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流行文化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流行文化是時裝、時髦、消費文化、休閑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等概念所組成的一個內容豐富、成分復雜的總概念。這個總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節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區或全球范圍內,在不同層次、階層和階級的人口中廣泛傳播起來的文化。
它其實是某種特定風格的文化興起的意思,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因此無法說出誕生的時間,因為不同的流行誕生於不同的時間。在中國,大概是進入20 世紀90 年代,市場經濟的主流地位得到確認,這為流行文化的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合理性與合法性的條件,流行文化得以朝氣蓬勃地發展起來。
⑵ 常言道:"中華五千年文化",實際上中華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具體紀年時代
中國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本來不是一個新穎的說法。民族史學者林惠祥在30年代討論中華民族的起源時早就指出「中國文化蓋以上古時華夏系之文化為基本要素,此種文化依次與其他文化接觸而吸收之,吸收以後經一番錯綜混合而歸於融化。」這些為華夏系所吸收的其他文化,林氏列舉有黎苗文化、東夷文化、荊蠻文化、百越文化、山狄文化、氐羌文化等[21]。
發掘和研究殷墟文化的李濟也早指出「殷虛文化來源的復雜
中國文明起源這個課題是研究中國文明史、中國考古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但對這個問題的了解是一定會隨著中國考古材料的增加與研究而有日進的。現在考古材料已積累到一種程度,使得這個問題分析起來頭緒相當紛繁。下面將這些頭緒初步梳理一下:試求指出討論這個問題所需考慮的一些重要因素。
給文明下定義至少有兩條人手途徑。第一條是先決定文明這個概念之下包括什麼具體的成分,然後再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中找尋這些成分在哪一個段落中出現。如果找到,便知道文明在中國是在什麼時候、哪一個階段出現的。這樣即使不能解決文明的起源問題,至少可以知道從何處何時來出發從事這個問題的研討。先決定這個概念所包括的成分,一般是自社會科學通論的著作中去採取的:在中國一般采自所謂經典著作,即公認為真理的著作,如摩爾根的《古代社會》[25]。這本書把人類社會進化史分為三個大段,即野蠻(Savagery又譯為蒙昧)、半開化(barbarism,或譯為野蠻)和文明(Civilizafion)。每一個階段都有很精確詳細的定義;摩爾根氏對「文明」的定義是:「這一時代,如前所述,以聲音字母之使用以及文字記錄之製作而開始。」自摩爾根以後,把「文明」的定義加以擴充和定規化的企圖是很多的。最近討論中國文明起源的學者也採取這種界說的方式,把「文明」的內容規定清楚,然後到考古資料中去尋找。如鄒衡分析「文明」的標志是:文字、鑄造和使用青銅器、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從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已經發生了質變。例如二里頭文化中成組宮殿群建築的出現和都城的形成、青銅器中禮樂兵器的產生、文字的發明等等。這些又都是商周文明所共有的。龍山文化中沒有這些因素,說明當時尚未跨人中國古代文明的門檻;二里頭文化有了這些因素,說明已同商周文明直接掛鉤。這樣,我們就在考古材料中找到了中國文明的源頭,這就是二里頭文化即夏文明。」[26]李先登的看法也與這相同,他也「認為中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志是文字、青銅禮器與城市」[27]。
1.以裴李崗、老官台等遺址為代表的較早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約7000—5000 B.C.)
2.仰韶文化(約5000—3000 B.C.)
3.龍山文化(約3000—2200 B.C.)
4.二里頭文化(約2200—1500 B.C.)
5.殷商二里岡和殷墟期文化(約1500—1100 B.C.)
⑶ 中國古代市井文化興起於什麼時代
中國古代市井文化興起於(宋元之際)。
宋元時商品經濟繁榮,於是逐漸興起市民階層,市民文化也隨之興起.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為我們展現了宋代繁華市井文化的場景.快速的都市生活節奏與情感節奏,決定了市民文化熱情奔放、淺俗直白的傾向,而市民文化直接推動樂宋代詩、詞、散文和元曲的繁榮發展.
由於宋元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市民生活很豐富,由此產生了很多市民文學,比如話本.而由於這一時期民族間戰爭頻繁,民族交往也相當頻繁,人們用以前的比如唐詩這種簡短的文學形式已經不能充分表達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抒發自己的感情,因此產生了形式較為靈活,更能抒發情感的宋詞.再比如,宋元時期,航海業高度發達,因此指南針得到廣泛應用.民族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使得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又各有特色.可以說,經濟的進一步繁榮發展是文化繁榮的物質基礎,而民族交往的進一步融合是促進因素,也是一種方式.
