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秋節的意義是什麼
一、中秋節的意義如下:
1、實現團圓的需要。
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2、慶祝豐收,期盼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飯吃也;諧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講話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有序」,外交上要堅持「和平共處」,國與國之間要「和而不同」,幹事業要「和衷共濟」,處世要「和光同塵」,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財」,待人要注意「和藹可親」,說話要「和顏悅色」,批評要「和風細雨」,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
3、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所以感恩也是其意義之一,而中秋拜月便是這種感恩的體現。
二、延展介紹中秋節。
1.中秋節來歷有三種說法:
(1)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又正好們於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了中秋節。
(2)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後羿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葯,他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葯交給嫦娥保管。
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葯,然後便奔月亮去了。後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3)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2)中秋節的主要習俗
祭月、賞月、拜月
中秋祭月、賞月、拜月由來以久,在古時人們每逢中秋則會在香案上擺上供品以祭拜月神。
賞月之風在唐朝宋朝十分盛行,因此出現了大量文人騷客以月為內容的詩詞,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到了明清,各地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吃月餅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傳到民間,只是當時還不叫「月餅」,而是俗稱「小餅」和「月團」。
發展至明朝,月餅成為中秋節節令食品,這一習俗也在民間徹底流傳開來。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圖案印在月餅上,更加惹人喜愛。
江南一些地方還有「卜狀元」的習俗。簡單說來,就是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放,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按照點數大小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取相應的月餅吃掉,其樂融融。
⑵ 中秋節的文化意義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⑶ 中秋的意義是什麼
1、團圓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
2、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4、敬老
中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這種文化生發於夏商周之時,並與古代養老實踐相結合,可以說是一種敬老、養老文化。《禮記》有言:「凡三王養老皆引年,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因為仲秋時節「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三王順應時令,於仲秋舉行養老儀式,對身疲力衰的老人,贈予手杖行路,賜以糜粥飲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尊重。
⑷ 中秋節的由來和意義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的意義是慶祝團圓,無論古今,人們只要能夠回到家中,就能不遠千里趕回來,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對於發揚敬老尊老的傳統有很大的幫助。在時間方面,由於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的需要,大家便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之成為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⑸ 中秋節的意義和象徵是什麼
「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著名的詩歌,它表現了濃濃的思鄉之情。眾所周知,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是八月十五日的月亮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十五的月亮又圓又大又亮,最重要的是當天是中秋佳節,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刻。在中秋節日里,不能歸家的小夥伴們可能就會在月亮之下與親朋好友們打電話聯絡,看著同一輪月亮,遐想著團聚。而今天呢,小編想跟大家說說中秋節的美好寓意的內容。
一、中秋節的美好寓意
中秋節時,月亮圓滿,象徵著團圓。
中秋節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中秋節時,在外的遊子都會趕回家,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所以,中秋節象徵著家庭的圓滿、人們的團聚,也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關於中秋節的美好祝福:
1、又是一年中秋節,送你一盒圓月餅。成份:百分百純關心;配料:美心、開心、愛心、樂心;保存方法:真心珍惜;保質期:心若在愛就在的所有日子;製造商:知心愛人。祝福你中秋開心、幸福喜心!
2、明月九霄掛,清風八方來。四季悄聲過,一年明鏡台。中秋幸福日,八月團圓牌。舉杯邀明月,低頭樂開懷。祝福隨風至,好運踏月來。
3、一輪金黃的圓月已經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向地上灑下皎潔的月光,像輕紗似的一般溫柔。天空中雲很淡,風很輕,月光很美,這構成了一幅漂亮的畫。在深藍色的夜空里,月亮顯得更圓、更亮、更美了。這圓月非常調皮,一會兒鑽進雲姐姐的懷里,一會兒和星星談話,一會兒唱歌跳舞……真拿它沒辦法。
4、不知覺中,淚水滴落在中秋的銀色之中,猶如夜色綻放的煙花,絢麗卻難以封存,只有殘留的余溫,相伴啜泣,在流動是夜色中,有誰相知,點滴鐫刻的磨痕,誰在那裡,駐足長留。
二、中秋節的寓意和象徵
1、中秋節的意義是:團圓慶賀。挖掘和弘揚中秋節中的團圓文化,發揚敬老孝親、感恩父母的美德,也應該是中秋文化的范疇。
2、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的需要,民眾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為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
3、拜月、賞月、團圓慶賀是傳統中秋節俗的核心,從當代社會生活看,它依然有著符合民眾生活需要的現實意義。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中秋節象徵親人的團圓。
5、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度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三、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是什麼
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最後起義成功了,朱元璋便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好啦,以上就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中秋節的美好寓意 中秋節的寓意和象徵」內容了,希望大家能明白即將到來的中秋節的美好寓意,然後度過一個美好的中秋團圓日。說一些中秋節的祝願的話或許能給人帶來美好企盼,從而提高幸福指數,大家不妨試試喔。
⑹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中秋節以圓月為標志,寄寓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夢想,積淀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心理訴求。花好月圓之夜,就是親人團圓之時。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人民特有的思維方式。
每當中秋時節,金桂飄香,花好月圓,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寄託情懷,更多地賦予了情感色彩,給人以甜美至純的心靈感受。
中秋節的歷史:
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一般人認為,中秋節始於唐宋,盛於明清,但是,從宋代開始一直到清代末年,盡管有許多關於中秋節慶祝活動的記載,但那時的中秋節更像是達官顯貴和市民階層的一種娛樂和游藝活動,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民間節日。
其實,中秋節正式成為一種全國性節日的,是在辛亥革命後。民國初期,北京政府在強令改用公歷紀年之後,開始確定並推行了一批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