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滿族有什麼節日
除了我國傳統節日,還有:添倉節、頒金節、上元節、走百病、二月二、蟲王節、中元節、開山節、臘八節、小年(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滿族:掛旗過年。
『貳』 吉林省有什麼風俗
吉林當地特色風俗:
1、秧歌
東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國漢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歷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的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江城的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有淳樸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歡快、豪放矯健、質朴憨厚、幽默詼諧等藝術風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蹺、耍龍燈、跑旱船和逗獅子最為著名。
2、踩高蹺
踩高蹺,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春節、元宵節、廟會等傳統節日里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吉林地區也很盛行。流行於我們吉林地區的高蹺內容較為豐富,傳統高蹺扮演的人物有頭蹺(武扮公子)、二蹺(武扮旦角)、漁、樵、耕、讀、青蛇、白蛇、許仙及一般的上裝(女角),下裝(男角)等。
踩高蹺的表演藝術性很強,要求演員具有較好的基礎,除在行進中和廣場上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的大場外,還有兩三人為一組表演的小場。小場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蹺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已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它或扮演成活報劇,或扮演成戲中角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3、龍舞
「龍舞」是一種形式完美,具有較高藝術技巧的舞蹈。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龍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東北,群眾把龍舞歸於秧歌范疇,習慣稱之為「耍龍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用舞龍祈禱神靈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耍龍燈的動作很豐富,吉林地區比較流行的有「龍操水」、「龍卧沙」、「小花子」、「掏腰窩」、「金龍盤玉柱」等多種形式。其藝術特點是氣魄宏偉,舞姿生動,變化多端。但無論表演哪種花樣動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龍成為了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重要節慶期間,最受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藝術。
4、跑旱船
流行於吉林地區的「跑旱船」多隨秧歌隊活動,屬秧歌雜耍部分。「旱船」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漁翁做解纜繩等模擬動作,漁婦乘船前行,二人輕盪漫舞。現在也出現了許多新內容。比如,「喜送公糧」、「夫妻趕集」等形式,更為群眾所接納和喜聞樂見。
5、獅子舞
「獅子舞」是擬獸舞蹈,是我國民間舞蹈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也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它起源於南北朝時代。現在,我們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獅」派,俗稱為「逗獅子」,歸屬秧歌類。舞獅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伴著歡天喜地的鑼鼓聲,更顯得喜慶有餘,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吉林節慶活動:
吉林省的地方節日性活動很多,以「長春電影節」、「長春汽車博覽會」、「吉林市霧淞冰雪節」、「通化人參節」等較有影響。兩年一次的電影節在八月中下旬舉行,每次電影節都有海內外電影界名星及大腕參加,備受矚目。汽車博覽會和人參節則以招商活動為主。霧淞節在每年最寒冷的一月份舉行,因為只有這時才是觀賞霧淞奇景的最佳時機。
