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村怎麼做好文化教育普及

村怎麼做好文化教育普及

發布時間:2022-08-10 15:33:25

⑴ 鄉村文化振興怎麼做

1、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軟體設施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鄉村寬頻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建設,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體系。

3、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地區應依附本地的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符號,盤活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傳統文化產業品牌。

(1)村怎麼做好文化教育普及擴展閱讀: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同時,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補短板、強弱項。為此,我們亟須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補齊鄉村文化發展短板,這是滿足農村居民文化需要、增強農村居民精神力量的客觀需要。

⑵ 如何 發展農村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文化素質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平和個性特點。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不只是教給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是指農民所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等方面的知識。可見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建設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和文化根基才能夠得以實現。

⑶ 鄉村受教育面積小,該如何發展鄉村文化教育助力脫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決勝農村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為艱巨。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堅決打贏農村脫貧攻堅,基礎在教育,特別是農業教育,關鍵在人才。因此,要發展農業教育,完善農業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

發揮高等農業教育優勢。高等農業教育是農業教育的最高層次,農業高校要發揮自身人才、學科和技術優勢,緊緊圍繞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優化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主動參與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加強大學生到鄉村基層實踐實習,培養造就有技術、懂農業、愛農村的農科專業人才;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注入生機活力,助力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需要大批農科類專業人才,建議國家在農業院校農科類專業中面向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開展公費農科生招生試點,實施招收公費農科生政策,規定在鄉村或農業企業的服務期限,以便吸引更多優質學生報考農業院校農科類專業,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農科專業人才,為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

⑷ 如何繁榮農村文化

對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的思考

一、 鳳慶縣農村文化基本現狀

鳳慶縣現有國有文化事業單位18個,在職職工86人;業余文藝表演單位16個,有演職員150多人;縣新華書店1個,職工22人;其他所有制形式創辦的文化經營單位138個,從業人員達600多人。隨著茶文化大縣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文化發展還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群眾看戲難看電影難、文藝創作難的情況還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隨著鳳慶滇紅小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鎮面積不斷擴大,常住人口逐年增多,文化設施已不能滿足城鎮發展。從目前來看,縣城區域只有鳳慶文廟、鳳山公園、街心花園、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正在建設的滇紅園廣場等文化活動場所。全縣13個鄉(鎮)雖設有文化體育服務中心,但由於設施不齊全、場地狹窄、圖書存量少、種類單一等情況的限制,大部分鄉鎮文化活動不夠正常,還不能充公發揮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作用,人民群眾看書難、尋求科技知識難、豐富業余文化生活難、看電影難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文物管理所沒有博物館,現有文物無法進行正常的陳列、展覽,不能給人民群眾提供了解文物、觀賞文物、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平台;文廟群的擴建工作進度緩慢,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電影管理站沒有專門的片庫和放映機器維修工作室,工作開展難以有序進行;圖書館存書量少,還不能給人們提供良好的看書學習、查閱資料的環境。

(二)文化專業人才匱乏,人才斷層情況仍然存在。在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中,人才更新機制沒有形成,文藝創作等人才斷層問題日益凸現。縣茶文化藝術團缺少編創人員,人員編制不足,現有人員只能完成基本的舞台藝術表演,茶藝、茶道表演,文化工作內容的創新難以展開,茶文化大縣建設進程難以推進,一批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文化節目難以開創,人才匱乏、新編劇目奇缺等現象仍然存在,藝術團的生存價值受到嚴重挑戰。

鄉鎮文化工作人員還不能充分發揮文化服務的職能作用,給鄉鎮發展文化工作造成停滯不前的現象,加之文體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大多數是一些非專業人員,對文化工作認識膚淺、了解不深、掌握不細,對開展農村文化工作找不到有效方法和途徑。服務和指導的作用難以發揮。目前,整個專業文化隊伍仍然缺乏中高級人才,特別是行使管理、指導文化工作職能的工作人員絕大多數是非專業人員。文化稽查隊專職人員少,無法管理好日趨發展壯大的文化市場。

