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蘇姓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蘇姓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7 07:43:40

Ⅰ 蘇姓在什麼朝代發展為中國第一大姓

歷史沒發展成為過第一大姓!

人口統計

宋朝時期,蘇姓大約有4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蘇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蘇姓總人口的43%,佔四川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福建,這兩省的蘇姓大約占蘇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陝西、河南、山東,這三省的蘇姓又集中了22%。全國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東南福建、北陝豫魯三塊蘇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蘇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比宋朝凈減少了9萬。廣西為蘇姓的第一大省,約占蘇姓總人口的1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福建(11%)、山東(11%)、廣東(9%),這四省蘇姓大約占蘇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蘇、山西,這六省的蘇姓又集中了35%。南方蘇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宋朝的蘇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時人丁銳減。宋、元、明600餘年,蘇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粵閩和北方山東兩大塊蘇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蘇姓的人口606萬,排在全國第四十四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6%。從宋朝至今1000餘年中,蘇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河南、福建、山東五省區,大約占蘇姓總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灣、安徽、江蘇、湖南,這六省集中了蘇姓總人口的24.3%。廣東約占蘇姓總人口的15%,為蘇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兩廣閩台、北方豫魯冀兩塊蘇姓集中分布區。
蘇姓
蘇姓,中國姓氏。當代中國人口排行第41位,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起源於周時武王封顓頊高陽氏後裔忿生於蘇國,屬以地為氏,後人追尊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蘇姓約有611多萬人口,佔中國總人口的0.47%。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河南、福建、山東,這五省區蘇姓人口占蘇姓總人口的40.3%
蘇姓的著名人物有韓國縱橫家蘇秦、東漢冀州刺史蘇章、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蘇綽、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等。

字輩
四川廣安蘇氏字輩:「德廣公添伯盛賢宗政綱自仲子啟雲金文洪長永大廷萬理明懷忠聲榮至仁厚世代興慈良存善道正直樹儀型敬祖承廬眉雄才毅華卿凱湖甲故賨礪志展鵬程」。
四川南充蘇氏字輩:「應筆丹成安懷大中文子世代興雲華克光紹萬己」。
四川廣元蘇氏字輩:「承啟永自奉 君玉正宏仁 清朝必世代 榮光萬紹興。」
四川資陽蘇氏字輩:「永遠於宗世大榮龍登金光玉紹先德賢才必振興」。
湖南靖州蘇氏字輩:「應再正昌才茂光元萬仁君同秀世明宗大義乾坤武功為藩祖澤余慶篤生哲賢廣昭帝德永錫周官漢封節顯唐選尤宣麟閣煥美鳳昭增歡侯伯爵列少保祿頒平林重任南陽久安筆珍許國文著眉山清高志遠剛直履端善行積福奇術登純孝可表道學相傳謨謀克紹統緒長延天佑啟後炳耀千年」。
湖南益陽蘇氏字輩:「固能福文盛志彥祖崇永安成國正天心順光昌啟後英聖道昭隆運賢良顯大名其祥開世業有子紹宗勛選士惟升秀傅家益尚清萬邦同照曜端拱慶承平」。
湖南醴陵蘇氏字輩:「金克淵志祖廷國可眉正仁開景運新懷忠本孝尚清純敬承先澤家光永樹德揚名振漢濱」。
湖南湘潭蘇氏字輩:「□珔仁開景運新懷忠本孝尚清純敬承先澤家光永樹德揚名振漢濱」。
湖南靖州蘇氏字輩:「雲益應再政昌才茂光元萬仁均同秀」。
湖南武岡蘇氏字輩:「光景良開養賢書是本文」。
福建漳州蘇氏字輩:「文佛郎言五十干啟國崇潛惟恆允用奕世振家風孝友承宗志詩書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聯登」。
陝西西鄉蘇氏字輩:「天克世美丙德林賠建桂香枝永盛世久發祥成任新興科家才華樹芝明」。
河南鎮平蘇氏字輩:「士丈占修志安有清克芳常泰全哲崇宏顯襄林揚英惠恆裕立元新明玉良道德宣延熙秉肇錫敬光」。
貴州興義市蘇氏一支字輩:龍子學朝庭,萬國通九洲,定家邦。(一世皇祖蘇龍榜已傳到第十三世長房長孫蘇邦子函)
天津蘇氏一支字輩:「忠啟孟明德齊文寶連成慶有餘」。
蘇氏一支字輩:「文鶴永廷桂良」。
蘇氏一支字輩:「昌弈世安康美利慶漢朝」。
青海蘇式字輩:「祥輝生明邦延奎培文」。

文物遺存
慶福宮:緬甸仰光市的慶福宮建成於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石碑上所刻董事人有蘇品堂、蘇大江、蘇永昌等。
蘆山堂:公元1862年至1874年,旅緬的蘇氏宗親還在仰光建築了「蘆山堂」,又稱「正簡公宗祠」。在緬南重鎮毛談棉也設有「蘆山堂」,堂聯為:「蘆山南渡衍派分支溯源祖國」,「山川北向鍾靈蘊結成長他邦」。在勃生、毛禮兩地有蘇氏宗親居住,並建立了蘇許連聯宗會以及「三季堂」。

蘇姓宗祠:蘇氏宗祠於1995年2月奠基,同年11月28日竣工慶典,是珠璣巷率先重建姓氏宗祠(紀念館)的第一家。宗祠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0平方米,青磚牆體,分上下二廳,中間天井,左右二廊與上下廳相連,朱紅色琉璃瓦,古老式杉木雙扇大門,建築風格為仿宋式。總投資65萬元。
蘆山公所:新加坡早在1929年便專門建立了「蘆山公所」,二戰後又正式建立了「新加坡蘇氏公會」,新加坡的蘇姓人在每年的農歷十一月二十三日蘇頌埋葬日,都要舉行聚餐聯歡會。

姓氏圖騰
蘇姓圖騰為一象形蘇(穌)字。圖上為蘇草符號;圖下,左為吊於火上之魚(魚眼不閉,義在清醒);右為一株穀物。顯示出神農氏半農半漁,蘇氏先民以蘇草醒人的意象。[7]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顓頊玄孫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長子樊居於昆吾,後發展為強大的部落,史稱昆吾氏,為己姓。周武王時,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為史料中明確記載的蘇姓第一人。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其國人便以國名為氏,稱蘇氏。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源流二
來自外族的改姓。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行漢化,單姓蘇氏。漢晉時遼東烏桓、北宋時西夏黨項族、金國女真族均有改蘇姓者。清朝滿洲八旗中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改為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裕固族蘇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蘇氏、達斡爾族烏爾克氏,亦改姓蘇。[3]

遷徙分布
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今河南省輝縣境內),史稱有蘇氏。蘇國歷夏商兩代,商末蘇國滅,族人以蘇為氏,蘇人四散。一支蘇人東遷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一支北上鄴西蘇城,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在周武王滅商後,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即今河南省溫縣。
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的一支南遷湖南省梅山一帶成為梅山蠻,宋初進一步南遷,與土著混居,一部分成為瑤族的先民,大部分成為湖南、廣東、廣西的漢族蘇姓。
先秦時蘇姓主要活動在河南、河北,戰國時蘇姓一支遷居湖南、湖北,秦漢之際開始往山東播遷,漢武帝時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今咸陽市西北)侯,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
漢末群雄割據,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蘇軾、蘇轍即出生於此。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中原蘇姓大舉南遷,晉朝時江蘇、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已有了蘇姓的足跡。
唐朝時蘇姓移民四川,兩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北宋時蘇姓進一步大批西進川滇,南下兩廣,並越過邊疆進入越南、寮國、泰國。
明清兩朝蘇姓多次移民台灣,如今蘇姓已成為台灣的大姓。[4] [5-6]

得姓始祖
蘇忿生。商末蘇國被侵並後,一支蘇人遷居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今河南省溫縣),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後裔子孫尊稱蘇忿生為得姓始祖。[5]