1、霧凇冰雪節:
時間:每年1月份
以觀賞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吉林霧凇為主,節慶活動時間約1個月。期間舉辦盛大的東北大秧歌會,松花江上放河燈、彩燈,五彩繽紛的綵船游江會,焰火晚會,國際及全國性的滑冰滑雪及冰球賽事,各種大型的商品定貨、洽談會和旅遊產品交易會以及冰燈、冰雕游園盛會。目前,霧凇冰雪節已舉辦五屆。
2、北山廟會:
素負盛名,向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譽。
北山寺廟具有佛、道、儒三教圓融共處的特點。每年進入夏歷四月,廟會接連而來:四月初八佛誕節、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四月二十八的葯王廟會、五月十三的關帝廟會。其中以四月二十八的葯王廟會最為熱鬧。自康熙三十年建葯王廟,就逐漸形成一年一度的廟會。近年來,廟會更是盛況空前,每年遊人都在30萬以上。
廟會期間,香煙繚繞,鍾磬齊鳴,男女信士虔誠禮拜。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山下有馬戲雜技表演,衛生知識展覽宣傳。國營商店、私營企業、個人攤床百貨雜陳。各種風味小吃比比皆是。
北山廟會已是東北最大的民俗旅遊節會。
3、江面捕魚:
時間:每年隆冬季節
地點:松花江或松花湖上
簡介:到吉林市旅遊有一個活動很值得參與,那就是在冬季的江面上捕魚。首先要為出江捕魚的漁民們敬壯行酒,之後跟隨30多艘漁船同時出江捕魚。在捕魚現場,開江魚歡騰跳躍,您可以體驗漁民喜獲豐收的快樂。捕魚結束後,可以在愛林度假漁港湖邊搭建8個灶台,與捕撈的開江魚和潔凈湖水為原料,用原始的烹飪方式製作「江水燉江魚」。
『叄』 滿族的風俗習慣越簡單越好
1、婚姻: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
2、服飾:
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發式。
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
3、喪葬:
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由於要將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將骨灰裝殮回京。
(3)吉林滿族傳統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滿族的傳統文化活動:
1、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大都與狩獵相關,有舉重、摔跤、跳馬、跳駱駝等。「跳馬」要在馬飛跑時,橫躍馬身;跳駱駝則是從後躍上駝背。跳馬與跳駱駝,都是為和敵人短兵相接時,便於飛上敵騎的擒拿技術,並成為經常鍛煉的運動項目之一。
2、古代滿族愛好歌舞,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入關後,舞蹈必選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稱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
3、滿族文化的發展,突出表現在滿族用漢文著書立說方面。著名詞家納蘭性德所著《飲水詞集》和《側帽集》,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以封建貴族家庭生活為背景,廣泛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現實,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將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肆』 有關吉林省的年節、歲時、方言、習俗等
吉林方言
吉林方言與東北方言相似,由於原住民以滿族為主,現在的漢族大部是由山東、河南等地移民而來,加之東北曾被俄、日短期佔領,因此方言有些五花八門;雖然方言在城市已經少見,但農村仍是方言滿口,西遊的網友若來吉林,還真得了解一些呢…..
介嘎達————這里、這個地方的意思,介是這的意思
捏嘎達————那裡、那個地方的意思,捏是那的意思
賊 ——— 最或很的意思,如賊多、賊好、賊漂亮等
老鼻子了———很多、太多的意思,與鼻子無關
銀 ———— 人的意思
拇們 ———— 我們的意思,拇字用的是鼻音
哈 ———— 啥的意思,讀二聲,常見的有:你干哈呢?
睞懸 ———— 睞是扯的意思,睞懸就是講聳人聽聞的事、吹大牛
綳丁 ———— 經常的意思,如:你綳丁罵我!
二虎吧唧—— 缺心眼、冒冒失失的意思,也稱虎了吧唧
好使———— 神通廣大、頂用、能辦事的意思,如:你到公安局好使不好使啊?
面 ——— 軟或笨的意思,如:這個人真面!再如:面他!意思是打他!
電炮 ——— 打仗使用的下勾拳,但要打在下巴上,如:給他一個電炮!
