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調查常用的經典開放式話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發展實力,既是黨中央讓廣大農村老百姓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一項戰略舉措,那農村的調查報告有哪些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農村調查報告的全部內容了,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精選關於農村的調查報告範文(一)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農村文化建設有了一定發展,但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還存在許多問題。
1、數量少。我市農村文化方面有特長的人才十分缺乏,由於體制等原因導致鄉鎮文化館站編制少、人員少,每個鄉鎮都沒有專業的吹、拉、彈、唱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農村「五戶」中的文化活動中心戶雖然開展了一些活動,但只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層次上,沒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鄉(鎮)、村開運動會時,沒有專業的體育裁判,也沒有專業的文藝輔導教師,對繁榮農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礙。
2、年齡大。在農村,懂樂器,通曲藝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間由於宣傳需要而培養出的文藝才能。現在他們的平均年齡在55周歲以上,由於身體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進行文化活動的時間很少。
3、素質低。民間文藝團隊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眾文藝創作優秀人才。鄉鎮文化站沒有財政編制,導致許多「老文化」不在崗或不專職,既不專業更不專心,部分專業人員既不愛崗更不敬業。現有的文藝團體均是自發形成,經費自給自足,演員忙時務農閑時演出。這些人最高學歷往往只是高中,他們的文藝專長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僅停留在「會」的層面上,根本談不上「精」、「專」、「博」。僅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層面上,根本談不上「傳」、「幫」、「帶」。文化站管理人員不能集中精力從事文化工作的現象也非常突出,各鄉鎮(街道)名義上都配備了文化站管理人員,但有的在編不在崗,有的身兼數職,無暇從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點,或變成「雜役」,一年到頭,抓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各項突擊任務。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因「三權」下放而鞭長莫及。
㈡ 對鄉土中國提出的問題有哪些
一、田園的消失:
城市的擴大,不斷吞噬著郊區的鄉村,郊區的農民在失地之後,唯一有盼望的就是拆遷了。因為拆遷之後家家戶戶至少能分幾套房,而這個分房的標准很多時候是和建築面積來衡量的,所以家家戶戶都爭搶著加蓋房屋。
城鄉結合部是最醜陋的地方,既沒有城市的規劃,也沒有田園的美好,處處彰顯的是人性的貪欲。這個沒辦法改變,只能認為是一種過渡性的現象,至於過渡多少年,這個完全取決於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態度,可能是數年,也可能是數十年。
二、親情的淡漠:
我很早就有過一個思考,就是社會越工業化,親情越淡漠。摒棄倫理,單純從人的動物性上來說,越工業化,一個人越能只依靠自己就能生存。反之,社會越落後,生產力越不發達,人就越需要抱團。
所以,在工業化的進行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愈發淡漠,小時候玩的很好的表哥表弟就會慢慢淡漠。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上述的理由,還有就是小時候的玩伴之間在這么多年沒有太多交流,雙方已經陌生,大家在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疲於奔命,而無暇顧及其他等等。
三、傳統的消失:
祭祀祖先,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但是,以祭祀為例子的傳統也在慢慢消失。前工業化的中國,人們的居住范圍大約就已經確定,基本上就在本縣內,即便是客居,終究也要有回鄉的時候。
這樣的環境下,祭祀就顯得容易得多。而工業化時代,人們的居住范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就以陳老闆為例,以後一定就是深圳人了,如果要勞師動眾只為回鄉祭祀一次,難免不現實。
四、城鄉的差距:
太多的人進城務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留守鄉村。進城務工,帶來的是財富的積累,改善了自己家人的成活,而在一定程度上卻讓留守兒童成為一個問題。
當城市的孩子在各種呵護之下茁壯成長的情況,留守兒童卻只能夠和年邁的爺爺奶奶度日,不談別的,首先教育成長就是一個大問題。這些留守兒童從最開始就遠遠的被城市的孩子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五、環境的惡化:
霧霾不需要再說了,這個不僅僅是城市的問題,也是鄉村的問題。霧霾的成因眾說紛紜,但沒有人否認是工業化帶來的結果。以關中為例,過去城市規模下,燃煤供暖規模也要小很多,釋放的污染物自然少。
而鄉村在很早之前是根本沒有錢買煤取暖的,也許有人會問冬天冷了怎麼辦?一個詞:死扛。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熱力公司的燃煤量越來越大,鄉村家家戶戶也燒煤取暖,霧霾來的理所當然。
㈢ 對農村信息化建設調研時應提出什麼問題
「三農問題」一直備受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中最脆弱的環節,農村信息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繁榮農村、發展農業、施惠農民的重要途徑。通信網路服務作為農民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還沒有得到充分應用,江西農村信息化發展前景廣闊、空間巨大,農村信息化對促進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助力和諧社會建設意義深遠。
如何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推進物質文明建設?
