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酒的發源地在哪裡
中國釀酒的歷史悠久,傳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最新考古資料,中國最早的酒與酒器發源於賈湖村,被稱為「賈湖文化」。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處的賈湖村,總面積為5.5萬平方米,從1983年開始試掘至1987年5年內共進行了6次發掘。賈湖遺址文化時代距今約9000——7800年之間,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遺址。賈湖遺址文化層厚約2米多,一般為三層,共發現房屋建築遺址45處,灰坑和窯穴370多個,陶窯9座,墓葬349座。出土石器千餘件,以農業工具為主。出土的陶器也非常多,有夾砂陶、泥質陶和夾炭陶,有的還夾有蚌片和雲母片。以紅陶為最多,還有褐陶和灰黑陶。器類有鼎、罐、甑、壺、缽、碗、盆、杯、勺、器蓋、陶銼、紡輪和網墜等炊具、飲食器和陶制工具等。經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賈湖遺址主要發掘者張居正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博士特里克.麥克戈溫合作,通過對出土陶器上的附著物進行研究證明: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確認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並在美國復製成功。據新華社電訊稱,有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等共同出資研究的一項結果表明,在迄今為止出土人類最早的可吹奏樂器的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發現了賈湖人早在9000年前已會釀酒的科學證據。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釀酒的呢?2000年10月,張居正教授陪同外國考古學家對賈湖遺址進行了現場勘察,在出土器皿里的殘留物中,竟然發現含有酒的成分。於是他們帶著疑問把收集到的16個極有研究價值的陶器皿碎片帶回去進行詳細的研究,考古學家們經過長達四年的時間對這些陶器皿殘片中的殘留物進行了分析鑒定,確定了殘留物中包含的成分應源自大米、米酒、葡萄酒、葡萄鞣酸以及草葯的混合物,另外還含有山楂的成分。研究小組得出的最終結論認為這些分析數據最直截了當的解釋是:賈湖遺址出土的器皿中裝有一種經過處理的飲品,它的成份酷似現代釀酒的發酵成份。由此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系主任朱莉.漢森認為,發酵飲料源自中國。這一重大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報》上,也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另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報道,美國特拉華州一家釀造廠總裁薩姆加拉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考古學人類學專家特里克.麥克戈溫合作,使用大米、山楂、葡萄、菊花等復制出了類似賈湖遺址出土的殘留物配方,並證明這是一種酒精飲料——啤酒。此前學術界多認為中國的釀酒歷史不早於仰韶文化時期,現在通過對賈湖文化遺址的研究看來,這個觀念應該作古了,中國人掌握釀酒技術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據此我們可以說賈湖遺址出土的這些文物,應該是中國乃至世界迄今最早的酒與酒器。
㈡ 酒最先是在哪裡,怎麼發明的
酒的歷史
酒是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實在抱歉,我只能回答說:不知道。這樣講,未免會使你失望,那咱們就講講傳說吧。在中國,相傳是夏禹的五世孫杜康最早造酒的,離現在約有4000 年了。在西方,則另有一說:大約在五六千年前,人們常用麥芽煮粥,吃不完的剩粥便倒在一個地方,結果倒剩粥的地方,經過自然發酵,居然生成了芬芳的液體。有一個餓漢經不起芬芳液體誘惑,竟去喝這發酵的液體,才喝了一口,便發出贊嘆:「味道好極了!」這液體,便是酒。現代的酒中,啤酒是用麥芽做的,那麼,餓漢喝的美味液體,就應該是最早的啤酒了。
這餓漢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可能是中東一帶的人吧,因為早在公元前2000 年以前,埃及和巴比倫等地的人民就大量地用大麥來釀造味道極淡的啤酒了。甚至,啤酒還出現在古老的漢漠拉比法典中:「賣11 串酒的,如果不按規定用穀物交換,而擅用銀錢代替,或有缺斤減兩的,罰被丟人水中。」「犯人出現在啤酒店,若未通報逮捕,判處店主死刑。」「出家修行的人到啤酒店喝酒,處以火刑。」
這么說來,啤酒是發源在外國的了?那倒未必,早在30U0 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使用麥芽釀造甜酒的成熟技術。至少應該說,我國也是啤酒的發源國之一。
不過,盡管有著前面那麼一個傳說,一般人們總認為:葡萄酒的誕生早於啤酒。因為葡萄的皮上有酵母,當果實破裂,果汁和果皮接觸的時候,如果溫度適當,就會自然地進行發酵而變成酒,這個過程比麥芽變酒更為簡單些。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000 年或更早的時代,近東地區就已種植「威迪斯威尼非拉」。就是可以用來釀酒的葡萄。後來,種植葡萄的方法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才傳到歐洲大陸。
