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美洲神話故事印加文化從哪裡來

美洲神話故事印加文化從哪裡來

發布時間:2022-08-11 09:31:44

Ⅰ 印加文明是怎麼起源的

印加文明是美洲大陸最大的文明中心南美中央安第斯山脈高原的印加人創造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最大的中心,被後人稱為「新世界的羅馬人」。印加人是生活在安第斯山區,即現在厄瓜多、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北部一帶的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奇楚亞語系的部落之一,印加最高統治者權威極高,被視為太陽的化身,被尊稱為「印加·卡帕克」,本來含義是「首領」或「大王」的意思,現在意為「太陽之子」。每當最高統治者出巡時,臣民須匍伏道旁迎送。西班牙人到來後,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個國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早在公元前l000年左右,生活在今秘魯和玻利維亞高原地帶的印第安人就已進入了定居農耕的階段,並創造了一系列古文化,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納斯卡文化、莫契卡文化、提亞華納科文化、瓦里文化、契姆文化等。人們一般將這些文化統稱為前印加文化。

後來的印加人原為印第安人中克丘亞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魯南部高原,以狩獵為生。幾乎像所有的古代國家一樣,印加帝國的來歷也是一團神話的迷霧。據傳說,有一段時間,秘魯的古代居民生活在一種無政府的混戰狀態中。不忍心看到這種墮落的太陽神,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曼科·卡帕克和馬馬·奧克約派了下來,向居民頒布戒律和法規,並教他們怎樣理智而文明地生活。

這兄妹倆同時也是一對夫妻。他們帶著太陽神父親交給他們的一個金楔子,於公元1000年左右(一說為公元1200年)率領部落向北遷移,他們穿過了環繞喀喀湖的高原。最後到達了庫斯科地區,這個金楔子能夠輕而易舉地進入地下的地方,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棲息之地。在進入庫斯科山谷不久,他們發現了目的地,因為,那個楔子進入了地下,而且永久地消失了。

印加帝國的一切都令人迷惑,關於黃金和財寶的傳說使這里龐大的灰色石頭也披上了金黃的色彩。圖為印加首都庫斯科的衛城———薩克塞華曼遺址

Ⅱ 印加文明指的是哪裡人創造的文明

印加文明是美洲大陸最大的文明中心南美中央安第斯山脈高原的印加人創造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最大的中心,被後人稱為「新世界的羅馬人」。

Ⅲ 我想全面了解一下印加文化

有幾個網站可供參考
http://www.ctcc-web.cn/bbs/topicdisp.asp?bd=12&id=246&topage=

http://photo.qianlong.com/4404/2003/11/03/1060@1686854_5.htm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4/12/06/151@382579_3.htm
---------------------
尋找「印加」
編輯: 董雪楓 2004-12-06 15:21:39 稿源: 國際在線

印加文化啟示

馬丘比丘城(Mach Picchu)座落在南美洲海拔8000英尺的安第斯高原上。它是印加人在其帝國鼎盛時期,即大約公元1500年或更早一些時候修建的(差不多與哥倫布(Columbus)抵達西印度群島同時)。在那個時候,制訂修建一座城市的計劃,是這些印加人最了不起的成就。1532年,當西班人攻佔並洗劫秘魯時,他們忽略了馬丘比丘及其姊妹城市。此後,這個城市被人們遺忘了近400年之久,直到1911年冬季的一天,耶魯大學的年輕考古學家海拉姆·賓厄姆(Hiram Bingham)偶然地發現了它。到這時,這座城市已被廢棄了幾個世紀,只剩下斷壁頹垣。不過,正是在這座城市的殘跡中,包含著各個時代及世界各地的各種城市文明的結構形態。

一座城市必須有一個物資供應區,作為它賴以存在的基礎,而這個地區將能夠提供充足的農業剩餘產品;對印加文明來說,這基礎就是那層層梯田上生長著的糧食作物。當然,這些梯田如今已是荒草叢生,一片蕭瑟景象,而當時上面曾生長著馬鈴薯(它至今仍是秘魯的特產),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當地特產的玉米。玉米最初是由北方傳來的。這座城市又是一個舉行各種慶典的場所,當印加人到來時,這里無疑生長著熱帶地區的奢侈品——古柯,印加貴族咀嚼著古柯葉,使慶典的狂歡達到高潮,而人們今天則從古柯葉中提取可卡因。

