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理解文化與經濟的不完全同步

如何理解文化與經濟的不完全同步

發布時間:2022-08-10 15:18:23

㈠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具體分析:

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文化與經濟融合催生文化經濟。「文化經濟」這個新概念的特點,就是文化和經濟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以經濟為依託的新文化形態,或以文化為內涵的新經濟形態,即「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

(1)如何理解文化與經濟的不完全同步擴展閱讀:

文化經濟可能的界定是滿足人們休閑需要的經濟以及實物經濟文化附加值增加的經濟。這是一個極其廣闊的經濟領域,日本學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產業論》一書里粗線條地把文化產業劃分為三類:

1、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如書籍、報刊、雕塑、影視等產品;

2、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

3、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遊等。

文化經濟的火爆事例已經到處可見,在「生產」這部分中,首先要搞清楚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各自的特徵;文化(藝術)產品(服務)的生產組織,在市場經濟格局下的分類,不同類型的生產組織各自的特徵以及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

生產資組織資金來源的回顧,使用的結果(效益);盡快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投資體系,其中包括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借鑒發達國家的某些作法、建立和完善社會贊助文化事業的法律法規等。

㈡ 經濟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

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

㈢ 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是什麼關系啊文化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嗎經濟的發展反過來會不會促進文化的發展和變

會啊,一定會。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發展完全同步。文化發展可能超前,也可能滯後。落後的文化是會制約經濟發展的,經濟的發展會促進文化發展。

㈣ 文化和經濟的關系

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文化和經濟的關系?
作業幫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_高三網
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就是文化和經濟緊密...
高三網2020-03-17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作業幫
文化與經濟融合催生文化經濟「文化經濟」這個新概念的特點,就是文化和經濟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以經濟為...
作業幫
文化對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回答:44瀏覽:8萬+贊同:170
[最佳答案]弗萊堡學派日後也成為了德國當前的...關於文化與經濟增長,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在他的《增長經濟學》...
知乎2015-04-13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 微博熱議
中國考古網

中國考古網www.kaogu.cssn.cn官方微博

今天 09:20
#新書介紹# 《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本書使用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梳理考古勘探、發掘以及歷史文獻材料,對西京外郭城、宮皇城及住宅、墓葬、官署等其他城市要素進行了復原研究;將城市格局與人類活動相結合,展示了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綜合體的城市面貌,探討了城市空間與城市生活的互動關系。網頁鏈接
轉發0 評論0
遠途望君

頭條文章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

17天前
【澳大利亞教科書現南海九段線中國地圖,上下一片驚慌】據英國《衛報》8月25日的報道,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一些中學里使用的中文教科書中,使用了標注南海九段線的中國地圖,立即引起了澳洲媒體高度緊張,澳大利亞政府、媒體專家紛紛表態,認為有悖「國際法和澳大利亞政府立場」,有的將事件與中國政治影響力聯系起來,有的更是借機宣傳「中國威脅論」。可見澳大利亞媒體和社會中的反華意識有多強!據報道,該教材主要是用作維州關於中國語言、文化及社會的教材,大約有11所學校採用,在報道發出時已在當地賣出633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梅德卡夫(Rory Medcalf)指出,在中國地圖中標示九段線「極具誤導性」,而且違反澳大利亞政府立場。澳政府有關部門和出版商趕快出來「滅火」,認為純屬疏忽大意所致。其實,在最近幾年,澳大利亞政府和社會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集體「右轉」傾向,保守勢力藉助民粹主義不斷宣傳中國在澳洲和南太地區帶來「威脅」,並配合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強硬政策,在新冠疫情溯源、台灣、南海、華為5G設備等涉華問題上充當「反華急先鋒」。維多利亞州本來與中國長期保持著緊密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在2018年10月還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倡議框架協議,確定了未來合作領域和長效保障機制,沒想到這項著眼於未來的合作遭到了澳大利亞保守勢力的攻擊,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對澳大利亞構成威脅。今年5月2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還特別藉此「干涉」澳大利亞的內政,要求澳方對「一帶一路」合作項目進行「極為仔細的審查」,不然的話,美國「或將切斷」與澳大利亞的關系,
轉發2 評論2
查看更多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關系_手機搜狐網
怎樣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手機搜狐網2018-07-10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_高三網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
高三網2020-03-13
微課堂-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張洪然_思想
高中政治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課 第二框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視頻▼)張洪然 2010年—2014年就讀於...
手機搜狐網2018-11-09
社會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怎麼清晰地區分?知乎
評論:2
看很多文章,總是會提到「社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但是現在都還沒有搞明白,他們之間

㈤ 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怎麼理解

文化結構的變化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文化結構的發展具有歷史將繼承性;文化結構對經濟結構以及政治結構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文化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文化對經濟的相對獨立。文化相對獨立性的表現以各種意識形式為內容的文化結構源於經濟結構,

文化結構的變化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文化結構的發展具有歷史將繼承性;文化結構對經濟結構以及政治結構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文化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文化對經濟的相對獨立。



文化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以各種意識形式為內容的文化結構源於經濟結構,但他已經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文化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結構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文化結構的獨立性還表現為發展的歷史繼承性。但文化結構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是它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

