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讀書季是什麼文化

讀書季是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17 13:08:14

Ⅰ 讀書日活動有哪些

如果你的企業或者平台,可以舉辦全民讀書季,企業可以增加你們的好感文化價值,平台可以有轉化價值。
1,可以參與話題送書。2,跟其他活動一起結合,進行文化運動等。3,策劃聚攏一個圈子,關於愛好讀書、生活自律方向的人群交流。

Ⅱ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世界在這一瞬間失去色彩,世界在這一秒種淹沒音符。當年華撒落了一地的花瓣,唯有你,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飛過了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沒有了國界,沒有了季節,你,讓世界插上羽翼!
讀書,在絢爛的春天。沒有人會否認春天的溫暖和浪漫。讀你,就像讀一個五彩的春天,「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當百花齊艷,百鳥爭春,在書的海洋里,我尋找甜美的神秘,當一本秦文君的《男生賈里》握在手裡,我想沒有人會拒絕它的甜蜜,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波瀾萬丈的人生,但它卻讓你情不自禁地和書中的人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走過甜蜜的青春才華。讀一本書,就像讀一個溫暖的春天,讓溫暖照亮你的心窩!
讀書,在熱情的夏天,沒有人會否認夏天的火熱和激情,讀你,就你讀一個激情的夏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原來,夏天也可以有這樣的景緻。當一本郭敬明的《1995至2005夏至未至》握在手上,沒有人會拒絕它的熱量。手心有了溫度,眼神有了潮濕,浮草開出了伶仃的花,寂寞推開了沉重的門,和主人公一起走過十里花海,然後就是一望無際的沙漠。灼熱的淚無聲地劃過臉龐,讀一本書,就像讀一個熱情的夏天,讓熱情燃燒你的心窩!
讀你,在悲涼的秋天。沒有人會否認秋天的蒼涼與希翼。讀你,就像讀一個希翼的秋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著保爾悲慘的遭遇,認為一切都有了盡頭,而你卻告訴我們有一種力量叫堅強,它能讓一切腐朽變為神奇,讓人即使在悲涼的秋天也能看到生命的活力。讀你,就像讀一個希望的秋天,讓希望填滿你的心窩!
讀你,在寒冷的冬天。沒有人會否認冬天的寒冷與肅穆。讀你,就像讀一個肅穆的冬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而,你卻告訴我們,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你告訴我們,有一種力量叫堅持,所以寂寞的山谷里,野百合也有春天。讀《輪椅上的夢》,你教會我們,即使身處嚴寒,只要永不言棄,我也能活出真精彩!讀你,就像讀一個堅持的冬天,讓堅持捧暖你的心窩!
讀書,在四季,四季,在讀書!你是那蜿蜒曼妙的古爵城堡,埋藏著這世上最閃亮的星星,你是我心中最深邃的美麗,讓我的人生之路永不迷茫!
徜徉於書海之間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不僅是人類發展的驅動,更以渙然一新的方式給我們一方暢索未來,渺若辰星,撲朔迷離的幻想之境。也許就在我與它心與心的觸摸,體及之中,我已展開了一對以智慧為羽翼的翅膀,在忘我的書海中飛翔
生命的形式不僅僅是滿足於,在平實的路地上默默無語的度過空虛的寂寞時光。而應該在潛移默化中升華自己的肉體,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靈魂的高尚情操。我思故我在,人只有在讀書中思索,在思索中讀書,在不知高深處的湖水中漫逆,從而達到另一種生命形式的誕生。也就這樣靈魂從混沌的塵世中超脫出來。《愛蓮說》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渾濁之中,不受污染,以潔身自好的品格立足於塵世中,亦稱之「君子者也」。在不盡的書海中,無數傾吐芳香的荷花,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更顯其高貴從容之色。也就在文學氣息的充溢間,這個世界的紛繁事物都被凈化了,絲絲渺渺浸潤著這香氣四溢的空靈之境。人在書中,也就更像是飛翔,毫無束縛,隨心所欲,在不盡的大自然中也能嗅之清靈之氣。在書中的一隅,奏響了春之聲,綿柔細滑,清新怡人,恰似一位出浴的少女身著粉裙,在柳葉間翩然起舞,無怪乎有詩雲:「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栽出,二日春風似剪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的世界令人神往,如痴如醉於詩情畫意之中。楓葉寄託著人的思念故人之情,秋風瑟瑟,楓葉飄飛,滑落於你的指尖,你是否會想起「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當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是否會為瀑布的壯闊雄渾所嚇倒,要知道假若瀑布退縮於岩壁之上,而不邁出騰空飛越之舉,瀑布又怎麼會有今天之奇觀呢?
我不是一棵乾枯的蘆葦,而是在書香的雨露中沐浴長大的青翠欲滴的幼苗。在不斷的暢想中飛翔,又在不斷飛翔中升華。只有與書心與心地觸及,才會感受到生命竟是如此豐富多彩。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這種境界恐怕只能在徜徉於書海時,才能真正體會,也因為如此生命才能得卓的飛越

