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泉州文化現象有哪些

泉州文化現象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1 23:54:07

1. 福建泉州的民俗民風

泉州古為閩越族地。秦漢時期,中原漢人入閩,泉州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接觸日益頻繁。晉永嘉後,中原戰亂不息,衣冠士族紛紛南渡,聚居於泉州為中心的晉江中下游地區。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入泉,無復北向。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給泉州民俗帶來豐厚的古中原文化積淀。因而泉州民風淳樸,文教昌盛,人民勤奮堅毅,文明知禮,尚義樂善 ,「海濱鄒魯」遺風世代相傳。
宋元時期,泉州「梯航萬國」,海外交通貿易繁盛,成為「萬國衣冠」雜處的對外開放的重 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國商賈、傳教士擇地而棲,安居樂業。多種宗教傳入,與儒道釋傳統文化滲透,寺院廟觀遍布城鄉,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種文化兼收並蓄的泉州民俗習性。
隨著海上交通貿易發展,泉州人出洋謀生者日眾。華僑出入國門,帶來僑居地生活習俗,對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響。
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固有和外來風俗文化的交融,構成泉州獨特的文化風俗氛 圍。諸如衣食住行、婚喪喜慶、歲時節日、信仰崇拜、禮儀風尚等,紛繁多彩,體現出文化古城和著名僑鄉的風俗特色。
百多年來,泉州經歷多次歷史變革,新風舊俗交互遞嬗,風氣漸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崇尚科學,革舊立新,社會風俗趨向文明進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隨著農業社會和農耕文化的解體,以工業和城市文明為標志的商品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以及國際文化交流,海外風俗融入,泉州人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發生急劇變化,促使地方民俗變異。

2.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
2.泉州北管泉港區,有海上絲綢之路、造船航海、海商、閩台關系、泉州華僑、泉州的民樂,特色的閩南建築,宗教文化。
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泉州市始終將閩南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擺在十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使閩南又有閩南各界人士的共同奮斗,但也都與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中的閩南籍同胞閩南文化是從歷史上出現過的西晉「永嘉之亂」後的「衣冠南渡」。
4.泉州市梨園戲。
5.泉州市高甲戲。
6.泉州市提線木偶戲。
7.晉江縣布袋木偶戲。
8.惠安縣石雕。
9.泉州市花燈。
10.德化縣瓷燒制技藝。
11.惠安女服飾。

3. 泉州的風俗習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拍胸舞的基本動作以蹲步為主,手依次擊掌、胸、脅、腿,主要動作組合有「七擊」、「八拍雄姿」、「擊掌迴音」、「玉驢顛步」 、「金雞獨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閹雞行」等。凡節日慶典、踩街遊行都少不了這一舞蹈參加。

(3)泉州文化現象有哪些擴展閱讀:

1、文化發展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西晉年間,安史之亂(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晉江、洛陽江兩岸,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

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

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2、民俗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3、宗教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

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

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凈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

4、建築

(1)古民居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朴,卻獨具風格。

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2)古寺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凈寺、天後宮、草庵等。

(3)古街巷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

5、主要特產

(1)特色主食

咸飯,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2)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5)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4. 泉州的傳統文化和習俗

1、拜月娘媽,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2、燒塔仔,中秋節到來的前兩三天,鄉下的孩子們便到處拾磚頭瓦片,在曠野中疊成一個圓形「塔仔」,孩子們還相邀互相參觀。

3、劃拳和搖骰子,這是泉州酒文化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人猜的是閩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為同廈漳兩地劃的閩南拳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4、公雞娶婦,指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近期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隻大公雞代替。

5、哭嫁,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是在泉州,新娘出嫁時是要大哭以示悲傷。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轎時,哭嫁達到高潮。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禮儀進行,不能亂哭。誰不會哭,就會被別人嘲笑甚至歧視。

5. 泉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福建成型於唐代,而唐代福建成型開始閩南泉州就是福建文化的核心代表。

