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分析 1,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必須要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必須要中國化原因:
1、中國共產黨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政黨,但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怎樣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
2、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オ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徵,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可題。洋八服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
(1)立足國情是對待外來文化的什麼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經驗: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經驗,最根本的一條,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經驗馬克思主義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經驗,對於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彌足珍貴。
2、立足國情,貼近實際,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反對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強調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3、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既反對脫離國情的教條主義,也反對否定理論指導作用的經驗主義。
㈡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以祖先傳下來的優秀文化為主要目標繼承和學習,對於外來優秀文化吸收加以利用,讓兩者相結合,然後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斷的發展,推出新的中華文化,讓其成為優秀的中華文化!
在把握好中華文化的發展的同時,已不能忘記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借鑒各國文化,滿足日益高漲的精神需求的同時,立足於民族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盛宴當中博採眾長!
㈢ 未來,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進一步發揚中華文化
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促進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推陳出新,賦予傳統文化適應當代的時代內涵,實現創新性發展,接著,就是要使傳統文化與我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發展處符合我國人民需要的文化,最後就是要在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又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傳播出我們國家的聲音,努力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轉型文化強國,提高民族自信。
㈣ 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屏棄 要1000字!!!可以寫嗎
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積極吸收、消融外來文化的過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展現出一種開放性的和兼容並蓄的特質。
中國一開始便以富饒的東方農業大國的面目出現。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以來,在思想文化領域,儒家學說在絕大部分時間內占據著封建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並和中國原有的道家、法家思想等以及後來傳入中國的佛教文化等相互吸收而渾然一體,逐漸融合成為恢宏磅礴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凝結、沉積為共同的民族社會心理和文化心理,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遵行的道德准則、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
從秦漢到明清,雖然中國傳統文化曾與中亞、西亞的草原文化(即西域文化、契丹、蒙古和阿拉伯文化)以及南亞次大陸的佛教等異土文化進行過長期的沖突和交流,但中國原土文化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基本風范和穩定的精神結構,並吸收和改造了異質文化的一些因素。一些外族入侵中原之後,固然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取得一定的軍事優勢乃至政治優勢,但在文化上卻總是被消融。
猶太文化的凝聚力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罕有匹敵。但就是這個猶太文化,在傳入中國後卻被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消彌於無形。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曾在世界上顯赫一時,所向披靡,進入羅馬帝國,促成了羅馬家族制度的崩潰。但是它於明末清初進入中國時,一方面未能撼動中國的宗法家族制度和原有文化體系,相反地,基督徒不得不服從中國的家族制度和儒家的綱常倫理。
古代中外文化最為壯觀的一次沖撞和交匯是佛教傳入中國。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原有文化對佛教文化具有排斥抵制的一面,但更主要表現為對佛教文化的積極改造和吸收。在中國原有文化對印度佛教文化由淺入深地影響和滲透的過程中,後者的本來面目逐漸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原有文化在影響和改造佛教文化的同時,也從佛教思想中吸取了大量養料。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的這種吸收、消融外來文化的能力,保證了中國歷史的延續性和民族心理結構的穩定,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如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先憂後樂的責任感,積極進取精神,愛國主義等優秀成分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並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精神財富。同時,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性吸收和融合,不斷地補充和豐富自身,在古代的相當長時期內,保持著世界文化系統中的領先地位,並使中國文化成為舉世唯一的雖歷數千年行程而亘綿不絕的悠久文化,創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明清以後,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在自然經濟基礎上成長的維持封建社會政治秩序的傳統文化也開始走向停滯、僵化、沒落,特別是近代以後面對大量涌進的先進的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已失去吞吐百家的能力和兼容並納的胸襟,乃至陷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封閉保守狀態,成為民族的沉重歷史負擔。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由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並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古老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才重新走上人類文化發展的大道,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天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表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已經用開放的眼光,積極的態度加入世界規模的文化交流與競爭中,已經能夠自覺地、有選擇地吸取利用當代西方文化及其發展的新成就,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創造性更新和發展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