(三)農村群眾生活單調,精神文化生活依然貧乏。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文化建設雖然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但廣大農村文化生活落後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少地方、特別是遠離中心城鎮的地方,農民群眾依然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雖然物質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文化生活的質量仍然得不到提升,很多農村群眾平時農作之餘的文化生活還是停留在爬山、看電視、走親訪友、串門、閑聊、抽煙、喝酒等活動中。群眾文化活動質量不高或根本沒有文化活動等情況還普遍存在。

(四)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不能有效開展。目前,對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手工藝、民俗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情況不清,如彝族俐侎人和苗族的歌舞、手工藝等,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展民間藝術普查登記後就沒有進行跟蹤了解和挖掘,由於沒有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存在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現象,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發掘、落實。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和有保護機構)等基礎工作還不夠完善,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措施不力、還不能充分合理利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發揮還缺乏深層次的研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許多民族文化傳承難度加大,許多非物質文化日趨消亡。而鳳慶目前還不能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進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保護,在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中缺乏調研和思考。

二、促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主要對策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繁榮農村文化事業,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具體體現,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農村文化建設領域涉及廣泛,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

(一)要著力樹立文化服務理念。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繁榮農村文化,推進文化大餐建設進程,各級各部門應從落實「決定」精神,建設先進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和重視農村文化工作,切實負起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責任,不斷增強建設農村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文化部門應積極主動地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與支持,認真探索管理農村文化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運用各種工作機制和管理手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不斷創新農村文化服務內容、方式和手段,爭取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基層文化單位的活力明顯增強,文化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設面貌得到改善。

(二)要著力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文化設施是開展文化活動的載體,是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要不斷擴大城區文化陣地建設范圍,完善現有陣地的管理,加速滇紅園廣場建設力度,為城鎮居民提供舒適、多能的文化活動場所。要加大鄉鎮文化站建設,已經建立文化站的鄉鎮要充分發揮文化服務的作用,為當地人民群眾提供文化大餐。對於現在沒有建蓋文化站、文化設施不夠健全的鄉鎮,應加大投入,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場所。村落文化也是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網路陣地。目前,鄉村文化建設十分滯後,大部分村沒有文化活動設施。要繼續抓好村級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文化中心戶、書法協會等載體建設,推動村落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要著力壯大文化隊伍建設。發展文化事業關鍵在人,建設一支素質強、業務精的文化隊伍已成為當務之急。一是要貫徹《決定》精神,推進農村文化進程。二是要配齊配強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三是要穩定人才隊伍,珍惜現有人才資源,努力營造優秀人才施展聰明才智、建功立業的良好環境,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四是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用聘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實施「走出去、請進來」、強化崗位培訓等形式進行培訓,努力提高現有人才的專業知識水平、藝術素質和創新能力。此外,要通過競爭上崗,引進優秀人才,充實宣傳文化隊伍,努力實現人才隊伍的優化配置。

(四)要著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一要發揮茶文化創作基地的作用,抓好文藝精品創作,多出好作品。文藝創作要確定好的領頭人,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對出成果的作者,給予表彰獎勵。二要廣泛開展文化陣地活動。大力實施「知識工程」,建設好縣級圖書館。同時,要深入鄉村抓好鄉鎮圖書室和村級文化活動室建設。博物館、電影管理站、茶文化藝術團、鄉鎮文化站要運用多種文化手段,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積極傳播經濟、科學、文化知識,為廣大農民服務。三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傳播先進文化,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廣電及網路部門要提高有線電視入戶率,擴大宣傳輿論覆蓋面。

(五)要加大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力度。鳳慶魯史古鎮是滇西茶馬古道繁榮的記錄和象徵,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古鎮保護工作正在有序進行。要加大對鳳慶洛黨石洞寺、魯史古鎮、新華鄉、詩禮鄉、郭大寨鄉、三岔河鎮、營盤鎮、腰街鄉等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力度,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要保護原貌、體現原貌特色。在保護和開發中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思考,發掘文化淵源。

