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南美洲著名的文化是哪些

南美洲著名的文化是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1 15:21:48

Ⅰ 古代美洲分布著哪幾種什麼樣的文化

屬於古代美洲的三種主要文化是:阿茲特克(Azteca)文明、瑪雅(Maya)文明、 印加文明
1、阿茲特克(Azteca)文明的孕育和發展有其特定的地理歷史條件。阿茲特克文明的發祥地是墨西哥谷地。墨西哥谷地處於墨西哥中央高原,海拔200米,南北長100公里,東西60公里,氣候宜人,水草豐盛,為阿茲台克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自然環境。而正由於這一絕佳的自然環境,墨西哥谷地又是自古以來人類活動繁衍生息的一個中心,人類從事勞動,創造的一個基地,這又為阿茲台克文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文化物質基礎。
1069年,奇奇梅卡人的一支——墨西卡人的首領梅西——查爾丘特拉托納克統率下,由神鷹威齊洛波特利指引,離開故鄉阿茲台蘭向南遷徙。12世紀末進入墨西哥谷地,沿特斯科科湖向南活動,13世紀初在湖西岸的查普爾特佩克山定居下來。由於他們來自阿茲特蘭,所以通常被稱為阿茲特克人。

「阿茲台克帝國」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帝國。它沒有全境統一的行政機構。就是「三方聯盟」也沒有統一的行政機構,也就是說,墨西哥谷地部落聯盟不是政治聯盟,而是軍事聯盟。盟主阿茲特克酋長為最高軍事統帥,指導向外擴張,征服的目的不是霸佔領土,而是擴大稅收的范圍和增加內貢的部落。「三方聯盟」不在被征服地區設置行政區域,不派遣行政官員,只劃分了38個交稅納貢區,派遣收稅官進行監督;戰敗的部落仍獨自存在,自主發展,只是按時向「三方聯盟」交稅納貢。由是觀之,阿茲特克部落的酋長並不是「阿茲特克帝國」的國王或皇帝,並不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阿茲特克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基礎,土地所有制分公有與私有,村社的土地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親分得一片土地,終身耕種,死後交給村社;如果連續兩年不耕種,村社就得收回。貴族的土地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的村社農民耕種,耕種技術很原始,沒有耕畜,沒有犁杖。使用「掘土棒」——一種裝有石刀片的長柄農具。為了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生產,在湖區採用兩種方式造田:A湖造田;B挖溝造田。阿茲特克人稱這兩種造田方式為「奇南帕」。人工小島和台地土壤肥沃,一年四季均能種植莊稼和栽培花卉。玉米是主要種植物,其次是瓜類.豆類植物和辣椒。還有生長在缺水乾旱地區的龍舌蘭。

阿茲特克的手工業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各行各業活動在專門的街區。特諾奇蒂特蘭最著名的行業是制羽業,原料是外地的貢品;匠人們用之製作成武士的頭飾和盾牌,其他重要的行業有金銀首飾,器皿製作等。產品除供應本地外,大部分銷往全國各地。

貿易十分活躍。有當地的集市貿易和遠距離貿易。特諾奇蒂特蘭城中有許多大小廣場,均用作商品貿易場所。商品來自「帝國」各地,各地商品在廣場上分片集中擺攤。商品應有盡有。特諾奇蒂特蘭是全「帝國」的商業中心,全國各地的商品運往那裡,城裡生產的各種手工業品又流向全國各地。從事這種商品販運活動的商人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他們不光從事商業活動,還充當間諜,收集情報,向京師報告,在擴張領土的征服活動中又是先遣人員.因此可以說,貿易和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是「阿茲特克帝國」生存和發展的一大支援。

「阿茲特克帝國」宗教的一大特徵是眾神並存。各氏族,各部落,各行各業均有自己崇敬的神。例如,商人的保護神是亞卡特庫特利,制羽業的保護神是科約特利納瓦爾等。這與阿茲特克人在擴張領土的征服過程中對各地文化採取兼容並蓄的政策有關。阿茲特克人在得到被征服地區的貢賦時,也接受了當地的信仰。神靈無處不在。阿茲特克人從出身到死亡生命全部生活受宗教的控制。他認為神創造人時做出了自我犧牲,而人也要犧牲自己祭祀他們。因此,他們用活人獻神喂神。