⑷ 「文化」一詞的來歷是什麼樣的,中國何時開始出現文化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開始主動的弘揚中國文化。我們每天都把文化掛在嘴上,要讓我們准確的說出來什麼是文化,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有點困難的。文化這個詞它來源於《周易》但是它最初的意思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到了西漢的劉向時期,文化這個詞才逐漸地與我們今天表達的意思相接近。用我們現在理解的文化概念來講,我認為是在夏朝時候最先出現文化的。
文化在現在被人們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所留下來的,我們可以得到實物叫物質文化。那些精神文化則是我們無法觸及,到但又深深地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東西,這對於我們來說更加重要。我認為我國開始出現物質文化是在夏朝,而開始出現精神文化則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些文化一直延續到我們現在,物質文化值得我們保護,精神文化值得我們不斷學習。
⑸ 中西方現代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可以促進社會和人類進步的文化統稱為現代文化,而現代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的時間段就是在工業革命後所產生的新文化。現代文化的誕生,標志著民族的發展水平達到了一定階段。而我國現代文化是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推翻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而西方的現代文化則是文藝復興之後推翻了宗教的統治,人們獲得思想上的解放。
三、中西對比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互相碰撞並引發強烈的火花。在這種情況下針對中國的現代文化,我們要時刻保持本心。對於外來優秀的文化虛心接受,而那些不良的文化則堅決抵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現代文化,能夠得到發展和創新。
⑹ 中華文化起源於周朝,那麼起源於何時何地呢
歷史上的趙括,跟紙上談兵故事裡頭的趙括是有區別的。
歷史上的趙括,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能和膽識的大將。
他能夠與強大的秦軍對峙,被圍40多天,軍隊斷糧多日,始終沒有投降秦軍。說明這個人還是非常有膽識的一個將軍。
只要根據歷史來分析的話,他的戰略思想和作戰原則,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沒有考慮周全,才被秦兵包圍。戰場瞬息萬變,它的失敗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總而言之,歷史上的趙括應該不是一個無能之輩,他可能被後來的很多小說家誤解,難免出現歪曲和演義的成分。
⑺ 中國的茶文化興起於哪個時代
目前有歷史記載的茶文化發展情況始於魏晉。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已經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們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師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茶聖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煮茶的藝術,中國的茶藝由此產生。陸羽的《茶經》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的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可說公元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以後又出現大量的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又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從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宋代茶業的飛速發展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茶葉還被當作特產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勃勃。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的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組成的「千人社」等。皇帝對茶事的興趣也頗高,宋太祖趙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宮庭中設立專門的茶事機關。宋徽宗皇帝趙舍還親著《大觀茶論》,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親自寫茶書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興旺,但茶藝卻日漸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潔深邃的本質。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華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對品茗之事興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的現狀,也無心再以茶事來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文化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
明清時期散葉茶迅速發展,茶類品種日益豐富,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類飲茶法。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等茶具也應運而生。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都市茶館林立,茶館文化教育得到發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書畫的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清朝茶葉出口時已成為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⑻ 中國茶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栽培茶樹,使用茶葉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
