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唐吾文化山在哪裡

唐吾文化山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11 01:03:38

『壹』 「東南第一山」到底是哪一座

史稱東南第一山的有兩座,雁盪山和九華山

九華山寺宇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 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九華山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方圓約百公里,號稱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時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九華山群峰爭峙,卻玲瓏秀麗。佛教興起遲於洛陽白馬寺六百多年,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外,應歸功於詩仙李白和高僧金喬覺。李白應邀游山,遠眺九峰如天賜九蓮,觸景生情,詩贊「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引來了歷代文人雅士,於是「九華名遂聞於天下」。稍後,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九華歷史

九華一千寺,撒在雲霧中。有佛國仙城之美譽的九 華山,以眾多的佛教寺廟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成為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燦的明珠。九華山形成於新生代晚期,九華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記載,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 年),即有僧名伏虎,九華山拾寶岩建伏虎庵;唐朝開元年間,有僧人檀號來此修行。開元、天寶年間(公元 713—755 年),新羅國王室貴族金喬覺出家為僧,渡海來華,到九華山苦修,居住東崖峰的岩洞中,感動善男信女,當地鄉紳諸葛節等損資,為金喬覺建寺。建中二 年(公元781 年)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賜「化城」額於該寺。金喬覺圓寂時,相傳山嗚谷隕,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屍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眾尊為地藏菩薩,建肉身塔供奉。九山遂成為地菩薩道場。千餘年來,九華山佛教歷經興衰,大體有五個時期:唐中期初創;唐後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發展;明清達到鼎盛。明朝洪武、宣德、萬曆年間屢次賜金修建化城寺,萬曆年間還兩次給九華山化城寺頒賜《藏經》。自明代起九華山日益興旺,寺庵總數超過一百,僧尼眾多,與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巡遊江南,分別欽賜「九華聖境」、「芬陀普教」御筆匾額,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九華山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除化城寺十方叢林外,又形成了百歲宮、甘露寺、東崖寺、祗園寺四大叢林。到清朝未年,九華山寺廟一度增至一百五十餘座,僧眾多達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九華文化

天下名山僧眾多。歷代文人雅士、高官顯宦遊歷九華山,交接高僧,談禪賦詩,留下不少千古佳話。九華山古稱九子山,詩仙李白於唐天寶年間(約公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754年)來游,與友人作《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稱「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予乃削其舊號 ,加以九華之目」。詩曰:「妙有分二氣 ,靈山開九華」、「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此後劉禹錫、杜牧、薩都刺、梅堯臣、王安石、周必大、文天祥、王陽明、湯顯祖、董其昌、袁枚、魏源、康有為、張大千等歷代大詩人、文學家、畫家相繼來游,留有不少佳作真足跡,有些至今還保存在九華山佛教文物館。

九華山歷史悠久,遺存的文物眾多。除歷代名人書畫外,還有不少摩崖石刻,大多散布在閔園到天台 途中,石刻內容多與佛教有關。又有許多修建寺廟的記事碑,為考證九華山佛教歷史提供了確鑿史料。為廣度眾生,九華山佛教「地藏利生寶印」為一大特色,現存有「九龍金印」、「九龍銅印」、「獅鈕 銅印」、「龍鈕銅印」、「九獅玉印」等。佛教經籍是九華山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梵文貝葉經二札,明版《藏經兩部》,明代血字《大方廣佛華嚴經》,清 版《藏經》三部,彌足珍貴。還有不少佛教塑像、法器、寺廟,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雁盪山

雁盪山位於浙江樂清市境內,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美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雁盪山因「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盪,秋雁宿之」而得名。全山分為八個景區,其中東南部風景薈萃,「二靈一龍」(靈峰、靈岩、大龍湫)被稱為」雁盪三絕」。三顧雁盪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擲筆而嘆:「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不能!」
雁盪風景以峰、洞、岩石、泉、門、嶂稱勝。奇峰怪石,懸崖疊嶂,崇聳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谷,曲折迂迴:飛瀑流泉,碧潭清澗,如帶若練;雁湖日出,百崗雲海,一向為遊客所贊賞,至於靈峰夜景,靈岩飛渡更為神奇幻絕。

雁盪未能在「五嶽」中分得一席之地,卻有秋雁年年飛臨山頂棲息於蒼蒼蒹葭之中;雁盪沒有金碧輝煌的塗飾,卻倒因此多了份村野之山的游灑風神。「雁盪自奇,不附五嶽;龍湫所注,別為一川」,在前輩文人所有關於雁盪山的文字中,此聯最足令人神往。雁盪,自有它不同於別的名山的獨特勵性在焉!