這種剃田文化的核心,是水利灌溉體系。這一體系先後由前印加帝國和印加帝國修建;它聯結起所有的梯田,並通過水渠和水管,流經山間深深的溝壑,一直通向延伸至太平洋海岸的遼闊荒原,使這片荒原變得繁榮富饒起來。在中東的「肥沃新月」地帶,文明是對用水量的控制,而在秘魯,印加文明則建立在對灌溉系統的控制基礎之上。遍及整個帝國的龐大水利工程體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管理。在美索不達米亞是這樣;在埃及是這樣,在印加帝國也是這樣。就是說、這座城市和其它所有的城市由一個無形的網路聯結起來,通過這個網路,當局的權威無處不至,人們能聽到統治者的聲音,收到他從中央發布的命令和信息。有三項發明支撐著當局的統治體系,它們是:道路、橋梁(尤其在像這樣的一片荒原上)和通訊。它們從四面八方匯合到印加王所在的中心,又從這個中心散布開去。它們是一個城市與其它城市緊密聯系的三大媒介,但是,我們突然發現,在馬丘皮丘這個城市,情況卻有所不同。

在一個大帝國里,道路、橋梁、通訊總是先進的發明,因為如果它們一旦中斷,帝國的統治也就隨之而終止,甚至導致統治階層的垮台——在近代的革命中,它們是典型的首當其沖的攻擊目標。我們知道,印加王一直在精心保護這些設施。但是,在這些道路上沒有車輛往來,在橋梁的建築上也沒有採用圓拱,信函也不是用文字寫成。印加入的文化在1500年時還沒有作出上述發明。這是因為美洲文明的開端延緩了幾千年之久的緣故,而在它未來得及作出舊大陸已有的全部發明之前,就被外族征服了。

這看起來似乎很奇怪:已經知道如何利用滾木運送大塊石料的建築學竟沒有發展到應用車輪;我們忘記了關於車輪的應用,關鍵是固定的車軸。這一點也頗為奇怪:人們修建了懸索吊橋,卻沒有想到建造拱橋。而奇中稱奇的是,一種能夠精心保存數字資料的文明形態,卻沒有將這些資料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這是否因為印加王也像他那些卑賤的臣民一樣冥頑不化,抑或像推翻他的西班牙海盜一樣粗野無知呢?

印加王用一節一節剪斷的繩子,以數字形式記錄信息,這種記事的繩結被稱為「奎普斯」(Quipus)(!)。「奎普斯」只記錄數字(其結頭的安排恰如十進制),作為一位數學家,我對此倍感親切,可以說,這些數字是一種像言語那樣信息豐富、富於人性的標記;但它們畢竟不是語言。要而言之,描述一個秘魯印加人生平的數字,就像電腦打孔卡片背面的數字一樣,而卡片上凹凸不平的紋路,也就好比這些打結的繩索。當這個人結婚時,有關他的一段繩結就與另一家族的繩結聯在一起。印加王軍隊的每一件裝備,每一座谷倉和貨棧,都如數在「奎普斯」上記錄下來。事實上,秘魯已經成為未來那種令人生畏的大都會,成為一座記憶庫,帝國冷漠無情地用數字形式記載每一位臣民的行為,安排他的勞作,確認他的地位。

這是一種相當嚴密的社會組織結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位置;每一個人都供給衣食;每一個人——農民、工匠、士兵——都為同一個人工作。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印加王。他既是國家的主宰,又是神明的化身。那些為印王效勞的匠人,懷著敬畏的心情刻石作畫,以象徵太陽、太陽神與印加王的關系。

然而,這又必然地是一個非常脆弱、外強中乾的帝國。從1438年起,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內,印加王征服了3000英里的海岸線,從安第斯山脈以至太平洋海岸,莫非王土。但是,到了1532年,幾乎是目不識丁的西班牙冒險家佛朗西斯戈,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僅率62匹令當地土著不勝恐懼的戰馬和106個步兵,進入秘魯,轉瞬之間,就征服了整個印加帝國。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砍去金字塔的頂端——俘獲印加王。從此,這個帝國一蹶不振,而那些城市,那些美麗的城市,則被貪得無厭的西班牙強盜洗劫一空。然而,一座城市畢竟不只僅育一個中央政權。何為城市?城市即人民。城市是有生命的。它是以比村落富饒得多的農業區域為生存基礎的社會,足以負擔每一種手藝人的生計,使他得以終身專操其業。