第一,從社會角度看,文化具有意識形態的功能;

第二,從社會進步角度說,文化具有承載和傳遞文明的功能;

第三,從認識角度來說,文化具有認知功能;

第四,從育人角度說,文化具有教化功能;

第五,從民族發展角度說,文化具有構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這些功能都說明了文化結構的相對獨立性。

㈥ 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6)如何理解文化與經濟的不完全同步擴展閱讀: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

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㈦ 文化與經濟發展不完全相同是對還是錯

我覺得是錯文化是文化經濟發展。是經濟發展。

㈧ 如何理解文學藝術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關系舉例說明

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文學藝術的繁榮
商品經濟的發展會給文藝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於文學藝術的繁榮?這個問題,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心與思考。

誰都承認,文藝領域較之物質生產領域有著相對的獨立性、特殊性。文藝也不能走完全商品化的道路。但重要的是,社會是由構成社會的各因素互相作用、有機結合、不斷發展的整體。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經濟因素又是首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因此,把文藝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連在一起來觀察分析,較之單純地從文藝內部規律出發是更科學、更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

當然,我們發展的是社會主義的、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不能等同於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但既然是商品經濟,就有它的一般性、共同性。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認真考慮商品經濟對文藝的影響,也是完全必要的。

文藝繁榮的主要標志,應該是文藝新作的數量多,質量高。實際上,也就是精神產品的生產問題。因此,我們分析商品經濟對文藝的影響,也就是要看它有利還是不利於這種精神產品的生產。

大家知道,文藝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過文藝家的頭腦加工改造形成的。因此,決定作品數量多少、質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兩個:一個是作為源泉、原材料的社會生活,一個是作為生產者、加工者的文藝家。商品經濟的發展會給這二者帶來什麼呢?首先,商品生產的發展一定會使我們的社會生活發生深刻的、新的變化。它不僅會大大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改變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而且會促使人們去從事新的社會實踐。對於文藝作品所要表現的社會的人,也必將產生不同於過去的自然經濟、產品經濟時期的深刻變化,使他們從政治思想、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到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出現一種新的面貌、變成新的人物。同時,文藝家也同樣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商品經濟給人們帶來的新的、豐富多樣的社會關系也必然影響作為文藝生產者的文藝家的頭腦,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使他們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物產生新的認識。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和文藝家的新的頭腦的結合,就必然是出現新的作品。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商品經濟的發展,必將為大量新作品的產生,也就是為文藝的繁榮提供無限廣闊的前景。

但是,提供了這種前景的可能並不一定就會出現這種前景。正如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它必然的要求,人們必須創造出符合這種要求的條件它才能真正發展起來一樣,文藝的繁榮也有它必然的要求,也必須有符合這種要求的條件她才能繁榮。因為本文探討的只是商品經濟對文藝的影響,所以,下面僅就商品經濟造成的條件是否符合文藝繁榮的要求作些粗淺的分析:

首先,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打破過去那種高度集中統一的、運用行政權力直接控制的管理體制,使生產單位成為相對獨立自主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充分發揮生產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種條件和環境的形成與文藝生產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文藝已經走在前面,自主的范圍更廣。黨中央早已明確指出,對於文藝家的生產,要廢止行政命令,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不要橫加干涉,要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作自由。正因為這樣做了,才出現了新時期前十年文藝的繁榮。

第二,商品經濟也就是市場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強化市場觀念,強化市場機制對經濟運行的調節,要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根據市場需要分配社會勞動。我認為商品經濟要求的這種條件對文藝也是適用的。應該樹立文化市場觀念,使文藝產品更適合文化市場需要,並根據這一需要來調整文藝生產的結構、分配社會勞動。滿足市場需要就是滿足社會需要,這與我們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文藝產品不被社會接受,就不僅沒有經濟效益,也談不上社會效益。過去,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服從於"階級斗爭為綱"的"指令性計劃"而產生的假大空式的作品和當前部分同志主張的"遠離現實"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作品,都是無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市場需要的結果,是脫離了生活在這一初級階段的人民大眾的結果。實踐證明,脫離這種需要,文學藝術是不能繁榮的。

第三,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競爭的加劇、優勝劣汰。競爭,正是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的重要一環,就是為平等自由的競爭創造條件。這里所指的平等自由,是商品交換的平等自由,是價值規律的必然要求。那麼,文藝的生產需不需要利用競爭作為強大動力呢?完全必要的。只有競爭,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爭出個文藝繁榮的大好局面來。文藝的改革,也應該為平等自由的競爭創造條件。我想,這里所指的平等自由,應該是在作品面前,不論文藝生產者的職位高低、知名度大小、年齡性別、所在地域、團體級別、文藝作品的體裁樣式、服務於哪個層次的讀者觀眾等,都是平等自內的。理由很簡單:沒有這種平等自由,就會如物質生產一樣,挫傷競爭的積極性,削弱競爭的力量,不利於優秀的人才和作品脫穎而出,不利於文藝的繁榮。

