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鬱南縣在傳統節日里有什麼特別活動
連灘民間藝術節,相傳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流傳清朝,民國時期最盛。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張公(元勛)誕辰是為節期,也稱「廟會」。 當地人民為了緬懷張公(元勛)的業績建造張公廟,並以他的誕辰的農歷正月二十日為「廟會」,後來發展成為「廟節」和「藝術節」。舉辦一年一度的民間藝術節,把歷史名人誕辰、節期、廟會期的群眾自發性祭祀活動摻進了新的文娛活動內容。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張元勛誕辰,舊時三羅(羅定、雲浮、鬱南)群眾自發匯集到廟前舉行唱山歌、燒鐵炮、放煙花等民間活動。如今已升格為整個西江流域民間文化的大薈萃,而奇異的少數民族舞蹈「禾樓舞」也在藝術節上復活。這段舞蹈曾經展示過一個少數民族的悲歡命運,它在數百年後復活,成了元宵節里喜慶的一個音符。
B. 廣東的特色民居建築是什麼
1、廣府民系住城市的比較多,民居相對比較西化,騎樓與西關大屋是廣府民系的特色。
2、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3、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參考資料
潮汕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
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中國人,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據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為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參考資料:網路-潮汕民居
C.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的傳統文化有什麼啊
利津縣設縣較早,大約是在金代吧。由於原為大清河入海流路,史上商業發達,鹽業興盛。時至今日,尚文言商,重視文化和教育。近現代黃河奪大清河流路入海,航運衰敗,多災多難。現代經濟仍以農耕為主,工業基礎較差,相對落後。傳統文化我了解的曲藝有柳琴、棒子、呂劇、大鼓書、跑旱船、踩高蹺、雜耍等,飲食有利津水煎包、八大碗、煎刀魚等。近代利津縣城曾是有名的鳳凰城,有八大景之說。應將重視傳統文化挖掘與現代文化產業、旅遊產業建設相結合,組織相關力量,深入研究,確定縣域文化定位和縣域精神,實現科學發展。WATER
D. 廣東鬱南的風土人情和經濟怎麼樣呢
近日,筆者從鬱南縣了解到,被喻為南江文化心臟和腹地的鬱南縣,近年來自覺擔當起了發掘、整合南江文化資源和弘揚南江文化的重任,緊緊抓住專家學者高度關注南江文化,省和雲浮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的契機,巧借東風,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打造「神秘南江文化之都」品牌,取得了明顯成效:2007年,最能體現南江文化的「禾樓古舞」、「張公廟會」、「連灘山歌」,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1月24日,國家文化部公示完畢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中,鬱南「禾樓古舞」榜上有名,成為我省5個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推薦項目之一。
發掘整合,形成「南江文化」品牌
據了解,2004年8月,剛剛赴任的鬱南縣委書記金繁豐發現,南江流域文化遺產豐富多彩,而鬱南縣保留最完好、最豐富,而且亮點紛呈。金繁豐認為,這些光輝燦爛的南江歷史文化,是建設文化大縣的優質資產,應該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使「南江文化名城」成為鬱南縣一張打得響、擦得亮、用得上的城市名片,最終實現鬱南跨越式發展。