傳統文化
編輯

郡望堂號
蘇姓 圖騰
蘇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風、河內、武邑、藍田、洛陽等。
武功郡:戰國時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眉縣東。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藍田縣。秦置縣,再今陝西省藍田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河內郡:年齡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蘇姓的堂號有武功、扶風、藍田、洛陽、蘆山、嵋山等。[6]

宗祠楹聯
五教傳誦;片言息爭。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隋代武功人蘇威。下聯典出北齊武強人蘇瓊。
引錐剌股;仗節全忠。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東周洛陽人蘇秦。下聯典指西漢杜陵人蘇武。
眉山三傑;滄浪一亭。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眉山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下聯典指北宋詩人蘇舜欽。
武著遷秋源苦竹;功傳萬代念蘆山。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新竹縣東鎮蘇氏公祠「武功堂」聯。典指西漢時杜陵人蘇建這一支。
瑞雪飛花,映中郎之節;金蓮絢彩,輝學士之文。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跡。下聯典出宋代進士蘇舜欽。

Ⅱ 現在鑲黃旗的蘇姓滿族人,原來的滿姓是什麼

清朝時滿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族人改為了漢族蘇姓。

蘇姓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因周時武王封顓頊高陽氏後裔忿生於蘇國,後人追尊蘇忿生為得姓始祖。望出武功郡,亦有河內郡、扶風郡等。

蘇姓最初發源於河南,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蘇姓大舉南遷;宋元明時期,蘇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西向南方遷移。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2)蘇姓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蘇姓名人:

1,蘇秦

戰國時的縱橫家,奉燕昭王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以便攻齊復仇。曾任齊國丞相,主張六國合縱攻秦。

2,蘇代

戰國時期縱橫家,協助蘇秦推行合縱連橫、弱齊強燕的策略,往來於各國之間,成為蘇秦的得力助手。

3,蘇武

漢武帝時出使匈奴,因匈奴內亂受牽連而被扣,持節牧羊於北海。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Ⅲ 蘇妲己怎麼死的,蘇妲己的悲劇人生故事求答案

蘇妲己是被周武王殺死的。

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發繼位,姬發以姜子牙做的軍師,周公做他的傅,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遺業,韜光養晦、勵精圖治。

帝辛日益昏亂暴虐,殺王叔比干,囚兄長箕子,大師疵、少師彊抱著他們的樂器去投奔周。這時武王姬發發覺攻打商的時機即將到來,孟津觀兵以試探商軍並座並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狀。

於是聯合天下諸侯,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進軍商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啟率領一批東南夷人組成的十七萬大軍,把周武王的聯軍拒於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

想不到這些夷人組成的軍隊,忽然一夜之間嘩變,潰不成軍。周人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兵臨朝歌城下。

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帝辛死後,周武王象徵性的用黃鉞砍掉他的腦袋,妲己也被殺。

(3)蘇姓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對於妲己的姓氏,民間有許多種說法,有人說姓妲,有人說姓蘇,也有人說姓葉、姓妲,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是,妲己原本姓楊,後來她嫁給了一個葉姓的年輕人,隨夫姓改為葉。

後來妲己進宮,便又改蘇姓,在著作《封神演義》中,妲己生在大商諸侯之家,為大將冀州候蘇護之女,上有一個哥哥叫蘇全忠,女隨父姓,作為蘇護的女兒,蘇全忠的妹妹,妲己自然姓蘇。

之後在許多影視劇中,妖姬蘇妲己作為重要角色被人們熟知,蘇姓妲己自然而然便被接受了。 然而,據《國語》文中描述妲己是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曾經有一段時期,在古代母系氏族中,女性的姓氏在名後,譬如褒姒,便是姓姒名褒,這跟我們如今的姓氏體系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在如今,無論是妲姓還是己姓,都是一個極其少見的姓氏,因而在潛意識中,人們排斥了這種可能性。