小撒拉蜜—— 跑腿、跟班的人,類似於廣東的馬仔,與小蜜無關
電驢子——— 摩托車
摩電———— 有軌電車
大氅 ——— 大衣
皮筒 ——— 皮大衣
手悶子——— 棉手套
靰拉 ——— 冬天穿的鞋
衛大羅——— 水桶,外來語,源自俄語
布拉吉——— 連衣裙,源自俄語
列巴 ——— 麵包,源自俄語
大鼻子——— 對俄國人的蔑稱,現通指洋人
榻榻米——— 床墊子,源自日語
上垓———— 上街的意思,垓是街的意思,源自雲南話,60軍駐長春時帶來的
票房子——— 候車室、售票室的意思
方言土語
起根、乍根、的根:原來、原先、開始。 得(dè)色:輕佻。
夜個兒:昨天。 橫:厲害。
多暫:啥時候。 擱這兒:在這兒。
圪土達:地方。 干(gá)哈(há):干什麼、做什麼。
這圪土達 :這地方。 唱蹦蹦:指唱二人轉(地方戲)。
打腰:指有錢有勢闊氣。 扎古扎古:指給病人治療;又指梳妝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 貼晌:一近下午三時。
小嘎兒:小男孩。 老闆子:趕馬車的人。
掌包的:跟馬車管事的人。 跑腿子:已超過結婚年齡的男人,但又無配偶。
出門子:姑娘出嫁。 打八刀:離婚。
老趕:外行。 撅子:指人脾氣倔。
小摳兒:為人小氣。 蠍虎:厲害。
日頭爺兒:指太陽。 脖立蓋兒:指膝蓋。
笆籬子:監獄。 張三兒:指狼。
麻溜兒的:快點。 煞楞:辦事利落快。
毛楞:辦事粗心不穩當。 趕趟:來得及。
膈應人:使人覺得煩惱不快活。 體登人:指坑害人。
粘簾子:指出事惹禍的意思。 老鼻子啦:很多。
丁鈀:總是。 嗯哪:是、行。
可勁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大拉乎吃的:不循規矩和禮節,盲目作大。
白話:能說(貶意)。說的話和辦的事與本人的身份不相稱。
喂大羅:水桶(俄語)。 利亮兒:辦事干凈利索。
烏了巴突的:指水沒燒開,溫度不涼不熱。 外屋地:廚房。
艮不溜丟的:指人不開通,辦事不 乾脆。也指食物堅韌而不脆。
可勁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 拉倒:作罷。
急眼:急了。 匹兒片兒:不利落。
橫是:八成是。 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執。 嘎牛:出奇、美麗。
死乞白列:糾纏不放。 岔紕:兩差,誤會。
劃魂兒:猜疑不定。 鬼頭蛤蟆眼:奸詐。
小店兒:小氣、吝嗇。 界壁兒:隔著一堵牆的鄰居。
禿擼反漲:說話、辦事反反復復。 賊亮:特別亮。
吉林小吃
白肉血腸 朝鮮族沉藏泡菜 打糕 會友發包子 健身美容食品——薏美酥 芥末墩兒 冷麵 李連貴熏肉大餅 清蒸白魚 什錦田雞油 筱筱火燒 筱筱火勺 新興園蒸餃 延邊蘋果梨 延邊魚香泡菜 掌上明珠
吉林飲食
吉菜是採用吉林當地產野生、綠色、天然原料與特有的烹飪工藝,集吉林省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飲食文化和習俗而形成的具有特殊風味的系列菜式。吉菜刀工精巧細致,色澤造型講究,五味調合香醇,具有很高的飲食文化品味和滋補保健功能。
吉萊代表菜晶多樣,主要名菜有:長白山珍宴、吉萊生態宴。砂鍋鹿寶、清蒸松花江白魚等
吉林的風俗禁忌
接神
在黑龍江、吉林一帶,大年夜接神是為了祈福,接神主要是接財神。
接神時屋門洞開,在庭院設供桌,桌上陳設香供蠟燭,燃放鞭炮,主人跪拜,由外面迎進室內,室內人要問:"迎來財神了?"男主人立刻高興回答:"迎來了,迎來財神了!"這時要有一人從屋外抱進一捆柴,女主人要問:"抱進柴了(財)了?"抱柴人馬上高興回答:"抱進柴(財)了!"柴諧音為財,取其吉利的意思。
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高高的被落上,這時男主人要問:"小子起來了嗎?"這個孩子立刻從被落上起來,高聲答道:"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
女主人開始煮大年夜的接神餃子,煮時故意煮破幾個,男主人問:"掙了嗎?"女主人答:"掙了!"忌諱說煮破,以掙取其掙錢的吉意。這時放好桌子,端上水餃,全家團團圍坐,吃年夜飯。解放以後,破除了迷信,大年夜多燃放鞭炮祝賀春節,接財神的習俗漸漸消失了。
吉林民風民俗
朝鮮族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具有吃苦耐勞、堅強勇敢的光榮傳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與鞏固,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要貢獻。朝鮮族愛穿素白服,注重禮儀,尊老愛幼,能歌善舞,重視教育。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於1952年9月3日,素以「歌舞之鄉」、「足球之鄉」著稱於世。
