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楚文化為什麼喜歡龍鳳

楚文化為什麼喜歡龍鳳

發布時間:2022-08-10 23:00:33

Ⅰ 鳳為雄,凰為雌,那風凰為什麼是一隻鳥,又為什麼生了一男一女後叫龍鳳胎而不叫龍凰胎

鳳凰1.【傳說中的神鳥】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又叫不死鳥、火之鳥、長生鳥、火烈鳥,是傳說中的一種瑞鳥,是四靈之一,百禽之王。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的形態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鳳凰起源概述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鸞鳥及鳳鳥。

《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

《詩經·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

《大戴禮·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長。」

《毛詩陸疏廣要》:「龍乘雲,鳳乘風,……眾鳥偃服也。」

鳳凰傳說

要談鳳凰的起緣離不開龍,從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和鳳的化石標本。那麼,龍鳳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制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標志)。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那麼鳳凰又是怎麼來的呢?『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她發明了養蠶,給黃帝製作了衣冠,發明創造了許多東西。嫘祖受到黃帝制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後,她把剩餘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細心端詳,也仿照黃帝制定的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隻漂亮華麗的大鳥,嫘祖叫來黃帝另外三位妻室徵求她們的意見,方雷氏是個有心計的女人,她對嫘祖說:「姐姐,你組成的這只大鳥像只美麗的大公雞,可就是個單身漢,水中的鴛鴦還是成雙成對呢?」一席話提醒了嫘祖。當時,彤魚氏,嫫母也齊聲叫好,都說方雷氏說的有道理。她們姐妹四人,一齊動手,把剩餘下來的,沒有用到『龍』圖騰上的其它小圖騰,很快地組成了另一隻華麗的大鳥。正好和嫘母組成的大鳥配成一對。可是,把它們叫什麼名字呢?這下可把黃帝四位妻室都難住了。最後,她們還是請來老謀深算的風後、造字的倉頡。叫他倆給這兩只大鳥取個名字。風後看罷,哈哈大笑說:「黃帝製作了一條『龍』,世界上各種飛禽走獸中找不到它,你們四人又製作了兩只大鳥,空中飛翔的鳥群中也找不到它。這就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吉祥物」。倉頡全神貫注,一直在詳細地觀看這兩只鳥,一句話也沒有說。直到嫘祖問他時,倉頡把早已在腦子想好的名子脫口而出地說:我看就叫『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
「好!我贊成,就叫鳳凰」。
原來,誰也沒注意到黃帝早已站在他們身後,傾聽著他們各種議論。現在黃帝既然贊成叫鳳凰,就請黃帝最後作決定,黃帝沉思了半天,才說:「龍鳳在世界上生存的飛禽走獸中沒有它們,誰也找不到,它的高貴處就在這里。我看,還是風後說的對:這兩種圖騰誰也不會偽造,給後世的子孫萬代也立下規范。我同意,『龍鳳』就正式定下來,作為新部落統一聯盟後的新圖騰」。這就是「鳳凰」的來歷。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都接受了龍鳳的神話傳說,龍鳳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物,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廣大人民也把龍鳳作為吉祥物。所以,中國人走到哪裡就把龍鳳帶到哪裡,在世界各地只要發現龍鳳,就有中國人。

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歷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綉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綉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綉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風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鳳凰華韻

在古代,鳳凰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徵,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們出於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鳳凰」命名。

Ⅱ 為什麼龍鳳胎是一男一女龍跟鳳不都是男的嗎

題主說的確實是個問題,呵呵……鳳凰本是合稱,雄為鳳,雌為凰,這跟麒麟是一樣的。麒麟也是雄為麒,雌為麟。
秦代以前,「鳳」和「凰」是一對,分雌雄。傳說中「凰」染病而死,所以「鳳」為了救活「凰」而答應了王母的要求,忍受萬年孤寂,最後臨死前化作一團火焰,把自己燒成了灰燼。最後,一隻新的「鳳」從灰燼中重生,因它對「凰」的愛萬年不變、至死不渝,故而不但「鳳」得到了重生,「凰」也重新復活飛來,二者又幸福的在一起了。這就是「浴火重生」的神話傳說。
傳說中,倉頡給黃帝建議了一種找不到的動物作為本族的圖騰——「龍」,以突出它的神秘性與權威性。因為統一中國的是與黃帝部族同發源於相似文化帶的先秦,秦始皇為突出自己的華夏正統地位,因此有意抬高了龍圖騰的地位。秦始皇稱帝,自稱「祖龍」,因此「龍」在華夏圖騰崇拜中第一次達到了頂級地位,象徵著陽剛、霸權和威嚴。相對的,「鳳」的形象則開始雌化、陰化。個人感覺,鳳凰圖騰的形象更多的是來自楚文化與古蜀文化的「三足烏」(鳥崇拜)與太陽崇拜。由於政治上屬於被華族支配的從屬地位,明顯來源於古楚與古蜀文化的「鳳凰」形象開始從屬於象徵華族正支的「龍」,因而慢慢雌雄同化了。為表明華夏一統的趨勢,因此「龍」與「鳳」開始同時出現,共同作為「龍鳳圖騰」而逐漸發展成為華夏多民族的共同圖騰崇拜。