據可考歷史記載,妲己為部落有蘇氏女,後商紂王伐有蘇氏,妲己被獻給了紂王,並非如《封神演義》中所說,為冀州候蘇護女。

蘇氏部落中的女性並不姓蘇,因此,我們熟悉的九尾狐狸精、禍國殃民的大商妖姬蘇妲己並不姓蘇,妲己名妲姓己。

Ⅳ 蘇姓的意思和文化內涵是什麼

近代以來,蘇氏子孫跨出國門、遠涉重洋,幾十萬蘇氏後裔分布在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等國,部分後裔投入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經濟建設中,參與世界各地的經濟開發,做出了應有貢獻。蘇氏宗族追本溯源、緬懷先賢,蘇氏先祖的光輝業績將永遠值得發揚光大。世系表黃帝至昆吾樊世系表一、黃帝至昆吾樊世系表中華民族皆是炎黃子孫,而蘇氏一族是黃帝之孫顓頊帝(即高陽氏)之苗裔。高陽氏六世孫樊·昆吾伯之子封於蘇(今河北臨漳縣),我國歷史上的蘇姓一族,以此為始。蘇氏受姓後至春秋戰國世系二、蘇氏受姓後至春秋戰國世蘇氏受姓後至西周時期,蘇氏出現蘇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開國功臣,與周公、召公齊名。戰國時代,東周洛陽出現蘇秦,他用合縱之說拒秦,拜六國相印,顯赫一時。名人《二十四史》中的蘇姓名人周蘇從 蘇秦漢蘇建 蘇武 蘇竟 蘇純 蘇章 蘇謙 蘇不韋 蘇順三國蘇則 蘇林魏蘇則晉蘇愉後魏蘇稚 蘇佑 蘇協 蘇亮 蘇湛 蘇讓 蘇侃蘇瓊 蘇淑後周蘇綽 蘇椿隋蘇威 蘇夔 蘇孝慈唐蘇世長蘇勖蘇良嗣蘇環蘇干蘇 蘇詵蘇震蘇源明蘇弁蘇鄂蘇檢蘇踐言 蘇琛 蘇彥伯蘇雲蘇綰宋眉州蘇氏進士錄蘇 渙天聖五年丁卯。蘇 軾嘉祐二年丁酉一甲第二人。蘇 轍嘉祐二年丁酉。蘇惟濱 嘉祐。蘇 迥 元祐。蘇 時 紹聖。蘇元老 崇寧五年丙戌。蘇 濟 政和。蘇 昂 隆興元年 未。蘇 良 乾道。蘇 詵 乾道。蘇公振 淳熙。蘇大任 淳熙。蘇 輶寶慶二年丙戌蘇 符 紹定。蘇 既 紹定。蘇夢應 寶祐元年癸丑。蘇文龍 寶祐四年丙辰第十五人,與文天祥、謝枋得同榜。登科錄尚存蘇汝楫 未祥。蘇周連三姓同宗蘇姓入閩始祖蘇益,福建至今有蘆山堂宗祠(今廈門同安區)。其曾孫紘、紳、緘、結。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蘇結一支後裔突遭橫禍,被元朝官府追殺,族人四處逃難。為避禍,星散族人或姓連,或從外祖姓周。後來一支回籍重新祠宇,以續蘇姓。從此,同宗分為三姓。其子孫又於明清先後落戶台灣。台灣蘇周連宗親成立了聯誼會,1965年刊印了《台灣蘇周連氏族譜》,現名譽會長是連戰先生。2001年,該會曾組團到廈門同安謁祖。族譜一覽編輯海內外現藏蘇氏族譜一覽表族譜,包括家譜、家乘、宗譜、世譜、支譜等各種譜集,這些獨特中國古文化記載了一姓家族的淵源、繁衍、發展、世系及主要人物和重大活動等內容,蘊藏著豐富而有價值的史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社會學、民族學、人才學、人口學、遺傳學等諸多領域。上海圖書館龍塘蘇氏族譜,蘇昭熙、蘇新匯編,民國15年。醴陵蘇氏三修族譜,民國時期。湘潭蘇氏七修族譜,蘇玉忠等編,民國17年。蘇氏重修族譜,清代。醴北蘇氏續修族譜,畏分齒錄。醴陵蘇氏續修族譜,蘇運荃輯,光緒26年。醴北蘇氏房譜,同治年。湘陰蘇氏族譜,民國時期。蘇氏族譜,宣統二年。蘇氏族譜,咸豐年。岩陽蘇氏族譜,蘇殿文等編,乾隆40年。太平蘇氏族譜,蘇晉褫編,民國12年。太石眉山蘇氏族譜,太石兩邑十排公修,乾隆28年。毗陵蘇氏宗譜,蘇瑞楠等編,光緒23年。北京圖書館蘇氏重修族譜,蘇齊威等編,民國4年。新安蘇氏族譜,明蘇大編,清乾隆元年,蘇鈺重修。澄江蘇氏族譜,蘇宗振編,光緒26年。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鄢陵蘇氏族譜,蘇誠等編,道光9年。太康蘇氏族譜,蘇培成、蘇還朴編,道光9年。許昌蘇氏族譜,蘇傑編,道光9年。許昌蘇氏族譜,蘇文生、蘇春芳編,光緒18年。太康蘇氏族譜,蘇紹獻等編,光緒23年。山西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石太蘇氏族譜,兩邑十排公修,光緒25年。澄江蘇氏族譜,蘇宗振編,光緒26年。簡陽蘇氏族譜,蘇梓材編,民國36年。邵陽蘇張氏族譜,蘇周安、蘇周燕編,道光年。新安蘇氏家譜,蘇鈺編,乾隆元年。同安蘇氏族譜,蘇功成編,道光6年。武昌蘇氏族譜,蘇善夫編,民國11年。眉山三蘇博物館內江族譜,雍正12年初修,1982年12代孫手抄。蘇氏十修宗譜,蘇堂漢序,民國25年重刊。石太蘇氏族譜,兩邑十排公修,光緒25年。四川圖書館內江蘇氏族譜,蘇從忠編,光緒3年。簡陽蘇氏族譜,蘇文生編,光緒31年。中山圖書館廣東蘇氏族譜,蘇廷鑒、蘇體嚴編,光緒25年。廣東蘇氏族譜,蘇天祥編,民國18年。番禺蘇氏族譜,蘇玉書編,道光24年。南海蘇氏族譜,蘇廷鑒編,光緒25年。中山大學圖書館武功書院世譜,蘇鏡南等編,光緒26年。蘇氏族譜附武功書院世譜,蘇開祥等編,民國18年。蘇氏族譜,蘇廷鑒編,光緒25年。河北大學圖書館新安蘇氏族譜,蘇鈺乾隆元年重修,光緒26年。澄江蘇氏族譜,蘇宗振編,光緒26年。石太蘇氏族譜,兩邑十排公修,光緒25年。邵陽蘇張氏族譜,蘇周安、蘇周燕編,道光年。湖南圖書館瀏陽蘇氏武功五修族譜,蘇崇浩編,民國27年。湖南蘇氏次修族譜,同治3年。蘇州圖書館新安蘇氏族譜,蘇鈺乾隆元年重修,光緒26年。澄江蘇氏族譜,蘇宗振編,光緒21年。常州圖書館蘇氏族譜,聚星堂本,民國37年。吉林大學圖書館:琴川蘇氏支譜,蘇錞編,清乾隆年。上海歷史文獻所:毗陵蘇氏族譜,蘇瑞楠編,光緒23年。寧波檔案館:鄞竹庄蘇氏族譜,俞廷蘭、胡德芳編,民國8年。寧波天一閣:同上象山文管會:昌國蘇氏宗譜,蘇宗鍔編,民國23年。浙江圖書館:慈溪蘇氏族譜,蘇時鑒編,光緒7年。東莞博物館:廣東蘇氏族譜,蘇廷鑒編,光緒25年。北京大學圖書館蘇氏族譜,蘇邦璋編,光緒33年。南京大學內江蘇氏族譜,蘇從忠編,光緒8年。復旦大學新安蘇氏族譜,明蘇大編,康熙年。安徽圖書館新安蘇氏族譜,明蘇大編,乾隆元年蘇鈺重修。遼寧圖書館同上中科院歷史所簡陽蘇氏宗譜,蘇梓材三修,民國36年。福建師大同安蘇氏族譜,蘇功成編,道光6年。廣西玉林市圖書館玉林市首張數字化家譜光碟亮相玉林市圖書館-《蘇氏家譜》,2008年《蘇氏家譜》光碟是由蘇榮玟先生編制。[1] 光碟根據《玉林蘇氏族譜》編制。其他德化縣檔案館:龍井蘇氏族譜,蘇應龍、蘇友仁編,民國27年。武漢圖書館:武昌蘇氏宗譜,蘇善夫編,民國11年。上海南匯縣蘇建侯:黑橋蘇氏族譜,蘇局仙編,民國26年。上海浦東新區蘇振胡:同上江蘇無錫蘇宜詵:葉溪蘇氏世系圖,1948年。浙江遂昌蘇財:遂昌蘇氏宗譜。河南許昌蘇橋蘇水池:蘇氏家乘,蘇瀛濱序,民國20年。河南許昌蘇橋蘇成立:同上江蘇常州蘇慎:文海堂蘇氏譜,光緒丁酉年。江蘇常州蘇慎:聚星堂蘇氏宗譜,民國戊子年。江蘇常州蘇慎:聚星堂蘇氏宗譜(江陰支譜),民國丁亥年。江蘇常州蘇慎:毗陵胡庄蘇氏宗譜,民國20年。江蘇無錫蘇茂倫:聚星堂蘇氏族譜,民國戊子年。江蘇無錫蘇金玉:同上江蘇無錫蘇龍翔:同上江蘇江陰蘇錦生:聚星堂蘇氏族譜,江陰支譜,民國戊子年。江蘇江陰蘇錦生:蘇氏族譜,似光緒年。江蘇江陰蘇仁岐:蘇氏族譜,孟庄公澄江後裔,民國甲申年。江蘇無錫陳學初:蘇氏族譜,孟庄公澄江後裔,宣統辛亥年。安徽黃山蘇碩紅:蘇氏族譜,蘇錫貸等修,光緒25年。廣東台山蘇又新:蘇安吉祖家譜,蘇長輔編,民國22年。廣東高要蘇財:長利蘇氏家譜(作求堂),民國10年石印。廣東廣州蘇子強(祖籍南海古灶鄉):武功書院世譜,嘉慶戊寅木版本。蘇氏族譜(附武功輿地圖)5—10卷已佚,木版本。南海古灶鄉,倡修譜,嘉慶25年蓉峰手錄本。蘇汝卿(策)由南雄南逃來歷批呈表,手錄本。南海古灶蘇敦敘堂譜,民國26年,手錄本。廣西藤縣蘇德堂:古藤蘇氏族譜錄(眉山後裔),民國13年。蘇氏族譜(同安蘇益後裔)。山東榮城市東蘇家村:蘇氏族譜(世系)。山東濟南蘇武勇:日照安東衛蘇氏家卷十二卷,民國19年,石印。安徽蕭縣蘇肇平:蕭縣眉山堂蘇氏宗譜,清、民國兩種版本。河南滎陽蘇對:滎陽蘇氏族譜,四冊,民國15年,石印。吉林長春蘇忠民:山東嶗山蕭旺疃,蘇氏族譜,民國17年印。陝西武功蘇振武:蘇武以下世系,手錄。上海蘇泰祥:龍塘蘇氏族譜,蘇昭熙、蘇親匯編,民國15年。美國家譜學會收藏有:蘇氏族譜·(山西忻縣),蘇懋章等編,民國22年。新安蘇氏族譜,明蘇大編,乾隆元年重刊。新安蘇氏重修族譜,蘇丙如編,乾隆元年。新安蘇氏重修族譜,蘇天祥等編,民國18年。蘇氏初修宗譜(江西鄱陽),蘇兆熊編,道光8年。鄢陵蘇氏家乘,蘇渥霖等編,民國4年。蘇氏大族譜,台灣李應惠主編,1974年。蘇氏族譜附武功書院世譜,蘇天祥編,民國18年。蘇氏族譜附武功書院世譜,蘇廷鑒編,光緒26年。蘇周連氏族譜,台灣劉炎主編,1965年。蘇氏族譜(河北交河)同治元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收藏有:武功書院世譜,蘇天祥、蘇應霖重修,民國18年。新安蘇氏族譜,蘇鈺編,乾隆元年。新安蘇氏重修族譜,乾隆元年。蘇氏族譜,蘇文通、蘇懋章編,民國22年。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有:武功書院世譜,蘇廷鑒、蘇體嚴編,光緒26年。蘇氏族譜,蘇廷鑒編,光緒15年。蘇氏族譜,蘇廷鑒編,光緒25年。美國cong:蘇氏族譜,蘇元箴等編,同治元年。日本東大文化:武功書院世譜蘇氏族譜,蘇廷鑒、蘇體嚴,光緒26年。日本東洋文庫:鄢陵蘇氏家乘,蘇渥霖等編,民國3年。日本國會圖書:同上台灣現有蘇氏族譜目錄(部分):蘇氏大族譜,台灣蘇茂欽名譽主編,1975年印本。蘇氏族譜:台灣蘇光輝編,1980年寫本。湖子蘇氏家譜,蘇德海編,光緒戊戌年(1898)寫本。蘇氏祖譜,蘇琨祥編,寫本。清溪湖山恆產張蒼蘇氏譜,蘇軟欄編,光緒21年寫本。汐止蘇氏族譜,蘇字郎序,康熙31年寫本。清溪衡陽蘇氏宗譜,蘇忠國補填,嘉慶13年修1973年補寫。蘇文禎家族譜:寫本。蘇氏族譜,蘇金璋編,1954年寫本。蘇氏族譜,蘇定松記,1973年寫本。族譜,1963年寫本,始祖蘇九三郎。蘇家族譜,蘇耀靈編,1948年寫本。清溪珍田蘇氏族譜,康熙31年寫本。蘇氏家譜,蘇遠智編,寫本。蘇氏家譜,蘇明燕編,1982年刊本。蘇應元家族譜暨內外子孫名錄,蘇友荒編,1977年刊本。蘇氏族譜,蘇鼎昌編,1972年寫本。蘇氏族譜(廣東大埔),寫本。蘇氏族譜,蘇高編,寫本。歷代開基始祖,寫本,始祖蘇九三郎。武功周霞樓家譜,寫本。發展源流編輯元明清至今蘇氏發展源流概況自宋以來,蘇氏家族遍布於祖國各地。明清以後從新安派中分出澄江(今江蘇江陰)一派。閩派在同安蘆山堂的蘇氏子孫又散布於仙游、興化、泉州、晉江、永春、龍溪、台灣各處。眉山派蘇軾子孫繁衍發展,分布於無錫、蘇州、宜興、鎮江、揚州等地,成為毗陵派。又有子孫從常州遷居浙江四明、奉化、慈溪等地,成為四明派。此外,有遷於河南許昌、太康、安徽太平、江西九江、瑞昌,湖南瀏陽、長沙等地。還有遷居於廣東樂昌、南雄、新會、三水、開平、順德、碧江、番禺、廉江、湛江、高要、新寧、廣西玉林、貴港、桂林、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柳州、河池、梧州、藤縣、合浦、容縣、博白、橫縣等地,形成廣東廣西的蘇氏家族。以上各派子孫約在百萬人以上。明清以來,通過各種渠道,蘇氏家族陸續流入台灣進行開墾。清代在台灣以蘇姓命名的村鎮有兩個,分別在今嘉儀朴子鎮和台南安定鄉。經過明清以來數百年的努力,分布於台灣的蘇氏子孫約有三十萬人口。僑居海外的蘇氏子孫,他們身在異域,但都緬懷祖國,緬懷祖先,在當地成立蘇氏宗親會,敦宗睦族,互相團結幫助,每年舉行集會,祭祀祖宗。在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菲律賓、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日本、越南、柬埔寨、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等地,都有蘇氏後裔,人數約在四十萬人之間。 「世界蘇姓宗親總會」簡介蘇姓宗親遍布世界各地,歷來重視敦親睦族,團結友愛,並在許多國家、地區成立有宗親聯誼組織。1980年仲春,香港蘇氏宗親會、台北縣蘇氏宗親會、菲律賓蘇姓僑領、美國三藩市蘇氏宗親會籌組世界蘇氏宗親總會,泰國蘇氏宗親會也贊同。1981年初,在台南市召開了蘇姓宗親世界懇親大會,為籌備「世界蘇氏宗親總會」的成立做准備。1993年,菲律賓武功蘇氏宗親會之武功大廈落成,為解決成立蘇姓全球性組織的注冊和會址等問題創造了條件。1994年3月,「世界蘇姓宗親總會」在菲律賓正式成立,菲律賓武功蘇氏宗親會名譽理事長蘇世慶先生為「世界蘇姓宗親總會」首任理事長,蘇岳章、蘇汝謙、蘇日里、蘇裕夫、蘇榮華、蘇克福、蘇文好任副理事長,秘書長蘇浪聲。會址設在菲律賓馬尼拉市岷里拉拉那街門牌1337號。會員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1996年第二屆大會在泰國,理事長蘇岳章。1998年第三屆大會在台北,理事長蘇榮華。2000年第四屆大會在新加坡,理事長蘇日里。2004年第五屆大會將在印度尼西亞召開。蘇氏宗親會會旗 蘇氏宗親會會徽 蘇氏宗親會會歌