第四,商品經濟是一種講究效益、追求效益的經濟。商品經濟不但要求收回成本,而且要求有盡可能多的利潤。虧本,就無法維持再生產,沒有利潤,就不能擴大再生產,生產就不能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文藝的生產是否需要這種與商品經濟相一致的效益觀念、講究效益呢?也是完全需要的。因為效益的實現,也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價值被別人接受,得以實現。文藝作品凝結著文藝家大量的復雜勞動,其使用價值(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當然應該盡可能被人接受,否則,就是對文藝家勞動的莫大浪費。無效勞動是應該盡量避免的。應該說明,這種效益觀念對於精神產品來說,首要的、最高的准則必須是社會效益。

商品經濟當然還有其他要求,如要求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大鍋飯",使生產者的所得與他在生產中的貢獻、效益直接掛鉤;在發展生產,進行交換過程中要求打破條塊分割的束縛,根據效益進行開放式的,廣泛的縱橫交錯的聯合等等。這些要求所形成的條件、環境,我認為與文藝生產的要求是一致的。給文藝生產的影響是積極的,起促進作用的,是有利於文藝的繁榮的。

但是,正如本文開頭談到的,文藝生產較之物質領域的生產既相聯系又相區別,既有共同的要求與條件,又有她相對的獨立性、特殊性。因此,商品生產的發展既能給文藝帶來積極的。促進的作用,又會產生不適應文藝特殊性的消極的、相矛盾的作用。在兩者的對立統一中,經濟因素同樣處於決定的、制約的地位。因此,在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的同時,如何解決好文藝與它不相適應的方面,使文藝不致於完全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就成了繁榮文藝,使文藝與經濟同步發展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我認為文藝生產與商品經濟不相適應,或者說文藝產品在其價值實現過程中遇到的特殊矛盾主要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如何統一的問題。物質產品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在交換中一旦被人接受,它的價值得到了實現,作為衡量和計算商品價值尺度的貨幣一般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現,也就是經濟效益實現。但是精神產品的情況往往不是這樣。優秀的、使用價值大社會效益好的作品投放到文化市場後,接受對象可能不是更多而是更少。即使接受對象多,文藝家勞動的價值得到了實現,如果用商品交換的原則來要求,則衡量作品價值尺度的貨幣也不能充分表現,達不到應有的經濟效益。相反,一些使用價值不大,社會效益一般甚至不那麼好的作品,卻可能獲得眾多的接受者和很好的經濟效益。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無須多加舉例說明的。這就是文藝不能完全商品化的理由,也是人們不應直接或間接地對文藝作這種要求的原因。

造成這種文藝作品的價值與經濟效益不成比例的原回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主要是接受對象的條件限製造成的。一些價值大的優秀作品往往需要文化素養高的對象才能夠和樂於接受,而社會上恰恰是文化素養高的佔少數,文化素養低的佔多數,作為還有二億文盲的我國,情況更是如此。這樣,就造成了優秀作品接受對象不成比例的狀況。另外,能夠和樂於接受較高層次的優秀作品的對象,也往往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以接受者個人的角度,無法在經濟上跟你進行"等價交換"。這又從另一方面擴大了作品價值與經濟效益不成比例。而作為文藝生產者、經營者的個人或團體,如不能換回相應的經濟效益,也是同樣無法進行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同樣無法擺脫經濟因素的制約。因為必要的物質資料是人類進行一切生產活動的基礎。這種矛盾,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從階級本質上講,他們是只會扼殺阻止而不會扶植幫助真正優秀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作品的。因此,馬克思得出了如下結論:"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①"……例如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②這種敵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決定的,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規律造成的,是不以文藝家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但是,我國發展的是社會主義的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其根本目的是不斷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它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黨和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完全可以讓精神生產部門不致於完全受價值規律的支配,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層次、多種方式的人、財、物方面的資助,調節文藝的生產,使大量的優秀作品能自由競放,使文藝生產的個人或部門能堅持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事實上,黨和國家、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已經和正在盡力這樣做。當然,文藝生產部門也要樹立文化市場觀念,改革經營管理、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我們的文藝家們也要盡可能地使自己的作品包括一些高層次的優秀作品能為更多的對象所接受,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盡可能地統一起來。只要這樣做了,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裡,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商品經濟給文藝帶來的積極作用、促進作用,而且完全可以將可能同時帶來的消極作用轉化為積極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大大繁榮起來,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原載作協廣東分會《當代文壇報》1987年第3期)

㈨ 《高中政治》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區別是什麼

它們的區別在於: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互相包含的關系;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是互相作為獨立個體進而互相影響。

材料答案解析:

1、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經濟、政治決定文化。

城市法治建設,穩定和創造了和諧的政治環境,只有政治穩定,文化才能持續發展。只有國家經濟穩定,才能有文化事業的繁榮。

2、文化與政治互相交融。

政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政治;法治建設的發展,促進人們參與到政治生活當中,人們在參與政治生活的同時學習了優秀的傳統文化

(9)如何理解文化與經濟的不完全同步擴展閱讀:

1、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2、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3、政治,它指對社會治理的行為,亦指維護統治的行為。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

㈩ 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是同步的辯據

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二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況。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物質條件好不一定精神文化就能搞好,這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文化與經濟的不完全同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