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應對剛到國外時的文化沖擊(culture shock)
建議方式:面對差異,學會理解和尊重他國文化, 汲取精華,豐富自己。
例如我自己在愛爾蘭,記得自己的大學教授,都在第一堂課提示我們:「任何的時間和任何的時候,都可以提問題,而且可以保持和教授不一樣的觀點和意見。」 這樣的提示,它不單單是求學的態度,也是人生的態度。
在這樣的提示下,我那壓抑已久的微弱聲音開始展現他自己,讓他自己被聽到和被理解。從中我深刻地意識到,「我們之間的不同不是錯誤,也不是敵對,而是豐富」。當我們的團體只有一種聲音的時候,那我們的團體就已經迷失了自己。
我的另一個學習途徑,是課間30分鍾的休息,到餐廳和當地學生喝咖啡或喝茶。在那裡,課堂被討論的主題還會繼續。特別詫異他們那超乎我意料之外的思考和表述,讓我意識到對於一個問題還有那麼多的思路可以擴展。當然了,對於一個在課堂上自己錯過的重點也在這樣的閑談中失而復得。
當時,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有很多中國人,他們多數都是和國人在一起。一起聊天、一起吃飯、一起散步、一起說國語,很少和當地人有交接。
當然,剛出國,和國人在一起比較舒服自在,可以理解。但若一直沒有和當地文化面對面的交流和接觸,我們就失去了被本地文化豐富的機遇,非常可惜。
海外留學本身就是一個學習。
為很多的國人孩子,那是他們脫離父母,走向獨立的關鍵時刻。過慣了衣來張手,飯來張口的學生,剛到國外,除了適應新的文化外,學習獨立思考,獨立生存,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學習。
『貳』 中美文化到底發生了怎樣的碰撞
文化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認知,優秀的文化本質都是相同的,也是相對的,只有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發展的文化才能稱得上優秀的文化。
1文化哲學
人類社會是相互聯系的,不同國家的文化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從哲學的角度看,社會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全面領導國家。第二,個人自由和競爭力。就像太極拳中的陰陽兩極、虛實兩極一樣,兩極根據時勢而變化。
5中國文化是包容和吸收西方優秀文化的開放綜合文化
世界一體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中國文化更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無論從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抗擊疫情的成果來看,中華文化統一的特點和在現代社會的強大生命力,都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優秀一方面,在社會經濟自由競爭的情況下,中國也積極吸收和加強
『叄』 中美文化沖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位旅居國外的人士說:「真讓人奇怪:在中國,人發了燒,我們都用「悶汗」的辦法給他降溫;而在外國,人們卻用少穿衣服甚至在冰水中洗浴的方法治療發燒.這太殘忍了!」這種治療方法上的差異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典型表現.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談到中西文化的諸多差異,其實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
再烹調技法上,中國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種方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之中國人則簡單很多,他們似乎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上.這種差異使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著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在這種差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由此可見 ,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這種差別是深刻地孕育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的,按先秦諸子的觀點,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從伯牙琴到趙氏孤兒.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何處少的一個「情」字?!
與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學說的母胎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重智的產物.
(三)、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歷史上的差異依然延續和發展著.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從戰爭年代,英雄先烈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到和平年代,運動員為了祖國的榮譽,犧牲自己參加大賽,勇奪獎牌的機會,無
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
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這無疑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到美國的實用主義;從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韋伯的新教資本主義理論,再到穆勒的利己主義,都浸透著一種理智精神.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外國運動員常常以個人名義參加比賽,他們追逐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為國爭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極限,實現人生的夢想!這種「個體本位」的思想無疑來源於理智的指導.
面對目前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中西方的態度依然不同.中國大多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相反,西方的解決方案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為了滿足慾望,不擇手段,甚至壟斷和戰爭.
(四)、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欲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佔主導地位.人們注重個人修養的提高,卻很少關心「社會對個人是否功平」的問題,致使公民作為個體,其權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誠、直率.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對迥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我們無力去分辨哪一種文化更為優秀.因為,無論哪一種文化都各有所長,從而孕育了兩種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兩種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發展與完善.