秦漢以後,「龍」與「鳳」同時出現時,龍為雄,鳳為雌;「鳳」與「凰」同時出現時(雙鳳圖案),雄為「鳳」,雌為「凰」。

Ⅲ 鳳凰是哪國人發明的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是傳說中的一種瑞鳥,是四靈之一,百禽之王。《大戴禮 易本命》雲:「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長。」《毛詩陸疏廣要》釋之雲:「龍乘雲,鳳乘風,……眾鳥偃服也。」它和龍一起構成了龍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鳳凰的起源概述】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鸞鳥及鳳鳥。

《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

《詩經·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

《大戴禮·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長。」

《毛詩陸疏廣要》:「龍乘雲,鳳乘風,……眾鳥偃服也。」

【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風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

●鳳凰很早就出現在圖騰之中,是殷民族的標志。《詩經》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始祖契的母親簡狄一次在河中沐浴,忽有玄鳥飛過,墜落一卵,被簡狄吞食,因此懷孕生了契。契長大後協助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地,賜姓子氏,尊為玄王。從此有了商民族,殷人以後就把玄鳥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玄鳥的形象類似燕子,後來隨氏族部落的不斷發展和融合,玄鳥逐漸演變成了有雞冠,鶴足和孔雀尾巴的鳳凰了。

●今天展現在人們眼前的鳳凰的形象,已是數千年來逐步演化的結晶.它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形成、融合、發展的歷史,對塑造,陶冶民族性格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本身濃縮和寄寓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剛強堅韌的偉大精神。

●儒家始祖孔子南遊楚國時,楚國的隱士接輿路見孔子,曾以「鳳德」來比喻世風不古,留下了「鳳兮鳳兮,何德之衰」的感嘆;在楚國詩人屈原的詩作中,鳳凰作為一種頻繁使用的象徵意象,用以指代賢能之人。「以鳳比德」、「以鳳比才」的思維方式亦體現了華夏民族對德行與才能的重視與培養。在楚國的出土文物中,無論是絲織品上刺綉的鳳凰,還是漆木器上彩繪的鳳凰,以及雕刻造型中的鳳凰,其基本特徵都是引頸長鳴,振翅沖天,體現出一種向上升騰的動感和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

●西方有鳳凰涅磐的神話,中國也有火鳳凰的傳說,中西方的神話傳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以鳳凰象徵著生命、活力與激情。

【鳳凰的傳說】

1、 相關的神話傳說最早是流傳於東方,因此有東方神鳥、長生鳥之稱。

西方神話傳說中亦有關於神鳥的敘述。郭沫若所作詩歌《鳳凰涅盤》中的鳳凰,即指西方傳說中的phoenix。

古埃及傳說認為,鳳凰和鷹一般大小,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閃發光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同時認為世界上只有一隻鳳凰,而壽命為五百年。在臨死之時,鳳凰會採集芳香植物的樹枝、香草築成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隻幼鳳凰誕生了。新生的幼鳳凰就將老鳳凰的骨灰裝進葯蛋中,在蛋上塗上防腐的香料油,帶著它飛到太陽神那裡,由太陽神將它放在太陽廟的神壇上。

以上所指的「鳳凰」,與中國傳說中鳳凰有一定差別。西方傳說中的鳳凰與鷹相象,而中國傳說中的鳳凰更近似於孔雀的形象。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似無鳳凰自焚之提法。

2、 要談鳳凰的起緣離不開龍,從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和鳳的化石標本。那麼,龍鳳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制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標志)。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那麼鳳凰又是怎麼來的呢?「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她發明了養蠶,給黃帝製作了衣冠,發明創造了許多東西。嫘祖受到黃帝制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後,她把剩餘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細心端詳,也仿照黃帝制定的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隻漂亮華麗的大鳥,嫘祖叫來黃帝另外三位妻室徵求她們的意見,方雷氏是個有心計的女人,她對嫘祖說:「姐姐,你組成的這只大鳥像只美麗的大公雞,可就是個單身漢,水中的鴛鴦還是成雙成對呢?」一席話提醒了嫘祖。當時,彤魚氏,嫫母也齊聲叫好,都說方雷氏說的有道理。她們姐妹四人,一齊動手,把剩餘下來的,沒有用到『龍』圖騰上的其它小圖騰,很快地組成了另一隻華麗的大鳥。正好和嫘母組成的大鳥配成一對。可是,把它們叫什麼名字呢?這下可把黃帝四位妻室都難住了。最後,她們還是請來老謀深算的風後、造字的倉頡。叫他倆給這兩只大鳥取個名字。風後看罷,哈哈大笑說:「黃帝製作了一條『龍』,世界上各種飛禽走獸中找不到它,你們四人又製作了兩只大鳥,空中飛翔的鳥群中也找不到它。這就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吉祥物」。倉頡全神貫注,一直在詳細地觀看這兩只鳥,一句話也沒有說。直到嫘祖問他時,倉頡把早已在腦子想好的名子脫口而出地說:我看就叫『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

