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文化具有哪些特點區域性 獨特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
獨特性:中國的傳統書目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如四大名著、資治通鑒、菜根譚,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個禮儀之邦的形象,讓炎黃子孫得以二世、三世至萬世延續下去,中國的戲曲國畫也是匠心獨具,如京劇、豫劇、越劇、山水畫、宮廷畫等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以其整體性、實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
區域性: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文化千差萬別,由於經濟、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鑒、相互容納,形成了具有區域性的文化.
民族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如雕刻建築藝術、各民族的語言文字等,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瑰寶.
② 中華文化區域性是如何形成的舉例說明
以前是長江、黃河流域組成的中原,那時候人們對國的理解是指一種政權組織形式,以皇權為核心,皇室滅了,一個政權就滅了。而家就是共同居住的中原,外敵侵佔中原地區才會有一種國破家亡的即視感~
③ 中華文化區域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
文化具有多樣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不同,歷史傳統不同。人們歷來從事的實踐不同。所以文化具有區域性特徵。是中華文化區域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
望採納一下!
④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的特點及其意義還有它的產生
「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不可割裂 「多元」與「一體」的內在關聯性。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避免割裂「多元」與「一體」的關系。
形成多元一體格局有一個從分散的多元結合成一體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漢族就是多元基層中的一元,但它發揮凝聚作用把多元結合成一體。
高層次的認同並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 ,不同層次可以並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
所以高層次的民族可說實質上是個既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其間存在著相對立的內部矛盾,是差異的一致,通過消長變化以適應於多變不息的內外條件,而獲得這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
⑤ 中華文化的形成原因
中國文化是指由中華民族在東亞大陸這片廣遼的土地上創造的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形成又與中國的地理環境存在緊密的聯系。中國不但疆域遼闊,而且地理環境比較優越,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而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並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而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也造就了不同區域文化。農業民族對農業的重視和對土地的依賴,發展成重農抑商和安土重遷的觀念;生活在海濱的人民則致力於海上交通與海外的聯系;北方游牧則以遷徙和戰斗對付自然環境和異族的壓力。這些強烈的地域特點使中國文化的多樣性非常明顯。但是正因為中國地理條件過於優越,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其中也有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當時中國是東亞及至全世界最強大最富足的國家,完全做到自給自足,但人們長期處於這種優越感和自我陶醉中,僅滿足維持簡單的再生產,而閉關鎖國,繼續著原有的發展模式,抗拒和排斥著新的、先進事物和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這正是重農抑商,重土安遷等傳統保守的農業思想在後期給人們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弊端。但中國農業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科學為著稱於世。並且中國傳統節日,均來自於農事,是由農業節氣演化而形成的,並不像許多其他民族那樣,多源於宗教。
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教集體主義和尊軍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君主的統治和社會的穩定,但很大程度也制約了人性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而中國文化的特點則有一下幾點:
1.同化力。即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
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中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化。它並不是中國本土的文化,經過幾百年,佛教高僧東渡等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國的士大夫。結果,佛教一部分變成中國式佛教,一部分消融於宋明理學之中。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國人民受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之久,難以接受新的思想並為之改變。原因之二可能是佛教來源於外國,其弘揚的思想和觀念與中國傳統思想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有一部分思想可能還與中國傳統思想相反,不利於中國統治者的統治,所以在一方面,中國傳統者可能對這些思想進行打壓或者將有利於自己統治的思想替代它或融合於佛教中。
2.融合力。指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則黃河
域文化,而是在漢民族的基礎上善於有機地稀缺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區域文化——如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為什麼中國文化具有如此之大的融合力呢?首先中國歷史經歷了戰亂與穩定的周期性運動,國家的分裂時有發生,特別是游牧民族的侵擾與入住中原,使得中原人民與游牧民族接觸機會大大增加,他們之間需要溝通和互相融入對方的生活,其間正是不同的文化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極具魅力,先進性,以及其精湛的農業技術文對部分游牧民族生存的幫助,使得中國文化占據主要地位,並且不斷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精華。其次是當時統治者的政策及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如當時忽必烈深刻意識到「國家單行漢法無疑也」,為游牧民族「漢化」以及漢民族文化的融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清朝時,滿漢貴族入住中原不久,便已「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我滿洲舊制」這些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極大的融合力,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外來文化的不斷「侵襲」,我們在眾多文化中似乎有點迷失自我了,美國大片,韓潮等新鮮文化的沖擊著我們,有的年輕一代在這些文化中分不清孰對孰錯,只是一味跟風,丟失了傳統美德而崇尚外國那些時尚但是卻被視為糟粕的文化。在這個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擦亮眼睛,分辨清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之處……
3.延續力,即中國文化長期以來明顯的先進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住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如宋元時期契丹,蒙古人南下,多次建立起強大有力的統治政權,但其總是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其原因同上,中國的先進性及其悠久性。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源遠流傳,影響了眾多中國人民,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奉獻著。但傳統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其的重視似乎還不夠,像之前韓國竟然將我國的端午節說成是他們的傳統節日,而中國的茶道由中國傳播到日本的,但是現在日本卻將茶道發揚得比中國本土還好……在外國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並發揚光大時,我們卻只顧著看外國的文化,而忽略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傳播,保護和弘揚……經過這些刺激後,我們新的一代是否該反省一下加大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其延續性……
4.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越地域,超越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如數千萬計浪跡天涯的華僑華裔,在他們意識中,從未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其原因有一、地理位置:自上古時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自認為居天下之中央,故稱中國,而將周邊地區稱為四方。由一開始的自我優越意識上升到後來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對自我對本民族的自我認識感和自信。二、由於中國曾經的落後和遭受了眾多入侵的戰爭,使得眾多中華人民擁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一心為中國的繁榮昌盛而奉獻自己的一份力,不屈不饒地位中國的勝利而奮斗著的民族精神。三、中國傳統思想的潛移默化,中國傳統的「落葉歸根」
「根」的思想深深埋在每一個人心中,不管是華僑還是台灣人民,他們總是心繫中國(大陸),認為自己永遠是個中國人!
