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當代世界,一方面文化多元性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另一方面強勢文化往往可以對弱勢文化發生主導作用。中華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中國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中保持住特色,就需要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吸取營養。因為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審美特性與精神訴求,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文化自覺的目的不是復舊,也不是全盤西化,而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也就是說,我們要思考在當今世界不同文化接觸、碰撞的情況下,如何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價值這一深刻問題。
文化是什麼?「文化在哪裡?就在人們生活的行為和意識中。文化是代代相傳的,是有子有孫的。它靠一個個人在他們生活中表現,改變和發展著,日新不已。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當深入到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國人的生活中去認識自己文化的歷史和現狀。」按照費孝通先生的理解,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要想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價值,我們應該關注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生活的影響。
文化與生活緊密相關,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最好先了解這個國家的生活,而想適應一個國家的生活,最好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當一個人對某個國家的文化了解、掌握並認同、贊賞以後,那麼這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生活方式都可能會發生改變。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我們可以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決定著他的文化範式,同時一個人的文化範式也影響著他的生活方式。所以,當下我們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兩個重要作用與意義:第一,從精神層面來說,這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美好,從而引起國人重視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找到中國人的信仰與精神歸宿。
第二,從實踐層面來說,通過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魅力,讓更多的中國人熱愛中國文化,進而構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方式。因為文化不是空洞的,它也需要生存發展的土壤和語境,而這最好的土壤和語境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可以衰弱甚至滅絕的,但人總是要生活的,選擇何種生活方式,就決定了選擇何種文化。那些經常在《紅樓夢》等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出現的諸如對詩、焚香、品茗、彈琴等生活場景,現在正慢慢復甦,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當下的生活中,這可謂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方式。當然,這並非是要搞形式主義,而是希望那些真正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能夠越來越多地投入到這種具有中國范兒的生活中去。這種中國范兒的生活方式,或許能夠在日趨同化的全球社會的背景下成為區別於其他民族、國家的中華民族的標記或符號。同時,具有中國特色或者中國范兒的生活方式,還要考慮到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讓每個民族都能夠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保持住本民族的特殊性。
總之,通過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來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方式;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方式又可以間接地促進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從精神層面講,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一方面要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為當今社會生活中的人們提供獨特的審美範式;另一方面還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性,從而形成一種民族意識和家國意識,從而為當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提供一種精神價值的向心力。我們應該借著文化自覺的東風,讓中國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既能與異文化和諧交流、共同發展,又能保持住自己的獨特性與民族性,讓中國文化從自覺走向自信,從自信走向自強。
Ⅱ 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漢字漢語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Ⅲ 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1、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的具體標志,是矗立於世界之林的「形象」。
2、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
3、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都形成
了一整套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必須格守的准則。
4、傳統文化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復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在內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完成的。
Ⅳ 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它在歷史上為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時至今日依然具有顯著的時代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之根與精神之源,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治國理政價值理念、增強文化自信文化擔當,具有重要意義。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我們需要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科學認知,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需要以客觀禮敬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既要看到它在推動傳統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明晰它所蘊含的糟粕劣根,更要承認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經過創新轉化在當今時代仍具重大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以此激發傳統文化的創造活力,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華傳統文化在規范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維系家庭的孝親觀念和培育個體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
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有益幫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是華夏兒女保持族群認同和精神團結的文化符號。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我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要參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Ⅳ 哪些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Ⅵ 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有哪些
中國有眾多的傳統文化對現在社會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傳統文化已經和教育和經濟都相通了。中國現今的文化輸出主要是以教育為主,因為文化的傳承是一種精神與物質的結合,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流傳已久的歷史瑰寶,更是現今文化發展的基石,當前,文化和創意融合是大勢所趨,而將文化商業化,也是當下文化創意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傳統文化對於社會經濟教育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創意化發展,已是迫在眉睫在中國內地,文化內容同質化嚴重,而此時結合現代科技的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其發展前景是非常可觀的,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放在了文化創意產業上,而現今傳統文化的主要輸出方式是以從小教育學生,經過給孩子設置一些課程的教授,讓孩子從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從人才素質及教育培養方面提升文化的輸出。