這些手藝人早已謝世。他們的作品也已湮沒無聞。那些締造了馬丘比丘文化的人們—金匠、銅匠、織工、陶工——的作品被搶劫殆盡。編織物腐朽了,銅器銹蝕了。留下來的只有石匠的作品,這是那些創造了這座城市的人們絕妙而高超的技藝的見證。——創造城市的不是印加王,而是那些手工匠人。自然,如果你為印加王工作(或為任何一個人工作),他的鑒賞趣味就會支配你,你自己也就不能有什麼獨創和發明。直至印加帝國來日來臨,主匠們使用的仍然是橫梁;他們從未發明拱形結構。這就是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文化時滯的差距,因為橫梁的發明恰好是2000年前希臘人達到的最高成就,也是他們止步不前的所在。
…………………………

------------------

Ⅳ 印加人的祖先來自何方

關於美洲土著居民的來源問題,國際學術界有很多推論和假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多數學者都傾向於「亞洲起源說」,但這一觀點是否能站得住腳呢?
美洲大陸是一塊美麗、奇異、富饒的大陸,在哥倫布到來之前,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曾活躍著各種各樣的印第安人:在遼闊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有策馬飛奔、揮著響鞭、甩開繩套、追逐牛馬的騎士;在巴西、秘魯的茂密森林中,有赤身裸體的追獵美洲豹的勇士;在北極

