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兩岸間有什麼文化

兩岸間有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11 20:30:17

㈠ 福建和台灣的兩岸文化包括了哪些

台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台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台灣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灣和諧共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台灣的特色,這一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台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台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台灣信徒甚眾,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徵,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台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共同點,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要充分意識到兩岸文化異性,盡量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一家親;一衣帶水一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姓氏文化,是指與姓氏有關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其內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變、家族播遷、名人事跡與遺跡、家譜、宗祠、世系、家訓、郡望、堂號、堂聯、字輩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報本反始、尋根問祖等族姓與民族文化認同理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區分人類血緣與族群關系的文化符號,一個個的姓氏把一個個不同的家族群體區分開來。對於任何人類個體,姓氏都與生俱來,並將終生相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姓氏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徽章。無論你身處何地,只要見到同姓之人,即刻就會產生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姓氏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聯系著同一姓氏的人們。在中國人看來,姓氏是祖宗所賜,是一個人尊嚴的表現,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姓氏就是凝聚一個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尋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黃帝與炎帝,因此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從這個意義上講,姓氏也是聯系全球華人的重要紐帶。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台灣同胞的先祖絕大多數是各個時代的大陸遷台人員,大陸絕大多數的姓氏在台灣可以找到。1954年,據台灣有關部門調查的結果表明,台灣共有768姓,其中單姓764,復姓4。
在台灣同胞的姓氏中,人口最多的要數陳、林、張、王、黃、李、吳、蔡、劉、郭,被稱為台灣的「十大姓」。這些姓氏均在數萬戶以上,有的多達十萬戶。
尋根認祖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特別重視鄉土之情,依戀本源,講究重生報本、尊祖敬宗。而當代世界各地華人華裔紛紛回歸祖國故土尋根祭祖,正是中華文化、民族血緣強大凝聚力的生動體現。中原崛起離不開現代的科學技術,也離不開傳統的文明和文化基礎。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西晉滅亡後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大的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今天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人口超過1億,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及港澳台地區;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客家人根在河洛,不少台灣人和海外華人都稱自己是「河洛郎」,認定「根在河洛」。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大演講時提到:「在台灣,我們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們大多是『河洛郎』。」而洛陽的洛陽橋,正是客家人普遍認同的最初遷出之地的標志。福建省泉州市也有洛陽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處,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是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的遺跡。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無數客家先民就是從這里走向異國他鄉的。所以,無論是洛陽的洛陽橋,還是泉州的洛陽橋,對於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
固始是中原姓氏的一個重要的遷出地,在東南沿海和台灣等省的許多華人的族譜上都寫有「光州固始」的字樣。第一次南遷始於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先後率兵3600名赴福建地區鎮撫山民騷亂。陳政父子所率入閩將士及眷屬8000餘人,計有80餘姓,落籍閩地。第二次南遷始於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鄉民隨農民義軍入閩,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所率將士50餘姓,也在閩地落戶。據考證,在固始南遷的中原後裔中,既包括陳水扁的祖輩,也包括連戰的先人。1953年台灣官方的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均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這63個姓氏共670512戶,占當年台灣總戶數828804戶的80.9%。這就意味著:每5戶台灣居民中,有4戶先民來自固始。固始成為東南人民眼中的「大槐樹」。
台灣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與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許多固始人遷徙閩,繁衍子孫。至今台灣及閩南一帶,陳、林、黃、鄭四大家族的族譜上,也都明確的記載,其先祖為河南光州固始人。
尋根起點是閩南,終點無疑是河南。尋根到中原,河洛是故鄉。
姓氏文化史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里的一支奇葩,以姓氏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能讓廣大的台灣民眾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增強台灣人民的民族認同感。

