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弘揚傳統文化活動形式有哪些

弘揚傳統文化活動形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6 09:49:23

1.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比較可行的途徑有哪些

1.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群眾路線又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可以准確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剔除傳統文化中不合理因素,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進而帶動全民學習優秀的民族文化,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維護文明的多樣性。
涵蓋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反映人民群眾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在進行群眾路線實踐活動中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可以讓群眾更深入地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受當時生產力水平、政治制度、人類認識局限性的影響,需要我們揚棄地繼承,使之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要注重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的功能定位,為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空間。
國家要適度地把文化建設提高到制度層面,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製度保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理性空間。逐步建設和鞏固基本政治制度以及與具體政治制度相對應的政治文明,全面而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逐步確立國人的文化自信。
3.規範文化市場,社會主義主流價值引導多元文化的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實現飛速發展,各類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迅速崛起,但是文化市場為我們提供的消費產品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我們繼續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在融合古今中外優秀文化因素為文化產業蓄力時,我們要不失時機地促成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
政治領域各種思潮激盪會滲透到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在網路媒體和影視文學作品中尤為突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對文化強國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認識到自己所負擔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文藝作品的創作要有深度和厚度,要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引導人們懷有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杜絕黃、賭、毒等失德行為。
文化產業和文藝作品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也需要選擇適當的途徑,用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引領多元文化的發展,把先進文化和傳統美德有機結合,把真善美傳遞給消費者和廣大群眾。文藝工作者深入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創作活動,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文化觀,努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此外,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還需要激活市場競爭機制,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開拓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擴大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4.提高公民道德修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社會各有機體的相互配合,公民是民族文化的最初創造者和永恆傳承者,在構建文化強國的新時期,公民應該自覺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學思想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視個人道德養成的價值體系,如,仁、義、誠、信、孝、和、忠、廉等。公民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結合中華美德,重視個人道德修養。
在全社會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營造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會氛圍,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利於激發公民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言必行,行必果」的人際交往觀,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可以時時提醒國家公職人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國家建設放在工作首位。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太多可挖掘的用於規范公民行為、提升公民修養的優秀思想,在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不能忘記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升華,公民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時要結合時代因素大膽地批判繼承。

2. 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弘揚傳統文化

1、找班內一個或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踐行傳統文化,說到不如做到,言說不如身教。半年或一年後,自己有了切實的體會,現實的利益。就可以舉行一個像樣有說服力的報告會了。

3. 弘揚傳統文化的文藝演出活動方案,哪位大蝦幫幫忙,急用,小生先道聲謝謝!