Ⅳ 蘇姓的起源是什麼

蘇姓的起源:

1、源流一

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顓頊玄孫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長子樊居於昆吾,後發展為強大的部落,史稱昆吾氏,為己姓。周武王時,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為史料中明確記載的蘇姓第一人。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其國人便以國名為氏,稱蘇氏。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2、源流二

來自外族的改姓。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行漢化,單姓蘇氏。漢晉時遼東烏桓、北宋時西夏黨項族、金國女真族均有改蘇姓者。清朝滿洲八旗中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改為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裕固族蘇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蘇氏、達斡爾族烏爾克氏,亦改姓蘇。

得姓始祖:

蘇忿生。商末蘇國被侵並後,一支蘇人遷居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北上的一支繼續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著遷到完縣西南的蘇。而留在蘇嶺的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今河南省溫縣),春秋時(公元前650年)蘇國滅於狄。蘇姓後裔子孫尊稱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5)蘇姓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名人:

1、蘇秦(約342—前284):東周洛陽軒里人據人,戰國時期的韓國縱橫家。

2、蘇代:戰國時縱橫家

3、蘇洵: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4、蘇武(前140—前60):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

5、蘇章:東漢冀州刺史

6、蘇峻:東晉將領

7、蘇綽: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

8、蘇威:隋朝大將

9、蘇良嗣:官至唐朝宰相陝西雍州武功人(今屬西安市),蘇世長之長子。為人剛烈耿直,注重法治。

10、蘇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任尚書右丞。二年(706)升為戶部尚書兼侍中,剛正不阿。

11、蘇頲(tǐng,670-727):唐朝大臣、文學家。京兆武功(今今陝西武功)人。

12、蘇檢:武功(今江蘇武功)人。字聖用。官至唐朝宰相。

13、蘇定方:唐朝大將

14、蘇源明:詩人

15、蘇惠:十六國前秦詩人

16、蘇過:文學家

17、蘇舜欽:詩人

18、蘇頌(1020年-1101年):天文學家兼葯學家。廈門同安人,父蘇紳進士。

19、蘇漢臣:南宋畫家

20、蘇天爵:元朝名臣

21、蘇宣:明朝篆刻家

22、蘇四十三:清代甘肅回族和撒拉族軍首領

Ⅵ 姓蘇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

姓蘇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

姓蘇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名字一般是父母給取的,在取名字的時,一般會承載著對孩子的期望。而蘇姓是我國的姓氏之一,怎麼給蘇姓女孩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呢,來看姓蘇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

姓蘇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1

1、按家譜來起

蘇姓的家譜是國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個姓氏,目前收藏在國內的分卷的就有將近200卷,還有若干收藏在國外的蘇姓家譜多不勝數,有興趣的可以到本省的蘇姓家譜收藏文獻中去尋找合適的名字,來起作女孩名字也是比較獨特的。

