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在「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
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
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② 如何看待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普適性和獨特性
普適性是指傳統文化價值觀能較普遍地適用於同類對象或事物。也就是說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能適應於這個社會的人們需求。 獨特性是指每一種文化都是不同於其他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徵。這說明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具有同今天文化的價值觀不同的地方。 普適性寓於獨特性之中,又通過獨特性表現出來。二者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③ 用辯證否定的觀點談談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傳統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基礎上生發出來的,所以剛才我說文化的時候,什麼是文化,它是一個復雜的歷史現象和社會現象,或者叫現實現象。所謂歷史現象是什麼?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經過上千年甚至於上萬年的發展,有個很豐厚的積淀,每個時代都是在前一個時代文化基礎上,再有新的建設,形成不同時期的文化。所以隔斷歷史是不應該的,同時也是不可能的。我隨便舉個例子說,中國古代提倡孝的,今天人們也對於父母親疼愛孩子,子女又孝順父母這樣的家庭,很羨慕,首先今天的孝和古代的孝不一樣,有我們今天時代的內涵,但是它是從中國傳統過來,但是它又區別於別的民族,在世界上很多民族是很難以理解孝的,18歲以後離開父母,完全獨立生活,他對父母沒有義務感,當然他們還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過聖誕了,父母親過生日了,也來看望一下,但是鄰居也互相來看望他,沒有我們那種權利與義務的傳統觀念。現在我談到那個問題,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在今天還能夠起作用,哪些我們應該拋棄?我想任何民族的文化里除了他自己體現民族性之外,都有一些普適性的內容,就是於人類全體都有用的東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里也不例外,有這么一塊,這一點是超越時空的。有一些是有時代性,但是從其內核來看,是對人類、對人類的個體是有好處的,這些都應該保留。再有一類是時代性特別強,只是實用的對那個時代服務的,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實用。
我現在分別說幾句話說這三類,什麼是普適性?中華民族講人和人的關系應該是和睦的,人和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現實和未來,中國人比較講實際,立足於現在,爭取未來的美好生活,但是對死後的屍骨怎麼處理,不太關心,也沒想著復活,也沒想著我下輩子所謂投胎,只是很現實,注重現在,但是對未來有一個期望。這些我認為是對全世界都有益的。如果人和人之間不和睦,人和自然之間不和諧,把希望都寄託在天堂,都想到我若干年後有一朝我來復活,我想這個世界這么走下去恐怕沒有什麼前途。有些是屬於帶有時代性,但是它的內核也是對今天有益的,比如說我們講到忠,從前的忠要忠於皇帝,僕人要忠於主人,這是為了維持當時的社會需要。今天我們還要這樣嗎?當然不要,但它的內核,對於你最鍾愛的,你擁護的東西,認定了,我就要忠於它,比如說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真理,這些還是有用的。有一些就是不適用的,因為中華文化產生於原始社會,形成於農耕社會,所以它的文化都帶著「農耕」的一些印記,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到信息時代,如果還完全是農耕的思想,比如農耕思想對於社會個體要求他的義務很大,但是個人的權利比較忽略。再有,一家一戶一村一寨彼此比較隔絕,甚至形成家族的觀念,過分強調老鄉的感情,這些都跟建立統一的市場差的多,與今天的人權都是相抵觸的,我們應該根據今天的時代特點逐步形成我們的判斷標准,有些該揚棄就揚棄了。
④ 法國啟蒙思想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收了哪些思想體現了什麼特點
法國啟蒙思想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
1.吸收了儒學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悟出了一個道理:當政者的目標是人民的幸福。若背離此目標,人民就會起來造反和革命,甚至推翻政府。
2.從孔子的「為政以德」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思想中總結出用人之道。
3.法國啟蒙思想家從儒家典籍中找到強有力的攻擊重商主義的思想武器,儒家的道德意識啟發了法國重農學派的產生。
4.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取用儒學的天道自然觀和仁德政治論來抨擊神學,反對封建統治;
法國啟蒙思想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收的這些思想內容,體現了儒家文化精華的普適性和永恆性特點,同時也體現了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現代化進程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⑤ 文化重要的意義
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
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並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於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5)文化的普適性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與文明區別