怎樣較好較快普及農村文化教育,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怎樣引導農民參政議政,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如何解決四大矛盾?
通信建設投入大與產出低的矛盾
大量的信息需求與薄弱的信息服務體系的矛盾
基本通信消費需要與使用費高的矛盾
網路應用高技能與文化素質低的矛盾
對農村信息化需系統推進有何看法?
㈣ 目前中國農村文化中存在哪些問題(列舉5項)
一是文化建設投入不足,資金缺口大。作為省新農村文化建設實事工程的「鄉鎮文化站達標建設工程」和「三送工程」因經費困難在宿城區無力全面實施,宿城區不是省財政轉移支付區,沒有列入省財政專項補助范圍,無法得到文化站達標工程專項資金補助,由於區鄉兩級財力十分有限,沒有能力獨自承擔實施兩項工程所需資金,特別是區劃調整後,宿城區農業人口增加到現在的66萬人,農業人口佔全區總人口比重達到75%,是典型的農業大區,農村文化建設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
二是文化活動用房流失嚴重,設施不全。全區13個鄉鎮中建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達標文化站僅2個;不達標站2個;9個鄉鎮文化站為無房站,文化活動設施不全,導致活動無法正常開展。
三是文化幹部隊伍不穩定,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目前現有的鄉鎮文廣中心人員是2001年前後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時通過競爭上崗的人員,不少人來自民政、城建等站所,專業性較強的文化人才缺乏,而且相當部分鄉鎮文廣中心人員名義從事文化工作,實際上借用到其他崗位上,導致有的鄉鎮街道常年不舉辦文化活動。
四是文化活動開展較少,活動形式單一。農村文化陣地和文藝人才的缺失,使群眾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宣傳、教育、輔導、娛樂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即使有的鄉鎮也搞一些文藝活動,但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相去甚遠。
㈤ 農村基層文化產業發展存在哪些困難應如何解決
一、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認識上不強,領導重視力度不夠。一是認識不到位。鄉鎮部分領導幹部只重視經濟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建設,認為「文化站關一年門不會有人上訪,縣里也無人追查」,沒有認識到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二是對「大文化」的理解不夠,沒有意識到文化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朝陽產業,是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的大范疇,存在著文化建設只不過是唱唱歌、跳跳舞、逗笑搞樂、鬧著玩、尋開心的認識誤區。
(二)農村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難以開展。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基礎還相當薄弱,農民文化生活還十分單調,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更亟需加強,不良的文化現象有所抬頭,農村文化事業任重道遠。一是文化隊伍建設沒有加強和提高,整體文化從業人員自身素質不高、業務不精、事業心欠缺;二是群眾年齡結構嚴重失衡。由於農村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是婦女、兒童、老年人,他們既要看孩子、做家務、還要忙田地里的農活,且居住分散,交通閉塞,通訊工具落後,無時間、無條件、無能力參加更多有益文化活動;三是工作作風與工作方式沒有與時俱進,沒有開展和創作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具有地方特色活動和作品來滿足發展中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
(三)管理體制不順,文廣站合並後不能形成合力。鄉鎮文化、廣播兩站進行了合並,目的是有利於「大文化」資源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充分發揮文化和廣播的優勢。但根據調查的情況來看,由於機構改革後,受編制與經費的約束,精簡人員數量較大,很多文化工作者易崗他就,個別鄉鎮甚至撤銷了文化廣播工作站,有些鄉鎮即使有文化站也是照顧領導的關系,安排了些非專業人員在崗,人員素質較低、責任心不強、工作無頭緒、目標不明確,造成了部分農村文化工作開展不力,一些封建的、落後的思想在農村有蔓延的趨勢。
(四)經費投入少,隊伍建設令人擔憂。一是全縣約60%的文化基層單位和鄉鎮文化廣播工作站陣地陳舊落後,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二是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部分鄉鎮對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很少,致使文化工作舉步維艱,就根本無力開展文化活動。三是專業人員流失,後備人才匱乏。
