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孔子思想主張中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相關強調
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斗,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憂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他說的「捨生取義」。
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人格標准,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
Ⅱ 儒家仁的內涵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其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系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16〕。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17〕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與仁政學說及重視人權,滿足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理論相聯系,從政治治理的實踐和人的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儒家重視民生,主張滿足人們求生存的基本物質欲求,並倡富民思想,強調先富後教,使民從善,然後政權得以穩固。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18〕儒家認為,民生是治國之本,民以食為天,衣食足,有恆產才有恆心,滿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國家才能穩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從重視民生出發,倡富民思想。儒家經典《周禮》提出「保息養民」的六項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19〕富而安之,體現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20〕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孔子還把富民與利民、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利益聯系起來。他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1〕強調利民、富民、保民、愛民,體察和順應民心的向背,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徵。孟子還設想,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百姓還有不仁的嗎?他說:「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22〕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暴亂,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Ⅲ 對儒家文化中「仁」的概念和理解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儒家學派核心——「仁」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人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系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與仁政學說及重視人權,滿足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理論相聯系,從政治治理的實踐和人的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儒家重視民生,主張滿足人們求生存的基本物質欲求,並倡富民思想,強調先富後教,使民從善,然後政權得以穩固。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儒家認為,民生是治國之本,民以食為天,衣食足,有恆產才有恆心,滿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國家才能穩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從重視民生出發,倡富民思想。儒家經典《周禮》提出「保息養民」的六項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體現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孔子還把富民與利民、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利益聯系起來。他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強調利民、富民、保民、愛民,體察和順應民心的向背,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徵。孟子還設想,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百姓還有不仁的嗎?他說:「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暴亂,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能做到, 只敢說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准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准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斗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論語中的"仁"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⑦與⑧?」 注釋: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若。《論語》里對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有若、冉求、閔子騫四人稱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兩個基本的道德規范。孝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弟,同悌,規定了弟弟對兄長應有的態度。古註: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讀hào號,喜愛。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鮮:讀xiǎn險,少。⑤務本:務,專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不同的含義。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⑦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疇。為仁之本,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種解釋說: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從仁的內容講,後者是從仁的實行上講。也有人解釋,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與:同歟。語氣辭,表示疑問。古註:謙退不敢質言也。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注釋: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註:「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釋:①約:窮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於己才去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注釋:①好:去聲,音號。喜愛。②惡:去聲,音wù誤。憎恨;討厭。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①也。」 注釋:①惡:有兩種解釋:一,善惡的惡,與上章惡字不同。二,好惡的惡,與上章惡字同義。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於是,顛沛�③必於是。」 注釋:①惡乎:惡,音wū烏。何;怎麼。②造次:急遽;倉卒。③顛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釋:①雍:孔子的學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濘。能言善辯,有口才。③口給:言語便捷。④不知其仁:有兩種解釋: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①,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注釋:①務民之義:《論語集注》: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務:致力。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①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②,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①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兩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聖人。②譬:比喻。 7·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①,依於仁,游於藝②。」 注釋:①德:古註: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於藝:藝指孔子教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六藝都是日常所用。游,有不同的解釋:一,藝不足以據守和依靠,所以說是游;二,游泳,習藝有游泳自如的樂趣;三,閑暇無事的時候就遊憩於六藝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①弘毅:弘大強毅。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③。」