2、按郡望來起

在蘇姓的傳統文化之中,形勢下的郡望以供有武功郡、扶風郡、藍田郡、河內郡、洛陽郡以及河南扶風郡六個地點,女孩起名適宜使用的郡望名有扶風、藍田兩個,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起諧音字,如扶鳳、蘭甜等等,都是好聽獨特的名字,而且還有紀念意義。

3、按字輩來起

蘇姓歷史悠久,而且人口分布較廣,在各個省市地區都有自己的姓氏字輩,可以詢問家中老人以計算,就譬如湖南靖州的蘇姓字輩就有「雲益應再政昌才茂光元萬仁均同秀」幾位,順下去還有更多字輩,定了字輩第三個名字取一個有寓意的字即可,如蘇雲眉、蘇益甜等等,都是好聽獨特的名字。

4、以古詩詞來起

古詩詞中適合蘇姓的名字有很多,我們最常用的《詩經》中的《風》就有很多適合女孩名字的字,如「有兔爰爰,雉離於羅」中的兔爰,「秀瑩,會弁如星」中的秀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的巧倩等等,這些名字有寓意,涵義深刻,好聽也獨特,適合作為姓蘇女孩名字。

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姓蘇

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姓蘇的話,起名是很有講究的,它的起法要講學問卻又不能太講學問,還需兼顧讀音動聽美妙,只有兩者兼並才能起到一個獨特好聽的名字。

△蘇兮媛(xī yuán)

在《詩經》《鄘風》系列的《君子偕老》一文中,蘇兮媛就是起自其中詩句「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兮雖然只是一個語氣詞,用作名字有很的意思,而媛是指的美女,美玉,用作名字比喻如玉一般的年輕女子,加上兮字有加重誇獎的作用,讀音好聽字義獨特,適合蘇姓女孩使用。

△蘇惠淑(huì shū)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是蘇氏女孩惠淑名字的由來,它是由《詩經·邶風·燕燕》中的詩句而起的,邶風多民歌,《詩經·邶風·燕燕》是一首送嫁詩,其中惠淑均是形容女子溫柔恭順,謹慎賢淑品格的字詞,聲調優雅,用它作名字好聽又獨特。

△蘇灼華(zhuó huá)

蘇灼華的名字在《詩經·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取得,灼華聲調相同讀音不同,亦如琵琶落音顆粒分明,十分悅耳。灼做名字是以形容如火焰一般艷麗活潑的女孩,華通「華」,也比喻花朵一般光彩華麗的女孩,用灼華作為女孩名字悅耳又有深刻寓意,十分合適。

姓蘇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大全

好聽獨特的蘇姓女孩名字如天上繁星一般起都起不完,簡單的為大家篩選一些合適的姓蘇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大全,希望會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甜瑤 春瓊 琪穎 引芳

溱溱 瑛梅 菁菁 嘉卉

瑾薇 洵美 詩黛 怡華

馨妍 若芷 舒窈 媛珺

靜好 鑫倩 楚楚 茜洋

柔惠 婉如 純熙 碧玉

昭琳 茸蓉 雯綺 芳媛

麗清 霏霏 芝媛 苾芬

芬褒 攸寧 雅南 窈窕

婉兮 瓊華 星茹 靜嘉

採薇 思柔 雲芬 慧媛

芬茹 依依 穆清 素衣

和鈴 瓊琚 好沛 桐嫣

娟菡 珺涵 素潔 子蓉

如英 涵瑛 舞秀 菡妙

姓蘇獨特好聽的女孩名字2

一、姓蘇女孩名字好聽時尚單字名

【妍】有美麗、巧慧的意思,取自百花爭妍,形容女孩容顏秀麗、嬌艷美好。

【玉】玉本義指一種質地柔軟又透明帶光澤的石頭,是十分貴重難得的珠寶材料,一直以來都被人拿來與金子並稱金玉,形容價值珍貴。作為名字可以引申為純潔、美麗的含義。

【芳】芳,芳香,用來形容花草的香氣濃郁。當作姓蘇的女孩名字使用有著香馥美艷、心存善意的含義。

【慧】慧表示人的聰明和才智,比如智慧,與蘇姓搭配表達女孩的聰慧、鍾靈毓秀。

【玲】玲用來形容玉石等配飾相互碰撞出的清脆音,姓蘇的女孩取名用,有著此人心明眼亮或美好輕靈寓意。

二、姓蘇女孩名字好聽時尚雙字名

【美蓮】

美,美麗,形容人容貌美好漂亮;蓮,指蓮花,有著高潔的寓意。與蘇這個姓氏搭配作為女孩名字,不僅有著美似蓮花般的輕柔容貌,又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十分好聽。

【可馨】

可,可愛、可心、可人,形容人活潑可愛;馨,溫馨,美好。姓蘇的女孩用做名字,表示女孩是個美麗的可人兒,而且家庭幸福美滿。

【依娜】

依娜,不僅是指女孩似秋水依依,伊人風采婀娜多姿,還是英文名的諧音,讀起來很是洋氣,也好聽。

姓蘇女孩名字好聽時尚起名技巧

當下人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文化素養也隨之提升,家長們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也開始自己親力親為。那麼姓蘇的.女孩名字怎麼取才能時尚好聽呢?也就成為了新晉的蘇姓家長們要考慮的問題,這里我就給大家推薦幾種方法。

01、從文學典籍和詩詞中找靈感

「男楚辭,女詩經,文論語,武周易」是我國一直以來給孩子取名的順口溜,從《詩經》等詩詞經典的詞句中選取字做名字,依然是一個取好聽名字的不錯方法。比如說「青青子衿」就可以取子衿二字作為姓蘇的女孩名字,既有內涵,又好聽。能夠令人增添一縷文雅書卷氣,凸顯女孩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

02、巧妙的應用疊聲字

重疊字取的名字不僅簡單好記,更顯天真活潑、時尚之感。疊字的讀音一般是輕聲,會使人讀之感受到輕松愉悅的音律感,還能夠令人產生親昵、親近的感覺。比如:冰冰、月月、蓉蓉、芳芳、寧寧、瑩瑩、美美等。

03、運用較中性的字取名

運用上述的疊聲字和詩詞經典中摘字的取名方式,較為簡單易行,但是呢,相對來說,更偏於傳統名字帶有的陰柔美感。用具有陰柔之美的字,主要還是想突出女性特徵,不過當代女性倡導獨立平等,所以偶爾反其道行之,也可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就像中國內地的女演員蘇岩,她的名字就比較中性,彰顯獨立。她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學戲劇表演,在上大一時就被張藝謀選中在他的電影《活著》中扮演一個配角,2004年就憑借自己的實力主演了電影《風起雲涌》,一舉獲得華表獎優秀新人提名,06年憑《長恨歌》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可以說實力與美貌兼具。

姓蘇女孩名字大全好聽時尚

蘇這個姓氏讀起來有種陶醉溫柔之感,本身就好聽,再加上一兩個語調悠揚的字作為名字想必會更好聽吧!接下來是我整理的姓蘇女孩名字大全好聽時尚的,希望能給各位蘇姓家長們帶來靈感。

01、蘇醉心 蘇紫冬 蘇祝嘉

02、蘇芷亦 蘇之萱 蘇箏露

03、蘇昭昕 蘇澤香 蘇韻音

04、蘇芸君 蘇悅妍 蘇玥絲

05、蘇緣莎 蘇余鶯 蘇鈺芙

06、蘇玉芳 蘇語桃 蘇羽茗

07、蘇於玲 蘇瑜然 蘇幼娜

08、蘇優蝶 蘇映如 蘇翌彤

09、蘇亦璐 蘇憶琪 蘇藝晶

10、蘇以蕊 蘇宜希 蘇伊瓊

11、蘇一琇 蘇陽薇 蘇亞姿

12、蘇雅甜 蘇尋靈 蘇雪蓉

13、蘇星雪 蘇馨虹 蘇歆熙

14、蘇新嬌 蘇欣馨 蘇昕芝

15、蘇心夢 蘇香萍 蘇熙菊

16、蘇問瑾 蘇微倚 蘇槿卿

17、蘇婉美 蘇宛璇 蘇浵月

18、蘇聽旋 蘇甜姍 蘇素妮

19、蘇思依 蘇水秋 蘇淑真

20、蘇桑沁 蘇若海 蘇如茗

21、蘇芮梨 蘇茹雨 蘇如璇

22、蘇柔晨 蘇秋妹 蘇瓊愛

23、蘇晴影 蘇千忱 蘇綺曼

24、蘇佩玉 蘇貝琪 蘇盼娟

25、蘇歐花 蘇慕靜 蘇旻茜

26、蘇妙茉 蘇夢欣 蘇梅曦

27、蘇漫含 蘇曼穎 蘇綠菡

28、蘇露雯 蘇柳紋 蘇凌奕

29、蘇憐緋 蘇麗音 蘇蘭清

30、蘇珺芷 蘇君夏 蘇靖秀

Ⅶ 中國 蘇 姓的來源。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布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姓的故事