滿族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和具有革命傳統的民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現已通用漢語文。滿族婦女喜愛穿著旗袍,樣式美觀大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已成為中國傳統女裝,並深受青睞。滿族傳統的禮俗、祭俗、婚俗、葬俗、居住習俗、育兒習俗等,現在還影響很多地區。其繪畫、剪紙、歌舞、曲藝、民間故事、民族體育傳承久遠,至今流行。滿族飲食獨具特色,「滿漢全席」聞名遐邇。
蒙古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服飾、飲食、住行、建築、婚俗、喪葬、禁忌和禮節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每逢自治縣、民族鄉成立紀念日和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都舉辦那達慕(娛樂)大會,開展賽馬、叼羊、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和歌舞表演。
各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諸種因素的影響而不斷變化和發展。
吉林錫伯族風俗http://www.sibeculture.com/sibeasu/asu/mfms/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
獨具特色的冰燈、河燈和廟會是吉林傳統文化習俗。吉林是冰燈的故鄉,吉林人民30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這一傳統的吉慶娛樂活動。最初的冰燈是在器皿中盛水,待其凍結到一定程度形成冰殼時,倒出中間的水,然後在中空的冰殼內點燃燈火而成。河燈是超度溺水亡靈而作的法事演變為文化娛樂活動的。
吉林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多姿多彩的滿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吉林市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宗教祭祀諸方面深深地烙上了滿族文化的印跡,依稀可尋覓到幾百年前的風采。馬褂、旗袍是滿族的民族服裝,曾風行於全國。滿族的食譜和菜餚頗具特色,白肉血腸是獨享吉林食苑的美味。寬敞的庭院和山牆上的垂魚、腰花磚雕飾件以及庭院東南角豎立著的祭祖喜鵲的神竿——索羅竿,是滿族四合院的鮮明特點。
吉林市市區有1742年修建的東北最大的孔廟——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糅的北山古廟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之最」吉林石隕石,還有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情。
東北的年俗(遼寧·吉林·黑龍江)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 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 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 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 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 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 (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 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陞官圖、擲骰子、 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 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斗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朴、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 ,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 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嚴時刻.全家互道「新 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滿族的春節