「好!我贊成,就叫鳳凰」。

原來,誰也沒注意到黃帝早已站在他們身後,傾聽著他們各種議論。現在黃帝既然贊成叫鳳凰,就請黃帝最後作決定,黃帝沉思了半天,才說:「龍鳳在世界上生存的飛禽走獸中沒有它們,誰也找不到,它的高貴處就在這里。我看,還是風後說的對:這兩種圖騰誰也不會偽造,給後世的子孫萬代也立下規范。我同意,『龍鳳』就正式定下來,作為新部落統一聯盟後的新圖騰」。這就是「鳳凰」的來歷。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都接受了龍鳳的神話傳說,龍鳳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物,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廣大人民也把龍鳳作為吉祥物。所以,中國人走到哪裡就把龍鳳帶到哪裡,在世界各地只要發現龍鳳,就有中國人。

【鳳凰的考古】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裡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系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南山經》雲:"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一方面,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徵,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徵:"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系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如《山海經·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鳳"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鳳凰形象的這種"和"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如:
1、"鸞鳳和鳴"。"鸞鳳和鳴"既表示自然界鸞鳥與鳳凰相應鳴叫,聲音和悅;也常被人們用來表示夫妻關系和諧。
2、"百鳥朝鳳"。"百鳥朝鳳"既象徵自然界的和諧秩序;舊時也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象徵全社會的和諧。
3、"丹鳳朝陽"。"丹鳳朝陽"既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時代陽鳥與太陽的和諧關系;在古代也被用來表示君臣之間的和睦協調狀態。如王世貞《鳴鳳記》:"前後同心八諫臣,朝陽丹鳳一齊鳴。"
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徵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

【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歷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綉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綉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綉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鳳凰華韻】

在古代,鳳凰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徵,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們出於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鳳凰」命名。

據有關的資料記載,在我國大陸上,當今有42座山叫做鳳凰山。它們的名稱由來,或者因其狀似騰飛、似蹲伏的大鳥;或者因古代神話、民間傳說而得名。這種重名之廣,是很少見的,可謂是「九州鳳凰多」,這些鳳凰山分布近二十個省,遍及全國各地區:

遼寧省朝陽市、鳳城滿族自治縣
浙江省杭州市、瑞安縣
湖南省衡東縣、鳳凰縣、祁陽縣、平江縣
陝西省延安縣、潼關縣、安康縣
廣東省潮州市、增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天峨、河池、宜山四縣市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四川省成都市、西充縣、達州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唐山縣
湖北省京山縣、嘉魚縣、大冶縣、宣化市
上海市松江區
江蘇省武進縣、江寧縣
福建省沙縣
河南省新野縣
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自治縣
安徽省鳳陽縣
黑龍江省蘿北縣
江西省豐城市、修水縣、玉山縣
貴州省鳳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等等。

【鳳凰的文化定位】

中國人民的吉祥觀念源遠流長,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快樂,嚮往和諧美好的情感願望。中國人民賦予吉祥物以道德、審美的涵義,通過藝術加工,使之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跡。具體來說,中國的崇拜文化,影響最大的為動物四靈龍、鳳、龜、麟。 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它與龍一起構成了龍鳳文化。如同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徵一樣,鳳也成為後妃的符瑞。鳳的形象廣泛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經過藝術加工,更使鳳蘊含了很多浪漫主義的色彩。鳳為中國古代動物四靈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鳳凰的原型】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風」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關於鳳凰的典故】

1.梧桐棲鳳

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魏書·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恃;鳳凰的這種君子風范在姜子牙、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們在沒有遇到「梧桐樹」前寧願做一個平凡的釣者耕者。

2.得鳳之象

傳說中鳳凰死後還會再生,相傳能知天下治亂興衰,是我國歷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成為神學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個等級,以鳳凰的五種行止標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於是歷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百鳥朝鳳」當成盛世太平的象徵。南齊·謝兆《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元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為全皇。」

3.鳳求凰

西漢辭賦作家司馬相如貧困之時,到四川臨邛尋訪好友縣令王吉,時有當地首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在卓王宴會上當眾彈奏琴曲《鳳求凰》,以此挑動文君。卓文君在宴會廳窗外偷窺,見司馬相如容貌英俊,才華洋溢,當夜隨其私奔。後比喻男女相愛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徵對美滿幸福的姻緣嚮往和歌頌。

4.鳳還巢

《鳳還巢》里"錯中錯"兵部侍郎程浦告老還鄉,元配夫人所生之女雪雁,貌 醜陋;妾生女雪娥,美麗聰慧。程浦喜愛少年英俊的穆居 易,欲將雪娥嫁與他,夫人卻要先嫁親生女雪雁。程壽誕 之日,穆居易前來拜壽,被留宿書館。深夜雪雁冒雪娥名 去書館,穆居易見其貌丑,行為不端,誤以為受騙,連夜 憤然出走。