蘇姓出自己姓。古帝顓頊孫吳回,為帝嚳火正,掌民事,賜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為六族,長子樊,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陽,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後名叫槐,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之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蘇門山),稱有蘇氏,有蘇氏部族以蘇草(即紫蘇)為圖騰。夏代末,有蘇氏之國被滅,族人以蘇為氏,四散避難。其中有一支向東南遷居於姑蘇(即江蘇蘇州)。有一支向北遷於鄴西蘇城(今河北臨漳西)。周滅商時,這支蘇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後有一部分再遷蘇水之濱(今河北完縣境)。留在蘇嶺的蘇族人歸順了周朝,其頭領蘇忿生入周朝為司寇,被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蘇國,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滅。還有一支蘇族人南遷今湖南梅山一帶,後稱為梅山蠻。宋代時再南遷,少部分混入土著,成為瑤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兩廣,成為南方蘇姓先民。

蘇姓分布
江蘇
蘇姓分布的重點地區。在江南地區分布著蘇軾的後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後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新閘鎮等地,約1500餘人。武進的安家舍鄉前舍周圍的十餘個村莊;薛家鄉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布。蘇軾幼子蘇過的後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崔橋、戴溪、運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餘人。太倉、無錫、鎮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有蘇氏分布。在蘇北地區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海等地分布著數千戶蘇姓人家,他們也是蘇東坡的後裔,原居於蘇州閶門,明初「洪武趕散」時隨章士誠來到了「蘇家咀」。「蘇家咀」位於建湖附近,是江南北遷蘇氏的集散地。另在宜興元上鄉毫陽村、可酉鄉等均有蘇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鎮,珍門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蘇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蘇姓有1612人,在全縣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鄉鎮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數最多。嘉定還有滿族蘇姓,但其來自遼寧。金山縣、崇明縣也有蘇姓。寶山縣蘇姓有100。余戶,在吳淞、大場、盛橋等鄉鎮均有分布。南匯縣主要分布在彭鎮、大田、老港等鄉鎮。川沙縣,共有蘇姓宗親1140餘人。

浙江
溫州、海寧、杭州、寧波、瑞安、玉環、蒼南、平陽、泰順等地均有蘇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晉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廈門、永春、南平、閩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廣東
潮汕地區分布有蘇姓宗親20餘萬,在順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許多已遷居海外。在普寧、海豐、潮州、懷集、羅定、順德、南雄、東莞等地均有蘇氏宗親聯誼組織。南海、佛山、陽江等地也有蘇氏分布。

海南也
蘇氏宗親,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廣西
藤縣、梧州、岑溪、容縣、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蘇氏宗親多是明、清時從閩、粵兩省遷來。賀縣、靈川、乾江、南寧、寧明、桂平、陸川等地也有蘇氏。

雲南
昆明、蒼山、石屏、嵩明也有蘇氏分布。
四川和重慶
蘇姓分布較為廣泛,如雙流、蒼溪、巴縣、內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貢、成都、江油、蓬溪、合江、瀘州、樂山、長壽、宗慶、廣安、南川、豐都、南充、銅梁、犍為、黔江、隆昌、璧山、雙流、奉節等等。仁壽的洪峰、彰加、青崗、分水等鄉鎮都有蘇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縣、平江、長沙、湘陰、寧鄉、桃江、瀏陽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湖北
紅安、京山有蘇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義、永新有蘇姓分布。
安徽
蕭縣周圍的蘇、魯、豫、皖地區,也有蘇姓分布,他們多是唐末蘇檢的後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區,也有蘇姓分布,其與浙江、江蘇的蘇氏分布較為接近,分屬眉山派和銅山派。

河南
蘇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餘個縣、市都有與蘇相關的地名,如蘇村、蘇庄、蘇營、蘇閣、蘇橋、崗蘇、蘇王、蘇樓、蘇木、蘇所、蘇堤、蘇班棗、蘇秦村等,它們是古今蘇氏族人生活軌跡的反映。太康的蘇姓分布在城郊、九崗廟等鄉鎮。

商丘全縣有328個姓氏中有蘇姓。
鹿邑的蘇姓分布在蘇灣、蘇庄、葡萄架等村。
林縣的城關鎮等也有蘇姓分布,全縣的蘇姓人口為 3367人。
長葛全縣206個姓中有蘇姓,主要分布在蘇樓、蘇庄、蘇菜園、東魏庄村等地。
洛寧、新安均有蘇姓。孟津的蘇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湯陰全縣231個姓氏中,蘇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蘇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個姓氏中有蘇姓,也有蘇庄。扶溝的279個姓氏中有蘇姓,汴寨村等有蘇姓分布。
光山槐店鄉蘇上灣村、朱灣村也有蘇姓分布。陝縣的前史村、蘇村等有蘇姓。淅川的180餘個姓氏中有蘇姓。
鄢陵的231個姓氏中有蘇姓。
虞城的328個姓氏中有蘇姓,並有回族蘇姓。商水 281個姓氏中有蘇姓,分布在鄧城鄉白蛇崗等村。
西華249個姓氏中有蘇姓。
新縣的272個姓氏中有蘇姓。浚縣的337個姓氏中有蘇姓,人口在一千至一萬人之間。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蘇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鎮蘇墮等村也有蘇姓。西平的302個姓氏中有蘇姓。安陽縣的辛店鄉東招賢村也有蘇姓居住。延津的
265個姓氏中有蘇姓。長垣的東趙堤、邱村等也有蘇姓分布。鞏義、新鄉、輝縣、郾城、鎮平、南召、信陽、孟州、滎陽、民權、睢縣、潢川、獲嘉等地,也有蘇姓分布。

