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過年的習俗文化
春節(SpringFestival),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以「斗柄回寅」為歲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此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新的輪回由此開啟。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歷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斗柄回寅」為春正(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歲已開啟。「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歷法,「歲」即「攝提」(原始干支),又名為「歲星」、「太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干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如: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干支(歲)紀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在傳統文化中,干支與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新歲由此開始。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推廣,節令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以及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驅邪納福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貳』 信陽有哪些風俗
非常典型的習俗是喝綠茶,可以說對在信陽人的概念里,喝水其實說的就是喝茶,特別是當有人去家裡串門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泡茶給客人喝,這是一種禮俗,並且對待尊貴的客人,他們會拿出自己收藏的最好的信陽茶葉泡茶給你喝,以示熱情。
飲食習俗:與河南其他區域不同的是,信陽不是以吃麵食為主,日常主食是大米。信陽被譽為「河南的小江南」,這個可不是浪得虛名的,是由於信陽氣候溫潤,處在南北分界線淮河邊上,信陽的山水是出了名的好,所謂「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2)光山過年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還有其他方面的風俗習慣:
1、定親:通常由男方請媒人提媒,備禮傳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後,將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簡應允,名為允帖,視為正式定親。定親後,男方或男女雙方設宴謝媒,備禮相送,謂之喝定親酒。
2、擇吉:俗稱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請求婚期。先請陰陽先生算出吉日,忌單日、晦日,尚雙月雙日,以花朝節和臘八節的日子最多。選好後,用紅紙寫上喜日,備禮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無異議,雙方著手各項婚事的准備。
3、備婚:男方修建新房,裝飾室內,女方購置嫁妝。嫁妝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櫃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興旺之意;半嫁則各樣兩套,象徵成雙成對。中等人家多置全嫁,農戶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妝,極盡奢華。
4、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備大禮送至女方家中,內有大肉、雞、鵝、衣物等。潢川縣南部在迎親前兩日,過禮必有1隻公雞,女方須回1隻母雞,而在縣北部則分別為公鵝、母鵝。商城縣在迎親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進行暖轎儀式,晚上賓客滿坐,喝暖房酒。
5、迎娶:迎親的時間,淮濱、固始、息縣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縣城關在午夜。是日,男家洞房、中堂、門、窗及樹干張貼大紅「囍」字,有正貼和倒貼,倒貼者取「喜到」之意。迎親時,男方備彩轎至女家接親。
6、曲藝:信陽灶戲,是信陽特有的民間曲種,其唱腔音樂與端公祭神唱的"灶書"唱腔相近,修稱"唱灶"。它最早流行於固始東鄉、北鄉的羅集、分水、蔣集、往流等地鄉村的木匠群體中,至今約150年歷史,其代表曲目為《郭丁香》。
『叄』 作為00後,如何看待山東拜年文化
作為00後,我認為山東拜年文化值得我們尊重。山東素來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並且山東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文化禮儀傳承方面,山東人確實走在了很多地區的前面。下面我們來具體談談吧!
以上就是我對山東拜年文化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肆』 河南信陽有哪些民俗
信陽市光山縣、潢川縣、商城縣、新縣(除箭河,郭家河等地外)一帶有正月十五到自家墳地給逝去的親人送燈的習俗,每年這一天,不管離家有多遠,人們都會想方設法回到家,就是為了在親人墳前送上一盞燈,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感恩。
當地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的說法,就是過年可以不回,但正月十五必須回,可見送燈的隆重。
十五送燈是光州地區(今信陽市潢川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一帶獨有的傳統民間習俗,送燈的習俗據說是從明初開始的,相傳這一習俗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送燈習俗成為光山、潢川、商城、新縣一帶最隆重的紀念祖先的一種儀式。
(4)光山過年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信陽飲食:信陽絕大部分地處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為典型的江淮地區,是河南省唯一以米為主食的地區。在各種飲食習慣及烹飪技法上也都是具有江淮特色。
信陽菜歷經千年積淀和發展,以原汁原味、鮮香酥爽的獨特風格而香動全國16省56市。羅山大腸湯、商城桶鮮魚、信陽胡辣湯、信陽糍粑、潢川光州貢面、潢川甲魚、潢川黃崗魚湯、雞蛋灌餅等。信陽盛產南灣魚,信陽烤魚自然成為信陽的著名小吃。
『伍』 光山縣的民俗文化
糍粑——為信陽傳統名吃,主要產地有商城、新縣、潢川、光山等地。
糍粑的製作過程是:以上等優質江米為原料,淘凈蒸熟後,放進石臼內反復捶搗成泥狀,趁熱有擀仗擀薄,切成方塊或長條狀。
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將糍粑包上各種餡料,油炸烤煎,風味更加獨特鮮美。 光山麻鴨是一種體型中等,產蛋較多,適應性強,耐粗飼,覓食及抗病能力強的蛋肉兼用型地方鴨種,俗稱「爬山虎」。該鴨種群數量大,遺傳性能穩定,是我省地方優良鴨種。
光山麻鴨、光山麻鴨蛋原產地為河南省光山縣,歷史悠久,明嘉靖《光山縣志》載「自昔相傳雲,浮光多美鴨」,清乾隆《光山縣志》雲:「固鵝光鴨」;20世紀80年代開始,光山麻鴨、光山麻鴨蛋成為供港出品產品,在海內外久負盛名。2005年,光山麻鴨飼養規模達510萬只,出欄380萬只,主要分布在光山縣境內的白露河、小潢河、寨河、竹竿河四條淮河支流流域。產品多銷於贛、鄂、皖、蘇、浙、滬、閩一帶。因其羽絨品質好,屠宰率高,胴體美觀,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經產母鴨適合燉湯,成年光山麻鴨宜做板鴨而倍受消費者青睞。 光山青蝦體型粗短,體色青藍,生長於水庫、塘、壩、河流之中,不僅無刺、無腥、肉質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磷、鐵、鈣等重要營養成分。該縣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無任何污染的龍山和陳興寨攔河樞紐開發1333公頃適宜青蝦養殖的水面,並對外招商引資,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實現青蝦集約化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