程浦被朝廷起用,離家赴任。皇族朱煥然早就垂涎雪娥,乘機冒穆居易名來程家迎娶,夫人暗用掉包計以雪雁 嫁之。洞房之夜真相大白,二人好比啞子吃黃連--有苦難言。程浦平定賊寇,接雪娥到軍中,穆居易從軍也在此, 程浦又重提婚姻。穆記前事,堅決拒婚,但元帥與監軍強制主婚。洞房中,穆見雪娥貌美,驚喜異常,連連賠罪, 誤會消除,花好月圓。 該劇是一出喜劇,由於誤會和"錯中錯"生發出一系 列妙趣橫生的情節。在情節結構上"留扣子"、"抖包 袱"等技巧的運用是相當成功的。"書房"一場,雪雁冒 雪娥之名深夜去糾纏穆居易,穆便認定雪娥是個醜女子, 這就"留扣子"埋下了伏筆。"洞房"一場,新娘子明明 是美如天仙的雪娥,穆居易卻執拗地認為她是醜女子,不肯人洞房,厭惡而煩躁不安;主婚的洪公公等人則不知原因,疑神疑鬼。這種主觀和客觀的不諧調使產生了喜劇性,引起觀眾的笑聲,笑聲中椰榆穆居易正在"搬磚砸 腳"。等到"包袱"一抖露,帳簾揭開,誤會消除,意外 的發現使情節突轉,欣喜若狂的穆居易又急忙向受了委屈的雪娥賠禮,也引來觀眾的鬨笑。正是"扣子"留得好, "包袱"抖得妙,喜劇性懸念才能緊緊抓住觀眾。 《鳳還剿》原名《陰陽樹》,又名《丑配》,最早由梅蘭芳編演。

5.鳳鳴鏗鏘

春秋戰國時期,陳國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兒嫁給陳歷公之子陳敬仲,他的妻子占卦 ,曰:「吉,是謂『鳳皇於飛,和鳴鏘鏘,……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見《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和鳴,即雄雌聲音相和,響亮和諧,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後世強大無比。

6.百鳥朝鳳

黃帝即位,自覺天下太平,想親眼看看傳說中的鳳凰。為此,他請教天老。天老回答:鳳凰顯形,乃是祥瑞的預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現。見到它一掠而過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鳥群里飛舞那就是千載難逢的祥瑞了。黃帝聽後很不高興,他說:我即位以來,天下太平,為什麼連鳳凰的影子都沒有看見?天老說:東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顓頊,四方強敵虎視眈眈,何來太平?黃帝聽罷便率兵討伐,於是天下一統。他看見一隻帶有五彩翎毛的大鳥在天空翱翔,而數不清的奇珍異鳥圍著它翩翩起舞。黃帝知道,這只大鳥就是鳳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鳥朝鳳(《韓詩外傳》)。

7.鳳鳴岐山

《國語·周語上》上就有周朝興起之時,有鳳凰一類的鳥在陝西岐山上鳴叫的記載。而西周晚期的《詩經·大雅·卷阿》也有句曰:「鳳凰於飛,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也是講鳳鳴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時將鳳鳥視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頗重鳳鳥紋。

8.鳳凰涅盤 浴火重生

《廣雅》:「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飛翔五百年後,負香木飛入太陽神廟中,於神壇上自焚,翌日雛生,已著毛羽,第三日羽翼已豐滿,辭廟主而飛去。《淮南子》天文訓雲:「火氣之精者為日」鳳凰為火精,是則鳳凰此鳥,在古時為日之徵象,原即所謂「金鳥」。在詩《女神》指一個新中國的誕生。

《涅磐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 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 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人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於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經曰:不離諸法而得涅磐。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豈容終始於其間哉!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語言:無名者說,達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靈昧的體驗,體驗到空境,就不會在意世界萬象的事物,萬物由我心流出,執萬物與我合一,只有聖人能做到!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不掌握這個真理就不能成為聖人,反之,不是聖人也不能知道這個真理,正因為掌握了這個真理才成為聖人,所以聖人與真理契合無間,凡是聖人都不能離開這個真理!這正如般若觀照所說的色心不二,相即相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從緣起法的角度來看,萬法為空,空為萬法,見佛即見法,見法即見空,諸法性空,即成見佛,物我兩忘,不一不異。所以通達空境的聖人總是勘玄機於先兆,隱未來於變化,將東南西北上下六合統攝一心,過去未來同成一體。古來今往都是一樣,窮本極末,沒有二致。將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磐。這就是佛經里說的「不離諸法而得涅磐」。又因為諸法無邊,故求得解脫也無盡,由是推知,涅磐之道在於保持契會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萬法冥然一體的真理。萬物與我沒有本質的差別,我與萬物實質一樣,物與我玄妙會通,無極是它們最後歸宿。涅磐就是進而不前,退而不後,無始無終,終始不在其間!天女說: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脫也無終始。
9.鳳毛麟角

「鳳毛麟角」,常用不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東晉將軍桓溫也以「鳳毛」一語稱贊丞相王導的第五子王敬倫:「敬倫風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鳳毛。』」麟,麒麟,傳說中的神獸。「麟角」,和鳳毛一樣,也形容少而珍貴。「北史·文苑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現常用來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

10.鳳凰來儀

鳳凰飛來起舞,儀態優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徵兆和祥瑞的感應。《漢書·王莽傳上》:「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凰來儀,神爵降集。」《尚書·益稷》:「《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三國演義》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

11.吹簫引鳳

春秋時代,秦穆公費盡心思為女兒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夢見一少年騎鳳吹簫,秦穆公乃派人尋找吹簫少年,知吹簫少年名叫蕭史。秦穆公非常欣賞蕭史的才華,便把弄玉許配給他。蕭史和弄玉婚後幸福美滿,因蕭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長留人間,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飛上天去。
鳳凰有個傳說:浴火重生。相傳在五百年前,有一種神鳥,集香木自焚,然後從死灰中復活,美艷非常不再死,是以,稱為不死鳥,也就是鳳凰。關於鳳凰還有一說,說鳳凰是死神的使者,負責勾走人的魂魄,好人升天,壞人如地。

Ⅳ 醜陋的不是湖北人!是誰誰明白!

