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墓葬屬於什麼形態的文化

墓葬屬於什麼形態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10 16:08:56

㈠ 古代墓葬的特點是什麼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屍體,無棺槨,屍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築,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如在汶口文化晚期10號墓中,有結構復雜的葬具,死者佩戴精緻的玉石飾物,隨葬玉鏟、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的陶器。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貧富分化更加懸殊,王和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青銅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魯等。商代還流行人殉制度。
大約從殷末周初,在墓上開始出現了封土墳頭。春秋戰國以後,墳頭封土越來越大,形狀好似山丘。特別是帝王陵墓的封土,工程大,發展變化明顯。下面介紹幾種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
第一種「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層層夯築,使之成為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的方形平頂,好像方錐體截去了頂部。故日「方上」。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的墳頭,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墳頭也多採用方上形式。
第二種「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帝王陵採用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第三種「寶城寶頂」。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添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之前,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後的謚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後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
商代是中國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字形墓」和「中字形墓」。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侯家莊的一座最大的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類似的墓葬在山東益都也有發現,是屬於諸侯或方國的首領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積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340平方米,深度為7米余。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貴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規模略遜。在貴族的墓中,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個墓道,規模一般都較中字形墓為小。商代絕大多數的墓,都是沒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形狀雖然類同,但規模則有很大差別。大貴族的墓,面積可達20餘平方米,在安陽小屯發現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積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類型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屍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隨葬各種青銅器460餘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餘件,另有海貝近 7000枚。
由此可以想見,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盜掘,其隨葬品應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另有完全供殺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採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各種類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見)。
在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字形墓的墓室之上,發現了大型的礫石,應是房屋的礎石。在安陽小屯的婦好墓和大司空村的兩座長方形墓的墓坑上,都發現了用夯土築成的房基及礎石。 由此可見, 從王陵到一般的貴族墓,有時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們可能是供祭祀用的,類似後世的所謂「享堂」。
西周的墓制承襲商代。由於尚未發現王陵,不知當時是否有字形墓。諸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縣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兩種類型的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不設墓道,它們的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與商代一樣,也多在墓底設腰坑。
據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發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置雙重棺,可見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與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確的規定。這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明。例如,在河南省陝縣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模也依次減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
與商代一樣,往往在諸侯、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見彩圖[車馬坑]),其規模視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國墓地為例,虢太子墓的車馬坑埋車10輛、馬20匹,兩座「五鼎墓」的車馬坑各埋車5輛,馬10匹。浚縣衛侯墓的車馬坑,規模最大的埋車12輛、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減少。但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發掘工作證明,西周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即所謂「異穴合葬」。陝西省寶雞茹家莊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發現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長治分水嶺的晉、韓墓地中,凡屬大、中型的貴族墓,都是兩兩成對,並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當為夫妻無疑。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車馬坑以外,還有船坑,坑內埋船。這時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內積石以加固,積炭以御濕。輝縣的魏王墓,則在墓壙內大量屯沙以防盜。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種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在棺槨的周圍,以保屍體和隨葬品不朽。棺槨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諸侯、貴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槨。隨州曾侯乙墓槨室龐大,分隔為4個部分,雙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繪,十分精緻。
由於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當時漆器的製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品中的比重顯著增加。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編鍾一架,共64件,編磬一架,共32件,顯示了諸侯行禮作樂的大排場。青銅禮器中,有「升鼎」一組共9件;一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國君身份。下層貴族和上層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銅禮器的陶「禮器」隨葬。在各地發掘的大量戰國小型墓里,隨葬品甚少,卻都有著一組仿銅的陶器,如鼎、豆、壺之類。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禮器,這可能是由於秦受禮制的影響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的戰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築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但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商周以來的傳統墓制發生了變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屍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屍體側身而卧,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一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
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和山東省曲阜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在中原一帶的「空心磚墓」。它只流行於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復雜,布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里還繪有彩色壁畫。
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石室墓,到東漢在某些地區盛極一時。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也繪有彩色的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在四川各地,東漢及其以後還流行崖墓。
中國古代棺槨並稱,都屬葬具。西漢中期以後的各種橫穴式墓,特別是東漢的磚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槨的作用,可稱「磚槨」和「石槨」,而墓室內的葬具則是有棺無槨。西漢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採取「異穴合葬」的形式。西漢中期以後,制度一變,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婦同墓合葬。橫穴式的墓室,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漢墓中的隨葬品和戰國時代相比,青銅器減少,漆器的比重進一步增加。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內常有許多大型的陶器。西漢前期和中期,主要隨葬生前的實用器。西漢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偶像。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在西漢中期的貴族墓中,仍然有用車、馬殉葬的,但車和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內,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設車馬坑。西漢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車、真馬殉葬,而是用木製或陶制的車馬模型來替代。在南方地區,還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隨葬的。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中。
在地面上,統治階級的墓已普遍築有墳丘。在墳丘之前,往往設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盛行在墓前建石闕,並置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像;還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記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跡。
