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什麼時候開始流行

中國文化什麼時候開始流行

發布時間:2022-08-17 07:59:40

㈠ 中國古代文化在哪個朝代以後開始大發展

中國古代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和中國古籍記載,相傳經歷了遠古文化之有巢氏[2] [1]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3] 、黃帝軒轅氏[3] 堯、舜、禹等時代[4] ,《先秦史》雲:「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到中國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
共8張
遠古文化
文化概念
·以不變應萬變的基礎——明確文化的概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指人類在科技、思想、文學、藝術、體育、教育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一定文化是對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它以物質文明為基礎,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階級性的特徵。不同民族,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文化差別也很大。文化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統治階級會利用文化來維護其統治;而被統治階級也會利用文化來表達他們的願望,進行反抗斗爭,因而使文化呈現出階級性。
·文化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同時又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一定社會文化總是在繼承前期文化的基礎上而存在和發展,他同歷史的發展一樣,不同時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徵。
文化成因
·明確中國古代文化所處大環境——中國古代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
1.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生產力水平和綜合國力一直處於世界前列。這種優勢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是文化領先的根本原因。
2.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華文化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自我發展與創新,加之兼收並蓄,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國家政策的推動,如開放的對外政策和科舉制度等。註:2005年,科舉制度創立一千四百周年(605年創立)和廢除一百周年(1905年)。

中國文化是從何時開始傳播的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國的接觸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相傳殷朝滅亡後箕子曾入朝鮮,傳播了中國的文化。統一的秦王朝聲名遠播,古代印度稱中國為秦,至今西方許多國家的語言里,中國的名稱來源於秦字。漢朝國勢強盛,張騫、班超先後活躍於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使遠在更西的各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成為可能。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植物移植到中國,大宛(位於中亞費爾干納)的名馬得以引進,黎軒(當時屬羅馬帝國的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雜技魔術在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朝廷上表演。中國的絲綢成為羅馬貴族衣著所用的奢侈品,備受珍視。當時西方對中國的稱謂之一即來自絲字。中國的絲、紙和鋼傳入印度。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通過不同渠道傳入中國。有的學者認為,江蘇孔望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石刻。佛教在中國歷經盛衰,延續至今兩千年。朝鮮北部和越南北部,在漢代都已不同程度地濡染了漢文化,奠定了以後與中國進一步交流的基礎。

㈢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文明探源:「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當代指中國國家),源於中原地區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其流傳年代久遠,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時期產生。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影響層麵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華夏文化圈」與「漢文化圈」。

2、中華文化,相傳經歷了遠古文化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以考古學為據:如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智人時代,已經開始出現文化,此時期考古發現有織縫衣物和葬禮,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懂得耕作。

在湖南已有文獻記載有第一個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開始出現,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區考古發現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3、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的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已有出現中國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其中青銅爵是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4、除了黃河下游出現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以外,還有處於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這些遺跡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前半期,無論在中國的北方與南方都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

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古代四川一帶也有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證明巴蜀地區等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是同等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並且一起繼承之前的文化遺產,也可證明中華文化早期也是多元發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體。

5、對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的認識是從清朝末期民國初期開始的,到今年來隨著中國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而在大批著作中多有論述。「在中國,文化的整合通過國家集權來實現,文化的延續通過改朝換代來實現,文化的輻射通過疆域盈縮來實現,文化的涵化通過夷夏互動來實現。」

6、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使中西方學者在看待中國文化發展歷程時有很多分歧和差異,而其中一個重大差別就是對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的認識而涉及到的一個分期問題和各時代的主要文化特徵,本文將就這兩個主要方面做出論述。

㈣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盛行於什麼時期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及盛行便是在先秦諸子百家時期。而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思想被統治者接受以來,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社會上千年的正統思想,其他學派如法家、墨家、陰陽家、道家等卻因為受到打壓以及無人繼承,最終淹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既包括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與歷代聖者學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華。它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我們談的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指形成與上古的「易經文化」和後來的儒道文化、佛教文化與歷代大家的文化學術著作~