夕陽映紅的海面上,有駕駛著「蘆葦馬」小舟的愛斯基摩漁夫。這些勤勞勇敢的印第安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在美洲大陸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文明。1492年哥倫布到來後,印第安人並沒有因殖民者刀劍的壓迫和《聖經》的誘惑而屈服或改變宗教信仰。今天,各國的印第安人仍在為反對種族壓迫以及種族歧視而英勇斗爭。應該說,印第安人才是美洲大陸的真正主人。但是,美洲大陸的主人——印第安人到底來自何方?他們是美洲大陸土生土長的呢?還是從其他大陸遷移過來的呢?對這一問題,國際學術界經歷了一段長期的爭論。
1884年,阿根廷著名古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弗洛倫蒂諾•阿梅吉諾提出,阿根廷的潘帕斯地區是哺乳動物進化的中心,是人類的搖籃,那裡曾有過比舊大陸更早的類人猿。具體說來,在地質年代的第三紀里,阿根廷有一種平原動物,後來發展成了可以直立行走的四足類人猿,再後來進化為三足類人猿、兩足類人猿最後形成了類人猿。正是由於這些猿類的遷徙,才使地球到處產生了人類。根據這種說法,美洲不僅是印第安人的故鄉,而且還是整個人類的搖籃。
阿梅吉諾的觀點引起了拉丁美洲境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興趣。專家們對他的「理論」依據進行了研究驗證,很快否定了他的學說。阿梅吉諾賴以建立自己理論的一些類人猿遺骨經不起古生物學、考古學和地質學的檢驗。一方面,他把一些動物遺骨誤認為是類人猿遺骨,同時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發現的一塊頭蓋骨經復原證實不是猿人的頭骨,而是屬於蒙古人種。另一方面,他又把這些遺骨的地質年代大大提前了。既然阿梅吉諾的「本土說」被否定了,那麼美洲土著居民的祖先到底來自何方?他們什麼時候遷徙到了美洲?他們是怎麼到達美洲的?他們屬於哪個種族?
「本土說」被否定後,學者們總體上認同「外來說」。然而,在「來源地」問題上分歧很大。大致有幾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大洋洲起源說」。南太平洋中有連綿不斷的島嶼,有些人據此認為印第安人的家鄉在大洋洲,說南美印第安人中有的來自美拉尼西亞,有的來自波利尼西亞,有的來自馬來西亞。但是也有人唱反調,說大洋洲的馬來人是古代秘魯移民的後裔。令人感到興奮的是,大洋洲起源說在南美確實找到了許多語言學和民俗學的證據,但是,這些證據只能說明兩者之間在比較晚近的時候有過交往,不能說明印第安人的起源問題。
二是「陷落大陸起源說」。此說認為與直布羅陀海峽平行的大西洋水面上,曾有一塊名叫「大西洲」的大陸,那裡曾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後來,這塊大陸突然沉沒了,倖存者逃到了美洲,並認為加勒比印第安人就是他們的後裔。
三是「西北歐起源說」。該說認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歐洲大陸向北經過冰島和格陵蘭島進入美洲的。至於是哪一支人進入了美洲,有的說是愛爾蘭人,有的說是日耳曼人,有的說是蘇格蘭北部和西部的蓋爾人,有的說是丹麥的弗里松人,還有的說是克爾特人。
四是「以色列猶太說」。該說認為美洲印第安人與公元前722年被亞述人打敗後的以色列各部落有關。持此說的學者認為,以色列部落被打敗後紛紛外逃,一部分人滯留印度和中國,另一部分人經由韃靼到達亞洲東北角,過白令海峽進入了美洲。持此說的學者聲言在印第安人中間找到了許多與猶太人相同的體質特徵、心理素質和風俗習慣。
隨著國際學術界對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研究的深入,上述觀點越來越多地遭到質疑。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又熱起來,經過不斷的考察和研究以及近年來大量的考古發掘,學術界逐漸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亞洲起源說」開始得到大部分學者的認同。
「亞洲起源說」認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亞洲人,蒙古人型的亞洲人在4萬年和1萬8千年以前通過白令海峽的「陸橋」從阿拉斯加進入了美洲大陸。據地質學家測定,在冰川時期(公元前7—1.2萬年),亞洲東北部與美洲西北部有陸橋相連。於是,人們作了如下的假想和猜測:遠古時期,亞洲東北部的原始狩獵民族在追逐野獸或遷徙過程中,不知不覺間就往來於白令海峽兩岸,後來又從北美向南遷移,逐漸遍布美洲大陸。
隨著我國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發展,我國學者又在「亞洲起源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華北人起源說」。該說認為,古代印第安人來源於中國華北,中國文化對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響。主張「華北人起源說」的學者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力的證據。
首先,古代中國人與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例如:在墨西哥古代奧爾梅克人文化中間,學者們發現他們的甬道圖案與殷人的極為相似;—些印第安陶器上的饕餮紋和雲香紋,與商周時代中國鍾鼎上的圖紋相似;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區的印第安人中間,人稱代詞「我」、「你」、「他」的發音,與古代中國人稱代詞的發音相似;瑪雅語稱「人」為「鎮」或「銀」,與漢語發音接近;墨西哥一些印第安人稱「花」也是「發」,發音與漢語完全相同。其次,一些考古發掘也證實印第安人與古代中國曾有聯系。例如近年來,美國考古學家宣稱在美國西海岸海底發現了屬於3000年前的古代中國人的石錨等等。此外,1972—1974年,在我國河北陽原縣虎頭梁村附近的地層中發掘到200件楔狀石刻。經考證,這些楔狀石刻與北美阿克馬克印第安遺址中發掘的楔狀石刻相同。
