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讓我們想到什麼

文化讓我們想到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6 00:49:52

1. 中國古代文化帶給人的感受是什麼

第一個會想到儒家思想,兩千多年啊!它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禮教,等級,尊卑。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思想繁榮,到秦漢的思想專制,雖然指導思想不同啦。但是,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是不利於思想的繁榮的。但是,卻有利於多民族的統一。漢以後的儒家思想已成為國家束縛下層人民的工具,培養人的奴性,讓人不去反抗統治者,讓人有一種嚴重的等級束縛,而君主卻帶著施捨的施行仁政、德政。反正,我是不太喜歡的,現在倡導什麼和諧社會啊,不也是因為現在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就是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種種社會矛盾,領導人為了使國家不出現動盪,就像前蘇聯吧。而倡導的一種適用於他們統治的思想工具。說白了,政治和經濟決定思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僅此而已。

2. 作為中華兒女,提到中華文化,你會想到哪些(請舉三例)

1、中國神話

中華文化與歷史的瑰寶,通過口耳相傳或書面文字記載等各種形式流傳在寓言、小說、宗教、舞蹈、戲曲中。

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記載散見於《山海經》、《水經注》、《尚書》、《史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中。

晉代至明清時,中國文學史上又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志怪小說」或「神魔小說」的類別,當中很多是參考了神話、傳說和仙話,其中有名的當屬《封神演義》、《西遊記》及《聊齋志異》等。

2、儒家思想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發揚四端 、講究五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和仁(仁愛)、孝(孝順長輩)、忠(忠天下)、誠(公平和講求事實)、恕(具有同理心並推己及人) 。

為歷代儒客和士大夫所尊崇,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是一種人生哲學。

3、道教

在我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發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是統治階級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國道教獲得了新生,逐漸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新時期宗教政策的指導下,中國道教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4、漢字

漢字不僅在中國地區中存在,也被日本等漢文化圈國家使用,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漢字是在圖形符號的簡化過程中形成的。

在山東省泰安市發現「大汶口陶符」距今約6000年,已是漢字誕生的雛形,比殷墟甲骨文要早2000多年。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動物甲骨上的甲骨文為現在所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漢字。同時青銅器上的鍾鼎文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5、戲曲

京劇又稱京戲,是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並吸收了秦腔、崑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3. 中華傳統文化有很多,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詩詞,對詩詞印象最深刻。自從在新文化運動之後,咱們的白話文迅速的是取代了文言文在我們社會中的地位。我們現代社會的話,大家說話平時在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都是使用的白話文。所以的話不論是唐詩宋詞元曲在我們現代社會中用於交流的話是比較少的。大家平時溝通的時候都是使用的白話文,就比如說你吃飯了嗎?我還沒吃飯了,不會說飯否?否。 正是由於現代人的交流的話是越來越通俗,所以詩詞出現的也就越來越少。詩詞在我國流傳了很久,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而且詩歌是我們特有的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哪怕在經歷上千年,我相信詩歌對於我們產生的影響也是非常的深遠的。

除了詩詞的話,我們可以想到的,還有漢服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不得不說詩詞是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的,有一句話說的好,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詩歌確實是可以提高我們自身的風雅氣質。

4. 提到中華文化,你會想到什麼

唐詩、宋詞、長城、故宮、中國功夫、漢字、漢語、京劇等

5. 文化知識的學習,帶來了一些什麼啟示1000字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這些東西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在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

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里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說,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供我們讀書,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後,離開了他們,他們在家鄉仍然是無盡的惦念。

父母已逐漸老去,有一天一定會離我們而去,盡孝的時日無多,作為子女,應該做得越多越好,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我自己深有體會,父母親養育了十個子女,母親因操勞過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間,還早早起來為我燒粥做飯,怕我上班遲到,怕我勞累,為我做好准備。