葡萄酒在中國的歷史就比較短了。大約在公元前100 多年的西漢武帝時,葡萄由張騫從西域引進,最初在我國西北栽培,後來才傳播到各地。開始人們只是把它當作水果食用,大約到東漢晚期才用來釀酒。即使到了那時,葡萄的栽培也還不普遍,葡萄酒還是一種很珍貴的酒,據史書記載,東漢靈帝時有一個得寵的宦官張讓,因為扶風地方的孟倫送給他一斗葡萄酒,就將孟倫提升為涼州刺史。一直到唐代,尚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佳句,可見葡萄酒仍被視作為佳釀美酒。
經得起考證的中國發明最早的酒,恐怕要算黃酒了。酒,早時因其產在古屬越地的紹興一帶,也稱越酒或紹興酒。由於它越陳越香,加上歷史悠久,故又稱紹興老酒。
據日本的西園寺公一先生考證,黃酒已有4000 余年歷史了。春秋戰國時代,越地飲酒的風習,已很普遍。也許,讀者都知道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復國滅吳的故事吧。勾踐被吳王差放回越國後,看到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後,人口已大大減少,便訂出幾條獎勵生育的辦法,其中一條就是:老百姓養了孩子後,地方長官應發給酒以作獎勵!據說,勾踐在出兵滅吳前,還下令將酒傾倒在河中,令士兵飲河中之水,結果士氣百倍高漲,無往不勝,很快就拿下了吳國的都城姑蘇。
㈢ 早酒文化是哪裡的
早酒文化是湖北的。湖北的早酒文化遠近聞名,這是因為湖北屬於長江水系,平原湖區廣闊,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水路交通很繁華,自然也誕生了不少碼頭文化。
喝早酒是湖北省荊州市的習俗,是因為以前荊州是長江主幹道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碼頭,大量的當地男人都以在碼頭上裝卸貨物為生。
為了不耽誤白天行船,那些裝卸工人幾乎都在夜裡工作,一直到天亮才收工。為了白天能好好睡上一覺,大家通常就會在早上收工之後去喝點酒以幫助睡眠。
酒文化
酒要喝好菜要吃好。是湖北人春節聚會酒桌上常說的一句話。林可是土生土長的湖北武漢人,他說,湖北人的酒桌融合東西南北的風格,年飯的桌子上常見的本地白酒品牌酒有白雲邊稻花香等。他介紹說湖北的早酒文化比較有特色。
湖北很多地方都有喝早酒的習慣,其中以荊州最甚,吃早餐湖北叫過早,配小菜喝小酒湖北本地人介紹說,喝早酒是湖北一些地區流傳廣泛的習慣,和廣州人喝早茶武漢人吃熱乾麵一樣稀鬆平常。不到七點開喝而且大多還是高度數的白酒。
㈣ 中國酒文化發源地是哪裡
杜康仙庄是酒祖造酒遺址,是酒文化發源地。「杜康仙庄」為周平
王封賜,位於洛陽東南50公里杜康村。是全國少有的酒文化研究中心和
旅遊聖地。
杜康仙庄有16個酒文化自然景觀和22個酒文化人文景觀,山
門是琉璃瓦的朱紅門樓,進入庄內有杜康祠,
爬山碑廊,雕欄池,櫻花
圓和七賢台。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酒文化博覽中心,
內里分設「中國酒類博物館」,
「中國酒
類包裝裝潢館」,「中國酒史工藝館」,「中國酒類史料館」。它是一座中國酒文化的歷史寶庫。
㈤ 酒文化的起源地在哪裡
酒,中國,這是兩個幾乎劃上等號的標簽,中國的釀酒史,具體開始時間沒有定論,一種觀點是新石器農耕時代就有了,一種觀點是黃帝造酒,還有一種比較出名的說法說杜康造酒。
㈥ 山西的酒文化發源地是哪裡
山西的酒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類文明。山西汾陽杏花村自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有「詩酒天下第一村」的美譽,是汾酒與酒文化的發祥地。
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的歷史人文環境、神奇獨特的釀造工藝,積淀形成了汾酒文化豐厚的底蘊。
㈦ 中國酒的歷史,源自哪裡,有何發展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國古籍記載各不相同,一說源於軒轅黃帝,一 說始於禹時儀狄。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我們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質,如水果,蜂蜜、獸乳,很 容易受到自門然界中的發酵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酒。所以,不少人認為:最原始的酒,應該是由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這在古人 的筆記上屢見不鮮。眾所周知的猿酒當是自然酒之一。
第一代人工飲料酒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先進入游牧社會,然後再進入農業社會 的。人類最早的人工飲料酒的發明,則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乳酒。因為獸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發酵生成乙醇(酒精)。這種 乳酒,古稱醴酪(《周禮、禮運篇》)。也就是說,第一代人工飲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發酵劑,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內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壯民族,仍保留了這種獸乳制酒的習慣。這大約是距今7000到1萬年以前的事。
