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龍舟民俗文化是什麼

龍舟民俗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1 05:39:08

① 賽龍舟習俗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賽龍舟的風俗
龍舟比賽開賽前或是龍舟下水時大多會舉行一場別具特色的點睛儀式。龍舟點睛來源於“畫龍點睛”一說,寓意平安吉祥。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龍舟下水的日子。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② 中國傳統節日龍舟節(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③ 賽龍舟的風俗及文化內涵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賽龍舟的風俗-賽龍舟的文化內涵

賽龍舟的文化內涵

賽龍舟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項講求團體合作的體育運動,在2010年亞運會更是被列入比賽項目中,但在古人的心中,賽龍舟並不是單純的體育項目,更是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希冀。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賽龍舟的風俗

五月初五,端午節,如果你恰好在端午出行,不妨去看看各地不同的龍舟賽風俗。除了福州市區,國內還有很有地方的龍舟賽保留著有趣的風俗呢。

泉州:奇特的陸上游龍舟風俗。

地點:惠安縣崇武古城。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閩南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縣崇武古城的習俗較為特殊。

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的是,當地人主要是在台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祝神驅魔活動。相傳,某一年在賽龍舟中出了事故,人們就決定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

現在,當地人的端午節不僅有賽龍舟活動,還有陸上游龍舟活動,十分熱鬧。據說,按當地傳統習俗,游龍舟時人們還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

貴州:苗族龍船節。

地點:凱里市清水江。

農歷五月,漢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在貴州凱里市的苗族也有在農歷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漢族的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龍船節卻在農歷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龍船節苗語叫「咋瓮」(意即劃龍船),又名「婁瓮」(意即吃龍肉)。

龍船節一般在清水江上舉行,清水江穿過凱里又名龍頭江,每年農歷五月,居住於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這里歡度龍船節。

苗族的龍船用杉木製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後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苗族的龍船用杉木製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後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羊、鵝和競渡水手食品,兩側子船則為水手劃槳之地。苗族劃龍船是站立著劃槳的',不同於漢族的坐著劃槳。

龍舟競渡時,每船水手有三四十名,由地位最高的人當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都要聽鼓手的指揮,按鼓聲節奏揮槳競渡。還要有一個小男孩穿上女裝,頭戴苗家女銀飾敲鑼。再選出一個最懂水性的掌舵當艄公,氣力好的壯漢站在船頭撐篙。此外,還要有人負責在開賽時、離寨時、歸寨時在船上放土大炮等等,風俗奇特。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劃旱龍舟的習慣。關於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

說起賽龍舟的起源,起源最廣的就紀念屈原說和沅陵盤瓠招魂說。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④ 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的故事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一項標志性習俗。相傳起源於紀念屈原投江。

典故如下: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4)龍舟民俗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⑤ 端午節賽龍舟文化風俗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盛行。各地各民族之間風俗文化的差異,端午節賽龍舟文化風俗,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進。

在很早以前,陝西安康有賽龍舟。龍舟競渡就是安康的一種民間民俗活動,長期演繹在漢水流域。

相傳以龍為圖騰的漢水一帶氏族,對以龍形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頭楚尾的安康,時而隸屬於楚、時而隸蜀隸秦,更變頻繁。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歸荊州,時而歸漢中。

傳說在東漢時期,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荊州人氏劉龍。因為荊州地帶有劃龍舟習俗,這一習俗也因劉龍的到來和倡導而傳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時期就有關於龍舟的記載。龍舟競渡自唐代興盛形成風俗,唐代詩人元稹在《競渡》詩寫道:

吾觀競舟子,因測大竟源。

天地昔將競,蓬勃晝夜昏。

龍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群動皆攪撓,化作流渾渾。壯哉龍競渡,一競身獨尊。拾此皆蟻斗,龍舟何足論。

同時,唐代的劉禹錫、白居易和張建封等,均留下龍舟競渡的詩詞。這種習俗自北宋逐漸成為民間水上競技游樂活動。

安康的龍舟競賽,由於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聯系,尤其與楚境接壤,共飲一江漢水的緣故,很當地人相傳,1869年,安康貢生劉應秋被人誣陷參加了反清復明的「復社」組織被捕入獄,後查無實證,才赦還歸里,在貧窮潦倒中迎來端午節。那裡的男女老少都去觀看龍舟賽,劉應秋不願出門,一個人在家喝悶酒,於是寫了《五日》一詩:

煩營情思懶,好意轉多違。乘靜閑開卷,聞聲似款扉。無錢忘渡節,有酒不謀飢。兒伴歡相喚,龍舟已過磯。

從這個故事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龍舟競渡早已成為安康百姓廣泛參與和熱愛的活動。隨著時代的演變,龍舟競渡便開始定形制、定人數,而且還出現由龍舟競渡引發增設的其他游樂競標項目。