『肆』 如何看待目前中國文化受外來文化沖擊的現象
在世界多級化、經濟全球化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面對各種文化互相交織、相互激盪的局面,以仁愛、孝悌、忠信、和平、謙恭、中庸、因循、團聚、勤儉、自強等為美德的統治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儒家傳統思想,民間道義,和祖祖輩輩沉澱的文化素質飽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呢?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砥柱,我們的所作所為關乎國家的命運。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應以開放,寬容的文化態度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我國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 中華文化是一種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體系,包容性正是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華文化不該排斥其他的文化,而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外國文化服務於中華傳統文化。例如西方的許多節日,感恩節,情人節,聖誕節等,之所以同學們接受,是他們可以補充或強化很多我國原有節日給我們的歡樂和滿足。我們也看到,中國更重視自己的中秋節,七夕節,和除夕夜了。在物質精神同樣受重視的今天,外來文化的沖擊也許正對傳統文化起到補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護傳統文化。可以改變的是文化的形態,但不可改變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對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可以看到國家和大眾中不乏保護傳統文化的聲音,當人們用懷疑的眼光看80後時,看到的是天安門前挺拔的受檢身姿,「道,德」是我們傳承的文化,是隨著血液繼承下來的做事准則,相信通過人們的共同努力,傳統文化不僅不會因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動搖,反而會更加突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面對受到沖擊的傳統文化,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歐美,韓日等外來文化並不比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而韓劇,動漫,大片,勁舞等何以迅速佔領中國人的文化生活? 當我們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才能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也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於是我們看到,孟母教子已經千年,傳統文化太久沒有質的飛躍和創新,外來文化可以借鑒,當做我們將傳統文化和現代連接起來的引線。事實證明誰創新得好,
誰就能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應該也是我們堅持傳統文化同時創新的動力。
綜上面對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不應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從,應以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包容外來文化,更要注重於傳統文化之上合理創新。讓我們在正確面對的同時,創造我們民族的美好未來!
『伍』 如何正確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回顧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不經意間你會注意他們的身影——傳教士,近代歷史長河裡,他們充當了先鋒,為傳播西方文化和思想而積極奔走,穿梭於各大場合,給中西文化交流留下了一筆難於抹去的重彩。西方傳教士,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世紀全球化的背景下,史學界對西方傳教士的研究,日益深入,並希望以此為借鑒,探索出一條適合當今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繁榮和發展。那如何辨證地看待西方傳教士在華活動及其作用則顯得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一枚硬幣分正反二面,而作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鋒——傳教士,他們的傳教對中西文化交流也存在利弊這方面。而這篇文章討論的主旨是為需求當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部分借鑒,以此在看待近代傳教士對中西文化的影響方面,主要側重於積極影響。 一、 中西接觸的先鋒。 西方傳教士向中國人傳播基督教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里既有西方政治上的對峙、軍事上的沖突等顯性背景原因,也有佛儒文化熏陶下的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對異域文化的排外性影響等內隱性原因。