㈤ 中國歷史上文化高峰都在什麼時期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文化高峰,依次是東周時期(東周列國時期或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叫六朝時期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宋元時期(或遼宋金元時期或大峙大統時期)。東周時期是中華文化系統基本建立的時期,中華人族創建了以易學(易道學)、語文學(華語學)、數學(數理學、數算學或數形學)、名理學(形名學或名學、詺學)、哲道學(道學包括心道學)為基礎學術文化,以諸子百家分閾研究為特色,以實用格物學(包括醫學、天星歷法學、地理學、生物學、質化學——煉丹術等)、資生學(工學、農學、商學或貨殖學、知識學)、格人學(包括武治學、禮治學、儒治學、人本學、教育學、法治學、策治學等)、資心學(包括文藝理論、文辭學、各種藝術)為致用學術文化,以天教(包括占卜、命運、風水、天神、地祇、鬼魂、怪靈信仰及祭祀及其產生的民俗文化)為神學統領的泰東神華文化系統。但是秦朝獨尊酷法焚毀了中華文化體系的典籍,漢朝獨尊儒術禁絕了神華文化體系全面復興。
漢朝獨尊儒術,漢代統治者把儒教與天教融合發展為儒教(儒家神學化並改造天教合並而成),促使道家走向神教化產生了道教,讖緯神學流行,為印度佛教東傳創造了條件。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戰亂導致獨尊儒術不能通過專制權力全面實施,中華文化逐漸復興。魏晉時期產生了融合名理原理與易、道、儒學形成的玄學(玄理學,與風水與測命術為核心的玄命學不同),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華文化復興進入新高潮,產生了第二大文化高峰。但是由於處於戰爭頻繁,苦難的中華人族把人生寄託在神教與命運信仰,易學進入第二次神秘化應用時期即風水術與測命術時期,加上秦漢毀滅中華文化體系導致文化斷裂,中華文化體系沒有全面復興,其中名理學、易道學、哲道學基本斷絕。而佛教附帶傳入印度文化,對中華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隋唐時期雖然處於大統一並且沒有實現唯儒專制,但是受到儒道佛三大神教及漢代唯儒遺留影響,隋唐時期文化相對處於自然發展狀態,詩歌藝術到達第二高峰。
經過隋唐戰爭、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唐末農民起義、五代十國大戰亂,中華文化再次受到毀滅性摧殘。契丹人建立遼朝首先統一北華地區,宋朝統一中原與南華地區。其後金朝推翻遼朝,從宋朝分裂的西夏先後依附遼朝與金朝,加上北亞各部,形成了北方陣營;唐朝分裂的大理依附宋朝,吐蕃、西域、朝鮮、日本、東南亞等以宋朝為宗主,形成南方陣營,形成了南北半統一的大對峙局勢。由於宋朝全面繼承了中華文化體系,加上宋朝實行文官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自由開放政策,中華人族的文化思創力得到釋放,再次創造了中華文化極盛局面。元朝統一南北陣營並首次把青藏高原納入直轄統治區,雖然為了防範宋統區人民實行等級統治,但是元朝繼承宋朝思想文化自由開放政策,中華文化繼續發展,形成了宋元文化極盛時代。宋元時期,中華文化宋元時期除了名理學、人本學沒有恢復興起外(宋初龍昌期復興了名理學與人學,但被以思孟儒學為主流的韓歐程朱理學毀滅扼制,名理學由此斷絕),諸如文學、藝術、經濟、格物(科學)、技術、哲道學、治世學、數學、易學、心學等方面,都達到了歷史最高峰,科學技術與數學等創造了諸多世界第一,經濟產值至少佔據世界產值的70%左右(這個比例只有美國在二十世紀中後期達到這個水平),並且產生工商資本主義方式的萌芽。宋元文化成果通過宋代國際貿易與蒙元西征,傳播到西亞與歐洲,推動的世界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創新與大航海的實現。
明朝替代元朝後,全面返古再次實行文化唯儒、經濟唯農、扼制工商與文化創新的極端專制統治,清朝照搬明朝文化唯儒經濟唯農極端專制,禁錮了華人的文化思創力,導致泰東文化停滯甚至大倒退,泰東神華進入文化黑暗時代,被大步向前發展的西方迅速趕超後侵略宰割,儒家文化難以拯救中華危亡,被迫接受西方文化體系。但是在清末與民國時期,有識之士看到西方文化的致命弱點與中華文化的優勢,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但由於政治思想分歧導致中華分治局面,分治各方對於中華文化復興態度、方法及政策不一,沒有形成中華文化復興的統一態勢。但是中華文化復興已成不可扼制的浪潮。