隨後,鬱南縣迅速深入開展南江文化資源大普查,包括對南江流域的風土人情、民間藝術、歷史文化古跡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調查摸底,邀請省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對南江文化進行考察和論證。連續幾年,省政府參事黃偉宗、司徒尚紀、洪三泰、羅康寧、譚元亨、戴勝德、鄧國偉、司芳等專家學者都來到鬱南,對南江文化進行考察,對南江文化的發展把脈。專家學者們的定位,為鬱南打造「南江文化名城」品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繼而對豐富燦爛的南江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挽救和整理,形成「南江文化」品牌。
做大做強,打響「南江文化」品牌
鬱南縣的南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相關的群眾文化有著深厚的基礎,都城、連灘、大灣、建城等古鎮蘊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很多尚未開發利用,很多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仍基本保存完好,民族特色明顯。依託這些有利條件,近年來,鬱南縣委、縣政府積極打造和創立一批文化品牌,以此作為鬱南縣建設文化大縣的工作重點。
在打造南江文化品牌的過程中,鬱南縣結合每年農歷正月二十舉行的張公廟會,努力創新,將民間藝術、時代特色與發展文化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使沉澱厚重的連灘群眾文化及民間藝術風韻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從2003年至2008年,鬱南先後成功舉辦了五屆南江文化藝術節,因其藝術含量高,每年都有省內外近20萬人前來觀看,其規模、影響、水平以及所取得的經濟、社會效果在鬱南的文化歷史上實屬空前。2007年,最能體現南江文化的「禾樓古舞」、「張公廟會」、「連灘山歌」,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1月24日,國家文化部公示完畢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中,鬱南「禾樓古舞」榜上有名,成為我省5個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推薦項目之一,從而大大提高了鬱南縣作為南江文化發祥地的歷史地位,打響了「神秘南江文化之都」的城市品牌。
弘揚創新,做活「南江文化」品牌
近年來,鬱南縣以弘揚南江文化來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來鑄造新鬱南人精神,以鑄造新鬱南人精神來推動鬱南科學發展,實現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的大發展、大繁榮。
第一,以弘揚南江文化,解放思想凝聚合力。開放兼容、善於創新是南江文化的優良傳統,鬱南以博大的胸懷,詮釋南江文化之精華,博採鬱南歷史之深沉,不斷傳承、創新和發展南江文化,以弘揚南江文化來解放思想凝聚合力,推動鬱南科學發展,把南江文化轉化為建設山區經濟強縣、文化名縣、和諧鬱南的一種內在動力。
第二,秉承人文之風,鑄造「新鬱南人精神」。在全社會宣揚南江文化所體現的忠孝之道、善良之德、勤儉之風、兼容之懷,營造「貧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貴不讀書,富景不長」的尚學氛圍,弘揚「善良、勤勞、智慧」的傳統美德,鑄造了「團隊、拼搏、務實、奉獻、開拓」的「新鬱南人精神」。
第三,傳承民間藝術,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社會風尚。通過辦好每年一屆的南江文化藝術節,引導群眾挖掘、整理和創新的「禾樓古舞」、「連灘山歌舞」、「麒麟白馬舞」等南江藝術節目,激發群眾傳承南江文化的熱情,打造南江文化精品,形成健康、文明、科學的社會風尚。
第四,整合歷史古跡,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提升的良性互動。整合古民居、古歌舞、古廟、古堡、古祠、古井、古樹等特色資源,發展「南江文化游」,以文化產業帶動旅遊業發展,以旅遊業帶旺第三產業,實現經濟發展和文化提升的良性互動。
E. 誰知道大連民俗文化有什麼啊 急!!!
1、復州皮影戲
一種古老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民間藝術。屬於皮影戲的一種。明朝萬曆年間由陝西來東北戍邊的士兵傳入復州,距今300多年歷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分布在遼寧省瓦房店地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大連賞槐會