陝西
扶風是蘇孝慈、蘇蕙的故鄉,在該縣蘇坊村、西蘇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華縣、吳旗等也有蘇姓分布。
寧夏
吳忠縣有回族蘇姓。
甘肅
分布在靖遠等縣。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蘇山村、南郭村、杏林、蘇庄等均有蘇姓分布。
山東
淄博、萊陽、濟陽、煙台、寧津、壽光、蓬萊、濟寧、章丘等地有蘇姓分布。
河北
青龍的小馬七彩鄉青河沿等地有蘇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嶺、郭隆庄等都有蘇姓分布。清河縣共有蘇姓3178人,分布於全縣的19個鄉鎮,涉及的村莊有申花庄、西壘橋、後蘇、白溝驛、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寧晉有蘇家莊,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正定蘇姓歷史悠久,現存蘇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關村、固營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陽、晉縣、滿城、唐山、故城也有蘇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蘇姓。
內蒙的托克托有蘇姓。
遼寧錦州、新民、海城、錦縣、沈陽、遼陽、興城、金縣、朝陽有蘇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蘇姓居住。
蘇氏在台灣的分布 據1978年台灣官方統計資料,其各縣市共有1694個姓,蘇姓列第23位,人口總計達19萬餘人,主要分布在高雄縣、台北
縣、台北市、台南縣、高雄市。在鄉鎮、區級,依數量分別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雲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區等。
由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撰的《台灣省通志》中,專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料。該志依據的資料為
1953年由台灣各市縣所填報的數據匯總而成。其時全省共有
828804戶。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別為: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而蘇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戶。蘇姓在台北縣1399戶,在宜蘭縣有12戶,在新竹縣有563戶,在苗栗縣有
417戶,台中縣有175戶,南投縣有497戶,彰化縣有445戶,嘉義縣有1271戶,台南縣有2281戶,屏東縣有171戶,花蓮縣有
61戶,澎湖縣有123戶。
介紹文件
蘇姓起源
蘇姓起源有二:
一、為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周武王時,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蘇國的後裔就以國名「蘇」為姓,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蘇姓則是黃帝的直系後裔。
傳說中的黃帝既是一個部落的名稱,也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據《國語·晉語》載,黃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兩個胞族。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陝西黃土高原的姬水一帶,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記·五帝本紀》在介紹黃帝時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段文字描述了黃帝作為人文始祖的聰明大智。《帝王世紀》也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又稱為「軒轅黃帝」,實際上是因為黃帝曾居住在「軒轅」這個地方,因以為名。軒轅黃帝是崇尚黃色的,這是因為這個部族生活在黃土高原,其賴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黃河,而這一人群的皮膚又是黃顏色,這種「黃河、黃土、黃種人」的三位一體,使他們對「黃色」有了更多的偏好。黃、皇古字通用,由黃帝而衍變成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為最為尊貴的帝王的專稱,在歷史時期黃色更成為皇帝獨有的專色,中國古代的宮廷建築,無論是宮室、都邑、太廟,也都由黃土築成,成為有別於其他文明的「黃色文明」。至於黃帝的專號「軒轅」,《說文》段注為,曲(車舟)藩車為之軒,大車謂之轅,「軒轅」實際上指為「有篷頂的大車」。據史料記載及學界研究,早期的黃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為重要的內容,「軒轅」大車的發明,為這種生活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運輸工具,在當時的部族生活中占據有重要的地位。並因此而成為黃帝及其部族的名號。另一方面,黃帝部族以龍作為圖騰標志。考古發現中,龍的形象的不斷變化,龍形象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實際上是黃帝部族發展壯大,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真實寫照。

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後采向東發展,到達中原,並在河南新鄭形成政治中心。《史記》的有關註解均有「黃帝號有熊」,「有熊,河南新鄭是也。」《元和郡縣圖志》:「鄭州新鄭縣,本有熊之墟。」另外,陳留(今屬開封)有「黃城」、杞縣有「夕卜黃」、滎陽有「黃水」、封邱有「黃池」,這些都與黃帝部族的活動有關。密縣的大瑰山、臨汝的崆峒山、靈寶的荊山,盧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黃帝活動的遺跡,反映中原地區是黃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動地區。黃帝以中原為中心,「慣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尤其是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屬河北)大戰,取得了勝利。黃帝及其部族的軍事行動,加速了傳說中各部族間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以中原為核心的南達於江、東至於海、北達燕趙的內涵相近的先進文化。

黃帝在典章政制與經濟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貢獻。《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這種管理形式,應該是後世政權的雛形。黃帝的史官「倉頡作書」,「伶倫作律」、「容成造歷」,「黃帝考定星歷」等,黃帝時的文化成就巨大。黃帝采銅鑄鼎,以玉為兵,刳木為舟,作宮室以避寒暑等。黃帝的夫人嫘祖發明了養蠶、織錦等,反映了黃帝時代的前所未有的發明創造,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

傳說黃帝在功成名就於荊山鑄鼎後,騎龍升天。《史記·封禪書》有詳細的記載,在河南靈寶,有與這則傳說相關的地名與遺跡,如荊山、鼎湖、龍溝,以及黃帝廟。在陝西省黃陵縣,有「橋山」,而「橋山」附近有黃帝陵,這里也就成了歷代君民祭奠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聖地了。

依照史書記載,顓頊為黃帝的孫子輩。《史記》、《帝王世紀》以及某些蘇譜均有詳細說明,在黃帝的25個兒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號者僅有14人,這些姓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姓,現代姓氏則是在此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氏」。黃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為黃帝生下的兩個兒子分別是青陽與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帶的西南地區長期生活,並娶當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為妻,他們的兒子顓頊從小便在西南地區生活,後隨氏族東遷到中原。

顓頊既是古史傳說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當時統合天下的部族名號。學術界對顓頊的本意有著多種的理解。《論衡》中談到的「顓頊戴干」,有的學者以民族志與考古發現相結合,解釋其為原始部族時人們在頭部佩飾器具從而形成的一種頭部裝飾,這種裝飾使得其成為「扁形變頭」。根據史書中將「顓頊」與「高陽」並稱的現象,其含義為旭旭升起的太陽。而這種對自然的崇拜現象,在當時應是較為普遍的。

顓頊及其部族東遷的過程,也是以顓頊為首的部落聯盟形成的過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發展的過程。顓頊在河南、山東、河北等黃河中下游地區活動留下有大量的遺跡。其最重要的傳說是保留在《淮南子》等書中的「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的傳說,兩大部族的長期征戰,在史書中形成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顓頊也因此而獲勝,部落聯盟獲得了空前的擴大,並以此贏得了五帝之一的贊譽。

顓頊的統治中心也在中原。史書記載,顓頊在河南許昌、杞縣、淮陽等地居住。《左傳》:「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帝丘在東周時為衛國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陽附近。顓頊盡管在軍事上有所作為,但他的功績主要在宗教禮儀上。《大戴禮記》對他的功績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稱贊他是很有謀略,通曉道理的人,他的行為舉止符合天意與鬼神的意志,所以說他是人與神的溝通者,他所開啟的由宗教對人的控制的辦法,以及對社會組織結構的改造,在當時是個進步。顓頊死後,埋葬在頓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內黃縣,據說他活了98歲,顓頊之後,其部族又分裂為若干個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獻,甚至在一些「蘇譜」中,也有「顓頊八子」的記載。顓頊娶鄒屠氏之女生蒼舒、隕鼓、禱戴、大林、龍降、廷堅、仲容、叔達等8子。顓頊又娶勝奔氏之女生子稱,稱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樣在中原生活,但也在關中、江淮等地區生活,其遺族後來還遠遷到嶺南活動。老童(卷章)的部族後又發展為重黎和吳回。

重黎這個傳說時代的人物,實際是由重與黎二個部落合並而成,重黎實際上是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的後裔逐漸裂變為「九黎」,並成為「黎民百姓」中的主體。重黎曾擔任過帝嚳時的「火正」。「火正」是傳說時代掌管火源的職官,因為火的發明傳說為祝融氏所為,因此「火正」又稱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與祝融有了聯系。火的發明,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驅除野獸,使人類在與其他動物的爭斗中處於優勢;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變為人類智力的進步創造了條件;火可以用作耕種,「刀耕火種」的初期農業的興起,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標志。以看守火種,到對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負責,因此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重黎受命與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進行戰斗,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帝嚳以平叛不力而殺了重黎,並讓重黎的弟弟吳回襲任火正祝融之職,吳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稱。

吳回在南方與共工氏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他與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傳》均記載,在河南鄭州有「祝融之墟」,其具體地點在新鄭與新密附近,即西周時期鄶國所在地。吳回及其部族雖然在陝西、山西、甚至東南地區生活,但最終以中原為中心,吳回死後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區。

陸終傳說是吳回的兒子。根據對其名號研究,陸終是以捕食善跳動物而著稱的部落,並以此作為圖騰以及首領的名字。陸終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帶活動,山西的平陸、河南豫北地區的「大陸」(吳澤)等便是這種活動遺跡的反映。在豫北地區的獲嘉、修武、輝縣交匯處的吳澤,實際上也是當年吳回曾活動過的地區,這里與顓頊故都也相去不遠,並有親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較好的生活基礎。

陸終生6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竹堅)、會人、轡牲、季連。其中,樊封昆吾為己姓。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蘇姓的先祖,這是諸多蘇譜所公認的。樊封於昆吾,又稱昆吾氏。也就是說,由陸終及部族發展衍變而來的昆吾部族,其首領亦稱「昆吾氏」即蘇譜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義,《夏小正》解釋為:「昆,小蟲。」又稱,「昆者,眾也。」「小蟲動也。」《說文通訓定聲》認為,昆吾為眾蟲之意,吾即音的尾語。昆吾源自陸終,二者都有「眾蟲」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圖騰相近;另一方面說明其部族人口眾多,興旺發達。《國語》、《史記》都記載,昆吾為「夏伯」。

