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白瓷是什麼文化

白瓷是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15 21:24:14

Ⅰ 青瓷與白瓷的區別

瓷器由原始陶器演變而來,白瓷和青瓷,是瓷器出現的早期形式,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早期的白瓷,釉色泛青,胎質細膩,有顯著的從青瓷到白瓷的過度特徵形態。白瓷與青瓷最主要區別在於原料中含鐵量的多少,上等白瓷的胎和釉中的含鐵量必須控制在1%以下,方能燒成。白瓷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為元明清時期的青花、五彩、鬥彩、粉彩等各色瓷器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白瓷,類銀類雪,其特性二也。盛唐之時,飲茶之風尤盛,瓷作為茶器迅速發展。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若邢窯類雪,則越窯類冰」,「類銀」「類雪」之釉,光澤陰涼,質地堅韌,既不同於鵝毛雪之柔,又不同於水結冰之脆,色澤與手感,光潔溫潤,肌膚如玉,豐盈簡約,特性三也。無論是圓器(碗、盤、杯、碟),還是琢器(瓶、罐、壺等)均體態圓渾,飽滿豐盈,邢瓷無色、無飾、簡之又簡將古人「以品載道」、「文多道剮」之說表現地淋漓盡致,正所謂「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巧成拙」之樸素、本源、崇尚自然的審美。

青瓷是瓷器的起源,瓷器之母,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了白瓷,之後再派生出了青花、五彩、鬥彩、粉彩、古彩等各色瓷系,而萬變不離其道,白瓷和青瓷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審美,含蓄、和諧、雍容、精緻。