Ⅲ 中國傳統文化

1、傳統民俗。比如:各地的飲食文化、風景名勝;各種節日的習俗;各地的婚喪嫁娶的風俗==;
2、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四大名著==;
3、陰陽五行、九宮八卦、醫卜星相、奇門遁甲、五行八作、奇能異士==
4、武學江湖;

春節
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新年煙火
為夏歷正月初一(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春節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廢除傳統農歷(陰歷,實為陰陽歷)改行歐洲的格利高里歷(陽歷),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歷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格利高里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以「過元旦」來稱呼過農歷新年。
「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農歷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歷年、舊歷年。
日本陰歷天保暦在明治維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歷計日,原來的陰歷便稱之為舊暦,人民的慶祝活動也只在西歷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雖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傳統習俗過年,只是更改過年的日期,把過年的傳統習俗改為格里歷新年進行,但原琉球國領地沖繩縣以及奄美諸島等地區仍有舊正月的慶祝活動。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如韓國及越南,即使官方歷法改用了西歷,官方及民間仍然有農歷春節的慶祝活動。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歷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元旦
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雲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歷歷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閑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

元宵節
來歷: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元宵節掛燈籠
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日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於此期間掃墓。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端午節
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七夕節
來歷: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七夕節
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中元節
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中秋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節
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國慶節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 臘八粥材料
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除夕夜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Ⅳ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的是什麼

先秦典籍,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1. 《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一起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 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2.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宋代理學家們自認為是孔孟的真正傳人,但實際上卻閹割了孔孟的學說。非但如此,他們還從佛家、道家那裡偷來了很多東西,但卻不但不承認,還大肆攻擊佛家、道家,實在是非君子所為也。正是由於他們的閹割,致使中國傳統文化從那時起發生了嚴重的蛻變,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實在是罪莫大焉!

  3. 更有甚者,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 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內,明、清沿襲而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也都是在朱注《四書》里。由於這些因素,使《四書》不僅成為 了儒學的重要經典,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直到近代全國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所以,有人把《四書》與西 方的《聖經》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聖經」。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於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這種比擬都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一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中庸」

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言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造造爾。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皓,反求諸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宜爾妻孥。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吲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拚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則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攢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祖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祖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諦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廬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之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怯,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文王,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譽於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養生,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炯。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雲:相在爾室,不愧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斧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雲:子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化民,末也。詩曰:德遒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宋代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貢獻很大。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Ⅳ 初中生必知的文化常識

首先了解課本知識, 1 中國傳統習俗和節日,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 解古代歷史和人物。 3 文明禮儀 和 4 文學常識
-
中學生文化文學常識必備:
(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二)朝代傳說:「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還有其他說法。
(三)地理:「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後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穀: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 形事、轉注、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
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白蛇傳》、
《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8.「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
「鳳、雅、頌」三大類
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
「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
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
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
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貶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
「三寶」,拂教名詞,指拂、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徵。
32.溢號:是大臣死後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
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ù)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
1.桑梓:家鄉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
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穀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
10.敬稱:①稱帝王: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
(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的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見);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用輩友人中長於自已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⑤稱年老的為:丈、丈人(後來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泰水」。⑥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對尊長者和同於朋輩間的稱謂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齡稱謂:(代稱)①垂髫(tiao)指三四歲~八九歲兒童。②總角指八九歲~十三四歲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風歲~十五六歲的少年。

不只是了解 還要學會運用 不要死記硬背 看書要明白這本書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和知識。 學會靈活運用。

Ⅵ 我愛讀書演講稿100字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校團委雲棧編輯部部長尹昕儒。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讀書。