2、瑪雅(Maya)文明孕育、興起、發展於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恰帕斯和塔帕斯科兩州的大部分地區。今貝里斯,今瓜地馬拉大部分地區,宏都拉斯西部地區和薩爾瓦多。這一區域總面積達32.4萬平方公里。根據地理特徵和文化發展狀況,這一區域從南到北分為三個地區 :A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帶;B高原——又分為南部高原和北部高原;C低地——又分為南部低地,中部低地和北部低地。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帶小河、小湖密布,食物資源豐富:盛產可可(可可豆用做貨幣,輸出到墨西哥中部高原區);人們利用海水制鹽,開展對外貿易,與奧爾梅克人有著接觸。出現了早期的文明中心(諸如伊薩帕[Izapa].阿巴赫塔卡利克[AbajJaKalik].埃爾烏爾[ElBaul].喬科拉[C hocola]等)。這些文明中心建有貿易市場和神廟,控制著經過這一地帶的貿易通道。與此同時,高原氣候宜人,谷地適合人類生存繁衍,也出現了早期的文明中心。主要的中心是瓜地馬拉谷地的卡米納爾胡尤(Kaminaljuyu),以神廟建築、石雕、陶器、繪畫、象形文字展示其文化發展水平。低地叢林密布,雨量充沛,河湖眾多,食物資源豐富,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瑪雅文明的早期中心出現在中部低地和南部低地,最著名的中心是蒂卡爾(Tikal)和科潘(lopan)。這些中心衰落以後,北部低地(尤卡坦地區)興起了奇欽伊察(chichenItza),烏斯馬爾(Uxmal)和瑪雅潘(Mayapan)三大中心。瑪雅文明在低地的發展最具代表性。

3、 印加文明。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為其最高統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15世紀起勢力強盛,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和厄瓜多,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16世紀初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

印加人原為印第安人中克丘亞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魯南部高原,以狩獵為生。據傳其最早的統治者曼科·卡帕克於公元1000年左右(一說為1200年)率領部落從的的喀喀湖地區向北遷移,最後定居於庫斯科地區,並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佔領整個庫斯科河谷.傳說印加在亡國前共歷12個統治者,15世紀初第8代王維拉科查(?~1437在位)時,印加人的勢力在安第斯山地區逐漸強大,從這時起印加人有較確切的歷史編年。第9代王帕查庫蒂(1438~1471在位)征服秘魯高原的大部。其子托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區(今厄瓜多),後又擴張到秘魯南部沿海地區。

11代王瓦伊納·卡帕克(1493~1525在位)時,印加人征服整個安第斯地區,建立起強盛的國家,在他的統治下,帝國達到頂峰。1531年,瓦伊納·卡帕剋死後,長子瓦斯卡爾與異母弟阿塔瓦爾帕為爭奪王位而發生內戰,阿塔瓦爾帕與軍隊領袖結盟,擊敗瓦斯卡爾,但戰亂使雙方傷亡極大,加之此時瘟疫流行,國家元氣大傷。1532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F.皮薩羅侵入印加帝國,誘捕並處死國王阿塔瓦爾帕,立曼科·卡帕克二世為印加王。次年11月,佔領首都庫斯科。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發動反對西班牙人的起義,1537年被鎮壓,曼科·卡帕克二世被迫逃亡,但其他起義者的反侵略斗爭一直延續到1572年,至此印加帝國遂亡。

西班牙殖民軍圍攻印加首都庫斯科(1533)。經濟生活的印加人的文化在其他安第斯地區古代印第安人文化的基礎上又有發展。在帝國成立前,已存在特殊風格的陶器,並使用青銅製品。印加人重視農業,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馬鈴薯。飼養羊駝和駱馬,但不用於耕作,掘地用人工。修建梯田和遠程水利灌溉工程發達,最長的水渠長達113公里。印加人還長於金屬冶煉和加工,已能開採金、銀、銅、錫等金屬,生產工具和武器以青銅製造。金、銀、銅等製作的首飾和日用器皿也很精巧。主要手工業部門除金屬加工外,還有制陶、紡織等行業。

