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東有那些世界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廣東,2007.6.28
世界文化遺產)
名
稱: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英文名稱: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遴選標准:世界文化遺產c(iii)
(vi)
入選時間:2007年
評
語: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
概
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須具備真實性、唯一性、完整性等條件,「開平碉樓與村落」在這三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自2000年,開平市正式啟動了「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以來,參與考察的聯合國專家大多認為,開平碉樓堪稱民間主動融合不同文化的典範,這樣的歷史文化遺跡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馬來西亞籍古建築專家盧光裕來開平考察就曾說「開平是全世界最美的鄉村」。
② 廣東有什麼特色文化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塊。及茂名一帶的年例是廣東地區一個最獨特的傳統節日,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廣東粵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譽滿全國,放眼現實便可知,潮粵菜為現今中國最大的菜系!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
據不完全統計,1995-2002年,廣東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60.41億元(不含基建部分),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8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在全國引人矚目。全省現有文化事業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事業,下同),文化隊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藝術創作演出、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場等骨幹網路;形成以國家辦文化為主導、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1997、2000、2001年均有項目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02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依靠低。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③ 廣東有什麼特色文化
廣東最重要的是嶺南文化,珠三角的廣府人的文化,這里的特色文化有粵劇,廣彩,舞獅等;潮州人有潮劇,秧哥,大鑼鼓,潮綉等;客家人有客家山歌等
④ 廣東本土文化有哪些
廣州話、涼茶、燒鵝、牛雜、飲早茶、北京路、蓮香樓、陶陶居、古老西關大屋……
世界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廣東人.
還有這個是粘來的,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加分哈!
「滾地金龍」始創於南宋。明嘉靖年間,黃氏光昭公一支從福建漳州移居廣東陸豐南溪村,並帶來「滾地金龍演史傳」。南溪村「滾地金龍」演出時由二人進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表演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游潭戲水、伸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雲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整個過程模仿龍的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精彩動作;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 伴奏,大嗩吶按不同的情節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調。「滾地金龍」曾多次參加省及國家級比賽,獲得榮譽。
錢鼓舞,俗稱踏錢鼓,有錢鼓「迎春」之說。流傳於汕尾市,由閩南傳入,距今750年歷史。
錢鼓舞有「雙人舞」、「四人舞」、「群舞」,載歌載舞,有人物、情節,動作優美、音樂典雅。唱腔襯詞用「啰哩嗹」,是一種古老的梵曲。舞蹈動作有二套:一套屬錢鼓的舞蹈動作,如擊鼓、搖鼓、打鼓、抖鼓、拋鼓、接鼓等;另一套屬串演故事的戲曲動作,如騎馬、勒馬、望樓、磨鏡、照鏡、穿針、引線、綉花、相會等。兩套動作糅合一起,天衣無縫。可以說,錢鼓舞是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向戲曲藝術過渡的絕妙範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科學價值。
陸豐皮影戲是南宋末年由閩南移民帶到海陸豐地區,潮俗民間亦稱為「皮猴戲」。中國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陸豐皮影戲是南路影戲僅存的一支、是我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
陸豐皮影是以獸皮(通常為牛皮)雕鏤成影人,借燈光顯影於屏幕來表演故事,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戲曲形式之一,是集繪畫、雕刻、製作、表演、音樂、舞台技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皮影的繪畫、雕刻精緻、色彩鮮艷。表演劇目大多是白字戲,唱白字曲調,唱腔豐富,地方特色濃厚;表演細膩生動、形象逼真、傳統古樸。
陸豐皮影戲作為海陸豐百姓鎮鬼、驅邪、敬神、謝土等的民間信仰形式,在民間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海外許多華人對這一古老劇種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對加強華人之間的溝通,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海陸豐地區的許多文化習俗,可溯源於中原,尋根於浙、閩,有些發源於中原、浙、閩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找到,而在海陸豐地區卻盛行不衰。海陸豐地區的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皮影、滾地金龍五個項目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的民俗風情,常成為專家學者探討文化積淀的寶貴資源。
民間戲曲是海陸豐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明代以來,海陸豐保存著4個被譽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劇種:
正字戲,本名正音戲,用「中州官話」(正音)唱念,是一個多聲腔、古老稀有的劇種。明初流入粵東,後紮根海陸豐。
