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中的成語根據神話傳說 寓言故事 歷史故事 文人作品 外來文化分類
不恥下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得其死、不亦樂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暴虎馮河、從心所欲、當仁不讓、道不同,不相為謀、登(升)堂入室、惡衣惡食、發憤忘食、犯上作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割雞焉用牛刀、怪力亂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行小惠、後生可畏、何陋之有、惠而不費、患得患失、誨人不倦、家喻戶曉、舉一反三、既往不咎、盡善盡美、見賢思齊、舉一反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義勇為、既來之則安之、膾炙人口、空空如也、樂在其中、理屈詞窮、禮尚往來、手足無措、殺身以成仁、斯人斯疾、群起而攻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三思而後行、死而後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色厲內荏、君子不黨、君子固窮、君子成人之美、名不正則言不順、巧言令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文質彬彬、溫故知新、無為而治、小不忍則亂大謀、循循善誘、朽木不可雕、欲罷不能、以文會友、欲速則不達、以德報怨、怨天尤人、用行舍藏、一言以蔽之、一以貫之、言不及義、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有信、有教無類、擇善而從、志士仁人、
、
2. 論語中蘊含的古文化常識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作為中華文化的源典,其蘊涵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國兩千多年的國家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中。「半部《論語》治天下」,歷史上,無論在士人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
3. 中國古代經典文化研讀中論語十則,圍繞著其中一個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文學
4. 《論語》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這有很多的啊!不太能看懂你要問什麼!只能給你一個例子,希望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例子:一個貧困農村的大學生被政府扶助完成了學業,並且學業有成。後來,回到自己貧窮的家鄉,獻身於家鄉的教育事業!
5. 論語十二章怎麼舉例子,舉什麼樣的例子。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4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5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說:「學習好像追趕什麼一樣,就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失掉它。」
6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7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8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9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又記得住的人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思想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11陳亢問於伯魚曰:「自亦有異文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12子曰:「小人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6. 論語祝福語 論語中的祝福語,需要傳統的文化。
《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同其弟子及相關人士的思想、言論與活動,以道德修養為核心,沒有祝福語、祈禱詞這方面的內容。不過,《論語》中倒是提到祭祀問題,如《八佾》中記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等等。一句話,就是要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否則求神拜佛、滿口吉言是沒有用的。
7. 君子算文化負載詞嗎
君子算文化負載詞。「君子」作為《論語》中常出現的文化負載詞,在不同的語境下所蘊含的意義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的展現背後的文化內涵。本文通過實際的案例分析,得出《論語》中「君子」的翻譯採用音譯的方式譯為「junzi」更為恰當,能夠更好地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論語》中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是孔子和儒家人物心目中的一種理想人格,也成了華夏傳統中的一種理想人格。
關於君子,孔子說了許多。他與弟子們反復討論,弟子們反復問,他就反復回答,內容涉及方方面面。《論語》總共13700字,「君子」一詞出現了108次,平均每120個字就有一個「君子」。
8. 論語中讓人遵守規則的詞語有哪些
關於《論語》中涉及遵守規則的問題,我認為孔子晚年回憶和總結自己一生經歷時,所提到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最合適的。人不必要刻意壓抑自己,可以生活得自在些,但自由的生活必須有個限度,不能越過規則。曾經流行一個詞叫「瀟灑」,當時人們都力求瀟灑,自以為瀟灑。後來這個詞漸漸從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淡出,現在基本沒人提了。因為我們現在開始更多地感覺不幸福,所以幸福成了我們現在的流行詞。但什麼是瀟灑、什麼是幸福,一直沒有誰說清楚過。我認為孔子在無意間就對瀟灑和幸福作了最好的注釋,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瀟灑的生活。
9. 論語中除了語錄體與對話體還有什麼體 舉幾個例子看看-.-
敘事體.論語十則中1~9則都屬於語錄體;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出的回答,他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第10則屬於對話體;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結,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10. 論語中的詞語有哪些
1、不亦樂乎
2、溫故知新
3、三十而立
4、不舍晝夜
5、逝者如斯
6、擇善而從
7、三人行必有我師
8、匹夫不可奪志
9、食無求飽
10、巧言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