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少於200字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產業工人愛崗敬業、甘於奉獻,培育健康文明、昂揚向上的職工文化。可見,新時代職工文化建設是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有力抓手。
深刻理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涵
勞模精神是勞模之所以成為勞模,而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所堅持堅守堅定的基本信念、價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現出的整體精神風貌。「勞動模範身上體現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關於勞模精神的表述,為我們科學理解和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和指導。這需要我們一方面正確理解這一表述中六個詞彙的各自含義,又要從整體上把握勞模精神的科學內涵。
總體上看,這一表述一方面道出了勞模之所以能在廣大勞動者群體中脫穎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也為廣大勞動者群體提出了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六個詞彙中,愛崗敬業是本分,爭創一流是追求,艱苦奮斗是作風,勇於創新是使命,淡泊名利是境界,甘於奉獻是修為。做一個守本分、有追求、講作風、擔使命、有境界、有修為的人,是每一位勞模的精神風范,更是每一位勞動者應該追求的目標。
『貳』 對勞動內涵的理解
勞動
從哲學高度看,勞動是主體、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成體。
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是指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商品生產體系中,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馬克思給我們下了這樣的定義:"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叫勞動力的賣者勞動。"
『叄』 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大學生勞動教育
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核心內涵就是為了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總共有三個方面:
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是關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理論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一招,具有契合時代需要,引導大學生奮發向上,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價值意蘊.
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內在包含三個方面,求真:辛勤性勞動;追善:誠實性勞動;臻美:創造性勞動.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邏輯進路為目標牽引,認識糾偏,環境氤氳,實踐鑄就。
『肆』 學會勞動的基本內涵
勞動教育的內涵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創新。但是至今部分教師、家長還是對勞動教育的內涵有所誤解。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勞動常常窄化為參與簡單的體力勞動,致使勞動教育成為與腦力勞動、日常學習無關的活動,被認為是學生的額外負擔,也因此使勞動教育的價值沒有得到彰顯;勞動教育還被等同於技藝學習、娛樂活動、懲罰手段。這些現實畸變都和對勞動教育的內涵缺乏深度解讀有關。
《教育大辭典》從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勞動素養出發,將勞動教育定義為「勞動、生產、技術和勞動素養方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勞動習慣,使學生獲得工農業生產基本知識和技能」。
對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教育哲學奠基人黃濟先生認為包含生產技術勞動、社會公益勞動、自我服務(生活自理)勞動等方面的教育。這一劃分是從人的屬性所表現的關系出發,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三種關系的協調發展決定人的三種屬性均衡發展,決定人的整體屬性的發展。而三種屬性提高的過程就是人相應屬性的工具性和價值性統一的發展過程。
勞動教育內涵的另一方面是勞動教育最終指向的結果——學生的勞動素養。黃濟認為從基本素養來看,包含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方面的教育。學者檀傳寶也從勞動素養方面界定勞動教育,認為勞動教育是以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並指出良好的勞動素養包括確立正確的勞動觀點、積極的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形成勞動習慣、有一定勞動知識與技能、有能力開展創造性勞動等。可見,學生勞動素養集勞動價值觀、勞動習慣與勞動知識與技能於一體。前者實際上是根據人類勞動屬性的劃分,從而產生對應的勞動教育內容,對勞動教育實踐的展開具有較強針對性。後者是從人類生存需要的素養角度去界定,兩者相互補充,共同構成勞動教育的內涵。
數字時代的勞動教育呈現出新特點,勞動教育是基於體力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探索性創新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的實踐活動,內容涵蓋家庭生活中的獨立生活、學習中的實踐與動手操作、社會中的公益性活動以及各種職業勞動等。
『伍』 大學生該如何踐行勞動美德該如何弘揚勞動美德
大學生活不像高中生那樣緊張,但鬆弛有度的大學生活往往是一個人靜心學習、潛心提升自我的最好時光。因此,剛走進大學生活的同學們,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觀,必須給自己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做個合理的長遠規劃。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勞動。我們要充分調動勞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當然,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不光要有智慧的頭腦,還要有一個好身體,還要與時俱進。因此,當代最好的勞動者,要德才兼備,一專多能。
尊重勞動、倡導勞動、保護勞動,是社會主義先進性、優越性的顯著標志和前提條件。在學校、文化館等教育場所可以舉行「勞模心、勞動美、中國夢」為主題的勞動服務儀式。
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態度,開展以勞樹德、以勞增智的活動,教育學生熱愛勞動,讓學生們懂得尊重勞動果實,傳承「工匠精神」。
如今,全國上下是復工復產加速推進時期,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唯有依靠廣大勞動者的付出與創造,才能實現奮斗目標,托起美好未來。
『陸』 勞動精神的科學內涵
勞動精神的科學內涵:勞動精神人生境界及其展現出的整體精神風貌。
勞動的內涵在更新,勞模的標准在「進階」,「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始終是不變的秘笈。
「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二十四字勞模精神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都不過時,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珍惜榮譽,傳承勞模精神。
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一個國家的非凡成就,總是由點點滴滴的平凡人物匯集而成。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時期,以勞模為代表的廣大工人階級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平凡的雙手創造不平凡的夢想。