二、抓好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一)按照「先進文化」的要求,提高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文化建設的滯後,到一定階段必將影響和阻礙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抓好農村文化建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和提高農村整體發展水平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高認識,著力解決「一手硬、一手軟,說起來需要、干起來不要」等問題。一是要通過確立和實施「大文化」理念,充分認識到農村文化繁榮是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推動農村經濟持久發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提高農村群眾整體素質、樹立新世紀農民形象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執政為民,強化發展意識;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文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力度,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加大對「大文化」思想的宣傳,使全社會都參與到關心、支持農村文化工作中來。
(二)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改變文化和機構體制的問題,確保政令暢通,就要調整和出台適合我縣實際的文化改革方案。撤銷文播站機構的鄉鎮應立即恢復,配齊配強鄉鎮文播站長,要定期培訓,通過各種形式的考核、評選和比賽發展和培養更多的業務骨幹。要徹底打破文化專業文化部門辦、文化產業文化人自身經營的格局,鼓勵社會辦院園,推動文藝團體走向社會、走向市場、走產業化的路子。要正確處理好公益性和經營性的關系,在保證文化公益性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可適當開展有償服務,要堅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方針,逐步把文化產業辦成集教育、科技、旅遊、文化為一體的綜合產業
㈥ 村官去鄉村走訪,一般問村民一些什麼問題比較好
家有幾頭豬,有多少糧,缺不缺什麼,政策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各個組長有沒有落實政策,有沒有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㈦ 對身邊的古村落可以提出什麼歷史問題
區政協庄橋街道聯委會
古村落集文化、藝術之精華,聚物質、精神之文明,已成為當今中國最大的文化遺產。我區畈里塘、馬徑、童家、裘市、半埔、黃山、金沙等村的歷史建築較好地體現了傳統文化、建築藝術和審美情趣,保留了已近消失或者已經發生改變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這些古村落積淀著我區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保持著極其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根脈以及豐富的文化遺存,見證並彰顯了我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建設港城商埠、宜居之地、文化大區、慈孝之鄉的過程中,亟需保護並利用好這些重要的文化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
一、概況
在數千年的農耕時代,農村是最基本的社會單元。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自然條件和文化板塊不同,形成了形態繽紛、風情各異的村落文化。因此可以說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農村。古村落是不可取代又無法再生的寶貴財富,又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我區現存古村落歷史建築已列入文保單位(點)的約有170處,以傳統明清古建築和民國時期建築為主。其中慈城半浦村最多,有孫家、中書第、陸善堂等24個文物保護點,庄橋街道現有30餘處。現存的歷史建築以四合院和三合院居多,高牆、厚實的外牆門、一方方天井、一條條走道、一重重門,營造出浙東宅院那種寧靜幽深古樸的居住環境。天井、檐廊、檐下走道等地面都由石板、石條鋪就,具有一種歷經歲月滄桑不加雕飾的古樸之美。室內普遍講究雕刻裝飾,雕刻圖案內容豐富,有故事、有主題,頗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古村落歷史建築包括塔、閣、祠、廟、橋、堂、廳、民居等類型,所形成的整體村落構成格局顯示出古代社會中民眾外出經商、衣錦還鄉的心態等人文現象。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通過對庄橋街道歷史建築的實地察看和深入調研,我們認為我區古村落歷史建築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目前掌握的部分庄橋歷史建築概況表