陝西省臨潼的,是中國第1個帝陵。陵園平面成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圍牆。墳丘在陵園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園的北部設寢殿,開帝陵設寢的先例。西漢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為藏」以外,都築有覆斗式的方形墳丘,其位置在陵園的中央。陵園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築圍牆,每面開一「司馬門」,門外立雙闕。漢承秦制,在陵園設寢殿。漢代帝後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規模較帝陵為小。以惠帝時在長陵建原廟為起始,西漢諸陵都在陵園附近建廟。東漢的帝陵,從明帝的顯節陵開始,陵園周圍不築牆垣而改用「行馬」,並在墳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從顯節陵開始,陵園附近都不再建廟。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自魏晉以降,規模宏大、雕刻精緻的畫像石墓已很少見了。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簡化,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從漢末、魏晉開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在長江流域的晉墓中,有時還有燈龕和台桌。這些結構和設施,都是用磚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現實生活中的居室。在黃河流域,磚室墓的墓道甚長,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隨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漸加長。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三、四個之多。這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顯得門多宅深,院落重重。魏晉之際,遼東、河西等邊遠地區的豪族大姓,沿襲漢代舊制,營建磚石結構的大墓,在墓壁和磚面上施彩畫,其題材多與漢墓壁畫相似。在中原一帶,卻很少有在墓內繪壁畫的;但到了北魏,壁畫又重新流行。長江流域的東晉和南朝,則流行用模印著畫像的磚來裝飾墓壁。
這一時期的隨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盤、碗、壺、果盒等飲食器皿和熏爐、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區而有差異,有的器物僅見於南方而不見於北方。總的說來,瓷器的數量激增,長江流域尤其如此。漢代流行的倉、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家禽、家畜的陶制偶像繼續沿用,但往往形體不大,製作粗簡。貴族官僚階級墓中的主要隨葬品,是各種陶俑。從兩晉以迄南北朝,時代愈晚,的種類和數量愈多。起初是少數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約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又大量增添騎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類,除家內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時的儀仗隊,它們具有明顯的軍事性質,反映了當時各地統治者擁有私人的武裝部曲。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馬金龍墓和洛陽北魏後期的元墓中的儀仗俑,竟達數百件之多。北魏後期,在墓門的兩側,還往往有一對形體特別高大的守門衛士俑。在南方地區,除陶俑外還有瓷俑,但用俑隨葬的風氣不如北方盛。從漢末至魏晉,統治階級常乘牛車,長期因襲不改。在兩晉南北朝時代,貴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車模型隨葬。上述由各種陶俑組成的儀仗行列,便是以牛車為中心的。用陶制的「鎮墓獸」隨葬,是從西晉開始的。西晉墓中的鎮墓獸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狀。北魏墓中的鎮墓獸成雙,置於墓門的兩側,作卧伏狀。到了北魏後期,墓中的兩件鎮墓獸,一為獸面,一為人面,都作蹲坐狀。長江流域的東晉、南朝墓,鎮墓獸多保持西晉時的形態,缺乏變化。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在墓內置。兩晉的墓誌,或為石質,或為磚質,形狀多為長方形,而洛陽發現的年代較早的西晉墓誌則作碑形,可見它是從墓碑演變而來的。到了北魏後期,才流行方形有蓋的石質墓誌。從此以迄隋唐,乃成定製。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有天井7個、壁龕8個,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級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則多採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則都有前後兩室。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 白虎, 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 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 列戟、步騎儀衛、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別。
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大約從武周時開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裝俑,以後逐漸減少;武周時出現高大的馬俑和駝俑。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斷增多,樂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屬此類。受佛教影響,鎮守墓門的一對武士俑在盛唐時演變為天王俑,其特點是腳踏伏獸或鬼魅。鎮墓獸繼承北魏後期以來的形態,一為人面,一為獸面,而武周時則又進一步演變為頭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獸。隋代開始出現的人身禽獸首的十二時辰俑,到開元、天寶之際更為流行。陶俑的數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額;懿德太子墓的陶俑總數達千件之多。方形有蓋石墓誌在唐代使用得更為普遍。墓誌的大小,隨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級之分。例如:三品官的墓誌多為約72厘米見方,一品官如楊思及章懷太子雍王李賢、成王李仁的墓誌皆為88厘米見方,永泰公主的墓誌最大,為114厘米見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誌而用玉冊。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模縮小,壁畫亦十分罕見。陶俑的數量減少,製作粗簡。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唐墓,有豎穴式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形制簡單,規模甚小。磚室墓多為長方形,有的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廣東省韶關張九齡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畫,前方甬道兩側還各設一耳室,規模較大,形制與北方地區的磚室墓類似。總的說來,南方地區唐墓中的隨葬品多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見。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
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欽陵和李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都已經發掘。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從這以後,墓室的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從版門直欞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墓內多用壁畫或雕磚作裝飾,其內容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夫妻舉行「開芳宴」的場面,有時也有孝子故事圖等。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還出現了雜劇雕磚。墓室的後壁,則往往有「婦女掩門」雕磚。隨葬品寥寥無幾,這可能是由於各種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繪刻在壁畫和雕磚上的緣故。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宋墓,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後者往往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隨葬品除陶瓷器外,頗有漆器和銅鏡,偶爾也有銀器。江西、福建省境內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隨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時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內的宋墓,除磚室墓外,還流行石室墓,後者多有雕刻,其題材為墓主人夫婦「開芳宴」,有的則為孝子故事。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鞏縣,其地點的選定嚴格按堪輿術的要求。諸陵形制相同,都是以土築的墳丘為中心,用牆垣圍成方形的陵域,墳丘之前設獻殿。四面各開一神門,門前置石獅。南面較遠處設兩重土闕,各稱鵲台與乳台。自乳台至南面神門,神道兩側依次列象、獬豸、鞍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後面別築後陵,這與漢陵有相似之處,卻為自唐以來歷代帝陵中所僅有。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省紹興附近。因為算是權殯,所以營造較簡,名為「攢宮」。雖然大體上是沿襲北宋的陵制,但沒有乳台、象生,也沒有陵垣及四門。獻殿之後作玄宮,屍體放置在嚴密堅固的「石藏子」中。
分布在華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的,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還流行圓形的。一般多為單室墓,但身份較高的貴族墓也有設前後兩室的。赤峰的和北京的齊王趙德鈞墓,都有前、中、後3室,並多設耳室, 顯示了「多室」的特點。墓室內有時有簡單的仿木建築的結構,並施彩畫。葬具除木棺外,盛行石棺。有的墓在石棺內繪氈帳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游牧生活。遼代晚期開始出現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
遼代貴族墓中的隨葬品,除了金銀器、陶瓷器及鐵器等各種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馬具、盔甲、各種武器以及金屬面具和銅絲手足套等物為特點。陶瓷器中的雞冠壺,亦為遼墓中所特有。到了中期,馬具和兵器逐漸減少,雞冠壺的形態亦由皮囊狀演變為提梁式的圈足器。晚期遼墓一般已不用兵器隨葬,馬具也大為簡化,而雞冠壺則告消失。大約從早期的後半開始,遼墓中往往有漢文或契丹文的石墓誌,形狀與唐宋的相似。
金代的墓葬,一方面是受遼墓的影響,而更多的則是繼承北宋的墓制。河北省新城的時立愛墓和興隆的蕭仲恭墓,其年代基本上屬金代前期。由於墓主人的爵位高,都系多室的磚墓。墓室內有仿木建築結構,繪壁畫。時立愛墓的主室為八角形,前室兩側所附耳室為圓形,在形制上與遼墓有相似之處。蕭仲恭的墓誌則用契丹文書寫。分布在華北南部和中原地區的金代後期地主階級墓,主要是單室磚墓,平面多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圓形的,從墓門到墓室內大量使用仿木建築結構。有的墓里繪有開芳宴、放牧、搗練等題材的壁畫,而大多數的墓則是大量使用雕磚,表現出門樓、格子門、欞窗、桌椅、屏風、燈、盆花之類。
元代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主要發現於山西省境內。其特點是仿木建築的結構日趨簡化,有些已變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區墓內裝飾以壁畫為主,題材仍多為開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象而省略了伎樂的場面。山西省南部地區墓內多飾雕磚,內容多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類。五代、北宋以來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聲。
南方的元墓沿南宋舊制,多為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雙室並列,分葬夫婦。作為時代的特點,許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護棺槨,並在墓底鋪松香之類,以利屍體的保存。到了明代,一般官僚地主階級的磚室墓採取密封棺材,防腐措施又有發展,所以有的墓不僅屍體完好,而且衣冠服飾以及書籍、字畫等易朽物品也保存良好。
明代的帝陵,以安徽鳳陽的皇陵為最早。皇陵的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漢唐以來的舊制。泗州的祖陵年代稍晚,其形制已與南京朱元璋的孝陵相近,而則為此後的明代陵制開創了先例。明代從成祖朱棣起,13個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縣,集中在一個總的陵園內,稱。陵園的總門在南面,稱大紅門。入門不遠,立「長陵神功聖德碑」。由碑亭往北,神道兩側依次立石望柱及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武將、文臣等石雕像,而各陵之前則不再立石望柱和石象生。出於總體布局上的考慮,陵的方向雖多向南,但也有向東或向西的。各陵規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和布局彼此相同。陵的前部主要是恩殿,基本上相當於唐宋陵前的獻殿。與漢唐以來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點是墳丘不成方形而成圓形,周圍砌磚牆,稱為寶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後。寶城之前設明樓,樓上樹石碑,上刻皇帝的謚號,這也是明陵的新創。玄宮在寶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宮殿。以已經發掘的為例,玄宮可分前殿、中殿和後殿,中殿的左右兩側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後的棺槨放置在後殿的棺床上。