Ⅱ 白瓷的歷史沿革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獨特的風格,它不僅與唐、宋時代其他地區的白瓷不同,而且與景德鎮同時期生產的白瓷也異樣。它們之間不同點主要有:
(1)瓷胎緻密,透光極其良好,為唐宋其他地區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制的,粘土內含助熔物質少,故器胎不夠緻密,透光度較差。而德化白瓷則用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玻璃質較多,因而它的瓷胎緻密,透光度特別良好。
(2)從釉面上看,德化白釉為純白釉,而北方唐宋時代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代景德鎮生產的白瓷卻白里微微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的區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不僅與原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氧化鐵、氧化鈦的含量有關,也與燒成氣氛的性質有關。北方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較高,燒成時採用氧化氣氛,故瓷器呈現白中泛黃的色調;景德鎮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較適中,燒成時採用還原氣氛,故瓷器呈現白里泛青的色調;德化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別高,燒成時採用中性氣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鎮同期生產的白瓷釉色更純凈。從外觀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稱。流傳歐洲後,外國人又稱之為「鵝絨白」。直到現在,法國人還以「中國白」直呼德化窯白瓷。 白瓷獅面鋪首爐
(1)目視表面觀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紅,猶如東方少女之臉白中泛紅;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黃,猶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黃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猶如豬油凝固時之白。
(2)迎光透視觀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紅或肉紅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紅或牙黃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黃或牙白色。當然,迎光透視觀察各個時期所顯顏色,也會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異,以及燒制時溫度控制的微小差別而出現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燈光透視全部均應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贗品。這是判定真偽德化瓷器的一項重要依據。
(3)釉面光亮度觀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澤度過亮,給人以刺眼感覺。真品釉面溫潤弱光。
(4)從製作工藝上觀察:仿品一般為模型注漿後分段安裝而成,判定時應注意:由於採用注漿成形工藝,故器內會出現瓷漿流動紋路,一般成垂直狀,且胎體薄而輕,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鏡觀察一般有氣泡,無真品腴潤悅目之特徵。在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猶如印刷製品,給人之感覺是過於規正、死板、毫無生機。真品則為手工捏塑堆貼。在捏界面處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跡。對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造型仔細觀察時,一般都有細微變化,正是這種微小的差異,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實性,同時也更顯示其自然和靈氣。
白瓷觀音像
(5)從易損的部位上觀察:真品在長期收藏過程中,如手指、衣紋、珠粒、牙齒等,尤以精細易損部份常出現的折斷、損傷甚至脫落現象,這些傷痕均應為舊痕。新仿品則沒有這些特徵。真品判定一般應掌握以下三個要領: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易損部位有無斷裂痕,界面是否為舊痕。二是聞,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個無任何異味器皿中一段時間,然後在房間或辦公室內確定無風靜止的狀態下,將器物迅速從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間,立即用鼻子聞斷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這種方法至少可以印證以下幾個問題:Ⅰ、可以判斷出斷裂縫是用什麼粘合劑膠接;Ⅱ、根據氣味的強弱,可以判定斷裂口膠接的大體時間;Ⅲ也可以斷定除使用各種粘合劑外,還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學葯劑。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異味後,在物品的無上釉部分輕輕舔一下,接觸面盡能大些,看是否有異味,一般情況是,凡舌頭感覺有輕微「麻」之現象,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過酸性化學葯劑浸泡過。 相傳唐朝開元年間,楊貴妃因其天生麗質、柔媚婉順而得唐玄宗極盡寵愛。為討貴妃歡心,唐玄宗可謂費勁心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是最著名的典故。