唐書,宋史,元史這些官方正史記載的泉州州府路的等級都是當時福建最高的級別。
唐代泉州為上州級別,宋代為望州級別,元代為上等州路級別,明清正史無州府的等級劃分。
古城泉州發展大歷程
唐朝,全國四大海港城之一(廣州、明州、泉州、揚州)
宋朝,全國第一大商港,全國八大州府之一
元朝,東方第一大商港,國際商貿都市
明朝,泉州安平港,以泉州安平港為基地在閩南控制經營著明朝對外貿易中心,明末安平港為全國最大私商港。
清朝,泉州蚶江港,泉州蚶江港為大陸對台貿易中心,福建龍頭商幫泉州郊商海外貿易的總口。
民國,泉州僑商,中國海外華僑勢力最龐大的群體,愛拼敢嬴愛國愛鄉的華僑僑商典範。
現今,泉州作為一個非省會、非特區的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自身深厚實力強勢崛起。
唐宋交接,閩國以泉州為大本營起家,將福建發展推至歷史巔峰,開閩三王中有王潮、王審邽為泉州刺史,並葬於泉州;閩國後福建唯一僅有晉江王留從效的清源軍獨立割據泛閩南區域(包括今莆田,廈門,泉州,漳州區域),達數十年,《宋史.世家篇》記載福建僅有留從效跟陳洪進這兩個清源軍的地方諸侯代表。
宋元交接,泉州蒲壽庚獨攬福建軍政商大權;宋元交接的福建領袖。
元明交接,「亦思巴奚兵亂」福建地域混戰由泉州以及泉州地方鄉紳土豪的代表柳伯順、陳同家族主導(當時軍事代表為三明陳友定,但因兵敗被殺)。
明清交接,泉州鄭氏集團扶持南明政權,掌控福建命運,鄭成功收台,施琅納台,進一步改變福建歷史走向。
清民當代交接,推翻清朝統治的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槍由泉州華僑陳清機在安海打響;泉州華僑開國上將葉飛創建並領導閩東革命根據地,解放福建,並成為新中國福建地區軍政最高領導。

泉州人能文:福建歷史上第一個一甲進士歐陽詹就是來自泉州,被譽為閩文宗,閩文祖,泉州才子陳三與潮州五娘的才子佳人故事廣為流傳,泉州出了歐陽詹、劉昌言、呂夏卿、呂惠卿、梁克家、黃宗旦、盧琦、蔡清、王慎中、張瑞圖、李贄、李光地、林嗣環、辜鴻銘等等一大批才子,歷代文風鼎盛,是中國古代十大才子之鄉之一。
泉州人能武:福建七大拳種中排名前兩大的拳種五祖拳和永春白鶴拳都是起源於泉州,第七大拳種福州鶴拳源自永春白鶴拳。泉州「宋江陣」深入民間群眾,歷代尚武風氣重。(有意思的是泉州人黃培松是清代福建最後一位武狀元,吳魯是清代福建最後一位文狀元均來自泉州。福建歷史上第一個一甲進士歐陽詹來自泉州、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居住於泉州晉江的徐晦,福建科舉從開頭到結尾的狀元都是來自泉州)。
泉州人能官:泉州歷代三品(含從三品)以上高官達262名以上,泉州歷代文武方面均高官輩出,涌現出許多在歷代變革以及交接之際關鍵性的高官人物。
泉州人能商:未有泉州城就已有商業土豪黃守恭,福建人最早開拓海外貿易維持霸主地位的留從效,出資修護安平橋的巨商黃護,跨省貿易富甲一方的李五,日本僑商領袖李旦,壟斷東南沿海貿易的鄭氏集團,東南亞各國首富等等,歷史上泉州人中從來不缺善於經商的大富豪。
泉州人出為將:泉州武將驍勇善戰,留從效割據稱霸一方,鄭成功敢向東南爭半壁,擊潰海上霸主荷蘭,「俞龍戚虎」抗倭名將俞大猷,「海霹靂」收復台灣施琅,吊打沙俄毛子的福建藤牌兵領袖林興珠,開國上將葉飛等等,歷代泉州武將能征善戰,威震四方,是福建最能打的。
泉州人入為相:泉州歷史上的頂級高官數量在福建首屈一指,歷代宰相數量更是福建第一,「一門四相」曾公亮,人稱曾半朝,「狀元宰相」梁克家等等,泉州人為官總能位極人臣。
泉州人經商做首富:清朝十三行的世界首富伍秉鑒就是祖籍泉州,泉州涌現出全球華人首富黃奕住,李光前,鄭周敏等等,東南亞各國首富最多的就是泉州人,泉州人經商總是善於成為行業老大,首富。
上述內容來自福建歷史最全巨著-泉州與福州四季歷史文化比較的網路全書(擴充精華版)