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一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沈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稱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吃餃子叫"揣元寶" 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節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後,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節日。
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牆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製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
『伍』 烏拉滿族傳統文化有什麼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等。
喪葬風俗
停靈
一般人家老人死後,要順炕放三塊木頭,俗稱「停屍排子」,把死人放在上邊。要頭朝西,腳朝東。死者的嘴裡要放一個銅大錢,或者硬幣,叫「含殮」。
要停靈三天。第一天,報喪。通知遠近親友,當晚家人不能睡覺,叫做「守靈」。死者頭前放一盞豆油燈。用棉花捻成長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邊,豆油燈一夜不滅,俗稱「照屍燈」。死人,一般要在屋裡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殮、祭奠。當人們抬屍首時,不能走門,要走窗戶,因為門是留給活人走的。第三天出靈,即出殯。
祭奠
第二天,中午開始「祭奠」。親朋好友得信前來,要獻上「帳子」和禮錢。「帳子」就是整幅白布,上邊別上用白紙寫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萬世流芳」等,喪家要把帳子懸掛在靈棚里,供人觀看。棺材頭旁邊,站著一個主持儀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兩旁,叫做「陪孝」。弔唁的親友要站在棺材前頭,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聽真,這位是你老的什麼什麼人,前來給你老弔孝來了!」隨後向憑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憑吊者三鞠躬後跪下磕頭。主持人喊:「平身!」憑吊人起來走開。下面繼續第二人。
順序是先長輩,後晚輩。
滿族人家死人成殮後,在院內要掛紅色幡旗,有一尺多寬,一丈多長,掛在院內西邊一根兩丈多高的木頭桿子上,滿族人認為幡是死者的靈魂。每天太陽出來之前,將紅幡掛起,太陽落山之後,將幡取下,放在棺材蓋上。
出殯
出殯的時候,長子手舉「靈頭幡」,走在靈車前頭。靈車後,其他子女們打著「銘旌」,就是細長的布條,像旗幟一樣,結在一根長棍上。布條的周圍鑲著狼牙邊。旗的顏色,要根據死者是哪旗人而定。
滿族死人,不寫「殃榜」,這點與漢族不同。所謂「殃榜」,就是在一張白紙上寫明某人某日某時「含殮」,某年某月某日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時辰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時辰為「避忌日」,告知親友,按時參加儀式,按時迴避。
喪葬分類
滿族人的棺材與漢族人的不一樣,漢族人的棺材是平頂的,滿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寬,跟起脊的房屋一樣。滿族人叫「旗材」或稱「滿材」。
棺材不能白茬,要著色,一般是紅土色。兩邊棺材幫,要畫上山水花紋、雲子卷兒,俗稱「韃子荷包棺材」。棺材頭要畫雲子卷兒和仙鶴等,也有的畫上各種花卉,俗稱「花頭棺材」。
棺材頭的橫批,一般是「駕鶴西去」。棺材後頭,要畫上蓮花,叫做「腳踩蓮花上西天」
燒飯風俗
滿族喪葬中,有「燒飯」之習俗。遼金時女真人就有將「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的燒飯之俗。滿族沿襲此俗,富貴人家還將生前所御狗、馬焚燒的。後努爾哈赤等一再告戒要節省食物器具,除燒飯外,也不再焚燒狗馬,只將生前所用狗、馬在燒紙時,用鞭棍催打狗馬從火堆上跳過就可以了。
出殯回來,要擺筵席宴請參加送葬的親戚朋友,叫做「辭靈飯」。