『貳』 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的景區文化

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的興衰沉浮,始終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系。三清山風景名勝區道教文化開始於晉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風景名勝區擁有特殊地位。據史書記載,東晉昇平年間(357-361),煉丹術士、著名醫學家葛洪與李尚書上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還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煉丹爐的遺跡。尤其是那口丹井,歷時一千餘載,依然終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後人稱之為「仙井」。於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的「開山始祖」,三清山風景名勝區道教的第一位傳播者。
時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為國教,士穿行往返於大江南北,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的道教也隨之興盛起來,香火不斷,朝山香客絡繹不絕。唐(周)聖元年(639),朝廷為了加強統治,割衢州須江(今稱為江山市)之南鄉、常山之西鄉和饒州弋陽之東鄉,設玉山縣,遂將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劃為玉山縣所轄。其後,方士將化緣所得,在葛洪結廬煉丹之處營建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上第一座道教建築--老子宮觀(此觀被稱為「三清福地」),進一步鞏固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北宋寧真宗篤信道教,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時,在三清山風景名勝區一帶開始出現成批的道教建築。方士們為了紀念葛洪開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觀,內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書石像;同時建起的還有福慶觀、靈濟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們在天門峰的懸崖之上,用天然花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層五面的風雷塔,此塔歷盡千年風雨,至今巍然不動,被譽為三清山道教建築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元時,朝廷把道教當作控制漢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進一步受到重視。此時三清觀內出現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他們專門從事道教活動,多時達幾十個人;更多的方士則信奉正一派,他們受道教經典戒規約束,諳熟各種醮禱儀式,在民間從事道教活動:一為從事陰事,超度亡靈,如做功德、關殮等;一為從事陽事,如打醮等。據元人魯起元在《游三清山風景名勝區記》中說,此時三清山風景名勝區正在大動土木,擴建三清觀。觀內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書、金童、玉女、潘元帥神像;山上景物、地點也以道教稱謂命名,如仙人橋、雷公石、判官石等等。由此可見當時三清山上興盛一斑明太祖朱元璋特別推崇道教,張天師為全國教主,貴溪龍虎山遂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
三清山風景名勝區距龍虎山僅300里,近在咫尺,傳教、化緣的方士來往頻繁,聯系也極為密切,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的教務活動幾乎直接在張天師控制之下進行的,此時山上朝拜之風極興盛,散居於贛、浙、皖、閩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組織香會「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華」。他們結隊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開道,點燃香燭,抬著豬牛羊各種祭品,並鳴三眼銃助威,配以鼓樂,吹吹打打,浩浩盪盪向三清山風景名勝區進發,每日多則上萬人,少則幾千人。明朝為三清山風景名勝區道教活動的鼎盛時期。山上的道教建築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至景泰年間,山上已經建起龍虎殿、方士羽化壇、玉零觀、糾察府、演教殿、九天應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門石坊、飛仙台、流霞橋、石階「眾妙千步門」、「沖虛百步門」等建築,並重建三清觀,改建三清宮。明代的宮宇建築十分獨特:前後兩進,座北朝南,以山上花崗岩雕鑿干砌而成,石樑石柱,四周配以石牆,內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題刻45處。 猴王法相的由來
傳說當年大鬧天官的孫大聖,奉觀音法旨,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功德園滿。師徒四人到西天佛國,參見如來佛祖,聽候佛祖嘉封,以成正果。唐玄奘率領悟空、悟能、悟凈參拜佛祖畢,侍立一旁,聽候佛祖賜封佛號。當時孫悟空被封為斗戰勝佛。不料孫悟空突然向佛祖如來叩首說道:「謝佛祖賜號封佛,悟空理應知足常樂。怎奈那東土神州,大千世界,妖魔並未盡除,黎民深受其害,悟空怎能安心禮佛,靜坐旁觀,豈不有負佛祖賜封斗戰勝佛的本意!」佛祖笑問悟空:「如此說來,爾意欲何為呢?」梧空答道:「悟空欲往東土神州選一清靜聖地,繼續修煉降魔大法,妖魔一天不除盡,斗戰一天不能止,這樣才能不負封賜佛號之意。」佛祖聽後笑道:「想吾西天凈上,乃極樂世界,黃金鋪地,白玉為池,地涌蓮花,瓔珞垂地,七寶菩提,萬劫不滅。大千世界,哪裡還有比這更好的清靜聖地呢?」悟空回道:「東土神州,有座三清山風景名勝區,是天地生成的瑤台仙境。那裡奇峰參天,彩霞鋪地,白雲生幽谷,飛瀑掛山間;怪石奇松忘色相,不老須岩萬古蒼。悟空欲去修煉降魔大法,又恐老君教祖不能容我。因為當年大鬧兜率宮,蹬翻了老君八卦爐。」佛祖聽完。便問兩旁侍立的門人弟子:「誰願代我東去三清,帶領悟空向老君教祖說情,讓他留下悟空,以成全他齊天宏願。」觀音菩薩閃出班來,雙手合十道:「弟子願領悟空東去三清,向老君教祖傳達佛祖法旨。」佛祖點頭大喜,眾門人口誦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悟空當殿辭別師父師弟子,跟隨觀音駕彩雲,直向三清山風景名勝區飛來。觀音菩薩身穿紫繹色法衣,腳踏著金蓮,頂放七寶光輪,一路香氣彩雲護擁。悟空駕起雲頭,緊緊相隨,不多時,便飛抵三清仙境,來到玉京峰前,參見教祖太上老君,傳達佛祖如來的旨意。教祖聽觀音說明來意後,笑對悟空道:「好一個美猴王啊,過去便讓他過去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目然。難得你有如此齊天宏願,我豈能耿耿前嫌呢?我賜你九天錦屏洞唐一座,三才多寶靈珠一顆,此珠在手,天地人三界纖毫畢現,哪裡出現妖魔為害,立即看得分明,你就直接去除妖降魔捉怪,用不著再翻那跟斗雲去巡查了。」老君一席話說得眾神仙都大笑起來,觀音便拜辭老君教祖,駕彩雲回西天復旨。悟空也叩謝教祖,自去九天錦屏洞唐收拾新居。洞府前,古松環繞,恰有一光坦坦大石塊,悟空很喜歡坐在這石塊上,久而久之,竟成悟空修煉觀寶的「妙高台」。
天帝賜玉
隋唐以前,懷玉山本無山名。玄奘西行取經後,佛教大興。唐大歷年間,有個叫志初的僧人來到懷玉山,見這里山青水秀,景色絢麗,與世隔絕,俗塵不染,正是念經學道、修身養性的寶地,心中大喜,便四處化緣,討乞布施,之後在懷玉山結廬定居,將其住地取名「定文寺」。志初佛心虔請願書誠,不僅天天擊磬誦經,還在峰巔之上設一香爐,每天五更時分便登峰敬香,久而久之,爐中香灰竟又堆積成峰,人稱這峰為「香爐峰」。
香爐峰爐中香煙裊裊隨風飄上天廷,玉帝甚為詫異。他召來千里眼和順風耳,吩咐道「凡間不知何人如此虔誠,天天進香誦經,朝拜於我。你們兩人前去察訪一番。快去快回。」千里眼、順風耳步出天門,降下雲頭,來到人間,不一會兒便察訪清楚,稟告了玉帝。玉帝深為感動,當即宣來財神佛爺,命他從寶庫中取出寶玉一塊,投下凡塵,賞給志初。
這天晚上,志初和尚正在寺中擊磬念經,忽聽霹靂一聲震耳欲聾,抬眼一望,只見天空閃出一道白光,照得山上如同白晝。志初不知凶吉,連忙起身,剛出寺門,便見一個明月般晶瑩光亮的圓盤倏地當空墜下,直落在定文寺前的土墩上,圓盤落處,迸進萬點火星,定睛看時,那圓盤早已無影無蹤了。志初不知是甚物,便取來一把鋤頭,奮力在圓盤消失的地方挖掘,掘至深處,得到一枚銅鏡般大小的寶玉。志初又驚又喜,忙收藏於袖中。這土墩便被後人稱為「白玉墩」。
葛洪開山
東晉年間,一天,葛洪來到玉山的金沙地方。那時的玉山還沒有建縣,到處古木參天,荒草遍野,虎嘯鋃嚎。道人抬眼西望,只見層巒疊嶂之中,巍然屹立著三座巨峰,其勢劈地摩天,崢嶸崔嵬,不禁連聲贊嘆,又忙向老農打聽此是什麼山。老農答「是三清山風景名勝區」。道有問:「何以三清山風景名勝區?」老農指著前面三座山峰說「聽老輩人說,這三峰是三清列坐處,是仙山,山頂曾有金光紫雲出現哩!」
葛洪心想既是三清列坐的仙山,何不上去謁拜,當即辭別老農,向山上攀登。葛洪走著走著,彷彿來至蓬萊仙島中,不由心馳神往,贊不絕口。他一邊攀登,一邊觀賞,轉瞬間日已西沉,道人環顧四周,附近既無村舍,又無人家,正愁沒個打歇過夜的地方,忽見前面密林之中升起一縷裊裊的青煙,心中大喜,朝著青煙升起的地方大步走去。青煙升起的地方為本在戶部供職李尚書隱居之所,二人相談良久,後來李尚書一把扯下頭上方巾,順手掛在身旁石柱上面,緊隨葛洪而去了。
兩人登上頂峰,卻見三位銀發長髯的老翁盤坐在一塊巨石之上,其中兩們正在對弈,另一們在旁觀看。葛洪想:這三位老翁個個鶴發童顏,定然是三清天尊了。正想上前朝拜,突見一老翁身後跳出只白額大蟲,一聲長嘯後,徑直朝自已和李尚書撲來。葛洪旋即閃身岩後,李尚書則躲避不及,「啊呀」一聲嚇癱在地。待葛洪扶他起時,猛虎早已不見,只見那三位老翁各騎著四不像、梅花鹿和斑虎,飄然而去,天地間恢復一片黑暗。葛洪和李尚書朝天拜了八拜,心中頓有所悟。此後,他們便在玉清峰北面山腰上結廬定居,築爐掘井,一面煉丹,一面求乞丹葯之入人絡繹不絕。從此,葛洪被尊為開山始祖。
貫休畫羅漢
據說志初圓寂後,覺空禪師為了振興師門,邀請當時著名畫師貫休和尚來畫十八羅漢。貫休接到覺空禪師的邀請,當即欣然允諾,但提出條件,要覺空大師親手磨兩盆點睛墨,待研磨七七四十九天後,自已方能動手作畫。覺空禪師雖有振興山門之念,卻無含辛菇苦之心。聽說貫休要他磨四十九天墨,心中老大不情願,無奈貫休是當時不可多得的畫師,且除了貫休,無人能畫羅漢,他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他磨磨停停,停停磨磨,好不容易熬了四十九天,卻只磨了一盆墨。為了應付貫休,覺空取來一盆水,胡亂地磨了幾下,加進些早已磨好的濃墨拌了拌,遂成一盆,第二天一早將兩盆墨交給了的貫休。
剩下的十六個羅漢,雖也已有半仙之體,但因有眼無珠,結群逃到香爐峰西麓,被一塊巨石依次絆倒在地。可憐這些半仙之體,一旦倒地便不能復生。於是跌成一堆,日後便成為一座山峰,形同羅漢疊坐,後人據此形態,便叫它「羅漢峰」。