6. 泉州的文化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明、清時代,泉州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宗教傳播歷史悠久、史跡豐富。
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凈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時感慨「此地古稱佛國,滿地皆是聖人」這是對泉州宗教最好的詮釋。 古民居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朴,卻獨具風格。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各種宗教的傳播,對於泉州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泉州宗教文化豐富多彩,是構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涵之一 ,也成為世界罕見的奇跡,說明了泉州人心胸開闊和具有廣大的包容性。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凈寺、天後宮、草庵等。
古街巷
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像一條條脈絡,棲身於車水馬龍的繁華之外,從歷史深處延伸至今。行走在古街巷裡那古樸的石材路面上,更讓人回到了歷久彌新的城市記憶中。塗門街、南俊巷、狀元街……這些名字讓你立刻明白歷史積淀賦予城市的儒雅氣質,全寫在斑駁的磚瓦上,寺廟的殘柱間,老宅的天井裡,甚至連那些千年古樹的枝葉彷彿也記憶著泉州學子誦讀的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 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 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 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多為穿斗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前後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建築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種題詞。 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末,北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壯麗,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為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建築風格在全國現存孔廟中罕見。 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該寺創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初名蓮花道場,武周天授三年(692年)為興教寺,唐神龍元年(705年)改額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並為大開元萬壽禪寺。 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台灣海峽,亦稱「蓮島」,始建於1387年,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被稱為:「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 永春牛姆林,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遊區,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縣下洋鎮境內,距縣城70公里,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 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 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
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余脈,峰巒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勝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恣百態,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泉州天後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泉州天後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天後路,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金海岸度假村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石獅市永寧鎮海濱,佔地6000畝,海岸線12公里,與台灣隔海相望。 閩南黃金海岸度假區分為海面、岸線和陸上三大區域,包括海島世界、民俗文化村、東南亞縮景公園、大觀園度假酒店(三星級)、游樂園(佔地240畝)、高爾夫俱樂部、遊艇俱樂部、海濱浴場、實彈射擊場、商業街、別墅區和直升機場等等。黃金海岸風光旖旎,四季如春,已成為集行、游、吃、住、購、娛於一體、旅遊內涵十分豐富的濱海旅遊度假區,是福建省十大重點旅遊景區之一。 西湖公園位於泉州市區西北部,緊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源山,總佔地面積100公頃,水域面積82.28公頃,陸地面積17.72公頃。1999年以來,市政府先後投資2.3億元人民幣,建成市區西北片區滯洪排澇工程, 深滬灣,一座風光旖旎的晉江小鎮,泉州十八景之一,素有「峙海金獅」之稱。深滬灣全長6公里,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鏈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灘前碧波萬頃。灘面金黃開闊,景色蔚為壯觀。沙灘清一色的細純沙粒,如銀屑布地,質細坡緩,沙軟潮平。灘床寬闊,舒展廣拓,潮漫灘上,濤聲柔和。海水潔凈,水溫適中,是沙灘休閑、踏浪嬉水和開展各種海上沙灘活動的理想場所。 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公里。南北朝時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聖、游覽觀光、休閑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岱仙瀑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 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岱仙瀑布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永春雪山岩始建於唐代啟光年間(公元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雪山岩坐落於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頂凹一湖寬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個由火山集塊堆積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蓮花座而得名,為閩南地區最高、建築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廟。 戴雲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有「閩中屋脊」之稱,是福建省境內的第二高峰,與台灣阿里山遙遙相望。也是戴雲山脈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