㈡ 兩岸三地有哪些文化差異 具體點的

現在三地文化中存在的真實差異,並沒有為人們共同了解。從小處講,比如保留社會歷史信息的語言層面,我們有不同的方式表達。比如我們說掉頭,台北叫回轉,洗手間他們叫化妝間,我們這邊說的電車台灣人會以為是地鐵,我們說的地鐵他們那邊叫做捷運,很多稱謂上的不同,不僅是用語用詞的不同,背後還有文化歷史社會的因素。

盡管我們三地是同文同種,因為三地成長道路太不同了,因此找不到差異很多事情交流起來會很困難。另外香港和台灣又不同。香港從一個殖民地到一個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法治社會,台灣從戒嚴到解嚴,到解除報禁、黨禁,也有很大的飛躍。香港的基礎制度,自由的市場經濟,法治社會,言論自由,造就它整個文化氣韻是開放的、充滿活力的、極容易產生創意的,而且是與國際接軌的。它可能中國傳統的東西保留得不如大陸與台灣多,但是它在文化傳播力、文化產品生產能力方面,都有一定優越性。台灣沒有「文革」造成的文化斷裂,它中國傳統的東西,在生活與教育上是延續下來的,這就使得很多人來到台北等地,感覺其顯得比大陸更傳統,有些傳統的東西保留得比較好。大陸因為「文革」這樣的運動,使得一些傳統的東西斷裂了,後來我們改革開放優先發展經濟,現在情況有了變化,文化產業的興起,我們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發展上,會比過去有一定成績。這樣產生的差異,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這樣交流起來,相互碰撞就有更大的空間。

㈢ 兩岸文化傳承(廈門和台灣)

在人民網7月14日電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曾文仲的評論文章說,要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一家親;一衣帶水一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願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得到鞏固和發展!
文章說,台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台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台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灣和諧共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台灣的特色,這一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台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台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台灣信徒甚眾,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徵,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台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共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共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台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一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台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台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一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當你走在台北街頭,看看快樂的人群從身邊經過,聽著從霓虹燈下飄來的少男少女們的輕聲細語,還有酒店服務員的親切與殷勤,你也許會發現,其實,台灣每一個人都在做著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欣喜,因為,這才是台灣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台灣,用心去品味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台灣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點,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台灣,一個令人難忘又神往的台灣,這對於我們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由於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文化不能說都一模一樣,現實是肯定存在著差異,我們要找到差異,更要尋找共同的地方。而我們共同的價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這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不論是祖國大陸或者是在寶島台灣,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較認同,也有深刻的認識。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更深深體會到這些共同價值觀對文化的創新,企業的發展,兩岸的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灣雲門芭蕾舞就是以傳說中的故事,結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繹得令人神往,而我們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飾,風俗習慣,勞動場景再現了惠安婦女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兩者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但說明海峽兩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許多共同的支點。

㈣ 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共同的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中,文化甚至具有比血緣更為重要的作用.中華文化為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一直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台灣文化的母體是以河洛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與祖國大陸其他區域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兩岸文化體現出同一性特徵.台灣和大陸兩岸文化具有同質同源性,這種同質同源的文化同一性又必然是兩岸統一的基礎,也是批駁和戳穿"文化台獨論"的有力武器.

㈤ 兩岸文化內涵分類

閩南文化主要是指泉州、廈門、漳州這三個地方的本土風俗。客家文化主要指的是閩西的客家人的文化。媽祖文化主要是指東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僑鄉文化主要是指閩粵兩地華僑的文化。其實閩南文化也包含了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僑鄉文化。因為閩南地區也有少部分客家人。媽祖文化主要是閩南人的海神信仰,由於媽祖在閩南人的心目中地位極高極其推崇,而形成的一種獨立文化。閩南地區有很多華僑而形成的僑鄉文化。