在彌留之際,還竭盡全力為子女操勞,多給子女一份愛。因為母親的病確診的晚,當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時,都來不及怎樣去回報母親的愛,報答母親的恩,只有搶著時間多陪一下母親,短短的十五天母親離我而去,留給子女的是自責、後悔、遺憾,而這份遺憾永遠無法彌補。

之後,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這慘痛的教訓,把對母親的思念化作怎樣照顧好父親的行動,日後的生活中,捨不得得罪父親,父親的冷暖、愛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語、行動中得到體現。現在,父親已進高齡,由於子女的尊重、珍惜,身體、精神都很好。

這個暑假,我問父親想到北京玩嗎?父親說:「想到廣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媽。」就這樣,雖然自己家經濟不是那麼寬裕,還是帶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帶老爸到桂林的景點看看,這可樂壞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峰、岩洞,老人家贊不絕口,看到「劉三姐印象」。

老爸懷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訴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說,現在人真聰明,科技發展真快。一趟訪親旅遊,給老爸長了見識,了卻一樁心願。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興,能陪陪老爸走走。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享受的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好處。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他們的愛讓我們的人生陽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寫好作文的技巧

1、好的文章源於生活,寫你的所見、所聞;寫你的親身體會;寫出你的真情實感,這樣的文章,才會生動感人。

2、寫作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對當今的應試教育,你不妨學會一些技巧。比如,平時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開頭及結尾。以備考試用之。

3、多讀書,用心讀,學會借鑒。好的文章、好詞、好句,學會積累。

4、確立新穎、獨特的文章標題。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義

  1. 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是群體整個的人造環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產品。

  2. 哲學意義上的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

  3. 漢語中文化的含義:「文化」一詞的本義是與「武功」、「武力」相對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這裡面既有政治主張,又有倫理意義。

  4. 考古學、文化學中「文化」的概念:在考古學中,「文化」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

7. 提到「我眼中的文化」,會想到什麼呢,求大神指導

二胡的悠揚踩著三月斜雨的韻腳,沁過薄霧和窗紗,微微的還有些許暖意。冉冉檀香彌漫著空氣,讓我不覺神遊於五千年的古國文化長河中。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無一不體現著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場潤澤。道家,法家,儒家、諸如雨後春筍紛涌而出。其文學思想,道德學說更是沿用至今,令我們受益匪淺。而反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散文,魏晉文學,後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從孔子的「詩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給人們打上了一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這種憂患意識逐步上升到愛國精神,體現了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精神。「仁者愛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山空」的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當世界文化的鐵蹄滾滾襲來時,總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抵擋。在這個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慾望,拜金,權利等都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蝕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洋節」,昔日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歡的,是沒錯。可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漠視?那些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記得魯迅曾說「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有進步。」奧巴馬也曾說「當中國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是我們攻打這個民族的時候」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來構建我們的祖國輝煌。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淅淅小雨盡苦泣。

8. 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中國學術史可以分為「古代」和「近代」兩個時期。「古代」學術延續了幾千年,形成一套中國話語體系和研究方法。「近代」學術起於西風東漸,到現在已基本納入西方模板,就連「國學」也差不多放到西方的框架和方法中去研究了。

從19世紀下半葉起,中國人大規模引進西學,開始了中國學術的徹底轉型。這一方面打破了中國學術封閉的狀態,讓國人接觸西方思想和文化,對改變國人觀念、推動中國轉型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也助長了一種新的思想定見的形成,即凡是西方的都是「進步」的,凡是中國的都是「落後」的。這種判斷固化之後,就成為一種觀念崇拜,如宗教一般進入中國人的思想。

現在,中國人頭腦里裝滿了「進步」、「發展」、「先進」、「落後」、「規律」、「必然性」這一類西方文化特有的概念,為了不「落後」,因襲照搬西方話語,也就成了中國學術「進步」的一個標志。20世紀以來,中國學術越來越「歐化」、「美化」,其原因就在這里。這不是說,中國學者不是在做中國學術,而是說,有更多的中國學術變成了西方學術的傳聲器:套用西方方法、論證西方結論、用西方語言說話,甚至直接重復西方話語。

