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好的初中語文學習方法有哪些
初中語文學習技巧網路雲網盤資源下載地址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介紹:資源含有各大初中網路課程機構視頻教學資料、各類型初中中考沖刺、中考復習資料、課件、教程、語文學習技巧、初中語文作文技巧、初一到初三各類學習資料等各類資料合集。
❷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
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發出來的人文色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綿綿無期的「愁緒」;「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用富於情感的雙關語來描寫若有若無的「春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歷史典故巧妙表達人生志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里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認同朱熹提出的「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個性化閱讀,例如,我在教授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時,讓學生找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三個關鍵詞,提示他們分別是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從而抓住關鍵詞「牛」、「找樂子」、「賤賣」,讓學生去思考誰「牛」,誰找誰「樂子」,怎麼「賤賣」,進而將奇人泥人張與海張五之間的較量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們了解到天津衛這些民間藝人們的錚錚骨氣.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從情感和藝術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語文教材中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引導學生們去發現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的《花木蘭》一文時,可以順著課文的脈絡,深入挖掘花木蘭身上的傳統美德,例如她身上屬於巾幗英雄的英勇無畏的膽識,屬於嬌俏女兒的「對鏡貼花黃」的女兒心性,屬於華夏兒女的「孝心」等.
❸ 初中語文該如何更好的進行傳統化教育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幾千年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一直綿延不斷傳承至今。如今我們的國家發展越來越快,綜合實力越來越強,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我國不僅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發和發展,更加註重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我國一直強調傳承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傳承優秀傳統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那歷經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優秀歷史文化,是古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更是見證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發展歷程。
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傳承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自覺主動的弘揚傳統文化。與此同時,也要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傳統文化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讓傳統的歷史文化與現代社會更好地融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所以要積極做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增強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增強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我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計劃。
❹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在閱讀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能力,注重情感體念,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培養興趣,增強動力。作為老師,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學生對於閱讀的認識,增強內在驅動力,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讀出情感,讀出事理。另一方面,要經常鼓勵學生多讀好書,寫好讀書筆記,及時整理讀書心得,在廣取搏采、提高閱讀能力、增進修養的同時,提升個人的閱讀品位。
2.營造氛圍,給足時間。雖然大的社會環境不太理想,讀書的氛圍並不濃,但我們可以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內營造相對濃厚的讀書氛圍。學校有圖書館,庫存豐富,不妨定期向學生開放,周末可全天開放;開設閱覽課,每周必讀;建立班級圖書角等。
3.舉辦活動,促進閱讀。舉辦活動可以展示閱讀成果,促進群體的閱讀,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例如,可以藉助學校的現有資源,定期主辦讀書報告會,以此為平台,請專家講,請老師講,請學生講,以思維碰撞思維,以視野擴大視野,以情感強化情感,將讀書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憑借,教師要利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憑借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准確理解教材中字詞含義,字詞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閱讀教學要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從而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不同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注重教材中詞語的積累,增加學生的作文詞彙;品讀教材中的佳句,盡情抒發情感;學習教材中寫作方法,學會合理地布局謀篇。
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從生活中引導學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學習要善於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從生活素材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習語文不是要我們把課文里的文章背得多麼熟練、記憶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藉助教材這個例子來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從而增長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讓學生從教材中去聯系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觀念、情感、審美等,從而實現學生和課文作者的交匯、融合,甚至讓學生走出文本,利用所學知識,去體驗、解決社會上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無法但也有法,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學得法,運用得當,有利於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於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1.勾畫批註法。圈點,是在閱讀時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號,在文章重點句子、詞語等處做上記號。批註,即指對文章的評論、鑒賞、質疑等。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時勾畫批註,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影響終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2.朗讀品悟法。語文教學的一切離不開讀,朗讀是最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之一,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會意、在讀中品境、在讀中析法、在讀中體情、在讀中悟理。
3.利用資源法。語文教學當然離不開一些必要的教學資源。語文課堂教學有哪些資源呢?課本、學生、教師這是三個基本的資源。此外,還有多媒體、黑板、學案等。多樣化教學是有效教學至關重要的行為之一,其方法為綜合運用學習材料、設備、展現方式等,多樣而靈活地呈現教學內容。
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需要從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此,我們應該樹立一種「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教育思想,落實於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發現語文的生成規律,體驗和理解優秀文學作品,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創設語境、自主探究、注重體悟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創設具體的語境進行自主探究無疑至關重要的一點。無論是「課標」還是「考試說明」,都有這樣的要求,正確識記常用漢字的讀音、字形、字義,並能在具體語境中正確運用,理解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意義與作用,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而這一點正是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必然要求。
當然,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主陣地還是在課堂。新的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課堂面貌,讓學生輕松學習,簡化低效、繁瑣的教學環節,騰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交流和感悟,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話,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❺ 學習語文的好方法是什麼
初中是一個為高中打基礎的過程,初中最後的學習是為了以後的高考.當然,學好語文的技巧能夠讓你在考試中比別人高一等.下面就來一起看看關於怎麼學好初中語文的方式方法吧!
詩歌鑒賞套用術語
一般學好語文還是要多寫,多看的,需要寫作,需要背誦書當中的一些古代文,這些都有助於你考試的時候提高自己的成績.所以呢,請一定要多寫多看.
上面這三種學習方法都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語文的,希望大家呢,可以借鑒一下.最後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成績,考上理想的高中.