優秀的傳統文化,代表著文明、高雅;優秀的傳統文化意味著健康、和諧。從《詩經》中「載馳載驅」「我心則憂」的許穆夫人,到《楚辭》中「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從「日省三身」「君子慎獨」的孔子,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孟子,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劉禹錫,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從對祖國山河「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深沉熱愛,到「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的庄嚴責任……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她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產生著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中的優秀成果、探究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在育人中的獨特作用,進一步推進我校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書香人文校園,結合學校實際特製訂本校「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通過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將學校德育工作虛功實做;通過深化校園文化內涵,積極營造文明校園氛圍,構建和諧校園;根據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高處著眼,小處著手,把口號變成行動,使學生在系列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升華,行為得以內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強學生的道德規范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確保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二、工作目標:
通過「學國學,弘揚傳統文化」;「講文明,養成文明禮儀」;「爭當禮儀標兵,構建和諧校園」等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的開展,通過 「讀」、「誦」、「唱」、「講」、「畫」、「演」等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的開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諧」的師生形象和關系,推動學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高全校師生的精神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營造良好的校園秩序和文明環境,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內涵,促進學校全方面和諧發展。
三、工作重點
1、規范校園、班級文化建設。
2、規范學生語言,凈化校園語言環境;
3、規范學生行為,每周結合道德行為教育主題進行行為訓練;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及課間活動,使校園活動安全、健康、雅緻、和諧,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4、加大力度積極營造和諧的校園、班級育人氛圍。
四、主要內容:
深化校園文化建設觀念,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創設和諧校園環境,全體師生積極參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1、校園文化建設氛圍:用文化打造校園,以環境感染師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以「以塊為主,以條為輔,條塊結合」形式。寓「傳統文化」和「行為習慣」於校園的一磚一牆,一草一木,讓校園成為師生共享文化魅力的樂園。
2、教師活動主要內容:教師既是主題活動的推動者,更是活動的實踐者和示範者,要以高尚的品行、人格魅力引領並推進主題教育活動。
具體要求如下:
「忠」:努力提高業務水平,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教育事業盡已所能,以實際工作成效體現對祖國的忠誠;
「雅」:增強終身學習意識,以廣博的知識體系和豐富的知識技能提升個人修養和品味。
「誠」:真誠待人,關愛學生,杜絕打罵等體罰現象,以寬容心態對待周圍人和事。
3、學生活動主要內容:「忠」:以忠貞愛國、精忠報國為主線,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愛集體、文明守紀和文明禮儀等教育,培養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質;以熱愛祖國、熱愛學校、熱愛班級、熱愛勞動、遵守紀律為榮,培養學生博愛精神和品德;以危害集體、損人利己、好逸惡勞、違法亂紀為恥,培養學生熱愛集體、關心他人、遵紀守法的道德行為;讓學生明辨是非、知恥明理、知恥改過、自尊自愛、自尊自重。
「孝」:就是要教育學生感恩和服從教育。以孝敬老人、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為主線,培養學生真情實感、知恩圖報,讓學生懂得:一個人無論在家、在學校、在任何一個群體,還是在社會、在國家、乃至全世界,都需要有一種服從「規章」、「規則」、「法律」、「大局」、「真理」的意識。要求學生從遵守校規校紀開始,逐步養成遵守社會公德、遵守國家法規的自覺性;從為他人多做好事、為班級多做貢獻開始,逐步養成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道德觀念。
「誠」:是以誠實守信、以誠相待、求真務實為主線,教育和培養學生道德品質修養,讓學生做到:講求誠信,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反對「虛、假、騙」行為。
「雅」:是以情趣高雅、談吐儒雅、行為文雅為主線,教育和培養學生行為習慣以及情趣、志趣。A、讓學生做到「六無」:校園無紙屑、地上無痰跡、教室無雜物、牆上無污跡、走廊無嘈雜、桌椅無刻印。B、做到「五帶」:把禮貌帶給朋友、把微笑帶給同學、把孝敬帶回家裡、把謙讓帶給他人、把誠信帶給社會。C、做到:說話輕聲,走路慢行,待人禮貌,講究衛生,文明用餐。
「禮」:就是要文明禮貌,對人以禮節、禮貌相待,教育學生注意在各種人際關系中的禮貌言行。包括升旗禮儀、就餐禮儀、課堂禮儀、尊師禮儀、同學間交往禮儀、穿戴禮儀、借用物品禮儀、迎客禮儀等。A、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種人際交往中必須遵循的規范,並經常使用禮貌用語:「您好、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B、會施行禮儀,如:握手、鞠躬、敬禮、禮尚往來等。C、見到老師、長輩、同學、親戚朋友主動打招呼。D、使學生懂得在任何場所和所有職業行為中都有禮儀相讓的行為規范,如:對老、弱、病、殘、孕的人讓行、讓座、讓言等行為都是一種人道主義;關心、照顧需要幫助的人,如有沖突,應禮讓他人;上學、放學時向父母打招呼,關心父母,孝敬長輩和老人,待客熱情禮貌等。總之,禮儀教育,是行為規范的主要內容,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華部分;禮儀教育的本身就是在進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弘揚「禮儀之邦」精神遺產的愛國主義教育;禮儀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從內在的自律開始,規范自己的行為,共創文明、友善、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
五、活動形式:
分層次、分階段、分部門落實主題教育的內容和任務。
1、一年級以文明禮儀教育的「雅」、「禮」 重點為主,對學生進行禮儀意識的啟蒙教育。二、三年級以「忠」、「孝」、「誠」為重點。
2、結合文明班評比活動,12月份加強學生在文明禮儀方面的檢查力度,重點抓學生的禮貌、禮儀及課間追逐的現象,使得不文明現象無處藏身。並及時對表現得出色的隊員和班級進行表揚。
3、利用升旗儀式後,對全體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國旗下講話將圍繞「忠、孝、誠、雅、禮」為主線,增強師生行為舉止文明的自覺性和意志力,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攜手創建和諧校園。
4、利用班會,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禮儀》等,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確定每周的禮儀訓練重點,每周著重訓練一個方面,檢查一個方面,鞏固一個方面。
5、以大隊部「快樂書香」讀書活動為切入點,以多樣化的辯論會、討論會、社會實踐、演講、歌詠會、自編自演節目、手抄報、漫畫、宣傳畫、禮儀活動競賽、徵集名人名言警句、口號等形式主題活動班隊會為契機,認真組織學生閱讀有關文明禮儀方面的書籍,指導學生積極參加讀書徵文活動。
六、活動的過程:(活動時間分為部署動員、實施推進、成果展示三個階段。)
1、部署動員:利用師生大會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讓全體師生明確活動的內容與要求。
2、實施推進:利用國旗下的講話、班隊會、廣播站、校園網、校內外櫥窗、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進行教育。
(一)家庭方面:(1)早起後見到爸爸媽媽要說爸爸、媽媽早上好。
(2)睡覺前祝爸爸、媽媽晚安。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媽媽回來啦?
(二)學校方面:(1)每節課下課的師生再見語為:謝謝老師,老師辛苦了!
(2)每天早上讀古詩或親近母語等內容。
(3)每周有一次晨讀由語文教師帶讀並講解相關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料。
(4)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排練演唱、演奏等文藝節目。組組織學生開展誦讀篇目的書法、繪畫比賽。
3、成果展示:通過誦讀比賽、文藝演出、書畫展等形式展示活動成果,展現全校師生風采。
七、保障措施
加強領導,明確傳統文化教育各類人員職責。校長掛帥親自抓,書記、分管教育教學副校長全力抓,教導處、班主任具體抓落實,學校其他各部門、全體教職工配合抓,形成的良好格局,具體如下:
領導小組組 長:沈國華
副組長:王立軍、李稚
組 員:高建峰、吳婭莉、徐效瓊、韓莉梅、柳志 班主任及科任老師