陶器造型優美,紋飾絢麗。紡織品主要為棉毛織物,其中有時夾有金線或鮮艷的羽毛,圖案豐富多彩。但印加社會尚未出現自由手工業階層,優秀工匠多專為宮廷服務。村社間多實行產品交換,故貿易不發達,無金屬貨幣,交換的規模也有限,公共建築和公益事業極發達。為統治廣大的國土,首都庫斯科與全國各地有許多道路相連接,主要的兩條自北而南縱貫全國,沿海的一條寬約7.3米,長4055公里,內地的與之平行的一條寬4.3米,長達5229公里,沿線設有驛站和里程碑。印加時期的建築在庫斯科和馬丘比丘等地仍有遺存,庫斯科城的宮殿、廟宇和城牆均以巨石建造,銜接處不用灰泥,但仍極密合,刀片亦難插入,顯示了高超的建築技藝。

印加人的基層社會組織是農村氏族公社(ayllu)。耕地歸公社所有,分3部分,分別屬太陽神、國王和公社成員,產品用於供應祭祀和祭司生活需要、**和軍隊開支以及維持公社成員生活,所有土地均由公社成員耕種,但耕作時需先種太陽神和國王的土地,然後耕種村社成員的份地和歸村社所有之田。每征服一地後,均實行米蒂馬耶制度,強迫被征服部落遷移到新地方,並移入忠於印加的居民進行監視。強迫被征服各族使用官方語言克丘亞語,同時把各地區統治者的子弟召來庫斯科作為人質,以鞏固帝國的安全。帝國內實行勞役制,25~50歲的男子均需服勞役。公共工程的興建通過輪流抽調壯勞力的米塔制勞役形式來完成。被征服地區居民中的年輕力壯者則被選出從事某些特殊勞役,處於奴隸或半奴隸地位,因此有人認為盡管印加帝國還保留有許多氏族制殘余,但已進入早期奴隸制社會。 印加國實行中央集權制。都城庫斯科號稱「世界中心」。國王稱為「薩帕印加」(獨裁執政者),是政治、軍事和宗教的最高首腦,被尊為太陽神在人間的化身。全國以庫斯科為中心,分為4個大行政區,由印加貴族任總督,總督以下的各級官員均從世襲的特殊氏族中遴選。國王常到各地巡行,地方長官則每隔一定時期被召到首都報告政務。

Ⅱ 南美洲的古文明 是什麼文化

南美洲的古文明是印加文化。

南美安第斯地區印加帝國統治時期的印第安 人文化.「印加」,意為「太陽之子」.年代為15~16世紀早期.分布於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北部及阿根廷的一部分,中心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地區.印加人的歷史印加族原為居住在秘魯南部高原的一個講歧楚阿語的小部落.據傳其最早的統治者曼科·卡帕克於1000年左右(一說為1200年)帶領部落來到庫斯科,後來逐漸擴展,佔領整個庫斯科河谷.15世紀印加人在帕查庫提·印加·尤潘基及其子圖帕克的領導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帝國,疆界北起南哥倫比亞,南至智利中部,南北長達4000公里,面積約90萬平方公里.1530年,圖帕克之孫瓦斯卡和阿塔瓦爾帕爭位,阿塔瓦爾帕擊敗其兄,取得王位,但其國力已大大削弱.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印加帝國,次年誘殺了阿塔瓦爾帕,印加帝國遂告滅亡。

Ⅲ 南美洲的自然文化遺產

截止2016年7月17日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南美洲共計11個國家擁有70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2國共有,1項為6國共有,1項與歐洲、亞洲共有)。
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南美洲國家是巴西,共計20項;秘魯擁有12項,位居第二;阿根廷擁有10項,位居第三。