關於張一一先生《醜陋的湖北人》一文,本沒有必要深究,湖北人生性大度,就當被想出名的人拿來再炒做一次,我們就當做善事罷了。本文目的不在討論張先生的人品,畢竟人如其文,多說無益,也不在討論張先生的真實目的為何,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以下只是個人關於張先生文中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予以說明,以免誤導大眾!
首先,「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確實贊美湖北人的俗語,只是張先生對歷史恐怕了解不多才會誤以為這句話說的是湖北人的狡詐陰險。張先生既為湖南人,也算是楚民族的後人了,建議去看看《楚辭》以及《山海經》中關於九頭鳥的描述,楚民族是崇拜龍鳳的民族,相傳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鳳鳥的化身,《山海經》說:「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湖北人因勤勞聰慧出了名,所以有九頭鳥之稱。還望張先生了解祖先的真實意圖,別篡改了老祖宗的意願,為圖出名而忘了本。
楚國管轄湖北,湖南兩地,自古人才輩出,荊楚之地自然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對楚文化的熱愛有錯嗎?屈原生在哪裡不重要嗎?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就是不重要的知識未免也太可笑了一點。補充一點歷史常識吧,屈原出生在湖北省秭歸縣。如果出生地不重要,那請問張先生如何判斷自己是湖南人呢?屈原在汨羅投江不假,難道死在哪才算是哪的人?那我們現在豈不是都不知道自己根在何處?有個詞叫做「客死異鄉」不難理解吧?既然明白了屈原是湖北人這一常識,湖北人紀念和緬懷一下自己的祖先有問題嗎?當然,我也在想,倘若張先生僥幸拿了什麼大獎,又或者僥幸娶了位湖北姑娘,更甚者可能僥幸在湖北投了江,湖北省志也一定不會為張先生記下任何一筆來抹黑我們的湖北文化,這一點可以請張先生放心。
關於湖北人的罵娘,我不知道張先生的根據從何而來,「婊子養的」和「你媽個侉子」確實出現在湖北人的臟話中,不過生活中說臟話的時候畢竟是少數,不過,也有例外,如果經常和路邊的小混混或是民工或是外來人口混在一起,也許這些話會聽得比較多,可能張先生來湖北也屬於外來人口,以至於沒有太多機會接觸真正的湖北人,會有如此誤解也情有可原。不過我覺得奇怪的是,您真的聽過有父母說「你個婊子養的,怎麼又考了個第一啊」這樣不符合邏輯又對家長本身不利的話嗎?雖說藝術高於生活,也不能「高」太離譜,脫離了現實和常識啊。
再者,如果湖北人真是知難而退,我們今天能看到《本草綱目》一書嗎?當年能有美女自願去塞外和親嗎?武昌首義能打響嗎?李先念,董必武,劉華清這些老革命在戰場上知難而退了嗎?如果「極目楚天」被理解為東張西望的話,相信毛主席也會想要好好教育一下他的湖南老鄉吧。
湖北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太有特點。湖北位於九省通衢,受南北文化的沖擊,及吸收了各方文化的精華,也保留了我們楚文化的底蘊。我們有南方人的細心,精緻,也有北方人的豪爽,仗義,我們鬥狠卻不蠻橫,我們精打細算卻不斤斤計較。我們的性格不是四不像,而是俠之大者,所謂有容乃大,我們能夠容納多方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湖北人不沾南方發財,北方當官,西部大開發的邊,張先生對歷史不大通,可是如果經常看報的話也應該懂得有個詞是「中部崛起」。

