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潮汕文化的潮汕文化溯源
潮汕人常常自嘲處於「省尾國角」。展開中國地圖,潮汕地處東南一角,北有山,南臨海,居於粵之東,距離省城廣州便有近五百里,謂之「省尾國角」倒也名副其實。即使如今交通便利,在揭陽潮汕機場坐飛機可直達廣州,北京,但是坐汽車到廣州仍需五六個小時。試想在交通落後的古代,可不是「鳥飛猶是半年程」?
潮汕人屬於福佬民系,其形成與從福建進入的移民有著直接的關系。福建歷來地狹人眾,而廣東的潮汕地區與其只有一嶺之隔,是福建移民遷入的第一站。唐宋以來,福建移民源源不斷地向廣東湧入。據說韓愈貶潮州期間,曾「以正音為潮人誨」,即用中原語音來改造潮州土音,但是沒有成功,顯見潮州方言當時已經日趨定型,難以改變。宋代開始,為數不少的閩人和潮汕人一批批沿海路南遷,抵達粵西沿海和海南島,與那裡的住民發生交流整合,形成福佬民系在廣東的另外一個分支。
潮汕地區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境內雖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環境並不易,常有台風與地震威脅,加上歷來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這樣的生存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故潮汕人有「種田如綉花」的說法。
潮汕人分布在廣東東南沿海,生活無不資仰於海洋。耕海、冒險、海神崇拜等海洋文化至為發達,是潮汕文化一個最重要的特質。唐宋時期,潮州漁民已在深海漁場作業,出現我國最早漁場之一。北宋就有印尼的商船到潮州進行貿易。明清時期,潮汕地區已有發達的海洋性商業貿易活動。即使在清初海禁時期,潮汕商人還是偷偷進行海外貿易。「潮州幫」商人集團與「廣州幫」一樣,遠涉鯨波,逐海洋之利。
鴉片戰爭後,汕頭開埠,潮汕人到海外謀生者比比皆是,因此潮汕地區成為和江門五邑齊名的重要僑鄉。當然闖世界總不會一帆風順,那是拼卻了生命的拼搏與掙扎,是被生活所逼走投無路的艱難抉擇。有歌謠為證,「無錢無米無奈何,背個包袱過暹羅(即泰國)。火船一到七洲洋,回頭再望我家鄉。父母嬤子個個哭,哭到我心如著槍」,「暹羅船,水迢迢,會生會死在今朝。過番若是賺無食,變做番鬼恨難消。」但潮人終歸是擁有精明頭腦和拼搏精神的,再加上南洋這些國家當時經濟遠遠落後於中國,喜好抱團的潮人生意便越做越大。如今東南亞地區尤其在泰國,許多大商人的祖籍都在潮汕。
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人頗具優勢的文化品質。他們不僅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也是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故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但惟利是圖、精明過頭的商人,總歸招人嫉妒。這也是歷史上血跡斑斑的排猶運動的導火線,東南亞的「排華運動」也有相似的原因。如今不少潮汕人對「東方猶太人」的名頭似乎沾沾自喜,引以為榮,其實這個命名背後是一段心酸的血淚史。
在中國歷史上,晉商、徽商和潮商曾聞名天下,而且晉商和徽商的名頭顯然要比潮商顯赫,山西人開的「票號」左右了大清朝200餘年的金融市場,連慈禧太後也向晉商伸手借過銀子。財大氣粗的晉商衣錦還鄉,極盡奢華建宅子,直到今天還留下了諸多山西「大院」。只是現代晉商和徽商都偃旗息鼓,而潮商旗幟依然樹立。這與晉商和徽商本質上都是官商、唯有潮商走市場之路不無關系。作為官商,晉商和徽商依附於朝廷經營鹽、米、茶葉等生活必需品,或者開票號,相當於今天的鋼鐵、煙草和金融行業,通常受國家調控,一旦進入這些壟斷經營行當,伴隨而來便是巨額利潤。然而晉商和徽商一旦失去依附的時代,他們的命運也隨之完結。潮商人堅持走比較單純的市場化之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能一直走到今天。
世界各地有華人的許多地方都建有潮州會館。明清時期,在國內的許多商埠也都設有潮州會館。在東南亞各國和美、加、澳等地也組建有潮人社團。1981年成立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性聚會。1997年第八屆年會第一次在潮人本土汕頭舉行,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也向大會發來賀電,潮商在海外影響可見一斑。
潮汕人精於商業之道,但也不排斥讀書人,潮州人相信這和被貶到潮州擔任刺史的中唐大文豪韓愈有關。韓愈上任後薦舉地方俊彥主持州學,同時興辦學校,為了解決經費問題,他還捐出8個多月的俸祿。後來歷任地方官也都注重教育,成就了潮汕人儒雅的秉性。精緻的生活態度在潮人身上根深蒂固著,彷彿融進了血液里的那一份講究,即便是販夫走卒,也不例外。曾見過三輪車夫,等待客人的那點兒空閑,也不忘來上幾杯儒雅的工夫茶。宋代詞人柳三變曾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其實潮人是把浮名微利也拿來淺斟低唱,工作與生活兩不耽誤。曾有人把潮人的心態歸納為「工夫茶」文化,頗多微辭,彷彿一旦拋卻了工夫茶似的精緻,換上大碗茶,就當能幹出大事。這不免皮相,沒了工夫茶的精緻,何來潮人?