始於1989年,是以槐花為媒介、以「槐花結友誼,旅遊促發展」為主題開展的大型旅遊節慶活動。賞槐會由大連市人民政府主辦、大連市旅遊局承辦。已經成功舉辦了29屆,第29屆賞槐會於5月26日到31日舉行。
3、大連國際服裝節
集經貿、文化、旅遊活動為一體的頗具規模的盛大節日。與香港時裝節互結為姐妹節。大連國際服裝節始於1988年,以弘揚服飾文化、豐富人民生活、促進國際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為宗旨。
4、大連國際馬拉松賽
被國際路跑協會、中國田徑協會路跑委員會列入國際標準的馬拉松賽事之一 。從 1987 年第 1 屆大連萬人國際馬拉松賽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30 屆,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賽事之一。
5、大連國際啤酒節
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大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國內外知名啤酒品牌雲集的行業盛會,是國內規模最大、參節酒商最多、啤酒品牌最全的國家級啤酒節,是國際知名的節慶活動,享有「東方慕尼黑」盛譽。
F. 南江文化的流域文化
文化、考古、地理界學者們經研究考證後認為,南江不僅是南江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南江流域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流域內發現了多處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說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在這里生息繁衍。截止到2003年的不完全統計,僅南江兩岸發現的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就有:下山洞遺址、河邊山遺址、長岡遺址、牧牛河遺址、李屋頂遺址、舊屋頂遺址和南門垌戰國墓、橫垌村戰國墓、社村戰國墓等等。南江流域為古越族的駱、甌等多個分支交叉居住區域,建立了自己的奴隸制土邦。在南江上游太平河與羅鏡河地區發現多處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銅器。
1971年在羅定太平南門垌出土的戰國初墓,共出土青銅器136件,其中多為禮器與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銅甬鍾。帶有「王」字圖形的青銅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表明持有者的權勢,說明當時南江地區早在中原人進入前,已經出現了越人自己建立起來的奴隸制政權。
有些青銅器的紋飾、工藝更為嶺南所獨有,具有甌越的文化特徵。當地發現的漢代銅鼓,與廣西北流銅鼓特徵一致。這些考古發現,不僅改寫了嶺南無青銅文化的歷史,也說明當時南江流域越族文化十分發達,是古代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之一。先秦時代,北面的楚人就已經開始南拓百越。湛江等沿海地區發現的大量先秦文化遺存中,很多都具有明顯的楚文化風格。羅定、鬱南等地出土的戰國墓葬與青銅器,也具有楚文化特色。
秦始皇統一中國,秦軍越過南嶺,從都安靈渠、瀟賀古道等一路南下,到達南江流域的對岸--廣信(今廣西梧州),渡江後再順南江繼續向南,直至南海之濱。從秦漢至南北朝,這里的州縣建制最多,也為當地帶來了中原文化。在明代以前,羅定一帶是嶺南瑤族的大本營,雖然後來瑤族數量減少,但其文化影響至今依然存在。南江流域為漢、瑤、壯族混居的地區,深受壯族文化的影響,當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都」、「銀」等字開頭的地名,都是源自壯語。可以說,南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結晶,構成了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輝煌的歷史,造就並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