㈡ 隋唐墓葬文化

希望能給你些幫助在我國墓葬中,除了常見的墳、墓、冢外,還有陵、林等。
古代埋葬死者,封土隆起的叫墳,平的叫墓。墳的本義是高高的土堆,墓是平的或在地下,冢也是高高的土堆,這是從字義上的區分。古時候,大戶、有錢人死後立碑的叫墳或墓,平常老百姓死後「一堆黃土埋枯骨」,就是冢了。衣冠冢是用死者的衣物代替屍身,更多的是表達精神層面上的紀念。武俠里的「劍冢」常常是絕世高人埋葬兵器的地方。冢常常與死人無關,因此冢跟墳比起來,死的味道要淡得多。
除了普通百姓的墳,歷朝歷代埋葬王公大臣、名人名士的「名墳」也甚多,如杭州就有岳飛的岳墳。在北京,由於大清朝將九位皇帝分別埋葬在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所以北京城四周沒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王墳。
在現存的遺跡中,最著名的墳莫過於北京復興門外的「公主墳」了。相傳,乾隆帶著劉墉、和坤一起下江南,飢寒交迫借宿於一老農家,第二天出門,看見老農的小女兒,乾隆甚是喜歡,就對老人說:「老人家,你要樂意,就讓您的女兒給我做干閨女吧!」老人一聽很高興,就讓女兒過來拜見了干老子。乾隆掏出一錠銀子對老人說:「拿去給孩子做幾件衣裳吧。」又從懷中掏出一塊手帕,遞給姑娘,「孩兒如遇急難,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聽皇……」,這時劉墉哼了一聲,接著說:「打聽黃家大院!」乾隆忙改口:「對!對!黃家大院。」
幾年後,趕上連年鬧災荒。父女倆到京城來找姑娘的干老子。父女倆千辛萬苦來到京城,找遍北京城裡的黃家大院,也沒找到干老子的家。父女倆在京城舉目無親,缺錢少銀,老人家又身染重病。這天清早,姑娘在護城河邊哭泣,說來也巧,劉墉散步至此,認出是皇上的干閨女!於是問明原因,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到了府上,爺倆才知道,干老子原來就是乾隆皇上,接他們的先生是丞相劉墉,「黃家大院」指的是皇宮。爺倆先驚,後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親呢?
第二天一早兒,劉墉帶著父女倆進宮去見乾隆。再說乾隆回宮後,早把干閨女的事忘了,如今一提才想起來,可他怕別人知道這件事笑話皇上和鄉下佬攀親,想賴親。可父女倆手中有自己的黃手帕,又有劉墉作證,怎麼賴得掉?沒轍,只好把二人宣進宮來,找了個住處。沒成想皇宮里雖然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縟節多得要命,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侍衛太監都是勢利眼,老人家可受不了。本來就是病歪歪的身子,再加連驚帶嚇,沒多少日子就死了。咽氣之前,囑咐女兒把他的屍骨葬在家鄉。
打這兒以後,就剩下姑娘一個人孤孤零零地,整天抑鬱地呆在宮里,不久也死了。宮女稟報了乾隆,說姑娘臨死前要求皇上把她和她爹爹的屍骨葬到家鄉去。乾隆說:「埋了算了!」
這時,正好劉墉進宮,聽到這話心裡很不高興,搶上一步,拱手道:「啟稟萬歲,臣有一事不明。」乾隆一聽,就像當頭挨了一棒,他就怕聽到劉墉這句話,他一句「一事不明」,曾經參過皇上和多少大臣。這回不知又該誰倒霉了。劉墉說:「這位公主雖說不是萬歲親生,可卻是您自己認的乾女兒啊!並且留有信物,就這么草草葬了,萬歲臉上可不光彩呀!」有劉墉這兒盯著,乾隆只好傳旨,按公主的葬禮,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這地方。人們都管這座墳叫公主墳。
這當然只是傳說,真實的史料記載公主墳里埋葬的是清仁宗嘉慶皇帝的兩位格格。
帝王的墓葬一般都建在山上或像山一樣高大,稱之為陵,陵的本義是大土山。如秦始皇陵、漢武帝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明朝十三位皇帝的明十三陵、清朝的東陵等。大凡帝王陵墓都布局嚴密、建築宏偉、工藝精湛,兼具獨特的藝術風格。秦始皇陵不僅雄偉,其地宮用現在的技術都還不敢挖掘,兵馬俑陣更是聞名天下,散發著征服的力量之美。
死後墓葬能夠稱之為「林」的只有聖人。我國有兩位名人的墓葬稱為「林」,一位是武聖關羽,在民間,黎民百姓都是把關羽作為神聖帝君來敬仰崇拜的。歷代帝王對關羽亡靈不斷進行追封,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整個封號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位於洛陽市城南的「關林」,既有歷代帝王追封,又是關羽首級埋葬之地,因而被修建得規模宏偉,形勢壯觀,殿宇堂皇,隆冢豐碑,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
另一位是文聖孔子,其葬地是曲阜的「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於孔子死後第二年,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中國墓葬的形式很多。一般來說,人死後用一口棺材殮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這屬於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數民族有一些奇特的喪葬形式。比如說「巴人懸棺」屬於洞穴葬。藏族的人死後,依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採用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的形式。普通人都採用天葬,塔葬只對高僧,是將大師們的法體經過防腐處理放入塔內或將骨灰及舍利子裝入塔內。靈塔用金銀及各種寶石裝飾,極盡華美。火葬主要是對一些有地位及成就的僧人。
天葬是藏族的古老風俗,人死了以後,邀請自然界的鳥類(主要是鷹鷲)來啄食屍體。在藏族人的眼裡,鷹是神鳥,是空行母的化身,屍體被鷹鷲吃了以後,死者靈魂可以升往天界。藏族人民認為靈魂不滅,肉體只是軀殼,與其讓肉體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給另外一種生命,從而使靈魂得以解脫,這種葬禮方式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偉大奉獻精神。從某一種意義上講,在對待生與死的問題上,藏人顯得從容,豁達,合乎自然。活著只求吃飽、穿暖了,積聚起來的財富,全部送進了廟里。死了讓鳥叼去,讓魚吃去。就像一棵大樹倒下了,腐爛成泥,又去養育滋潤別的花草和樹木,這何嘗不是生命的繼續和延伸呢

