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陽信傳統文化有哪些

陽信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6 00:34:14

『壹』 陽信縣第一高級中學的文化傳統

正是學校豐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人文情懷和無數學子對人生事業的執著赤誠鑄就了一中精神,打造了一中品牌,讓全體一中人始終凝聚強有力的核心,精誠團結,銳意進取,繼續發揚光大百年老校的光榮傳統,激發廣大教師敢於拚搏、敢於勝利的鬥志,樹立求真、務實、誠信、創新的良好形象,真正使教書育人成為一種事業,使以學生發展為本,為民族未來奠基的辦學理念,不成為上綱的教條。在無形中喚起傳道授業的良知,重審為師者的職業道德。尤其是近幾年來,為使教師博採眾長,自主發展,不斷汲取前沿的教育教學理念和高考信息,學校定期聘請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來校做專題講座;每學期學校都要委派一大批骨幹教師外出學習或參加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級各類教研和業務培訓。為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學校投資200萬元,裝備了高標准微機室和多功能學術報告廳,為每個辦公室配置了電腦,實現了四機一幕進教室,千兆校園網、電視教學網、校園廣播網的三網連通,並訂閱購置了大量教育教學報刊和書籍,不但實現了網路管理和資源共享,也為教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學校先後承擔了合作學習等國家及省市級課題12項,在2002年、2003年全國奧林匹克及省市組織的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競賽中,該校有5人次獲全國一等獎、45人次獲省一等獎、二等獎,被授予省奧林匹克競賽優勝學校稱號。先後有100餘篇教學論文在市級以上教學刊物發表;18人在全市優質課評選中獲獎;19人在全市教學研討會上執教觀摩課;10餘教師完成了研究生學業;涌現出了一批(36人)在全市享有較高知名度的省市級骨幹教師、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數學組被評為市教科研工作先進教研組,英語組為學校贏得了山東省英語特色教育重點實驗學校和市三八紅旗集體稱號。學校自2003年以來獲得了省級規范化學校、省級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會員單位 、全國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基地 、濱州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榮立集體三等功。
事業春常在,人生價更高。鎖定人生坐標,一中成就未來。陽信一中人正在用青春熱血鑄造一中品牌,讓一流的風貌和一流的業績伴陽信教育事業一路走好。

『貳』 山東有啥民風民俗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叄』 山東傳統文化有哪些

山東作為齊魯故地,民間藝術資源積淀深厚,內容豐富,現存傳統民間藝術薈萃了戲曲、皮影、雜技、曲藝、舞蹈、剪紙、刺綉、年畫、泥塑、風箏、雕刻、燈彩、布藝、服飾、漆器、瓷器、陶藝、神像、蠟染、編織、民繪、木藝、石藝、書畫、酒品、飲食、傢具等上百個民間藝術種類,其中,雜技、呂劇、刺綉、年畫、剪紙、泥塑、黑陶等更是散發著濃郁馥香的民族藝術奇葩,許多民間藝術傑作成為「華夏一絕」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東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用雙手創造了數不盡的藝術珍品,他們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肆』 求山東濱州市歷史文化特點。如名人故居,剪紙及特產或者民俗活動

民間藝術
1978年,全區的民間藝術處於低谷階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黃河、徒駭河沿岸村莊的民間剪紙開始恢復,有鞋花、枕頭花、門簾花、帳沿花、窗花、牆花、燈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魚蟲等一起出現,還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等,逐步豐富起來。1985年,濱縣民間剪紙赴濟南展出,隨後又晉京展出,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選送全國剪紙展。 1988年, 濱州市文化館出版《濱州民間剪紙》一書,較詳盡地介紹了全區民間剪紙的源流、題材、風格、花樣種類等。1990年起,惠民縣的木版年畫、惠民縣河南張村的泥娃娃,生產數量和藝術質量都有所發展,並不定時舉辦各種展覽,吸引中外遊客參觀、購買。博興縣的柳編製品、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花樣品類到生產數量都成倍增加,並暢銷國內外。1991年,濱州市的剪紙、惠民縣的木版年畫、博興縣的柳編工藝品,聯合在上海市舉辦民間藝術展覽,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生產數量到創造花樣均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暢銷日本、馬來西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而擴展到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