二、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商業化,推動社會發展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這么優秀,卻遲遲沒有人願意接盤呢,就是因為傳統文化太古與同質化了,如果你現在問一個年輕人,京劇和江淮戲有什麼不同,沒人會給你答案,在他們耳中,那都是戲劇,具體是什麼他們也不知道,所以現在的文化出現在大眾眼中無差別的現象,這其實對於文化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將文化與金錢綁在一起,吸引更多具備商業頭腦的人去運作,就會讓文化得以創意化,更加能被大眾接受。
一種文化想要發展下去,僅憑著傳承人的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比如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其實就是文化創意的一個最好體現,導演餃子將中國神話人物哪吒進行創意化的包裝,讓整個人設都立得住,而且通過戲劇化的搞笑幽默讓不同年齡人都能接受哪吒,從內心裡喜愛哪吒這個神話人物,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Ⅶ 如何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摘要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中華文化,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汲取與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驗、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強調「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等思想,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倡導人們踐行「言必信,行必果」等理念。這些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還能為我們提供生存智慧和道德原則。但從邏輯上來說,如何解決指導思想內部不同部分之間的根本矛盾和沖突,是中華文化中所缺乏的部分。因此,我們不但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要「古為今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Ⅷ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作者:史煥翔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傳承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挖掘根植於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優秀文化特質,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同中國當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文化沃土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系統的思想體系。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源看,它生長於西方文化土壤中,如何將這樣一種「外來文化」融入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是非常重要的時代課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從相遇結合到融通發展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為其提供了精神底蘊,汲取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合貫通、相互契合、共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離開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就無從談起。毛澤東注重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命題解讀馬克思主義,深入淺出地說明問題,他創造性地用「實事求是」來闡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將「民惟邦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升華為「群眾路線」思想;用「知行觀」生動闡述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近年來,我們黨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吸收借鑒傳統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精華,結合中國實際國情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超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對中國特有的「和合」思維的當代闡發;「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理念將傳統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進行現代性轉化;科學發展觀秉承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基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內涵,其治國理政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治國安邦、修齊治平思想的超越與轉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仁者愛人」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一種文化的活力不是拋棄傳統,而是在何種程度上吸收傳統、再鑄傳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不斷融合創新,其合理的文化內核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指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創新的歷史進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其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思想源泉,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內化於中國人精神世界、外化於中國人行為方式的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標准,在急速轉型的經濟關系中發生嬗變,在價值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勢,在道德領域呈現混亂迷茫態勢,如何構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有利於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價值導向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倫理型文化,文化觀念與價值觀念、社會規范緊密相連,汲取其中優秀文化基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價值導向。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義利觀有助於遏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拜金主義,端正追求物質利益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私利化傾向。在義利關繫上,傳統儒家倡導「先義後利」「見利思義」「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價值取向。傳統宗法社會,義利觀根植於小農經濟形態土壤中,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重義輕利」、「以義抑利」的傾向,沒有充分尊重個人正當利益,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其中不乏合理要素。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理性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的目標,對個人利益的過度追求不免滋生一些唯利是圖、損公肥私的現象。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為指導,挖掘中國傳統義利觀中的合理要素,在充分尊重個人正當利益的同時,主張義利統一,有利於規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私利化傾向,有利於構建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誠實守信的價值觀有助於加強市場主體的道德修養,培育良性的市場經濟契約精神。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契約經濟」「信用經濟」,它與誠實信用的價值觀存在天然的聯系,傳統文化強調「仁義禮智信」,強調「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信」既是持家、興業的重要行為規范,同時也是做人的內在道德要求。從市場主體角度而言,樹立誠信意識,加強道德自律,確保市場經濟交往活動中行為的道德穩定性,尤其在網路經濟時代,誠實信用對市場中買賣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行;從市場秩序角度而言,建立誠信制度,將誠信融進社會主義法制經濟中,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輔助功能,建立完善的個人、企業、中介信用制度體系,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強精神等優秀基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文化資源、精神力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鞏固、拓展、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發揮它強大的生命力,為創建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提供文化資源。