❻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所肩負的重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加強課內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明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教師應採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進行探究式閱讀,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和快樂,在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節日、風俗等許多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查找、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節日和民間習俗。再如:《天馬》一文,天馬又稱「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冶鑄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傑作。作為中華旅遊的圖形標志,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代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走向世界。在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了解青銅奔馬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象徵意義,還要學習濃郁的中國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准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二、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使學生心靈有所觸動,如:三年級課本中一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由《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副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孔子拜師》和《盤古開天地》是敘事性文章,《趙州橋》和《一副名揚中外的畫》是說明性文章。課文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築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使學生在閱讀本組課文的時候,能夠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中國文化內容豐富,僅有課內閱讀是不夠的,教師必須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養。教師可指導學生讀古典文詩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先生的話告訴我們,讀書要像蜜蜂采蜜一樣,只有閱讀著作,閱讀面廣一些才能得到收獲,了解文化知識,還能提高自己得寫作水平,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養成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得良好習慣,還要引導學生從書本中了解各類文化。在閱讀中,了解文化藝術固然重要,但學會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小學里,你要教會所有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這也就是重在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知願望,在讀中體會,體會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進取。發掘文化內涵,承傳文化精神。三、從古詩詞入手,加強傳統文化熏陶古詩詞是古代文化的遺傳,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閱讀能力,而且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我們只有了解了當時「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才能體會到唐王朝軍隊收復了根據地後,詩人欣喜若狂,激動的淚水沾滿衣裳的高興心情。再如,宋代詩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詩,是詩人在政治上的主張受到挫折後所寫的,詩中借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清香高潔的品格,來烘托自己不畏強權,孤芳自賞的情懷。古詩語言精緻凝練,只有反復朗讀、吟誦,才能真切體味出詩情、詩意、詩味和詩美。如: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吟誦起來音韻鏗鏘,旋律婉轉,悅耳動聽,使人心曠神怡。古詩詞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樣的。李白、蘇軾、辛棄疾的詩詞往往以雄偉、粗獷、奇特等感性形象給人精神力量。王維、李清照的詩詞擅長抒發柔美、優雅等感性形象,讓人精神愉悅。學習古詩詞還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時代背景相結合,融入文化內涵,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和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古詩詞以其精練的語句,豐富的想像,真摯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傳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贊歌。四、開展有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如:搜集和積累各種豐富的文化材料,製作工藝品,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演課本劇等等,這都是和學生的學習緊密相連,適合在不同地域開展,在課堂上學生可搜集、摘抄、閱讀有關祖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余時間,教師可指導學生舉行各種文化比賽,通過各種途徑,採用多種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傳統和身邊的文化傳統。目的時打通課內學習和課外活躍,引導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總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是整個世界文化的重要標志和遺產,需要我們去弘揚和傳承,但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並非一日之功,我們必須要把它和語文教學相結合,與生活相融合,這樣才能永久地弘揚和傳承。
❼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 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
❽ 初中語文提升方法
樹立高考意識。
語文這一科的特殊性在於,提高水平必須靠長時間的努力,沒有任何辦法可以一蹴而就。因此,新高一的同學應當在起步時就了解高考的要求,將之作為奮斗的目標,並在老師的幫助下分解為階段性任務,循序漸進,厚積薄發。
二、功夫用在平時,知識重在積累。
對於高考中佔比重最大的基礎知識這一塊,要養成作摘記和記筆記的習慣,要養成利用字典、詞典的習慣,要養成分類梳理的習慣,要養成通過做習題積累知識的習慣,更要養成積累解題方法的習慣。
三、重視文言文學習,強化閱讀、積累和背誦。
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途徑有很多,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重視理解,閱讀不能停留在知道什麼意思的階段,要在掌握基本的古漢語語法的基礎上弄清楚為什麼這樣理解和翻譯;重視字、詞、句基本知識的積累,與現代漢語比較,古漢語有其特殊的語音、語法和語匯規律,這特殊的部分並不多,掌握了其基本規律也就掌握了處理文言試題的鑰匙;重視背誦,高中課本所選古詩文都是可傳之永遠的古典範文,在完成上述步驟的前提下盡量多背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四、廣泛閱讀,勤奮練筆,努力使閱讀和寫作雙豐收。
過去的考試中,常有現代文閱讀水平和作文水平不一致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統籌安排。建議新高一的同學們統籌安排閱讀和寫作,使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有效的辦法除了多讀多練外,更重要的是,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隨時將範文中好的東西(包括思路、方法、觀點、詞句等)融入自己的寫作中。
❾ 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有哪些
培養興趣,增強動力等。
1、作為老師,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學生對於閱讀的認識,增強內在驅動力,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讀出情感,讀出事理。
2、另一方面,要經常鼓勵學生多讀好書,寫好讀書筆記,及時整理讀書心得,在廣取搏采、提高閱讀能力、增進修養的同時,提升個人的閱讀品位。
3、雖然大的社會環境不太理想,讀書的氛圍並不濃,但我們可以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內營造相對濃厚的讀書氛圍。學校有圖書館,庫存豐富,不妨定期向學生開放,周末可全天開放;開設閱覽課,每周必讀;建立班級圖書角等。
4、舉辦活動可以展示閱讀成果,促進群體的閱讀,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例如,可以藉助學校的現有資源,定期主辦讀書報告會,以此為平台,請專家講,請老師講,請學生講,以思維碰撞思維,以視野擴大視野,以情感強化情感,將讀書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注意事項:
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規定:
1、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創設具體的語境進行自主探究無疑至關重要的一點。
2、無論是「課標」還是「考試說明」,都有這樣的要求,正確識記常用漢字的讀音、字形、字義,並能在具體語境中正確運用,理解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意義與作用,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而這一點正是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必然要求。
3、新的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課堂面貌,讓學生輕松學習,簡化低效、繁瑣的教學環節,騰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交流和感悟,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話,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