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龍字的來歷
最早見於甲骨文。龍為先民想像中的神物,乃綜合數種動物的形狀,並以想像增飾而成。後用以代指皇帝或比喻非凡的人物。
龍拼音:lóng
釋義:
1、傳說中的一種長形、有鱗、有角的神異動物,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作雨:龍舟。龍燈。龍宮。龍駒(駿馬,喻才華出眾的少年)。畫龍點睛。龍蟠虎踞。
2、古生物學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蟲:恐龍。
3、封建時代用作皇帝的象徵,或稱關於皇帝的東西:龍顏。龍體。龍袍。
4、姓。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龍燈[lóng dēng]
民間舞蹈用具,用布或紙做成的龍形的燈,燈架由許多環節構成,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表演時每人舉著一節,同時舞動,用鑼鼓伴奏。
2、小龍[xiǎo lóng]
指十二生肖中的蛇。
3、水龍[shuǐ lóng]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長橢圓形,花黃色,蒴果圓柱形。生在沼澤等淺水中,全草入葯。
4、鼉龍[tuó lóng]
揚子鱷。
5、龍眼[lóng yǎn]
常綠喬木,羽狀復葉,花黃白色,果實球形,外皮黃褐色,果肉白色,味甜,可以吃,也可入葯。生長在福建、廣東等地。
6、蟠龍[pán lóng]
盤伏的龍。
㈡ 龍的由來
1、龍起源於蛇。
八千年前,雨量充沛,滿世界草豐林茂,是蛇類的天堂,人對蛇可謂是防不勝防。於是人們虛擬出蛇身、駱駝頭、麒麟角、烏龜眼睛、牛耳朵、蜥蜴腿、老虎爪、魚鱗,還長有胡須的動物——龍。龍的神力無比,可降服一切自然災害和野獸。
2、來源於雷聲
龍最早就來自於閃電彎彎曲曲的形象,先民們通過對自然及天象的觀察,認為天上存在著一種能夠呼風喚雨、會打雷並以閃電形象現身的神物,根據雷聲他們將其稱之為龍。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
在陰雲密布的天氣,每當看到風起雲涌,聽到隆隆打雷的聲音,有時甚至還會看到隨之而來的閃電,先民就知道是龍來了。而龍讓他們捉摸不透,有時還讓他們感到非常害怕,就越發讓他們感到敬畏。於是,對龍的崇拜就開始了。
八千年的龍文化,在中國民間有深厚的積淀,數不清的民風民俗及節日與龍有關。
在中國龍文化中,龍不僅被視為一種通天的神獸,而且還被視為一種吉祥瑞獸。在古人看來,龍既然能溝通天地,當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給人庇佑。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龍當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統治者甚至還把龍的出現當做國泰民安的象徵。
㈢ 龍王為什麼姓敖
因為是在明初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海》首提,因影響范圍廣,後續便約定俗成
《爭玉板八仙過滄海》裡面出現了四海龍王,並分別有了名和姓:東海龍王叫做敖廣;西海龍王叫做敖欽;南海龍王叫做敖閏;北海龍王叫做敖順
在此之前不僅龍王的名字多變,甚至連數目也一直沒有確定下來。如在《妙法蓮華經》里的記載是:「龍王有八,一難陀龍王,二跋難陀龍王,三沙迦羅龍王,四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六阿那婆達多龍王,七摩那時龍王,八伏缽羅龍王。」
(3)星木文化傳播怎麼樣擴展閱讀:
四海龍王是管理九州四大海洋的四位龍神:
東海廣德王敖廣;南海廣利王敖欽
西海廣順王敖閏;北海廣澤王敖順
四海龍王只是套用佛教的龍王稱呼,與其並無太大關聯,四海龍王真正起源於中國本土龍文化,是始於戰國時期的五龍神崇拜, 可以說,道教的純中國血統的四海龍王及五帝龍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龍神而來的,由中國本土龍神演變的龍王,才是後來神魔小說中四海龍王的直系宗主。
㈣ 長沙星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長沙星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2016-06-16在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長沙市雨花區香樟東路黎郡新宇.熙春園第8棟1908。
長沙星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0111MA4L518JX5,企業法人陳雅利,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長沙星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長沙星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㈤ 歲的故事是什麼
古時候,有一個比魔鬼還要厲害的小妖,名字叫祟(suì)。它長得全身漆黑,兩只手雪白雪白。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它就會出來害人,受害的都是聰明伶俐的孩子。每當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吃過年夜飯,漸漸睡熟之後,祟就偷偷地來了。只見它穿門越窗,見到沉沉入睡的孩子,就伸出雪白的手在孩子的腦袋上摸三摸。孩子一個驚跳,「哇」地一聲哭出來,然後就會發燒,說胡話,從此便得了病。等到熱退病去,聰明的孩子卻變了樣,要麼兩眼發直,變成了一個傻子;要麼又哭又笑,胡言亂語,變成了一個瘋子。一提起祟,人們又恨又怕。每年吃過年夜飯,大人們生怕祟來傷害自己家的孩子,就點亮燈盞, 家裡人團坐在一起不敢睡,叫做「守祟」。可是,祟還是年年在大年三十晚上傷害孩子。
城裡有一戶姓管的人家,開了一家醬坊。夫妻倆勤勤懇懇過日子,直到五十來歲,才添上一個孩子,真是「老來得子比金貴」吶!夫妻倆日捧夜捂,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的。到了大年三十,夫妻倆緊蹙眉頭發起愁來!唉,害人的祟,千萬別來呀!夫妻倆愁眉苦臉地吃過年夜飯,就擺開桌子,供上三牲, 求菩薩保佑孩子平安吉慶地度過大年夜,又點亮燈和孩子一起守祟了。
這孩子竹子的、木頭的小玩意兒玩膩了,就拿來一張紅紙, 八個銅錢,用紅紙把這八個銅錢包起來,又拆開,再包起,又拆開……夜深了,孩子玩累了,就隨手把紅紙包的銅錢往枕邊一扔,倒頭就睡。