楊貴妃精通音律,不僅擅長歌舞,還是個擊磬高手。一日楊貴妃與玄宗飲酒賞樂之時,貴妃失手將白瓷酒杯打碎,墜地之聲「泠然如玉碎」,於是甚為喜歡。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命人以白瓷造為編磬,供貴妃賞玩娛樂。然而官窯所煉造的白瓷雖然瑩白細膩,敲擊之音卻渾濁暗啞,貴妃甚為不悅。
玄宗為換愛妃一笑,遂下令徵集天下能工巧匠,有造出白瓷編磬能發出清脆婉轉之聲者,賞金千兩並封為御用瓷窯。詔書下發三月,所貢白瓷編磬數不勝數,雖然皆潔白勝霜雪,卻盡不能得。
此時,一座瓷窯派人不遠萬里從福建德化而來將所制白瓷編磬獻上,貴妃敲擊這「類銀類雪,輕且堅」的白瓷編磬,「猶如金振玉聲」,甚為歡喜。玄宗見愛妃開懷遂大悅,賞金千兩並賜御用官窯金印一塊,當時稱為金印良瓷、金印瓷。
德化白瓷也以聲如磬、白如玉而聞名天下。 德化陶瓷的裝飾藝術十分精湛,裝飾手法豐富多樣,它在繼承發揚刻花、劃花和印花等傳統的裝飾技術的基礎上,又大膽創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貼花和刻寫詩詞美語等裝飾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質地純白、雜質少等特點,塑造出各種藝術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為德化瓷器的藝術特色。其裝飾內容多取材於漢族民間生活,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如梅花、玉蘭、荷花、八仙、龍鳳等等,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1)刻劃
系用竹簽或篦筆等在器物濕坯上直接刻劃出各種紋飾。紋樣主要有松鶴、雲龍、花鳥、蘭花、竹石、牡丹等圖案。上釉燒成後,形成釉下暗花,常見於盤、碟的內底或杯、爐、尊等的外壁。其花紋纖細,構圖疏朗,手法輕快簡練,自由豪放。
除一般花卉圖案外,德化窯還常用鐵刀或竹簽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書、行書或篆書的美好詩句來作裝飾,詩賦文句的內容人多與器物用途相結合,如燈盞銘刻「舒眉六冬春」,香爐刻銘「一柱清香」、「風香流萬里」、「煙飛古篆浮,香靄凈玉堂」,杯刻「兩人對酌山花開」、「寒夜客來茶當酒」、「醉倒南山人」,執壺刻銘「清泉吸滿澗」、「江上引清風,山間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盡,春風柳上歸」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潔白如玉的質地美,將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相結合,融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素凈高雅,頗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樣圖案的模具與坯體一次性印壓而成,脫模後,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樣、規格一致,簡便快捷,能夠大批量生產。印花紋飾有陽印和陰印兩類,以陽印紋飾為主,紋樣豐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裝飾紋樣有充滿生機的各種花卉以及活靈活現的飛禽、游魚等類。元代的印花裝飾紋樣,除繼承前朝的各種紋飾之外,以蓮花紋飾居多,並新增了「福」、「壽」、「福山壽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繼承宋元時期印花技藝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紋飾大多仿古銅器的饕餮、夔龍、風鳥、蟠虺、八卦等等。
此種技法,多流行於仿青銅器造型的爐、簋、觚等器物卜。
(3)堆貼
堆貼,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種傳統裝飾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藝術特色。堆花是用毛筆蘸泥漿,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輪廓或脈絡堆畫成圖案;而貼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製成所需的花卉、鋪首等部件,經修整以後,用泥漿粘貼丁已修好的器物胎體上。由於貼花紋飾較為清晰,堆花紋飾較模糊.因而在裝飾時往往堆貼並用,先堆後貼或以貼補堆,裝飾效果如同浮雕,立體感強。其流行紋飾有:梅花、玉蘭、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鋪首、八仙、龍鶴、小鹿等等。
德化白瓷紋飾裝飾,大多採用堆貼技法,尤以爐、杯、洗、人物、罐、瓶等居多,堆貼花裝飾與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顯示出德化窯裝飾技藝的高超。如堆貼獅首、象頭等雙耳香爐、花瓶以及梅花罐,梅花橢形杯等。尤其是堆貼梅花橢形杯,其口沿外侈,外壁的一邊貼有數朵盛開的梅花,枝葉挺拔,富有生機;一邊貼梅枝及花萼,襯托著幾片葉子;杯底有一梅花枝桿成架形附著,既起裝飾作用,義當杯的足架;足架與杯底雖略有空隙,但卻融為一體,顯得朴實莊重。貼螭壺,壺體直筒狀,小平口,子母蓋,蓋面貼拱身昂首螭為鈕,壺腹中部飾結帶兩道,一隻四爪螭貼壺壁,轉首向外仰望,張口吐舌作流;另一螭頭下俯,翹尾作鋬,姿態牛動,造型奇妙。雙螭耳三獸足爐,爐肩部貼飾12個變形夔紋,近底周壁模印瓣形回紋,爐底承三獸面蹄足,通體施白釉,極為瑩潤,做工精細,造型既新穎又古樸典雅。螭龍燭台,燭台上端盤狀,猶如一片盛開的荷葉,盤下圓柱連著分立的三獸面足,繞柱間堆貼蟠龍,通體施乳白釉,瑩潤細膩,造型奇特,為同時代窯口中所僅見。這一時期的堆貼裝飾紋樣與晶瑩潤澤的釉色,十分協調和諧,各種花卉塑造得生機勃勃,秀麗多姿。
(4)透雕
又稱鏤空,足將某一器物繪好圖案後,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紋的裝飾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爐、仿銅香爐、筆筒、花瓶等產品上就已採用。香爐主要用於蓋上的花紋圖案部分,所飾花草儀留線條,中間刻成空洞。博山香爐亦刻玲瓏剔透的奇石,爐內燒香時,縷縷煙氣從孔中冒出,繚繞升騰,香氣四溢。筆筒整體以交叉花卉組成,除花、枝、葉外,全部鏤空,成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種特色產品。清代以來,博山香爐、八卦香爐、獅子香爐等的裝飾仍用透雕於法製作。

