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龍山文化的黑陶中 尤其以什麼最為精緻
蛋殼黑陶
黑陶——龍山文化的單純質朴之美,黑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尤其遠古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龍山文化因出土器物以黑陶為主,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蛋殼黑陶。
『貳』 龍山黑陶文化簡介
導語:黑陶主要是採用的滲炭工藝再通過燒造的黑色陶器,是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龍山文化又分布在河南,陝西,山東等地,又被稱為龍山時代。黑陶在龍山文化陶器中是較為精美的,主要陶胎較薄且緊密,亮度鮮明的黑色陶器。
下面小編會從黑陶文化的歷史、簡介、種類以及其特點來全面的介紹一下。那麼,關於黑陶文化的歷史我們就要從石器時代說起了,在古時由於各方面限制問題,出土的黑陶造型比較簡單,厚度也不均勻,這種特點也充分顯示了當時製作的原始性,黑陶主要也包括器皿紅的瓷器,修飾的技法有刻畫,捏塑和堆貼等。圖案也由開始比較簡單的幾何圖形到採取動物模型或者花草植物類,在這過程中製作的陶也逐漸細膩。在早期陶多為繩紋粗的紅陶,晚期出現泥質紅陶,黑陶,彩陶等形式多樣的陶,在商周時期又出現何印紋陶。黑陶在陶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陶器的種類有很多,其中黑陶可以仔細分為三種類型。其中細泥薄壁的黑陶的製作中的最高水準,黑陶的表面黑、亮,還有蛋殼黑陶的美譽。黑陶的造型也比較多,紋飾相對簡單。
中國歷史文化在國內外都很看重受歡迎的,特別是對於古代小農經濟中的紡織,陶器等是比較揚名立萬。陶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一種令人回味無窮的古文化。其中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黑陶文化是彩陶文化輝煌之後優秀漢族陶技藝,它主要是以黑色陶器為特徵的,所以被稱之為「黑陶文化」,同時它是在山東省濟南市龍山街道被發現的,因而又被稱之「龍山文化」。最早發現時間為1928年,屬於龍山文化遺址。
黑陶在現代逐漸發展成收藏品,也成為藝術作家的收藏首選,也提高大眾的審美水平。
總結:黑陶製作工藝主要是用陶輪輪制的方法,黑陶以造型為特點,在燒制時用用封閉式滲炭的方法,使陶器表面出現深黑色光澤。其黑,薄,光,紐是黑陶的四大特點。它的紋飾顯示也較樸素由劃紋或孔裝飾。但是造型相較復雜,端莊優美,欣賞價值較高。具有實用,巧妙,節約的特點,主要也有可塑法和注漿法兩大工藝流程。
『叄』 龍山文化的遺址文物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文化遺址
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3]
兩城鎮遺址
兩城鎮遺址位於東港區兩城鎮,是第一個龍山文化的典型遺址,總面積112萬平方米,1934年發現,1936年發掘。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牛津大學《世界史便覽》記載:"公元前2800年—前2000年的兩城鎮為亞洲最早的城市。"發現龍山文化和周、漢時期遺址400多個,出土各類文物標本3000餘
龍山文化文字(5張)
這些符號都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為弧筆和曲筆,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態。收集刻有文字元號的甲骨100多片及2塊玉殘片,共有600多個圖畫文字。這些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內,有的刻在骨臼頭上。
從2004年到2007年,肖廣德先後在昌樂縣袁家莊等龍山文化遺址上搜集了100多片帶有圖案的獸骨。期間他曾專程到濰坊、北京等地找有 關專家進行鑒定,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圖案是腐蝕或者蟲蛀的痕跡,或者是後人刻上去的。2007年7月,肖廣德帶著七塊獸骨找到了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 長劉鳳君教授。憑借多年的專業研究鑒定經驗,劉鳳君意識到這批資料極為重要。[11]
『肆』 城子崖遺址的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城址,陽谷、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庄城址等。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歷史
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下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很快就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被人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發現了龍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中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的分法是: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3個類型;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類型
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一般的分法是:
①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
②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
③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
④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⑤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徵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北部和遼東半島等處,時代距今4 千多年。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發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伍』 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黑陶是指在燒制過程中通過碳化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它最早發現於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特徵之一。龍山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310年至公元前1810年,分為河南省龍山文化、陝西省龍山文化和山東省龍山文化,統稱為龍山時代。龍山時代的陶器有灰色、紅色和黑色,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是一種黑陶,胚胎薄,胎骨密,色澤黑亮。它是龍山文化中製作最精美的陶器。