再次,從史書記載當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印第安人曾與古代中國有過交往的根據。1761年 ,法國人德吉涅根據我國史書《梁書》中的材料,明確提出中國人在公元5世紀到過美洲。《梁書》是在公元636年由唐朝史官姚思廉撰成的,書中說,公元5世紀有5名僧人離開撤馬爾罕(今屬烏茲別克)東游,到達了一個名叫扶桑國的地方。公元13世紀,宋元之際的文學家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又講到449年扶桑國有個叫沙門慧深的人來到我國。
但是,對於古代印第安人來源於中國這一觀點,仍有許多學者表示異議,例如我國有一部分學者就對此提出了很多質疑。我國學者於本世紀30年代開始加入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中,60年代又舊話重提,80年代初再次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此間肯定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雙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史上有無扶桑國。肯定者不僅以《梁書》的記載為憑,還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九歌》中的詩句——「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以及《淮南子•天文訓》和《山海經•海外東經》中的有關記述,認為扶桑國確有其事,且是指美洲的墨西哥等地。《梁書》中的記載「扶桑在大漢國東2萬余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地多扶桑木,故以為名」,便是最有力的證據。反對者認為,扶桑國是一個虛構的假象,《梁書》中的這段史料如不是外國游僧的編造,也是著者的誤記,不能為本。另外,也有一些學者不否認扶桑國的存在,但認為它不是美洲,而是日本。不過,中國與日本在唐朝時已有來往,《梁書》所指的扶桑國不可能是指日本。至於後來用扶桑指稱日本那是後人約定的。扶桑不是指日本,但不能據此推斷就是墨西哥。根據屈原的詩句看,扶桑應是一個無所詳指的地域概念。咸池,日浴處也;扶桑,日出之所。飲馬咸池,歇馬扶桑,正是屈原浪漫主義胸懷和為楚國爭雄之志的袒露。
此外,還有學者根據更早的中國史書資料來印證古代中國人與美洲有來往。其一:東漢人郭憲所著(一說是後來的六朝人偽托)《漢武洞男記》中及《唐書•文藝志》載:「漢元封五年,勒畢國貢細鳥,以方尺玉籠盛數百頭,大如蠅,其狀如鸚鵡。」有人認為,這條史料中的「勒畢」系行文誤倒,應是畢勒,與秘魯二字音似;至於細鳥,則是指拉美特有的蜂鳥。其二,郭憲的同代人蘇鶚所撰《杜陽雜編》載:永泰元年,東海彌羅國貢碧蠶絲,雲「其國有桑,枝幹盤屈,伏地而生,大者亦連延數十里,小者亦蔭百畝」。「雖並十夫之力,挽之不斷」。有人認為,這條史料所說的「彌羅」與秘魯幾乎同音,當指現代的秘魯;至於文中所說的「桑」,亦是指當地產的龍舌蘭纖維。這兩條史料中所提的「勒畢國」和「彌羅國」,倒是與「秘魯」一詞音近,而對「細鳥」和「桑」的描寫,也頗像蜂鳥和龍舌蘭纖維。中國文獻中的這些有關中國與美洲古代之間的關系的信息,如果能得到其他資料的證明,那對揭開古代中國人遠渡美洲之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人認為這些語言學和考古學上的證據不足信。 第二,古代中國人有無橫渡太平洋的能力。古代中國人有沒有到過美洲,其航海能力如何是一個基本的條件。肯定者認為,不但在南北朝,甚至遠在殷商時代,殷人及越人就具備了東渡太平洋的能力。當時,中國船隻已有風帆和舵槳,可載百數十人。殷人東渡,是因為周公旦攻破了「人方」國(今山東省),殷軍不得不逃亡海外;越人東渡,是因為中原王朝和百越部落出現緊張關系所致,東渡的路線一是北太平洋航道,一是中太平洋航道,這兩條航道都有順風順流存在。反對者認為,當時中國的航海能力不可能遠渡美洲,因為直到8世紀鑒真東渡日本還5次受挫,一再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更不要說遠在殷商時代前往美洲了。但是,近來國外有人孤帆橫漂太平洋獲得成功,這為古代中國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性提供了佐證。
第三,古代中國文化對印第安文化有無影響。肯定者認為,自商代就有這種可能,認為美洲兩大文化區——墨西哥和秘魯,是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有的文章證明,中國人可能在墨西哥的拉文塔建立了自己的都城。還有的文章認為,秘魯文明也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因為秘魯文明是秘魯沿海查文文化的繼續,而查文文化又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在中美洲奧爾梅克文化傳到後興起來的。但是,這些推論是經不起事實檢驗的,即便古代中國人到過美洲,數量也畢竟有限,結果也只能是入鄉隨俗,談何建立自己的都城。我們知道,在地理大發現時,美洲與歐亞大陸的主要作物品種不同,美洲產玉米、薯塊和豆類植物,而歐亞大陸產小麥和水稻。熟知農耕的殷人不把小麥帶到美洲是很難想像的。這一點如果不能說明殷人未到過美洲,至少也說明他們未在印第安人中間留下什麼影響。有關車輪、風帆和拱頂知識,殷人不帶到美洲,齊人也該帶去了,但美洲印第安人卻不知道這些知識。這也說明古代中國人即使到過美洲,但也未留下影響,否則,很難想像他們不把這些頭腦中的知識傳給印第安人,而只留下一些陶器或繪畫雕刻品。再者從殷商時代起,中國已具有非常發達的政治組織形式,如若古代中國人對印第安文化有影響的話,必然早就會使印第安人的社會政治組織達到一個很高的階段,但事實不是這樣。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這些美洲最先進的人們,直到歐洲人到來時才發展到奴隸社會的早期階段。