正字戲有傳統劇目2600多個,分文戲和武戲。文戲有唱腔,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稱崑腔)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吶伴奏;武戲(即提綱戲)沒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氣氛。正字戲傳統有紅面、烏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帥主、公、婆、丑等十二行當。臉譜有毛面、水龜目、鷹咀、虎目等200多種圖案。有「四大喜戲」《三元記》《五桂記》《滿床笏》《月華緣》;「四大苦戲」《荊釵記》《葵花記》《琵琶記》《白兔記》和「四大弓馬戲」《義忠烈》《千里駒》《鐵弓緣》《馬陵道》,統稱十二真本戲。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派宏大,尤其擅演「三國」連台本戲。
西秦戲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又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逐漸游離本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別具風格的西秦戲劇種(屬亂彈系統)。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紅面、烏面、公末、丑、婆等十個行當,主要聲腔有正線、西皮、二黃,還有少量崑腔、雜調。正線為本腔,唱、白沿用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嗓。樂隊分「文畔」(管弦樂)、「武畔(打擊樂)。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表演風格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打。西秦戲與台灣北管戲(又稱亂彈)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
白字戲,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海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形成海豐白字戲,潮人為區別潮州白字(潮劇)而稱之為「南下白子」。分生、旦、丑、凈、公、婆、貼7個行當,以演文戲見長,亦從正字戲中吸收部分提綱武戲;一般在上半夜演正字(講官話),至下半夜才唱白字(講方言),俗稱「半夜反」。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溫柔細膩。
白字戲共有劇目1000多個,其中傳統劇目200多個,多為傳奇故事。全連戲(整本戲)較多,摺子戲較少。有固定的臉譜、服飾、道具、曲牌等。音樂屬曲牌連綴體,唱曲襯詞多用「啊衣噯」。分小鑼戲、大鑼戲兩大類,小鑼戲又分正板小鑼戲、反線戲和民歌小調戲三種。小鑼戲唱腔活潑明快,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大鑼戲音樂莊重典雅,具有高腔音樂特點。
在海陸豐地區,長期以來,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三個稀有劇種,除原有的國營專業劇團外,業余劇團遍布各處,蔚為大觀,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幾個稀有劇種本都來自外省,流行過許多地方,但最後都根植於斯,活躍於斯,充分說明海陸豐這個地區,善於兼容外來文化,同時也善於把外來文化融會創造為本土文化。
作為研究戲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陸豐的幾個稀有劇種一直備受專家學者的重視,盛贊之辭不絕於耳。獨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三個古老劇種,被稱為是我國藝苑中三朵仍然噴發著濃香的奇葩,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戲曲瑰寶的組成部分。
海陸豐地區流傳了大量的民間口頭文學,大體有神話、傳說、故事、說唱、笑話、諺語、謎語、歇後語及民歌等。民歌分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東南部的漁歌和平原地區的福佬歌。
海陸豐地區民間音樂以管弦樂的「八音」、曲班、吹班最為常見有名,均可以說是從戲曲藝術中衍生出來的,與戲曲藝術一道,營造了極為濃厚的音樂氛圍。「八音」以弦索為主,一般有八樣樂器,設有館址,稱「八音館」或「八音班」。所奏弦詩,與白字戲同。
民間舞蹈有獅子舞、錢鼓舞、英歌舞、紅色婦女舞等,有不少經典之作,成為表演、參賽的保留節目。獅舞包括獨角的麒麟和無角的「師姨」,以及客家地區的木頭獅,統稱「舞虎獅」。
此外,較著名的還有陸豐大安鎮的「滾地金龍」和海豐公平的舞象。「滾地金龍」近年多次在表演中奪魁。錢鼓舞上世紀五十年代師承於汕尾鎮一位叫李火奕的老人,從小鎮跳到縣城、省城、北京,贏得了聲譽。李火奕因保留、傳授錢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館聘為館員,享受終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陸豐甲子鎮最為有名,取材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108人畫眉擦臉,雙手執短棍,邊舞邊敲,互相呼應,配合默契,節奏強烈,十分壯觀,最適宜在廣場或遊行時演出。
⑤ 廣東有哪些歷史文化
1、韶關馬壩人遺址:1958年,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在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里處的獅子岩被發現,「馬壩人」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證明了早在12.9萬年以前,廣東地區就出現了早期古人。
⑥ 廣東的特色文化有什麼
1、文化藝術:
廣東主要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州文化等分支。
雷州半島有天下四絕之一的雷州換鼓、南方兵馬俑的雷州石狗,且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雷州歌、儺舞等。
2、飲食文化: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又稱廣東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廣州菜、潮州菜、客家菜。
3、傳統戲劇:
粵劇、潮劇、花朝戲、樂昌花鼓戲等。粵劇、潮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
4、音樂曲藝:
多樣化具有多重屬性,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音樂、雷州音樂和嶺南的少數民族音樂,以及傳播到海外的嶺南音樂都屬於嶺南音樂范疇。
5、民俗:
廣東部分民俗慶典活動: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波羅誕廟會等。
6、語言:
廣東語言狀況復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客家語、閩語。
⑦ 廣東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行花街和廟會。在廣東行花街和廟會代表著如意吉祥的意思,在春季希望可以討得一個好兆頭,讓自己和家人都可以擁有更好的運氣。
⑧ 廣東一共有幾處世界文化遺產
在廣東,世界文化遺產只有一處,即開平碉樓與村落。2007年6月28日,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第31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4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一、簡介