7. 關於泉州的以一些風土人情(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文化、美食)括弧裡面的各三個,謝謝

一、泉州自然景觀

1、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千米,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千米。

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余脈,峰巒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勝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脈綿延20千米,象形岩石,千姿百態。

2、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千米。南北朝時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總面積25平方千米。是集宗教朝聖、游覽觀光、休閑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3、岱仙瀑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

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

二、泉州人文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方言

通用語言為普通話,閩南話為主要地方方言,並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地方方言[3]。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泉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閩南方言代表。泉州當地的語言是閩南語。

三、泉州歷史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

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2017年,泉州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2018年4月,泉州入選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

四、泉州文化

1、泉州市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2個,影(劇)院59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2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鄉鎮文化站164個,公共圖書館11個。

2、圖書館藏書總量478.79萬冊,電子圖書541.20萬冊。文化系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2098場,觀眾118.71萬人次;

3、劇場、影劇院演(映)出60萬場次。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視台8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台9座,廣播節目11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53%;

4、電視節目12套,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48%。全市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用戶220.82萬戶,實際用戶139.83萬戶,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總長38706.30千米

五、泉州美食

1、石花膏:在泉州,石花膏是消暑品,泉州的街頭巷尾,不乏販賣石花膏和四果湯的攤點及店鋪。潤滑帶著彈性的口感,配上蜂蜜水、仙草、芋泥、豆類及各種水果,清甜可口。即便是冬天,石花膏、四果湯依舊是泉州人喜歡的甜品。

2、土筍凍:土筍凍,起源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海,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土筍凍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相傳發明人是民族英雄鄭成功。 它含有膠質,主要原料是一種蠕蟲,屬於星蟲動物門,學名可口革囊星蟲(Phascolosoma esculenta)。身長二、三寸。

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食用時配上好醬油、永春陳醋、蒜蓉。

3、面線糊:面線糊是泉州人最愛的早餐之一,一碗清糊,加入大腸、醋肉、蝦仁等配料,熱熱一碗下肚,為新的一天帶來了滿滿的動力。

8. 泉州區域有哪些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請舉例說明。我是泉州的

泉州春節習俗拾掇

年兜

大年臘月三十、小年臘月二十九,是農歷一年裡的最後一天,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泉俗稱「年兜」、除夕。

備節: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

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饋歲: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風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遺,謂之饋歲。」

挑水蓋井:除夕日,家家

戶戶該洗的東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裝滿,並稍溢出,以示年年有餘。後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壓石頭,把水井口蓋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蓋用水。現在使用自來水,此習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陳德商《溫陵

歲時記》:「辟火符:里胥於除日印辟火符,分貼各家門首,主人給制錢四文,藉以度歲。符紙用青藍色,長四寸許,廣三寸,中畫老人像,上作兩蟠龍,旁兩行四語:左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經》曰:月中仙人宋無忌。《白澤圖》雲:火之精,曰宋無忌(見《史記·封禪書》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貳語出佛書。然則所畫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詳《尺五天隨筆》)。」

置甘蔗:清末·陳德商《溫陵

歲時記》:「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門側,殆取漸入佳境之意。桐蔭吟社黃謀熙(敬堂)先生雲:佳境到頭休嚼盡,大家珍重歲寒心。」

放炮:從大年三十午後到初一

整天,祭祖敬天公賀新歲,要放好幾次鞭炮,驅邪添喜。

祭祖、燒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認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節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謂之辭年。」

是日中午,每個家庭皆盡力備辦豐盛菜餚,祭祀敬奉祖先。同時,擺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謂「燒天金」。主婦們還挎著裝滿筵碗的神籃大廟進小廟出,敬過神佛敬「地基主」、敬過往亡靈「好兄弟」。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祭路:既夕,或陳庶饈於門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東陽縣志》:除夕具酒饌於門前設祭,謂之賽路神。」