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酵酒)
我國回第二代人工飲料酒是加了糖化發酵劑來釀成的,又稱人 工發酵酒(針對非蒸餾酒而言),亦簡稱發酵酒。所加的糖化發酵劑,就是大家熱悉的曲櫱。這是我國的一大特點,它又分為天然 曲櫱釀酒和人工曲櫱釀酒兩個階段。
(1)天然曲櫱釀酒(第一階段)
用天然曲櫱釀酒是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第一階段。出現在農 業產生前後。我們祖先因認識到野生植物的澱粉種子可以充飢,便搜集貯藏以備冬用。誠然,農業社會出現以後,貯藏的穀物就更 多。由於當時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條件差,穀物在貯藏過程中受潮發芽,長霉的現象比較普遍,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 些發芽長霉的穀物,形成了天然的曲櫱,遇到水以後,自然會發酵生成酒。為此,必然啟示人們模擬。從而懂得和掌握了製造麯 櫱的方法,並用於釀酒。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曲櫱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釀美酒,始於耒耜。」也就是說酒源於農 業之初。
(2)用曲作酒,用櫱作醴(第二階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釀酒技術的進步。到了農耕時代的 中、晚期,曲櫱分為曲、櫱(谷芽)、黃衣曲(糖化用曲、醬曲、 豉曲)。於是,人類把用櫱釀制的「酒」稱為醴,把用曲製作的酒 方稱為酒。也就是說,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展的第二階段,實現曲、櫱分家。
醴盛行於夏、商、周三代,秦以後逐漸被用曲釀造 的酒取代。至於曲櫱分家的具體時間,可能在階級社會的商周時期。
為什麼用櫱作醴的方法會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應星指出的 那樣?「古來曲造酒,櫱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致失傳,則並櫱法亦「亡」(《天工開物》)。從發酵原理來看,櫱(谷芽)是單邊發 酵,在發酵過程中,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則是邊糖化邊酒化的復式發酵,亦稱雙邊發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較高。從生產技術的角度判斷,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櫱制醴要先進得多,必然要淘汰用櫱作醴的方法。
中國是啤酒的發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麥芽釀造的。我國用櫱(谷芽)造酒(醴)的時間, 與巴比倫用麥芽造啤酒都同時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系,已無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倫人因沒有發明創造出釀 制高度糧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淘汰了櫱這一方法。
糧食酒出現的年代
我們平時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糧食酒的出現,也就是發酵酒 的出現。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出現,應在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 7000年。因為,這時人類社會已進入以農耕為主的原始社會,這 已從地下出土的大量飲酒、釀酒器皿中得到證實。
曲和發酵酒(第二代酒)的發展
曲是一種利用固體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乾燥條件 下,微生物處於休眠狀態,活性容易保持不變。這種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
曲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貢獻,19世紀傳入西 方,不僅改變了西方自古沿用麥芽糖化穀物,然後再加酵母菌發酵成酒的方法,還奠定了酒精工業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曲給現代發酵工業和酶制劑工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根據殷墟的發掘,發現了用大缸釀酒的釀酒場所,其規模相 當可觀,可以判斷,釀酒技術已有較大的進步。史家記載的「紂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飲者,3000餘人為輩」雖有誇張,確實反映了釀酒業的規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 展,釀酒業也有了更大的進步。不但設立了專門機構,指定專職官員來管理酒的生產,還制訂了釀酒的工藝操作,這些都促進了釀酒技術的發展。