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由來已久。清初由於羅馬教廷與清政府的「禮儀之爭」,康熙帝遂下令禁教:「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傳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此後清政府又進一步強化禁教令,因此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可謂舉步維艱。 從16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中國的大門緊緊關閉著,西方傳教士雖屢遭摒棄,但仍不斷來輕叩關門。代表人物有:利馬竇、湯若望、馬禮遜、洪若翰、羅德先、李損摩太等。以利馬竇、湯若望和馬禮遜為例。 1577 年利瑪竇被派到東方傳教,一開始利馬竇為傳教而傳教,結果到處碰釘,相當不順利。後來他改變了策略,決定採取曲線傳教的方針,先向公眾開放圖書室、展示地圖、宣傳西方科技等,然後再伺機行事,馬上就改變了處境。利瑪竇的這些行動不僅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而且也招來了很多知識分子,招至大批中國士大夫的親徠,影響也越來越大。先是瞿太素跟隨他,瞿學會並親手製作了天球儀、星盤。[3]後來向利瑪竇學習數學的人多起來:有知名學者顧起元、知府王泮、著名學者李心齋的兒子及他的兩個學生和當時的翰林王肯堂的學生張養默等。而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中國的境遇。湯若望在明朝的時候著述頗多,他參與編寫翻譯的著作有《遠鏡說》、《主制群征》、《坤輿格致》、《渾天儀說》五卷、《西洋測日歷》一卷、《民歷補注釋惑》一卷、《大測》二卷、《星圖》八幅、《恆星表》五卷、《交食歷指》七卷、《測食說》二卷、《測天約說》二卷、《新法歷引》一卷、《歷法西傳》、《主制群徵》二卷、《古今交食考》一卷、《學歷小辯》一卷策:「一、《恆星出沒》、《交食表》等等,其中涉及天文歷法的,基本上都是包含在《崇禎歷書》內,或和《崇禎歷書》有關。明末湯若望還撰寫了對西洋火炮的整個製造工藝的《火攻挈要》一書。 1807年,督教新教傳教士來華作新的努力。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來到中國,此後美國的美部會、聖公會、長老會、美以美會等也紛紛派員來華傳教。直到鴉片戰爭,香港割讓、五口開埠通商後,有了條約保障的傳教士們才將活動基地遷到這些地方,以後,又往內陸腹地遷移。這期間,除了傳教士們的悉心傳教佈道,直接影響信眾外,他們還出版了大量的宗教書籍。有的學者統計,僅在1843-1860年,香港、
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就有434種書籍出版,其中宗教書籍329種,占總數的75.8%。這在當時我國報刊出版業極不發達的情況下,在西方宗教文化並不為多數中國人所知的情況下,其影響是頗大的。歷史地考察我國基督教文化的淵源,西方傳教士把西方的宗教介紹到中國,不僅使中國近代宗教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更給博大浩瀚的中國近代思想史增添了新的內容。西方傳教士的努力對我國宗教文化以至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西學東漸的實踐 19世紀以後,西方傳教士開始在中國創辦學校、出版書籍報刊,揭開了近代西學東漸的序幕。傳教士即擔當西學東漸的實踐者。教會在中國所辦學校取得驚人的發展。1889年,教會學校學生總數不到一萬七千人。到1918年,教會學校約一萬三千所,學生總數約三十五萬名。估計到1926年,教會學校總數約達一萬五千所,學生共約八十萬名。而到了1937年,教會學校在校學生估計總數約一百萬名,其中大學生約八千名,中學生約九萬名,其餘為小學生及一些神學院校學生。其中基督教重點放在大學,天主教則放在小學和神學。另據統計,在1914年,教會學校有一萬二千多所,學生約二十五萬名;當時中國官立學校共五萬七千二百六十七所,學生共約一百六十三萬名,與教會學校的比例:學校是五比一,學生是六比一,由此可見教會教育在當時的比重了。教會特別重視高等教育事業。據1917年日人統計,在外國人辦的初等學校中,學生數占當時中國學生總數的4%,中等學校佔11%,而在外人辦的高等學校中,學生數占當時中國新式學校學生總數的80%。除普通教育外,在針對殘疾人所進行的特殊教育方面,基督教會亦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首創之功,不可磨滅。所有這些學校的設立,為介紹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和人文學術,引進西方新式教育體制,造就一代新式人才,無疑起了開先河的作用,其對幾千年的舊式封建教育,形成巨大的沖擊力,客觀上加快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國最早的近代報刊是由外國傳教士馬禮遜創辦的。此後,各國傳教士相繼在南洋和中國創辦了一批中文報刊。鴉片戰爭後,更多的外國傳教士、商人進入中國,外人創辦的各類報刊也大量增加。據統計,1842年到戊戌變法前後,外人在華創辦的報刊達170多種,約占同時期我國報刊總數的95%。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上海創辦的《教會新報》(後改名《萬國公報》)、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創辦的《中西聞見錄》(後改名為《格致匯編》)、英國商人美查兄弟在上海創辦的《申報》等。這些報刊在宣傳宗教、進行殖民教育的同時,也宣傳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成為中國人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基本途徑。