『叄』 憶山東區測一隊1∶ 萬區調成果

游振東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為了貫徹黨的 「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1958 年北京地質勘探學院師生,與各省 ( 區、市) 地礦部門合作組織隊伍開展大范圍1∶ 20萬區域地質調查。在池際尚教授的帶領下普查系師生與山東省地質廳合作組成山東區測一隊對魯西 13 幅基岩發育區進行 1∶ 20 萬區域地質調查。參加的教員很多,現記得的有: 趙其淵、游振東 ( 泰安幅) ,劉本培、翟淑芬 ( 新太幅) ,季建之、薛叔浩 ( 棗庄幅) ,王良忱 ( 臨淄幅) ,何成周 ( 沂水幅) ,潘福林、鄧永高 ( 臨沂幅) ,於丕休 ( 掖縣幅) ,樂光宇 ( 諸城幅) ,孫桐逸 ( 膠南幅) ,趙良政負責全測區的地貌學研究。1959 年後增加的圖幅有: 李鴻儒 ( 肥城幅) ,林培英 ( 濟寧幅) 。

以上全都是年輕教員,大約 5 月初池先生就帶著全體教師奔赴濟南組織全隊踏勘工作。山東省地質廳派了一輛大卡車作交通工具。

踏勘從山東北部的金嶺鎮開始,那是一個矽卡岩型的鐵礦區,我們用了一下午考察那裡的閃長岩體和它的接觸帶,並進行了討論。次日起約用一周多的時間沿淄博—沂源—蒙陰—費縣—平邑—棗庄—滕縣穿了一條剖面回到濟南,討論制定填圖單位。按魯西的主體構造分蓋層和古老岩系兩大部分。蓋層地層前人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問題不大,古老岩系前寒武系的地層如何劃分填圖單位卻頗費心思。根據踏勘結果要求從古老岩系中分出各種類型的侵入體。

到 6 月初學生紛紛到達,分別進入各自圖幅。1958 年的夏天 《人民日報》發表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黨的總路線。大致 8 月份起各地逐漸掀起大辦煉鋼鐵、為 1070 萬 t 鋼鐵而戰的浪潮。所以那年野外工作的時間特別長,一直到 12 月才收隊。在總路線大躍進的浪潮鼓舞下,填圖找礦全面提前完成任務。記得那年冬天收隊,大隊人馬住在 「管扎營」( 山東省地質廳的招待所) ,各隊把自己填的圖往牆上一掛,整個山東西部的區域地質輪廓便呈現眼前。

一、沂沭大斷裂的確定

黃汲清先生 ( 1945) 在他的專著 《中國大地構造基本單位》一書中已經指出中國東部的主要斷裂: 郯城 - 廬江大斷裂。郯城就位於本次測區臨沂幅的南邊。潘福林等的臨沂幅與何成周的沂水幅中部正是沂河、沭河流域,大面積河流沉積覆蓋,但是河流兩側山區的地層構造,卻有很大的不同,以致要設不同的圖例來表示。說明沂河、沭河是流經一個大斷裂帶,可稱 「沂沭大斷裂」。後來讀到黃汲清先生的專著才知道,它就是郯城 - 廬江大斷裂向北的延伸,是該大斷裂帶在山東境內的表現。主要現象可歸納如下:

1) 大斷裂帶兩側地層發育情況不同: 大斷裂的西側的沂蒙山區有寒武 - 奧陶紀地層的發育; 而其東側的膠東地區,則全是古老岩系,從未見這些早古生代的地層。

2) 區域構造線走向的大轉折。在沂蒙山區以及大片魯西山地,下古生界的分布普遍作 NW 走向,然而一旦靠近沂沭大斷裂,都轉向 NNE。

3) 大斷裂兩側古老岩系的組成極不相同。魯西地區的古老岩系無大理岩,而大斷裂以東的掖縣地區和南面的膠南地區古老岩系中,大理岩相當普遍且有一定厚度; 魯西地區古老變質岩系中缺失富鋁變質岩,而膠東地區富鋁變質岩發育。

4) 魯西古老岩系區域面理走向為 NNW,轉至沂沭大斷裂以東的膠東地區即變為NNE—NE。樂光宇老師曾經將山東這種面理構造大轉折聯繫到近緯向的沂沭大斷裂,認為是一種 「山」字形構造。

凡此現象,均具體地說明沂沭大斷裂的存在,更深化了人們對 「郯城 - 廬江大斷裂」的認識。

二、土門組

通過 1958 年的工作,王良忱、薛叔浩等發現臨淄、沂水、滕縣、平邑等幅,在寒武紀地層之下還有一套未變質的以雜砂岩為主的前寒武紀地層,厚幾米至幾十米不等。以臨淄的土門一帶最為發育,因而稱土門組。後來,經 1959 ~1960 年的野外工作,在圖中單獨表示,放在寒武系之下,並且專門作了土門組的等厚線圖,從等厚線圖看有向沂沭大斷裂方向變深的趨勢。

這是山東大隊一項重大成果。表現在: ①它揭示了華北震旦紀古地理的面貌,魯西大部震旦紀時期為一隆起,只是在東部有小型盆地充填陸源碎屑沉積; ②從土門組的厚度,可以聯想沂沭大斷裂不一定是中生代才有的構造,早在前寒武紀的晚期,即新元古代,就已經開始活動,以致能控制土門組的厚度。

三、關於魯西古老岩系劃分的反思

魯西古老岩系最早被 Blackwelder 稱為 「泰山系」,新中國成立前馮景蘭教授將它劃分為若干個岩體,因此,人們一向認為泰山一帶發育的是個岩漿雜岩體。

1958 年填圖時也只是要求按岩性填圖,沒有統一的填圖單位。這時蘇聯 1∶ 20 萬填圖規范已經出台,對於變質地層要求按群、組、段進行劃分。為此大隊專門組織力量在新泰、平邑之間的太平頂作 1∶ 3 萬詳細地質岩性剖面。按岩性分出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的太平頂組和以角閃片麻岩為主的萬山莊組。

1958 年我和我的學生,在 「泰安幅」 填圖。運用航空照片發現萊蕪盆地以南的新甫山的南坡,雁翎關一帶有大面積的成層狀的變質岩系。經地表調查認為是角閃片岩,即基性火山岩系。其上,在山草峪村一帶還有成層良好的黑雲變粒岩,當時就認為這是泰山群的代表性地層,並命名為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1959 年在踏勘剖面時在新泰的朝陽洞發現那裡也有相當厚的角閃片岩,其層位應在太平頂組之上,因此根據岩性,認為等同於雁翎關組。這樣我們建立了泰山群的 4 個組即自下而上: 萬山莊組、太平頂組、雁翎關組和山草峪組。1959 年再次出隊時就是按這個方案進行魯西古老岩系填圖的。

改革開放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程裕淇院士、沈其韓院士等的研究證明雁翎關組的變質基性火山岩系是太古宙綠岩帶。如此看來魯西的泰山群實際上是一個大的「花崗綠岩帶」,雁翎關一帶較完整地保存了綠岩帶的剖面,而廣大的片麻岩,乃是侵入其中的 TTG ( 英雲閃長岩 - 奧長花崗岩 - 花崗閃長岩) 系列岩石混合岩化和中深變質的產物。

和華北的許多前寒武系發育區一樣,魯西的泰山群也含有條帶狀磁鐵石英岩建造( Banded Iron Formation,簡稱 BIF) 。1958 年為了響應大煉鋼鐵的號召,我們幾乎跑遍了所有的條帶狀磁鐵石英岩露頭。當時季建之、薛叔浩領導的三小隊發現了最大的帶狀磁鐵石英岩露頭,就是嶧縣蒼山的蒼嶧鐵礦,品位不高,規模較大,為山東大隊放了一顆「衛星」。該礦後來還有開采。總結起來,條帶狀磁鐵石英岩建造與角閃片岩有消長關系,條帶狀磁鐵石英岩建造發育的地方角閃片岩等綠岩帶的岩石卻並不發育。條帶狀磁鐵石英岩建造是太古宙水體中藍綠藻光合作用的產物,造成氧與鐵的結合沉積為條帶狀磁鐵石英岩。對於魯西的其他地區而言則不具備這種條件,大多數情況下見到的是含硫化物的角閃石石英片岩。它們氧化後露頭呈褐色,俗稱 「火燒皮」。