拜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泉人度歲,皆以米粉為糕米果、餑餑之屬,留宿飯於明日,謂之過年飯。」

除夕晚上年夜飯後,撤去宴席,各家各戶要在廳堂和房裡的桌上插「春花」(或稱「春枝」),擺上紅橘、柿餅等果盒,以及硬幣、紅蛋、「隔年米」(也稱「過年飯」)、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龕之前,直至大年初一。還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廳中神和灶君,俗稱「拜歲」。

「隔年米」意為「年年有餘」;「九鬃芋」也是一件重要物什,這種芋頭有許多芽,閩南人稱之為「芋子芋孫」,象徵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吃年夜飯:是夜家人團

聚,吃年夜飯(團圓飯)。

民俗對合家吃團圓飯和「圍爐」過年歷來十分重視。閩南俗諺:「清明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妻)。」在外地工作者務必趕回,即便遠在南洋、香港者,也力爭趕回參加除夕團圓之慶。

此時廳堂上紅燭高燒,擺上豐盛菜餚酒席,圍上「吉祥喜慶」的綉花桌裙,由家長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男女家人一齊跪拜,恭請祖宗降臨飲宴,並庇佑合家大小平安,興旺發達。

晉江的年夜飯照例要有魚,取「年年有餘」吉兆。無論吃不吃,大年夜還得煮些米飯,盛放著過夜。米飯上置放芋、紅棗、紅柑、錢幣,用來祈祝未來的日子多子、多福、多財和豐收。

聚餐後長輩要給晚輩分壓歲錢,又稱「分過年錢」。

掩火種:舊時煮飯燒柴火,當

夜灶里要「掩火種」,意為興旺。

辭年守歲:古稱「圍爐」。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設酒食聚飲,達旦不寢,謂之守歲。」

除夕夜,家務收拾停當後,合家歡聚一堂。然後再進行「圍爐」,守歲迎春。燈明蠟亮長明到次日,一家人緊門閉戶,圍坐爐前守歲等「年」過。俗謂可為父母或長輩延年益壽,故又稱「坐壽」。

避債戲:按照舊俗,正月不宜

上門討債,因此,債主討債須在除夕日之前。

除夕夜,泉州東街元妙觀常例演戲敬神,通宵達旦。負債之人為避債主追討,是日輒往元妙觀看戲。由於看戲的多是窮人,債主若追債至戲場,是會惹上眾怒的。因此債主即使知道,也暫作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債主不向看戲人討債的風俗。故元妙觀的年兜演戲,民間稱「避債戲」。

跳「火墩(諧音裙)」: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熾爐炭,燒雜木爆竹於庭前,或超而越之,謂之過炎。(〖夾注〗《吳中風俗記》:人家各於門首燃薪,謂之相熱,此即其意雲。)」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火盆光:村中於入夜拾柴枝焚門外,少年跨而越之。城內亦有燒木骨拙於火爐,牽子女團坐,俗謂火盆光。《熙朝樂事》:除夕人家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齊屋,舉火焚之,謂之粉盆,煙焰灼天,燦如霞布。」

或雲年穀大熟,燔柴報天,以示來年好運;亦有人認為意在以火祓除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氣,是一種古老的避邪和驅疫巫術。

農村除夕夜團圓飯吃罷,在門外曠地上用干稻草、乾地瓜藤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燒起火堆,或燒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員(婦女不參與「跳火墩」)逐一依此從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躍過去,就是男嬰亦要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兄弟替跳。大家邊跳邊念謠詞,各地大同小異。如「發彩!火盆跳入來,新年大發財;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氣;火盆跳向東,新年銀錢滿廳房;火盆跳向兩,新年財源人厝內。」或「跳入來,年年發大財;跳出去,無憂又無慮;跳過東,五穀吃勿會空;跳過西,錢銀滿屋內。」沿海鄉民則念:「發彩!新年好海路;發彩!新年好蝦蚝。」