歷史上,南江流域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南江源頭是古代越族聚居之地,威震嶺南的南越首領冼夫人就出生在這里,其歷史傳奇及歷史紀念勝地冼太廟,已成為當地旅遊的一個熱點。新興縣集成鎮夏盧村是禪宗六祖惠能的故居,新州國恩寺是他圓寂之處。六祖所繼承和發揚的禪學理論,至今影響著我國的佛教界。毛澤東主席對他的評價極高。在鬱南縣宋桂鎮,有一座「元勛張公紀念祠」,連灘鎮新建一座「張公廟」,是用來紀念明代「護國大將軍」張元勛的。人們為紀念張公保衛家園,使當地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把他奉為守護神,張公廟內香火終年不斷。
著名的愛國將領、抗日英雄蔡廷鍇將軍也是從故里羅定市羅鏡鎮走上沙場的。他率領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軍的侵略,取得了淞滬抗戰大捷,英雄業績,永垂青史。 最能體現南江人民聰明才智的是散布在南江流域上的各式各樣、獨樹一格的建築物。羅定市萍塘鎮有始建於唐代的龍龕道場(佛寺),其「龍龕道場銘」摩崖石刻,人稱「嶺南第一唐刻」,同時代的建築還有開元寺等。南江之濱建於明代的羅定文塔,高達13層,曾為瀧州八景之一。建於清代的羅定學宮、青莪書院等古建築,規模宏偉,至今保存相當完整,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鬱南縣連灘鎮西壩石橋頭村,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光儀大屋」,村民把它叫做「清朝古堡」。這座大宅院的主人只是一個「賣油豆腐」的平民百姓,屋主叫邱光儀(又叫邱光二,粵語「儀」、「二」同音)。大屋佔地10畝,整體建築呈四方形,用l米厚的圍牆圈起來,圍牆最高處有13米。內部結構五進五入,共有房36間,據說每一間就是一個家庭,人口最繁密的時候,曾經居住過700多人。除了家丁,全部都是邱氏子孫。宅院里邊有天井、曬場、廳堂、居屋和倉庫,儼然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大屋在防火、防洪和防盜方面都做了周密的設計,體現老百姓強悍的求生意志和獨特的生存智慧。
除了光儀大屋這樣的特例民居,還有大量相對統一的具有南江文化特徵的古民居村落。這些村落建築群的布局基本上都有一個中心,如宗祠、社壇等,其他建築零散分布,但又凝聚於一個中心,處處體現社會的多元性和開放性。檔次稍微高一點的建築,山牆兩邊都圓弧的突出,形似「鑊耳」,有些也建於宅地的正面和背面,成為外部的主要裝飾,從實用性趨於藝術性,這是南江流域民居的地方特色。
在鬱南縣大灣鎮2平方公里范圍內,建於咸豐元年到民國初年這樣的建築竟有46座之多,其中16座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步入古村落,遙遙望見鑊耳牆鱗次櫛比。每幢大屋佔地1000至2000平方米不等,錯落有致。單體建築門面寬闊、凈空高、通風採光好、天井寬敞,門前屋後常有花徑小院,建築節奏舒緩、平和、開放,與光儀大屋步步為營的緊張氣氛迥然不同。屋脊和山牆之上多有極具匠心的灰雕、木雕、壁畫、脊飾等,題材多樣、風格華麗。竹籬茅舍間常種有楊柳、芒果、荔枝、枇杷、龍眼、木瓜、黃桃與石榴等果樹。
最有代表性的是「祺波大屋」,其布局構思清雅得令人肅然起敬。門庭由一堵一米高的矮牆圈起,斗門門聯是「吾廬可愛,斯道當由」,主人的自信從容一目瞭然。屋內無論是建築用料還是裝飾用料都十分講究,廳內4根高約6米、直徑27厘米的木柱。門隔上木雕均用熒光材料塗抹過,夜晚發出淡淡綠光,這在嶺南其他地方的民居中比較罕見。側牆上露天的4幅彩色灰塑,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雨絲毫沒有脫色,其中有一幅雙獅獻瑞里的松樹幾可亂真,甚至連小鳥都不辨真假,在上面築起巢來,成為祺波大屋的又一個清雅傳奇。
2006年連灘鎮和大灣鎮都被評為「廣東最美麗的鄉村」。鬱南縣已與香港有關投資方達成了合作開發大灣古民居、光儀大屋旅遊項目,與香港7家旅行社簽訂合約,把南江文化旅遊作為他們的旅遊內容。除了物質文化遺產,南江流域還有多種無形的文化遺產。在兩廣地區,但凡愛唱山歌的地方都自稱是劉三姐的故鄉,這種說法數羅定、新興等地最盛,人們尊奉劉三姐為歌仙,在鷹石山上建有劉仙姑祠,陳塘下村也有仙姑廟,供奉的就是這位歌仙,祠前廟前均有小足球場大的對歌場。 南江流域流行瀧水民歌和連灘山歌,在信宜、羅定、鬱南等地,古老的山歌一直流傳至今,僅初步整理出來的就多達上萬首,足見其文化之盛。南江的民歌興起於何時無法考證,但在歌詞里,方言中還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說明其流傳已久。南江民歌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有採茶歌、龍舟歌、順口溜、賣花歌、竹枝詞等。所唱內容大多是對現實生活的傾述,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對愛慕對象的表白,對不良現象的嘲諷,有感而發,出口成歌,對唱如流。
