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鄉土文學的意義,200字
鄉土文學,《詩經》中有大量描寫鄉村、底層的詩歌,可稱為最早的鄉土文學。
可以稱為最早的鄉土文學。古代有陶淵明等一系列詩人,塑造了田園詩派,是鄉土文學。
近代有山葯蛋派,是鄉土文學。
同時跳出農村包圍圈在都市描寫鄉村的也不乏其人。比如蕭紅。
鄉土文學,土生土長的文學,以其通俗易懂,低調、深沉、厚重、沉積為主要表徵,來自於民間,又去向民間,通常是民間深厚文化積淀的爆發,深刻體現了底層勞苦大眾的吶喊和掙扎,揭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精神的迷茫、墮落、肆意的誇張變形、扭曲、狂躁,對基本生存的永恆追求。同時還夾雜著大量赤裸裸的色情、暴力、低俗描寫,將美好的東西肆意粉碎展示在讀者面前,描寫小區域內的斗爭和強權,宗族血脈的壓榨,將人性置於祭台之上,或者踐踏於腳下,鄉土文學的場景總是避免不了血淋淋的爭斗、愚昧無知式的朦朧精神描寫和生存的壓迫,
基本人物的良好性格總是飽經摧殘、折磨。
鄉土文學對於基本人物的內心描寫總是壓抑的、荒誕的、蔓延式的鋪在土上。
初期的鄉土文學總是歌頌美,鞭撻丑,主人公通常是高大全的,沒有性慾、物慾的,完全是高尚精神的化身。在演變過程中,鄉土文學中的英雄式人物逐漸更加鄉土化,有了人性,有了慾望,有了自我。當代鄉土文學主人公本身有時就是丑惡、罪惡的化身,一身匪氣,英雄身上也出現了酷,爽,仇,勵志和人格的變異。以至於有審丑的傾向。
這就是本人眼中的鄉土文學的意義。
❷ 鄉土文化的介紹
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鄉土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至此我們對中國鄉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還相當有限。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託和智慧結晶,是區別於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徵,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其中包含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延承也必須覆蓋物質的、非物質的各個領域,而且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發展旅遊等產業也要突出「保護第一」的原則。對鄉土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是積極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謂「積極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繼承鄉土文化傳統的東西,也要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創造新的東西;既要保護好原生態鄉土文化,又要創造新生態鄉土文化。所謂「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鄉土文化的「文脈」,也要有選擇地沿承作為鄉土文化載體的「人脈」,既要延承鄉土文化的物質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涵。這一點在時下的中國廣大農村是要特別關注並給予妥善的保護政策。
❸ 文化與你村民的社會生活有哪些作用
一、鄉村文化有哪些內容?
所謂鄉村文化,就是一種源於鄉村生活,不同於城市文化的另一種文化,它是鄉村居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種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人文氣息的文化。
文化有物質與非物質之分,鄉村文化也不例外。
1、鄉村物質文化
鄉村物質文化指為了滿足鄉村生存和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空間肌理、鄉村建築、生產工具等等。
2、鄉村非物質文化
鄉村非物質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包括節慶民俗、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村規民約、宗族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古樸閑適的村落氛圍等。
二、發展鄉村文化有什麼意義?