(六)要著力探索農村文化發展新機制。要把文化機制創建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黨委、政府文化建設總體規劃之中,並作為黨政年度考核和任期責任制的內容。文化市場管理要綜合運用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強對精神產品的調控,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要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加強對演出娛樂、音像出版、網吧等文化市場整治和管理力度,確保用先進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推動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⑸ 請問農村如何提高整體文化素質

其實,隨著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包括無論是從物質精神財力方面,農村人的整體素質都普遍比之前提高了很多,所有問題的產生,基本上都是源自於觀念思想,我覺得要想提高農村整體的文化素質,還應該是從孩子小的時候的教育開始,從學校老師的整體素質開始抓起。

⑹ 如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1、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軟體設施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鄉村寬頻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建設,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體系。

3、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地區應依附本地的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符號,盤活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傳統文化產業品牌。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同時,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補短板、強弱項。為此亟須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補齊鄉村文化發展短板,這是滿足農村居民文化需要、增強農村居民精神力量的客觀需要。

⑺ 如何組織開展好農村群眾文化活動

一、群眾文化活動的概念 群眾文化活動是人民群眾以滿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識需求為目的的自娛自樂、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完善和掌握文化、創造文化藝術的活動,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群眾文化活動的娛樂審美、宣傳教育、文化傳遞、生活實用等功能,體現著啟迪、教育人民群眾,增強人的審美觀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價值。群眾文化活動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
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必要性
1.群眾文化活動助推新農村建設。加強群眾文化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推進重點文化工程建設,如鄉鎮文化站免費開放、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建設農家書屋等,並組織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達到了富民、樂民、福民、育民的目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及小康社會建設。
2.群眾文化活動弘揚社會正氣。由於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後,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偽科學的甚至反動的東西會乘虛而入。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把更多的群眾吸引和組織到健康文明的活動中來,使他們逐步遠離封建迷信活動和非法邪教組織,從而最大限度地爭取和團結群眾。
3.群眾文化活動引導教育群眾。通過加強對文化活動的領導,逐步把農村文體活動隊建設成一支業余宣傳隊,把他們的活動場地建設成宣傳政策、學習法律的陣地,讓他們在活動中宣傳政策法律,使廣大群眾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啟發和教育。
三、做好群眾文化活動的幾點思考

⑻ 如何加強鄉村文明建設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如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貫致力於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出發,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圍繞中心、著眼基層、面向群眾、與時俱進,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進展。

加大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力度,農民群眾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滿信心。各地各部門把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宣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傳中央關於扶持糧食生產、直補種糧農民、減免農業稅、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支農惠農政策,宣傳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重大部署,宣傳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土地徵用制度改革等重大舉措。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了加快改革發展的信心。

加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面貌發生可喜變化。深入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修訂完善鄉規民約,依託農村道德評議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組織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抓住防治非典和禽流感的契機,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活動,引導農民群眾革除各種陋習。弘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訪貧問苦活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農民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多了,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積極向上、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文明新風在農村逐步興起。

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農民群眾文明素質有新的提高。把創建文明村鎮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結合起來,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為廣大農民服務結合起來,以戶為抓手、以村為基礎、以鄉鎮為龍頭,不斷深化拓展創建活動。文明農戶創建活動形式多樣,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吸引了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明村創建活動豐富多彩,文明示範村、小康文明村等新載體不斷涌現。從具體事情抓起,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有效推動了村容鎮貌的建設,提升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出現了由少到多、由臨時申請到列入專項預算、由政府財政投入到社會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初步形成,農村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舉辦農民藝術節、鄉村青年文化節,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農村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廣大文藝院團轉換經營觀念,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農民投資自辦文化在許多地方悄然興起。