Ⅳ 楚人的文化

楚文化,因楚人、楚國而得名。是形成於周代的一種地域文化,源自中原文化。她初成於江漢地區,是以中原商周文明為核心,吸收一定南方土著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初期水平不高,但隨著楚國勢力的不斷強大,武攻為文治開拓了天地,文治為武攻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楚滅陳之後,楚國勢力牢牢地控制了陳地及周圍地區,楚文化隨之北上中原,與這里的東夷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交流匯融,進而形成華夏文化的主幹、兩漢文化的母本。漢朝的服飾、歌舞、文學、哲學、音樂主要照搬楚人的。
「苞茅縮酒」是楚人最為重要的祭祀儀式,甚至可以成為引發戰爭的理由。《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齊桓公糾合諸侯借伐蔡為名,南下攻楚。楚使質問:「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齊國的相國管仲在答復楚使時說:「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問罪的理由之一就是楚人不向周天子貢奉苞茅,周天子不能縮酒。《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也說:「楚之菁茅不貢於天子三年矣。」看來,周王室一直是依靠楚國進貢苞茅來進行祭祀的。
「苞茅縮酒」的遺風今在湖北端公舞中有所表現。端公舞是保存在襄樊南漳、保康、谷城一帶的巫教祭祀舞蹈,這種巫舞就是從古代楚國流傳下來的。
紫姑是廁神。中國最古老的民俗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南朝荊楚之地有在正月十五夜迎紫姑的習俗。引劉敬叔(約公元390-公元470)的《異苑》來解釋這項習俗:「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雲:『子胥(雲是其婿)不在,曹夫人(雲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於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說的是紫姑本來是一戶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於正月十五日氣憤致死,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來迎接她。祝告說:「子胥(說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說是大婦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來。」在廁所或豬圈邊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廁神來了。相傳廁所和豬圈裡必須安靜,才能招致紫姑。
主食方面,楚人以稻食為主。副食方面,楚人以畜牧、捕獵和採集品為主,以園圃種植物為輔。其中以魚羹和包裹烤熟的螺蛤為日常主要副食和菜餚。
在我國南方約有7000年以上歷史,而稻對於中原居民來講,不是常食之物,它雖被列入五穀,但排列次序卻為:黍、稷、麥、菽、稻。除了稻米,楚人也種植其他旱地作物,北方有的糧食品種,楚國也都有,不過在食用次序上,以稻米為首位。
楚人的基本副食除魚之外以肉類和蔬菜為主,這兩大類副食品是從畜牧、捕獵、園圃種植和採集等方式獲得的。在戰國時期的「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銅鼎里,就有牛、羊、豬、雞等的遺骸,在一件長方形的竹筒里也有許多雞的大腿骨。」除天子、諸侯祭牲取自官牧外,卿、大夫、士的祭牲皆為家畜之物。庶人祭祀以及飲食雖不用牲肉,但也普遍養有家畜和家禽。楚國官牧畜養的主要是馬、牛、豬等大、中型牲畜。楚國也是先秦時期最早池塘養魚的幾個方國之一。除池塘養魚,稻田養魚的方式也是存在的。但是,對於以魚類為日常主要珍饈的楚人來講,人工養魚與捕撈野生魚類相比,只是一種補充方式,楚人主要是以後一方式來滿足食魚的需要的。
蔬菜和水果方面,有王瓜,也就是土瓜,調味料有生薑、小茴香。蔬菜有芋、葵(冬葵、冬莧菜)、芥、菘(白菜)等。楚人水果品種較蔬菜更多。《呂氏春秋·本味》記楚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還有板栗、柑橘、棘(野生酸棗)、櫻桃、梅、砂梨、柿。
捕獵和採集也是楚人謀取食物的兩個重要方式。常食的魚類有:大龜、鯉、鯽等。所食禽類有鴰、鴻(大雁)、鳧、鶉、鶩等。楚人食用的許多動物都是北方人一般吃不到的稀有美味。楚人捕獲的禽獸及魚類,一部分用於嘗鮮,一部分則製成乾肉(或臘肉),乾魚以備不時之需。
楚人採集的天然植物副食品種類也相當多,有苦菜、菱角、雲夢之芹(楚葵)、還有桂、菌,這是屬於調味料。
在楚國最具傳統特色的酒是香茅酒。楚人向周天子進貢,祭祀神靈都使用香茅酒。楚人有兩種飲酒方法,「凍飲」和「酎清涼」。「凍飲」是將冰塊置於酒壺外使之成為凍酒。「酎清涼」則是將酒壺浸入冷水中使之成為涼酒。這都是楚人在夏季的飲酒方法。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件冰(溫)酒器,這種器物是由兩種容器組合而成,裡面的方壺形容器是盛酒的,每個方壺中均有一把銅勺,外面的方鑒形器在夏季里用來盛冰或涼水,在冬季則用來盛熱水。
楚人的建築樣式和居住習俗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楚國都城的建制和布局同北方一樣基本上採用大城套小城的雙城制。楚都紀南城(圖1,楚都紀南城故址)呈長方形,城垣周長15560米。城內東南部為宮殿區,存有台基84座,並發現城垣土牆遺跡和護城河古河道。宮殿區北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再往北即城的東北部則為商業區。楚王宮的正門之一名為「茅門」,通過茅門後便是楚王治朝的朝堂。王宮內既有空間宏大的「高堂」又有曲折相連的「曲屋」, 既有進深幽遠的「邃宇」,也有小巧精緻的「南房」。這些由大小、高低、長短、層樓、結構、繁簡不一的宮廷建築組合在一起,這樣便形成了一個氣勢磅礴、宏偉壯觀、錯落有致的建築群體。最能反映出楚人的建築特點和工藝水平的,還不是都城內的宮殿建築,而是游苑區的行宮和高台建築。歷代楚王建有大量有行宮供他們游樂。楚成王建有「渚宮」,是建在郢都南面的水中州土上的一座行宮。楚靈王時建的章華台是楚國層台建築中的傑出代表。