㈥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三、定型期:秦漢

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至於文學、藝術皆根植於上述思想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以地方為特色的區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但有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漸散失了,於是傳統文化傳承就突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㈦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孕育發生到雄壯強大,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日臻豐富的歷程,也是人不斷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進高峰的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一)基本特徵:蒙昧時代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主要情況
1.中國人種及文化獨立起源。大量考古發現有力駁斥了中國人種西來、南來、東來諸說這類論斷。我國境內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考古遺址表明,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間,體質上存在明顯的承續、發展的人種學序列,基本上是在一個大的人種(蒙古人種)主幹下發生和發展的,還未發現西方人種的參入,中國人種西來說和中國文明西源論缺乏人類學依據。也就是說,中國石器時代文化是在相對單一的人種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以後中國文化持續穩定的獨立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2.農業起源的中心奠定了農業文化的基石。經歷了一百多萬年的採集和漁獵活動,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積累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大約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了農業栽培和家畜馴養。中國無疑是世界農業起源的中心之一,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內的豐富多彩的農業生產方式,奠定了有別於游牧方式的農耕文化的基石,由此決定了後來中國文化的許多實質性特點。
3.中國文化的多元發生。中國前文明期時期的文化遺址數量極多、分布極廣,恰似「滿天星斗」,它預示著中國文明的多元發生,然而其主體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南北不遠的范圍內,這與文獻傳說大致相符,華夏(河洛)、東夷(海岱)和苗蠻(江漢)三大先民集團,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就得到了部分的證明。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一)基本特徵:文明奠基,元典創制
像世界其他地區獨自生成的文明系統一樣,此一階段已經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構架,後來影響中國文化乃至整個東亞文化達兩千多奶奶許多特徵在此階段已初步顯現。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二)主要情況
1.文明初興。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在我國范圍內普遍出現了文字、青銅器、宮殿、祭壇等,中國文化開始進入文明階段,這與文獻所載古史系統中的夏代相當,目前在豫西、晉西南進行的考古發掘正在揭開童年時期(夏代)中國早期文明的面紗。
2.青銅文化獨具特色。中國青銅時代的諸特點,如銅錫合金、塊范鑄法、有特徵性的器物類型及其組合,這些都與西方文明有所不同,尤其重要的是,中國青銅器優先用作禮器,以象徵王權和等級秩序,其次用作兵器,以投入戰爭維護政權,而不像其他文明中那樣主要用做生產工具。
3.天、地、人三大祭祀發達。尤其是祖先崇拜特別發達,這與早成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互為因果,並孕育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特徵,如慎終追遠、重史立言等。
4.中國文化第一次轉折。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轉折時期。私有經濟迅速發展,世卿世祿的世襲社會向俸祿制的官僚社會過渡,宗法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私門」,「士」階層興起,一元文化離析,多元文化發展,諸子並存,百家爭鳴,學術枝櫱,各門學科逐漸走上獨立分化之路,,如文學、藝術、史學、哲學、醫學、數學、農藝、軍事學、天文學等,各領域都吸收然後揚棄了宗周的文化體系,與社會變革的新時代相表裡,達到空前繁榮的水平。這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元典時代」)。
5.元典創制。這一時期形成的《詩》、《書》、《禮》、《易》、《春秋》及《論語》、《墨子》、《莊子》、《老子》、《孟子》等中華元典,系統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中堅理念。人文精神、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論、憂患意識等,以及陰陽、道器、有無、理氣等范疇,在諸子辯難、百家爭鳴中已張揚開來,為後世中國文化的觀念層面垂範作則,建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三、定型期:秦漢
(一)基本特徵:大一統的帝國模式和文化模式基本定型
從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後220年的這四個多世紀,是一個連續的文化過程。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建立,漢民族在政治、軍事以及所有的內外事務上都表現出強勁態勢,民族的文化原創力得到輝煌的迸發,並顯示出帝國文化的外拓氣象。這是「古代帝國的完成期」、「古代中國文化的總歸結時代」,它完成了對先秦多元文化的一統整合。
(二)主要情況
1.中國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固定下來。如度量衡的統一、文字的釐定,以及教育模式、戶籍控制、官吏考試方式和經學、史學體系的格局大定,形成中國獨具的特色,並在帝國內部有效實施。漢族的形成也在此一時期,漢語、漢字、漢方等沿用至今的文化成果,都在秦漢時代基本定格。
