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統文化中能學到什麼

傳統文化中能學到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6 01:48:18

Ⅰ 有哪些傳統文化適合我們學習為什麼(舉例加以說明,謝謝)

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等傳統文化適合我們學習。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能給予我們的精華實在是太多,所以我們要學習傳統文化的精華,明是非,懂禮義廉恥,如此,方能和諧相處,內心安詳,清靜。

(1)傳統文化中能學到什麼擴展閱讀:

對待我國傳統文化的方法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積極向上的內容,應繼續保持和發揚,對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落後腐朽的內容,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

②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增強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④反對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Ⅱ 學習傳統文化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更加的完美,讓我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讓我們做一個有品位的人,他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現實中去,讓家庭變得更加幸福美滿,與朋友的關系也更加的和睦,這也因此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百善孝為先以及家庭和睦的傳統美德。因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代,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熱愛當代,我們應該提倡全民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將我們的民主精神以及民族氣質發揚光大,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將每個人的整體素質更上一層樓,同時還有力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真正做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個美好建設。

Ⅲ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眾多。

無形的文化有漢字,有詩詞曲賦,有戲曲小說,有琴棋書畫,有中醫……

有形的文化有萬里長城,古城古建築,瓷器絲綢,茶葉美食……

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吸引人,看多了也會有困惑,比如很多文化都不好理解,這個不好理解不是指文字不好理解,因為畢竟我們的文字一脈傳承,每個字都能認得,但是這些文字組合到一起就難以理解了。

藏,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

上古時代,祭司掌握著知識,輕易不會傳授別人,那個時候人們都很蒙昧,也確實難以傳授,文化被藏在祭司心中。

商周時代,大家族掌握著知識,作為家族立足根本,知識不會傳給外人,文化被藏在貴族之中。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知識開始擴散,尤其是孔子有教無類,知識文化走出深宅貴院,文化藏不住,貴族們很不高興,他們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辦法,把話繞著彎說,把文章晦澀了寫,把簡單的話用復雜了寫,本來需要一百個字寫明白的意思,偏要用十個字來寫,告訴人們這是精簡。這個狀況,用當下詞語來比喻,就是壓縮,對文化思想進行壓縮,還設置了密碼,你要想讀懂這些文化,不僅需要密碼,還要知道壓縮演算法。

大,是中國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中國,歷來都是一個大國,大國不只國土面積大,人口也多,而且還普及了文字教育,所以人才也多,不是天才根本入不了統治者的眼,入了眼後也是想殺就殺,根本就不在乎,因為隨時可以從大量人口裡再選出一位來。

對人才不珍惜,同樣對知識不珍惜,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科學,四大發明,天工開物,秦朝精巧的弩箭,明朝廣泛應用的火葯,可後來都被統治者拋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太大,任何科學技術提供的便利,都能靠堆積人力來取得同等效果。沒有弩箭,大不了多死幾萬士兵,戰爭也能獲得勝利,不懂水利沒關系,大不了河水泛濫淹死些老百姓,反正國家那麼大,百姓還有很多。

藏與大,依然在中國現代社會存在。

我們如今很多人說話彎著說,文章霧里寫,想表達什麼意思就是不告訴你,這就是藏。如今大學生遍地走,確只能擰螺絲,政府招個保潔都有研究生學歷,這就是大。

所以,如今年輕人了解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注意這兩點,不要人雲亦雲,中國很多文化有人認為是垃圾,是糟粕,但其實是因為藏起了精華,或者因為優點不夠大被拋棄,我們要用自己的心去看,用頭腦去分析,確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Ⅳ 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100字左右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准則。

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

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

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

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傳統文化簡介: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 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如,「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

中華傳統文化的雙重屬性反映了傳統文化之間(如:儒家/道家之間;儒家/法家之間、儒家/佛家之間)存在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他們之間相滲透,形成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文化形式等。

Ⅳ 傳統文化感悟收獲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系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

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Ⅵ 中華傳統文化中孔子學到了什麼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作為儒學的開創者,他的思想和影響早已和中華文化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在中華5000年的歷史上,孔子是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而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又都在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我們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傳承中,似乎孔子的形象已經無處不在,但又似乎孔子一直都不是一個具體可感的形象,我們僅僅是在孔子的思想和影響下生活。 過去的一百年裡,中國人對孔子思想的認識,大體上呈現出從「尊崇」到「批判」,再到「客觀審視、合理揚棄」的脈絡。「五四」時期,孔子思想曾受到「新文化」領軍人士的猛烈批判和攻擊。「文化大革命」中,喧騰一時的「批孔」運動使孔子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文革」後,「批孔」運動被否定,中國人對孔子的態度也漸趨正面。有人認為,從八九十年代儒學成為顯學、祭孔儀式恢復,到民間教育中出現的「親子讀經」等現象,表明當代中國人對孔子思想的認知。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孔子開創的儒家文化一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影響深遠。而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很多人都意識到,有必要繼承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精淬出來的智慧。 事實上,中國正在積極並且認真地對待和運用孔子留下的思想遺產。賈慶林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保護、弘揚和繼承、發展包括儒學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 人們看到,中國領導人在治國理念中強調公正,這符合孔子「政者,正也」的思想;中國領導人還提出,在依法治國的同時,也要「以德治國」。

Ⅶ 學傳統文化有哪些好處

孩子從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更能培養孩子的樂觀善良,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榮辱觀,增強愛國意識;可以保持樂觀平穩的心態,有利於修身養性,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可以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榮譽感,增強國家凝聚力,有利於國家更好更快發展;養成勤儉節約,樸素的良好品質,懂得珍惜,知足和感恩,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孩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修身養德。我國傳統文化特別倡導修身,強調「為政以德」。閱讀經典,等於與古代先賢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和對話,可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有助於啟示孩子,只有對私慾進行必要的節制,才能不被其所困、所累、所苦、所害。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蘊含著寶貴的精神財富,應該讓孩子從幼兒期開始接觸與學習,讓他們感受到其深刻魅力,讓傳統之美浸潤到孩子的內心深處。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一個人從小接觸什麼樣的文化,會決定他今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避免因不了解傳統文化而缺少歸屬感和幸福感。

Ⅷ 中國傳統文化學到了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學到很多,知識,文化,風俗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中國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先秦史》雲:「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為歷代儒客尊崇;而且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中能學到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