歷史、民俗在中國東南地區,長江下游的浙江餘姚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熱量較低,器壁較厚,均為手工製作。造型簡單,厚薄不均,顯示出當時的原始陶器。主要器物有爐、罐、壺、盆、盤等。裝飾手法有雕刻、捏塑、堆塑等。圖案有各種幾何圖案和動、植物圖案。
其中,以較為逼真的動物魚鳥和花草一類的裝飾最具代表性。典型的陶器有豬紋壺,畫面上有一隻豬,眼睛很大,聲音很長,鬃毛清晰。有稻穗豬紋陶盆、魚草紋陶盆、五葉紋方壺。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的陶器,可分為早晚期。早期的繩紋粗紅陶,後期的泥質紅陶、黑陶、彩陶。這時,出現了幾何印紋陶器,這是商周時期華南地區廣泛流行的先驅。
『陸』 為什麼說黑陶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黑色光澤。黑陶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其四大特點。
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3種。其中有一種細泥薄胎黑陶,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黑陶」,代表著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是我國制陶史上的頂峰時期。
「蛋殼黑陶」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
尤其是龍山文化遺址的黑陶藝術品蛋殼黑陶高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後世的人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柒』 解釋龍山文化黑陶和彩陶
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的陶器是繼仰韶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是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4月,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的東部考古時發現了城子崖遺址,1930年11月由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考古學家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人組成了考古隊,對城子崖進行了首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多以黑陶為主,特別是一種蛋殼陶杯最具代表性,它「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因它的出現地處章丘縣龍山鎮,所以被命名為「龍山文化」,也稱之為「黑陶文化」。由於黑陶製作工藝復雜、燒結難度難以掌握,所以遺憾地失傳了3000多年。
黑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造型千姿百態。
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著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彩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瓮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嚮往。
『捌』 山西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遺物有哪些
大約公元前3000年,中原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文化為「龍山文化」。
山西龍山文化遺址有芮城縣西王村,平陸縣盤南村,垣曲縣的東關鎮、豐村和龍王崖,夏縣東下馮,襄汾縣陶寺,石樓縣岔溝等處。
陶器外表多裝飾以籃紋,制陶業開始使用輪制技術。石器幾乎都是磨製的,廣泛應用切割法和管鑽法等技術,石器種類和形態多樣化,多數是作為農具使用。
石鏟作為翻地用,形狀多近長方形或雙肩形,均較輕薄,刃部寬度一般不超過10厘米,很鋒利,器身通體磨光。石刀是收割工具,形狀多為長方形,多數穿一孔或兩孔。砍伐工具石斧更加厚重。此外,還有手工工具石器,主要是斧、錛、鑿和紡輪等。
『玖』 龍山文化鑲綠松石玉簪來了!這個四千年前的簪子有多絕
龍山文化鑲綠松石玉簪來了!這個四千年前的簪子有多絕?古人雲:“雲鬢堆鴉,金簪玉斜”。 玉簪,歷來都是古代上層女性的最愛。千百年來,圍繞著玉簪,文人墨客們也花了不少的心思,將它與愛情、相思、美貌等結合起來,寫成了一篇篇絕世佳作。而據小編所知,在山東省臨朐縣西朱封遺址,也出土了一個鑲綠松石玉簪,據專家考證,此物屬於龍山文化的遺產,距今約4000多年。那這個四千年前的簪子有多絕?下面小編就來詳細地介紹一下:
據小編所知,不同的時期,發簪的名稱也不一樣。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這也從側面證明,古人是如何看重這發簪。
『拾』 山西高速擴建挖出4000年龍山文化遺存,此處遺址出土的文物有哪些
在山西高速擴建的過程中,挖出了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存的消息,引起了不少同學們的關注,這代表著龍山文化時期的大型人類活動,同時也能夠讓我們對於歷史有著更加充足的了解,與此同時有很多人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就是在這一次所挖掘出來的遺址之中出土了哪些文物呢?不少朋友對於這個問題也是充滿了興趣。
只有了解了古人的生活習慣才能夠讓我們對於古代的歷史文化以及風土人情有著更加充分的了解,這對於人類未來的發展也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也只有找到了故人們的生活習慣,才能夠讓我們的文化獲得更好的傳承。
相信通過這一次的考古挖掘,對於我們研究歷史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而在以後考古專家們也將會不懈努力的發掘出更多的考古遺址,只有這樣持續不斷的進行研究,才能夠讓我們對於古代的歷史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