㈢ 漢代墓葬有什麼特點,著名的墓葬有哪些

漢代墓葬從構築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地面挖出長方形豎穴土坑作為墓室,稱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構築木壁墓室,稱木槨墓;用空心磚或小磚或石板(塊)砌築墓室,則分別稱為空心磚墓、磚室墓、石室墓。一種是在豎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側掏出橫穴作為墓室,稱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鑿洞建造的,稱作崖墓。

空心磚墓和磚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築。在許多大型磚室和石室墓中,還流行彩繪壁畫為裝飾,稱壁畫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種畫像的,稱畫像石墓。在磚室墓中另嵌入一種模印畫像的磚,稱畫像磚墓。

中國四大漢墓群是指河南永城芒碭山漢墓群、四川三台郪江漢墓群、河北獻縣漢墓群、廣西合浦漢墓群。它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斬山為廊,穿石為藏」。

(3)墓葬屬於什麼形態的文化擴展閱讀

漢墓的葬具和葬俗

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磚墓和磚室墓通常只用木棺;木槨墓大都一棺一槨,諸侯王、列侯使用雙層或多層棺槨。一般地說,西漢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磚墓、木槨墓,單人葬;西漢後期出現石室墓、磚室墓、壁畫墓,開始流行夫妻合葬。

到了東漢,磚室墓普及全國各地,畫像石墓、畫像磚墓和崖墓也在山東、四川等地廣泛流行,並流行家族幾代合葬。不論單葬合葬,死者都是仰身直肢葬式。

㈣ 陵墓形式

你提出的問題太籠統了
每個時期的墓室結構都是很多樣的,只能細說。
一般都有,山頂洞時赤鐵礦粉圍城的墓葬——
土坑豎穴(瓮棺)——木槨墓——土洞室——石室墓 ,積石墓。。。。。。
帝王的墳墓叫「陵」,「寢」廟稱為寢。陵寢在我國人文景觀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陵寢的規模又十分壯觀宏偉。因而強烈地吸引著旅遊者。1998美國總統柯林頓來到中國的第一站西安,就參觀訪問了秦始皇陵。
陵墓形式
下面就各種墓葬作一介紹。大約從周代起,墳墓上開始出現墳頭,到戰國時代,普遍流行墳丘式的墓葬。墳丘式的墓葬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從土墩墓、石室土墩墓、土坑墓到大型陵墓,它們都代表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土墩墓這種墓葬方式是春秋到戰國時期墓葬的代表。當人死亡以後,生者將其安放到某一特定地點,然後覆土,堆成一個在平面上呈橢圓形的土墩墓。土墩墓分布於高處,可能與當時的宗教信仰有關,也可能與當時的地理環境有關。同時代的另一種土墩墓叫石室土墩墓。與前者不同,這類墓葬用石板圍成一矩形,上面也蓋上石板,然後再將土堆在墓上,在外觀上與前者無區別。但當土被沖蝕後,石室的角會暴露出來。土墩墓在我國沿海地區從南到北都有分布,甚至向東南到台灣島、菲律賓等均有分布,朝鮮、日本也有分布。土坑墓與前述土墩墓不同,這類墓葬在安葬死者時,先在地面上挖一個坑,然後放入屍體,再覆土。其平面形態也有別,以近圓形為主。這類土墩墓從漢代起就取代了土墩墓。但是從良諸發掘的情況看,春秋以前也早就有土坑墓了。且這種土坑墓一直延續至今。山陵式墓葬利用山峰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的帝陵大多採用此式。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便是一例。「寶城寶頂」式墓葬明清時,陵墓的型制由漢唐兩宋時期的方形改為圓形,取消了陵園中供奉帝王靈魂日常起居的下宮建築,保留和擴建了供拜謁和祭祀的上宮建築,陵園的圍牆也由原先的方形改為長圓形。明清時期的陵園,由南向北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由碑亭、神廚、神庫等組成;第二個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個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設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樓和寶城。

㈤ 古代墓葬的種類

墓葬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墓葬俗稱山墳,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見的多是土葬。
簡介
明、清時期的墓多數有碑,易於識別;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職;一經發現都要及時上報。明清以前的墓則很難在墓地表面分辯出來,因此在開發推土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明、清時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磚室墓。葬具多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槨、石棺;有的因各種原因,下葬後又將死者遺體挖出來重新裝棺或裝在陶罐里,移到別的地方埋葬,俗稱移(遷)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為陶罐,俗稱骨罈。墓葬多有隨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陪葬,有的有專門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漢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豬等;明、清時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裝飾物如玉器、金銀器為主。