《雲棧》雖是校刊,但為它徵稿好比擠一支牙膏,從暢通無阻到讓我們擠得齜牙咧嘴,而銷售量就像在一路坐滑梯。究其原因,是這幾年同學們的閱讀量在逐漸減少。

當然,這不光是附中出現的問題。放眼社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百年毫不動搖」的口號響徹人心,很大一部分人都力求經濟發展,為中國的偉大復興做出經濟方面的支持。當然,這樣的不懈努力的確使我國的國力持續增長,國民的生活邁向了更高的台階。

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對物質財富的需求不斷上漲,但是,我們的生活真的逐漸幸福了嗎?我們總認為經濟效益能夠實現生活的滿足,但事實卻是,我們內心的物慾一旦燃燒殆盡,便會被空虛侵佔——這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有一種安穩正在喪失。

很顯然,真正的幸福和滿足,存在於精神充實當中。我們的時代,需要精神的慰藉和支撐。

慰藉、支撐,都在書中。

讀書能讓我們足不出戶便通曉天下古今,增長見識,提高評判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只是基礎。

書有很多,內涵很豐厚。一代代史家秉筆直書,留下的是過去社會的興替,有教訓,有經驗,還有期盼;哲學大師們的思辯是人類向知識外沿的勇敢求索,一個又一個世界在我們面前折疊展開,是跳脫出定論的無盡可能;文學是尋找自我的百寶箱,而它背後的真善美成為我們精神家園的基礎構架,讓我們由內而外地感恩和祝福每一個人與每一片土地……讀這些書可以讓我們回歸自我,獲得內在解放。

讀書,使我們走近文化的沃土和文明的豐碩果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經歷浩劫後雖然骨脈猶存,但氣息微弱。我們要熟知和襲承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修養,在讓我們的文化在多元的文化狂潮中依然特色鮮明、屹立不倒的基礎上,看清自己文化的本質以及讓現在的我們高度評價的西方近代文化的本質——這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作為知識分子和社會未來的力量,我們不能僅僅為了「學習」而讀書,更要關注書籍之外的社會和世界。這個世界一直在運行,但它如何運行,運行得怎麼樣,怎麼才能更好?更根本的,這個世界是什麼?來自書籍的、來自我們的理論補充與精神支持不可或缺。我們要為社會讀書、為世界讀書。

那麼當今,我們可以如何增加閱讀的積累?我想,閱讀習慣的培養需要滴水穿石的毅力和信念。集合起每天的零散時間,我們總能夠讀來一些東西。更何況閱讀是一項終生的事業。問題往往出在不想,而非不能。

3月中旬,學生發展中心發起了清華附中青春讀書季系列活動,各年級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活動中來。雲棧也將主辦讀詩會和讀書沙龍等讀書活動。日子總是忙忙碌碌地過去,世界一直在不停地走。時間一去不復返,而我們仍然懵懂。唯有在閱讀時,我們才能想起,自己還可以扒著書縫認真想一想,什麼是閱讀,什麼是思考,什麼是時間,什麼是世界。謝謝大家。

Ⅶ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你了解的有哪些呢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華特有文化,包括:

神話傳說: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八仙過海、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等等。

社會風俗: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等。

Ⅷ 中國的「文化斷層」是指什麼.

中國的「文化斷層」是指文化斷層是期望的文化准則和價值觀與現實的文化准則和價值觀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絕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無法學習傳統文化。

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一次革新運動。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語的摘要,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到西漢,封建統治者獨尊儒家學派,記載這些經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萬古楷模。越到後世,文言文同實際口語的距離越遠。

這種情況是不能適應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的。從唐宋以來,白話文書面語逐漸興了起來。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發出提倡科學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號召。思想的解放帶來文體的解放,覺醒了的廣大人民群眾,掀起了民主主義的浪潮,為白話文運動打下了群眾基礎。

由於新文化運動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導致了後來對國學的忽視,國學開始衰落。以至於現在的絕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現代人在閱讀和學習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時必須藉助專業人員的翻譯才能了解一些。這就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三個斷層。

(8)讀書季是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斷層的問題,兩岸都存在,但也有所不同。大家可能知道,大陸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有過「文革」的「破四舊」,這個「破四舊」指的是所謂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實際上,當年的「文革」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是大革文化的命,造成文物古跡、書畫古籍的大破壞,造成中華文化的大浩劫。