在古代,安康城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三至初六舉辦龍舟賽,連劃4日,數十千米內的男女老幼觀龍舟,有時形成舉火夜賽的盛況。

當時,安康城區一帶的龍舟就有真龍和假龍之分。真龍即專門製作供龍舟競賽的船隻,形似黃瓜,雕有龍頭龍尾及鱗甲,每年只在端午節賽龍舟時使用,真龍共6條。

假龍是用航運木船筏子臨時用彩布裝飾而成,固定的有8條,不固定的有13條,總計真假龍舟27條。小假龍,即混江龍若干,不在計算之列。

除安康城區及旬陽、紫陽、嵐皋、白河、石泉縣城每年舉辦龍舟賽外,沿漢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鎮、嵐河口、月河口、石梯鋪、青套灣、呂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間有賽龍舟的習俗。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它集祭祀、祈福、競技、鬥志、爭榮譽為一體,具有一整套的程式和比賽的辦法。傳說古代安康祭龍舟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有老龍頭的先放在龍頭的廟里祭祀。凡祭祀的前3日,都要要求所有的劃手先凈身。

祭祀程序一般為先開鑼鼓道場,然後由龍頭兒敬3炷香,眾劃手依次敬香完畢,行三叩九拜禮。龍頭兒或鄉紳念祭文。祭念完後,要唱一些花鼓詞,然後由劃手護龍頭遊街、下江。

另一種是龍頭安裝好進行祭龍,除要求程序與第一種一樣,所不同的是頭一年勝出的龍舟要由輸家的劃手敬拜。敬拜後,本龍舟的劃手要繞船三六九圈,然後帶上艾蒲頭圈,再抬上龍舟遊街下江。龍舟下水儀式相當的隆重,從場面上擺有香幾,上面有豬頭、羊頭、蒼蒲、粽子和時令瓜果。從程序上先是鼓樂鍾鳴,然後是禮炮。

下水儀式開始,先宰殺一隻大公雞,讓雞血在香案前滴過後,把雞血順到江水中,叫「雞祭江」取意吉祥。有講究的還要請和尚或道士來誦經。龍舟下水前,龍頭兒要喊,劃手要和:

龍舟下水劃呀劃,劃得鬼神天地怕;龍舟下水拚命劃,劃得對手喊干達。劃呀劃,劃得江水開銀花;劃呀劃,劃得地上結金瓜……喊完下水號子,眾劃手把龍舟推下水。龍舟競賽正式開始。競賽分上水賽、下水賽、對岸賽、環繞賽、奪標賽、搶鴨賽賽等。

奪標賽分兩種,一種是在江中插一竹標旗,先搶到為勝;一種是在江中投一浮標,比較滑,誰先抱上船為勝。另外還有搶鴨子和豬尿泡的。

搶鴨子,就是把鴨子頭頂的毛拔掉,再撒上鹽粉,把鴨子投入江中,鴨子遇鹽疼痛就朝水裡鑽。所有選手下水搶鴨子,誰搶得多誰為勇士,哪個船搶得多哪個船為勝。

搶豬尿泡,就是用新鮮豬尿泡若干,裡面放上銀子錢幣等,眾選手下水搶,獲勝辦法與搶鴨子相同。

安康龍舟競渡,是我國歷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安康與荊楚的龍舟有血緣關系,尤其是屈原曾一度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漢江龍舟競渡更具有紀念屈原的文化特徵。

蘇州也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之一。農歷五月初五,在古老胥門城牆下,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飄揚,龍舟待發,吸引眾多蘇州百姓搖旗吶喊,為健兒們加油鼓勁。

這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船,大都是隔年留下來的,但不放置水中,因為這樣船身容易腐爛,而是有專門的房間存放。

在端午的前兩周,龍船出屋,露天倒放,在陰濕天氣刷上油漆。還要准備用豬皮做鼓面的傳統鼓,在比賽時使用。

在端午節當天,胥江兩岸人潮湧動,家家戶戶扶老攜幼看龍舟競渡。蘇州人把龍舟下水稱為出龍,事先要迎神演戲,稱為「下水」。

他們在江邊搭建5米高的彩台,用作舉行舞龍祭龍儀式,拜過濤神伍子胥,比賽就正式開始了。

蘇州自古是絲綢棉布的重要產地,機戶密布,形成了產業鏈,有專門的染坊。這些社會底層的手工業者在平時是低調的,可這一天的龍舟賽會,他們團結一心,爭標奪魁。

歷史悠久的溫州孕育了獨特的龍舟競渡文化。端午節劃龍舟,在溫州民間流行甚廣,代代相傳。《溫州古風民俗》一書中記載:

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香官神傳說是專管劃龍船的神。

據說,每逢端午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

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香官神。

在劃龍船地區內,各家各戶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

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志。

過去溫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風俗是,藍色旗,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