到了秦漢、釀酒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並進行分級;二是曲的品種迅速增加,僅漢初楊雄在《方言》,中就
記載了近10種。最初人類用的是散曲,至於大小曲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大麴是秦漢以前,而小曲稍早,當在戰國以前。
西漢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與今日黃酒的配方比例比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在其編寫的《齊民要術》中, 系統而又詳盡地總結,記載了各種制曲的方法,釀酒的操作、工藝規范。這些技術很快傳到朝鮮、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國。 日本三大酒神廟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個姓秦的中國酒師建造的。爾後北宋竇革的《酒譜》,朱翼中的《北山酒經》等都系統地 總結與記載了大量的制曲和釀酒的工藝方法,如酒壇內部塗蠟或漆;新酒必須殺菌,煮酒用松香,黃蠟作消泡劑; 榨酒用壓板, 裝壇酒應滿;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塗在生 (新)曲外面(類似按種)等等,這些都說明釀酒技術上的進步和發展。
北宋的又一大進步是紅曲的發現與應用。明代李時珍和宋應 星分別在《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以上所述的酒並不是蒸餾酒,全都是發酵酒,也稱釀造酒,即屬今日黃酒的范疇,放不贅述。
第三代人工飲料酒——蒸餾酒的出現(唐代)
蒸餾酒今多稱為白酒,又叫燒酒。這是我們祖先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長期釀酒實踐的基礎上,利用酒精與水沸點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 代的進步,是我國的第三代酒。對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中外學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數的西方學者認為,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蒸餾技術和蒸餾酒的國家。因為蒸餾技術與我國古代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一旦掌握了蒸餾方法,必然 會運用到酒的蒸餾上。單就蒸餾技術來看,我國至遲應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便掌握了。那麼,我國蒸餾酒的出現應在何時呢? 過去,由於受李時珍「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
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 (《本草 綱目》)的影響,不少同志誤以為始於此。進而由此伴生了「燒酒西來說」,或曰「外來說」。關於這個問題,李時珍本人也不能自圓其說,他在這之後的葡萄酒條中寫道:「有如燒酒者,有大毒。 ……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麴釀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當在貞觀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競達六、七百年。為此,擬稍詳敘干後。
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已經否定了「蒸餾酒始於元朝」之 說。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便記載了一種酒是經過反復二至三次的蒸餾而得到的美酒.度數較高,飲少量便醉。說明此時我國 已懂得蒸餾酒的製作方法。1163年南宋吳誤的《丹房須知》上也記載了多種類型完善的蒸餾器。同期的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 五也記載了蒸餾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情況。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龍縣出土的一套
金代銅燒酒鍋的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敦煌 壁畫中的西夏釀酒蒸餾壁畫也可證明,十世紀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國已出現了蒸餾酒,這己為多數學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時,我國新疆地區便會製作蒸餾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也就是說,我國在公元七世紀便有了蒸餾酒。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心芳先生在《曲櫱釀 酒的起源與發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現蒸餾酒。這個判斷不僅與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證,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獻也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之名句。李肇的《國史補》也記 載有劍南之燒春等等。以上是從蒸餾酒的名稱來看。從蒸餾工藝來看,唐開元年間(713~755),陳藏器《本草拾遺》中有「甄(蒸)氣水」,「以氣乘取」的記載。此外,近幾年來出土的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沒有燒酒,肯 定不會製作這么小的酒杯。
