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洛陽古都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樣的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東有虎牢關險地,西有函谷關要塞,北依邙山,南對龍門,伊、洛、餭、澗等河蜿蜒穿行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說法,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建都立國的理想之處。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朝代先後在洛陽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稱。從東周到後唐,在長達1000餘年的時間里,洛陽都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都曾活動在這里。
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的祖先就在洛陽一帶勞動、生息。遠古傳說中,有一個「河圖洛書」的故事,說的是伏羲氏從黃河裡得到一張畫有八卦的圖,能預知先兆,推算吉凶;大禹在治理洛水時,得到一塊刻有文字的龜殼,上面以九為最大數,他就把天下分為九州。另外,還有黃帝、堯、舜曾在洛水一帶活動的傳說。這些表明,在原始社會時期,黃河、洛水一帶就存在著文化相當發達的氏族部落。從考古發現看,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洛陽一帶就已進入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在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已經形成,當時伊、洛、鰉、澗兩岸,散布著許多原始部落。
洛陽城市的真正興起,始於周公營建洛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史稱西周。周武王曾打算遷都洛陽,但由於他很快就死了,沒有如願。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後,政權由周公掌管。不久發生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朝貴族叛亂,周公經過三年東征,鎮壓了武庚叛亂。此時,他更加意識到洛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於是他請求周成王遷都洛陽,得到成王的同意。他派人把九鼎(一種象徵王權的重器)從商朝舊都殷(今河南安陽)遷到洛陽,作為定都的前奏。周公和召公動用了大批奴隸經過艱苦的勞動,很快營建好了洛邑。自此,西周有了兩個都城,西邊的鎬京稱為宗周,東邊的洛邑稱為成周。事實上,周公營建的洛邑有兩座城池:西面的一座叫王城,方圓有30里,建築井然有序,四面各有3門,共12座門,城內有經緯道各9條,王宮築在中央大道上。左邊是宗廟,用來祭祀祖先;右邊是社稷神壇,供王登基典禮和祭祀天地神靈之用。前邊是朝會群臣諸侯的殿堂,後邊是商業市場。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城市建設已有了較合理的布局。全國解放後,為了保護古代遺址,在這里開辟了一個王城公園。東面一座叫成周城,略小於王城,又名下都,位於王城以東10多公里的地方。史書上有「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的記載。春秋的時候,周敬王曾逃到這里避難,並加以擴建。後來成周城曾是東漢、曹魏、西魏、北魏四個朝代的都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上稱為東周,這是正式在洛陽建都的第一個王朝。東周時代的洛陽,有「天下名都」之稱。這里住著許多手工業奴隸,設有許多宮、私作坊,手工業相當發達。近年來在洛陽一帶就發現了制陶、石料、骨料、鑄銅等作坊遺址。作為西周陪都和東周都城,洛陽揭開了其城市發展歷史的序幕,而且為古代中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秦朝時,統治者在洛陽置三川郡。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初期,曾在洛陽建都5個月。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軍曾先後占據洛陽,洛陽還一度做過更始政權的都城。直到東漢時,洛陽才又成為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首都。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後,首先興修水利,在京城挖了一條陽渠,又派人整治了汴河。這樣,洛陽的漕運便與鴻溝水系相連。江淮地區的糧食可以沿河直送京都,使東漢王朝有了較穩定的經濟基礎。東漢洛陽城是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這座古城有12座城門,城內的主要建築是南北二宮,皆金碧輝煌。宮城以外,有縱橫24條大街,每街都設有兩個街亭,負責管理。明堂、辟雍、靈台,是當時洛陽城郊的三大重要建築,分別作為祭祀祖先、皇帝行禮和觀察天象之用,規模宏大,雄偉而又庄嚴。當時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城市有三個交易市場,「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偽巧,充盈都邑。」當時洛陽設有東觀、白虎觀、平樂觀、蘭台、石室等藏書館和研究機構,城南設有最高學府——太學,學生多達3萬多人,裡面講堂寬闊,僅學生宿舍就有1000餘間。東漢末年,戰亂不斷,洛陽被董卓焚燒,東漢以來經營150多年的一代名城被毀於一旦。
曹魏、西晉都以洛陽為都。魏晉洛陽城是在東漢都城的廢墟上興建起來的。經過魏晉統治者的多次整修和擴建,洛陽又恢復了昔日的盛況。當時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宮城和金墉城,人口也逐漸增加到11.44萬戶。西晉統一全國後,經濟有所發展,京都洛陽物質豐富,商業發達,富商大賈很多,連一些官僚貴族也經營商業。
西晉滅亡後,北方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動亂之中,洛陽又一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494年,統一了北方的北魏孝文帝把首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北魏時的洛陽城,是在魏晉都城的基礎上重建的,規模比魏晉時更大,史書稱其「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宮殿集中建在舊城中部稍偏西北的地方。宮城以外修建了322街坊、220里弄,全城有10.9萬多戶。有三個熱鬧的市場,其中四通市是國際貿易市場,這里住著萬余家從中亞細亞以及大秦國來的商人。北魏盛行佛教,洛陽佛寺林立,多達1300多所。位於宮前御道西的永寧寺和東漢時創建的白馬寺最為著名。永寧寺內有一座高達60丈的佛塔,幾十里外都能看見。位於洛陽城南25里的龍門石窟也是北魏時開創的,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諸朝,相繼大規模營造長達500多年。龍門石窟藝術絢麗奪目,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但魏孝文帝死後不久,北魏王朝瓦解,興隆了40多年的洛陽再次遭到踐踏而變為廢墟。
隋唐兩代,我國的首都是長安,但洛陽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隋煬帝派楊素和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征夫200萬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正式完工。隋代東都是洛陽歷史上最宏偉壯麗的一頁。城郭周長50多里,由宮城、皇城、東城、含嘉城、圓璧城、外郭城等組成,城內有103個里坊,縱橫各10條大街,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市四壁有四百餘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積」。城西建有西苑,周圍200里。顯仁宮富麗堂皇。據記載,當時洛陽的人口已經達到百萬以上。隋代東都是南北大運河的中樞,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糧食、絲緗和各種物資可以通過水上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源源不斷地運到咨陽。洛陽既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繁華都市。
唐初以洛陽為行宮。自唐太宗起,洛陽先後被稱為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等,皇帝常來比居住。唐代有6個皇帝曾先後移都洛陽,歷時40多年。女皇武則天在洛陽居住的時間最長,唐玄宗也曾居住10年之久。可見唐朝是以長安、洛陽兩京並重的。唐時的洛陽,在隋代東都的基礎上曾設了許多壯麗奇偉的建築,比較著名的有上陽宮、上林苑、明堂、銅鐵天樞等。唐代詩人王建是這樣贊美勝似仙境的上陽宮的:「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明堂又叫萬象神宮或通天宮,是武則天朝會群臣之地。武則天還在城南和城北分別修建了興泰宮和避暑宮,用以遊玩賞樂。唐代洛陽商業貿易極其發達,城市內有南、西、北三個貿易市場,特別是北市,聚集了中外的富商大賈,商船、車馬眾多,時常阻塞道路。