㈥ 海峽兩岸傳承文化有哪些

舉辦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旨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古老民俗風情,增強海峽兩岸民族認同感,賦予民俗文化新的時代氣息和內涵,同時也為深化閩台文化交流與合作、打造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增添新的亮點。本次民俗文化節充分吸取以往3屆閩都民俗文化節成功舉辦的經驗,在辦節思路、主體板塊和活動形式、內容等方面積極創新,以突出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優勢為切入點,通過「巡遊表演、中心台演出、手工技藝展示」等三大活動板塊集中展示福州民間傳統文化的精粹和兩岸民間民俗文化交流成果。

㈦ 台灣兩岸有什麼共同語言、文字、信仰、民間風俗、傳統文化

飲食------台灣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酒菜宴請客人。台灣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葯燉煮動物性食品以提神補身。
居住-------台灣的房屋造型,大體可分為中、西、日式三種。
壽慶--------台胞喜歡過生日。男女成人後,每逢誕辰,都由家人准備素麵、香燭等舉行簡單慶祝儀式。一般從50歲時起開始稱壽。60歲為下壽,70歲為中壽,80歲為上壽,90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
行走------目前,台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近些年來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的數量增加,比較方便,私人汽車大量增多。出租汽車普遍於市鎮。有不少的客車備有冷氣。但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區無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禁以剪刀贈人,禁以扇子贈人,禁以手巾贈人,禁以雨傘贈人,禁以鏡子送人,禁以鍾送人,禁以甜果送人,禁以粽子贈人,禁以鴨子贈人作「月肉」。

㈧ 兩岸文化有哪些

海峽兩岸共同享有中華文化的智慧

海峽兩岸之間最重要的、金剛不壞的紐帶,是我們共同享有的中華文化。通過不斷的交流和研討,我們可以把這根紐帶扭得更緊。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他的偉大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為所有中華兒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遺產;保存並弘揚以儒家學說為主幹的中華文化,是包括兩岸人民在內的所有中華子孫的天職。

中華文化的智慧體現在哪些地方?就體現和滲透在處理人和人(包括個人與社會、群體與群體、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人和天(亦即自然與環境)的關系、現實和未來的關系以及個人的身與心的關系方面。貫穿在這四大關系中的是中華文化中的哲學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陰陽和合」,是「和而不同」。中華文化最早樹立了以人為本的道德理念,因為我們的先民從歷史中,從大自然中,從現實生活中,正確地總結了人類社會應有的正常關系,即:無數個體是社會和國家的基礎,個人的道德修養關乎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於是形成了由己以達天下的「修—齊—治—平」道德之路。在中華文化極為豐富的內涵基礎上,在治國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稱中國五千年來為「超穩定」的社會,但是他卻沒有注意到造成穩定的眾多原因中的這一條。

當今世界的形勢頗為類似中國的戰國時代,群雄並爭,吞噬資源,毀壞環境,弱肉強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對人霸,國對國霸,人類對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歸根結蒂是極力高懸一個「利」字,無限容忍一個「貪」字。這種霸道的世界絕對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而解決之道,除了對於霸道給予必要的抗爭、阻遏,還需從長遠、從根本處尋求出路,要在整個社會對利的貪求和對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間求得相對的平衡。正是在這點上,中華民族可以做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中華文化有著獨特的智慧和豐富的經驗來平衡身與心、物與魂、己與他的關系。這智慧和經驗,對於個人來說就是對德的崇尚和終生的追求;對於社會、國家和天下來說,就是「王道」。

「王道」的提法,首先見於《尚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盪盪。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此時「王道」所指,還是具體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說「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這時的王道,則指的是為王之道。至於把「王道」作為一種理想政治的專稱,與「霸道」相對,恐怕還是漢儒的功勞。「王道」所指雖然有此變遷,但是其共同點則都是強調對內以德(仁、義)治國,對外則「修文德以來之」,視四海為一家。「王道」,即意味著包容、平等、友愛、融合,意味著以人類共同的幸福為終極目標,這正是當今世界和許多國家所欠缺的。我們願意和台灣朋友一道,開展這一論題的研究,並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華介紹給全世界。(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許嘉璐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

閱讀全文

與兩岸間有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