遺址遺跡
一、西南庄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西南庄西,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3米,為東周
至漢代遺存。出土北辛文化時期的石器有石斧、鏟、磨盤;骨器有針、錐;陶器有斂
口缽、紅頂缽、鼎、罐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小韓遺址
位於陽信縣商店鎮小韓村北兩公里處,遺址呈漫坡狀,略高於地面,面積約15萬
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左右。採集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蚌殼紅陶鼎、泥質紅陶缽、
小口雙耳壺、泥質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器,商周時期
的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丁公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丁公村東的高埠上,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典
型城堡遺址。文化堆積厚3.5~5米,分為13層。清理了一批城牆基礎、墓葬、灰坑、
窯址、房址遺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盂、泥質紅陶罐;龍山文化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黑陶為主,次為灰陶和黃褐陶,紋飾有弦紋、堆紋、藍紋、方格紋、刻劃紋
和突棱紋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蓋。岳石文化時期的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灰陶為主,次為褐陶和黑陶,紋飾多為繩紋、突棱紋、附加堆紋和劃紋,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蓋。商周時期陶器多為夾砂和泥質灰陶、紅褐陶,流行
繩紋。在1235號灰坑內發現一片龍山文化刻13個字元號的陶片,將漢字起源向前推進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鄒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路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胡集鎮路家村東, 面積近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以上,主要為
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蓋、石錛等;商周時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西南150米處, 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5米,
暴露有紅燒土、灰坑等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以夾砂黑陶、夾砂紅陶為主,紋飾
有弦紋、堆紋,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質灰陶尊形器、罐、夾砂黑陶盆、
鼎;商周時期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六、秦台遺址
位於陽信縣雷家鄉秦家村西北800米處, 為台形地遺址, 東西約400米、南北約
250米,遺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銅器,文化層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遺物有商周時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紡輪、石鐮等。為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七、棒槌劉遺址
位於陽信縣水落坡鄉棒槌劉村北, 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7米,采
集有商代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方格紋罐、紡輪及骨錐、蚌鐮等。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鮑家遺址
位於鄒平縣長山鎮鮑家村南, 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6米,下層為龍山
文化遺址,上面疊壓商周至秦漢遺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鏃、黑陶杯、鼎等,具有
龍山文化的特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蘭家遺址
位於濱州市堡集鎮蘭家村東,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3米。1957年,
發現一批青銅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發現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大商遺址
位於惠民縣何坊鄉大商村南,面積近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發現有赤黃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殘片、堆紋鬼臉形陶鼎足、繩紋夾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屬龍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類居住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大郭遺址
位於惠民縣麻店鎮大郭村,面積3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錐、磨石、
蚌鐮、陶拍等。1973年,發現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銑、戈、矛、
刀等青銅器和石錛、石鏟、玉環等,墓室有二層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東、西、北
側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寨卞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卞村北1公里處,面積約9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3米,經鑽
探發現16萬平方米的城址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多為夾砂褐陶、黑陶和紅陶,紋
飾有弦紋、竹節紋、堆紋,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遺物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
灰陶豆等。據考,此為蒲姑國故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村高遺址
位於博興縣興福鎮村高村北,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採集的龍山文
化陶器以夾砂紅陶、黑陶為主,紋飾有弦紋、堆紋,器形有、罐、鼎;商周時期有
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簋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郝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城關鎮郝家村西南100米處,面積12萬余平方米,為漫坡狀台形遺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層距地表較淺,堆積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遺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東魯遺址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東魯村西南,俗稱「龍檯子」,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
1.5米。 採集有商周時期的夾砂黑陶素麵鬲、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另有漢
代、南北朝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賢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博興鎮賢城村西200米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2米。
經鑽探發現長寬各1000米的城牆基址,遺址中發現有南北朝時期的寺廟遺址。採集有
商周夾砂褐陶素麵鬲、夾砂紅陶繩紋鬲,戰國獸紋瓦當、泥質灰陶豆、鼎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西(feng)遺址
位於沾化縣馮家鎮西(feng)村西500米處,為漫坡台形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度約2米。 遺物有戰國時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麵罐、夾蚌紅陶素麵陶器。
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楊家古窯址
位於沾化縣富國鎮東楊村北,面積15.6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5~2米。1955年
試掘,清理東周墓一座,出土貝幣、青銅劍、矛等。因徒駭河水沖刷暴露出大量東周
盔形器、濾器、鬲、盆等殘片,器壁厚重,質地堅硬,燒制火候高,河岸邊有幾處顯
露的殘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信陽故城址
位於無棣縣信陽鄉謝家村西南500米處, 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西南角殘存城牆
500米, 最高處6米。文化層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戰國晚期的陶豆、罐、盤、銅劍
及少量齊刀幣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龍華寺遺址
位於博興縣陳戶鎮趙樓村北, 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米,暴露有磚牆
基、灰坑等遺跡。出土北魏、東魏、北齊、隋代銅造像200餘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壺、盤、杯、泥質灰陶瓦當、滴水、板瓦、筒瓦、磚以及北齊和隋代銅錢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一、王薄起義遺址
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窩陀村東南雕窩峪內。 公元601年隋煬帝東征高麗,橫征暴
斂,鐵匠王薄在此聚眾起義,後轉戰數十郡縣達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臨池鎮古城村,面積1.71萬平方米,屬商周文化遺址。遺址西南、東
南各有一段殘存的於陵縣故城城牆, 此城建於戰國,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層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雲紋和樹木紋半瓦當、方折豆盤等,文化層
中有灰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城牆夯土層發現有石斧、石鐮等石器。