總的看,幾年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由於各地物質條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差異很大,東西南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各異,發展還很不平衡。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有的領導不夠重視,有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目標不夠明確,有的措施不夠有力,有的方法不夠科學,制約了一些地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迫切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領導億萬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系統工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同樣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既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村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既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表現在交通、通訊、自來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表現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上。統籌城鄉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又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物質文明建設,又要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三農」工作的永恆主題。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應當看到,農村經濟建設所需的新觀念、新風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傳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創業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培育,所需的輿論氛圍、社會環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營造。在新形勢下,如何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這個中心,不斷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農民文化水平較為低下,職業技能較為缺乏,與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迅速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整體素質亟待提高。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民知識化進程,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造就具有較高素養、較高技能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服務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改善,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願望更加強烈。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農村文化生活的落後面貌尚未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不足,鄉鎮文化站設施陳舊落後,反映農村題材的圖書、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明顯不夠,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狀況還沒有得到完全改變。在新形勢下,如何不斷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明顯。在馬一些農村地區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有的農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有的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泛濫,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有的農村幹部作風粗暴、方法簡單,損害群眾利益情況時有發生。解決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靠政策,靠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使農民群眾安定有序、和睦相處,促進農村的穩定和諧,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

加強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著力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農村文明程度、促進農村社會和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營造和諧輿論環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創造良好文化條件。

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時代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把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和教育農村幹部群眾,作為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要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同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廣泛深入宣傳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宣傳「十一五」規劃的奮斗目標和重要部署,宣傳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舉措,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進展情況,宣傳全社會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實際行動。把科學發展觀對「三農」工作的基本要求講到位,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講清楚,把黨委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努力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綜合素質。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深入開展民主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

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關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事關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要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適應國家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入農村這一重大轉變,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進度,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逐步改變城鄉文化資源嚴重失衡的狀況。

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朴,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節日和集市,開展花會燈會、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徵文等文體活動,發掘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支持他們紮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要繼續深入開展「三下鄉等活動,鼓勵專業文藝機構、表演團體等積極組織各種小分隊下鄉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農村,把歡樂送給農民群眾。

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偉大創造。要廣泛開展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三講一樹」活動,開展創建各種形式的文明戶、文明村、文明企業、文明市場、文明城鎮活動,開展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活動,鞏固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格局。適應農民群眾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倡導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要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和適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引導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

從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看,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就工作措施和方法來說,有以下幾點體會:

——領導重視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於領導。領導重視不重視,擺沒擺上位置,有沒有興趣,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直接的影響。只有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突出位置,納入總體規劃,真抓實干,經常研究思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關問題,出思路、想辦法、提要求,才能為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證,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

——政策支持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從根本上說,主要得益於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需要政策支持。只有適應農村發展需要,從經費投入、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具有強大的發展動力。

——制度建設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就容易產生長官意志,導致工作隨意性大,出現「前任政績、後任包袱」等現象。只有把制度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必要時輔之以立法手段,用好的制度和機制來管人管事,才能保證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長期性,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軌道。

——圍繞中心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物質文明建設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前進基礎;反之,精神文明建設搞不上去,物質文明建設也會受破壞、走彎路。只有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到發展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更好地服從服務於農村經濟建設,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多辦實事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要堅持把無形變有形,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件一件的實事抓起。只有堅持服務群眾與引導群眾相結合,在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同時,把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風尚送到農村,力戒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調動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社會參與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僅靠農村農民自身不夠,僅靠職能部門也不行,需要城市與農村共同努力,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這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客觀要求。只有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增強服務農民群眾的光榮感、使命感,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局面。

——典型示範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好經驗好作法,對推動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雖然各地經濟基礎有強有弱,自然條件有優有劣,情況千差萬別,但都有許多從實際出發、生動鮮活、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只有善於挖掘發現典型、培養愛護典型,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讓各地農村都有典型經驗可學,都有身邊榜樣可追,才能以點帶面,實現工作整體推進。

——依靠群眾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農民群眾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他們當中蘊藏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農民群眾自覺參與意識普遍增強之日,就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見到成效之時。只有充分相信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造,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⑼ 如何做好新時期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