祭奠日期,有「一七」,也叫「頭七」,就是人死後的第七天。家人和子女要攜帶供飯、供果等到墳頭焚燒。以後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
到了一百天,還要照樣祭奠,叫「燒百日」。祭奠完畢,家人和子女在墳前脫去孝服,叫做「脫孝」。
到了一周年時,要「燒周年」,舉動比較大。再以後,要「燒三周年」。每年到了清明節,家人和子女要上墳祭奠。
用菜風俗
滿族烹調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
菜餚圖片(8張)
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麂、獐、狍、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
生育習俗
滿族十分重視對子女的生育。婦女一旦懷孕,被視為全家吉事,這時婆母便告訴她一些保胎知識和傳統禁忌。如:不準孕婦到別人的產房去,不準坐鍋台、穿台。不許大哭大笑,不準侍奉祖先神。懷孕五月,不許去馬棚,不許牽馬等。
關於嬰兒
小孩出生稱「落草」。據說,古時滿族婦女在炕上臨產時,要捲起炕席,鋪上穀草,產婦在穀草上分娩,以後便相沿成習。小孩「落草」後,如果是男孩,要懸一小弓箭於門左,象徵其長大後成為一個優秀射手;若是女孩,則門前掛 一紅布條,象徵吉祥。
嬰兒出生的第二天,要請子婦多、身體好的婦女喂第一 次奶,叫「開奶」。第一個進產房看孩子的外人叫「采生人」。滿族認為嬰兒長大後性格會像「采生人」的性格,所以十分注重挑選「采生人」。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要「洗三」,請兒女雙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給孩子沐浴,也稱沐浴禮。沐浴用大銅盆,內放槐樹葉、艾蒿,倒上熱水後,前來祝賀的親友們則將銅錢、花生和雞蛋等放入盆內,叫做添盆。
沐浴過程中,如嬰兒放聲大哭,則視為大吉大利,這叫「響盆。」
孩子出生後第七天開始上悠車。
關於悠車
悠車也叫搖車,用樺樹皮做成,長約1.3米,寬0.7米有作,兩端呈半圓形,如同小船。後世的悠車多用椴木薄板做成,邊沿漆以紅色,繪制花紋,書寫有吉利話,十分美觀。
悠車掛在房樑上,搖起來十分輕便,為了使嬰兒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時掉下來,一般用布帶子把小孩的胳膊肘、膝蓋和腳脖子綁在悠車上.嬰兒下面鋪用谷糠裝成的口袋,枕頭則用小米或高粱米裝成。因滿族以孩子後腦勺扁平為美,所以使用這樣的枕頭。
滿月後
孩子滿月後正式起名,5歲前舉行一次家祭,俗稱「跳喜神」,一般只用一天,不殺豬羊,只殺雞做糕,祭祀祖先,感謝神龍送子.在族中公祭時,要舉行「換鎖」儀式。每個新生孩子每人領取鎖帶佩帶一副,並拜柳求福.祭畢,再將鎖袋裝入子孫袋內保存起來。
孩子第一次去姥姥家無疑是件大事。當姑奶奶帶著可愛的外孫回娘家, 姥姥一家不勝歡喜,待之如貴賓。這時,年輕母親把孩子的腦袋往房柱上輕輕一撞,表示孩子不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慣),而且將來肯定能長得健康壯實。
8歲以前,男孩玩具以弓箭為主,也開展比箭法游戲,誰射的准誰就受重視。女孩子則以玩鞦韆為主要娛樂活動。
滿族沒有固定的冠禮。只是由族長或薩滿在祖神案前祭祀,將靈佩賜給青年男女。一般小伙前額佩掛野豬獠牙,姑娘多佩帶野豬門牙。從此,青年男女就可參加族中的一切社交活動了。
祭祀習俗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序到內容都十分講究。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桿、祭星4個部分。
在祭祀的前3天,全族人就要著手准備了:要在院子的大門當中懸上一把穀草,這就是表示從掛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畢,不許頭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體不潔的女人入門,而且此時也不許周濟乞丐。
此外還要准備一些祭祀的食品,這里最主要的有:黃米飯和幾頭豬。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將暫存於外邊的祖宗匣子請到家中,放在西炕南頭的桌子上,然後再將屋裡常設的祖宗匣子取下來放在下邊。
祭祖
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將供桌及祖位架擺放好,然後將祖先請出,再把一頭祭祀用的純黑豬,抬到屋內南炕沿下。一切准備完畢後,主祭人誦讀祭文,此時,所有參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輩分依次跪聽。
讀完祭文後,叩首起身,然後眾人把豬抬到供桌前殺祭。殺祭時要將豬毛退凈,並將大小蹄角和豬膽放在供桌的右邊,然後再將豬抬到供桌上,豬頭向外,腳要向右。
祭神