Ⅲ 白瓷是什麼意思

白瓷是中國傳統瓷器分類(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種。以含鐵量低的瓷坯,施以純凈的透明釉燒制而成。

Ⅳ 德化白瓷的歷史演變

曾在史書上記載:「『中國白』,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更被譽為「世界白瓷之母」。德化窯制瓷的始止時間可用10個字概括,即「始於宋;盛於元、明;衰於清。」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碗坪侖窯在生產青白瓷的同時就生產出了白瓷,但德化白瓷成為全國制瓷業中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則是在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德化所具有的悠久的陶瓷生產歷史,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以及白瓷獨具的優良品性和廣泛的市場需求,德化很快就以生產白瓷而著稱,並且成為了閩南的瓷業中心,代表了全國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據考古發掘出土資料表明,在碗坪倉窯遺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殘片,在屈斗宮窯遺址則發現有大量元代燒制的青白瓷。另歷史資料記載,德化窯經過宋、元時期的穩步發展後,特別是元代所生產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過海陸運輸大量銷往海外。德化窯在元代其實應該就已經成為中國比較重要的瓷窯之一了,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曾經在他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對德化瓷器的生產和銷售有過專門的介紹:在這條支流與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著廷基(德化)城。這里除了製造瓷杯或瓷碗、碟,別無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這種瓷器的製作工藝程序如下:他們從地下挖取一種泥土,將它壘成一個大堆,任憑風吹、雨打、日曬,從不翻動,歷時三、四十年。泥土經過這種處理,質地變得更加純化精煉,適合製造上述各種器皿,然後抹上認為顏色合宜的釉,再將瓷器放入窯內或爐里燒制而成。因此,人們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兒孫貯備製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個威尼斯銀印能買到八個瓷杯。馬可·波羅的介紹,引起了西方人的強烈興趣。而整個元代德化瓷器在海內外的一個良好的銷售市場,為德化窯在後代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非常優越的經濟基礎。到了明代,德化窯白釉瓷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工藝大師們研製出一種溫潤乳白,如脂如玉的白瓷,這在當時全國制瓷業中獨樹一幟,至此,德化窯達到了全盛巔峰時期。明代萬曆年間的《泉州府志》有雲「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後山中,潔白可愛」。在明代,該窯多產觀玩器品,如瓷塑等。《天工開物》故曰「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不過到了清代,還以瓶爐、文具等為多產。德化窯的瓷器在近代尋常可見,而一向以明代德化為貴。德化窯創新不斷,精品層出不窮,直至沿續到清代早期。全盛時期的德化瓷器蜚聲海內外,其特殊的製造工藝為德化瓷器打出了屬於自己的品牌。德化瓷器瓷塑胎質優異,瓷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有豬油白、象牙白、鵝絨白、中國白之稱,別有情趣。寂園叟在《陶雅》中評: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質雪白,價廉而式樣不俗,觀世音有彩畫者,有坐像、立像者┅┅。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評價德化窯,自明燒造,本泉州府德化縣┅┅稱白瓷,頗滋潤,但體極厚,間有薄者,惟佛像殊佳。民國時的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後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頗瑩亮,亦名福窯┅┅白者頗似定窯,惟無開片,佳者瓷質頗厚,而青里能映見指影,以白中閃紅者為貴。所塑人物性格鮮明,造型優美,神態逼真,風格洗練,有一種單純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質地美。
這一時期,德化瓷塑造也是大師輩出,其中,以何朝宗最為出名,他的觀音像形態萬千、豐潤飽滿,為廣大百姓所喜愛。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間《福建通志》中,在記載德化著名瓷雕藝術家何朝宗時,有如下記載:「何朝宗,不知何許人,或雲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何朝宗,泉州人,或雲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德化瓷器素有「東方藝術」之稱,頗負盛名,港台及東南亞地區和英美法等博物館、民間均有收藏。此外,德化窯所制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閩山記》中所稱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者,合則聲凄朗,遠出竹上。明清時期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下西洋是世界交通史上空前未有的盛舉,這次大規模的遠航貿易開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線,對後來東西方貿易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由於海路交通自進一步拓展,瓷器的外銷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無論是行銷的范圍還是數額。都遠遠超出了宋元時期。雖然泉州港這時期在海外交通的地位趨於衰落,但是泉州地區的陶瓷器仍然通過民間商人或其他途徑大量輸往海外。明代主要從福州港、漳州港輸出,明末以後改從新興的廈門港。與閩南地區進行貿易的有東亞的朝鮮、日本,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西亞的伊朗、伊拉克和非洲東海岸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35個國家和地區購買中國瓷器。在對外貿易中,瓷器仍然是重要商品。德化瓷器憑借著有利的國際環境、地理條件和自身高超的工藝水平,很快就成為中國的一種外銷瓷。並在以後數百年間盛燒不衰而名揚海外。可以說,德化窯的興起與發展跟海外貿易及適應瓷器外銷的經營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它十分注重迎合海內外市場需求,因此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佛教自東漢由印度傳人中國之後,伴隨著中日文化的交流又傳到了日本;南洋群島的人民很早就信仰佛教。德化瓷土優良,很適合燒制聖潔的白衣觀音。所燒制的觀音,潔白無瑕,溫潤如玉,充分展示了其超凡脫俗、慈悲為懷的大度氣韻,給人以力量、信賴和希望的感受,很容易喚起人們的崇敬和信仰。這些塑像輸到國外,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日本及東南亞佛教國家對它格外喜愛。而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當作瑪麗婭的聖像而大受歡迎,其需用量之大,幾乎達到驚人的程度,德化因此也出產瑪麗亞像,迎合日本市場需求。此外,它也生產早已流行於閩南地區的軍執,這種器型十分明顯地帶有伊斯蘭風格。
由此可見,德化瓷相對中國諸多窯口生產的瓷器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面向海外,德化瓷見證了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繁榮,見證了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特殊地位。不斷有新收獲的水下考古的研究成果證明了這一點,「華光礁」和「南海一號」的考古中都找到了屬於德化的大量的青白瓷器。如上所述,德化窯的工匠們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十分注意吸引外來文化,研究各國人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不斷對產品的釉色、造型、裝飾進行設計,使之盡量投合消費者的愛好和要求,因此其產品始終得以在國際市場上銷路大開。正是由於贏得了如此廣闊的銷售市場,從而又推動了德化窯瓷業生產的蓬勃發展。