Ⅳ 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印加文化

南美安第斯高原是古代美洲的另一個發祥地。最早居住在這里的居民是摩奇卡族、艾馬拉族和克丘亞族,印加人是克丘亞族的一支。
「印加」一詞,印第安語意為「太陽的子孫」,最初是指庫斯科谷地一個部落的酋長。當西班牙殖民者同這個部族的人接觸時,錯誤地用他們部落領袖的稱號來稱呼這個部族,「印加」這一名稱就此便沿用下來。但據考證,印加文明是在今秘魯庫斯科谷地發展起來的。 據考古發掘約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安第斯高原就出現了以採集和漁獵為生的居民。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開始經營原始農業。自13世紀起,在庫斯科谷地出現了印加人建立的地方性小國家。到15世紀中葉,他們建立了一個以庫斯科為中心的強大奴隸奴隸制國家。16世紀初是印加國家的極盛時期,
1531年,西班牙殖民者頭目皮薩羅率170多名侵略軍進入印加國家。1533年8月29日,西班牙殖民者將阿塔瓦爾帕處死。印加帝國就這樣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毀。 (1)、印加是世界上農業文明搖籃之一。公元前4000年,印加人就開始農業,隨著農業的發展,他們培植了約40種農作物,僅薯類就有好幾種,其他還有木瓜、南瓜、菜豆、番薯、番茄、可可、菠蘿、龍舌蘭、胭脂以及玉米、濱藜稻、花生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這些作物大多其他大陸所沒有的,這是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
(2)、印加人在采礦、冶金方而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他們能開採金、銀、銅、錫等多種礦石並進行冶煉、但還不能冶煉鐵。印加的古金銀礦產豐富。印加人還用青銅鑄成各種各樣的工具,如斧、鐮刀、刀、棍、針等。
(3)印加人的紡織技術水平較高。他們的各種棉、毛織品絢麗多彩,花紋華美精緻,有幾何紋、螺紋圖案,也有花鳥魚蟲等景物。他們用棉花和羊毛織出的絨布,用以縫制衣服,製作氈毯。用羽毛和金銀絲編織的布艷麗豪華,專供貴族享用。
印加人的陶器製品極具特色,製作精美的雙耳小口尖底壇是代表作,其陶器的磨光技術、圖案及裝飾物都令人贊美不已。
3、印加人的宗教
在宗教上印加人保持著圖騰崇拜的殘余。公社以動物命名,印人崇拜祖先,視祖先為公社保護神。他們的宗教是對太陽神和月亮神的崇拜。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起源於太陽。國王是太陽的化身,死後還會復活。國王的木乃伊祭奉在太陽廟里,坐在金椅上。遠征時抬到戰場上,以求戰爭必勝。為了舉行宗教儀式,全因各地修建了眾多的太陽神廟,其中最大的是庫斯科的太陽神廟(也叫「金宮」)。
4、印加人的歷法
印加人崇拜天體,他們的天體知識與宗教概念關系密切,同時也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他們在庫斯利城中央建有高台。用來觀測太陽的位置和確定農業節氣;城外的東郊和西郊建有四座圓柱形石塔,用來觀測太陽,確定夏至和冬至,以確定崇拜的時間和儀式。印加人採用陰陽台歷。太陽歷一年是365天零6個小時,以冬至為歲首;太陰歷一年為354天,分為12個月。每月有3個10天的長周,為了適應—年的天數。每年有一個5天的段周。印加人對每個月都起一個名稱。輔以相應的宗教儀式和活動。
5、印加人的建築與交通
印加人時建築和道路交通有顯著特點,印加的每—個城市都有一個中心廣場。周圍有宮殿、太陽神廟、食品庫等,廟宇和住房繼承了石頭建築的傳統,石塊和石塊之間不用任何粘合劑,競能做到緊密合縫。古代印加驛道長達數千公里。境內有兩條主要干線貫通全國:—條是高原道路,起自今哥倫比亞,縱貫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再由阿根廷到達智利,另一條是沿海道路,北起通貝斯,向南貫穿秘魯沿海一帶,進入智利中部。在比魯加斯,有一座用巨藤築起的吊橋.長達60米,這兩條主幹道路旁還分出許多小道,通往全國各地,形成全國道路網。道路上每隔—定距離設有驛站,備有信使負責接力傳遞信息。關口險隘,還建有要塞和烽火台。
6、印加人的數學
印加人採用結繩記事法,稱為「基普」。在一根橫的粗繩上垂直拴上許多帶色的細繩,上—面結著離主繩遠近不同的結子,用結子的形狀和位置記錄數字、用顏色標志物品。距主繩最遠的結表示個位,再加上—個結是十位數,然後是百位數和千位數,數目越大則越接近主繩。
7、印加人的語言與文學
印加帝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方言復雜,給人們之間的交往帶來一定困難。為此,國家規定以克丘亞語作為標准語言通行全國。中國明代天啟年間成書的《職方外記》中介紹秘魯(譯作「勃露」)時說:「其土音各種不同,有一正音可通萬里之外,凡天下方言,過千里必須傳譯。其正音可達萬里之外,維中國勃露而已」。這里的正音就是指克丘亞語。
印加人用克丘亞語創造了許多文學作品,《奧楊泰》是印加人流傳下來的—部美麗動人們詩劇。克丘亞語作品還有宗教贊美詩、民歌、民謠、寓言、神話故事等。宗教贊美詩是宗教儀式及印加王禮拜太陽神誦唱的。主要內容是表示對上帝的欽佩、感謝、敬仰和歌頌,表現生活的歡樂、幸福,並且祈求上帝保佑帝國國泰民安。民歌、民謠多反映戰爭、勞動。《戰歌》是—首短小民歌,表現了戰爭勝利者的歡樂。《姑娘,我要征服你》是一首反映印加人在集會、節日時青年男女戀愛、的民歌。印加人的寓言、神話故事富有哲理,反映了他們的精神面貌、思想和生活。
8、印加人的醫葯學
印加人在醫葯學方面成就卓著。他們會製作木乃伊;外科手術會作開顱手術。最常見的麻醉葯是從右柯葉中提取可枯鹼,此外還有金雞納、藿香膏、番木鱉等葯物。
9、印加人的教育很有特色
手工技藝是父子相傳,—代代繼承下去,文化知識的傳授是在類似學校的「知識之家」中進行的。「知識之家」設有專職教師,他們被稱為「聖哲賢人」,受到尊敬。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進入「知識之家」。他們按專業被培訓,學習期限為4年。一般說來,第—年學克丘亞語,第二年學宗教和歷法,第三四年則學會掌握基普以及其他專門知識。
印加人長期與東半球隔絕,他們創造的獨特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後來由於歐洲殖民者的入侵,打斷了他們的歷史進程,使社會發展停滯,文化遭到毀滅。