洋務運動以後,西方的科學技術再一次傳入中國,當時的洋務人士,主要採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態度來面對西學,而主要關注的是西方的先進武器以及相關的器械運輸等,而未試圖對西方的學術思想加以習,因此在這期間學術思想方面的傳入主要由西方傳教士創辦的媒體,以及洋務機構中為軍事目的順道譯介的書籍。在這時期,西學通過遍布各地的新式學堂、各種近代報刊和品種繁多的西書,得到比較廣泛的傳播,西學的影響已經逐漸從知識界擴大到社會基層。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西學的廣泛傳播,傳統的封建觀念開始受到極大的沖擊,社會價值觀念也逐漸發生變化。甲午戰爭以後,由於中國當時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命運,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更積極全面地向西方學習,出現了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們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政治上也要求改革。這一時期大量的西方知識傳入中國,影響非常廣泛。許多人以轉譯日本人所著的西學書籍來接受西學。傳教士將西學傳入我國,客觀上對我國近代科學、文教、醫學事業的形成和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對我國知識分子的學識、思想起到
了啟發作用。徐壽、華衡芳、李善蘭、王韜等一大批科學家、思想家也正是在與西方傳教士的合作中進一步拓寬了視野,並在近代中國科技、文教事業、思想領域多有建樹,並產生重大影響。 三、傳播中學的使者 19世紀以來傳教士對中國的研究,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的探究。借用「旁觀者清」這個說法,他們的研究中有中國人自己沒有做或者看不到的新鮮東西。傳教士在中國的語言文字方面完成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語言是傳教士佈道的基礎,早期來華傳教士不得不攀越漢語這道萬里長城。編輯了大量的西文、漢文字典,如1815年馬禮遜出版了英文版的《漢語語法》,被譽為19世紀英國中國學的奠基人之一的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鴉片戰爭後出版了《漢英字典》和《英漢字典》,其它研究中文語法的還有傳教士晏馬太和富善等等。出版這些字典是過去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必備之書,以利於更多的西人有興趣研究中學。傳教士的貢獻在於把中國經典介紹到西方,如翻譯了大量的中國經典,如《論語》、《老子》等譯成西文並介紹到西方;傳教士在編撰字典、翻譯中國經典的同時,也是中國問題的研究者。許多傳教士回國後,都在大學中開設了漢學講座,並擔任主講,有的則直接參加或幫助歐美學術機構建立中國學的研究中心。其中很多人如衛三畏、理雅各等還成為本國極有影響和學術地位的中國學家和中國學的泰斗;傳教士在向中國傳布福音與介紹西學時,也注意對中國社會各方面情況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並向西方社會作詳盡的介紹。如:裨治文赴華時,美國傳教事務局便要求他「在工作和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把有關中國人民的特徵、狀況、風俗、習慣等等,特別要求對這些情況受他們的宗教影響,向公理會做出完整的報告。」盡管這些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及其觀點帶有一定的偏見,但多數傳教士對中國儒學文化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外國傳教士以其特有的觀察視角和學術風格對傳統國學提出了一些較中肯的批判。也正因如此,一些初步了解中國文化的傳教士,在中國社會文化生活中曾表現得相當活躍,特別是在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中,許多傳教士成為中國改革運動的參與者,在歷史上留下了長久的痕跡。 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帶來巨大的貢獻的同時,也帶來眾多的文化問題,如沖擊傳統文化、奴役民眾思想、掠奪中國資源等等。 我們常說以史為鑒,近代傳教士所扮演的角色及對中國的影響值得我們深思,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和發展,中西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不再的單方面的文化輸出,而是雙方多層次和全方位的交流,吸收以往經驗,並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渠道尤為重要。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中國崛起已成為重要的話題,而文化傳播成為我國成為大國的一個重要障礙,如何讓中國在成為經濟大國的同時成為一個政治大國,文化軟實力至關重要,為此我國在全球積極推廣漢語教學,試圖通過漢語教學擴大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和地位,讓世界各國進一步了解中國,在我看來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式,但遠遠不夠。 首先,內憂嚴重,國內思想主導近年來受到直接挑戰,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在中國思想界影響深廣,特別的關於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加之自上世紀80年代對外開放的發展,國內年青一代思想經歷了深刻的變化,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嚴重泛濫,其次,國內5000年的文化精髓未能受到良好的提倡,優良文化傳統流失嚴重,在傳統文化脫節和西方文化泛濫的沖擊下,國民思想發展讓人堪憂。所以,在我看來,要推廣和發展中西文化,首先的重點狠抓自身文化塑造,而非所為的馬克思主義主導思想。讓民眾擁有精神歸宿,塑民族魂,強中國魄。