我們在山東魯西古老岩系研究中還有一個疏漏,就是忽略了沂水一帶的麻粒岩褐紫蘇花崗岩。雖然我們在區調報告中提到了那裡的輝石片麻岩,但沒有專門做麻粒岩相岩石學研究。

四、魯西的寒武系底部不整合面應是構造上的滑脫面

中生代時期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軟流圈上涌,這就引起上部構造層位中伸展構造十分發育。魯西地區便出現一系列的盆 -嶺構造,自北而南依次是: 泰安 -萊蕪盆地,新泰 -蒙陰盆地和棗庄盆地等,這些盆地的北沿毫無例外是古老岩系構成的山嶺,其上不整合地覆蓋著寒武 - 奧陶系這些早古生代地層。寒武系底部的不整合面,以及寒武 - 奧陶系之間的某些界面,往往是岩漿上侵就位的場所。當年,這些想法並不十分明確,但有許多事情,今天想起來,仍頗有啟發。

1. 德國專家 Schuler 說山東寒武系有玄武岩

1958 年,就在我們出發踏勘前兩天,德國專家 Schuler 博士結束了他在魯西的地質考察回到濟南,山東省地質廳約請他給我們作一個學術報告。Schuler 用英文講,由池先生給他做翻譯。Schuler 博士在報告中說山東寒武系的底部有玄武岩。這一論斷使我們大為驚訝。據我們所知華北包括山東西部寒武系是標準的淺海相碳酸鹽岩,何以有玄武岩噴發? 也不知他是從哪裡觀察到的,使我一直存疑。

2. 有學生告訴我,寒武系不整合面以下,還有一層石灰岩

1958 年 9 月在泰安,我正給泰安幅填圖的高年級學生講區域基本地層單位和填圖方法。一位岩礦專業的學生 ( 忘其名) 提出在寒武紀地層之下還有一層石灰岩。我很奇怪,於是一起到他所觀察的現場,原來就在新甫山的南坡。果然寒武紀地層的下面 2 ~ 2. 5m處有一層不足 1m 厚的灰綠色的岩石。粗粗一看像石灰岩,但仔細用放大鏡看即不難發現其中的長石微細斑晶,顯然是細粒閃長玢岩誤認作灰岩了。實際上這是沿寒武系不整合面下方一個張節理侵入的閃長玢岩岩床。這一實例,使我久久不能忘懷,聯想到 Schuler 博士所說寒武系底部有一層玄武岩,似乎可以理解: 他所看到的玄武岩會不會是侵入於寒武系底部的閃長玢岩岩床呢?

3. 魯西的寒武 - 奧陶紀地層中,不乏層狀中 - 基性侵入體

位於濟南城內著名的標山,華山、匡山和鵲山的輝長岩 ( 濟南輝長岩 LA - ICP - MS,U - Pb 定年 124 ~ 142Ma) ,不就是一個基本順層的侵入體嗎? 再看萊蕪鐵礦的鐵桐溝閃長岩 ( 131. 4 ±4. 9Ma) ,萊蕪盆地東南角峪閃長岩等,也多有順層侵入的現象。因此可以認為: 華北地台寒武系不整合面及其上的寒武 - 奧陶紀地層,受到中生代底侵構造的影響,可以存在多個滑脫面,為中生代的岩漿侵位提供空間。同理,此類滑脫構造會不會給油氣資源提供儲藏的空間呢? 近年來濟陽坳陷已經探明第三紀 ( 古、新近紀) 火山岩油藏。這也說明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氣輸導體系。

五、臨朐山旺的古生物化石

臨朐山旺的硅藻土和其中的湖相化石,早在 20 世紀 40 年代就有過報道。1958 年山東大隊王良忱等領導的小分隊對該區的地層和古生物都做過仔細的研究。主要成果有 4 方面: ①硅藻土沉積礦床; ②第三紀 ( 古、新近紀) 湖相化石群; ③泥炭沉積; ④第三紀( 古、新近紀) 玄武岩。

1958 年底收隊回北京。學校舉辦一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成果匯報展覽會。強調實物,「不要紙片片糊牆」,山東大隊展出很是出色,其中幾件展品都是來自山旺。

1. 泥炭

臨朐地區出泥炭,屈諤山 ( 當年是高年級學生) 運來一個巨型褐色泥炭標本。它的木質結構還沒有破壞,標本長 1m 多,寬 70 ~80cm,因此,戲稱其為 「棺材板」,它在展品中是很突出的。

2. 動物化石

山旺盛產第三紀 ( 古、新近系) 動物化石。當年展出的有魚、青蛙、龜類等化石。在白色的硅藻土質的頁岩上襯托出炭質的魚、青蛙、龜類,形象栩栩如生。

3. 第三紀 ( 古、新近紀) 鹼性玄武岩

山旺地區第三紀 ( 古、新近紀) 火山岩十分發育。當年參加展出的是山旺唐吾的鹼性玄武岩大型標本,黑色塊狀,相對密度很大,氣孔並不發育。展出結束後,我把它切了一個薄片,發現一種很特殊的結構。它的基質中有很特殊的捲曲纖維狀鹼性角閃石。似是代表一種高溫冷卻的結晶環境。1959 年池際尚教授主持編寫的 《岩漿岩岩石學》一書中就用了這張顯微照片。

這些成果充分體現在改革開放後,山旺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如今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已經建立,那裡的山旺古生物博物館展出了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甚至哺乳類的化石產在硅藻土質的湖相沉積和火山沉積之中。那裡的火山地貌,也成為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景點。

六、點滴經驗或感悟

1) 對於古老岩系發育區,不必急於建立地層系統,而首先注意按岩性填圖,可以先據踏勘結果,建立幾個岩性單元,注意各類岩石之間的關系並要加以研究,查明它們是侵入接觸、斷層接觸還是不整合或假整合。對於一些大面積岩性單調的單位,無標志層可以追索時,應多量面理產狀,以便進行構造分析。尤其應注重面理的轉折,往往就是構造的轉折端。

2) 為了科學地建立古老岩系的地層單位,要將區域構造分析與先進的地質年代學結果結合起來。利用變質岩中提取的鋯石或含有鋯石的薄片,用陰極發光技術研究鋯石的形貌和成分環帶,再運用 LA - ICP - MS ( 激光拉曼等離子質譜) ,可以原位地測定鋯石每個生長環帶的年齡。對於中國東部地區的區調,應對燕山期以來的岩漿活動及其活動的期次、構造性質等作出詳細的分析,注意伸展構造對油、氣資源的控製作用。

3) 注意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應注意那些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許多礦產資源,品位達不到要求,但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原來品位不夠的,現在就可以利用。一些貧瘠的山區,因國民經濟的需要會變得富裕。山東費縣,大面積的寒武紀石灰岩丘陵,是岩溶作用造成的。過去,老百姓靠燒石灰過日子。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奇石、觀賞石市場的開發和興起,費縣的岩溶造成的怪石,遍地皆是,這就使費縣變成 「奇石之都」,社會經濟面貌大為改觀。山溝溝里飛出了金鳳凰。

當年山東大隊的戰友,不少仍奮戰在地質戰線,請多批評指正。

『肆』 武當山在哪裡

武當山,位於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望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高峽平湖 丹江口水庫。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

1994年12月,武當山古建築群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整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武當山和長城、麗江、周庄等景區一起入選 「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2010至2013年,武當山分別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入選最美 「國家地質公園」。

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4)唐吾文化山在哪裡擴展閱讀:

武當山的主要景點:

1、太和宮

位於天柱峰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處於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岩,結構精巧,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2、金殿

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3、紫禁城

建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

4、凈樂宮

位居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一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