江都江蘇油田第二小學
2010年12月

4. 學校可以開展哪些有關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

經典詩詞誦讀、書畫比賽、文藝匯演、傳統節日主題活動、黑板報設計比賽等。

5.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動內容

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形式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5)弘揚傳統文化活動形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斷代,已經360多年。由於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資本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
這十多年間,又出現國學熱,涌現一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已走入歧路。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

6.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活動有哪些

1、熬年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2、清明掃墓。

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習俗和喪葬禮俗的演變有著重要的關系。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即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掃墓祭祀,也就沒有相關的記載。

後來「墓而且墳」,即埋葬之後在築起墳丘,使祭祖掃墓的習俗有了依託。到了秦漢時代,掃墓祭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3、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4、重陽登高,佩茱萸。

據南朝文學家吳均在《續齊諧記》里記載,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源於漢代「桓景避難」的傳說。

傳說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有一次費長房對桓景說,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災,要他速速回家,告訴家人縫一些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後登山飲菊花酒,這樣才能躲過大禍。

到了九月初九這一天,桓景按照師父的話做了,帶著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發現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

5、臘八節喝臘八粥。

臘八粥的起源,始之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年終時的祭祀農神,叫做「天子大蠟八」,而「天子大蠟八」則是起源於我國古代,炎帝神農氏的「始作蠟祭,以告上蒼」。

舊時,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算是大家萬戶的習俗,甚至主人會為家裡的雞狗喂上幾勺,花卉果樹枝幹上塗上幾口,認為這樣必能六畜興旺、果實豐收,如童謠里說道:「臘八粥,臘八飯,小雞吃了就下蛋」。

皇宮的臘八粥用上等奶油、羊肉丁、五穀雜糧,乾果紅棗、桂圓、栗子、花生、菱角、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金糕、青紅絲等材料熬制;而民間用雜米、豆、核桃、榛子、松子、棗、栗之類,盛起後,碗中上鋪乾果色糖製作。

閱讀全文

與弘揚傳統文化活動形式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