火墩跳後,待到篝火將熄,各家主婦即把其餘燼收置火籠、火盆中,端進屋裡藏於床下,俗稱「挑金挑銀」,寓意火紅興旺。

燒大人:傳說,人間過年,天

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儀式。一到年底,天兵天將們就要換防了,這時候,家家戶戶就按著家裡的人口數紮起約十厘米高的小紙人,稱「替身大人」,再派家裡的小孩子為代表,拿著全家的「替身」,跟著「齋公」(道士)周遊鋪子(老泉州的行政區域分為36鋪72境)做法事,將全家來年的災禍都附在小紙人上,請求天兵換防時,將紙人和災禍一起帶走。

過年

正月初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元日:雞初鳴,內外咸起,貼門帖及春勝,設茶果以獻先祖,拜祠堂及尊長,戚友相過賀。日午,復獻饌於先祖,明日乃撤;亦有晚即撤者。是日,人家皆以柑祭神及先,至元宵乃撤。(〖夾注〗按此即傳柑遺意。《歲時記》:上元以柑相遺,謂之傳柑。)」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民謠雲:「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從正月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穀生日」。

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

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

點鍾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貼春聯:元日,家家戶戶貼紅

紙春聯,逢門必貼,無論前後,無論大小。

另有白頭春聯和丁憂春聯:白頭春聯,是指對聯頂端留有二、三寸長的白紙額頭,此俗莆田和泉州都有。其緣起與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爭有關。其時閩人因抗清和不肯剃發,被殺甚多,辦喪事者家家貼白聯,清朝地方官府為粉飾太平,下令各戶人家都要貼紅紙春聯,並以違者殺頭相威脅。人們迫不得已遵命貼上紅聯,但卻在頂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聯的紙頭,以示抗議,後沿承成俗。

丁憂春聯,是新喪人家於丁憂期間不得貼紅紙春聯,在守孝的第一年春節須貼綠紙春聯,第二年春節為粉紅紙春聯,聯語皆為哀感句子。

賀正: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

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先輩於賀年時,皆衣冠往拜。今則請人持名片叩門往賀矣。許徵甫祖芳刺桐城新年詞:『忙殺司閽勤接應,不教名刺頓生毛。』黃喈南春聯句:『時節承平春正月,吉祥語在兩行中。』又新年詞:『書窗亦藉承平福,開寫春聯試彩毫。』」

團拜: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風俗》:「宋《郡志》: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郡守兩司率僚屬會焉。舊於貢闈,後於承天寺,至淳間(1241—1252年)乃即泮宮。鄰里則各於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今此禮廢。」解放後又恢復。

壓歲錢: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女兒女婿日:正月初

二,泉州民俗稱之為「女兒女婿日」。

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米果和糖果餅乾等,一起來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帶領一家人來給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

岳家設宴款待,岳父同眾女婿以及自己的兒子一桌,岳母同眾女兒、兒媳圍成一桌,而眾多表兄弟姐妹圍成一至幾桌,大團圓歡宴。

迎灶君: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職,正月初四回來,家家戶戶於該日迎灶君,復之如送只禮,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壽,故亦稱「接神」。

舊俗送神均在下午舉行,接神則在初四清早即要舉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於要把神早早接回,讓神佑護的時間盡量多延長。

接神的禮品與送神時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燭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獻之後,再鳴炮燒金,以示歡迎。並祈求諸神佑護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歲:正月初五:這天,在

惠東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後龍、南埔等地,以及介於惠東、惠北之間的輞川村,及其北鄰的莆田地區獨有的特殊節日。其稱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頓」,或曰「做大歲」,或曰「無頭節」。

其由來各有個大同小異的民間傳說。明·嘉靖某年春節前,因倭寇偷襲,人們紛紛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後回鄉,於是就於正月初五這天補做「年兜」節(除夕),祭奠來不及逃難而慘遭倭寇殺害的親人和抗倭捐軀的將士。

眾人生(人日):舊俗正

月初七是「人日」,即眾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引《魏書·自序》雲:「帝宴百官,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對。收對曰,晉·議郎董勛答問,稱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人日,《閩書》:泉人以是日取菜米果七樣作羹,名七寶羹。(〖夾注〗《(荊楚)歲時記》: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亦有熟煮麵線,合家團食,若壽日。俗以是日為人生日雲。」