5、玄岳門

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

6、玉虛宮

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當山

『伍』 安徽五大名山是哪幾座山

1、黃山

齊雲山,古稱白岳,因遙觀山頂與雲平齊得名;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齊雲山鎮,地處休寧縣城區西約15千米處,距屯溪區33千米,總佔地面積110平方千米。

齊雲山內有月華街、雲岩湖、樓上樓3個景區。有奇峰36座,怪岩44處,幽洞18個,飛泉洞27條,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銘石刻537處,石坊3個,石橋5座,庵堂祠廟33處。

1994年,齊雲山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1年,齊雲山被批准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齊雲山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這五座山都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5)唐吾文化山在哪裡擴展閱讀: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屬於華東地區,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2014年,獲得中國最幸福的省份榮譽,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發展階段。

參考資料:網路-安徽

『陸』 宋夏歷史文化創意遺址公園在哪裡

可以這樣講,宋夏永樂大戰的慘敗直接把宋神宗趙頊氣死了。永樂大戰爆發兩年多後的公元1085年4月,年僅36歲的北宋第6位皇帝趙頊病亡。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場把宋神宗趙頊氣死的宋夏永樂大戰,就發生在我們榆林市榆陽區與橫山區交界的無定河兩岸,當年,那可真成一條「血染的河流」。

還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次調研,不是為了議論歷史的孰是孰非,而是想通過深挖歷史,呈現歷史,思考歷史,活化歷史,條分縷析,來說明宋夏永樂大戰與今日我市發展文化產業項目的內在關系。

讓我們的調研就從宋夏永樂大戰爆發的100年前說起吧。

李繼遷叛宋

公元982年,李繼遷19周歲。

公元963年,李繼遷出生在我們榆林市橫山區無定河邊的黨岔鎮。那時,這一帶稱作銀州。

繼遷是個註定要成大事的孩子,史載,他「生而有齒」。

李繼遷是黨項人,唐末,其先祖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升任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受賜李姓,受封銀、夏、綏、宥四州地。

銀、夏、綏、宥四州是後來李繼遷三代人創立西夏王朝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黨項李氏創立西夏王朝的發祥地、大本營和總後方。而這四州之中的其中三州,在我們榆林。

銀州,北周置,治所故址在橫山區黨岔鎮北庄村,轄境相當於今天的榆陽區、米脂縣、佳縣及橫山區東部地區。

夏州、北魏置,故址在我市靖邊縣北統萬城。現在的橫山區西北部、靖邊縣東北部及內蒙古烏審旗、杭錦旗屬夏州管轄。

綏州,唐武德三年(620)置。轄境相當於今榆林市綏德、子洲、吳堡、清澗等縣及子長縣部分地區。

宥州,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海市和鄂爾多斯鄂托克旗一帶及我市定邊縣東北部、靖邊縣西北部一小部分區域。

唐末黨項拓跋思恭從青海率部內遷至我們陝北榆林,因鎮壓黃巢起義受封定難軍節度使,經過五代時期50多年的苦心經營,黨項李氏已成為盤據在我們榆林的一支不可小覷的地方割據勢力。中國歷史上,唐、宋王朝之間有過一個大分裂的紛亂時代,即「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50多年間,「定難軍節度使」這一統領銀、夏、綏、宥四州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均由拓跋思恭後人世襲。拓跋思恭之後,第二任:李思??ㄋ脊У埽?壞諶?任:李彝昌(思恭孫):第四任:李仁福(彝昌族父);第五任:李彝超(仁福子);第六任:李彝興(彝超弟),以上歷任定難軍節度使,五代時先後附於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這里反復論述,是要說明黨項李氏與我們陝北榆林這塊土地深厚的歷史淵源。可以這樣講,是陝北榆林這塊土地成就了黨項李氏。黨項李氏深耕我們陝北榆林,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拓跋思恭立足陝北(唐末);第二階段:黨項李氏6任定難軍節度使,四代人世襲我們榆林,並在榆林站穩腳跟,割據一方(五代);第三階段:黨項李氏圖謀建國,並經過三代人在以榆林為中心土地上的殺伐征戰,建立西夏王朝。

而建立西夏王朝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宋夏永樂大戰發生的100年前,公元982年李繼遷的叛宋。

李繼遷這個在我們榆林市橫山區黨岔鎮出生的「生而有齒」的陝北後生(橫山人,原籍青海),是一個有鴻鵠之志、有血性和殺伐之心、有堅定目標(建立西夏國)的銀州少年。他從19歲在榆林抗宋,到41歲戰死,身經百戰,越戰越勇,他所發動和經歷的戰事,百分之八十發生在我們榆林(銀、夏、綏、麟、府州)這塊剛強的土地上。

李繼遷有著怎樣的身世呢?《宋史》記載:他的高祖是拓跋思忠,思忠是拓跋思恭的胞弟,唐末跟著他哥哥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打仗特別勇敢,戰死後唐僖宗追任他為宥州刺史。他的曾祖父李仁顏,官職是銀州防禦使,就是銀州的軍事最高指揮官。他的爺爺李彝景在五代後晉時又繼承世襲了銀州防禦使這一職務。他的父親李光儼在後周時繼續繼承世襲了銀州防禦使這一職務。可見李繼遷與銀州淵源之深。

李繼遷祖上不僅幾代世襲銀州做官,他自己做官也早,他11歲(974)時,就被北宋任命為「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

那麼李繼遷這個11歲時就在北宋為官的銀州少年,為什麼要叛宋呢?事情還得從982年說起,當時的定難軍節度使,是李繼遷的叔伯哥哥李繼捧。他沒和他的弟弟李繼遷商量,就舉所轄銀、夏、綏、宥四州八縣實質性歸附宋朝(原來是名義上歸附,獨立性強),繼遷堅決反對降宋,苦勸哥哥繼捧,繼捧不聽勸,乾脆附宋入朝,舉家遷往當時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去享受榮華富貴。臨走前還教導他弟弟繼遷說,你在黨岔的銀州老家好好守著,哥到外邊去干一番事業。但宋朝皇帝不放心,隨後又下詔令李繼遷及黨項李氏其他族人也到開封去。血氣方剛的李繼遷豈肯服從?這位「勇悍而有智謀」的橫山後生,當機立斷,立即竄據山野,從此踏上了20多年拒宋自立的曲折道路。

繼遷離開黨岔銀州的一幕十分驚險,皇帝下詔後,銀州已封城,繼遷出城已十分困難,他「偽稱乳母死,出葬郊外,以兵甲??棺中,與其黨數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出其祖彝興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繼遷自言:我李氏子孫,當復興宗緒」。

這段話用白話說就是,繼遷為了出城,謊稱他奶媽死了,要安葬到銀州城郊外去。他帶著忠於自己的幾十個黨項子弟,披麻戴孝,將兵器藏在棺材中,以給奶媽辦喪事為名,騙開城門,一口氣狂奔到距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當時地斤澤是黨項族人的聚居地。繼遷把他爺爺李彝景的哥哥李彝興的畫像舉過頭項(繼遷爺爺李彝景的官職只是銀州防禦使,而他爺爺的哥哥李彝興則是定難軍節度使,管轄四州,號召力強),哭著向黨項族人數落他哥哥李繼捧的不是,黨項族人齊刷刷跪在李彝興的畫像前,都哭著說要跟著李繼遷復興李氏宗室,干一場建國立業的大事。

從李繼遷立志抗宋自立的982年到宋夏永樂大戰爆發的1082年,100年間,李繼遷三代人前赴後繼,殺伐征戰,從此他們的老家「銀、夏無寧日」。

下面,僅舉李繼遷起兵之初在我們榆林征戰的幾例:

第一例:982年12月,李繼遷攻夏州。尹寬(宋夏州刺史)使請濟師,太宗詔引進使梁迥領兵往護銀、夏諸州事。繼遷聞之,退。

意思是說:982年,李繼遷帶人攻打靖邊統萬城的夏州,宋太宗趙光義高度重視,下詔令梁迥帶部隊支援黨岔、統萬城的銀州和夏州。李繼遷一看打不過,跑了。

第二例:983年,夏5月,李繼遷又帶人來騷擾銀州、夏州一帶。這次又驚動了皇帝趙光義,宋太宗令銀、夏、綏、宥都巡檢使田欽柞與副使袁繼忠率兵巡護。繼遷從??柞嶺引眾拒之,戰於葭蘆川,不勝,棄鎧甲走。