起源發展
中國古墓葬墓與葬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種事物。「墓」是指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葬」則是指安置屍體的方式。在考古學上,二者常被合稱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自古以來,由於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喪葬十分重視。因此,墓葬資料所提供的就不僅僅是埋葬習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生活、風俗、宗教、觀念等方面的情況。所以,墓葬所展現的埋葬習俗與埋葬制度常常被視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墓」作為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是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而發生的,並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最初的時候,對屍體的處理非常簡單。《周易·系辭下》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即用茅草裹屍,棄置荒野了事,並不挖墓穴。後來,人們可能不忍心看到親人屍體被禽獸所食,開始掩埋屍體,於是就出現了專門放置屍體的墓穴。
在舊石器時代,由於人類經常利用天然洞穴作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岩棚作為墓地以安置屍體,如山頂洞人的墓就與住所處於同一洞穴之中。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由於生產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便開始有意識營造各種形式的墓,墓葬及埋葬習俗更加流行且形式多樣,而且明顯具有制度化的特點。
中國所發掘的3000餘座母系氏族公社墓葬表明,史前時代的葬俗因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在墓形、葬式、葬具等方面顯示出不同的特色。盡管如此,史前時代各文化共同體一般都是以氏族制度為基礎的,因此在埋葬制度方面往往也存在著一些符合氏族制度的共同原則。在新石器時期,人們掘坑埋屍已成為黃河流域最普遍的葬法,出現了氏族公共墓地,有單人葬、多人葬、二次葬等葬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出現了成人與嬰幼兒分葬及等級埋葬制度。到原始社會末期土坑式墓葬從黃河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東南沿海、東北地區,出現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側體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會結構特徵,墓坑也更加規整,通過墓葬規模大小、葬具的有無或質量以及隨葬品多寡優劣等來體現身份等級的差異更加明顯。
如龍山時代,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氏族公共墓地原則普遍存在的同時,因等級差異而存在的不同等級分葬現象更顯突出,甚至還因聚落的等級差異出現了不同規格的貴族墓地,其中以良渚文化的情況最為清楚。反山和瑤山遺址都是良渚貴族墓地,但反山墓地的規格明顯高於瑤山墓地;另外,還有不少規格低於瑤山的良渚貴族墓地。中原地區陶寺墓地也存在不同等級分葬現象,墓葬規格可分為三類七、八個等級。

結構演化

地下部分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屍體,無棺槨,屍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築,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河南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商代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一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如1972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西漢墓棺槨形式墓葬——軑侯利蒼妻墓即屬此類。棺中女屍完好如初,廂內隨葬品有漆器、帛書、綿綉、樂器、竹簡、木俑、農畜產品、中草葯、印件等1000 余件。
「黃腸題湊」是木槨玄宮的發展,其規模、復雜程度為木槨地宮高峰。黃腸是指柏木黃芯即榫頭用柏木芯;題湊是指槨室的構築形式,榫鉚結構前身,方木交叉構築,榫頭後無現實建築意義,成為禮儀象徵,即為「題」,「湊」為構築形式。至漢時,榫頭已脫離槨木,在槨室周圍堆放,成為「題湊」,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根據文獻記載,這種葬制至遲在戰國時已經出現,目前所知發現年代最早的黃腸題湊是鳳翔秦雍城秦景公1號大墓出土,此外還發現西漢早期、中期、晚期的黃腸題湊。其中西漢中期的北京大葆台漢墓1號墓,是用15000多根柏木椽疊壘成的宏大題湊,高達3米,直抵墓室頂部,其內設有迴廊及前後室,為黃腸題湊的成熟形式。
第二種磚石地宮:從漢代開始,普遍採用磚石築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然後普及到各地。西漢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從漢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磚石砌築的墓室和地宮一直在不斷發展。
第三種土洞地宮: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宮。

隨葬品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中隨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歡和使用過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裝飾品等。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隨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別不大。
墓葬
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如在汶口文化晚期10號墓中,有結構復雜的葬具,死者佩戴精緻的玉石飾物,隨葬玉鏟、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的陶器。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貧富分化更加懸殊,王和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青銅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魯等。商代還流行人殉制度;人殉是用活人來為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奴隸主或封建主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人殉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減少。從戰國開始,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從西漢中期以後,隨葬品中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明器,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模型。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葬品主要是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鎮墓獸。隋唐五代時期,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陶俑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宋至明代,隨葬品以實用物品和珍寶為主,包括陶瓷器、金銀器和玉器等。

地面部分
墓葬
大約從殷末周初,在墓上開始出現了封土墳頭。春秋戰國以後,墳頭封土越來越大,形狀好似山丘。特別是帝王陵墓的封土,工程大,發展變化明顯。下面介紹幾種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
第一種「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層層夯築,使之成為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的方形平頂,好像方錐體截去了頂部。故日「方上」。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的墳頭,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墳頭也多採用方上形式。
第二種「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帝王陵採用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第三種「寶城寶頂」。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添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之前,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後的謚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後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
歷史意義
墓葬研究是以考古出土之墓葬材料為基礎,結合文獻材料來探討社會習俗以及宗教行為與觀念的一個研究領域。因此墓葬研究與人對死亡及死後世界觀有著密切關系。
由於生死之事是每一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無論古今社會,一個成員的死亡,常隱含其對整個社會存在的威脅。故生死之事不但具有社會意義,也具有宗教意義。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人的生命一般均相當短促,死亡更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人類普遍習俗都會在某個社會成員死後,透過一套喪葬禮制的施行,幫助死者離開生者的社會而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們也可以從生人處理死者和面對死亡的態度窺探此社會宗教信仰的特色。
喪葬制度通常包括了喪禮儀式和埋葬兩部分。喪禮為生者替死者所施行的一套儀式,以結束他與這世界的關系,並且保證或引導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埋葬則將死者的身體以一種生者認為恰當的方式加以處理。
葬禮為喪禮的延續,而在許多文化中,葬禮後還有祭祀,為生者企圖與死者往來的活動。由於中國人一向對喪葬採取謹慎的態度,故人類著實可以利用墓葬材料來討論中國古代的宗教與社會現象。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築形制討論社會對死後世界的觀念,而後者則是說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會階級為基礎的喪葬禮儀。曾子曾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不但是他個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喪葬之禮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中國史上重視喪葬的情況,至少從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經可以窺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喪禮制度的出現都可作為那個社會中人們對於葬禮重視的象徵。
到了戰國,雖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論出現,但這些主張卻恰好說明厚葬是整個社會的大勢所趨。這並非說所有考古發掘得到的墓葬均為厚葬。而是說,一般人即使實際沒有能力實行厚葬,仍然會有一種要求厚葬的企望,這正說明戰國以來,普通墓葬會高級身分所使用的陶禮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㈥ 中國古代墓葬的特點