有白日祭和夜晚祭兩種。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後。其程序是:將祭祖時所殺的豬分解成12件,連同內臟一起到鍋里煮,鍋里不放任何調料。鍋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許吃。
供品擺設整齊後,先請主祭人在前跪讀祭文,參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輩分依次跪聽,然後主祭人率眾人行叩首禮。夜晚祭神,一般分為兩步。
首先要從祖宗匣子中按先後次序請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請出兩位擺設在祖匣蓋上,每位設凈水一盅,黃米一碟,將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後燃起香和白蠟。
之後,主祭人束腰鈴、扎裙子,帶領眾人擊鼓祈禱。然後在神位前殺豬祭祀。其次,在殺豬祭祀後,主祭人還要率眾人進行背燈祭。此時要將門窗遮閉,不準人出入院內,如有外人來也不許進屋。
主祭人將燈吹滅,手持銅鈴,舞動腰鈴,口中念念有詞,祭畢,重新點燈,叩首,將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雙手舉起放到西牆祖宗板上,再將門窗打開,准許人出入。
背燈祭所用的肉,要過3天以後,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給外人。
祭神樹
是在日出時將祖先木像請到祭樹前,面向東北。將一張干凈的紙掛在樹上,然後把祭豬抬到神樹前,主祭人跪在祭豬的左方,眾人跪在其後。在殺祭之前,先用酒或干凈的水往豬耳朵里灌,豬感覺痛癢,就搖頭擺耳,眾人就認為這是神來享用了,如果豬沒有什麼反應,那麼就是不祥之兆。
殺祭之後,將豬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鍋里煮,豬膽、下鄂骨及下水等掛在樹上。主祭人將肉供上,叩首之後,眾人將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頭送到神樹前。
祭天
滿族中稱祭索倫桿子,一般是在祭祖後的第二天舉行。
祭索倫桿子用的豬,必須是無傷、純黑的公豬,殺之前先將豬綁起來,放在索倫桿子前面,燒香禱告,然後再殺。
豬骨頭不能亂扔,要在當天晚上埋在索倫桿子下面,還要將豬脖子里的一塊骨頭掛在索倫桿子上面,豬膽、豬腸、豬膀胱等物放在索倫桿子上面的斗里,讓烏鴉、喜鵲來吃,如果 3 天之內能被吃掉,便認為是很吉利的。
祭星
是在月落以後進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論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兩天進行。等月落之後,先在上屋北炕當中設一個方凳,點燃香蠟。
祭星人身穿黃紗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側,距離祖宗不遠的地方,把祭豬殺掉,這時屋內要將燈火熄滅。殺完祭豬後,祭星人咳嗽一聲,屋內點燈開門,將豬抬進屋內退毛、分解。然後再將豬抬到原來的地方,叩首祭星,這時屋內再次熄滅燈火。
祭畢,將豬抬回屋內,但不能見灶火。據說,熄燈閉光能使人神之間的距離縮短,既可以「對天直語」,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覺到祭祀人虔誠的心情。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滿族婚俗
響棚
滿族辦喜事接新娘要選一個良辰吉日。吉日訂妥後,在結婚前,男方要給女方家老酒一壇,肥豬一隻作為女子宴請親朋好友所用。
第一天,娶親去的人為單數,即新郎、媒人、兩個娶親婆、一個壓轎男孩。新郎到女方家,進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給老佛父叩頭。然後有人陪著在一個單獨的屋內住下。在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見面。
亮轎
第二天,選定良辰,請新娘上轎,新娘在鼓樂聲中揮淚與家人告別,母親則把新娘的洗臉水潑在花轎停放過的地方。
滿族迎娶新娘時多用轎,但花轎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馬拉的。花轎是在馬車上紮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後用紅綾子圍上,上面也用紅綾拉成翼狀轎頂,轎門有紅綾檔簾。在轎頂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還在轎的兩側裝上透明鏡。迎娶時,轎內要有壓轎的孩子和娶親婆。壓轎的孩子一般是8至9歲的男孩子,娶親婆是夫妻雙全,兒女雙全的土命人。
迎親