鄉土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同時又超越了個體,是文化將這些個體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賦予鄉村生活的價值。比如鄉土社會中有許多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許多農耕社會有慶祝豐收的節日,比如藏族的旺果節,是溝通人與自然,祈求風調雨順、保證農業豐收的節日。春節是家庭、家族和社區共同慶祝周而復始,新的一年開始的節日。
清明節和七月節是供人們緬懷逝去的親人,溝通生者與亡者的節日,通過與亡者的交流,逝去的親人仍然活在現實的世界中。在人們慶祝這些節日的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生者與亡者保持了溝通,成為聯系密切的共同體。
許多農民即使遠離家鄉,也要長途跋涉在節日回到家鄉,參與這些節日,是因為有了這些節日,他們的生活才有意義。
❹ 鄉土中國的意義與影響
《鄉土中國》這本書中提出和論證了「差序格局」等有中國風格的社會學理論。這本書是進行社區研究的一部比較成熟的著作,代表了費孝通早期社會學研究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即從實地的社區研究轉變為社會結構的分析。
在該書中,作者把鄉土中國看作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一種特具體系,支配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特性。
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性的。以土地為本的鄉土社會人口流動率極低,從而導致村落之間的孤立和隔膜,「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人們在熟悉的環境中長大,代代相傳的社會習俗指導著他們的行為。在這種社會里語言足夠傳遞世代的經驗,「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據此,費孝通指出文字下鄉的困難在於鄉土社會的人們沒有用字幫助他們社會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於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變化。費孝通還從群己關繫上將中西方的社會結構進行對比,認為西方社會是一種團體格局,團體界限明確,團體成員對於團體的關系是相同的;而鄉土中國社會結構則是一種差序格局,他說:「以己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而是象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種差序格局以「自我」為中心,富於伸縮性,群與己,公與私的界限都變得十分模糊。在此費孝通把中國人的「私」心放在這種格局下進行討論,「中國傳統社會里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天下。」(第27頁)正是因為這種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路,因而鄉土社會也就沒有超乎私人關系的團體道德觀念」,「中國的法律和道德,都因之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普遍性關系的確立,正是現代社會異於傳統社會重要標志之一。
根據以上提出的概念和簡單的結構分析,費孝通又具體分析了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社群「家」。他認為作為一個事業組織的家,其大小依事業大小而定,其主軸是父子之間而非夫婦之間,在家內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鄉土社會為維持秩序而在男女之間不強調感情,而強調合作,男女有別的界限使中國傳統的感情定向偏於同性方面去發展,同性組合使家庭的團結不易鞏固,於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的家族便代替了家庭而成為鄉土社會的基本社群。費孝通認為,鄉土社會的秩序是靠「禮」來維持的,禮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於傳統的習慣,只要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禮治社會便不需法律來維持秩序,無訟是鄉土社會的特色。費孝通特別指出,中國正處在鄉土社會的蛻變過程中,要使現代司法制度得以徹底推行,必須「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先有一番改革」。
在分析鄉土社會秩序何以維持的基礎上,費孝通進一步剖析了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他把權力劃分為四種類型,即社會沖突中發生的橫暴權力,社會合作中發生的同意權力,社會繼替中發生的長老權力和社會急劇變遷中發生的時勢權力。在鄉土社會中,既有不民主的橫暴權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權力,但這兩者均不構成權力結構的主導方面,因為前者受到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而後者又受到分工體系不發達的局限,因而鄉土社會「雖則名義上說是『專制』的。『獨裁』……在人民實際生活上看,是松馳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鄉土社會中明顯地存在於一種既不同於橫暴權力又不同於同意權力的另一種權力,費存通稱之日「長老權力」,它是一種既非民主又異於不同主的專制。概而言之,鄉土社會是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費孝通在分析鄉土社會的秩序的維持和結構的穩定的同時,並沒有忽視對其變遷的考察。他認為從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過程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台;名與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血緣是身分社會的基礎,地緣卻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因此他說:「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而就長老權力下的鄉土社會來說,變遷往往採用「注釋」形式,即「維持長老的權力而注入變動的內容」,這就導致了名與實之間極大的分離,並且其距離隨變遷速率而增加。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重要區別之一還在於前者的人們是靠慾望行事,雖然這些慾望由於文化的陶冶而恰好符合人類的生存條件,而在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是根據經驗,而是根據他們自己的需要,運用知識去計劃社會生活。費孝通認為。從慾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❺ 什麼是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指與一個人出生地相關的歷史地理、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相關方面的一種物質或非物質的表現形式。
簡言之,鄉土文化就是一個人出生地土生土長的物質或非物質的民間文化。
(5)鄉土文化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鄉土文化具體包含:
1、村落建築
比如吊腳樓、土樓、木樓、馬牆樓、杠式屋、跑馬樓、炮樓、鎖頭屋、洋樓、中西合璧建築以及名人名居、紅色驛站等,各個農村地區幾乎自成一色,這些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也與當地的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鄉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2、山水風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農村地區廣闊,地方山水風景各異,雖都是山野,但美點不一樣。
3、器物手工藝品
鄉村的一些生活器物和手工藝品是很好的文創資源,有的也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土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
❻ 鄉村文化室有什麼作用
有利於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鄉村文化室的建設,有利於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有助於推動鄉村振興,也能助力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放眼全國,無論文化下鄉,還是保護古村落,或是移風易俗,都需要實心實意、真抓實干,避免重物質輕精神。惟其如此,才能在鄉土文化的豐厚土壤中開出各有特色的文明之花。
(6)鄉土文化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絕非虛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在山東代表團強調的,「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
這些年,遼寧在鄉村文化建設中,一手抓村容村貌,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里子」和「面子」相互促進。譬如盤山縣,建設「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主題道路和主題廣場,5萬米的宣傳牆訴說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成為當地農村一景。
當鄉土文化回歸並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築成文明的底色,鄉村就永遠充滿生機。
❼ 文化與村民的社會生活有哪些作用
一、鄉村文化有哪些內容?