2.儒家文化開始在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在經過秦朝至漢朝前期百餘年的探索、調適與磨合之後,大一統帝國的集權體制終於找到了一種與之相契合的意識形態,那就是發端於元典時代而又汲納了道、法諸家的儒家文化。在漢代統治集團倡導的「獨尊」氛圍下,儒家文化被經學化和官學化,「經學」成為至尊之學,兩千年來規范著全民的視聽言動。而在統治集團的實際運作中,卻儒法兼采、王霸並用,這也成為後代專制集權統治的一般方略;士大夫間流行儒道互補的生活哲學,下層社會則輔之以潛行著的種種民間宗教。
3.中央集權政體、皇權更替、朝代循環的基本模式形成並固定下來。這一模式對後來兩千年的改朝換代和文化傳承影響甚巨。這種模式是,在一個朝代內部,帝王按嚴格的宗法制度世襲轉讓;但當一個王朝腐朽不堪維系,則有雄強者借勢取而代之,出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皇帝輪流做」的局面。農民戰爭或豪強奪權導致的改朝換代反復重演。正因為帝王世襲並不絕對可靠,於是統治者更加重視王權的神化和聖化,後代的專職理論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改朝換代並沒有引起文化中絕,盡管後繼朝代「改正朔,易服色「,但總是自覺認同前代並實現文化接力,秦漢之際、兩漢之際是如此,後來歷代也是不是如此。
秦漢時期中國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統,中原農耕文明在與周邊游牧文明的沖突交融中,逐漸贏得強有力的控制地位。秦漢文化足以與南亞的孔雀王朝文化、歐洲的羅馬文化相媲美,成為亞歐大陸並峙的三大帝國文化。秦漢時期,既可以視為中國史前文化及元典時代之後的一個大完結、大整合,又可以視為後來的帝國文化乃至中國本土文化奠定模式的獨立階段,這四百多年自成循環,有始有終。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一)基本特徵:胡漢文化、中印文化大融合
這一階段,中國文化開始大范圍地與東亞、西亞、南亞文化進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亞洲之中國」的道路。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二)主要情況
1.中國文化的第二次轉折。魏晉以降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都為之一變,呈現出有別於秦漢的時代特徵。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崩潰,門閥制度和貴族政治成為此後幾百年間一大特徵。庄園經濟和貴族政治導致的割據性,使朝廷對上下文化干預弱化。文化由社會轉向個人,由外部轉向內部,對個人生命意義和心性情理的探求,給此後幾百年見玄學和佛學的高漲留下了充分的空間。經學和名教衰頹,是魏晉以來文化轉折的一大標志。「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輕賤唐虞而笑大禹」成為魏晉至唐代中葉的文化主潮。儒學陷入困境,其後發家和名家雖曾一度受到重視,但最終代之而起的卻是「玄風獨振」,佛學興盛。玄學的發達,可以視為兩漢思想禁錮以來的一大解放,是個人主義的復歸;儒家思想「獨尊」局面被打破後,儒、玄、釋、道多元文化,共存共融,形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後又一度的思想學術大繁榮。
2.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是這六百年間文化的一大主題。有別於秦漢的是,這一時期,華夏農耕文化的同化力有所減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壓迫曾經造成「五胡亂華」、南北分治的局面;但游牧文化無疑又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復壯和補強作用,繼秦漢之後,隋唐成為又一帝國文化高峰,不能不說得益於充滿陽剛精神的北方民族「胡氣」的熏染,物質上如此,精神上也是如此。
3.來自南亞次大陸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互關系是這六百年間的又一主題。 佛教傳入之初,也曾經與儒、道等文化體系相沖突,但終於與中國的倫理規范、實用理性、崇拜模式、政治需求等等相妥協、相融合;經過排佛、滅佛、佞佛、援佛等過程,佛教逐漸實現了中國本土化,並深刻影響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尤其是隋唐時期,佛學宗派林立,禪聲繚繞,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峰異巒。如果按照通行的說法將中國學術史分作七段(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朴學、近代新學),那麼其中三段(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是直接因為佛教影響而形成學術大勢的,而其中的二段(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就在這一時期,後來的宋明理學也潛伏於此。
4.中國文化中心開始向東向南轉移。這一過程大規模展開與東晉南渡,至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基本移至南方,所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什九」,但文化中心的南移還沒有最後實現,這六百年間正好是南移過程中的過渡和調適期。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一)基本特徵:近古文化定型
公元9世紀的中國,繼春秋戰國之際和漢魏之際以後,發生了又一次社會變革和文化轉型,它同時還引起東亞文化圈內朝鮮、日本等地文化也相繼發生變革。有不少日本學者和歐美學者,將此次轉折看作是中世紀(或稱「中世」)向「近世」的轉型。中國學者陳演恪則認為:「唐代之史可分作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二)主要情況
1. 地主——自耕農經濟和文官政治相互結合。唐代中葉以降,領主庄園經濟破產,地主——自耕農經濟定型;賦稅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制為開端,以後宋明幾帶的賦稅改革,越來越明確地把朝廷對平民的直接經濟關系確定下來。政治上亦是如此,科舉制度實行以後。門閥貴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從地主和自耕農中考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此種地主——自耕農經濟和文官政治的特色,與封建時代的西歐、日本大相區別。
文官政治形成
2.市井文化勃興。唐宋以來,實物經濟式微,貨幣(包括紙幣)大量流通;城市由單純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堡壘演變為經濟和文化的集散地(這種功能的變化被有的學者謂之「城市革命」)。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市井文化趨於活躍,反映市民生活及其情趣的小說、戲曲,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另創一格。如果說,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構成中國文學主流脈絡,那麼中唐以後其俗的一脈(如戲曲、小說等)便由潛漸顯。
