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文化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在哪裡
如果突然有人問你,文化是什麼?我是有文化還是沒有文化?我該如何學習文化知識?如何加強個人修養,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大多人腦子里都沒有一個直觀的答案,或許答案因人而異,或許是認識不同,答案又變的多樣,這個看似有形又無形的東西,怎麼來認識它,區分生活中各類講法和認知。大家可以通過了解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文化相關詞語,再看我提出【論點】對有文化沒有文化的人具體討論,歡迎大家發表各自意見!
有文化的人(我的觀點比較認同「以文化人」這個概念)
擁有強大的精神力(自我驅動)和自我內心的判斷能力(獨立思考、獨到見解)的人,並且必須不受任何胡說所威嚇,夠創造出增強他人精神力(創造)的「產品」改變他人現狀(創新),促進學習和認知。
簡單來說,在我觀點里稱作有文化的人:一個會反思、有見解的正能量人,一個不斷創造「產品」並造福他人的人,一個創新生活,助人為樂的人,一個有見識、鑒賞的人、一個識才、育才的人!
反之:一個不懂思考、負能量、從不考慮創新創造、不幫助別人、見識短淺、不懂得與人和平相處的人就離沒有文化人稱號不遠了。
B. 什麼叫做有文化,什麼又叫做沒文化
「有文化」——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C. 「有文化」和「有文采」僅一字之別,兩者有什麼區別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到現在為止仍留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等等。
“文采”,《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華麗的色彩”,有文采,就是指文章言辭傳神,生動活潑,能把所狀之物、所敘之事寫得有血有肉,說得繪聲繪色,能把所議之理闡發得生動形象、精闢透徹,通篇流暢自然,富有表現力,文采是文章句子優美,讀起來讓人賞心悅目,通常代表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
文採的主要特點:華麗的文字、妙筆生花。
文采指事物具有錯雜艷麗的色彩,現多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典雅艷麗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色彩和風格,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過其優美的語言表現出來,因此,適當地修飾語言是可以達到增加文採的目的的。
尤其是一些關鍵的語句要有豐富深刻的內涵,好文章不管是明白如話還是委婉含蓄,總有一些文句言簡意賅,使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諦,產生強烈的共鳴。
D. 什麼是有文化
1、有文化是社會主義公民的一個基本特徵
《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導方針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一根本任務可以簡要概括為培育「四有」公民和提高「兩個素質」這樣兩個相互聯系的基本方面。前者側重於對公民個人的要求,後者側重於整個民族的進步。
2、有文化的內涵包括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兩大素養。
E. 什麼是文化
1、文化不是讀了很多的書
有些人讀了很多的書,以為自己很有文化,其實不然。不論是小學生,還是博士後,他們的差別只是在於知識儲備量的多少,至於有沒有文化,要看各自的修養。
2、文化不是外表有多斯文
文化不是戴著一副眼鏡斯文的樣子。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看外表,要看他的內心,外表斯文內心粗俗,那不叫有文化。
3、真正的文化,包含這四個內容: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就是一個人有修養,這個修養要在心裡生根,根深蒂固,不會因環境變化而改變,這才叫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項目。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里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信息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視頻。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信息。讓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乾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但這不是關於文化唯一的定義。
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為「文化」下了不同的定義。《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一書,是美國著名文化學專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共同寫的,這本書共收錄了關於「文化」的定義,竟達166條之多。
人們不禁要問,關於「文化」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定義?難道就沒有—個大家公認的統一的「文化」定義嗎?
沒有,我們無法給「文化」下—個大家公認的統一的定義。
這是因為,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是一個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具有整體性。概念也如此,概念也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也具有整體性。「文化」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它也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也具有整體性。
比如有一個紀念碑,它是由A、B、C、D、……等部分組成的整體,如果甲乙丙丁幾個人同時觀察這個紀念碑,他們觀察的是同一個紀念碑,但卻是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甲觀察的是A、乙觀察的是B、丙觀察的是C、丁觀察的是D。由於觀察的是紀念碑不同的部分,也就是不同范圍的東西,因此,他們關於紀念碑的描述或結論,有可能是不同的。
F. 究竟什麼樣的才叫「有文化」
每個人追求不同,看你價值觀了。現在很多沒文化的人都很有錢,很多大學生卻連工也找不到,也絕大多數是打著兩三千工資的工作。所以現代社會,文憑學歷,不等於財富!死讀書,學習好的人也不一定是叫有文化,因為學校學的東西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成績好,可能是他應試能力強而已,現在的大學生知識面都很窄,你問一些生活常識他都可能不懂,難道這樣的人也叫有文化?只能說中國的教育不好了。如何叫有文化?很簡單,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談天說地,一聽就知道誰有文化了,有文化的人不會顯得粗野,說什麼話題都能接得上,舉止優雅,這些就叫有文化。
G. 什麼樣算是有文化
四、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什麼是善良,就是發自內心的讓別人好。
善良是不讓人難堪,善良是懲強扶弱,善良是扶危濟貧。
善良是一種細膩的生活體驗,要體會到每一個人的感受,以溫和的態度,平靜的心情,委婉的話語,關切的目光,任何時候帶給別人的,都是一種信任與關懷。
善,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最柔軟,但卻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
不管如何艱難,我們也應該堅持善良;不管多麼孤獨,也要堅守人格的高尚。
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H. 什麼是有文化的四句話
什麼是文化?作家梁曉聲的四句話,概括得十分經典: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I. 什麼叫有文化
我看,有文化就是看起來是個文化人,有知識的人,但實質上....也是個文化人。飽含知識,有道德,有素養。這個好抽象,只言片語怎麼講得完,想做有文化的人么,要先有文化呀。文化從何而來,自己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