二十三、鄒平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孫鎮東南1公里處, 西為利民橋和慶淄公路,中間為利民河,為漢代
鄒平縣故城。舊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舊城牆基夯土痕跡。

二十四、梁鄒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韓店鎮舊口村北1.5公里處。 北宋宣和末年縣城遷址後廢。出土文物
有商周時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陽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碼頭鄉甜水村西2公里處。為古朝陽縣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王世庄。傳為戰國齊桓公之苑囿,漢置高苑縣,後廢。清稱苑
城店。遺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磚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遺址
位於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東南。公元518年(隋開皇元年) 置棣州。此處先後為
棣州、樂安州及厭次縣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為避水患,遷新
城。出土文物有銅錢、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為春秋
時期齊國博昌邑,後為博昌縣治所。採集有陶罐、瓦、盆、壺、銅削、盤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屬漢、南北朝文化遺存。

二十九、延侯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湖濱鎮安柴村西500米處,面積2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5米。1981
年發現,採集瓦、罐、盆等陶器標本,屬周、漢文化遺存。經考,此地為漢延鄉侯國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遺址
位於濱縣舊城內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發現黑陶、蚌、骨器物和殘片,
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遺址范圍擴大,重點區面積約
1500平方米,先後出土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文物有石斧、石鑿、骨錐、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壺、罐、缽等陶片。1983年8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跡

一、魏氏庄園
位於惠民縣魏集鎮魏集村,建於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問」戶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孫魏肇慶的住宅。庄園主體由城堡、廣場、水塘、花園四部
分組成,呈長方形,南北84米,東西46米,佔地5.7畝。城牆為磚牆,高10米,底寬3
米, 頂寬1.5米,內砌立牆,外壘垛口,四面臨街,為封閉式宅院。院內東南、西北
轉角處建圓形碉堡,牆內側上部及碉堡內遍布射擊孔。圍牆內以南北軸線,分三進六
院, 共有房屋256間,現存48間,均為磚木結構;前、中、後院,各為廳廂迴廊組成
的四合院。正廳為二層樓,山牆辟門,設翻板吊橋與圍牆連通。庄園布局嚴謹,房屋
畫梁雕棟, 脊頂房檐有陶禽陶獸,頗具中國北方傳統建築特色。1994年4月,開始維
修倒座房、 客廳前後院、東西廂房和復原倒座,總造價200多萬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海石橋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王海村東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為青石結
構三孔拱型橋,橋長6.5米,寬4.4米,高3.7米,每孔寬1.35米,起拱0.4米,從分水
石至孔頂1.2米,孔頂至橋面1.5米,孔眉淺浮雕卷草圖案,中孔頂部刻一水獸頭,獠
牙眥目。橋面鋪青石板,每邊欄桿用五塊石板、六根石柱和兩個石鼓組建。北側中間
欄板上刻「鳳陽橋」,下雕「雙鳳朝陽」圖案,其餘鐫「八仙過海圖」。南側中間欄
板上刻「青龍街」,下雕「二龍戲珠」圖案,其餘鐫「四季花鳥圖」。南北兩側中間
一根石柱分別刻「明嘉靖歲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歲在戊申重修」銘文。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范公祠
坐落於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縣韓澤所建。後經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後殿,
皆為歇山式,四角飛檐,斗拱相扣。現有重修大殿三間。1990年,鄒平縣長山鎮政府
集資6萬元,對范公祠大殿的門窗、楹柱、石階、匾額、塑像、殿內外裝飾進行修復,
基本恢復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牆、大門形成原有的格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唐李庵
位於鄒平縣鄒平鎮石樊魯村西北300米會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傳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煉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記最後一次重修為明隆慶年間。現存大殿、
東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經樓、客房及山門共32間。山門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內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廳撥款2萬元,於1986年春對唐李庵進行部分維修,主要修復
主大殿屋頂, 更換西殿後牆,修復東、西偏殿屋頂和安裝所有瓦獸,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縣府先後撥款14萬元,自籌資金6萬元,對唐李庵主建築群(大殿、東
西偏殿、影壁、山門、院牆) 進行重建與維修、恢復了原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