其次,在國內經歷塑魂強魄後,國家應盡心打造民族文化,5000文化過於龐雜,而能夠傳輸與國際特別是西方的更為稀少,不如畢其功於一役,提煉民族文化中的優良部分,並以此為主線,借鑒西方傳教士先輸入數學、天文、醫學等優良成分一般,同時適當吸收外來優良文化,使之與中華文化融合。 中西文化交流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國際化的今天,加強中西文化交流,是中西雙方加強全方位了解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我國崛起的一個良好契機,充分利用5000年文化底蘊,並吸收優良的西方文化精髓,以史為鑒,我相信中國文化將更為繁榮。
『陸』 如何正確認識對待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價值觀的表現形式.文化差異也就是價值觀的差異。
1、中美文化差異是一個存在,不管你認識到還是沒有認識到,都改變不了這個存在的事實。
2、當中美文化差異同處一個時空,必定會相互影響,或正面或負面,甚至產生沖突。
3、如果想達到和諧共處的目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相互了解,求同存異。
4 、求同存異的關鍵是避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
(6)如何面對中美文化沖擊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民俗風情各異,涉及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儀規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世界文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文化的內容——體現了世界文化的豐富性
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價值觀、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①不同的國家飲食習慣、服飾、民俗民情、建築風格等各不相同;
②不同國家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各不相同;
③世界宗教多種多樣。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共同分享相同的事物,造就了為所有人共享的國際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的今天,保持自己的個性與特徵,凸現獨特的魅力。
是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進入21世紀後,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利於促進文化的交流。
『柒』 留學海外如何應對文化沖擊
留學生活中,接觸到的不僅是知識。身處陌生的國家,由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發的文化沖擊,是每一個海外學子都會遇到並且必須面對的。那麼,海外的學子該如何應對文化沖擊呢?
宋振鐸對語言障礙的體會非常深刻。他說,身邊有一些同學因為怕碰壁,而選擇將自己封閉在中國學生的圈子裡。這樣做的結果是既難以融入當地的環境,也會感到孤獨。其實只要積極一些,交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在主動克服語言障礙,積極與當地人溝通的過程中,即使無法避免文化隔閡的存在,但是尊重和理解卻打開了交流的大門。
在這個東西方文化日益交流融合的時代,中國留學生肩負著把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責任。留學生是站在文化交流前沿的人,通過多種方式向留學目的地國家的民眾介紹中國文化,是責任,更是使命。
勿忘本。
『捌』 如何面對文化沖擊
戰勝文化沖擊,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莫過於「脫身術」:從困擾的場合或事件中脫身出來,對事件作一番反省,並思考合理的解析和應對方案。你可以採取以下的步驟:觀察旁人如何應對類似場合。對事情的前後作一番描述、問問它對自己有何關聯、自己該如何應對。找當地的居民或閱歷豐富的人聊聊,看他們會如何處理類似場合,並了解該事件在客居文化中的含義。思考日後遇到類似場合時該如何反應。行動方案既定,則可以把它付諸行動並看看它是否行之有效。總結教訓,制訂下一次遇到類似場合時的處理方案。在適應客居文化的同時,別忘了善待自己。不妨找一些母語的書籍或錄像帶看看,盡量到戶外走走,鍛煉身體並安排充分的休息時間,和家人保持書信、電話聯絡,保證飲食均衡,別忘了和朋友共聚的良機。此外,多留意自己會喜歡客居文化中的哪些東西也會有所幫助。盡管文化沖擊確是新生活中的不諧和之音,而且讓人惶恐不安,但隨著對客居文化了解的加深,沖擊的威力還是會減緩下來。在調整的過程中,有必要提醒自己:他人對你的反應或想法未必都是針對你個人的,反之亦然。也就是說,這些反應和想法通常是雙方文化價值觀不一致的結果,而不是人與人個性上的磨擦。要有效避免嚴重的沖突,並減少磨擦的威力和損傷,往往有賴於你對兩種文化在價值觀和行為表現上的差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