夜深了,忽然窗外「呼啦啦」刮來一陣大風,「嘎吱——」 一聲,把緊閉的房門吹開來,「呼——」一聲燈滅了。這時,一道黑影閃了進來,啊,祟來了!管氏夫妻想喊可是喊不出來, 只得眼睜睜地看著祟伸出白手,撩開帳子,向孩子的頭摸去。老兩口絕望地閉上眼睛。突然,孩子的枕邊迸出一道閃電, 祟連忙縮回白手,「吱呀,吱呀」尖叫著,返身就逃得無影無蹤了。
管氏夫妻慌忙點上燈,一看孩子正睡得香甜,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奇怪,是什麼東西會閃光把祟嚇跑了呢?管氏夫妻在孩子的枕邊找了又找,摸了又摸,看了又看,除了用紅紙包著的八個銅錢,什麼都沒有。咦,難道祟怕紅紙包?
大年初一,孩子依舊又蹦又跳,有說有笑。管氏夫婦又驚又喜,見人就把昨晚發生的事情說給他們聽。於是,一傳十, 十傳百,紅紙包能趕走祟的消息就傳開了。
轉眼又是一年了。大年三十晚上,人們都按照管氏夫婦的做法,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著八個銅錢,交給孩子,讓他放在枕邊。果然,一夜過去,家家的孩子都平安無事。
拓展資料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農歷的正月初一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 ,年夜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春節又稱之為過年。在南方大年三十才是過年,大年初一是新年,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才對,表示一年將過去。
㈥ 佤族的風俗習慣
一、穿戴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製品或竹藤製品,或塗上天然色料,或取決於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
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製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鷳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後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
房內陳設簡單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個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與牲畜飼料加熱的火塘。
三、飲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數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水酒用小紅米發酵後製成,多盛於大竹筒內,插入細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財產多由幼子繼承,女兒沒有繼承權。佤族命名時用逆式父子連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崗」,意為葫蘆或石洞,是對母權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稱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處,對唱情歌,用贈給檳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締結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幾條牛的聘金,稱為「奶母錢」和「買姑娘錢」。有時父母一方不同意,則雙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過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現已有較大的改變。
五、喪葬
佤族實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區則保留將亡人葬於竹樓下或竹樓附近的習俗。
(6)星木文化傳播怎麼樣擴展閱讀:
佤族概況:
1、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2、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3、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4、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種。
5、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佤族總人口數為429709人。
㈦ 星木教育是正規教育機構嗎
是。
星木教育成立於2011年,專註解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各種矛盾,幫助家長成為智慧父母,致力於傳播更科學、更系統的家庭教育,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幫助有需求的家庭。
㈧ 佤族文化特色
【簡介】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聲)族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漢代以後,雲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東自景東、巍山,西至騰沖、梁河,南自鎮康,北至永平的鎮西地區。"濮人"可能是對居住在這一帶的講佤崩語的各族先民的總稱。"