洛陽齊雲塔唐朝滅亡後,中國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為時短暫的政權。其中前三個王朝都曾先後在洛陽建都,後兩個王朝也曾把洛陽作為陪都。北宋時以洛陽為西京。宋太祖趙匡胤對洛陽的宮室、城郭、漕渠都多次進行修葺,因而北宋時的洛陽仍然具有相當大的規模。這個時候的洛陽盡管在政治、經濟地位上沒有先前那樣重要,但卻是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
金代和元代,洛陽遭到了嚴重破壞,隋唐以來的城郭宮室已難覓其跡。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把他的兒子朱彝分封到洛陽,稱為伊王,同時,在城東北部興建規模宏大的伊王府。後來朱元璋又把福王朱常詢封到這里,遷封伊王於汝州。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攻佔洛陽。
洛陽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自古以來,墨客騷人雲集,有「詩都」之稱。周易八卦在此發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孔子問禮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漢書》,司馬光在此編成《資治通鑒》,張衡在此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許慎的《說文解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鴻篇巨制,也無一不得助於洛陽這塊沃土。東漢的「洛陽太學」學生逾3萬人,為當時世界之最;晉人左思的《三都賦》名聲之噪,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顥、程頤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無不在此留下享譽九州的名篇;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李賀、劉禹錫等,或生於此,長於此,或游歷於此,終老於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
② 洛陽文化有哪些
洛陽文化有龍門石窟、白馬寺、洛陽牡丹、關林、洛陽片區大遺址群、洛陽水席
1、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國家AAAAA級景區,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開鑿於北魏中期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
2、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古剎,是世界著名伽藍,乃佛教傳入中國後官辦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3、國花——洛陽牡丹
洛陽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華夏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洛陽牡丹栽培歷史始於隋代,唐代是其鼎盛時期,至宋代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
4、忠信仁義——關林
關林相傳為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前為祠廟,後為墓冢,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南7公里的關林鎮。關林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依伊水清流,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國家4A級旅遊景區。
5、洛陽片區大遺址群
洛陽片區大遺址群,包含了自夏商至隋唐三千年中華文明與文化起源和發展階段的大規模遺存,價值突出,分布密集,規模宏大。分布在洛河沿岸的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興衰。
6、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名吃。特點是有葷有素、選料廣泛、可簡可繁、味道多樣,酸、辣、甜、咸俱全,舒適可口。洛陽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
③ 洛陽是幾朝古都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
中國古代的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所以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3)洛陽有著多少年的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洛陽的位置境域
洛陽市總面積1.52萬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2°16'-112°37',北緯34°32'-34°45',東西長約179千米,南北寬約168千米。
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④ 洛陽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後、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民國 洛陽 今洛陽市 1932年
⑤ 洛陽是哪個朝代的古都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 ,史學家目前也都承認洛陽的十三朝古都地位。
洛陽,是河南省首批國家歷史名城,我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洛陽市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洛陽地區的河洛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都有哪些朝代呢?古都洛陽具有史料記載的5000年文明史,貫穿整個華夏民族,同時還具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年的建都史,期間一共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洛陽建造都城。
古代的洛陽,一直都是國家的文化、政治、科技中心,古代四大發明中,就有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誕生在洛陽,當時洛陽的河圖洛書更是文明全國。十三朝古都洛陽在建都期間,一共105位皇帝稱帝洛陽,才走了洛陽今天厚重的歷史。 洛陽不僅歷史豐富,文化遺產更是數不勝數,洛陽還有多項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洛陽還有眾多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單位,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
⑥ 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指的是哪十三個朝代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6)洛陽有著多少年的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
洛陽是夏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師二里頭)為都。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歷經500餘年之久。
參考資料:網路-洛陽
⑦ 洛陽有多少年的歷史拉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後、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民國 洛陽 今洛陽市 1932年 * 夏朝現僅有史料記載尚未有考古驗證。更詳細研究請參考夏商周斷代工程。 表格內容參考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簡介
⑧ 洛陽的歷史文化
歷史:
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文化: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園藝花較早用於觀賞的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的牡丹栽培中心,同時也有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景佑元年間(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 (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中國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洛陽的牡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唐宋開始出現的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