Ⅳ 德化白瓷的文化底蘊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間《福建通志》中,在記載德化著名瓷雕藝術家何朝宗時,有如下記載:「何朝宗,不知何許人,或雲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何朝宗,泉州人,或雲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德化瓷器素有「東方藝術」之稱, 頗負盛名,港台及東南亞地區和英美法等博物館、民間均有收藏。此外,德化窯所制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閩山記》中所稱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者,合則聲凄朗,遠出竹上。根據有關方面的考古工作考證,在德化地區已經發現了上百處的德化古窯址。在潯中公社(鎮)有祖龍宮、屈斗宮、嶺兒、後窯、西門頭、大草鋪、後所;在三班公社(鎮)有內阪、新乾寨、窯壟山、桐嶺、舊窯、新窯;在刈坑公社(鎮)有許坑、林窯等。足以說明明代德化瓷器產量之大、銷路之廣。不過到了清代中、後期後,由於當時歷史、政治、經濟變更原故,德化窯白釉瓷逐步衰退。其原因是明代晚期後,因國力衰退,為應付出口需求,德化窯開始生產青花瓷。故當時窯場數量有所增多,但是德化白瓷的生產反而倒退了,不如明代。再加上終清一代尤其是清中後期,由於許多器物(包括園器、琢器、瓷雕)由逐件手工製作轉向成批模製生產,器物由厚重漸趨輕薄,瓷雕作品缺乏生動傳神,為追求產量而導致工藝不甚講究,而且胎土淘洗不精、氧化鐵成分增多,亦使白釉不再閃紅(明代德化瓷以白中含紅為佳)而呈現泛青或泛白,不及明代滋潤,釉光日漸糙澀,工藝和胎釉水平總體質量下降。