□由於中國的建築物以木頭為主要材質,所以地面上的古國景象很難被保留住,但在地面以下卻還有另一個世界。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石室墓在中國開始出現。實際上,木構的宮殿和石室墓的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兩條並行發展的線索。

西漢一代留給今天的人們最深刻的印象也許就是數不清的古墓,以及同樣多的遺憾。

在陝西渭河的北岸,分布著9位西漢皇帝的陵墓,其他貴族墓葬一共500多座,它們中的很多都曾被盜墓賊光顧。

今天看這些皇帝的陵區,顯得有些荒涼。實際上,當年的陵園裡面有很多建築,祭祀用的寢殿、便殿和廟宇,還有幾千名常備工作人員住的房子。寢殿一般直接建在封土上。

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介紹說:當時史書明確記載,為了修陵,他把東方豪強、達官顯貴,還有南方的一些官僚貴族,都遷徙到這陵邑里居住,也是當時相對一個穩定國家的舉措,像當時的長陵有25萬人左右,茂陵住了有28萬人左右,陽陵我們推測也有十多萬人,所以說是一座中小的比較繁華的城市。

但是,好景不長。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佔領首都長安,公然盜掘皇陵。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中,下一個朝代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看到了這種慘痛的景象,他在即位後命令廢止陵邑制度,提倡薄葬,同時,也廢除了煩瑣的祭祀活動。原來建築在封土上的豪華寢殿被搬了下來,在墓園中專門建築房屋,進行日常祭祀。

但是,這並不是中國古墓歷史的主流。

□到公元7世紀唐朝建立後,皇帝陵墓的建造又開始了氣派庄嚴,唐朝的皇陵一般建在山中,依託山體的自然形態,營造出皇家的威嚴。

唐朝皇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乾陵。

乾陵的主人是唐太宗的兒子李治和他的妻子武則天。和中國其他陵墓不同的是,這座陵墓的兩位主人地位完全顛倒了———妻子的名聲遠遠超過丈夫,乾陵總是被人們說成是武則天的陵墓,而不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

也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女人用自己的陵墓完善了中國的陵寢制度。

乾陵位於梁山上,以山為陵,海拔1049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南側兩座山峰較低,像天然的門戶,襯托出陵墓的雄偉。神道從兩峰之間直通地宮墓門,長約4公里,兩旁放置著石像,象徵文武官員。

乾陵的陵園面積有240萬平方米,當年建有378間宮殿樓閣,但歷經戰亂,都被毀掉了。

如今,乾陵的地宮仍舊在安睡中。

乾陵博物館講解員介紹說:我們進行考察以後,發現墓道口封得非常嚴密,全部是用長方形的石條封的,一層400多石條,一共有39層石條,要想進墓門的話,你先要把幾千塊石條拿開,才能看到門,有多少道門才能進入陵寢,誰都不知道。但是這幾千塊石條很難拿開,因為石條橫排,兩個兩個的左右中間,用一種八字形的鐵的那種細腰栓板,以榫卯的方式,把左右兩個卡住了,然後每上下三個中央再打上洞,然後用鐵棍把三個三個串起來,所以,幾千塊石條,左右和上下是固定死的,每層石條之間剩下的縫隙,再把熔化的鐵錫汁灌進去,因為這座山本身就是一座石灰岩的山,唐人把山掏空打開了,然後又與山封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石條的外層再用沙土掩蓋。

唐朝滅亡後,中國陷入分裂狀態。一個名叫溫韜的武官,率領手下的兵丁掘開了十幾座唐朝皇家的陵墓,發了一筆橫財,之後便驅動數萬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但這一次,出現了奇怪的事情。

據說溫韜來挖乾陵的時候,遇到雷電大雨,他認為是上天對他的懲罰,一種威懾,一種警告,乾陵就沒有被盜掘。

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乾陵被幸運地保存了下來。

接下來的中原王朝宋朝的帝王們就沒有這么幸運,他們的陵墓大部分被毀壞了。
□人們只有在中國的西北地區,還能看到宋朝時一個地方政權的國王陵區,被人們稱為「東方金字塔」。

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被一個叫西夏的王國統治。這個王國的首都就在今天的銀川。

銀川郊區的賀蘭山腳下,保存著西夏國王的陵墓區,但是這里的景象看起來有些奇怪:一片荒蕪的沙野上,奇跡般地佇立著上百個或圓或方的黃土堆,其中有些土堆的樣子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有幾分相似,人們把它們叫做「東方金字塔」。

它們曾讓人們感到困惑,這些土堆究竟是什麼用途呢?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考古學家們有了比較確切的認知。

寧夏博物館原館長鍾侃介紹說:土堆裡面是實心的,都是用土沙或土石把它夯實的,可是,它的外表每一層,都出來一個平台,都往外出檐,另外它是八角型的,實際上它就是一座塔,也就是它外觀上和塔應該講非常近似,所以我們叫它陵塔,每一層平台上面,還可以看到留下少許殘留的當時的檐,就是塔檐上面覆蓋那個瓦的,現在還殘留在那上面。

神秘的「東方金字塔」終於露出了當年的模樣,原來,它的外形像一座金碧輝煌的大佛塔。作為陵區中最高大的建築,陵塔彷彿沉默的衛士,俯瞰著整座陵園。

但是,這些曾經輝煌的陵區後來被蒙古人的鐵蹄摧毀了。無數次的劫難、戰爭仍舊無法阻擋人類對權力和財富的野心。

□朱元璋不僅有效地統治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而且對女皇帝武則天修訂的傳統陵寢制度進行了重要改革。

