去廁所吐,才見真心。總而言之,就是一種以酒為媒介的類似血盟的儀式。
8
中國文化含蓄內斂,說話喜歡隱藏真實意圖,難以准確把握到對方的目的,而大家普遍相信酒後吐真言,所以酒文化中灌酒直到灌醉為止也是出於這個目的。而且酒後容易失態,本性易露,既可以觀察對方的為人,也更容易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在心理上,有過一起丟人、出醜、打架或犯錯的經歷,就很容易培養友情,拉扯出關系來。在長時間的酒文化演變中,灌酒已經慢慢成為一種習俗。喝酒本身已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延續和拓展社交關系,加深人情,並不再是為了喝酒取樂。也許只有那種一個人獨飲才算是在品酒吧
以上種種觀點雖然深刻,但我想也很難完全涵蓋得了幾千年的中國酒文化的!
其實就是酒是一面關照人性的鏡子。
《說文解字》上說得好,「酒」是一個轉音字,轉自「遷就」的「就」,「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也就是說,我們很難單純的說酒是個好東西還是個壞東西,要看什麼人來喝它。一個真正的豪邁俠義之人,他喝酒,「三被吐然諾,五嶽倒為輕」。那種忠肝赤誠,讓酒越喝越好;但是一個小人,諂媚,勾心獨角,那麼酒就有可能越喝越壞,甚至在古代的政治紛爭中,用來毒殺人的也是鳩酒。
所以今天我們擁有這么多的酒,是否應該回頭應召下自己的性情?不要忘了許慎的那句話:「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今天可以選擇的空間多了,人的性情還會和酒去融合嗎?我們真的還能由酒去點燃我們之間的信任,人與人之間的敬重,讓中國人的氣質在酒香中發揮得更好嗎?
Ⅵ 中國的勸酒文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我認為中國勸酒文化絕不僅僅只是個禮儀性的東西,而是有非常明確的實際功能的,具體而言,要實現兩個目的:服從性測試;誠意測試。
指的是勸酒者通過觀察你是否服從他要你繼續飲酒的指令, 觀察你能不能為了「場面」傷害自己身體,來判斷你對其的服從程度。聽著好像很扭曲,但其實這是一種最典型的權力的彰顯方式。尤其在掌權者自感權力並不穩固的時候,他往往需要周圍人反復以各種「確權」的儀式讓他確信自己權力在握,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是權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誠意測試,指的是勸酒者時刻在觀察被勸者是否能夠放下心防和體面,向勸酒者及旁觀者展現丑態。維系一段關系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醉酒就是這種代價。醉酒後的丑態是一種小劑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間還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關系的時候。
Ⅶ 在中國,為什麼勸酒文化如此盛行
明知道有些人喝了不舒服不情願卻還要勸酒,這就是讓身體買單,納的投名狀。你只有真正不舒服了,完全受制屈服於那些長者、權威的權勢,在酒桌上喝下不情願的白酒,承受身體心理的不舒服才能加入他們的圈子。
這也可以說是我們東方古國的專制文化和等級服從意識的一個典例。在民間也有一種喝酒的小調:「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整個小調圍繞著感情而展開,由此可見,人們通常認為喝酒越多代表彼此的感情越深厚,人們是借酒來衡量彼此之間的感情,這也是大多數人的一種信念,這也呼應了前面所說的「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心情~
Ⅷ 中國勸酒文化背後的深層邏輯是什麼
1.服從性測試
通過你是否服從勸酒者要你繼續飲酒的指令, 來觀察你是否肯為了「場面」傷害自己身體。聽著好像很變態,但其實這是一種權力的彰顯方式,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是權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對顯而易見的荒謬表示服從,才是服從性測試的核心。
2. 誠意測試
指的是勸酒者時刻在觀察被勸者是否能夠放下心防和體面,向勸酒者及旁觀者展現丑態。維系關系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醉酒的後果就是這種代價。醉酒後的丑態是一種小劑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間還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關系的時候,是某種意義上的誠意測試。
至於這個傳統的來源,有人認為這是下層軍隊文化的雜交物,理由是中國酒局對於高度蒸餾燒酒的偏好,和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偏好黃酒完全不同,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中國的「商」許多是從「官」變來的,而中國的「官」又是從「軍」脫胎而來的。而權力等級體系體現的最淋漓盡致的,必是軍隊無疑。
03
大部分的中國式酒桌,是場權力的游戲
似乎酒桌上有一條隱形的戰壕:一邊要被敬,一邊要管陪。被敬的不想喝,被陪的也未必愛喝,但是一旦開了場,就務必要讓對方喝下去。就像一邊是盟軍,一邊是軸心國,你也不想死,我也不想死,一開戰都要沖上去殺死對方。可更多的酒桌,喝的不是情分,拼的不是實力。
你看得到幹掉的白酒,看不到幹掉的尊嚴。
歸根結底,大部分的中國式酒桌,是場權力的游戲。強者用逼人喝酒彰顯權威和控制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動喝酒表白忠誠和服從。這里暗含著大部分人都沒意識到的邏輯:人最重要、最寶貴的是健康,喝到吐了還在喝,好比是遞了一張投名狀、歸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