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非遺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屬
關於「非遺」,往往側重於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這當然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能不能突破個別民族、局部區域、特定時間、某個行業的「非遺」,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敘事中,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成員有普遍影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覆蓋,不分男女、貧富、行業、信仰等差別在全社會廣泛適應的「非遺」呢?
「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也表現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但現實保護中,我們對遺產的文化品質在不斷消解,功利性目的越來越突出,甚至「非遺」的留存、申報乃至保護,都有著強烈的利益驅動,不僅是個人的需要,還有當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遺工作變成了本地的廣告、旅遊的宣傳、增值的途徑。更有甚者,「非遺」的申報就是一個異化的過程、商品化的過程、去神聖化的過程、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沖動,有多少人會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遺」?
「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財富。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至今,雖然隨著族群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但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是始終不變的。今天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跡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這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今天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就成了包袱。特別是今天看到的「非遺」,大部分是農耕時代形成並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方保存下來,能否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何避免被現代性同化而發揮作用,是有資格繼承遺產的孝子賢孫必須考慮的問題。
㈡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幾大類
一、種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兩類:
(一)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
(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
二、范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
(一)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表演藝術;
(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
(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五)傳統手工藝技能;
(六)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習慣簡稱是哪個擴展閱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自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就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非遺協會的成立不僅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當代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作為我國唯一一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非遺協會是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並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之後發起成立的,協會的法定代表人由現任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兼任。
㈢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本的區別是:
1、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
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3、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群)和人類文化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
物質文化遺產(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習慣簡稱是哪個擴展閱讀:
根據1972年11月,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指出,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群)和人類文化遺址。
至2013年6月,中國已有45處自然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批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項世界文化遺產,使我國世界遺產增加至45處,位於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第二,僅次於擁有48個世界遺產的義大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參考資料: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網路-物質文化遺產
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習慣簡稱是:( ) A.非物 B.非遺 C.非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習慣簡稱是B.非遺
㈤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㈥ 什麼是非遺!
「非遺」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㈦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英文縮寫的正確表達應該怎麼寫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物質文化遺產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質文化遺產
㈧ 什麼叫文化遺產
什麼是文化遺產?
什麼是自然遺產?
什麼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時候小夥伴們都傻傻分不清楚……
現在開始,三分鍾時間告訴你!
什麼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
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
2017年起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
2019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8日
非遺活動的主題是「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
什麼是文化和自然遺產?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築群、遺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曲藝、美術、節慶等
自然遺產包括自然地貌、地域等
我國有多少世界遺產?
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三項合起來稱為世界遺產
這都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設機構認定的
截至2018年7月2日
我國世界遺產已達53項
其中自然遺產13項
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
文化景觀遺產5項
文化遺產31項
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位居第二位
其中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數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講到這里
很多小夥伴可能對文化遺產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不是很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
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共分為六大類: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還有 我國有4級非遺保護體系
分別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
截至2014年12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72項)
截至2012年5月: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566項)
截至2009年12月: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8186項)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3776項)
另外 我國有40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
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有32個
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7個
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的項目1個
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非遺是實物?
非遺的英文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無形的文化遺產
但是為什麼我們能看到很多非遺物品呢
這是因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中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包括各種手工藝技能以及製作工具和製成品
非遺不僅是表現形式 也包括是內容本身
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技藝的傳承人
如果這項技藝已經沒有人能運用了
那麼其製成品就是文物 屬於物質文化遺產
而不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必須是活態的 還能夠繼續實踐和不斷發展創造
我們能當非遺傳承人嗎?
如果你現在去向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
或是到非遺傳習所去學習
等技藝精湛後也許可以
但是你若是自己發明的技能 恐怕就不行了
我國自2011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對非遺評選和保護有著嚴格的標准
非遺項目不僅要求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還要求有一定的歷史
世代相傳至少100年
傳承3代以上
非遺等於非遺文化嗎?
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說非遺文化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因為「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
那麼「非遺文化」就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
這在語法上就是錯誤的
目前 我國很多非遺漸漸消失
由於沒有人傳承
有很多精巧技藝已經失傳
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正是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文化和自然遺產
推動遺產內涵與保護意識的普及工作
進而培養人們的文化情懷
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