歡歌當然免不了起舞,每年正月十五至二十,鬱南縣灘鎮的河灘上
便出現了叢叢篝火,一群舞者戴著面具,頭頂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手持火把,圍繞篝火亦歌亦舞,這就是舞蹈中的「活化石」--禾樓舞,據說已有400多年歷史了。「登上樓台跳禾樓,風調雨順慶豐收」,火把把河灘照得通紅,引來遠近的人們前湊熱鬧,如痴如狂,一直持續到深夜。
除了禾樓古舞外,被發掘整理出來的南江流域傳統舞蹈還有麒麟白馬舞、連灘山歌舞和羅定客家的春牛舞等。鬱南縣以民間藝術著稱,享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美譽的連淮鎮每年都舉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連灘民間藝術節,它最初是由為紀念廣東總兵張元勛誕辰而舉行的「廟會」發展而來。如今,藝術節升格為南江流域和西江流域民間文化的大薈萃。
屆時山歌擂台、粵劇、歌舞、八音、獅子上樓台、燒鐵炮、放煙花、籃球賽等文娛活動連番上演;八仙賀壽祝福、蘇秦坐馬車、六國封相、七仙女散花、麒麟白馬、天姬送子、五馬巡城、官轎出巡、雲浮市還曾組織南江歌舞表演團到挪威表演交流,把南江民間藝術推介到國外去。在信仰方面,南江流域的百姓既崇拜盤古,又崇拜天後。盤古原是南方民族所奉拜的神,是開天闢地的英雄,瑤族把他尊為自己的祖先。天後則是海邊人漁民所奉拜的神,是大海女兒的化身,守護著在海洋中航行捕魚的人們。在南江源頭的上排村,有一間「開天廟」,至今香客盈門,廟門兩邊的對聯曰:「開天昭日月,闢地奠乾坤」。在鬱南等地也都有盤古廟和天後宮,說明這里與海洋有著某種程度的聯系。雙重的信仰,充分表現了南江流域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融會的獨特性。
G. 雲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六祖誕
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是佛教禪宗惠能的誕生日和圓寂日,被譽為「春秋二誕」。屆期海內外各地佛教徒、遊客、信眾紛紛前來賀誕、觀光、瞻仰,高峰期人數達十萬之多。「六祖誕」活動主要在新興縣龍山國恩寺舉辦。
據記載,「六祖誕」始於中唐714年,是由六祖弟子發起,民間信眾自發參與的祭祀活動。誕期新興縣內龍山國恩寺、六祖故居、龍潭寺等寺廟均舉行佛事活動。千百年來,六祖誕活動一直綿然不斷,並形成了固定的活動時間和傳統的表現形式,是新興縣乃至嶺南地區較具地方特色的大型宗教信仰活動,是以民間宗教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
2、張公廟廟會
張公廟位於鬱南縣連灘鎮,是為紀念明朝萬曆年抗倭將領、廣東總兵張元勛而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是張公廟廟會,雲浮、肇慶、廣西梧州等鄰近地區的群眾自發前來參拜祈禱,並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廟會主要內容有:參拜、燒香、燒炮、打蘸、唱山歌、演戲、傳統扮相巡遊、將軍出巡、八音朝賀等等。廟會盛期前來參與的信眾達十萬人之多。大緣首是廟會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宇受到損壞,廟會停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修復廟宇並恢復廟會。1991年當地政府以廟會為基礎舉辦民間藝術節,現已舉辦了12屆,並發展成為雲浮市一項大型的文化活動。
張公廟廟會保留了粵西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吉祥文化。是研究南江流域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根據,在雲浮市民俗研究中有較重要的作用。
3、連灘山歌