迎親時,新郎騎馬,領花轎至女家,新娘上轎,新郎騎馬繞院子一周,新娘乘轎緩緩隨行,名曰「引轎」;繞行一周後,新郎下馬,進到屋中行跪拜禮。然後,騎馬領轎返回,新娘身著紅衣,頭蒙紅布,懷抱用紅紙條捆成的二根麻秸桿端坐轎中。
打旗的、打燈籠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後面跟著是12匹對子馬,馬上坐著年輕的伴郎。在伴郎的後面是披紅戴花的新郎,再後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轎了。這娶親的隊伍沿途每到一個親友家,親友都要給新郎送禮披紅。
箭射新娘
滿族獨特的婚禮儀式。新郎新婚時,須用喜轎迎娶新娘,在轎子將 至喜房門前時,新郎不待新娘下轎,須向新娘連射三箭,意為除新娘之 「紅煞」,但為虛射,箭只射至轎前而已。接著新郎還要向喜房內之四角虛射四箭。
射畢,才許新娘下轎邁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後,新郎須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蓋頭。箭射新娘帶有滿族先人——女真人搶婚舊俗的痕跡。此婚俗在內蒙古涼城縣曹碾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較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離娘肉
到了新娘家之後,新郎不能立刻下馬,要等小舅子來給新郎牽馬,岳父上前給新郎揣壓腰錢之後,新郎才能下馬。新娘上轎時不許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轎,沒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轎。在新娘離開娘家之前,新郎要給岳父岳母留下「離娘肉」,然後才能動身。
當娶親的隊伍回來後,新娘蒙紅蓋頭,由兩個伴娘從轎中攙出,新娘的腳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上鋪上紅氈。拜完天地,再攙入洞房。在洞房門口,放一馬鞍,馬鞍上放兩串銅錢,新郎先跨過去,然後新娘再跨過去。
當新娘子跨過去之後,伴娘便隨手拿起兩串銅錢,給新娘子兩個肩頭各搭一串。一進門,一個小女孩手拿寶瓶壺,壺中裝著糧食,壺口用紅布扎著,這時伴娘接過寶瓶壺,給新娘子一個腋窩夾一個,此時還要撒五穀。
拜堂
新娘娶到家之後,新郎、新娘拜堂,新娘開臉並改梳發型。再出來拜佛父、拜神竿和神後、拜公婆,款待親友。在這過程中,新郎要用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蓋頭,然後將它放在院中的帳篷頂上,蓋頭揭下後,新郎要用手撫摸新娘的頭發。秤桿揭蓋頭取「稱心如意」的意思,撫摸頭發,象徵白頭皆老。
吃水餃
新郎新娘結婚當日行完各種禮儀後,需吃子孫餑餑(水餃)。子孫餑餑慣例由女家預備,由送親太太隨嫁妝送至男家。
它比平日所食水餃略小,餃餡由豬肉、蔥、姜、油等配製而成,餃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彎月型。還有一種俗稱餄子,需做兩個,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新婚宴後送別親友後,還要舉行家宴。這時,新娘要坐在炕下,端菜、端飯,伺候家人。
洞房
新娘被攙到屋裡後,還要在南炕上坐帳一日,被稱之為「坐福」。「坐福」時不能下地,到了晚上由伴娘和親友們送新娘子入洞房。在洞房的炕上插 3支箭,然後再點上長明燈。有些地方,新郎還要求得新娘的同意才能進入洞房。新婚夫婦入洞房上炕時那花燭不能吹滅,要用扇子扇滅。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陸』 婚俗文化在文化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滿族婚俗文化是什麼樣的呢
婚俗文化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屬於隱形文化,平時不顯山露水,只有在結婚的時候才會顯現出來,滿族文化也有自己的婚俗文化。女方家庭會用一匹馬和一件衣服作為回報。這種 "送馬還衣 "的習俗,充分說明了滿族作為北方的馬幫,對馬匹的重視和當年中原地區布匹、綢緞的價值。
清代以來,在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談婚論嫁的習俗越來越復雜和正統。雖然仍保留了許多北方馬幫民族的傳統習俗,但也逐漸向封建正統的婚姻禮儀靠攏。早年,滿族人的婚俗是,婚事定下來後,男青年在親戚朋友的簇擁下,先到女方家 "拜門",攜帶馬匹和酒等禮物。進屋後,男女雙方分別坐成一排。用金銀或木質酒杯喝完隆重的 "進門酒 "後,吃 "大軟胖"、"小軟胖"、蜜糕和粘粑粑、沙琪瑪等糕點,喝奶茶或白水叫 "茶"。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