3.儒學復興。醞釀於唐中葉,在宋明得以張大的理學,一定意義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復歸,尤其是陽明心學已初具道德個人主義的內涵;宋學的懷疑精神和清代考據朴學的實證精神,也已觸及到實證科學的底蘊;另外,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為一體,形成所謂士大夫階層,他們的審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觀念主導了全社會的價值規范,對其後乃至今天的精神生活仍有影響。
4.民族文化的氣質從漢唐的雄強外拓轉向宋明的精緻內斂。唐以後,在日益強化的君主集權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實行文武分離、右文抑武之策,雖然防止了武人割據和篡權,卻導致國防劣勢,也使民族文化的氣質和國民性格發生變化。而與此同時,中國周邊民族卻日漸崛起,走向與華夏本土文化相抗衡的道路。盡管最終都沿襲、傳承了中原農耕文化,但是後進民族的一再軍事征服所造成的破壞,無疑也阻礙了中國文化原發式近代轉型的可能。
唐中葉以降的文化轉折,決定了一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大體走向。故爾有識者多重視兩宋文化,如嚴復說「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而對西方文化來說,「最近幾個世紀西方所接觸的那個近代中國的大部分特徵,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總之,這一階段構築西方資本主義侵入之前中國的文化背景,也是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基礎和出發點。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一)基本特徵:中西文化交匯,中國文化走向近現代化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但這一過程也賦予了中國文化新的發展際遇,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二)主要情況
1.早期啟蒙思潮。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更加活躍,出現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在觀念意識層面,明清之際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唐甄等一批先進人士非君崇「公」,高倡「民本」,開近代啟蒙主義之先河。
2.西學東漸。此間,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土,揭開了西學東漸的序幕,這是繼否叫東傳之後中國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的又一次大交匯。滿洲人入住中原建立清王朝,其初期並未中斷西學東漸,但雍正以後則大體使中西文化交流停頓下來。直到鴉片戰爭後,才開始又一輪西學東漸的歷程。
3.朴學興起。清朝前中期,基本沿襲宋明以降的文化路徑,只是考據朴學的實證精神得到空前發展,對兩漢以來經學的神聖性起著「解構」作用。
4.內力、外力共同作用推動文化的現代轉型。清代晚期以降的現代轉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西方影響與中國文化的固有因素彼此激盪、相互作用和產物。曾經頗有影響的「沖擊——反映」模式,充分肯認了西方現代文化的輸入對於中國現代轉型的作用,以及中國固有傳統對現代轉型的阻力。但僅僅認識到這一側面時不夠的,還應該看到,在民族危亡和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面前,中國文化自元典時代就深蘊其中的憂患意識、變易觀念、華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傳統,通過現代詮釋獲得了新的生命,轉換為近代救亡意識、「變法——自強」思潮、革命觀念以及近代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等等,推助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至於自宋明以來隱而未彰的原發性近代文化因子,更被納入到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動因系統之中。如果對此估計不足,必將導致對中國近一百餘年來現代化進程的片面理解。
5.兩廣、江浙成為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由於現代西方文化從東南沿海登陸,所以兩廣、江浙成為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閩粵等地以及宋明以來就已成為文化中心的江浙等地,在這一階段不僅是經濟的重心而且是新文化的重心,其文化能量不斷地向內地輻射、推進。此種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的文虎啊傳播路向,與兩宋以前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南的文化傳播路向恰成相反之勢。而兩湖地區則成為古與今、中與西相互交會的要沖地帶,所以際會風雲,人問薈萃。這些都構成中國近現代富於特色的文化景觀。
6.文化變革劇烈空前。20世紀以來的文化變革,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在劇烈程度上,都比中國文化史上的前兩次轉折(春秋戰國之際和唐宋之際)有過之而無不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新舊決裂,可以看作詩對明清之際以來啟蒙思潮的一個完結,對中國文虎啊傳統有所釐清。此後,中國經歷了對歐美模式和蘇俄模式的學習、選擇與揚棄。尤其是70年代末以來,在世界信息化、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氛圍中,中國正在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上經歷著變革,從而把清中葉以來百餘年間起伏跌宕的文化轉型推向高潮。這種轉型的激變性和復雜性,為古今中外所罕見,它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此一過程自19世紀中葉已經開始,時下正在贏得加速度),這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基本內容;二是從國家統制式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這種經濟體制的改軌與上述經濟形態變化同時並進,正是現代轉型的「中國特色」所在;三是從工業文明向後工業文明轉化,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的這一轉變所誘發的種種問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也呈現於尚在現代化過程之中的當代中國面前,如信仰危機、生態危機、能源枯竭、文明沖突等等。當下日益深化的現代轉型對傳統文化的激盪、挑戰和提供的發展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文化史正在揭開蔚為壯觀的新場景。

