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組織文化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組織文化對於企業的作用已經廣為人知,然而認識和測評組織文化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本文介紹的"丹尼森組織文化模型"是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著名教授丹尼爾o丹尼森(Daniel Denison)創建的,作者認為該模型是衡量組織文化最有效、最實用的模型之一。丹尼森在對大量的公司研究後,總結出了組織文化的四個特徵:適應性、使命、參與性和一致性。
參與性(involvement) 涉及員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ownership)和責任感的培養。公司在這一文化特徵上的得分,反映了公司對培養員工、與員工進行溝通,以及使員工參與並承擔工作的重視程度。
一致性(consistency) 用以衡量公司是否擁有一個強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內部文化。
適應性(adaptability) 主要是指公司對外部環境(包括客戶和市場)中的各種信號迅速做出反應的能力。
使命(mission) 這一文化特徵有助於判斷公司是一味注重眼前利益,還是著眼於制定系統的戰略行動計劃。成功的公司往往目標明確,志向遠大。
這四個特徵中,每個又各有三個維度。該模型的實用性在於,使用者可以通過對公司員工進行15分鍾左右的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相關的計算,快速地確定公司在一共12個維度上的得分;由於這12個維度相應地對市場份額和銷售額的增長、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資產收益率、投資回報率和銷售回報率等業績指標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測試出公司在這些方面的得分有助於管理者採取相應的行動來調整自己的組織,實現戰略目標。
『貳』 文化發展的根基是什麼
1、文化創新的基礎是指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
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准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2、文化創新的根基是指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基。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其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中。
而另一方面,離開了文化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堅實的根基。
3、文化創新的基礎和根基的區別是指: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搜狗問問(2)文化基礎的適應性指什麼擴展閱讀:
文化創新的作用:
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叄』 文化適應性論文寫哪方面好寫
一、選題
選題是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直接關系論文的質量。常言說:「題好文一半」。對於臨床護理人員來說,選擇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結合學習與工作實際,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和研究興趣,適當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2)論文寫作選題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學術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點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新的觀點和認識,言之有物,讀之有益,就可以作為選題;(3)論文寫作選題時要查看文獻資料,既可了解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達到什麼程度,也可以借鑒人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論文寫作選題與論文的標題既有關系又不是一回事。標題是在選題基礎上擬定的,是選題的高度概括,但選題及寫作不應受標題的限制,有時在寫作過程中,選題未變,標題卻幾經修改變動。
二、設計
設計是在論文寫作選題確定之後,進一步提出問題並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四、資料搜集與處理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五、論文寫作提綱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六、執筆寫作
執筆寫作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寫作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採用醫學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
論文寫作也和其他文體寫作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在寫作時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寫作效果較好。
『肆』 文化基礎知識一般指些什麼
一、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1、能識記基本的語言知識,掌握常見的語言表達技能
①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
②識記現代漢字的字形;
2、 表達應用
①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
②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 ;
③辨析並修改病句(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④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 ;
⑤辨析和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
二、文學、文化常識 能識記文學、文化常識。
1、識記中國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和代表作;
2、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 ;
3、識記文學體裁常識 ;
4、識記基本文化知識(包括哲學、歷史和人文常識) 。
三、古詩 能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
1、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
2、理解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
3、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