名稱
建築格局
建築年代
保存情況
姚家玉房
合院布局
明末
局部較差
樟樹門前
合院布局
清
差
竹絲牆門
合院布局
清
中
天一房
合院布局
清
較差
費家大院
合院布局
清
差
後姚前新屋
合院布局
清
局部有損
廟跟新屋
合院布局
清
局部有損
祠堂後童家
合院布局
清
中
童家祠堂
四合院
清
差
馬徑後新屋
合院布局
明
中
張氏坤房
合院布局
清
中
張氏房
合院布局
清
中
中新房
合院布局
清
中
張家祠堂
合院布局
清
好
1. 保護措施不夠有力。一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由於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不夠,村民對歷史建築保護不夠重視,對於如何在具體的日常行為和生活工作中去切實保護利用好文化資源,更缺乏相當的認識。二是我區至今尚未出台相關的古村落管理辦法,保護力量較為薄弱,缺乏對古村落的有效控制和約束,造成了管理無法可依。此外加上經濟利益驅動,造成一些古物的破壞和流失。一些很有價值的古建築構件或由住戶賣給了那些不法文物商,或被盜賊偷竊,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2.保護經費相當缺乏。我區現存古村落歷史建築數量較多且分散。由於建造年代較早,且大多為磚木結構,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房屋損壞、屋頂滲漏、牆面裂縫、蟲蛀腐爛等情況。這些歷史建築居住條件差,住戶多而雜,往往一棟老房子里住著十幾戶人家,私自搭建、亂拉電線等現象嚴重,危及歷史建築的安全。急需定期保護修繕和維護保養。而保護修繕歷史建築的成本較大,政府出資修繕歷史建築的專項資金有限,區文廣局和鎮(街道)只能搶救性地對一些重要的建築進行修繕,對於其它大量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無法顧及。另外產權問題是古村落保護的難題,修繕後的建築其使用范圍、方式受到相關文物法律法規的約束,使得歷史建築所有人或使用人受到一定限制,導致目前社會投資保護修繕歷史建築的積極性還不是很高。
3.開發建設沖擊較大。近年來,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使古村落保護面臨危機。新村建設、舊村改造、道路動遷等等,都牽涉到歷史建築保護的問題,使原有的保護性規劃較難落實。村落舊有的場所、節點、街巷空間正逐步缺失,部分體現傳統特色的歷史空間被侵佔,出現了水體污染、河被填埋,新建建築與傳統建築的不協調等諸多問題。住在歷史建築里的居民希望改善居住環境,要求拆掉歷史建築翻造新房;農村環境整治原則要求村容村貌整潔劃一,難免破壞古建築的原有風貌。在現代化大發展的沖擊下,古建築保護的防線常常輕易地被沖破。
三、對策建議
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保護古村落是農村文化發展中走現代化與傳統化相融合、經濟與文化相統籌、自然與社會相和諧之路的一種可行模式。建築文化彰顯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也是旅遊業和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的名片和賣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把古村落歷史建築保護放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視我區文化遺產特別是歷史建築的保護工作,加大保護力度,構建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提高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充分發揮歷史建築作為文化遺產在傳承文化、加快我區休閑旅遊業發展、建設文化大區中的重要作用。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保護古村落的良好氛圍。歷史建築凝結著先民的智慧和創造,是地方歷史文化演變和發展的見證,其歷史性和藝術性遠超使用價值。古村落作為中國文化的根植所在,是文化遺產搶救的重中之重。文化的凝聚力和張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文化需求以後,會側重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近來港澳台興起的民族尋根,就是對文化的一種尋根,而古村落、古習俗就是對這種文化的一種承載。要結合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運用發放宣傳資料,展出圖片展板,開設專題講座,組織古村落保護志願者隊伍等方式,藉助報刊和電視等媒體,多途徑地加大宣傳力度,使社會各界充分認識保護歷史建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重視並加強對村民歷史文化意識的教育與培養,通過建立政策機制、利益機制與輿論宣傳機制,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幹部群眾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和經濟開發意識,引導歷史文化保護工作走向全面自覺。