Ⅵ 聞名古今中外的「中國白」,究竟有怎樣的價值

德化白瓷用一抹白驚艷了世界,在海內外被爭相收藏。古往今來,中國人都比較喜歡紅色,於是有了“中國紅”這一個形容詞,由此可見國人對“中國紅”的喜愛可見一斑。“中國紅”代表了國人的一種熱情與豪放的性格特點,有著熾熱的情感。而“中國白”則與“中國紅”完全不一樣,“中國白”就屬於“婉約派”,含蓄地表達出中國人最細膩的情感。

德化窯是古代著名民窯之一,以燒白瓷著稱,窯址在今福建省德化縣。德化白瓷燒成後外觀白如凝脂,有著美人般的超凡脫俗感,俗稱“豬油白”、“象牙白”。流傳到歐洲後,法國人將其稱為“中國白”、“鵝絨白”。比如有,《三面千手觀音》是當代中國瓷雕大師邱雙炯的得意之作,也是德化白瓷突出特徵的最完美印證:德化白瓷作為一抹純粹又豐富的中國色彩——“中國白”,為這個世界增加一份別樣的美,它不僅是中華優秀藝術文化也是世界藝術中的瑰寶。

Ⅶ 德化白瓷有什麼特點

德化白瓷的品質可與象牙媲美,釉面的晶瑩甚至略勝當年,用建白瓷製作的器皿呈半透明的乳黃或牙紅色,脂潤玉澤,典雅雋秀。

德化高白度瓷,白如凝霜凍雪,質如羊脂美玉、精薄如蛋膜,聲如銀罄。這種以德化特有的優質原料研製出的產品,獨占國內瓷器白度的鰲頭,燒成各種薄胎器物,潔白至純、清新宜人。

用它製成燈具,光影溫柔;製成茶具,茶色清澈;製成映影杯,綽綽浮影;製成瓷花,質如絲絹,配上綠葉、褐枝,幾乎可以亂假成真。

歷來已經精細奇巧奪人的德化瓷塑,到了後世更加放射異彩。人物、花鳥、禽獸各種題材在瓷塑天地任意馳騁。但最出眾的還是古典人物的造型,從民間喜聞樂見的如來、觀音、彌勒、羅漢、八仙、壽星,到屈原、關公、鄭成功,還有那些民間傳說故事,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吹簫引鳳等,種類繁多,不勝枚舉。

僅各種姿態和不同規格的瓷觀音就約有200多種:有滴水觀音、送子觀音、渡海觀音、十八手觀音、二十四手觀音、三十六手觀音、千手千眼觀音。

高者近2米,小的僅0.05米,美妙的瓷質釉色和古樸清逸的造型構成的精品,充分顯示了瓷都藝人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藝,顯示出古老瓷都的深厚的文化積淀。

德化窯不僅以「象牙白」瓷聞名世界,而且白瓷的器型十分豐富,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和突破,品種繁多,製作精巧,造型豐富多彩,開創了工藝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德化窯歷史悠久,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在我國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一詞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中國白」原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贊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

德化白瓷因其產品製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在我國白瓷系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

德化白瓷

Ⅷ 德化白瓷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世界上的接受程度如何

德化白瓷,又稱“中國白”、“建白”。人們評價德化白瓷:有著極為純凈的白色,是上天賜給德化的靈氣,凡是見過它的人,都會被它不染風塵的純凈優雅打動。

從美學的角度,單色、淺色在藝術表達上,通常都比多色彩難度更大,也許這曾是上天給德化窯出的難題,但德化窯仍以“中國白”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中國白”不僅是世界對德化瓷器的美譽,更是德化瓷器的靈魂所在。凡是接觸過高品質“中國白”的人,無不被其如脂如玉、純凈高雅的美感深深打動,又無不被其端莊內斂、撼人心魄的氣韻所折服。人們常說“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這不僅僅是普通的贊美之詞,更是實至名歸的自豪與榮耀。

閱讀全文

與白瓷是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