思考題:
1.「百家爭鳴」是在怎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2.如何評價秦漢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
3.隋唐文化多元化的原因是什麼?
4.如何理解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整合?
5.中外文化的二次大交匯的特點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㈧ 流行文化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流行文化是時裝、時髦、消費文化、休閑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等概念所組成的一個內容豐富、成分復雜的總概念。這個總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節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區或全球范圍內,在不同層次、階層和階級的人口中廣泛傳播起來的文化。
它其實是某種特定風格的文化興起的意思,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因此無法說出誕生的時間,因為不同的流行誕生於不同的時間。在中國,大概是進入20 世紀90 年代,市場經濟的主流地位得到確認,這為流行文化的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合理性與合法性的條件,流行文化得以朝氣蓬勃地發展起來。

㈨ 「文化」一詞的來歷是什麼樣的,中國何時開始出現文化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開始主動的弘揚中國文化。我們每天都把文化掛在嘴上,要讓我們准確的說出來什麼是文化,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有點困難的。文化這個詞它來源於《周易》但是它最初的意思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到了西漢的劉向時期,文化這個詞才逐漸地與我們今天表達的意思相接近。用我們現在理解的文化概念來講,我認為是在夏朝時候最先出現文化的。

文化在現在被人們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所留下來的,我們可以得到實物叫物質文化。那些精神文化則是我們無法觸及,到但又深深地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東西,這對於我們來說更加重要。我認為我國開始出現物質文化是在夏朝,而開始出現精神文化則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些文化一直延續到我們現在,物質文化值得我們保護,精神文化值得我們不斷學習。

與中國文化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