其他的想要詳細知道可參考《楚國風俗志》一書。 楚莊王曾向世人宣誓:「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表現了楚人的民族精魂。楚人,原為華夏部落首領祝融之後裔,祝融為黃帝後裔,後輾轉遷徙至江漢地區,與當地的「三苗」土著人雜處繁衍,進而擴張崛起。按其易國都之先後,稱為荊楚、陳楚、吳楚。按其所處方位,則分為南楚、東楚、西楚等。《史記·楚世家》雲:「楚人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屈原《離騷》開篇:「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至周成王時,鬻熊之重孫熊繹受封於楚蠻之地,「楚」這個正式的國名兼族名開始載於史冊,熊繹被認為是「楚」之建國的始祖。熊繹五傳至熊渠,熊渠以膽氣和勇猛著稱,在江漢之間深得人心。趁著周夷王時期中原動亂之機,掃盪周圍蠻夷,擴大楚國疆土,揭開了吸收蠻夷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序幕。《史記·楚世家》記:「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正是由於楚人長期處於非夷非夏、亦夷亦夏的特殊地位,才使楚人的民族偏見比較淡薄,容易與其它民族和睦相處。如諸夏在戰爭中經常俘掠敵方的人口為奴隸,尤其熱衷於俘掠戎狄人為奴隸。可是,楚人對俘掠奴隸卻沒有興趣。對被滅之國,楚人一向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因此,楚人的民族思想最有助於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家的統一。所有這些民族特徵,後來的楚人劉邦都給以很好的繼承和發揚,這就是大漢王朝得以迅速發展,並成為文明昌盛的泱泱大國的根本原因。
其次,楚人有著百折不回、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楚人初居於江漢之地,方不過百里,周圍各國占盡了良田沃土,楚人只能被蜷縮在山地與平原的夾角當中艱難維生。《左傳》載楚靈王右尹子革的話說:「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正是這種篳路藍縷的苦志精神,成就了楚人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晉書》載:「 冒以篳路藍縷,用張楚國」。這種篳路藍縷的民族精神代代相傳,融入了楚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楚人自強不息、問鼎中原的強大動力。楚莊王「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民族自信。卞和不惜兩次刖足獻玉的執著精神;屈原「忠而斥棄,愁滿山澤,魂魄放失,厥命將落」的愛國主義情操;劉邦「願分父羹」的江山意識,都表明了楚人執著進取的民族魂魄。楚頃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春,在秦、楚的最後決戰中,秦將白起率領最強悍的兵力攻陷楚都「郢」城。他萬萬沒有想到,所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在這場惡戰中,楚人有逃亡的和戰死的,卻沒有一個投敵獻媚的。其中兩個被俘的士兵,寧可咬斷舌根和投火自焚,也不肯泄露楚鍾鼎、鬲樽的埋藏地點。因此,楚人留下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不朽精神。直至最後,楚被秦亡,楚人仍頑強地發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悲壯誓言。果不食言,十六年後的楚人劉邦兌現了先人遺言,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家王朝,建立起一統天下的大漢帝國,完成了問鼎中原、獨霸天下的宏偉夙願。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說:「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楚人介於華夏與蠻夷之間,立於東南西北之中,他們的習俗既有蠻夷之異,亦有華夏之同,具有極強的兼容性。楚人確信自己是日神的遠裔、火神的嫡嗣,因而形成了獨特的風尚——尚赤,尚東,尚左。因為祝融來自日出的東方,是帝嚳的火正,生為火官之長,死為火官之神。《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帝德,光照四海,故命之『祝融』,其功大矣!」日出東方,火播山野,是遠古人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是楚人自然崇拜與祖宗崇拜自然結合的原始信仰。正是由於日、火均為紅色,富有激情和生命力,所以楚人尊紅為貴,形成尚赤的風尚,以致有人把楚文明稱之為「紅色文明」。
「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其治國,其國治」。楚人尚火、尚紅,是與其所處的惡劣環境密切相聯的。因為,「篳路藍縷,以處草莽」,有了火,可以燒荒開地,可以驅狼逐豹,更可以祛寒去濕、燎物成食。因此,在早期原始生態環境下,有了火,便等於有了生存下去的條件和力量。有了火,就有了「吉」和「利」,以致墨子竟將楚莊王能夠成就霸業與他的「絳衣博袍」聯系在一起。尚赤之風相沿不衰,直至今日我們漢人凡喜慶、旗幟、飾物、服飾,仍喜以紅色,說明漢人之風即楚人之風矣。劉邦起義造反、試圖登極稱帝時,亦自名為「赤帝子」,並虛構了一個「赤帝子」斬「白帝子」的聳人奇談,以「楚子」自居,目的是藉以以此號召楚人,共同推翻秦王,實現「亡秦必楚」的目的。劉邦的軍隊一如項羽的軍隊,均為「赤幟」。《史記·歷書》記:劉邦立為漢王後,「以十月為年首,而色上赤。」這就是沿襲了楚國的歷法和楚人的習俗。