開平碉樓是一種融會了中西建築風格以及中國鄉土自然景觀的獨特建築群落,其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大量華僑回鄉置業,開平碉樓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碉樓最多的時候有三千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一千八百三十三座,散落在三千多個村落中。
開平碉樓與村落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亦是中國華僑文化、移民文化的重要豐碑,是19世紀末大量海外華橋衣錦還鄉,為改善家人居住條件、防禦土匪而修建的特殊建築,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不但傳承了中式建築的古老智慧,更是因海外華僑的回歸而帶回了世界各地的建築藝術,包括古羅馬風格的券拱、古希臘藝術的柱廊、巴洛克風格的山花、伊斯蘭流派的穹頂……其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星羅棋布的分布在開平市的各個鄉村。
在開平眾多的開平雕樓群中,自力村碉樓群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由安和里(俗稱犁頭咀)、合安里(俗稱新村)和永安里(俗稱黃泥嶺)組成,於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開村,因地形像犁頭而得名;這里現在有15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碉樓,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佼佼者。
二、價值
(一) 開平碉樓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可多得的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觀。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方式各不相同。國內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築,主要是被動接受的舶來品,而以開平為中心出現的碉樓群,則是中國鄉村民眾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他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注在碉樓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
建築,本就屬於藝術的范疇,僑鄉人民在建造這數千座碉樓的時候,自覺不自覺地便創造出一種別具特色的文化景觀,因而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開平碉樓是外國建築藝術大規模移植中國鄉村的集中展示和傑出代表 在開平碉樓建築中,匯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建築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劵拱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蘭風格劵拱,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 17 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等在開平隨處可見。
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匯聚一地和諧共處,形成了一種新的綜合性很強的建築類型,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像這樣多種風格多種類型的外國建築藝術植根在中國鄉村並完好地保存下來,開平碉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載體,十分珍貴,它成為了中國鄉土建築中一道獨特的景觀,是一個首創。
(三)開平碉樓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國華僑文化的特質華僑是文化的傳播者,中外多種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所帶來的文化沖突勢必廣泛觸及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階層,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規律。
這種文化的沖突和交融,在開平表現得極為外在化。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中西建築文化融合的鄉土建築在鄉村很少,主要在縣鎮有所表現,但開平舉目皆是,隨便走到一座碉樓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跡。因此,完全可以說,開平碉樓非常突出地體現了中國華僑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 開平碉樓是世界先進建築技術廣泛引入中國鄉村民間建築的先鋒 近代中國城鎮建築已經大量採用了國外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開平碉樓作為一種鄉土建築也大量使用了進口水泥、木材、鋼筋、玻璃等材料,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改變了以秦磚漢瓦為主的傳統建築技法,這為更好地發揮它的使用功能,同時又注意形式的變化和美感創造了條件。
開平既是華僑之鄉又是建築之鄉,在 20 世紀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內外從事建築業,已擁有 50 余家建築公司 8 萬多建築從業者。開平的華僑和工匠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築構件和建築藝術,他們是西方先進建築材料和技術的引進者。正因為有了他們,才使開平碉樓為豐富中國鄉土建築的內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五)開平碉樓寄寓了僑鄉人民的傳統環境意識和風水觀念,是規劃、建築與自然環境、人文理念的優美結合 碉樓這種單體建築,主要分布在村後,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根深葉茂、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境。點式的碉樓與成片的民居相結合,在平原地區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從民居到碉樓由低到高的過渡,表達了村民「步步高升」的願望。開平碉樓是僑鄉民眾構建和諧的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
⑨ 廣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廣東的傳統文化如下所示:
1、廣東的生產民俗 : 打標 .
2、廣東的生產民俗: 滅蟲 .
3、廣東的生產民俗: 浸種儀式.
4、廣東的生產民俗: 排瑤的開耕節 .
5、廣東的生產民俗: 東莞的開耕禮 .
6、廣東的生產民俗: 同行一條街.
7、廣東的生產民俗: 潮州竹木行.
8、春節習俗:祭灶、掃塵、吃灶糖.
9、傳統春節必備老三樣:春聯、窗花、門神.
⑩ 廣東四大文化是什麼哪個文化歷史最悠久
廣東四大文化是:
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
廣府是中原移民和當地越人的混合,可以從秦開嶺南算起
客家是宋以後才真正成型的
潮汕人最早是唐代從福建過來的,逐漸形成一個亞文化區域
雷州雖說有很長的考古歷史,但現在的雷州文化其實是閩南文化的分支,已經和古代不同,這些人大多數是宋以後遷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