⑵ 潮汕的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⑶ 潮汕的來源
1858年6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 潮汕增開潮州府等十處為通商口岸。選定澄海縣沙汕頭(後改名汕頭,並取代條約口岸部分「潮州」一詞)一帶,那時汕頭並不為人所熟知,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頭一帶引潮汕三江出海口,北通海峽(台灣海峽),身靠南海,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已取代當時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為潮州府屬的中心港口。至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府如期對美開市,在汕頭港把門島——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 不久恩格斯便提到「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城市」,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其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由此「潮汕」一詞開始傳播。 1907年5月22日,丁未黃岡起義爆發,這是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乃日後諸多民主武裝革命的先聲,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民國成立後,廣東都督府下設潮梅鎮守使,其中心駐汕頭,汕頭粵東中心城市概貌初現雛形。1921年汕頭建市,設立省直屬市政廳,汕頭成為粵東繼潮州府城後的又一耀點。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潮」、「汕」共榮,人們便習慣於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話之類的說法。不過,由於二戰至改革開放後的歷史原因以及慣有稱謂,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習慣稱自己為潮州人。潮汕具有悠久歷史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潮汕善堂堪稱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典範。潮州菜享譽全國,是國內最高端的菜系,其作為粵菜(即潮粵菜)的中堅力量,有最上得廳堂菜式之稱;潮劇是中國十大地方劇種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俗稱《荔鏡記》可謂是用潮州話編寫第一文學巨著。所謂「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獷豪邁的普寧、潮陽英歌舞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而歡慶喜人的潮州大鑼鼓更是聲震海內外;「潮州厝,皇宮起」,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別有一番古典雅緻。紛繁薈萃的潮州文化是數千萬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財富,其起源於潮州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話)、潮州戲劇(潮劇、潮州鐵支木偶戲、正字戲以及由陸豐一帶唯一遺產的潮州皮影戲等)、潮州音樂、潮州菜系(包括功夫茶、涼茶在內的潮州飲食)、潮州工夫茶、潮州工藝品(如潮綉,潮州木雕,貝雕,石雕,抽紗,潮汕剪紙等)、潮州民俗(如普寧英歌)和潮州特有的慈善結構(如潮州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潮汕人在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甚至有了自己的宗教--德教,不過這個宗教現在只能在東南亞找到。位於汕頭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僑批文物館是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潮南區的劉明通博物館是國內首個民間博物館,民間博物館還有潮安的華夏歷史博物館以及其他還養在深閨待人知的如位於潮州市牌坊街太平路某家店;潮州的陳仰中美術館是我國第一家個體陶瓷美術館;陳舜羌木雕藝術館、傳統工藝品陳列館、中國瓷都陳列館、饒宗頤學術館、淡浮文物院、陶瓷八珍樓。澄海區的塔山風景區有國內首個民間紀念館;人物博物館及故居有揭陽黃岐山的潮州八賢紀念館,丁日昌博物館,普寧「八一」紀念館,普寧市南溪鎮楊石魂故居,普寧市洪陽鎮林則徐舊居(文昌閣),揭西縣曾習經故居,普寧市方方紀念館,普寧市的庄世平博物館,普寧市方耀故居。潮州市饒宗頤故居,潮安縣林大欽故居,饒平縣張競生故居;汕頭市蓬州所城翁萬達故居,澄海區的唐伯元博物館,澄海區秦牧故居,澄海鄭信故里,澄海陳慈黌故居,潮陽區蔡楚生故居,潮陽區大峰祖師紀念館,潮南區周光鎬紀念館。</SPAN></SPAN>
</p>
⑷ 潮汕文化有哪些呢
潮汕地區,是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三個地級市的統稱。潮汕人以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誠實信義著稱於世,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泛、影響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潮汕地區擁有歷史悠久且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綜述,紛繁薈萃的潮汕文化是數千萬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財富,其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有自己的潮州話、潮汕戲劇(潮劇、潮州鐵支木偶戲、正字戲)、潮州音樂、潮州菜、潮州工夫茶、工藝品(如潮州刺綉、潮州木雕,貝雕,石雕,抽紗,剪紙、麥稈畫、瓶內畫等)、潮汕民俗和潮汕特有的慈善結構(如潮汕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