Ⅳ 位於南美洲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1.冰川國家公園 Los Glaciares (1981年,世界自然遺產)
2.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穌會傳教區:聖伊格納西奧米尼、聖安娜、羅雷托和聖母瑪利亞艾爾馬約爾村遺跡(阿根廷),聖米格爾杜斯米索納斯遺跡(巴西)Jesuit Missions of the Guaranis: San Ignacio Mini, SantaAna, Nuestra Señora de Loreto and Santa Maria Mayor (Argentina), Ruins of Sao Miguel das Missoe(Brazil)(1983年,1984年擴展范圍,與巴西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3.伊瓜蘇國家公園 Iguazu National Park (1984年,世界自然遺產)
4.平圖拉斯河的手洞 Cueva de las Manos, Río Pinturas (1999年,世界文化遺產)
5.瓦爾斯徳半島 Península Valdés (1999年,世界自然遺產)
6.伊斯奇瓜拉斯托/塔蘭帕亞自然公園 Ischigualasto/Talampaya Natural Parks (2000年,世界自然遺產)
7.科爾多瓦耶穌會街區和庄園 Jesuit Block and Estancias of Córdoba (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
8.烏馬瓦卡山谷 Quebrada de Humahuaca (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
9.印加路網 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2014年,與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共有,世界文化遺產)

Ⅳ 南美洲的文化

南美洲的文化原以印第安人的文化為主,歐洲殖民者於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後引進黑奴以補充勞力,使本區血統復雜。因西班牙及葡萄牙帶來的拉丁文化長期居主導地位,故南美洲常被稱拉丁美洲。

但印第安文化並未消失,且融入非洲黑人文化,文化間彼此沖突與融合,形成合成文化,使南美洲的文化更加豐富。印第安人是南美洲最早的開拓者。安第斯山脈中段高原地帶是南美大陸古文明發原地。

早在公元10世紀前後,居住在這一帶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魯南部庫斯科為中心的印加帝國。到15世紀鼎盛時期,其疆域北起厄瓜多北部,南達智利的塔爾卡,人口約900~1200萬。

當時農業已相當發達,栽培玉米、豆類、馬鈴薯、木薯、昆諾阿藜等作物,馴養駱馬和羊駝,在水利灌溉工程、交通驛道、建築、手工業等方面也達到較高水平。光輝的印加文化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哥倫比亞、智利南部和巴拉圭是印加帝國以外人口較集中的地區。

(5)南美洲著名的文化是哪些擴展閱讀:

文化變遷:

16世紀末,英國、法國和荷蘭殖民者經過激烈爭奪,分割了蓋亞那地區和近海一些島嶼。從此,全洲進入了長達300年的殖民統治時期。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隨移民大批湧入,傳播到南美各地,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也逐漸取代印第安語,成為普遍使用的正式語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斗爭日益深入和廣泛。南美國家帶頭發起反對超級大國海洋霸權的斗爭,掀起了以收回民族資源為主要內容的國有化浪潮,積極推行地區經濟一體化。

現今的南美洲居民絕大多數信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新教。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語,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法屬蓋亞那官方語言為法語,蓋亞那官方語言為英語,蘇利南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其他國家均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

Ⅵ 介紹一下南美的各個古文明。

1查文
坐落在西安第斯山系布蘭卡山脈東坡,屬秘魯安卡什省。公元前1500~前300年,這里曾出現查文·德胡安塔爾文化,是哥倫布之前時期美洲最著名的地區之一。

查文·德胡安塔爾古跡區位於安第斯山脈—高山谷地,海拔3177米。安東尼奧·巴斯克斯·德埃斯皮諾薩曾在1616年到過此地。他寫道:「在靠近查文城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由雕刻巨石砌成的建築。它曾是著名的聖地之一,就像我們心目中的羅馬和耶路撒冷一樣。許多印第安人都到那裡去奉獻他們的犧牲。」

查文一帶產生的文化就叫查文文化。它存在於公元前1500~前300年,為南美洲地區最早的文明——薩利納爾文明、馬蘭瓜文明和那斯卡文明開了先河。從1919年起秘魯考古學家胡里奧·塞特尤開始研究這種文化,其研究成果使該地區聞名於世。1945年一次泥石流吞沒了大量文物和建築,1970年的地震又使這一地區再遭劫難。

查文城曾是宗教和文化中心,這一特點在建築風格上有明顯體現,尤其是縱橫交錯的長廊和高大的蘭宋廟及泰優金字塔即為明證。此外,從巨石碑的雕刻裝飾中也可略見一斑,其中有4米多高的蘭宋花崗岩獨石碑,用閃長岩雕成的2米高的拉依模狄石碑以及泰優方尖碑。