這里需要關注的是「??柞嶺」這個地名。「繼遷從??柞嶺引眾拒之」,??柞嶺在哪裡?應該在今日榆陽區與米脂、佳縣交界處。叛宋初期,李繼遷每次出兵都是從地斤澤(今內蒙古烏審旗烏審召鎮境內的「胡同查干淖爾」)由北向南襲擊,與宋軍「戰於葭蘆川」,必然經過榆陽區、米脂縣到佳縣,所以「??柞嶺」應在這三區縣交界處。

李繼遷叛宋之初,基本是連戰連敗,沒打過幾個勝仗。但他來得快,跑得也快,宋軍很無奈,給皇帝報告時這樣分析原因:「賊居沙磧中,逐水草畜牧,便於戰斗,利則進,不利則走。今五路齊入,彼聞兵勢大,或不接戰,且謀遠遁。欲追則人馬乏食,將守則地無堅壘。賊既未平,臣輩何顏以見陛下。」「羌人剽悍多詐,出沒不時,我師乘銳,見小利小勝,必貪功輕進,往往墮賊計中。第嚴約束,明烽候,堅壁清野,以挫其鋒。」984年,知夏州尹憲和巡檢曹光實向地斤澤發動了一次夜襲,焚燒帳篷四百多,斬首五百級,還俘獲了李繼遷的母親和妻子,繼遷僥幸得以逃脫,就這繼遷仍不屈服,帶著人馬不斷攻宋。

李繼遷以地斤澤為根據地戰鬥了兩三年,實力漸漸壯大起來。這個銀州少年最想念的還是他的老家黨岔銀州,他想奪取銀州,於是問計於眾。他的弟弟李延信說:地斤澤這個地方雖然東鄰麟、勝二州,西接夏、綏二州,軍事位置不錯,但畢竟是個小沙窩,哪裡能做首都?現在銀州一直有人來投奔我們,乾脆我們讓他們做內應奪取銀州!部下張浦也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張浦同時提醒繼遷說:銀州都巡檢曹光實是宋朝的一員老將,善於用兵,若不誘之離開銀州,我們不一定能攻克銀州。於是李繼遷令弟弟李繼沖把黨項能動員的部落都動員糾合起來,做好戰斗准備,他自己帶著黨項豪酋破丑重遇貴與張浦、李大信等人趕到銀州騙曹光實。見了面,他誠懇地對曹光實說:我腦子進水跑到地斤澤以來這幾年,吃不上喝不上難以生存,我現在想投降你你樂意嗎?曹光實相信了李繼遷,當即認李繼遷為自己的外甥,並且行了舅甥之禮,商定過幾天在佳縣葭蘆川一帶舉行正式受降儀式。曹光實為了擅功,不與他的手下商量,就輕率確定了此事。到了約定的那天,繼遷派兵在葭蘆川設伏,自己領十幾個人到銀州迎接曹光實出城受降。曹光實令他的干兒子克明護著輜重在後,他自己帶著百騎直奔葭蘆川。李繼遷與他剛認的這個舅舅曹光實談笑自若,並馬前行,從黨岔銀州出發向東北方向葭蘆川行進。到了葭蘆川,李繼遷舉手揮鞭,伏兵起,殺光實,瞬間殲滅了曹光實帶的百騎。李繼遷撥轉馬頭,借曹光實旗號騙開銀州城門,殺入銀州,並且自己任命自己為「定難軍留後」(相當於定難軍副節度使)。李繼遷誘殺曹光實攻佔銀州是985年2月。從此,黨項四州歸附李繼遷的人越來越多。李繼遷殺回他的老家,威名遠播,漸成氣候,實力大增。

李繼遷985年2月據銀州,3月,乘勝攻取宋會州(今陝西靖邊東)、三族寨(米脂西),進圍撫寧寨(今鎮川)。四月與宋軍戰於濁輪川(今神木窟野河邊)。這次,他可遇上了一個真正的對手——北宋名將李繼隆。有人甚至說,李繼隆是「北宋第一名將」,他英勇善戰,敢戰、能戰,其戰功不在楊無敵、種世衡、狄青之下。由此可見,在冷兵器時代,一場戰役能否勝利,主將的英勇無畏,起決定性作用。

濁輪川大戰,李繼隆一戰殲敵五千,並乘勝追擊至銀州,李繼遷帶領殘部棄城而走,銀州被宋軍奪回。李繼遷在窮途末路之時於986年附遼。李繼遷投降契丹後,契丹將公主嫁給他,並幫助他擴大力量。淳化元年(990),他被契丹封為夏國王。淳化二年(991),李繼遷向宋請降。其實,李繼遷這是緩兵之計,為了贏得時間,積蓄力量,以便進一步與宋朝角逐抗衡。但北宋息事寧人,一味遷就李繼遷,授予李繼遷銀州觀察使的官職,並賜名趙保吉。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繼遷再次占據銀州。至道三年(997),李繼遷又被任命為定難軍節度使,管轄銀、夏、綏、宥、靜(在米脂北)五州。銀、夏、綏、宥、靜五州終於回到拓跋李氏手中。然而,李繼遷並不滿足於此,咸平二年(999)至四年,再次出兵攻掠北宋麟、府、延州。

李繼遷附遼的這一年(986),恰是楊家將的核心人物楊業在山西雁門關一帶戰敗被俘絕食三日而死的一年。

李繼遷與楊業是同時代人,但楊業應該大繼遷十幾歲。為什麼提到楊業呢?主要是想說明北宋這些名將與我們榆林這塊土地的關系。楊業的父親楊信是神木人,擔任過麟州刺史,但楊業在麟州並沒有多少戰績,他弱冠之年就跟著唐末北漢皇帝劉崇到了太原,成為劉崇賬下一名驍將。979年,宋太宗滅北漢,楊業降宋,從此跟著宋太宗征戰。宋太宗任命楊業為代州刺史,駐防山西雁門關宋遼邊境。楊業8年抗遼的主戰場大都在山西雁門關一帶,所以,從開發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角度講,英勇無敵的「楊家將」雖然是一優質IP,遺憾的是這一IP在我們榆林沒有太多的故事可挖掘。

而宋夏征戰之主角李繼遷就不同了,他與我們榆林的關系是:生於斯、戰於斯、死於斯。

楊無敵跟著宋太宗在山西浴血奮戰的時候,李繼遷一點也沒消停,在我們榆林跟北宋不停地搗蛋。從982年叛宋到997年,李繼遷16年間一直與宋軍轉戰於銀、夏、綏、宥四州之間。997年,漸漸壯大起來的李繼遷兵鋒指向宋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先襲擊了宋朝運往靈州的芻粟四十萬,又抵禦了宋五路大軍的進剿,於1002年攻陷靈州,殺靈州知州裴濟,徹底打開了北宋的西北大門。李繼遷以其祖先世爵西平王,而他本人又受遼冊封為西平王,便改靈州為西平府。李繼遷令他的弟弟李繼瑗和牙校李知白等,督領民眾建造宮室、宗廟,於公元1003年正月建都於此。

李繼遷離開榆林到寧夏建都,也有一番宏論,他弟弟李繼瑗起初對他離開老家銀州和夏州並不贊同,對他說:銀、夏繫纍世經營,祖宗靈爽,我們不應該離開這里。繼遷說:「從古成大事者,不計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眾。西平(寧夏靈武)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繕城浚壕,練兵積粟,一旦縱橫四齣,關中將莫知所備,且其人習華風,尚禮好學,我將藉此以為進取之資,成霸王之業,豈平夏偏隅可限哉!」