據《西寧縣志》記載,連灘山歌始於明朝隆慶年間,因源於鬱南縣連灘鎮而得名。主要流傳於兩廣鄰近農村。演唱內容主要是愛情和勞動生活,多在豐年、集會、節日、辦喜事時演唱。表演形式主要有獨唱、對唱、打擂台三種。深受民間群眾喜愛,是民間群眾自娛自樂、抒發情感的民歌,是雲浮市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山歌。連灘山歌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徒傳授。目前演唱連灘山歌的人已不多。
4、瀧州歌
瀧州歌因起源於羅定(古稱瀧州)而得名。是一種不同於山歌,近乎於竹枝詞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對研究南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對研究文言與方言的結合,格律詩與民歌體的融合都有一定的作用,目前瀧州歌已處於瀕危狀態。
5、字眼調
字眼調,又稱新娘歌、哭嫁歌,其內容多為對包辦婚姻的控訴和分別親友時的衷情傾訴。南江地區民間舊俗,女子出嫁前幾晚,邀同村未婚女子為「伴娘」,集其家中,出嫁者則唱字眼,以向親戚朋友——泣別。歌詞內容多由新娘根據所唱對象不同而即時抒發,或贊頌祝禱,或惜別叮囑,或埋怨譴責,或揭露詛咒。
字眼調主要流行於雲浮市各地農村及信宜縣、廣西岑溪一帶。是研究雲浮市社會民俗的重要依據,目前字眼調已處於瀕危狀態。
6、雲浮石藝
石材雕刻藝術是雲浮市一項傳統的民間工藝,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明朝期間,石材雕刻就已分為建築實用裝飾,家居用品,石板畫,石碑等工藝行業,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雲浮市民間文化有較重要的作用。目前由於受到現代科技的沖擊,傳統的手工技藝瀕臨失傳。
7、花燈製作工藝
新興縣花燈製作較具特色,過去每逢春節、元宵、婚禮、添丁、新屋入伙等喜慶日子,民間群眾都有掛燈籠的習慣,是民間喜慶的一種獨特形式和民間吉祥文化。新興的花燈製作工藝主要由中原流入,燈式品種主要有大紅燈籠、宮燈、走馬燈、彩燈、龍鳳燈等等。形式多樣,色彩艷麗,富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是研究民俗民間文化生活的依據。目前新興縣花燈製作工藝已處於瀕危狀態。
8、禾樓舞
禾樓舞據傳源於鬱南縣連灘鎮,是古百越民族的一種祭祀舞蹈。
禾樓舞舞蹈動作原始、粗獷,跳舞者男扮女妝,身穿黑色衫裙,頭戴黑色涼帽,腰扎圍巾,腳穿麻鞋。領舞者分別手拿禾穗,邊唱禾樓歌邊擺身、搖手、踏足,向著東南西北方起舞。禾樓歌旋律固定,曲調悠揚。
禾樓舞對研究嶺南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作用。目前該舞已處於瀕危狀態。
9、擂茶粥
擂茶粥主要源於雲安縣茶洞鎮,是民間流傳的保健食品,據傳已有400年的歷史。是雲浮市富有特色的一種民間知識。
H. 嶺南非物質遺產
有粵劇、醒獅等7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羊傳說」等18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佛山部分、8項)
文化空間:佛山祖廟北帝誕、佛山秋色
民間手工技藝:「石灣公仔」陶塑藝術
戲曲:粵劇(佛山)
曲藝:龍舟說唱(佛山市順德區)
民間舞蹈:廣東醒獅(佛山南海區)
民間美術:佛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佛山部分、11項)
民間音樂:佛山十番、八音鑼鼓、
民間舞蹈:杏壇人龍舞(佛山市順德區)、
曲藝:粵曲星腔
民間美術:佛山彩燈、佛山木雕、
傳統手工技藝:佛山獅頭製作技藝、香雲紗染整技藝、
民俗:佛山春節習俗、行通濟、樂安花燈會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10-27 22:57:39)標簽:嶺南 民間文化 大學堂 廣東省 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 文化 分類:文化遺產搶救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
(共101項)
(註:項目名稱前標有*號的項目,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本批增加了申報地區。)
分類(代碼)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民間文學(I)
共 3項
1
五羊傳說
廣州市
2
雷州歌
湛江市
3
瀧州歌
雲浮市
民間音樂 (II)
共10項
4
嶺南古琴藝術
廣州市
5
佛山十番
佛山市
6
八音鑼鼓
佛山市
7
九峰山歌
韶關市
8
*客家山歌(石岩客家山歌、鬆口客家山歌)