(6)如何理解勞動文化的內涵擴展閱讀:
勞模精神實際它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個民族在某一個時代的人生價值和思維道德取向。它簡潔而深刻地展示著一個時代的人之精神的演進與發展;它凝重而浪漫地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時代的思想與情愫。
回首新中國走過的幾十年風風雨雨,勞模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精神風貌,展示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崇高品格,體現了我們偉大的民族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
『柒』 中職生應該如何弘揚勞動精神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德智體美」之外,為什麼還要強調「勞」?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勞動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意味著什麼?現實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根源就在於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實上,揮灑勞動的汗水、體味勞動的艱辛,才能收獲勞動的快樂,也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內涵。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實踐證明,愛勞動、會勞動不僅不會耽誤學習,反而能夠促進學習,有助於人的全面協調發展。面向未來,應當更加註重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將勞動教育與智育區別開,防止用文化課的學習取代勞動教育。幼時啟蒙勞動意識,感知勞動樂趣,體會勞動光榮;稍大時增加勞動知識技能,適當參加生產勞動;再大時增加職業體驗,理解勞動創造價值……在個體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勞動教育不僅能提升就業創業能力,還有助於讓受教育者樹立正確擇業觀,涵養不畏艱辛、崇尚奮斗、甘於奉獻的精神。也應創造條件,實現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多樣化,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對家長來說,應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學校應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採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全社會都應注重發揮協同作用,開放實踐場所,搭建活動平台,支持學生走出教室,動起來、干起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今天,人類勞動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展勞動教育也須與時俱進。以《意見》印發為契機,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徵的勞動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我們就一定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在勞動中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捌』 如何理解新時代構建勞動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國進入互聯網、數字經濟時代後,重視「德、智、體、美、勞」五育教育,不僅在中國所處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具有一般的人才培養教育意義,從長遠來看,具有更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通過勞動教育,讓人回歸本心,再造社會根基,助力社會和諧;再造國民創造精神,提升國民創造力,夯實社會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勞動占據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勞動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和邏輯前提。在中國進入互聯網、數字經濟時代後,重視「德、智、體、美、勞」五育教育,不僅在中國所處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具有一般的人才培養教育意義,從長遠來看,具有更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
當今時代,中國正在被全世界矚目,正在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勞動教育的意義是深遠的,勞動教育應該放在國民基本素質養成、人生幸福的獲得、國民創造精神培育、良好社會根基打造這個大視野內去理解看待。
通過勞動教育和手工活動,彌補互聯網時代的弊病和人性缺憾,讓人回歸本心,在簡單平實的工作中,找回踏實、安寧、幸福,再造社會根基,助力社會和諧。
互聯網時代,人們面臨很多誘惑和困惑,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尋更為必要。時下,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年輕人被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鼓噪著,很多人夢想快速成功、成名、發財,一時間,追求「短、平、快」的功利主義大為流行。另一方面,更多人基於自身能力、條件,社會環境、工作壓力等原因,失去了追逐夢想的動力,沒有了激情和夢想,生活變成了混日子。如何改變大眾的社會心態,如何讓人的心靈有安定感和幸福感?這是國家和社會必須關注的事情。
勞動教育、手工活動能夠讓人在簡單、踏實的工作中找到安定感、滿足感;在興趣愛好中體會創造帶來的樂趣;在極具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中,找到好奇心、滿足感、實現感。如果人們都通過本職工作和8小時以外興趣愛好的手工活動,獲得了踏實、安寧和幸福感,社會因此就更加和諧安定。
通過勞動教育,培養熱愛勞動、熱愛創造的公民,再造國民創造精神,提升國民創造力,夯實社會基礎。
當今時代,互聯網、高科技提供了各種便利,一切都變得簡單容易,一些人喪失了對未來美好生活追求的動力,創造力在大大削弱。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人類進入新時代的一個世界性問題。一些國家擔心,這一代整天刷著手機長大的孩子,能否擔當未來國家大任。
未來中國要建設成創新性國家,要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需要的不僅是科研院所的科學家和基層的科技創新愛好者,更重要的是需要從兒童時代起就培養擁有強烈創新意識和愛好的未來社會公民,這是國家創新的基礎。再造國民創造力、培育國民創新精神,要從兒童勞動教育做起。讓勞動教育成為終身教育的一部分,實現家庭、學校、社區、社會、職業教育一體化。在家庭教育方面,開出兒童家務勞動清單,規定家務勞動必要時間,培養兒童對勞動的興趣。學校教育方面,把勞動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考核體系,制定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應開設的勞動課程、勞動實踐活動和勞動目標、要求。在大學教育階段,要實現學校勞動教育與社區勞動教育相結合,通過社區服務和志願者活動培養公民愛心意識、社會參與意識。在社會教育方面,要通過媒體宣傳勞動精神、勞模人物,在全社會營造出熱愛勞動、勞動崇高的氛圍,改變人們對勞動的偏見,讓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看到希望和未來。
『玖』 如何把握勞動精神的科學內涵
1、勞動精神升華於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科學指引。馬克思在批判吸收以往勞動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創造性地確立和形成了科學的勞動概念和勞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