一、加強領導,創新機制,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有效落實。政府部門一定要切實落實「規劃、協調、指導、服務、監督」的職能作用,理順文化管理體制。一是統籌謀劃,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做出前瞻性的科學決策,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群眾文化納入城鄉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來。二是落實政策,加大對群眾文化的投入。除大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由財政保證外,政府還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補助經濟落後鄉鎮(街道)的文化陣地建設,保證群眾文化的必要經費開支。三是改革創新,探索群眾文化發展新機制,積極探索以市場化運作方式繁榮群眾文化的新途徑,堅持「誰投入,誰收益」的原則,努力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機制。
二、完善機制,吸收人才,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儲備力量。長期以來,由於文化管理體制滯後與機制的不健全,限制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人事制度與行政指令,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群眾文化工作產生制約。首先,制定和完善文化建設和管理制度。科學合理的機制是有效開展基層文化工作的基礎。其次,吸收文藝工作管理人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要想發展,就必須吸收那些素質好、學歷高、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充實到「管」文化的隊伍中來,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高與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人才的多少,所以吸收那些年富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的、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是當務之急。再次,整合各類文藝人才資源,廣泛吸納民間文藝人才參與,共同活躍群眾文化。科學制定和實施基層文化人才培訓計劃,打造一支專業文化隊伍。同時充分發揮文化館等專業文化機構的作用,並建立業余文藝指導組,加強對民間文藝團隊和文化示範戶的業務指導。舉辦各類學藝班,儲蓄基層群眾文化的後備力量。
三、貼近實際,凸顯特色,增強基層群眾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群眾文化只有具備鮮明的時代性,才會得到群眾的熱切響應;只有貼近實際,才會得到基層群眾的廣泛認可;只有凸顯特色,蘊含濃郁的傳統氣息,群眾文化才會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一是內容上要把握時代脈搏。群眾文化的時代性不單單體現在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上,更體現在呼應群眾的理想和追求、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二是形式上要追求變化創新。在當下的基層農村,除了傳統的秧歌、腰鼓以及逢年過節開展的舞龍、舞獅等民俗活動外,健身操、廣場舞近年來已成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新寵」。如何再創造出深受群眾喜愛的新的藝術形式,這是需要基層文藝工作者去潛心研究和細心琢磨的。三是表現手法上要注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始終堅持先進性,唱響主旋律,努力創作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時代生活和群眾精神風貌、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文藝精品力作,並通過各種載體加以積極引導和傳播。同時積極鼓勵群眾發掘身邊典型的人和事,以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方式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搭建新平台,創建新載體,營造群眾文化發展的新氛圍。對於經濟不發達的地方來說,文化建設投入必定有限,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要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就需要揚長避短。一是整合現有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搭建文化活動的新平台。可採取「大型活動統一辦,小型活動分散辦,專業業余相結合」的原則,使單位聯合辦、企業聯姻辦、群眾聯手辦的方法,以解決群眾文化活動缺資金、少場地等問題。按照以上原則和方法,積極組織開展各種文化交流、匯報演出、競技比賽,給各種文藝團體以展示技藝的機會,促進民間文藝團體的快速發展。二要超前策劃,積極尋求文化活動的新載體。要超前策劃,提前介入,緊密配合黨委、政府的重點工作,充分發揮文化輻射面廣、吸引力強、參與面大的特性,設計各種群眾文化活動的新穎載體,使基層群眾的文化形式更加豐富。三要因勢利導,注重發揮鄉村文化的不同特色。在農村,應以農村文化示範戶為依託,利用農閑和節假日,鼓勵文藝骨幹帶領廣大村民參與各種民間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
總之,基層群眾文化是落實「文化惠民」偉大工程的起點和落腳點,是人民群眾是否能夠真正充分享受到豐富多彩的、高尚健康的、振奮精神的文化生活的前提條件。其高質量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水平理應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落實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是政府部門責無旁貸的義務;開展好基層群眾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對於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⑽ 如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一定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北京市懷柔區北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全代表說,為了提升村民文化素質,北溝村從2008年開始對村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村民素質提高後,引來不少外國人。他們租了農民的房子進行改造發展旅遊業,不但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農民的房子也升值了。這都是文化提升帶來的好處。

閱讀全文

與村怎麼做好文化教育普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