從歷史背景看,這是可以理解的。明清以後,中國日趨封閉,其思想與學術也日益僵化,喪失了應有的活力。19世紀中葉,西方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給中國造成深刻的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為救亡圖存,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了解西方,將注意力鎖定在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學」、「理性」上,認為這些是西方強盛的基礎。對意識到自己的欠缺而急迫盼望擺脫困境的幾代中國人來說,汲取西學便成了「進步」之事。這導致近代以後中國學術的全面轉型,從內容到方法、思維方式、語言,皆以「西」為師,及至今日,「西」師已成定型。

以「西」為師經歷了幾個階段:19世紀首先「歐化」,20世紀初「歐化」與「美化」交疊,然後是一統「蘇化」;經歷了「蘇化」以及隨後的「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時,人們發現中國與世界又脫鉤了,再一次進入自我封閉狀態。為改變這種「落後」狀態,思想、學術界再次引進外國「產品」,這一次主要是美國「產品」,其數量之大、范圍之廣,前所未有。由此可見,中國人對西方(以及西方學術)的態度明顯和「中國落後」的心態有關,人們希望引進「先進」,改變「落後」。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了解和介紹,我們對西方學術和西方思想已經不再生疏,甚至相當熟悉了——該翻譯的差不多都翻譯了,現在甚至已開始翻譯三流、四流作品;外來成果的權威性已經絕對樹立,如一篇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就可以是中國學界百談不倦的經典。西文新出現的詞彙立即在中國使用,於是中文就不夠用,出現許多新造術語;西文的某個新概念,更不用說「新體系」,一經出現,用不了多久就在中國刊物上被「復制」。中國人經常說:我們對西方的了解,比西方對我們的了解多得多。這是決然不錯的。總之,中國與西方的接軌很通暢,中國學術已經不封閉了。


但問題出在缺乏思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現在的危機是迷信盲從,而不是封閉無知。無疑,我們對西方學術仍需要關注,抱虛心學習的態度,緊追學術前沿,舍此就不能進行學術交流、不可開展學術對話。但無論是學習借鑒還是交流對話,都意味著「先了解、再吃透、有思考、做分析」。筆者認為,這12個字很重要,做好學問需要這12個字。


其實,西方學術中最值得贊賞的是它的獨立思考與批評精神,有了批評才有創新,也才有活力。西方人在不斷批判自己:康德批判、黑格爾批判、「科學理性批判」、「工業資本主義批判」,等等;通過批判前人,後人成就出新的理論和新的體系,如亞當·斯密批判重商主義,凱恩斯批判國家放任主義,新的「主義」在批評中產生,西方經濟學就是這樣發展的。設想哪一天,中國學術界出現了例如「哈貝馬斯批判」、「新自由主義批判」這樣的作品,即便它顯得幼稚,也是逐漸走向成熟的表現。到那時,中國就出現「大師」了。


學術要求思考,思考是批評的第一步。中國學術不能再人雲亦雲,不能再唯「外」是從了。現在缺少的正是思考,是在思考基礎上的分析與批判,這是當前中國學術最大的障礙。現在的中國學術不是無知,而是沒有自信,中國學術應當構築自己的話語了。




這篇文章是別人寫的,看完感觸很多,看了你的提問,本來想自己寫的,寫了一些感覺不夠全面,不如把這篇文章拿出來,一起分享一下。一個民族富有與否,不是看這個民族創造了多少物質財富,而是看這么民族有什麼樣的文化內涵,學術界往往最能夠反應當代人的文化世界,想想古人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思考,我們現在最缺的就是創新和態度,根本沒有古人做學問的態度了。唉,不寫了。

9. 當人們,提及文化,我們就想到了藝術和歷史。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10. 說起中華文化你會想到什麼

中華文化最有代表的肯定是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另外就是中國的文字!

閱讀全文

與文化讓我們想到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