所謂鄉村文化,就是一種源於鄉村生活,不同於城市文化的另一種文化,它是鄉村居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種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人文氣息的文化。
文化有物質與非物質之分,鄉村文化也不例外。
1、鄉村物質文化
鄉村物質文化指為了滿足鄉村生存和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空間肌理、鄉村建築、生產工具等等。
2、鄉村非物質文化
鄉村非物質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包括節慶民俗、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村規民約、宗族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古樸閑適的村落氛圍等。
二、發展鄉村文化有什麼意義?
1、文化賦予了生活的意義
鄉土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同時又超越了個體,是文化將這些個體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賦予鄉村生活的價值。比如鄉土社會中有許多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意義。許多農耕社會有慶祝豐收的節日,比如藏族的旺果節,是溝通人與自然,祈求風調雨順、保證農業豐收的節日。春節是家庭、家族和社區共同慶祝周而復始,新的一年開始的節日。清明節和七月節是供人們緬懷逝去的親人,溝通生者與亡者的節日,通過與亡者的交流,逝去的親人仍然活在現實的世界中。在人們慶祝這些節日的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生者與亡者保持了溝通,成為聯系密切的共同體。許多農民即使遠離家鄉,也要長途跋涉在節日回到家鄉,參與這些節日,是因為有了這些節日,他們的生活才有意義。
2、文化也賦予鄉村社會以秩序
盡管我們是個法治社會,但是在鄉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法律所無法管,或管理成本很高的地方。在鄉村社會中,文化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養成尊老愛幼的風氣就需要有尊老愛幼的文化氛圍。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中,社會變化相對比較緩慢,老年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可以教導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會中具有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現代社會,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有很多渠道獲取知識,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人更容易利用這些渠道獲取知識,比如互聯網,老年人在知識上的優勢已經沒有了,要維持年輕人對老年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有文化的鄉村可以看到長幼有序,秩序井然,而文化的斷裂經常會導致鄉村的矛盾和沖突。
3、鄉村文化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基礎
西方國家在迅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農業的快速發展是以鄉村社會的消亡為代價的。在一個世紀以前的傳統農業地區,圍繞著教堂形成了不同的農村社區,這些農村社區由數十戶農民組成,社區的農民相互依存。但是到二戰以後,大量農民開始放棄農業進入城市,土地被出售或出租給大農戶經營。農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民的數量越來越少,大量房屋被丟棄,目前從事經濟活動的農村仍然存在,但是從事社會活動的鄉村則不復存在。與西方國家不同,東方社會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保留鄉村,如日本、韓國和中國的台灣地區,在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都曾經以不同名義推動鄉村的振興,希望避免西方鄉村消亡的道路。東方社會振興鄉村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保護鄉村文化。
❽ 鄉土文學對現代人的影響
鄉土文學對現代人的影響在於,鄉土文學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的作品,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也促成了各地流域文化的傳播,對弘揚當地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鄉土文學往往是作家、文學家這一社會群體最早樂意取材的領域,鄉土文學具有一定的通俗易懂,很接地氣的特徵,更容易被 傳統大眾所接受,此外鄉土文學也是對於當代文學事業的整體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