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一詞起源是什麼

文化一詞起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8 01:20:37

1. 文化這個詞的出處,是出處,不是定義。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當代人學家,文化學者張榮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為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文化是文明的裁體;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文化也是人學的社會呈現。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2. 文化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會有文化這個詞

文化這個詞一開始是在《易經》中出現,才被後人引用的,在古代,文化就是指精神和智慧的結晶,文化的產生就是人類當時出現了文明,所以文化也得以應運而生,而中國有眾多的傳統文化對現在社會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流傳已久的歷史瑰寶,更是現今文化發展的基石。

但是可喜的是,現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放在了文化創意產業上,這樣的產業會讓更多人在日常生活就能與傳統文化熟識,並且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可以收獲很多文化帶來的精彩與文明。

3. 「文化」一詞的來歷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出現文化

我們現在經常提到文化,誇別人經常誇別人有文化,罵別人也經常罵別人沒文化,我們經常提及文化,那麼你要問什麼是文化,我想大部分人不能說出來。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那麼文化這個詞,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它是慢慢的演化而來,成為我們現在所說的意思。同時,在我國文化還有狹義文化與廣義文化,它們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形態。出現文化人社會發展的必要,到了,我們現在才更加的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些作用,文化這一個詞語也是古意今用。

文化有兩種含義,第一個是狹義的文化,它指的就是人們思想意識的文化。第二個就是廣義的文化,它涉及到跟歷史和文學有關的方方面面,包括一些風土人情。這是中華民族長時間積淀下來的結果,包含著從物質到精神的三個層次,出現文化這是我們最為直接的精神需求。

4. 文化一詞的起源

江蘇省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214044) 徐松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 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兩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朴」、「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識: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的「植立之獸」(《思問錄·外篇》)演化而來,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果體現,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更反映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工藝與道德的、自律與律人的)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稱作「大文化」。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製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廣義的「文化」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立論,認為正是文化的出現「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因而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統攝入「文化」的定義域。一般來說,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類文化界說。

與廣義「文化」相對的,是狹義的「文化」。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在漢語言系統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亦屬於「小文化」范疇。本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里的「文化」,也屬狹義文化。《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文化」的釋義①,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當屬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說的含義外,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眾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記下了北京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涵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故由此而產生的「文化」含義,當然應同於「華夏文化」諸例。

有了上述的知識,再回過頭來看《胡同文化》,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汪曾祺先生是深諳「文化」之義的。文章一開始便點明,「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了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就說明了一定的生存狀態,久而久之,便會產生一定的思想文化狀態;而一定的思想文化狀態又會產生一定的固有的生活狀態。接著作者在第二段一下子告訴了我們大量的胡同名字,是為了增加「文趣」嗎,非也。因為胡同名字的演變,實際上從側面說明了胡同歷史的悠久;胡同名字的通俗,正說明了胡同文化的平民化,它直接與第五段內容相照應。第三段作者則重在說明胡同的大小和種類的繁多。接著介紹了胡同與大街的關系以及胡同與四合院的關系,從而指出了胡同與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因而所謂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析到這里,我們也就明白了作者之所以不惜用大量的筆墨向讀者介紹北京胡同的情況,正是為了落實和說明胡同「文化」產生的根源。試想,如果沒有了眾多的大大小小的胡同,沒有了胡同悠久的歷史,當然也就無法形成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胡同文化」。正如前面所說的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背景,所以說,《胡同文化》上部分材料在全文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這一點。
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505/4801.html

5.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 wén huà ]

基本解釋

1.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2.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引證解釋:

1.文治教化。

漢 劉向 《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2.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書本知識。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二章:「因為現代的人所過的不只是一個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等。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論》三:「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4.考古學用語。

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拓展資料

1,老師我們文化的指導者,就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才使的我們的祖國燦爛輝煌。

2,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

3,利益是執行的源動力,企業文化是執行的持續動力。

4,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

5,經營的九十八是人心,品牌的九十八是文化,矛盾的九十八來自誤會,資源的九十八靠整合。

6. 「文化」一詞出自哪裡

「文化」一詞出自西漢的」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而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朴」、「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文化」逐漸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

7. 文化一詞最早出現於哪裡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過觀察天象,來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

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

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

(7)文化一詞起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8. 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文化」一詞指的是什麼

我們如今的文化意思代表著知識和學問,但是在最初的文獻當中文化並沒有這樣的寓意,讓很多人也非常好奇,最初的時候文化到底代表著怎樣的寓意?由於我國文化歷史悠久,所以很多時候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發成一些詞彙上的變化。最初的文化一詞便是指“以文字來教化蒼生”,雖然如今很多人都會覺得兩者之間差距甚大,但是久而久之的也讓人們了解到,其實都是為了能夠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知識。

雖然從古至今很多文字都會發生變化,但是其真正的寓意是不變的,自古以來文化的傳承也讓我們看到了更豐富的一面。越來越多的方面也讓我們知道,古代的文化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借鑒的,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讓更多的人知道古代的文化知識是十分有比較學習的。

9. 「文化」一詞的來歷是什麼樣的,中國何時開始出現文化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開始主動的弘揚中國文化。我們每天都把文化掛在嘴上,要讓我們准確的說出來什麼是文化,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有點困難的。文化這個詞它來源於《周易》但是它最初的意思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到了西漢的劉向時期,文化這個詞才逐漸地與我們今天表達的意思相接近。用我們現在理解的文化概念來講,我認為是在夏朝時候最先出現文化的。

文化在現在被人們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所留下來的,我們可以得到實物叫物質文化。那些精神文化則是我們無法觸及,到但又深深地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東西,這對於我們來說更加重要。我認為我國開始出現物質文化是在夏朝,而開始出現精神文化則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些文化一直延續到我們現在,物質文化值得我們保護,精神文化值得我們不斷學習。

10. "文化"一詞的具體概念

文化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與文化一詞起源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