深圳市、梅州市
9
南塘吹打樂
汕尾市
10
白口蓮山歌
中山市
11
連灘山歌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
12
* 鹹水歌
廣州市、東莞市沙田鎮
13
* 潮州音樂
汕頭市
民間舞蹈(III)
共20項
14
舞貔貅
廣州市
15
鰲魚舞
廣州市番禺區
16
鶴舞
珠海市、中山市沙溪鎮、揭陽市
17
竹馬舞
梅州市五華縣
18
杯花舞
梅州市興寧市
19
儺舞
湛江市
20
雄雞舞
肇慶市德慶縣
21
龍魚舞
肇慶市
22
瑤族長鼓舞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
23
鬧花燈
清遠市
24
舞馬鹿
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25
瑤族小長鼓舞
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26
鳳舞
清遠市陽山縣
27
禾樓舞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茂名市
28
惠來九鱷舞
揭陽市惠來縣
29
* 麒麟舞
深圳市、中山黃圃鎮
30
* 龍舞(杏壇人龍、龍崗舞龍、荷塘紗龍、花環龍、東莞龍舞、喬林煙花火龍)
佛山市順德區、深圳市龍崗區、
江門市新會區、梅州市大埔縣、
東莞市大朗鎮、揭陽市東山區
31
* 英歌舞
汕尾市
32
* 獅舞(醒獅、獅藝、高腳獅、席獅、福永醒獅)
東莞市石排鎮、江門市鶴山市、
茂名市、梅州市、深圳市
33
* 鯉魚舞(潮州鯉魚舞、鯉魚燈)
潮州市、梅州市
傳統戲劇(IV)
共4項
34
粵北採茶戲
韶關市
35
貴兒戲
肇慶市
36
木偶戲(單人木偶)
茂名市
37
* 潮劇
揭陽市
曲藝(V)
共2項
38
粵曲星腔
佛山市
39
潮州歌冊
潮州市
雜技與競技藝(VI)共2項
40
蔡李佛拳
江門市
41
詠春拳
江門市
民間美術(VII)
共16項
42
灰塑
廣州市
43
玉雕(廣州玉雕、陽美翡翠玉雕、肇慶市廣寧玉雕、肇慶市四會玉雕)
廣州市、揭陽市陽美村、肇慶市
廣寧縣、肇慶市四會市
44
磚雕
廣州市
45
欖雕
廣州市
46
五華石雕
梅州市五華縣
47
陽春根雕
陽江市陽春市
48
佛山彩燈
佛山市
49
潮州花燈
潮州市
50
抽紗
汕頭市
51
瑤族刺綉
韶關市
52
嵌瓷(大寮嵌瓷、普寧嵌瓷)
汕頭市、揭陽市普寧市
53
吳川泥塑
湛江市吳川市
54
張田餅印
韶關市
55
雲浮石藝
雲浮市
56
瓶內畫
汕頭市
57
* 木雕
揭陽市、佛山市、汕頭市
傳統手工技(VIII)
共9項
58
廣式傢具製作技藝
廣州市
59
香雲紗染整技藝
佛山市順德區
60
龍舟製作技藝
東莞市中堂鎮
61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江門市
62
楓溪瓷燒制技藝
潮州市楓溪鎮
63
佛山獅頭製作技藝
佛山市
64
麒麟製作
東莞市清溪鎮
65
莞草編織
東莞市厚街鎮
66
安琪廣式月餅製作技藝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
傳統醫葯(IX)
共3項
67
潘高壽中葯文化
廣州市
68
陳李濟中葯文化
廣州市
69
平樂郭氏正骨醫術
深圳市
民俗(X)
共32項
70
春節習俗(揭陽春節習俗、
佛山春節習俗)
揭陽市、佛山市
71
乞巧節
廣州市、東莞市望牛墩鎮
72
東坑賣身節
東莞市東坑鎮
73
豆腐節
清遠市佛岡縣
74
畲族招兵節
潮州市
75
迎春花市
廣州市
76
寮步香市
東莞市寮步鎮
77
波羅誕
廣州市
78
康王寶誕
東莞市
79
貞仙誕
肇慶市
80
賽龍舟(禮樂龍舟、賽龍舟、扒龍舟)
江門市、深圳市、廣州市
81
黃氏宗親祭典
深圳市
82
大溪宗祠祭典
揭陽市
83
三山國王祭典
揭陽市揭西縣
84
「辭沙」祭媽祖大典
深圳市
85
疍家婚俗(疍家人婚俗、疍家漁民婚俗)
深圳市、陽江市
86
饒平彩青習俗
潮州市饒平縣
87
忠信吊燈習俗
河源市連平縣
88
舞草龍習俗
深圳市
89
行通濟
佛山市
90
行彩橋
揭陽市
91
燈會(樂安花燈會、泮村燈會)
佛山市、江門市
92
張公廟會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
93
六祖誕廟會
雲浮市
94
鑼鼓標旗巡遊
揭陽市
95
大鵬清醮
深圳市
96
斗門水上婚嫁
珠海市斗門縣
97
潮州工夫茶
潮州市
98
麒麟村爬刀梯
湛江市
99
舞被獅
清遠市佛岡縣
100
東坑地景
汕尾市陸河縣
101
* 飄色
中山南朗鎮、中山市黃圃鎮、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