李繼遷建都靈州後,時而向西征戰,時而向東進軍,東沖西突擴大地盤。1003年6月,他帶兵2萬圍宋麟州(今我市神木市),宋真宗急令駐守在佳縣金明寺的北宋巡檢李繼周增援,真宗看著地圖說:「麟州依險,三面孤絕,戮力可守,但城中乏水可憂耳。」當時宋朝麟州知州衛居寶是一員戰將,他不僅做到了宋真宗詔令的「戮力可守」,而且派一支奇兵出城與李繼遷的2萬大軍廝殺。當時的戰況真是激動人心,敢死隊在李繼遷的大軍中冒死廝殺,麟州城上,衛居寶親自上城督戰,令所有守城士兵高聲吶喊為殺入敵陣的勇士助威,同時箭雨和矢石(冷兵器時代的拋石機將石塊拋入敵陣)如注,城上城下合力搏殺,殺傷李繼遷萬餘人。繼遷一看宋軍英勇,只得拔陣而去,敗回靈武。

1003年6月這場「麟州保衛戰」與80年後的「永樂保衛戰」十分相似,除過自然環境、雙方軍力等因素外,戰將是否臨危不懼,是否能夠出奇制勝是關鍵。1003年的麟州保衛戰,就是因為有知州衛居寶這個戰將才獲勝,他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出奇不意派出一支敢死隊殺入李繼遷2萬大軍之中,同時親自在麟州城頭擂鼓助陣,才有了這場勝利。而80年後的永樂大戰,因為沒有衛居寶、包括范仲淹、李繼隆、種世衡這樣的文武全才,遇上徐禧這樣一個不懂軍事又剛愎自用的主帥,所以永樂大戰才輸得那樣慘。

當然,宋夏永樂大戰失敗的原因還有許多,宋軍的冒進也是失敗原因之一。宋軍所築永樂城,距李繼遷幾代人視若生命的老家黨岔銀州隔無定河相望,直線距離只有十幾公里。有一句俗話說,「欺負人欺負到家了」,指欺負到家是不能忍受的。宋軍把前沿堡壘永樂城築到了西夏家門口,黨項李氏怎能容忍?雖然1082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已把都城遷到了寧夏銀川,但橫山黨岔的銀州,始終是黨項李氏夢牽魂縈的老家!1082年發生在黨項李氏百餘年苦心經營的老家橫山黨岔家門口的那場永樂大戰,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為什麼要「傾國來爭」「以死相拒」,舉西夏全國之力和你死磕,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李繼遷1003年「東征」麟州失敗後,1004年正月又在「西征」甘肅西涼府時中計大敗,「中流矢,創甚,奔還」。

這次西征西涼府大敗,李繼遷奔而未還,他在掩著創傷奔回靈州途中死,其時41周歲,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

李德明遷都

李德明(981-1032),德明繼位之時,正值宋、遼媾和,訂立「澶淵之盟」。為了自立自保,德明一方面堅持與遼聯姻、受遼封賜的方針,同時也與宋通款講和,周旋於兩大國之間,求得一個和平發展的空間,鞏固和發展繼遷所建立的事業,發展農牧業生產,西掠吐蕃,北敗回鶻,奠定了西夏建國的基礎。

一部宋夏史,就是一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如果說,李繼遷以戰爭的手段實現了他與北宋的交流,李德明就是以和平為手段完成其父未竟的事業。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訂立和約,宋朝承認李德明佔有銀、夏、靈諸州的既成事實,封德明為西平王,仍授德明定難軍節度使。而且每年賜給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三萬貫、茶二萬斤。

1020年,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遷到了興州(今寧夏銀川),自此,西夏定都於銀川。

李德明統治的28年,宋夏之間以和平為總基調,銀、夏一帶少有戰事。1032年11月,李德明卒,其子李元昊繼位。

李元昊稱帝

用今天的話說,李元昊可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元昊1032年繼位後,不願繼續臣屬宋廷,追求與宋廷分庭抗禮的對等國家地位。繼位之後,開始有步驟地實施立國稱帝的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元昊刻意突出黨項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戰」與「和」的建國思想上,元昊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德明去世前,這對父子就曾就此問題展開過討論,德明訓戒他的這個好戰的兒子說:「吾久用兵,終無益,徒自疲耳。吾族近三十年衣錦綺衣,此聖宋天子恩,不可負也。」德明的意思是說,你看我與宋廷近30年不打仗,宋朝皇帝每年給我們那麼多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這種恩德不能辜負。可元昊則不以為然,回答他老爸說:「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意思是說,吃好穿好算什麼,不過是普通人的訴求,英雄一生,應該稱王稱霸,建功立業,只吃好穿好有什麼意思。

李元昊即位後,立即實施其建國宏圖,採取與其父李德明迥異的治國措施,旋即以一個獨立政權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

一是易姓氏,稱吾祖(兀卒)。

元昊首先拋棄了唐賜李姓和宋賜趙姓,認為這二姓都不足貴,他甚至連祖先的姓「拓跋」也不屑一顧,自更姓拓跋氏為嵬名氏,名曩霄。

二是明號令,勒諸部。1033年3月,元昊下禿發令,自禿其發,然後下令全國禿發,三日不從,殺之。於是民爭禿其發,耳垂重環以異之。

三是別服飾,辨貴賤。《宋史》載:「文資則襆頭、?笏、紫衣、緋衣;武職則冠金帖起雲鏤冠、銀帖間金縷冠、黑漆冠,衣紫旋?,金塗銀束帶,垂蹀躞,佩解結錐、短刀、弓矢?,馬乘鯢皮鞍,垂紅纓,打跨鈸拂。便服則紫皂地綉盤?倫踴ㄐ??,束帶。民庶青綠,以別貴賤。」

可以這樣設想:在我們將來建設的宋夏歷史文化創意遺址公園「北宋城」內,僅把西夏元昊制定的這些服飾恢復,讓遊客穿上游園,也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元昊制定的這些服飾,以服飾顏色區分人的職別和貴賤,可謂赤橙黃綠,五顏六色。

西夏文官和武官,大體從頭到腳佔了6種顏色:紫、緋、金、銀、黑、花。老百姓只能穿戴兩種顏色的服裝:青、綠。

元昊還親自主持了黨項族的文字創制工作,創西夏民族文字「蕃書」,後人稱其為「西夏文」。經過四年大刀闊斧的國內改革和周密准備,1038年10月11日,元昊正式立國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元昊稱帝後,與北宋近30年的和平局面再次被打破。對於北宋王朝來講,元昊稱帝不啻是一噩耗。幾十年來,為了阻止西夏立國與稱帝,北宋幾代皇帝嘔心瀝血,委曲求全,給黨項李氏供吃供喝,還是沒能阻止西夏王朝崛起的步伐。

元昊稱帝,使宋夏邊境形勢驟然吃緊,雙方劍拔弩張。

而我們今天榆林市境內的神木、府谷、榆陽、橫山、靖邊、綏德、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吳堡等縣區,即為宋夏邊境爭奪戰的主要區域,宋夏重啟釁端,榆林人民就要付出沉重的生命代價,榆林人民的母親河——無定河,憂傷地記下了這一切。