可以說,「破四舊」在大陸對中華文化產生過很大的負面沖擊和影響,導致出現中華文化斷層的問題,教訓深刻,記憶猶新。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大陸進行了大力度的「撥亂反正」。比如全民閱讀活動。從十多年前,大陸開展了全民閱讀活動。現在,有四百多個省區和城市開展經常性的全民閱讀活動,產生了深圳讀書月、北京閱讀季、蘇州閱讀節等一批很有影響力的全民閱讀活動品牌。

再比如,2007年開始實行的農家書屋工程初步解決了8億農民群眾讀書難、看報難的問題,促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多年來,大陸特別重視對青少年加強中華文化的傳統教育,舉辦了各種形式的中小學生中華文化傳統經典誦讀活動,在普及中華文化的活動中還出現了「國學熱」現象。

Ⅸ 節目《朗讀者第二季》評價很好是什麼原因

《朗讀者第二季》的豆瓣評分甚至比第一季還要高,這不僅取決於第一季的高口碑,還歸功於第二季的節目各方面的推陳出新以及高精尖的製作能力。 《朗讀者第二季》之所以能夠得到好評,源自以下幾點因素: 首先節目組的初心一直未變,從來沒有因為第一季受到大眾關注而轉向流量小生,而是堅持節目風格。每個嘉賓的個人經歷和故事背景通過非常有感染力的文字傳遞他們的情感,不僅非常能夠感動觀眾,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這也是節目最大的價值。

相比其它節目,《朗讀者》這種較為新穎的題材平兀而不激情,更沒有令人開懷大笑的情節,但卻成為新時代中眾多身心壓力者的最愛。《朗讀者》節目通過語言的魅力凈化人心,激發鼓舞眾人之熱血,是一檔鮮有的有價值觀的節目。 加之各位領軍人物在台上的精彩朗讀,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對於“初心”的執著和態度,這些嘉賓的說服力很強,無疑是給予觀眾精神上的刺激,使得觀眾內心跌宕起伏,回味無窮。

Ⅹ 相約讀書季,共抒悅讀夢作文咋寫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經典作品。閱讀經典著作可以對人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學到很多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尤其是很對青年學生的健康長成和道德品質提高都有很好的幫助。當前,經典閱讀正在成為我國發展的一種良性趨勢,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需要來自經典閱讀的正能量。正值青春季,莘莘學子與經典為伴,與閱讀為友。發現閱讀之美,感受閱讀之樂,傳遞閱讀之情,打造師生讀書、愛書、戀書,營造暢游書海的書香氛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這正是學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宗旨,需要圖書館員與讀者一塊兒用心去讀,去體會。
在書香里跳躍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書香里浸澤的生活,一定是美麗的生活;在書香里漫步的朋友,一定是難忘的知己。
一本好書,應該是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的;一本好書,因該是值得我們對比分析的;一本好書,還應該是值得我們消化吸收的。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時的受用或感動,不只是一時的美妙裕豐風景,而是你整個人思想境界的提高,它在我們人生成長方面更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經典好書對讀者心靈與精神的療愈作用是心理學與閱讀療法的一個重要體現。如果你學了一些心理學的有關知識,懂得了一些閱讀療法的相關原理,相信會對你本人的心理狀態和當下與未來的人生質量都特別有好處。它們會給你一把金鑰匙,悄然之間打開了你心靈的一扇又一扇天窗,陽光、空氣和水撲面而來,讓你看到並感受到你人生的美麗。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你會像理解、寬容、愛自己一樣的理解、寬容、愛他人愛社會。只要你學會運用它們,就會得到快樂與幸福的回報!你的學習生活需要心理學和閱讀療法,你的浪漫人生同樣也需要心理學和閱讀療法的考察、檢視與時時提升。
我等你,在開花的樹下。
我盼你,為那落英一地的芬芳。
你來了,為這芬芳里的你的芬芳的人生。
哦,的確是感覺太美了,詩里有畫畫里有詩,所以同學們芬芳著紛紛而來了,為著他們芬芳的人生。對他們芬芳的人生來說,他們心底也有許多要對親朋好友說的話,可是苦於沒有場合和機會,也許一直不能如願。好在,現在有我們可愛的逸夫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可以為我們提供這樣的一個表達心聲的機會。
(如能幫到您,望您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讀書季是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