Ⅵ 印加文明的起源年代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范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公里,東西最寬處500公里,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說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山區部分、秘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上述這一廣大地區是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區已出現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發達的農業文化。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並出現了階級和國家的最早形式。這標志文明開始形成。公元10世紀後半葉以後,中安第斯山區出現了各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兼並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加入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前的各種文化基礎。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建立印加帝國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個部落,10世紀以後,他們逐步北遷,一路征戰,於1243年來到現今庫斯科,在瓦納卡里山上紮下營寨。據印加入的傳說,此時他們的首領是曼科·卡帕克。從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領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殺害,印加國大約經歷了整整3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其問共傳12世、13王。

Ⅶ 關於印加國起源的神話是什麼

很久以前,在今天秘魯的土地上,仍然棘荊叢生漆黑一片。既看不到光明,也沒晝夜之分。正好有一天,創世主帕查卡馬克(在印第安通用語中,「帕查卡馬克」即「賦予世界生命的人」的意思)來到這里,心血來潮,便隨手造就了第一批人類以及飛禽走獸。然後便來到後來的科利亞地區一個風景獨秀的湖泊中隱居歇息,這湖就是今天的的的喀喀湖。

此後又過了很多很多年,帕查卡馬克打算回到宇宙中遙遠的居處去,便從湖中走了出來。此時的大地仍然一片漆黑,他所創造的那批人雖然已經開始了原始的生活,但不僅不懂得向賦予他們生命和靈魂的創世主感恩戴德,而且連最起碼的敬夭畏神之心都沒有,整天罵罵咧咧指天咒地,抱怨這抱怨那,甚至向走出湖面的帕查卡馬克扔石塊、吐口水。帕查卡馬克一怒之下,把他們都變成了石雕像,有些正朝著湖的方向一邊走,一邊指指點點,有的正在涉水過河……

等心平氣和之後,帕查卡馬克仔細回味了那些野蠻人的抱怨,的確是自己的一時疏忽,不禁對自己的行為有些懊惱和後悔。於是便決定重新來過,只是這次有了比較周詳的步驟和計劃。