石板、房梁及石柱上的淺浮雕裝飾一般以動物形象為主,如美洲豹、蛇、鷹及鱷魚等,也雜有一些人像雕刻。查文最突出的藝術作品要數著名的鑲嵌頭像(即將人物頭像嵌入牆上巨石之中),鑲嵌頭像至今僅在廟宇南側城堡牆壁上有一幅尚存。

2昌昌
昌昌城是奇穆王國的首都, 十五世紀是該國的鼎盛時期, 不久即被印加帝國吞沒。 這個哥倫布前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的規劃, 反映了其嚴格的政治和社會策略, 城市劃分為九個「城堡」或者「宮殿」,都是獨立的單位。

昌昌城建立於公元12世紀,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土磚城,那裡的人們在遠古時代就用黃金裝飾建築物,那裡還盛傳有些用貴金屬製作的植物。
秘魯位於安第斯山麓與太平洋之間,在其狹窄的沿海地區並沒有石頭這一自然資源,所以土磚便是人們造房的材料,所謂土磚即把泥土在太陽下烤乾後製成的磚。而昌昌便是用這種土磚建築造起來的是一個巨大古城的遺跡所在。
這古城曾是人口眾多,強盛而富有的奇穆帝國之都。奇穆帝國的韁土就是從佔地約16平方公里的昌昌開始的,隨後向沿海地區伸展966公里。
據信,這個民族是從12世紀,強大的蒂亞瓦納科衰落之後,才開始興起。這個民族有很出色的建造者和工程師,他們還是金屬製品的能工巧匠(若沒有當地人民的聰明才幹,昌昌一個如此嚴重缺水之城,難以倖存)。
城裡一些主要的建築群,都用是用各種不同開頭的土磚所造,看上去簡單朴實。但在另一些重要的建築物上,有飾有金箔嵌在泥土牆面上的裝飾圖案。可惜的是那些最珍貴的東西已流失多年(今天還在傳說,昌昌城的有些花園里,曾有過一些植物是用黃金製作出來的)。
關於昌昌城的建立,傳說有個名叫內依姆拉普的人,從海上來到此地,建立起一座城市,此後他又往西去了。又傳說這城與一條龍有關,而這條龍則創造了太陽與月亮。這種種傳說與神話未能提供有價值的線索。但明顯的是奇穆帝國具有發展社會團體的強烈意識。在昌昌城裡許多不同地區都出現排列成矩形的各種建築物,這無疑是邏輯與秩序的象徵。
昌昌城的中心是廟宇般的查珠第城堡,有一個至今保存特別完好的議事廳。24個座席圍著矩形庭院的土牆,看上去很像是個進行辯論會議廳。此廳內部傳聲效果不同尋堂,坐在不同座位上的人哪怕用低聲輕輕說話,都能被聽得很清楚(這種傳聲效果,至今仍能得以體現)。一些建築,其中也包括這個議事廳,周圍都修築了防禦性的土圍牆。除此而外,周圍還有巴拉科斯水庫、一些居住區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平台等。查珠第堡似乎是昌昌城內十來個分散的建築群中的一個。它們中有些建築外面的圍牆高達9.1米。
在其他一些有趣的建築物中,更突出的是:赫瓦卡·艾斯米拉達(綠寶石廟)和赫瓦卡·阿克歐愛麗斯(彩虹廟)。前者是1923年才被發現的。此後兩年曾遭暴雨的摧殘。該廟宇是金字塔形狀的,有兩個寺院平台,周圍有珍貴的浮雕,雕的是海底生物與魚類。另一座塔形寺廟是彩虹廟,周圍高牆環抱,牆上精心雕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這廟宇的名字同樣使人聯想起龍或者蛇一般的生物)。
在離特魯希略不遠處,在莫切河附近,人們傳說那兒的神先創造了太陽與月亮,然後又創建了昌昌與這些金字塔形狀的寺廟。太陽寺似乎更早於奇穆帝國,它屬於莫奇卡人所有。據說是公元6世紀的產物。但也有些權威人士稱,它建於此後200—300年間。結構是龐大的磚坯建築,佔地140平方米,在23米高處為一平台,平台高18米。月亮寺較近,也建於同時代。建築學家認為兩個寺廟是一個整體,很可能與葬祭有關。此外,還發現一個很大的墓地,那裡曾有一些舉行宗教儀式的建築物。月亮寺以其壁畫著稱。有些畫的是兵器,如盔甲,武器等一些無生命的東西。這些東西在莫奇卡陶器上也能見到,這一點更證實了這些寺廟是屬於公元6世紀