潮汕善堂堪稱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典範;
潮州菜享譽全國,是國內最高端的菜系之一,其作為粵菜的中堅力量,有最上得廳堂菜式之稱;
潮劇是中國十大地方劇種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俗稱《荔鏡記》可謂是用潮州話編寫而成的第一本文學巨著。在歌舞奏樂方面,所謂「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獷豪邁的普寧、潮陽英歌舞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而作為潮州音樂下的一大門類,歡慶喜人的潮州大鑼鼓更是聲震海內外;
另饒平步馬舞、澄海蜈蚣舞、喬林煙花火龍等廣場表演亦頗具觀賞性;
民居方面,「潮汕厝,皇宮起」,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別有一番古典雅緻。
⑸ 潮汕文明的歷史
潮汕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背山襟海,美麗富饒,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南國問戶」、「南海明珠」之譽。總面積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有餘,是塊「十相留聲」的神奇熱土,更是宋「前七賢」、明「後八俊」,近代千萬潮汕英才生長的「嶺海名邦」,說是「人傑地靈」,並不為過。
考古材料證實,潮汕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潮汕的先民屬大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主潮汕。入潮漢人和土著長期和睦相處,逐漸融合。現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漢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來的漢族後裔客家人,畲族人所佔人數不多。更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山風和海濤淘洗著代代潮人的心胸。造就了千千萬萬潮人既剛強又文雅的情性,由此而生的刻苦耐勞、開拓進取、謙恭和順的潮人群體,令世人所認同。「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人存在」,如今「海內有一個潮汕,海外有一個潮汕」,海內海外的潮人薪傳火接,世世代代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
潮汕,古稱潮州,隨著近代汕頭市的興起,汕與潮並榮,故習慣上稱為潮汕。現在的潮汕從區域上分為3 個地級市: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都是著名僑鄉。汕頭市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對外開放港口城市,全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潮州市素有「嶺東首邑」之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沿海開放旅遊城市;揭陽市也是粵東主邑,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來是粵東、贛南及閩西等地物資集散地。
潮汕三市山水相連,文化相同。潮汕文化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戲劇、潮州音樂、潮州菜系、潮汕工夫茶、潮汕工藝品、潮汕民俗和潮汕人文心態八大特色。這八大文化系,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人見人愛。
改革開放二十年後的潮汕,由於三市及所轄各區、縣(市)城市建設與旅遊開發的一體化,使得自然文化遺產、經濟環境、城市形象、社會秩序、市民行為日趨優化,觀光、娛樂、商務、公務、購物、文化、信息等旅遊功能較為配套,成為很好的旅遊城市。
⑹ 為什麼潮汕地區的傳統習俗,保留得這么多
我國廣東的汕尾、揭陽、汕頭、潮州等地,就是人們常說的潮汕地區。潮汕地區的傳統習俗,得以保留至今有不少多,和該地的歷史有關,也和地域、文化等頗有關系。
潮汕地區臨海,但是其封閉性卻由來已久。因為這個地區的東、西、北有群山環抱,南面臨海。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潮汕具有封閉性以及自給自足的特點,這能更大程度避免外界的影響,也造就了傳統文化習俗得以保留和傳承的環境。
潮汕地區不少傳統習俗得以保留,和這個地區的封閉和孤立有關,當地宗族勢力和潛規則,由來以久,這也為傳統文化習俗的保存,提供了支持。
⑺ 潮汕特色民俗文化有哪些
1、潮語講古
潮語「講古」,是以潮汕方言講故事,形式與北方評書基本相同,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娛活動,既有群眾自發聚集在一起講的,也有專門請講古為業的民間藝人講。潮汕以前沒有像北方一樣的專門說書場,故講古藝人便利用宮廟、公園、廣場等人多的公共場所開講。
⑻ 潮汕的傳統文化
1、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參考資料:潮汕文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