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注釋:①克己復禮:有不同的解釋:一,克,剋制、約束;復,踐行。剋制和約束自己來踐行禮。二,克,勝;復,返回。戰勝自己離開了禮的言行回歸到禮的要求上來。兩種解釋意思相近。②天下歸仁焉:有幾種解釋:一,歸是與、贊許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復禮,便會得到天下人的贊許。二,專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復禮,天下人都會歸順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程子註:「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以第三種解釋較合理。這里「克己復禮」的主語似不是指個人,而是泛指眾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都歸於仁了。③目:條目。④事:從事,實行。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②。」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注釋: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接見貴賓和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謹慎恭敬。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見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謹慎,也就是說要敬。②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邦指在諸侯國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無怨有兩種解釋:一,指仁的效果。做到了前面所說的敬和恕,別人對自己便沒有怨恨。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除了做到前面講的兩點,還要不怨天尤人。 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①。」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注釋:①訒:難、遲鈍。《史記》記載,司馬牛多言而躁。孔子的話是針對他的缺點而說。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13·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①,與人忠。雖之②夷狄,不可棄也。」 注釋:①恭、敬:嚴肅、謹慎而有禮貌,表現在外叫恭,含於內心叫敬。②之:動詞,到。 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14·1 憲①問恥。子曰:「邦有道,榖;邦無道,榖,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②」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注釋:①憲:孔子的學生原憲。②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這句話是原憲的問話。克,好勝。伐,自誇。怨,怨恨。欲,貪欲。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釋:①言:言論。有言是說出來,在言論上有所表現的意思。 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35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15·36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①。」 注釋:①不讓於師:師字有兩種解釋:一,師長;二,作眾字講。遇到眾人應做的事,應帶頭去做而不謙讓,當仁不讓即是見義勇為的意思 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①,切問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釋:①篤志:志有兩種解釋:一,志同識,記憶在心;二,志向。②切問:切有幾種解釋:一,懇切;二,近,指切身有關的事;三,急,急切,急迫。
Ⅳ 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孔子認為的仁實質上是一種主張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價值,關心每個人的現實權益的崇高人文主義精神。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論述中並沒有給出「仁」的確切含義。
孔子是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4)儒家文化仁是什麼擴展閱讀:
孔子「仁」之思想解讀
作為孔子思想體系核心的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堯、舜是最具「仁愛」的典型人物,也是人們學習的典型模範代表人物。
孔子的這種人文主義精神,它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雖然缺乏民主基礎,但是,它必竟是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思想潮流,順應了奴隸解放的歷史大趨勢,它與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思潮中的「博愛」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少了其中的「自由」、「平等」之內容,但「仁愛」的提出卻早於「博愛」二千多年。至於中國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或之後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文主義,那是封建主義制度的頑固性所致,極大地阻礙了孔子仁愛的人主義精神的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仁
Ⅳ 怎樣理解儒家思想 仁
一、儒家仁是仁愛、仁政、仁天下萬物;
1,人人有愛,則天下萬物和諧、太平,而後則人人幸福、萬物之萬幸。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2,「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系、官民關系;
3,儒家要求統治者(包括人類與萬物之間)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二、「仁」與「義、忠、孝、責」
1,從受儒家思想影響、及幾千年來中國人代代傳授的美德來說,儒家思想,已得社會各方充分認可,以天下為已任,仁、義、禮、智、信,寬恕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到目前,仍是我們的主流思想;
2,忠孝思想,影響特別深遠博大,更多的應從已發展的各種書、字、畫藝術行為,更大地發揚光大;
三、「仁「與」愛」
1,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
2,「仁」為「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仁與義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3,「仁」與人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4,仁,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系起來。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四、「仁政「重在民生、富民富國
1,仁政「保息養民」,民富而安之,從而實現富民強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
2,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暴亂,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3,「仁」的四方面
(1)、對待「仁」的態度,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2)「仁」的價值,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3)「仁」的表現方式是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只有內心以「仁」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4)「仁」的實踐價值,是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為崇高「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准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
Ⅵ 儒家的仁是什麼
仁
愚以為,仁的內涵,可概括為「愛人」與「不忍」。孔子所著重闡述的,便是「愛人」,且將其提升至極高的層次。
在孔子看來:「愛人」既要存於心,更要見於行;既要有高度(道高德厚),更要有廣度(濟世安民)。——如此,才可謂「仁」。
簡而言之,孔子的「仁」,可概括為德厚功高。顯然,這遠非平民百姓可以企及。
假使將仁的內涵擴充,變「愛人」為「愛物」;那麼,仁,便成為慈。
可以說,今人所理解和追求的仁,更接近於道家的「慈」,而非儒家的「仁」。
Ⅶ 儒家的「仁」是什麼意思
仁
rén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Ⅷ 簡述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范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都是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准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
仁的核心是愛人。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系,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
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所以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Ⅸ 儒家所講的「仁」究竟是指什麼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
儒家思想中的「仁」是道德標准,是為人的重要准則。當然,「仁」並不是小仁小義,而是為民造福、克己復禮的大仁大義。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政治是最符合民心民意的。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