《呂氏春秋》記載有「昆吾作陶」。《說文》及其相關著作也有「昆吾者,壺之別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區活動。他們的蹤跡與夏人相近,如在山西傳說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陽為「顓頊之墟」,這里不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書紀年》寫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於有蘇。」「帝芬」,有的書中記載為「帝槐」,是夏代第8個王,屬於夏代中期。

《世本》:「蘇氏,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元和姓篡》:「蘇,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鄴西蘇城是也。」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蘇氏出自己姓。顓頊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生樊,封於昆吾。昆吾之子封於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
「有蘇氏」
「有蘇氏」在商代仍有活動,其重要人物是蘇妲己。《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在《國語》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史記·殷本紀》表述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有蘇氏」是商代的重要部族,但與商王室的關系並不融洽;商王室討伐「有蘇氏」,擄得了美麗的妲己,而且殷紂王十分喜愛妲己的美色。

蘇國
蘇國的建立,是蘇姓歷史上的大事。
西周政權建立後,周天子對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左傳》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杜預註解為:「蘇忿生,周武王司寇蘇公也,與檀伯達俱封於河內。

關於蘇國的范圍。《後漢書·郡國志》雲:溫,故國也,蘇忿生封。」《括地誌》卷二,「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漢、晉以為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溫是蘇國國都,位置在今河南溫縣西安樂寨與招賢一帶。《左傳》記載,春秋前期周桓王將蘇國的田地給予了鄭國,這些地點有「溫、原、締、樊、隰城、攢茅、向、盟、州、陘、(阝貴)、懷。」其中,溫、州、陘(邢),均在今溫縣境內。原、樊,在今河南濟源市境內。締、向,在今河南沁陽市境內。隰城、懷,在今河南武陟縣境內。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內。(阝貴),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攢茅,有考證為攢城與茅城,均在今河南輝縣市境內。以上諸邑,很難說是蘇國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濟源市與焦作市的全部,今新鄉市的西部,這樣一個廣大的地區。其基本上與康叔受封的衛國為鄰,也應該是當時較為重要的蘇國。蘇國的爵位,文獻中稱蘇國國君,有「蘇公」、「蘇氏」、「蘇子」、「溫子」等多種稱呼,盡管當時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說法,據說執行時並不嚴格,因此,蘇國可能僅為「子」爵,其首領又任司寇,稱作「蘇公」.

西周時期是蘇國的重要發展時期,傳世的青銅器著錄在《三代吉金文存》一書中,其中的《史頌鼎》有長篇銘文,記載了史頌受命視察蘇國,掌握並實行蘇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錄有蘇國銅器《蘇公簋》,這件器物銘文不長,卻記述了蘇、周聯姻的史實。兩周時期,異姓諸侯間的聯姻,是密切相互間關系的重要手段,蘇女嫁與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蘇國對周王室的仰慕,同時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蘇、周關系密切的標志。在三門峽虢國墓地也發現有西周晚期的蘇、虢聯姻的器物。虢國都上陽,位置在今三門峽市近郊,虢國雖不屬於大國,但卻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輔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釀成國人暴動;虢文公為周宣王時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門峽墓地中發現的「蘇甫人」盤、匝,正是蘇女遠嫁虢男的反映。「蘇冶妊」鼎,記載了作為蘇君夫人的妊姓女子,為她的女兒遠嫁他鄉,而專門作器的情況。在三門峽墓地,還發現有「穌子叔」鼎、「穌貉」豆等,其銘文不長,但都可以說明,蘇、虢間有著持續不斷的良好關系。此外,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寬兒鼎》青銅銘文拓本中,記載了「蘇公之孫寬兒」的歷史史實,對研究蘇國史,也有重要的幫助。青銅銘文中的「蘇子叔」、「蘇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蘇國宗室的重要人物。

《詩經·小雅》記載了蘇公與暴公的史實,「蘇公作是詩以絕之」。《世本》雲:「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chi,持)。蘇成公,平王時諸侯也。」篪是一種樂器,「管樂十孔,長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棗。」

春秋時期,奴隸主貴族的禮樂制度發生了動搖,周天子的神聖地位也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平王東遷洛邑,蘇國與周都僅一河之隔,蘇國成為王畿之地,其相互間的矛盾也大大加劇了。

蘇國與列國間的矛盾,首先來自於鄭國。鄭國是西周時期最後被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鄭國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異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區的關中,「犬戎之亂」後,鄭武公協助周平王東遷,並在王畿重建鄭國。鄭國受封的地方,原來也有一些小國,鄭先後滅掉鄶、虢等8個小國,在中原擁有一席之地,成為在中原有一定影響的強國。鄭國勢力的擴大,無形影響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鄭交惡,並互以太子為質。平王病逝,在鄭為質的太子孤因哀傷過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為桓王。桓王對鄭國稱霸,心有餘悸,在朝中對鄭不恭,引起鄭國朝臣的不滿,他們力主挑戰王權,以觀其行。這一天,鄭國大將祭足率領鄭國軍隊白玉門津渡過黃河,以向蘇國借糧遭到拒絕為由,強行收割蘇國已成熟的小麥,並運回鄭國。其後,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強搶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見,在諸侯稱霸的時代,蘇國作為周王的親信國,但卻受到傷害。周天子並令衛、陳、蔡

Ⅷ 有誰知道姓氏」蘇「的由來,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

上面所說 , 溫蘇本是夏代昆吾氏之子為兄弟 , 分別封在太行山以南和太行北上的東部 , 當溫國被滅時溫姓誕生 , 但蘇姓還沒有誕生。被封在太行上北上東部地區的昆吾之子的部落 , 因以紫蘇草為圖騰 , 也稱他們為有蘇氏族。有蘇氏族商代時官至冀州侯,冀州轄溫地,冀州城在溫北,即今博愛縣的內都村,有蘇氏便以溫為故里了。商代末代君王紂辛,因搶掠冀州侯之女妲己,引起有蘇氏投周伐紂,冀州侯蘇護(後人稱呼)和其子蘇全忠、蘇全孝等皆戰死。當周朝建立時,因有蘇氏有功,武王賜封蘇忿生以家鄉十二邑建蘇國,官授司寇(負責刑法牢獄)之職,蘇國都城在溫城。蘇忿生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蘇姓第一人,此前商代冀州侯為有蘇氏。在 《 史記 - 商本紀 》 中,記載的妲己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姓氏,說明她是顓頊的後裔。如果按照小說 《 封神演義 》 上講,妲己是冀州侯的女兒,冀州侯也應姓己,應名叫己護。但是, 《 封神演義 》 小說上稱她姓蘇,稱其父為蘇護、子為蘇全忠、蘇全孝,這是後人的稱呼,他們本是姓己的有蘇氏族人。周初史料中記載出現司寇蘇忿生時,才能明確地說蘇氏誕生了,所以蘇忿生為蘇姓第一人。根據溫縣的傳說,蘇忿生應是己護的後代,傳說是己氏滿門在反紂戰爭中戰死之後,剩下唯一的一個少年名己全仁,被武王保護起來,他在氣忿中生存,而易名為蘇忿生。所以蘇忿生應是蘇氏的始祖。蘇忿生家居蘇國都城溫城,溫縣便是蘇姓的發源地,今溫縣蘇國故城與蘇氏故里的清風嶺上,還有蘇氏歷代埋葬在夏庄的祖墓地,據 《 溫縣志 》 載,夏庄處在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有商大將軍蘇全孝之墓葬志。蘇國的滅亡上面已經說過,這里不再陳述。蘇姓人外遷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楚國已經有了大夫蘇從,戰國時期各國大多有了蘇氏,著名的是洛陽的蘇秦家族,是我國歷史上縱橫家的代表。漢代的蘇建、蘇武已經到了陝西,北宋的蘇洵、蘇軾已經到了四川,南宋蘇頌已經到了福建等地。蘇氏祖根溫縣(蘇國之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閱讀全文

與蘇姓的傳統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