另外,楚人以東向坐為最尊,南向坐為次尊。楚國公族的墓葬亦是頭向從東,墓向與頭向一致,也從東。其中的意蘊:一是作為日神的遠裔,應朝向日出的東方。二是作為火神的嫡嗣,同樣應朝最初的火神所居的東方。古人所講方位的上下,除了東、南、西、北之分,還有左、右之分。南向在東向之左,尚左之風由此而來。周朝習俗則尚南、尚右,彼此適得其反。《孔子家語·問禮篇》:「坐者南向,死者北首,皆從其初也。」說的即是周人的習尚。在楚國,職官以左右區分,左為正,右為副。其習相沿至漢,再至唐、宋、明的漢人官制,均以左為上,右為下,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長左次右等等。由此可見,漢習即楚習矣。鴻門宴上,按《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五人中四位是楚人,只有張良是韓人,席次則按楚俗安排:項羽、項伯東向坐,最尊;亞父范增南向坐,次尊;沛公劉邦北向坐,屈居下位;張良西向侍,叨末座。太史公記事,可謂平淡之中見精妙,廖廖幾字就把楚人、楚俗交待的清清楚楚,無需加一字之褒貶,就把項羽的驕橫之態和劉邦的忍辱之情,刻畫的淋漓盡致。
劉邦愛楚服,平時喜穿短衣,交領、右衽、直裾,這是平民、貴族均可常穿的便服。所以《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述叔孫通見劉邦時,脫下長袍,換上短衣,以討劉邦歡心。劉邦自幼愛楚冠,即是一種竹里漆麗的窄長的板子。因其家境不豐,劉邦自己便經常用蘆葦或竹皮製冠自戴,這就是典型的楚冠,後稱之為「劉氏冠」。劉邦稱帝後,把這種長板楚冠前後加以玉珠旒蘇,成為皇帝的專用冠冕,謂之為「平天冠」。說明劉邦非常眷愛楚俗,同樣也說明漢俗多引自楚俗。劉邦與項羽一樣,喜愛楚歌、楚舞,常引亢高歌,以訴衷懷,《大風歌》、《鴻鵠歌》便是其例。《漢書·禮樂志》說:「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漢朝的《房中樂》,曲名雖是周代,曲調即屬於南音。 「龍鳳呈祥」是楚人、漢人共同的景仰,共同的心聲。楚人以先人的崇奉為本,以鳥為圖騰(Totem: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在楚人眼中,鳳是日中之火鳥,是祖先祝融的英靈,因此是至善至聖的神鳥。《白虎通·五行篇》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鸞即是鳳。他們喜歡以鳳鳥喻人,把自己喜歡和崇拜的人名為鳳鳥。如楚莊王即位後,整天尋歡作樂,不問國事,大臣伍舉進諫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同『飛』)不鳴,是何鳥也?」庄王對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這里,伍舉以鳥喻人,庄王亦以鳥自喻。屈原在《離騷》、《九章》、《遠游》等諸篇中,反復詠頌「鳳鳥」、「鳳凰」、「鷺鳥」,把它作為美的象徵,憑它的導引而上下求索。至今,漢人仍喜歡用「鳳」字命名。如豐縣古稱「鳳城」,相傳有鳳凰而得名,現多以「鳳」字命名,如鳳鳴塔、鳳城鎮、鳳城賓館、鳳鳴大酒店等等。
楚人喜歡鳳,後來才變得喜歡龍,這是楚文化擴張和兼容的典型標志。圖騰形象中「龍」的原形一為蛇;二為鱷,是一個見首不見尾、首尾相照應的連體龐然大物。它是將馬頭、鹿角、蛇軀、鱗身、魚尾、獸腳、鷹爪等特形集於一身的連合體。這種多種動物的集合體,正是各圖騰民族融為一體,成為一個新的聯合集團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啟明星。許順湛在《中原遠古文化》第五章中,曾對炎、黃時代的33個主要圖騰氏族進行排列,至堯、舜、禹部落聯盟時,只剩下7種民族圖騰,這表明在部落不斷地擴張兼容中得以吞並和組合,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聞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龍是許多不同的圖騰揉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的兼並而產生的混合的圖騰。」龍的形象定型於戰國後期至秦、漢之間,這一時期正是楚國北擴、楚文化北上,與中原文化、齊魯文化、三秦文化交融匯合的時期。因此,「龍」圖騰的形成,象徵著中華民族主體血脈的匯聚和華夏文化的奠基。從此,普天下的中國人就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龍的傳人」。它預示著東方破曉,黃龍騰飛,中華文明的偉大時代即將來臨。
注釋:
⑧《史記·楚世家》
⑨楚·宋玉:《招魂》
⑩《史記·項羽本記》
⑪《墨子·公孟篇》

Ⅵ 為什麼說:天上地頭鳥,地上湖北佬這句話是怎麼來的

天上地頭鳥,地上湖北佬的來歷:楚民族是一個崇拜龍鳳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鳳鳥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鸞便是鳳。故楚人對鳳總存在著一種深厚的感情。他們尤其喜歡以鳳喻人。傳說楚莊王剛剛即位時,整天尋歡作樂不問國事。伍舉便進諫問:「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鳴,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伍舉以鳥喻庄王,庄王也以鳥自喻。這鳥飛能沖天,自然便聯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幾千里」,「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鵬者,鳳也」。其鳳後觀有一頭,上看有一頭藏於身下,前看仰首觀雲。在古人的觀念中,鳳是一種神鳥。《山海經》說:「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鳳鳥飛騰,繼之以日夜」,「鳳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鳳其展鳴,驚天地,泣鬼神兮」, 三鳳九頭,「其志大兮,其慧遠兮。」古時楚國轄湖北、湖南兩地。自古英才輩出,而荊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勞且聰慧,舉國皆知,故有一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

閱讀全文

與楚文化為什麼喜歡龍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