中國文化人在淵源流傳著。而將其發揚光大的重任則落在我們年輕的這一代上……
⑥ 中國傳統文化多樣性的原因
由於中國地域廣闊,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必然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多樣性發展。長城是天然的分界線,長城以北是沙漠與草原地區,是游牧民族生聚的地方,如古代北方的北狄、匈奴以及後來的蒙古族、滿族等,形成了一種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
游牧民族流動性很強,飄忽不定,富有掠奪性與侵略性,經常南下侵擾中原地區。長城以南地區則為農業區,是農耕民族的集居地,形成了一種安土重遷的農耕文化。農耕民族為了防止游牧民族南下侵略與破壞,便修築萬里長城。長城主要用於軍事目的,防止破壞,但並沒有阻斷雙方商貿人員往來,雙方的交往可以通過關口有控制地進行,就是互通關市。
長城以南的農耕文化,由於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各異,又形成很多富於地域特色的區域文化,如秦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這便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多元一體的生動格局。
(6)中華文化區域性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
2、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
3、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⑦ 用考古資料說明中國古代文明的區域性。
1.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中國文明起源於夏代。夏鼐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指出:根據考古學上的證據,中國雖然並不是完全同外界隔離,但是中國文明還是在中國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中國文明有它的個性,它的特殊性風格和特徵。小屯殷墟文化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如果認為這是中國文明的誕生,那就未免有點像傳說中的老孩子,生下來便有了白鬍子。因此,中國文明的起源,應從殷墟文化向上追溯到鄭州二里崗文化和比這更為古老的偃師二里頭文化。從新發現的文化內容上,可以證明它們之間是有互相關系的,一脈相承的關系。唐嘉弘《為什麼說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7〕從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國家的建立,禮樂制度的因襲等方面詳細、精闢地論證了黃河流域是中國遠古和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他指出,從裴李崗文化經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文化直到商代文化之間,在文化傳統上是一脈相承的,而在年代序列上又是連續發展的。從上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的「藍田人」經「北京人」直到龍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形成了世界上綜合而特殊的農業體系。中華民族和黃河流域有著血肉般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黃河流域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文化植根於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和黃河下游的華北大平原,中國文化是在世界范圍內延續最久、影響最大、生命力最強的文化。它發源於黃土地帶,再向周圍擴散,波及整個東亞大陸和島嶼,向西伸入西域,在秦漢和唐宋元明時代,中國文化燦爛的光芒照射在世界廣大的土地上,它在古代世界中的歷史地位,特別在封建時代,是無與倫比的。
金景芳《談談中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問題》〔8〕一文認為,文明社會是由奴隸社會開始的,中國由原始社會最後向奴隸社會轉變,是由夏後啟開始的。奴隸社會和原始社會分界的標志,自然是國家。李先登根據1980年登封告城鎮王成崗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發現的青銅容器殘片,結合在甘青地區從馬家窯文化到齊家文化發現的銅器,分析了我國在青銅時代之前有個金石並用時代。 中原地區由於條件優越,社會發展較快,早在四千多年前建立了夏王朝,它是中國最初的奴隸制時代。這是中國文明的開始,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初期〔9〕。
佟柱臣考察了當前我國考古材料的實際,認為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階段,並不存在從一個地點起源的問題,而是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經過中石器時代,向著新石器時代延續發展下來的。延續發展下來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又形成若干個中心,因此作多中心發展。這些多中心的文化,發展有遲有速,有高有低,受到強烈的不平衡規律的影響,因而又出現不平衡狀態。如此,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若干文化系統中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規律,也是若幹部族文化形成的基礎。在不平衡規律的支配下,其中夏人建立的夏王朝,在我國三代歷史上,是最早出現的國家,也是最先進入文明社會的國家。因此,黃河中下游是中國文明的搖籃的論斷是不錯的〔10〕。
⑧ 中國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2、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美國可是鮮活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 –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河北為主,山東次之)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為江淮一代來的人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現在的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3、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⑨ 中華文化 是怎樣產生的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文化。包括文學藝術,衣食住行,交往,風俗習慣等一定的規則和慣例
⑩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條件有哪些
摘要 地理,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並且依以創造文化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對於不同文化類型的生成及其發展趨向,具有重大影響。由於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並不一致,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的活動結果也會不一致,因此產生不同的文化類型。中國大陸在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影響,其中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