①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而文明則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
②從時間上看,文化存在於人類生存的始終,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便已產生原始文化,文明則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定階段。
③從表現形態上看,文化是動態的漸進的不間斷的發展過程,文明則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的跳躍式發展過程。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義概念。人類征服自然和社會過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動、過程和結果是一種客觀存在,其中既包括優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於人類的內容,也有不利於人類的因素,它們都是文化。
文明則和某種價值觀相聯系,它是指文化的積極成果和進步方面,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它是一個褒義概念。
⑥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普適性和獨特性之間的關系
普適性是指傳統文化價值觀能較普遍地適用於同類對象或事物。也就是說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能適應於這個社會的人們需求。
獨特性是指每一種文化都是不同於其他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徵。這說明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具有同今天文化的價值觀不同的地方。
普適性寓於獨特性之中,又通過獨特性表現出來。二者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⑦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西方現代文化的認識
第一,西方進來的東西,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怎麼判斷,由誰來判斷?文化取向和選擇是私人權利,他人毋庸置喙。很多人說「要把中西方文化優秀的東西結合起來」,但我不結合行不行?為什麼一定要結合呢?有人願意365天穿漢服或清代旗袍,一張口就之乎者也;有人願意全盤西化,整天西裝革履,滿口美式英語,犯哪家子法?第二,有人會說,討論的是整個社會的文化面貌。這就牽涉到文化更新的規律了。國家與國家或民族與民族之間,真正的文化交流是沒有所謂侵略的。文化的本性是自由交流、自由拓展,從長遠看,任何力量都壓制不了。受眾人喜愛的自然會保留,令人討厭的則被淘汰;自然發展,自然更替,多元並存,共生並育。不要把中西文化結合說得那麼神秘,一個國家或一個人身上,多元文化並存,就是結合。觀察一下你身邊的現象,不是舉目皆是中西文化並存或結合嗎?第三,人性是共同的,世界各民族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的道德標準是三綱五常,去掉「三綱」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普適性的。現代西方的價值觀,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中國人也認同。除了違法的侵犯公民自由的內容必須收藏在博物館,不讓它繼續害人外,尊重和保護一切民族的文化,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權,慢慢就會形成文化繁榮的狀況。比如,上世紀80年代說穿喇叭褲、牛仔褲就是西方腐朽思想、精神污染。現在牛仔褲很多人穿,喇叭褲你叫他穿他也不穿了,這就是自由選擇、自然淘汰的結果。還有,不要動不動就誇張到國家、階級高度。有人把穿漢服說成是愛國,那國家領導人穿西裝就不代表國家利益,就不愛國了?
⑧ 什麼是文化的普世性
文化沒有國界、宗教、以及種族限制,能夠渲染每一個人。
⑨ 文化是一種跨越國界、跨越民族、跨越時空的普適性精神力量。這句話是對還是錯
肯定是不對的,不同的文化在現實社會中的地方是不一樣的,這和這個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文明發達程度是有關系的。強則強,弱則弱。
⑩ 文化的靈魂作用體現在哪裡用關鍵詞回答
體現在知識性、創造性、生命性、大眾更新。
1、知識性:承載知識是文化最基礎的本質屬性,一般應包括常識、科學生產技術與社會管理技術、各領域科學思想理論及社會信息等。由於前人的經驗、技術與創造均凝聚成為了文化,所以,人類發展就可以認為是再創造與凝聚文化,的過程,後人的每一步,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文化創造與文化改造行為。
2、創新性:沒有創新,就沒有文化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就儼然是吃先人的老本,最多也只是擴大規模的再生產;而由於物質會損耗、精神會變質,社會文明就必然會倒退。因此,人類歷史就是不斷創新的歷史,這是由文化趨向文明的方向所決定的。任何族群文化要想實現進步文明,就必須學習他人長處、改正自我的不足、並發揮創造性思想能力,文化封閉與文化傲慢是貽害民族自身的毒葯。
3、生命性:人類的盲目自大,造成了對自然與社會事物極大的主觀偏見,其實,只要是能夠相互聯系、具有量變與質變的事物,由於它們都具有產生成長壯大一成熟豐富」的生命發展軌跡,就都應該理解為具有生命。這樣的理解,才能領會文化積極向上、光明進取的精神實質,才能明白個人創造與社會改造的開拓價值,才能認識到強制性文化輸出反文化精神生命'的危害,才能覺悟到對民族傳統文化合理取捨、發揚繼承的重要意義。
4、大眾性:一方面文化來源於大眾的生產實踐與創造;另一方面文化指導著大眾的思想、生產與生活;再者,在應用與創造文化過程中,文化不論人種、不分階級、不分彼此,具有大眾普適性。由於大眾的運用才彰顯出文化的價值,由於大眾的創造才豐富著文化的精神內涵,這就是社會文化不能製造隔閔、不能愚弄大眾的根本原因,也是社會弘揚教育、注重傳承、倡導創造的偉大變革力
文化就是人世間最為復雜的社會存在與最靈動的活力價值體系,既是人類一切生產創造的價值成果,也是人們所有思想生活的精神靈魂,是由全體人類靈性意識共同主導的復雜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