公元14世紀,當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時,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王朝明朝建立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曾經當過僧侶和流浪漢的下層平民,但是他當上皇帝後,氣魄也非同凡響。

這位皇帝的墓葬明孝陵如今還沉睡在風景秀麗的南京郊區。

後來,朱元璋的子孫把都城遷到了北京,有13位皇帝埋葬在北京郊區,因此叫十三陵,這也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皇帝陵墓群。

十三陵承襲了朱元璋陵墓的規制。

在十三陵區之內,有一條超過7公里的「總神道」,一組由24座石獸和12座石人組成的石雕群嚴肅莊重地排列在道路兩邊,似乎在恭候皇帝的靈魂通過。

雖然陵墓建築還是十分豪華,不過,講究實際的朱元璋在保證了皇家威嚴的前提下,去掉了前代的很多繁文縟節。從前祭祀用的寢宮不見了,那種耗費人力物力的日常供奉不再存在,服侍的人員也減少了很多。

從此,中國皇家的陵園制度不再有更多的變遷,就像當時的中國社會,基本進入了穩定發展的軌道。

□公元17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替代了明朝,皇帝陵墓中的祭祀活動在清朝時又興盛起來。

無論在政治制度,還是陵園制度上,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的規則,而且比明朝更加遵守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

和前代所有帝王陵區都不同的是,清朝皇家的陵園被分割在兩個地區,一個位於北京東面的河北省遵化市,叫東陵,另一個位於北京西面的河北省易縣稱西陵,兩個陵區之間相隔300多公里。

清朝最初選擇的皇家陵區在東陵,但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卻出人意料地找了另一處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墓地,也就是西陵。

雍正帝的做法讓後人產生了很多疑惑,至今仍舊眾說紛紜。

但不論這位皇帝真實的想法是什麼,清陵從此分為東西,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即位後,覺得父親的做法不太對,但是又沒辦法,只好增加了一個規定,以後父子兩代不葬一地,相間於東西選址建陵。

在皇家的制度變來變去之間,龐大的清帝國一步步地走到了輝煌的盡頭。

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登基時只有3歲,6歲時就宣告退位了,而皇帝陵墓的歷史也就徹底結束了。

當今天的人們流連觀賞一座座古墓時,被吸引的往往是墓里出土的珍稀文物。
早在公元前的中國,就出現了專門從事墓葬營生的工匠。這些工匠中,有石工、木工、漆工、窯工、畫工以及專門從事製造明器的工匠。

墓中的飾物、器物、俑以及被王侯貴族墓葬普遍使用的寢、墓厥、墓碑、神道兩側的石雕、華表、石望柱等等,都印刻著人類進步的足跡。古墓因為有了它們而不再幽暗和陰森,文明和智慧的光芒也照亮了地下的世界。

人類文明史昭示著後人,靈魂並不存在,權力和財富是虛幻的假象,只有人類的創造力,才會不朽。

㈦ 墓葬文化的起源

中國古墓葬墓與葬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種事物。「墓」是指放置屍體的固定設施,「葬」則是指安置屍體的方式。在考古學上,二者常被合稱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自古以來,由於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喪葬十分重視。因此,墓葬資料所提供的就不僅僅是埋葬習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生產、生活、風俗、宗教、觀念等方面的情況。所以,墓葬所展現的埋葬習俗與埋葬制度常常被視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㈧ 漢代墓葬文化

在大連地區發現的漢代墓多用磚壘築,特別是東漢時期,興起用花紋磚築墓,在墓室內壁用絢麗多彩花紋磚進行裝飾。築墓磚的花紋有圓球、連環紋、葉脈紋、菱紋等花紋磚砌成,有的上面還塗有紅、黃、白彩,給墓室裝飾得富麗堂皇。營城子發掘的漢代墓葬,大量的墓葬形制中就有花紋磚砌築的。 出土的花紋磚在大連地區分布得相當廣泛,除庄河市和長海縣以外,其他地區均有發現。如旅順口區鐵山街道尹家村、刁家村,北海鎮李家溝、三澗堡鎮土城子,甘井子區營城子鎮營城子村、沙崗子村、前牧城驛村,金州區登沙河鎮老亮台和瓦房店市李官鎮李官村、長興島鎮蚊子嘴西崗等的東漢古墓中,都發現了許多灰色花紋磚。這些花紋磚都是用來裝飾墓內的花紋。在東漢初期建築的磚墓,磚都是在一面印有繩紋。到東漢末期許多磚墓都是用花紋磚,使墓內裝飾變得十分講究。花紋磚的使用,反應了東漢時期大連地區人口分布已經相當廣泛,經濟比較發達,文化也高度發展。 築墓使用花紋磚的多少與墓室的多少和大小,與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多少有關。花紋磚種類很多,規格也不一樣。由於用途不一樣,分別築門、門上券和墓壁,所以磚有方磚、長方磚、長方楔形磚、子母口磚等。磚上花紋組合也有一定藝術性,根據築墓需要有的在正面,有的在磚頭一端,也有在磚的側面,但花紋都是朝向墓內,構成墓內牆壁裝飾花紋圖案,使墓室華麗美觀。按花紋磚圖案的不同,分為六種類型。 1.圓圈紋磚,有單圓圈、雙圓圈、三圓圈、四圓圈與十字、三角、菱形、點紋、網格、人字紋等組合的花紋圖案。 2.錢紋和文字磚。有錢紋與網格紋、菱形紋、同心圓、斜對角線等組合紋。錢文有五銖、大泉五十和無文等。文字磚在瓦房店市李官鎮李官村灰磚上刻有「戊」、「寅」、「卯」、「北」等干支文字。旅順口區鐵山街道刁家村五室花紋磚墓中的一塊墓誌磚上刻有「吾從四月三日來,七日世辰有疾,至十日,伯辰入換,一月來二日啟完為事七日,世辰歸」等,記載死者情況。 3.方菱線幾何紋磚,有單、雙排或多菱形紋與三角、矩尺、半圓、斜格、田字格等組合紋。葉脈紋(亦稱羽狀紋)、斜線三角紋、斜十字紋、網格紋等。 4.動物紋磚有雙魚、三魚、羊、龜、鳥、螃蟹、鹿、龍等,有的是幾種動物圖象在一起組合。 5.人物紋磚,多為人頭像,在金州區華家屯鎮老亮台出土的人物是圓頭上有五條放射線雙眼,兩只胳膊向兩邊下垂,雙腿直立;普蘭店市漢墓中出土的是橢圓形頭像,頭上帶三山冠,耳鼻眼嘴齊全,嘴上銜環,下面有一隻羊頭,羊頭下面有雙魚紋。 6.狩獵紋磚,在金州區華家屯鎮老亮台漢墓中出一塊磚,正面印有中間有一手持弓箭人,獵人前面有一隻卧地鹿,獵人後面立一隻鹿。 上述花紋磚內容,都寄寓一種含意,圓圈紋,寓意「富貴」、葉脈等紋含有「長青」、「千秋」之意,魚表示有餘,富裕,龜表示「延年益壽」,鹿表示「祿食有餘」,羊表示「吉祥」。還有狩獵場面,也反映了一種消遣遊玩享樂之意。 大連漢代花紋磚受中原畫像磚和空心磚花紋圖案影響,多是寓意花紋,除個別狩獵紋磚外,很少反映生產活動以寫實為特點的內容。