3聖阿古斯丁
哥倫比亞中南部城鎮,重要的考古地。在烏伊拉省南端帕帕斯荒原上,近馬格達萊納河上源,海拔1,725米。面積連郊區1,310平方公里,人口1.9萬(1981)。附近斯塔圖埃斯各地有類似中美洲瑪雅文化的古跡(幾百個巨大石像);離鎮10公里的山崗上有大量稱為「守衛者」的雕像,守衛在石棺墓丘之旁。建有「考古公園」和現代化旅館。周圍出產玉米、咖啡、甘薯、甘蔗、水果等。

4阿比塞
里奧阿比塞奧國家公園及其周圍方圓1,500平方公里處,存在著大量的古遺址,留下了人類曾經在此活動的跡象。自1985年以來進行的研究,已經發現了三十六個前所未知的考古地點,均位於兩千五百米到四千米之間的高度,這非常有利於對印加前的社會的了解。

5.瑪雅文明(最主要)
瑪雅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巴西、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
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此後長期湮沒在熱帶叢林中。
公元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遠航美洲,距離他第一次發現「新大陸」恰好10年。船在宏都拉斯灣靠岸,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興奮地踏上久違的蔥蘢陸地。在當地的市場上,一種製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賣主告訴他,這漂亮的陶盆來自「瑪雅」。這個神奇的名字,第一次傳入了歐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Hernan Cortez)率領西班牙軍隊橫掃墨西哥,征服正處於文明鼎盛時期的阿茲特克帝國,「鏟除一個文化,如同路人隨手摺下路邊一朵向日葵」。此時,瑪雅文明已近尾聲,但在尤卡坦半島上,還殘存著一些瑪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險隊前往尤卡坦,試圖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並強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瑪雅人展開了長達百餘年的游擊戰,直到1697年,最後一個瑪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飛煙滅。18世紀末開始引起學術界注意,19世紀末發掘一批重要遺址,開始了瑪雅文明的現代考古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後,研究進展較快,形成專門的瑪雅學,是世界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瑪雅文明的發展階段,學者間說法不一。據美國考古學家N.哈蒙德的劃分,可分為前古典期、古典期、後古典期3個階段。