來源:榆林日報

編輯:自在獨行

『柒』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的主要景點

羊頭山又名首陽山,位於澤、潞二州交界處,橫跨高平市與長子縣、長治縣。因山頂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頭而得名,頂峰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勢凌霄漢。羊頭夕照為高平古八景之一。
羊頭山為炎帝神農傳說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遊區之一。山頂舊有神農城,山下有神農井和五穀畦。北魏時還在山頂留下了造型精美、內容豐富的石窟與造像塔。山頂四面造像塔建於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餘年則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薩,塔身之上為四坡水式塔頂,基座為罕見的羊頭狀。此外還有兩座唐塔和其它景緻、文物。 神農城位於羊頭山西山巔,明代《羊頭山新記》:上有古城遺址,謂之神農城,城內舊有廟,今廢。後魏《風土記》:神農城在羊頭山。神農城建於何時,毀於何時均不說,但現存有石柱、石階、石質井架,原建築輪廓大致可辨。神農井與五穀畦:在羊頭山神農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側有井,謂神農井。二泉南流20步相合而南。《寰宇記》: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
清、白二泉下30米處還有五穀畦,又稱井子坪。後魏《風土記》:神農城在羊頭山,其下有神農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種,相傳神農氏得嘉穀於此,始教播種,謂之五穀畦。 莊裡村五穀廟,又稱神宵殿。位於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莊裡村原名裝殮村,因傳說炎帝死後在這里裝殮而得名,後以諧音改稱莊裡。莊裡五穀廟分上下兩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門,東西有鍾鼓樓,正殿三間,始建年代不說。院中有已伐古柏樹根盤,周長6.2米,生長期當達二三千年。據此可知此廟建築年代甚早。現存正殿為明代建築物,屋脊琉璃磚上刻有炎學神農殿及大明嘉靖門年字樣。殿中樑上有清代修繕的記載。殿中原有長1.5米、高1米的暖閣。正中為炎帝塑像,兩邊為後妃、太子,現塑像已毀,但座台仍存。東西兩壁的精美壁畫,毀於文革期間。有數截斷碑,已無法連貫。正殿東西的鍾樓、鼓樓,建築均很陳舊。東廂房即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東、西廂房已毀,戲台為後來所建。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五穀廟廟會。舊時廟會盛大。主辦廟會的首領從七村八社中推舉。逢會之日,人們要敲鑼找鼓,由社首端著炎帝塑像到七村領先去出巡,場面熱鬧非凡。所以,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里當社首之說。 從莊裡村西行,過一條小河,就是炎帝行宮所在地故關村。故關炎帝行宮原名黃花館,佔地面積不大,建築也較為普通。在朝東偏開的門首石匾上刻有炎帝行宮四字。行宮古樸典雅,風格別具。正殿五間,坐北朝南建於石台之上,正殿西遊記木雕圖案和雕花石礎,堪稱雕刻之精品。
院內立有青石香台一座,有石碑數通,均系明、清兩朝重修炎帝行宮之始末和炎帝的有關歷史掌故。現存完整石碑二通,皆為重修碑記。一通立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通立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碑文中記述了神農功績與重修經過。始建年代則因肇建太古,無文考驗。碑文還言及(神農)祠在換馬村東,見有墳冢,祠與宮其相去幾七百餘步。此宮亦為祭祀炎帝所建,建地又在神農城與炎陵之間。院內南面是戲樓,東西配殿是樓閣式兩層建築。 清化寺在高平市神農鎮境內,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頭山新記》中所說的清化寺,在羊頭山正東稍南1.5里,建自後魏孝文帝太和之歲,初名定國寺,北齊改宏福,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額,有碑,乃唐鄉貢明經牛無敬撰並書。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現寺已不存,廢墟有石碑一通,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記有神農游履於羊頭山嘗谷於此等語。
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於羊頭山山腳中段,相傳建於唐貞觀六年(623年),由上下兩院組成。上院有正殿五間,已坍塌,磚牆、石柱猶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蓮花池。水自石制龍嘴中流出,經化驗為優質礦泉水。廟前四尊石獅,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為該寺院的明顯標志。此寺距上清化寺約200多米。按迷信說法,是於一夜間由上清化寺搬來的。搬寺那一個夜間,周圍七村領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夢見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發現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原來的清化寺已被搬到了現在中清化寺所在的地方。
下清化寺是現神農鎮政府院內。上、中、下清化寺皆為佛寺,都在神農鎮境內,而且都與炎帝神農的傳說有關。1995年6月在團池一古墓中發現的墓誌銘上刻有澤州高平縣神農鄉團池村的字樣,刻石時間為寧元符二年(1099年),說明這里很早以前就是神農傳說的集中地區。 高平炎帝廟有高廟、中廟和下廟之分。高廟位於羊頭山中段馬鞍形山嶺之上,羊頭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間,塑有神農及後妃、太子像,後廟、神像俱毀,僅留遺址。
炎帝中廟在高平市神農鎮下台村,建設規模較大,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為三進院。下院南為戲台,舊戲台已毀。現戲台為近年新建。西廂為禪房,東廂為看樓。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無梁殿。建築風格別致。左右兩側分別為葯王殿和蠶姑殿。後院為炎帝正殿。東西配典分別供關帝、高謀。炎帝殿內現存較早的碑碣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廟並各祠殿碑記》碑文中說:吾泫(泫指泫氏,高平古稱)有上、中、下廟,在換馬者為上,在縣之東關者為下,而余鄉(下台村)由其中也。奉敕建立其來久矣,創興之始杳不可考,重修則於至正元年。院中東側另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廟暨村中諸神殿碑記》。碑文中亦稱:神農炎帝為萬民生成之主,開百代稼穡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頭山有高廟,城東關有下廟,下台村建廟未知創自何代,稱為中廟.
炎帝下廟位於高平城東關.據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重修東關炎帝廟碑記》所言,是因是廟(指炎帝上廟)去縣治幾四十里,祭之期恐遠不逮焉,爰附東郭立廟,今所謂下廟是也。但問廟之建,無有能言其創始者。其重修則自宋元以迄,明諸碑記悉載之。據此可知,下廟之建當在宋或宋之前,中廟、高廟之立廟時間當更早。可惜上廟不存,下廟已毀。現存只下台中廟而已。
高平市神宵鎮境內有炎帝文化古跡遺址景點40餘處,高平境內祭祀炎帝興建的廟宇遍布全市,有數十處之多,如橋北、箭頭、永錄、伯方、賈村等地均有炎帝廟保存至今,這在全國實屬罕見,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觀。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政領導充分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高平的炎帝文化旅遊開發事業一定會順利發展,一定會把這塊土地建成炎黃子孫銘記始祖功勛,振奮民族精神而尋根問祖、瞻仰朝拜的勝地。

『捌』 五當山在哪啊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又是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綿亘800里,其自然風光 ,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元代以來, 就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蒼穹,屹立於群峰之巔。環繞其周圍的群山,從四面八方向主峰傾斜,形成獨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天然奇觀。被譽為「自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築規模著稱於世。其古建築始建於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達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個建築群,100餘萬平方米;歷經數百年滄桑,現仍存有近5萬平方米。其整個建築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因山就勢,錯落有致,前呼後應,巧妙布局。或建於高山險峰之巔,或隱於懸崖絕壁之內,深山叢林之中,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被譽為「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東漢以來,即有道人在武當山結茅為庵,潛心修煉。隨後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的聖地。武當山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始自唐朝初期,唐貞觀年間(627-649)遇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吏姚簡到武當山祈雨靈驗,後在靈應峰敕建"五龍祠"。自宋迄清,歷代皇帝極力推崇武當山真武神,奉為「社稷家神」。在元朝時期道教墾田數百頃,養眾萬人,有9宮8觀等,100多處廟宇及壇、亭、台、橋。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在永樂十年(1412)遣要員率20多萬軍民夫匠,以12年功夫,建成9宮9觀等33處道教廟宇,全山各宮觀有道士少則300—400人,多則500—600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成為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當道場,因此,武當山被稱為「皇室家廟」。武當山道教文物聲名遐邇。除古建築群外,歷代統治者及四方信士,特別在明朝鼎盛時期,曾製造數以萬計的金、銀、銅、鐵、錫、玉、珠、石、泥、絲、木等質地的神像法器安放在武當山,使武當山各宮觀陳設富麗堂皇,被譽為「黃金白玉世界」。雖然大多珍品已流失,但全山至今仍存注冊文物總計7000多件。具有極高的科研和藝術觀賞價值。武當道教音樂,素負盛名,是武當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太宗始建「五龍祠」以後,武當山一直是帝王將相、芸芸眾生祈福禳災的重要道場,別具神韻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庄嚴肅穆,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後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拳,亦名內家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目前,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並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武當山主要風景名勝有: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

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

五龍宮:建在靈應峰下,唐貞觀年間(627—649)敕建「五龍祠」。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帝殿、山門、廊廡、玉像殿、父母殿、啟聖殿、祖師殿、倉庫等215間。 到嘉靖年間,此宮已有850間。 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毀於火。目前仍存大量遺跡。

閱讀全文

與唐吾文化山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