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婦要比平日更早起床,為全家老小煮一鍋美味可口的面線,摻入春節期間早已准備的肉丸子、炸排骨、魚丸、香菇、蝦米等佐料。而晉江還有一種和其他地區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線中加入幾塊甜煎米果。

備好面線以後,主婦又得准備一些煮熟剝殼的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因傳統風俗是「一雞一鴨,吃到一百(歲)」。其風俗有如做生日吃雞、鴨蛋一樣,其差別只是一人生日和眾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誕

日」,玉皇大帝神誕。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引《蠡海集》雲:「玉皇生於正月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初九日:《閩書》:泉人謂是日為天誕。(〖夾注〗《玉皇本行經》:玉皇以是日度世。按:干寶《搜神記》:玉皇乃外國王子之成佛者,具有父母姓名,今即以為天,誤矣。)」

初九民間普遍「敬天公」。從子時起,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廳堂點燃紅燭燈,曰「天公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座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干或目魚干,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長方形木盤或圓形大瓷盤中,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日清早擺好。點上一對大紅燭,焚香之後,長輩領著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盪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並許願日後隆重酬謝。

做天香:即設天香清醮。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初九日……道觀多報賽,近則里巷有之,鄉村之間無定日,謂之天香。」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是日元妙觀最為熱鬧。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觀之董事,即遍觀中懸燈結綵,早夜奏樂演戲。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辦香陳八珍,叩拜階前者踵相接。晚於觀門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長,造作塔形,投火於尖處焚之,光灼宵漢。」

正月,各鋪境各自擇日舉行慶典,除擺壇祭拜外,還有「添香」、「投符」、「贊誕」、「巡境」等活動。□匯雨輯

9. 泉州風俗傳統文化是什麼

一、方言文化

泉州市通行閩南話,屬於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晉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漢人大批南下入閩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還保留著古漢語語音、詞彙的許多特點,猶如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於受臨近地區方言的影響,新派和老派,市區和郊區在說話上存在用詞和腔調有差別。

短語/俗語:豬公一公豬,塗沙一泥沙,天烏一天黑,熏斗一煙斗,鼎蓋一鍋蓋,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歷日一日歷,人客一客人等。

二、節日文化

泉州民俗古樸,除了具有傳統和地方習慣互相結合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節日。

還有隨著泉州市各區人民生活習慣及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旅遊節慶活動,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節、三月的德化美湖鄉小湖村樟樹王節、六月的鯉城關帝文化節、永春魁星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文化可謂絢爛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三、嫁娶文化

現代泉州結婚習俗:新娘新郎「上頭」、哭緣、挑花擔、跨米篩火爐去邪、新娘撐紅傘「進男方家房」、敬雙親「烏糖茶」、洞房飲「合歡茶」、探房等。

現代泉州市結婚流程:探家風→談聘金和衫褲錢、系紅包→找日子,送日頭→擔盤,上頭,舉行結婚典禮→回娘家,請女婿,請親家。


四、飲食文化

泉州人的飲食文化主要形成於唐宋時期,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輔以甘薯(地瓜)、麥類,有早茶晚酒的飲食習俗。由於泉州地區依山傍海,物產富饒,副食佐餐種類繁多,比如鮮蔬菜、腌漬菜、豆製品、水產品海鮮、肉蛋類等。

五、喪葬文化

舊時泉州素重「慎終追遠」,崇拜祖先,喪葬禮俗悉循古禮,沿習官儀,喪禮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蘇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諺。

泉州喪葬流程:發喪(報喪、收殮、點腳尾燭)、入殮(上水、辭生祭)、開吊(做功德)、殯葬(土葬、火葬)、服喪(禮盡三年)、禁忌(報喪者不得進入人家大門、春節拜年,不得向居喪人家道賀「恭喜」等。)

閱讀全文

與泉州文化現象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