四、現代文閱讀 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文章。
1、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2、分析綜合
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
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
『伍』 文化基礎什麼意思
如果指個人,那就是說他的文化水平。如果是說一個民族,那就是說這個民族的民族文化。
『陸』 文化基礎知識包括哪些
一,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1.能識記基本的語言知識,掌握常見的語言表達技能,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識記現代漢字的字形。
2.表達應用: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辨析並修改病句(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辨析和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二,文學,文化常識:
能識記文學,文化常識。識記中國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和代表作,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識記文學體裁常識,識記基本文化知識(包括哲學,歷史和人文常識)。
三,古詩:
能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理解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
四,現代文閱讀,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文章。
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6)文化基礎的適應性指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
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柒』 第斯多惠認為教育的文化適應性原則是什麼
第斯多惠在論述自然適應性原則時對「適應自然」的含義作了更為明確的解釋,著重指出了個性發展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他除了強調要重視兒童的自然本性以外,還提出了「文化適應性原則」作為對「適應自然」原則的補充,並力圖通過合理的教育把兩者統一起來。
『捌』 第斯多惠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文化適應性原則是什麼
第斯多惠在論述自然適應性原則時對「適應自然」的含義作了更為明確的解釋,著重指出了個性發展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他除了強調要重視兒童的自然本性以外,還提出了「文化適應性原則」作為對「適應自然」原則的補充,並力圖通過合理的教育把兩者統一起來。
第斯多惠指出,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時間、空間、社會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的和現代的文化影響,所以,教育必須適應社會文化的狀況和要求。在教學內容上,除了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外,還必須符合現代科學的水平,要「把學生提高到現代科學的高度水平。」
第斯多惠在「文化適應性原則」的論述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必須受到諸種客觀社會條件的制約,這是對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一大貢獻,也表現出他對發展中的近代工業資本主義文明的關注。
『玖』 如何學注會:戰略穩定性與文化適應性
(一)以企業使命為基礎
戰略變化大; 文化一致性大。
多是那些以往效益好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尋找可以利用的重大機會,或者試圖改變自己的主要產品和市場,以適應新的要求。
企業處理戰略與文化關系的重點有以下幾項:
一是企業在進行重大變革時,必須考慮與企業基本使命的關系。
二是發揮企業現有人員在戰略變革中的作用。
三是在調整企業的獎勵系統時,必須注意與企業組織目前的獎勵行為保持一致。
四是考慮進行與企業組織目前的文化相適應的變革,不要破壞企業已有的行為准則。
(二)加強協調作用
戰略變化小; 文化一致性大。
發生在企業採用穩定戰略(或維持不變戰略)時。
企業應考慮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利用目前的有利條件,鞏固和加強企業文化;二是利用文化相對穩定的這一時機,根據企業文化的需求,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問題。
(三)根據文化的要求進行管理
戰略變化小; 文化一致性小。
需要研究這些變化是否可能給企業帶來成功的機會。 可以根據經營的需要,在不影響企業總體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對某種經營業務實行不同的文化管理。
(四)重新制定戰略
戰略變化大;文化一致性小。
企業首先要考察是否有必要推行這個新戰略。如果沒有必要,企業則需要考慮重新制定戰略。
在企業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企業考慮到自身長遠利益,必須實施不能迎合企業現有的文化的重大變革,企業則必須進行文化管理,使企業文化也做出相應重大的變化。
為了處理這種重大的變革,企業需要從四個方面採取管理行動:
一是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要痛下決心進行變革,並向全體員工講明變革的意義。
二是為了形成新的文化,企業要招聘或從內部提拔一批與新文化相符的人員。
三是改變獎勵結構,將獎勵的重點放在具有新文化意識的事業部或個人的身上,促進企業文化的轉變。
四是設法讓管理人員和員工明確新文化所需要的行為,形成一定的規范,保證新戰略的順利實施。
『拾』 文化適應理論的介紹
約翰·貝利(John W.Berry)在當了三年水手之後回到學校,從20世紀60年代潛心研究心理學,開辟跨文化心理學,成為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一生致力於跨文化心理學理論體系構建,1992年《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Application)是前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主席,加拿大著名學府女王大學心理學系終身榮譽教授,國際知名的跨文化心理學家。主要研究方向是跨文化心理學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跨文化接觸與心理適應、移民與土著青少年認同心理、種族關系調適、跨文化家庭觀、本土心理學、文化與認知等。先後主持了《移民家庭觀國際比較研究》、《移民青少年文化心理適應國際比較研究》等當代跨文化心理學領域的著名研究項目。目前他正主持包含北美、歐洲、大洋洲和亞洲10餘國的大型跨文化研究項目《多民族社會的文化認同與族群關系國際比較研究》。由於他在跨文化心理與族群關系研究方面的傑出成就,他被美國、英國、法國等政府聘為族群關系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