㈨ 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制和埋葬特點,詳細點

仰韶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共發現遺址約1000多處,經較大規模發掘的典型遺址有10餘處。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崗諸文化(有人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發展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發現和研究 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等不同遺存。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發掘了該遺址。後來又在黃河中、上游調查發現了若干類似的文化遺址。由於這些遺存均含有一定數量的彩陶,曾被統稱為「彩陶文化」。1926年起,中國學者先後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萬泉(今萬榮)荊村、河南安陽後岡、浚縣大賚店等遺址。1931年梁思永在後岡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從而明確了仰韶文化的相對年代。自仰韶文化發現至40年代,學術界還初步探討了該文化的特徵和性質等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仰韶文化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有了新的收獲。進行了廣泛的考古調查,比較大規模地發掘了一批重要遺址,如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華縣元君廟和泉護村、華陰橫陣,河南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等。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以若干典型遺址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並對其分區、類型、分期及相互關系等問題,結合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的絕對年代,進行討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還對其彩陶紋飾、制陶工藝、生產工具、建築技術、埋葬習俗等,作了專題研究。又通過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實物資料,綜合探討了仰韶文化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狀況,以期復原當時的社會歷史,其中主要對半坡類型的社會結構有了較多的認識。

社會性質的探討 關於仰韶文化的社會性質,大多數的意見是,早、中期處於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晚期向父系氏族公社轉變;也有少數人認為整個仰韶文化屬於父系氏族社會。

論證仰韶文化為母系氏族社會,主要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經濟、聚落布局和埋葬習俗等。仰韶文化經濟生活的基礎,是原始的鋤耕農業,採集、漁獵和家畜飼養是其必要的補充,生產水平比較低下。農耕主要由婦女承擔,她們還從事採集、制陶,並撫養子女,料理氏族內集體生活的各種事務。擔負著社會生活的主要職能。在這種情況下,婦女具有崇高的地位,世系以母系計算,人們生活在以血緣紐帶聯結起來的氏族集體中,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的生活。

聚落布局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社會關系。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為典型形態。這種布局的特點是居住區為聚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圓形整齊地排列。姜寨聚落有5個居住群落,每個居住群落在聚落內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單元,可能是一個氏族。如此,則姜寨聚落應是包括5個氏族的一個部落實體。這種向心布局,意味著維系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是牢固的,這也是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相一致的。

埋葬制度也部分地反映出氏族社會的概況。氏族成員集體埋葬在公共墓地,葬坑的排列組合與聚落布局一樣,表現出每個氏族成員無論活著還是死後,都受氏族社會組織的約束。葬制中的二次多人合葬、女性厚葬、母子合葬等,都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母性權威在社會上受到尊敬的情況。同性合葬,可能說明當時有性別組織的存在。大小坑相套的葬制,可以解釋為同一部落或同一氏族中,不同氏族或母系大家庭的關系。同一墓地內有分片的墓區,如元君廟墓地那樣,可能是包括兩個氏族墓地的部落墓地。兒童瓮棺不入公共墓地,表明成丁禮習俗和年齡組織的存在,還可能顯示了母系氏族社會中母子間的親密關系。

主張仰韶文化為父系氏族社會者,認為當時已有發達的鋤耕農業,處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後;又提出墓葬中隨葬品之有無和多寡,與私有制萌芽有關,這是父系氏族產生的標志。還有的以仰韶文化晚期輪制陶器的產生和多間房子的出現,作為父系氏族社會的徵兆。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仰韶文化是由「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發展而來的。後者包括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或稱大地灣文化)和李家村文化(見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中對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了解得比較清楚,經過大地灣期、白家期和北首嶺期3個發展階段,一直可與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銜接起來。從器物對比來看,「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和圜底器為特點,器類中的缽、碗、盂、罐、盤,與仰韶文化早期的器物接近,隨時間的推移其特點越加相同。所飾刻劃紋、繩紋和線紋,以及簡單的彩紋,如寬頻紋和在盆、缽內面著彩,都為仰韶文化所承襲並進一步發展。其他如「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圓形或橢圓形的半地穴式房子,成人多實行頭向西的單人仰身直肢葬,兒童也用瓮棺埋葬等,都說明它與仰韶文化有淵源關系。有人認為,其演變最早可能是在渭水流域完成的。仰韶文化發展到晚期,即秦王寨類型和西王村類型。前者在中原地區,發展成廟底溝二期文化,後者在渭水流域,發展為趙家來類型和常山下層類型,然後再發展到陝西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兩者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

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是大體並行發展的兩支原始文化,相互借鑒和影響之處很多。如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的鼎、圈足器和鏤孔器,多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為仰韶文化所吸收;大汶口文化劉林、大墩子墓葬中的彩陶盆、缽,無疑是從仰韶文化中汲取的。在長江中游,大溪文化中期的卷唇盆、斂口缽與仰韶文化相同,器蓋上的把鈕與半坡尖底瓶口形狀一致,關廟山遺址出土的彩陶花紋中也有與廟底溝類型特徵相同的。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向西發展所形成的一個地區性支系。接近北方沙漠草原地帶的仰韶文化諸遺存,含有不少細石器的文化因素。遠處遼河上游的紅山文化也含有仰韶文化的紋飾和器形,甚至有人看作仰韶文化向東北發展的地方支系。

總之,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行程中,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斷吸收周圍諸文化的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墓葬屬於什麼形態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