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彰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顯中國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文化強國戰略的前提。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是文化血脈的延續,是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不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合理資源,繼承傳統、創新傳統,將傳統文化與近代文化、當代文化融通。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底色。「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正是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中華民族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淵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雖歷經磨難卻已經深深積淀於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中,成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等,其中蘊含的自強、公忠、廉潔、修身等理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價值,是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沒有中斷的根基,是我們堅持文化自覺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的底色。
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融合性特質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國文化經歷輝煌、衰敗未曾中斷發展至今,歷史和現實說明中國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的特質。漢唐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宋明時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傳入,中國文化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再創中國文化的輝煌,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結合本民族文化進行轉化,為外來文化打上中國烙印,進而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至今,依舊保持鮮活的創造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得益於中國文化的包容開放、兼收並蓄的特質,使中華民族在西方文化霸權、文化滲透的背景下依舊能堅定文化自信,為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提供思想源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雙向的互動融通,一方面,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升華;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源」和「流」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獨特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價值訴求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社會、國家三個維度與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一致。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蘊涵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傳統儒家強調「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主張「天人合一」,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統一的和諧思想。中國傳統宗法社會雖以家為本位,但注重將以血緣為基礎的道德規范擴展到社會中,「仁義不僅是個人的道德,仁義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中,它也是社會價值。」孔子講「仁者,愛人」已經由血緣關系延展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中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觀念都體現在社會維度中,為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提供價值支撐。不管從國家、社會、個人哪個層面出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都在個人道德的培育,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對個人道德修養、道德理想的培養,崇尚修身,提倡「仁義禮智信」,強調「君子坦盪盪」「君子義以為質」,追求「君子」的理想人格,從而達致內聖外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源頭活水,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從中獲得精神力量,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中國文化精神。
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當今世界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時期,各國之間的聯系從未如此緊密,人類正共同面對恐怖主義、貧富分化、環境污染等諸多全球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協作。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蘊涵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問題的重要啟示,中華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願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流動著「和」的基因,始終崇尚和平、和睦
Ⅸ 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是:
傳統文化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統稱。中國的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在我國人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 形成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的中華傳統文化。
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 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如,佛家的「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
中華傳統文化的雙重屬性反映了傳統文化之間(如:儒家/道家之間;儒家/法家之間、儒家/佛家之間)存在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他們之間相滲透,形成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文化形式等。
Ⅹ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
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古人用生活實踐發現的真理,對我們今天的思想啟迪仍然具有巨大作用。我們應該傳承優秀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內容,剔除迂腐僵化的部分,合理吸收,辯證看待。
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以經歷科技實力為潮流,社會競爭日趨尖銳,精神世界未能同步發展,造成精神苦悶抑鬱現象很普遍。而傳統文化對天地自然的認識,精神領域的追求與闡述到達了極高境界,對我們回歸精神家園具有方向性的幫助。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對天地人的解釋確實是今人應該借鑒學習的。儒為做人,釋為修心,道為知行。其實這些東西沒有任何宗教色彩,由於歷史原因,可能被異化甚至迷信。然而系統學習起來很龐雜,需要慢慢領悟,在生活中學習。它確實能給我們的精神提供無盡的滋養。
時代趨勢就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趨勢,現代物質社會偏重物質力量沒有錯。但需要相應的精神世界來平衡人們的思想意識。而傳統文化做為一個全面系統的認知,而且表達方式非常接近我們的思維習慣,那都是老祖先的諄諄教誨。我們有責任傳承傳統文化,繼往開來,創造出屬於今天的社會文明。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討論這一問題前必須明確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濃縮出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獨特性,才談得上發揮其在新時代的價值。篇幅所限,本文僅從子女教育方面來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
中國人的家庭觀是不同於西方人,如果說西方的家庭是開放的,那麼中國人的家庭相對封閉,正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在西方,子女一旦成年即脫離父母,獨立組建家庭,與父母呈現相對平等的關系。而中國人的子女一輩子也不可能完全獨立於父母生活。
一個簡單的比喻即可看出中西方對家庭的不同理解。西方父母有點像教練員,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以及生活經歷,教會孩子如何獨立生活,子女一旦成年,就將他們推上人生賽場,父母只是指導、加油、助威,但比賽最終要自己去完成,父母無法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