這些都充分說明,唐代不僅出現了蒸餾酒,而且比較普及。正如朱寶鏞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樣:「西南地區可能先有燒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燒酒,連長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對外貿易》第四期)、
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從已發現的文獻記載來看,貴州少數 民旅彝族文獻《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論雄偉的十重宮殿》
在論述隋末唐初的這件事時曾說:「釀成純米酒,如露水下降。」這就是簡單的蒸餾酒工藝的記載。《西南彝志》的記載,與唐太宗破高昌時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遺》和元代《飲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記載,恰相呼應。因此,唐代出現了蒸餾熬酒已無庸置疑。
㈧ 中國酒文化發源地》
一 酒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我國酒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對此,我國古代文獻中,關於酒有豐富的記載。從這些記載中,最早出現的酒,是天然果酒,也稱之為天然酒。由於在天然野果中含有能夠發酵的糖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可以產生一種具有香甜味的液體,這就是最早出現的天然果酒。而隨著農業文明的出現,穀物釀酒取代了天然果酒,這才標志著酒已經開始作為一種人類創造的物質出現在社會生活中,人類已經有了自覺飲酒需求。酒到底產生於何時?最早產生年代已很難考證。
先秦文獻中關於儀狄和杜康造酒的說法,可以說明酒的釀造在夏朝就已出現,我國酒的起源和發展經歷了從自然酒到人工造酒,從簡單的自然發酵酒到蒸餾酒,從原始低劣的酒到現代酒的漫長的發展過程。總之,酒同中國文字的歷史一樣悠久,是先民文化創造的結晶。酒早已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內容,而且成了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酒和飲酒,都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 我國古代酒的品類、名酒
酒品種繁多,大體上可分為:直接發酵的果酒、發酵壓榨酒和蒸餾酒三大類。
從酒帶不帶酒糟看,可分為濁酒(帶糟的酒)、清酒(不帶糟的酒);從酒的濃淡看,有質厚的酒、質薄的酒;從口味上看,有甜、苦、辛辣等品種;從原料來分,則有以糧食作物釀造的酒和動物乳釀造的酒,還有用果品、葯草等釀制的酒的區分。
夏商時代,傳說中的杜康所作的「秫酒」,大概是我國最早的名酒了。周代,酒已有了明顯的品類、等級之分,酒名也多了起來。見於《周禮》的就有「元酒」、「清酌」、「醴」、「粢醍」、「澄清」、「舊澤」等。
在中國歷史上,不少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都往往借酒抒發自己的政治情懷,表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宏偉抱負和豪情壯志。詩人李白一生嗜酒,被郭沫若先生稱為生於酒而死於酒的詩豪酒仙。
㈨ 中國古代白酒最初是源於哪裡
歷史上,中國白酒亦被稱為燒酒、高粱酒、白乾酒等。稱白酒,是因為其酒無色……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用白酒這一名稱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燒酒或者高粱酒等名稱,白酒起源於何時何地?
明清時代的燒酒還只局限在平民階層的飲用范圍,清中期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白酒的飲用經濟價值更合算。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傳統的飲酒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最初,燒酒為人所抵觸的原因是酒度高,後來人們逐漸接納了高度酒。正如清代著名學者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道:「既吃燒酒,以狠為佳……」。
對白酒起源的探究,有利於白酒文化的自身價值的提升與傳播,相信隨著文物的不斷發掘,還有歷史學家的不斷努力,白酒起源於何時何地會越來越明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