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紅龍」。龍船中沒有黑龍,俗說烏龍凶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斗勝,因此,溫州沒有黑龍船。

賽龍舟開始,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斗龍互不幹涉,有大龍地、小龍地的名目。每條龍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劃手20人,配有一面大鼓,一支嗩吶,一把銅鑼。鼓手、鑼手、嗩吶手各一人,專為龍舟擂鼓吶喊。

鼓聲一響,眾人齊出槳,龍舟歌起,和著鼓聲、嗩吶聲,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粗獷富有韻律的民族風情。

溫州龍船人數,額定36人為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龍,船身13檔,劃船的26人,船面管旗的一人,後梢兩人,唱神一人,司鼓兩人,掌鑼兩人,托香斗兩人,正合36人。大龍有18檔,兩旁劃船的36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6種執事12人,就需48人。

劃船者穿的衣服一般都是依照旗色。在蒼南等地,定為白衣白帽子是悼念屈原。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俗語說:

鼓是令,梢是命。

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執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斗龍一般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5千米長途,往返10千米。

如果順潮而下,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終點,不能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把梢的兩個人立在龍尾,與36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中水長逆流,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場面異常壯觀。

在歷史上,溫州龍舟競渡時還要建一種水上台閣,是溫州獨有的供觀賞用的龍舟,叫「劃台閣」,「台閣」又稱「彩舫」,是龍舟的一種。舟長數丈,闊一丈多,龍頭龍尾用木頭雕刻,須角、眼睛、鱗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貼金,外面掛紅彩,在陽光映照下,真有「日照龍鱗萬點金」之美。

全船劃手33人,都穿著錦衣,還僱人在岸上用繩纜牽行。船中樂聲悠揚,旌旗飛舞。「劃台閣」以梧誕、花柳塘、蟬街等地最著名。

龍舟上搭設亭台樓閣,並有裝扮人物和鞦韆樂隊,兒童扮演的《蟬禪拜月》《八仙過海》等戲劇人物。每臨端午佳節,裝飾一新的台閣,在河面上緩緩游動,非常壯觀。

劃台閣風俗在清朝同治年間流行,20世紀初期盛行。由於劃台閣耗資巨大,地方財力有限,並非年年都辦。一般為隔年劃,也看收成的好壞而定。

龍舟競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喜愛,被廣泛流傳,歷久不衰。

陽江的龍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龍舟都歸屬當地神廟或姓氏宗祠,擁有各自的旌旗和稱謂,每艘龍舟所屬地都設有自己的龍舟協會,負責人被稱為「龍種」,「種」為傳承的意思。由龍種來負責組織和安排每年的競渡活動。

到了農歷五月初一早,各龍舟協會舉行莊重的「祭龍」儀式,給龍頭點睛、梳髻、梳須,然後劃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著外出參加競渡。

陽江的傳統龍舟長30.6米,中部寬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龍頭高大威猛,舟身油亮烏黑,首尾鱗甲色彩斑斕,長須飄逸,極為威武,全舟共54人。

他們與各地龍舟競渡習俗不同的是,這里的龍舟一直都沿襲著「逆水賽舟」的競渡方式,旨在體現一種不畏艱難和奮發爭先的龍舟精神,世人稱之為「劃的是龍舟,賽的是精神」。

龍舟競渡時,雙龍並排逆水而上,鑼鼓喧天,水花飛濺,宛如猛龍騰江,十分壯觀!

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東莞水鄉都有賽龍舟的習俗,其中又以萬江區、道滘鎮、麻涌鎮等最有規模。賽龍奪錦,熱鬧非凡。

東莞的龍船製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為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後,便將它埋於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壯農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塗油,這一儀式叫「起龍船」。

各鎮區龍船景的日期和地點,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早已形成了習慣。

⑥ 賽龍舟的象徵是什麼

又是作業題?本學霸不屑,這么簡單的題簡直戰鬥力五渣~

賽龍舟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關於賽龍舟的相關知識大約就是這么多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呀同學~

⑦ 賽龍舟這個傳統節日有什麼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⑧ 賽龍舟是什麼節日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而且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

「五月五,賽龍舟」。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民族節日。每到這一天,尤其在江南水鄉,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盛會,是時,群「龍」下水,整裝待命,一聲炮響,比賽開始,條條長「龍」如箭齊發,鞭炮陣陣鳴響,兩岸歡呼雷動,一片龍騰人歡的節日氣氛。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龍舟民俗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節日的由來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⑨ 賽龍舟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民俗

端午節龍舟賽、元宵節舞龍(也稱舞龍燈、耍龍燈)及二月二龍頭節是大東亞龍文化區重要的民間活動。龍舟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賽龍舟最早興起於漢代。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我國傳統的悠久歷史文化繼承性和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閱讀全文

與龍舟民俗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