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歷史文獻中"望蠻"、"望苴子"、"外喻"等名稱,與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歷史】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建築】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席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樑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飲食】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蛹、寄生於草本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節慶】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餘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系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弦、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煙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系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托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歷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念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文化藝術】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
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地佤族群眾一直把它當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歷史事件】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准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斗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斗爭受到抑制。但這場斗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文歷法】
佤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從艱苦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有關天文氣象、機械原理和醫葯等方面知識,從而產生了樸素的科學萌芽的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反映了佤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1.「星月歷」�
佤族的先民通過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發現地上花草樹木興、盛、衰的循環過程與天上出現的木星與月亮相遇、離去、復相遇的循環過程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經過長期觀察、摸索,逐漸創造出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和安排活動的佤族歷法——獨特的「星月歷」。因為歷史上佤族的沒有文字,所以「星月歷」是通過代代相傳的佤族群眾中流傳的。�
佤族叫月亮為「凱」,叫木星為「星木溫」,「星月歷」以月亮與木星、地球三者運行會全周期的360天為一年,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分為三輪,每輪十天,每輪星又9個(有的村寨以10個)名稱來記數。�
一至九日的名稱依次排列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膿」(三日)、「兒龍」(四日)、「鞏」(五日)、「士龍」(六日)、「兒來」(七日)、「門」(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稱與第一日相同為「不拉」。這些名稱循環三次為一個月(30天)。
一至十二月的名稱依次為:一月(凱鐵)、二月(凱兒拉)、三月(凱呂)、四月(凱崩)、五月(凱潑安)、六月(凱柳)、七月(凱阿柳)、八月(凱士代)、九月(凱士頂)、十月(凱高)、十一月(凱高鐵)、十二月(凱高拉)。�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運行相遇的這一天稱之為「阿麻星木溫」(意為星星月亮打架)。這一天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說的歲首日。寨民們把一天定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為忌日。在「星月歷」中,「阿麻星木溫」日約在公歷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凱鐵」(即1月1日)。�
佤族「星月歷」,是佤族先民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和勤勞智慧的結晶。佤族人民對天文的觀察雖處於肉眼觀察階段,但通過這種觀察和探索所創制的「星月歷」,對佤族人民的農業生產的發展起著很大作用。�
下表是佤族「星月歷」所安排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活動情況:
公歷月份 農歷月份 佤歷月份(譯名月份) 農業生產活動 其他活動�
12 11 凱鐵(「格瑞」月) 收割冬蕎 搭水槽�
1 12 凱兒拉(「固入安」月) 選定「懶火地」 蓋新房子�
2 1 凱呂(「耐」月) 芟谷地、備耕、種土豆�
3 2 凱崩(「氣艾」月) 種白薯、撒旱稻種籽 過潑水節�
4 3 凱潑安(「阿木」月) 種玉米、犁耙水田�
5 4 凱柳(「倍」月) 栽秧、收土豆 男子打獵�
6 5 凱阿柳(「戛掃」月) 薅地除草 修木鼓房�
7 6 凱士代(「格拉」月) 收早玉米、摘南瓜�
8 7 凱士頂(「阿配」月) 旱稻將熟加強管理 大清掃寨子�
9 8 凱哥(「阿代衣」月) 修掌子(曬台)�
10 9 凱哥鐵(「高哈其」月) 收割稻穀 過新米節�
11 10 凱哥拉(「高哈鬧」月) 種小春作物 青年結婚�
在世界歷法創制史上,佤族的「星月歷」與漢族古老的「農歷」及古埃及的「旬星制歷法」一樣,都是人類在天文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