2.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古村落保護機制。古村落保護要注重歷史的真實、環境的完整、生活的延續和非物質文化的繼承。保護古村落既是保護文物,又涉及民生問題,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必須由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把遺產保護和民生建設結合起來,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注意做到自然、文化和社會三個生態環境的和諧。必須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結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手段, 健全古村落保護機制。建議在區政府領導下,一是由市、區規劃、建設、文物等部門的專家和鎮(街道)、村各級人士共同組成古村落保護工作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古村落保護所遇到的問題。二是在全面詳盡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參考《關於鼓勵單位和個人購買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四合院等房屋的試行規定》、《蘇州市古村落保護辦法》和《皖南古民居認領保護辦法》等,創造條件盡快出台我區古村落管理辦法。使之與鄉規民約相互補充,逐步建立起以適應鄉村村民自主管理為基礎、地方政府以政策配套為支持的古村落保護法治環境。同時根據我區古村落的現狀,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如分區式(麗江束河古村)、民居博物館形式(晉中王家大院)、景觀形式(安徽婺源)和原生態形式(周庄、西塘)等,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個古村落的保護規劃,確定保護方式,並納入到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在發展中實現搶救與保護。
3.多方籌集資金,確保古村落保護資金到位。針對歷史建築保護資金缺乏這一現實情況,要探索多方面的集資渠道。在政府資金投入方面,建議設立古村落歷史建築保護專項基金。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專門用於古村落的保護,並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在土地拍賣所得收益中,應安排一定比例用於古村落的保護。各級政府要按比例調撥專項資金對歷史建築進行修繕,每年下撥的資金要戴帽下達,專款專用,村集體也應承擔部分資金。在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的前提下,堅持政府扶持、項目爭取、部門支持、民間資金和村民投資投勞相結合,全方位多渠道整合資金,加大保護與開發的力度。要解決產權帶來的文物保護不利問題,既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場。市場機制促成文物產權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其經濟價值。而政府的作用同樣重要,特別是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蘇州市古村落已率先採取股份制的形式,村民以其所有的古建築租賃或入股,同時吸收社會資金入股,參與古村落的保護、經營和收益。對於社會資金參與古村落保護的,參照《蘇州市區古建築搶修貸款貼息和獎勵辦法》進行獎勵。這一引入市場運作機制保護古村落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鑒。
4. 合理利用資源,努力實現保護與開發同步並進。要樹立「保護就是資源」和「合理利用與開發就是最好的保護」的觀念,在舊村改造、環境整治、硬體建設過程中,應貫徹保護與開發同步並進的理念,為歷史建築保護創造有利條件。進一步加大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精心打造集生態、文化、旅遊於一體的歷史文化古村落品牌。把當地村民的利益納入保護開發計劃中,使古村落在保護與開發中煥發新生。區、鎮(街道)各有關部門應創新理念,轉變職能,從古村落歷史建築保護的直接參與者轉變為鼓勵和引導者。積極探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征地拆遷安置、農民批地建房工作機制上的創新。
積極創造條件發展以古村落為主體的鄉村歷史文化旅遊。有助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改善就業結構,優化經濟結構, 增加村
㈧ 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路徑
農民應該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激發當地農民的創作熱情與參與意識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農民文化生活的實效性與長效性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宗旨。現在,自上而下,國家與各級政府竭盡可能地建設農村文化,但農村文化工作者最終只是過客,而農民自己最終也只是看客。熱鬧過後,金盡力歇人散。
㈨ 鄉村振興龍韻村民采訪提問有哪些
摘要 問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