首先,他回到湖中小島的小山洞裡,召集眾神商討有關給黑暗中的世界帶來光明的事宜。經過眾神推薦,帕查卡馬克決定由孔蒂拉雅•維拉科查男神和基利亞女神兄妹倆擔此重任並結成夫妻,由孔蒂拉雅太陽神司白晝,以金星為前驅後衛,風雨雷電為僕役;月亮女神基利亞司夜間照明,昂座七星為僕役追隨左右,並准許基利亞從每月抽出三天主理太陽宮中事務以盡主婦之職。帕查卡馬克分派完畢,囑咐他們道:

「賢兄妹夫妻不辭辛勞,以自己的光和熱哺育世間萬物,堪稱萬物生靈之衣食父母。為酬謝二位的奉獻精神,賢兄妹夫妻之長子女及其後代當為此一方土地之主人,以施教化之功,恪盡教化之力,以歷數十二為期,切記!切記!」

帕查卡馬克指令太陽和月亮由東往西,交替運行,並約定當太陽升起的第一束光線照射進的的喀喀湖中島上小山洞時,即為新人類生命的開始。

這一切工作完畢以後,帕查卡馬克神就在現在的第亞爪納科,按照人的模樣雕刻了許多石像。有一般百姓的石雕像,也有將來統領這些人的首領像,還有許多孕婦和帶著孩子的婦女以及許多尚在搖籃中的嬰兒石像。這一切都是石頭做成的。他把這些石像放在一邊,然後,在另一邊同樣也做了許多石頭像。然後,指令眾神,在那些石像上刻上名字,並告訴他們哪些人該在哪些地區居住,繁殖後代,並約定,在太陽之子對這些人施予教化之前各自奉他們為自己的偶像……

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的第一束光芒照亮了的的喀喀湖心島的小山洞,世界上一群新生命就這樣誕生了。

帕查卡馬克把其中兩個人留在自己身邊,對其他那些人說:「你們走吧!朝著太陽落山的方向走去,把那些人們從溪泉、河川、山洞和林莽中呼喚出來,並教給他們生存的技巧。」這批人便出發了。他們分別按神的意旨到他們指定的省份去。他們一到那裡,就呼喚著石像上的名字並高聲宣諭:「你們出來吧!就居住在這塊荒無人煙的土地上,這是創世主帕查卡馬克的旨意!」於是,恰如帕查卡馬克所說的那樣,人們便從四面八方跑來了。從此,這塊土地上才有人居住。

帕查卡馬克待這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圖安排妥當以後,又對留在自己身邊的兩個人說:「你們倆是太陽神的第一束光線所賦予的生命,在你們倆的身上有著太陽神的意志,你們的子孫,將輔弼太陽神之子成就功業,成為印加王族的一分子,你們倆要切記!切記!好了,你們也照著他們的樣子去把人們喚出來!」他讓二人朝著欽查(北方)和昆蒂(西方)分道而行然後到西北方匯合。

帕查卡馬克分派走二人以後,就徑直朝著庫斯科方向走去。庫斯科正處在安蒂(東方)和昆蒂之間的中心地帶。他沿著通往卡什馬爾克的山間小道走著,他一邊走一邊把人們呼喚出來,當他來到卡恰省卡納斯人的聚居地時,卡納斯(意為「火災」)人不僅沒有認出他們的創世神,而且一個個全副武裝,殺氣騰騰,一齊向他進攻,想把他殺死。帕查卡馬克看到他們手執武器而來,就明白了怎麼回事,於是,馬上從天上降下火焰,焚燒他們居住的山頭。那些印第安人看見大火臨頭,驚恐萬狀,紛紛把武器扔在地上,朝著帕查卡馬克站立的方向爬行,來到這個留短發蓄長須、身著長袍的人面前乞求寬恕。帕查卡馬克看到這種情狀,便雙手召來一根木棍,到有火的地方,打了兩三下,大火就被撲滅了。這時,印第安人中一個機靈的人才認出他就是創造世間萬物的神。

帕查卡馬克在顯示這番神通之後,繼續趕路,以便完成自己對太陽神許下的諾言,為他的子女選中一塊王城寶地。等到了距離庫斯科三十公里的一座小山上,他坐了下來,呼喚出一批印第安人。然後帶領他們來到庫斯科,並向他們作出預言:

「你們在這里安居,等到一群大耳朵的到來,他們中間太陽神的長子長女來統領你們,教化你們,成為你們子子孫孫的國王和王後。」

然後,帕查卡馬克從這里西去,會合眾神如履平地般踏海而去。

閱讀全文

與美洲神話故事印加文化從哪裡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