五、劉廟南清真寺
位於陽信縣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楊村南隅,俗稱劉廟南寺,建於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毀。1927年重建。為境內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讀經「掛帳」的執教者
遍及省內及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寧夏等省市區,佔地3600平方米,建
築面積800平方米。

六、大覺寺塔
位於無棣縣城東南關,始建於公元639年(唐貞觀十三年) ,高13級,八角形密檐
式磚結構。塔基高約2米,第一級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南門上方鐫刻「文筆沖霄」,
落款為「羅柱書」 , 塔內築券形踏步迴廊,逐級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緒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經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縣政府集資和社會投資155萬元,重建海豐塔。
七、吳式芬故居
明清間廳堂建築。位於無棣縣城南門里,是晚清金石學家吳式芬的宅第。吳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時期科甲相繼,素有「九世朝運」之稱。故居古樸典雅、一宅兩院,
南院原稱「尚書府」,北院原稱「尚書第」,布局呈長方形,坐西面東,佔地7000餘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縣撥款13萬元專項維修經費對故居內建築物進行了搶救性
維修。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伍』 傳統文化都有哪些

1、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2、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3、泥人

泥人是雕塑的一種,使用泥土(天津西郊區古河道地下一米紅色黏土為佳)為原料,多表現人物。著名的藝人有泥人張。

4、八卦

八卦,是中國古老文化的深奧概念,是一套用三組陰陽組成的形而上的哲學符號。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

5、南拳北腿

中國古代武術素有南拳北腿之分,風格迥異,特點鮮明。日出於泰山之巔,空曠間,大開大合,躥縱跳躍,舒展大方,這是北派武術的特點;月懸於小橋之上,竹林間,短橋寸勁,闊幅沉馬,迅疾緊湊,此乃南派武術的特點。