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充分證明了西漢時茶葉市場的存在和飲茶風俗的形成。《集古錄》則提出茶文化起於魏晉,魏晉名仕以飲茶於山水來怡情養性,,形成了一種茶的名仕文化。同時隨著文人飲紅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⑼ 中國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中國文學思想的發源——泛文學時代(春秋戰國)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韓非子(法) 2、主要特點:多元性、原創性、綜合性,哲學與文學並重。 二、從廣義向狹義文學的過渡——經學時代(兩漢) 獨尚儒家,罷拙其它,以儒家經典為唯一範本,只對經典進行闡釋,皇帝掌握闡釋權,不作發展,為統治者服務。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行。 三、中國文學思想的獨立和成型——文學的審美自覺時代(魏晉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陸機、劉勰、鍾嶸等。 2、主要特點:玄學創立。去經學之繁瑣,重抽象之思辯。 四、中國文學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學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韓愈、柳宗元、杜甫、蘇軾、程顥、程頤、朱熹等。 2、主要特點:詩詞散文的鼎盛,宋理學創立。 五、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轉折——文體大變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關漢卿、袁宏道、金聖嘆、王陽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點:轉折點,文體大變,敘事、戲劇、白話的興起,從上層文學到大眾文學。明心學創立。四大名著誕生。 六、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新潮——思想轉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梁啟超、王國維、魯訊、胡適等。 2、主要特點:新文化的啟蒙。 七、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端——新文化運動(五四至1949) 1、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 2、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結合,現代文化的開端。 八、中國現代文學的的一統——毛澤東思想(1949-1978) 1、代表人物:毛澤東。 2、主要特點:在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列主義思想的批判性繼承中,創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不但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也指導建國初期的國家建設。 九、中國現代文學的復興——自由、實用文學時代(1978- ) 1、代表人物:鄧小平 2、主要特點:中國文化在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復興。指導思想是:小平同志繼承並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使之更符中國現在的國情,發展才是硬道理。
⑽ 中國歷史上文化高峰都在什麼時期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文化高峰,依次是東周時期(東周列國時期或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叫六朝時期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宋元時期(或遼宋金元時期或大峙大統時期)。東周時期是中華文化系統基本建立的時期,中華人族創建了以易學(易道學)、語文學(華語學)、數學(數理學、數算學或數形學)、名理學(形名學或名學、詺學)、哲道學(道學包括心道學)為基礎學術文化,以諸子百家分閾研究為特色,以實用格物學(包括醫學、天星歷法學、地理學、生物學、質化學——煉丹術等)、資生學(工學、農學、商學或貨殖學、知識學)、格人學(包括武治學、禮治學、儒治學、人本學、教育學、法治學、策治學等)、資心學(包括文藝理論、文辭學、各種藝術)為致用學術文化,以天教(包括占卜、命運、風水、天神、地祇、鬼魂、怪靈信仰及祭祀及其產生的民俗文化)為神學統領的泰東神華文化系統。但是秦朝獨尊酷法焚毀了中華文化體系的典籍,漢朝獨尊儒術禁絕了神華文化體系全面復興。
漢朝獨尊儒術,漢代統治者把儒教與天教融合發展為儒教(儒家神學化並改造天教合並而成),促使道家走向神教化產生了道教,讖緯神學流行,為印度佛教東傳創造了條件。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戰亂導致獨尊儒術不能通過專制權力全面實施,中華文化逐漸復興。魏晉時期產生了融合名理原理與易、道、儒學形成的玄學(玄理學,與風水與測命術為核心的玄命學不同),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華文化復興進入新高潮,產生了第二大文化高峰。但是由於處於戰爭頻繁,苦難的中華人族把人生寄託在神教與命運信仰,易學進入第二次神秘化應用時期即風水術與測命術時期,加上秦漢毀滅中華文化體系導致文化斷裂,中華文化體系沒有全面復興,其中名理學、易道學、哲道學基本斷絕。而佛教附帶傳入印度文化,對中華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隋唐時期雖然處於大統一並且沒有實現唯儒專制,但是受到儒道佛三大神教及漢代唯儒遺留影響,隋唐時期文化相對處於自然發展狀態,詩歌藝術到達第二高峰。
經過隋唐戰爭、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唐末農民起義、五代十國大戰亂,中華文化再次受到毀滅性摧殘。契丹人建立遼朝首先統一北華地區,宋朝統一中原與南華地區。其後金朝推翻遼朝,從宋朝分裂的西夏先後依附遼朝與金朝,加上北亞各部,形成了北方陣營;唐朝分裂的大理依附宋朝,吐蕃、西域、朝鮮、日本、東南亞等以宋朝為宗主,形成南方陣營,形成了南北半統一的大對峙局勢。由於宋朝全面繼承了中華文化體系,加上宋朝實行文官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自由開放政策,中華人族的文化思創力得到釋放,再次創造了中華文化極盛局面。元朝統一南北陣營並首次把青藏高原納入直轄統治區,雖然為了防範宋統區人民實行等級統治,但是元朝繼承宋朝思想文化自由開放政策,中華文化繼續發展,形成了宋元文化極盛時代。宋元時期,中華文化宋元時期除了名理學、人本學沒有恢復興起外(宋初龍昌期復興了名理學與人學,但被以思孟儒學為主流的韓歐程朱理學毀滅扼制,名理學由此斷絕),諸如文學、藝術、經濟、格物(科學)、技術、哲道學、治世學、數學、易學、心學等方面,都達到了歷史最高峰,科學技術與數學等創造了諸多世界第一,經濟產值至少佔據世界產值的70%左右(這個比例只有美國在二十世紀中後期達到這個水平),並且產生工商資本主義方式的萌芽。宋元文化成果通過宋代國際貿易與蒙元西征,傳播到西亞與歐洲,推動的世界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創新與大航海的實現。
明朝替代元朝後,全面返古再次實行文化唯儒、經濟唯農、扼制工商與文化創新的極端專制統治,清朝照搬明朝文化唯儒經濟唯農極端專制,禁錮了華人的文化思創力,導致泰東文化停滯甚至大倒退,泰東神華進入文化黑暗時代,被大步向前發展的西方迅速趕超後侵略宰割,儒家文化難以拯救中華危亡,被迫接受西方文化體系。但是在清末與民國時期,有識之士看到西方文化的致命弱點與中華文化的優勢,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但由於政治思想分歧導致中華分治局面,分治各方對於中華文化復興態度、方法及政策不一,沒有形成中華文化復興的統一態勢。但是中華文化復興已成不可扼制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