Ⅶ 南美洲的古文明 是什麼文化

瑪雅神話 瑪雅人崇信太陽神,他們認為庫庫爾坎(即帶羽毛的蛇)是太陽神的化身。他們在庫庫爾坎神廟朝北的台階上,精心雕刻了一條帶羽毛的蛇,蛇頭張口吐舌,形象逼真,蛇身卻藏在階梯的斷面上,只有在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太陽冉冉西墜,北牆的光照部分,稜角漸次分明,那些筆直的線條也從上到下,交成了波浪形,彷彿一條飛動的巨蟒自天而降,逶迤遊走,似飛似騰,這情景往往使瑪雅人激動得如痴如狂。 在古代印第安神話的第一時期,也即瑪雅文化時期,印第安人除部族之間標新立異的神話之外,還為多種行業和多種事物設立神祗。有著成千上萬個神祗的古印第安人從中確立了他們所共有的,諸如未知名未謀面的創世神、大地神、空氣神、水神和火神;有些則是某些人專有的山川河湖、樹木花草和穀物動物神祗。諸神都是依據一定的時間序列,根據人們的意願不斷進行調整和更動。只要哪位神不符合他們的意願,就不讓他統治,也可將其廢棄,隨著印第安人所說的世界年齡的增長,不斷以新神祗代替老神祗。至今在許多印第安部落還延續著「殺神」儀式,在新神祭祀典禮上,將一些過時的或被征服部落的神祗名標在食物上,將他們殺了吃掉。並且認為他們最終所選擇的神是所有神中最重要、最高尚和最權威的。在印第安神話中,神對世俗的統治權並非一成不變的,而且神的職司也會時常更動,他們會死,會退休,會更替掌權。根據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以太陽周期計算世界年齡的方法,最後一個印第安太陽時代(第五個)從公元1043年算起,此前的老神祗大都早已淹死在大海里了,於是他們擁戴許多新神來代替古代的神。瑪雅神話構思上的奇特,出人意料的色彩紛呈,動物神只摻入人世的活動更增加了神秘的色彩。在這里,神沒有上帝那樣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說造人就造人。印第安創世眾神可謂費盡心機,屢遭失敗,最後歷經千辛萬苦才造出了人,拉美流傳極廣的「玉米人」的傳說,其典故即出於此。在這里,我們也可看到,並非所有的人對神都崇拜得五體投地,有些部族不僅敢於與神抗爭,而且還設法通過各種計謀甚至不惜對神施以美人計這樣別出機杼的手段企圖贏得與神的戰爭,這在世界上其他民族神話中也是極罕見的一段佳話。 印加帝國神話中的太陽印加帝國神話 印加帝國自始至終,上到印加王,下及普通百姓都尊奉太陽為唯一的主神,並通過多種形式崇拜他:印加王族及所有賜姓印加的人均尊稱他為「太陽我父」,自承太陽之子奉神命執掌世俗事務;為他建廟宇且全部嵌以金箔,為他敬獻多種祭物,貢奉大量金銀珠寶,以感謝他的賜予;把帝國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以及土地上的出產作為他的財產施惠給國民,以便帝國之內沒有凍餓乞討之人;為他建造深官幽院,供他的那些永葆童貞的妻子(太陽貞女)居住。除太陽之外,他們還從內心裡崇拜「帕查卡馬克」為不相識的至高無上的神,對他的尊敬勝過太陽;但不為他敬獻祭物,也不建造神廟,他們雖未看見他,他也從未現身,然而他們卻相信他的存在。總之,除以上一位看得見和一位看不見的兩位神之外,印加諸王不崇拜別的神。維拉科查神這位太陽之子在印加帝國中期顯示諸多聖跡之後才被奉為新神,級別稍高於印加諸王。除此之外,風雨雷電被視為太陽的僕役而得到陪祭,月亮則被視為太陽的妻子和姐姐以及印加王的母親得到敬重。星辰則因為是月亮和太陽官中的侍女和女僕得禮遇。所有這些都通過法律曉諭整個帝國,以致於這些神話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政治生活,到對外征伐乃至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歷史現實交織在一起,殊難分辨。印加人數百年歷史就是這樣在神話中度過,直至在神的詛咒和啟示的陰影中滅亡。 阿茲特克神話 阿茲特克人信奉許多的神,諸神形貌在雕刻和繪畫文書中都留下了記錄。他們認為神是產生自然現象的根本力量;同時,神界與世俗間的關系也按照宇宙論的方式構成,因而盡管有著眾多的神祗,但仍能在一位「未為人知,未為人見」的唯一至高無上的神的統合之下形成諸如印加的很完備的神話宗教體系。除了這位無相之神以外,主要的神可大體分為與天、狩獵和戰神有關的一群,與大地和農耕相關的一群,以及居間協調矛盾情形的一群。在與天有關的諸神之中,以戰神惠齊洛波契特利與鷹結合為白晝太陽的象徵;以黑暗之神狄斯克特里波卡與美洲虎(豹)結合而為夜晚太陽和世俗王權的象徵;以及居間化身萬千時而為風神,時而為守護神,時而為金星神,時而為創造神,時而又化身為文化神或文化英雄神的種種介於對立關系之中的羽蛇神奎茲爾科亞特爾,這三位神為最受崇拜。阿茲特克人相信,奎茲爾科亞特爾神與狄斯克特里波卡神之間的爭執已造成世界的四度創造與毀滅。所以阿茲特克人的神話充滿了對創造世界的欣喜與洪水滔天的恐懼交結之下的未世情結,這也許與他崇尚戰爭,又渴望和平的深刻矛盾,以及用活人獻祭的嗜血性有關。阿茲特克帝國從這種無可調和的神話矛盾中產生,又在渴望調和的神話矛盾中消亡,就阿茲特克人而言,歷史與神話是否與此攸關呢?這有待專家探討。

閱讀全文

與南美洲著名的文化是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