『陸』 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省人民政府2009年9月27日公布) 一、民間文學(24項) 大舜傳說 濟南市歷下區、諸城市 堯舜傳說 菏澤市牡丹區 泰山傳說 泰安市 秦始皇東巡傳說 榮成市 徐福傳說 膠南市、青島市黃島區、龍口市 扁鵲傳說 濟南市長清區 范蠡與陶山的故事 肥城市 顏文姜傳說 淄博市博山區 莊子傳說 東明縣 奚仲造車傳說 棗庄市薛城區、滕州市 公冶長傳說 諸城市、安丘市 琅琊台傳說 膠南市 柳毅傳說 濰坊市寒亭區 鬼穀子傳說 淄博市淄川區 牡丹傳說 菏澤市牡丹區 伯樂傳說 成武縣 長勺之戰傳說 萊蕪市 丘處機傳說 棲霞市 劉備在平原的傳說 平原縣 鳳凰山傳說 東阿縣 柳下惠傳說 兗州市、平陰縣 臨淄成語典故 淄博市臨淄區 大禹治水的傳說 寧陽縣 蒙山傳說 蒙陰縣 二、傳統音樂(12項) 韶樂(簫韶樂舞、齊韶) 曲阜市、淄博市臨淄區 博山鑼鼓 淄博市博山區 商家大鼓 淄博市淄川區 石島漁家大鼓 榮成市 黃河號子 濱州市 陽谷壽張黃河夯號 陽谷縣 東平硪號子 東平縣 挫琴 青州市 章丘扁鼓 章丘市 張氏吹打樂 萊蕪市萊城區 牛屯鼓樂 定陶縣 薛城嗩吶 棗庄市薛城區 三、傳統舞蹈(19項) 梆鼓秧歌 濟南市歷城區 地秧歌 高密市 德平大鞅歌 臨邑縣 萊西秧歌 萊西市 小章竹馬 昌邑縣 加古通 平陰縣 月宮圖 壽光市 火虎 鄒城市 羊抵頭鼓舞 東明縣 擔經 鄄城縣、成武縣 三皇舞 鄄城縣 柳林降獅舞 冠縣 蹉地舞 萊蕪市萊城區 猴呱嗒鞭 蒼山縣 鬧海 壽光市 獨桿轎 棗庄市嶧城區 四蟹搶船 棗庄市市中區 鹽垛斗虎 東營市東營區 福山雷鼓 煙台市福山區 四、傳統戲劇:(2項) 周姑戲 莒縣、臨朐縣 蛤蟆嗡 冠縣 五、曲藝(7項) 評詞 濟南市 山東漁鼓 汶上縣、單縣 東路大鼓 安丘市、濱州市濱城區、沾化縣 西河大鼓 無棣縣、陽信縣 小曲子 東明縣 棗木杠子亂彈 廣饒縣 臨清時調 臨清市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9項) 東阿雜技 東阿縣 梅花拳 山東梅花拳學會、梁山縣 文聖拳 汶上縣 子午門 梁山縣、東平縣 徐家拳 新泰市 孫臏拳 青島市市北區、青島市李滄區、安丘市 大洪拳 菏澤市牡丹區、鄆城縣、滕州市 二洪拳 鄄城縣、曹縣 佛漢拳 東明縣 二郎拳 巨野縣 嶗山道教武術 青島市嶗山區 濟南形意拳 濟南市 青州花毽 青州市 傅士古短拳 青島市城陽區 臨清肘捶 臨清市 臨清潭腿 臨清市 吳式太極拳 萊州市 戚家拳 蓬萊市 牛郎棍 乳山市 七、傳統美術(9項) 濟南麵塑 濟南市 泰山泥塑 泰安市岱嶽區 曹縣木雕 曹縣 威海剪紙 威海市 茌平剪紙 茌平縣 黃縣窗染花 龍口市 萊蕪呂家泥塑 萊蕪市 高密半印半畫年畫 高密市 魯綉 濟南市、文登市 八、傳統技藝(41項) 崔字小磨香油傳統技藝 濰坊市 棒槌花邊技藝(臨淄花邊、青州府花邊大套) 棲霞市、淄博市臨淄區、青州市 微山漁家虎頭服飾 微山縣 五蓮割花技藝 五蓮縣 棗庄民間縫綉技藝 棗庄市薛城區 曹縣戲文紙扎 曹縣 長島木帆船製造技藝 長島縣 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濰坊仿古青銅器鑄造技藝、濰坊市奎文區仿古銅印鑄造技藝) 濰坊市、濰坊市奎文區 曹縣龍燈製作技藝 曹縣 曲阜大庄絹花製作技藝 曲阜市 威海錫鑲技藝 威海市環翠區 即墨大歐鳥籠製作技藝 即墨市 聊城牛筋腰帶製作技藝 聊城市東昌府區 高密菜刀工藝 高密市 德州古塤製作技藝 德州市 濟南石家老陶燒制技藝 濟南市槐蔭區 曲阜尼山硯製作技藝 曲阜市 桑皮紙製作技藝 曲阜市、臨朐縣 柳編編織技藝 博興縣、曹縣 膠南泊里紅席編織技藝 膠南市 草編編織技藝(棗庄市薛城區龐庄麥秸手編技藝、墾利縣黃河口民間草編技藝、博興草編) 棗庄市薛城區、墾利縣、博興縣 曲阜琉璃瓦製作技藝 曲阜市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 青州市 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龍口市 武定府醬菜製作技藝 惠民縣 成武醬菜製作技藝 成武縣 蠓子蝦醬製作技藝 榮成市 強恕堂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桓台縣 蘭陵美酒傳統釀造技藝 蒼山縣 玉堂醬菜製作技藝 濟寧市 王村醋傳統釀造技藝 淄博市周村區 通德醋傳統釀造技藝 平原縣 仲宮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濟南市 宏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壽光市 扳倒井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高青縣 清梅居香酥牛肉乾手工技藝 淄博市博山區 聊城鐵公雞製作技藝 聊城市東昌府區 濟南油旋製作技藝 濟南市 糖瓜製作技藝 文登市、萊蕪市萊城區 滕州張汪竹木玩具製作技藝 滕州市 淄博陶瓷燒制技藝 淄博市 九、傳統醫葯(7項) 宏濟堂中醫葯文化 濟南市 趙培印面癱膏葯製作工藝 淄博市張店區 扈氏鼻炎葯膏製作工藝 淄博市 接骨膏製作工藝(全雞接骨膏、活血接骨膏) 曹縣 安駕庄梁氏正骨療法 肥城市 董家骨科正骨療法 安丘市 健腦補腎丸製作工藝 臨清市 十、民俗(10項) 千佛山廟會 濟南市 仿山山會 定陶縣 桃源花供 曹縣 長島顯應宮媽祖祭典 長島縣 寧陽斗蟋 寧陽縣 周村古商城商貿習俗 淄博市周村區 章丘鐵匠習俗 章丘市 轉鞦韆會 莒縣 膠東花餑餑習俗 煙台市、文登市 淄博花燈會 淄博市張店區

『柒』 陽信縣傳統節日的風俗 作文。 陽信縣傳統節日有什麼傳統節日嗎

節日:第二十三屆梨花會
內容:文化活動,游園賞花,特產展銷。
希望我的回答給你得到幫助。
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陽信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